金融巨头:摩根成长日记-他的另一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艺术品收藏

    1897年,摩根迎来了自己60岁的生日,他已经从1893年财政部的黄金危机中走了出来,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银行家,他甚至能凭借着强大的金融实力主宰谁进入白宫成为美国总统。有人对他欢呼,有人对他谩骂,对这一切,他都采取淡然处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的财富在不断地增长,在他的父亲、老银行家朱尼厄斯死后的10多年间,在没有了父亲的指引和限制下,他的财富更加急剧地增长,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他进军钢铁领域,再次创造了神话。他还以无比的热情踏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收藏。

    可以说,摩根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收藏家,最慷慨的赠与者。

    收藏艺术品对于富有财富和权力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是他们彰显品位和地位的最佳媒介。在欧洲,收藏艺术品历史悠久,中世纪的时候,许多在战争中取胜的国王都喜欢将战败国有价值的艺术品带回来,用以炫耀。那些富有的贵族、银行家和商人们在积累了极大的财富以后,也会购买一些艺术品,或者用以收藏,或者自己欣赏。也有人投资艺术品,而我们知道在艺术品投资的过程中,艺术品价值会不断地增长,翻几倍几十倍甚至几千倍上万倍的都有,投资艺术品也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

    在18世纪和19世纪,在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地区,收藏艺术品成为富豪圈内的一种时尚。19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也出现了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富豪,出现了一大批富有的中产阶级阶层,他们除了选择那种精致的有品位的上流社会生活以外,几乎毫无例外地加入艺术品鉴赏、购买、收藏的大军,建国历史不算长就急剧富裕起来的美国和美国人急于用各种文化和艺术装扮自己,力图提升美国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情调。当时美国的富豪都以收藏艺术品和投身慈善事业为自豪,比如洛克菲勒家族的那些孩子们除了过着极端奢侈的生活以外,很多人常年在欧洲购买艺术品。更早一些的亿万富翁范德比尔特的儿子威廉·H.范德比尔特,也就是我们前边介绍过的小范德比尔特,在他第五大道无比豪华的住宅里设立了一个艺术画廊,里面布满了来自欧洲的经典绘画,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形态各异精美出众的雕塑、挂毯以及其他珍奇物品。那时候,那些美国大富豪的豪华住宅里,都摆设着各种来自欧洲的精美装饰品,其中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工艺品。

    19世纪晚期,美国财富倍增,收藏家数量激增,大批的百万富翁自觉地涌向欧洲洗劫艺术代表作,以及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从190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有名气的收藏家很多,但最有名的还数皮尔庞特·摩根。

    我们知道,皮尔庞特·摩根每年都要花很多时间旅行,这是他的习惯,他认为他的身体状况不适合长时期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他需要旅行,需要放松。当然。旅行的时候,他也是要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的。旅行中还有一件事情使他非常感兴趣,那就是从世界各地购买精美艺术品。他在45岁时搬到了曼迪逊大街第219号,那时候,他已经收藏了不少东西,当时他还指定一个人为他编了一本名为《J.皮尔庞特·摩根的藏书室目录》,只有藏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非常有钱的人才能做得起这样的事情。遗憾的是,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本目录里的藏书,有保存价值的寥寥无几,多数都是可有可无的普通书籍。不过,后来,他的收藏品可是非同一般了,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财力更丰实了,而且有了专业人士给他做指导,当然,他自己也有成为一流收藏家的意愿。他不在意花多少钱,只要是他看中的,他认为有价值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他的身边总是有一大帮画家、画商、经纪人围着,向他推销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他深深懂得一个道理,如果某种东西是你想要得到的,那么,价格不是问题。

    J.皮尔庞特·摩根的收藏非常丰富,1890年,摩根开始热衷于购买大量的原着、初版书籍以及古老而罕见的各种精美卷册。这是他的收藏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有:

    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一份手稿,那是他的外甥朱尼厄斯·S.摩根介绍给他的,他为此付出了100英镑。

    1899年7月4日,他购买了9世纪末的《四福音书》的拉丁语本,当时世界上仅存两部这样的以珠宝做封面的书,他出了10000英镑购买了它,它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今天其价值已无法估量。

    他拥有的加顿伯格的拉丁语《圣经》是在1454年到1455年制作的,被举世公认为印刷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是用上等牛皮纸印刷的精美《圣经》。

    他拥有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月神》手稿,它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开场白:“一件美好的事物是一种永久的快乐。”

    他还从济慈的情妇古希奥利夫人的后代那里购买了有拜伦亲笔签名的手稿《唐璜》等。

    他非常欣赏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拥有小说家本人写于1843年的原始手稿《圣诞颂歌》,他常常让他的图书管理员为他朗读其中的句子。

