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亚投行”-澳大利亚智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105]

    原文标题:Building a Better Future

    文章框架: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印度尼西亚的努力。

    观点摘要:

    1.在欧洲经济体脆弱和北美洲复苏缓慢的情况下,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亚洲较大的新兴经济体自身面临着经济增长的挑战,它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亚洲经济增长需要各方在深化经济一体化方面共同努力。

    2.亚太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维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对于新兴和欠发达经济体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服务交付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允许新劳动力找到体面的工作,让新的参与者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加入区域和全球供应链。但发展中国家的监管环境和给基础设施投资者带来信心的机构比较缺乏。

    3.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亚洲需要8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亚洲许多经济体有着高储蓄率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很多,但政府也没有将其投入到生产使用中。

    4.亚洲各经济体的债券市场不发达,往往只局限于政府债券,而区域债券市场只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加大资本市场对长期项目进行投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印度尼西亚已经宣布,将成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试点中心,同时配备一个专家小组以加强在亚太地区提供有利可图项目的能力。这一机制将汇集国家性、区域性和国际性金融机构。印度尼西亚将同时推出旗舰基础设施项目。印度尼西亚一直努力与它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和全球范围内的伙伴进行合作,以加快基础设施投资的进程。

    6.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议成立亚投行,这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并促进区域连接。亚投行的初始资金来自中国,这一举措将得到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支持。

    7.基础设施投资是印度尼西亚的头等大事,这不仅可以维持印度尼西亚国内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印度尼西亚及其区域邻国的连通。

    编号:20131009A037

    欢迎中国的亚投行倡议

    Andrew Elek[106]

    原文标题:Welcoming China's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Initiative

    文章框架:所有亚太国家政府应该支持建立亚投行;美国也应该抓住机会。

    观点摘要:

    1.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议创建亚投行。这一新的开发性银行有助于满足生产经济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特别是亚洲的新兴经济体。2011年,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在接下来的20年里,全球基础设施的建设将需要约50万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研究院院长首席顾问比斯瓦·巴塔查里亚(Biswa N.Bhattacharyay)博士估计,2010~2020年,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将需要8万亿美元的投资。

    2.所有亚太国家政府都应该支持建立亚投行,并且应该抓住机会加入。其实,就亚投行的财力而言,这些国家的参与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可以选择自己独立经营亚投行或利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但是,更多国家的参与可以确保亚投行为急需资金的基础设施项目迅速扩大其贷款融资的规模,确保高质量项目的快速准备和有效执行。

    3.中国政府确定亚投行应该尽快获得并维持其主权信用评级。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与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特别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展开协同工作。由于政治上的限制,这些银行不