    1489年在佛罗伦萨出版的希腊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手稿。

    大约在1415年制作的法文《启示录》手稿。

    7世纪用金色字体写在紫色的上等牛皮纸上的《亨利八世福音书》,被认为价值连城。

    1904年,他还得到了英国诗人弥尔顿(1608-1674)《失乐园》

    的手稿,那是弥尔顿唯一幸存的手稿,上面涂满了墨迹。

    他还拥有很多珍贵的画作收藏品:

    1907年,摩根购买了西班牙画作《-个孩子的肖像》。

    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的270幅蚀刻画,其中《尼古拉鲁斯·耶茨》,画的是一位富有的荷兰商人,是伦勃朗最有名的画作之一。

    德国最有名的版画家丢勒(1471-1528)的版画。

    法国洛可可绘画的重要代表让·奥诺雷·弗拉贡纳尔(1732-1806年)的一组装饰版画《爱的进程》。

    荷兰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1666)的《一位女士的肖像》。

    杜乔(1278-1318)的一组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画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乔万尼(1477-1594)的《圣母与圣子》,摩根把这幅画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

    意大利画家佩鲁吉诺(1446-1523)的《圣母与圣子及两个圣徒》。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画家拉斐尔(1483-1520)的祭坛装饰画,这是摩根非常引以为豪的收藏。

    意大利画家佩鲁吉奥(1477-1510)为帕多瓦安圣安东尼奥教堂所画的《科罗娜圣母像》。

    荷兰着名的风景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1638-1709)的作品。

    英国画家雷诺兹爵士(1723-1794)的《达米女士和孩子》。

    英国画家庚斯博罗(1727-1788)的《德文郡公爵夫人画像》。

    英国画家隆尼(1734-1802)的《司各特·杰克逊夫人》。

    英国最着名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布尔(1776-1837)的《白马》。

    翻开美术史,我们会看到,前面我们记下来的这些艺术家都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更是价值连城。

    摩根也是微型肖像画方面的收藏家之一,他在10年之内,共收藏了800幅微型肖像画作品,时间从16世纪到19世纪,都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艺术家创作的,绘制的人物有苏格兰女王玛丽、亨利八世、拿破仑、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德文郡公爵以及一些法国宫廷人物。

    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伊丽莎白一世的半身浮雕像,在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后,女王将这幅椭圆形的金像送给了她的一位大臣。还有纳尔逊爵士临死时还挂在脖子上的艾玛·汉密尔顿的头像、乔治四世为他的情妇玛利亚·菲泽波特订制的一幅微型肖像画、塞里尼的青铜雕像《战胜恶习的美德》。

    截止到1900年,摩根的收藏品包括了书稿、画作、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浮雕、象牙、水晶、玻璃器皿、挂毯、微型画、鼻烟盒、手表、《圣经》、自传,等等。

    为了给他的收藏品一个好的安置,他在他的第219号住所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图书馆,1900年规划,1906年建成。图书馆里面放满了他钟情的各种艺术品。图书馆落成以后,他常常来到这里,观赏他的藏品。他还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赞助了不少钱。他认为像他这样的富人有责任使美国拥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艺术品,这才能与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他们也有责任使美国人的品位不断提升,使美国人民享受并欣赏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疯狂的捐赠

    皮尔庞特·摩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华尔街的霸主、世界银行家、铁路大王、钢铁大王,这一顶顶辉煌的帽子戴在他头上,他通过买卖发行各种债券发财,又通过那场并购风潮使自己的财富急剧地累积,他过着极为奢华的生活,但他从来也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富有过。他是一个想得开的人,知道这些钱财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他的子孙们也都很有能力,不必仰仗着他的遗产过日子。金钱不是一切,钱生钱也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有生之年就把他大部分的钱都花出去了。据统计,他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单是在收藏艺术品上面每年就花费上百万美元,而且他也是个积极慷慨的慈善家,在捐赠方面从不吝啬。只可惜,他的大多数捐赠活动都是私下进行的,他不愿意张扬,所以也没法具体地统计出他一生到底捐赠了多少钱,而差不多同时期的约翰·D.洛克菲勒捐出了5亿美元,安德鲁·卡耐基捐出了3.5亿美元。

    摩根一生赚取了数不清的财富,但他没有成为财富的奴隶,而是它当然的主人。他做善事,善事永远置于金钱之上。他认为钱财用到最适合它的地方才是最好的,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他认为每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都应该做一些善事,那是发自内心想做的,而不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慈善行为,所以他的很多赠予行为都是不公开的。有的人捐赠了一座大楼,就会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而他绝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是摩根家族的传统,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钱用在哪儿了,反正有一部分是用在慈善事业上了,既然如此,自己问心无愧,又何必让别人知道呢?他认为,人类的某些最好的品质就取决于能正确地使用金钱——比如慷慨大方、仁慈、公正、诚实和高瞻远瞩。人类的许多恶劣的品质也起源于对金钱的欲望和滥用——比如贪婪、吝啬、不义和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短视行为。

    他去世前没有把更多的钱留给他的后代,是因为他相信他们有能力自食其力,而不是完全依靠家族的财富。

    皮尔庞特·摩根是个个性非常强的人,他喜欢自己发号施令,而不喜欢听别人颐指气使,所以,他的大多数捐赠都打着强烈的个人烙印,他喜欢做的事他会不遗余力,慷慨大方。哈特福德是他的祖父发迹的地方,他也在那里出生并长大,对那里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他在哈特福德建立了一座博物馆,花费了超过100万美元。

    他为他的亲密朋友、妇科医生詹姆斯·马科博士,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大楼,累计捐赠了125万美金。

    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拿出了很大一笔钱用于维修教堂。

    他是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长,1897年,他捐给博物馆很大一笔钱,博物馆方面就用这笔钱购进了许多古埃及的杰作。1906年,他购买了伟大的亨治尔具有18世纪法国装饰艺术以及哥特装饰艺术风格的收藏品,他就把其中一部分赠送给了这个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位于罗马的美国学院、伦敦的圣保罗天主教堂、法国的一所医院等,都得到过他的大笔捐赠。

    他是个感性的人,对于那些曾给过他帮助和影响的人和事物,他都会怀着感恩和关注加以回馈。

    像洛克菲勒这样的慈善家虽然捐赠起来慷慨大方,但他只把钱捐给最需要的地方,为此他会进行漫长细致的调查分析,最后才决定是不是捐出这笔款项,但摩根一向做事雷厉风行,只要是他觉得合适觉得有必要的,就会毫不犹豫、不拘小节地去做,他不能容忍那些冗长的分析论证,甚至开设专门的委员会去研究捐赠项目是否有意义。他非常讲究效率,他认为,既然有意义那就做吧,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呢?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哈佛大学要在波士顿建造一些新楼以供医学院使用,一些富豪都有意捐赠,摩根对这个计划也很感兴趣,准备捐助,原因非常简单,哈佛大学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他的儿子杰克曾经就读于那里,哈佛医学院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当学校的代表来到华尔街23号拜访他给他看计划书的时候,摩根正埋头工作。我们知道,他在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国外度假,在华尔街办公的时间比较少,而且一旦他来到华尔街的办公室,他就非常非常地忙,他要处理很多很多重要的事情,几乎没有时间对一些事情的细节进行探讨。而且,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是他匆忙看了一眼计划书,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捐赠100万美元修建3栋大楼。而当时约翰·D.洛克菲勒已经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

    这件事体现了这两位大富豪做事截然不同的风格,也许和从小就成长在富裕家庭有关,摩根做事情更容易抓大放小。这也是个时间概念问题,有些人总想成就大事业,却总对一些无所谓的小细节放心不下,事事都要亲自过问,老是被一大堆事务缠身,工作起来风风火火,然而总有一些小问题分散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永远感觉时间不够用,弄得身心疲惫,连旅游放松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他们渴望成功又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摩根一生所做的各种慈善和捐赠数不胜数,但他做慈善不求回报,假如他想要得到某种程度的回报,他会认为那不是善心,而是一种变相的索取。他认为自己已经从社会中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就应该用之于社会,何必还要贪求无度呢?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个社会并不是冷冰冰的没有一点人情味,还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富人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好事。

    情归多处

    24岁的时候,皮尔庞特·摩根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婚姻,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4个月他的爱人就去世了。也许这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后来,他娶了纽约着名律师的女儿范妮,从此他拥有了稳定的婚姻,这是他年轻的时候就为自己设计好了的。那时候,他曾经发誓永远和他的妻子在一起。他的妻子出身名门,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完全是一个合格的妻子,符合摩根的理想。在摩根功成名就以后,她依然完美地履行着一个妻子的责任。像很多上流社会的女士一样,她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参加宗教活动,她的行为是得体的,在公开场合,她从未让她的丈夫难堪过。

    不过,世事变幻,年轻时候的温馨生活渐渐被紧张忙碌的商业活动所取代,皮尔庞特·摩根又是那么一个不甘寂寞不愿冷清的人,而范妮喜欢宁静的家庭生活,随着她对丈夫事业的日渐冷漠,随着她的年华老去,也随着皮尔庞特·摩根事业渐入佳境,他的身边也出现了无数美貌、高贵、富有的女人,他跟她们社交、旅游、欣赏名画古物,从她们身上获得了活力和更多的自信。

    在有文字的记载中,一位叫伊迪丝·伦道夫的年轻美丽的寡妇或许是他第一个在婚姻之外钟爱的女性。伊迪丝·伦道夫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外科医生,母亲和纽约的几个显赫家族关系密切,这使她很容易地就跨入了上流社会。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性格活泼开朗,美貌大方,善于交际,浑身充满着朝气,36岁的伊迪丝深深吸引了53岁的摩根。在伊迪丝的丈夫去世后,皮尔庞特开始拜访她,给她订制大量的鲜花,送给她价格不菲的珠宝,向她大献殷勤。而伊迪丝呢,对于这一切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她还和皮尔庞特的妻子范妮、女儿路易莎一起参加一些慈善活动。在外出旅游中,摩根一家也会与伊迪丝和她的孩子们“偶然”相遇。

    当然,在女人面前,皮尔庞特·摩根并不总是那么自信,尽管拥有巨大的财富,很高的威望,但他对自己那个继承了外祖父家族的大大的丑陋的酒糟鼻子一直耿耿于怀。有一次,他问一位在哈特福德读书时认识的女子学校的一个女子:“如果你是我,拥有我所有的财富,但却长着这个可怕的鼻子,你会怎么做呢?”那位女子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这么介意,因为你永远也不会变得非常漂亮。”

    事实上,尽管他的脸总是坑坑洼洼,还有那么个难看的大酒糟鼻子,但女人们还是很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金钱和地位,还有他那恰当好处的幽默感。有些女人很富有,她们愿意和他待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有趣的人。

    19世纪90年代早期,伊迪丝成为摩根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她的美丽身影经常出现在他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当然,每一次活动,摩根都会邀请很多人,以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而他的妻子范妮,则长时间地待在国外,那是他的意思,甚至有一次,他让妻子背井离乡在国外待了两年多。他们的婚姻不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那么,摩根是否考虑过离婚呢?当然不会。他一直都认为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婚姻都应该是持久的,离婚会毁掉一个银行家的正派形象。同时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也不会把妻子推向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在那个年代,上流社会中,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即使没有什么过错,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讥笑攻击,她将被迫退出上流社会的圈子,孤单地走完余生,他不愿意把妻子置于那样不利的境地,但他也没有放弃追求婚外情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来说,范妮也没有多大让他不能容忍的毛病,她只是不喜欢那种过于热闹和喧嚣的生活而已。与此同时,那个时代的富豪们离婚的也很少,家庭的稳定是重要的,这对他们的事业也有利。

    19世纪早期,摩根生活中还有一个叫安妮特·韦特摩尔的女子,这是一个身材苗条,颧骨很高的美女,摩根曾经对她很痴迷。

    不知什么时候,摩根把自己的爱恋转到了伊迪丝最好的朋友阿德莱德·道格拉斯身上。她也是出身名门,她的丈夫曾经把他在长岛的一座房子捐出来作为当地的火车站,这个城镇也由此得名“道格拉斯顿”。

    摩根恋上阿德莱德,或许其中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她的性格与他那早逝的爱人阿米莉亚非常相像。1895年的时候,摩根58岁,阿德莱德42岁。她性格开朗,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她从来不对社会抱有反感态度,更不会像有些上流社会的妇女那样尖刻地批评各种社会问题,或者装腔作势地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品位。她就是她自己,非常自然随和。她对美术很精通,常常在收藏方面给予摩根有价值的建议。当摩根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她会用她特有的方式使他很快恢复过来。

    也许阿德莱德是真正爱上了皮尔庞特,到19世纪末或者20世纪初的时候,她和她的丈夫道格拉斯分居了,她放弃了对丈夫的财产要求。她的丈夫依然爱她,当他在1919年去世前,把三分之一的财产和大部分的生活津贴都留给了妻子。

    1911年夏天,74岁的摩根还开始了与49岁的萨克维尔夫人的亲密交往。她是一个对金钱和艺术品有着无限欲望的女人,摩根正好能满足她的这些欲望。

    当20世纪到来的时候,摩根已经临近晚年了,也许生活中还曾经存在过一些他喜爱也追求过的女人,但是毕竟年岁不饶人,加上晚年一系列让他烦心的麻烦事,使他很少有精力再去关注那些风华美丽的女人们。但是,对于摩根漫长的一生来说,那些女人们给予他的也许不是他用金钱能够换来的,尽管他很有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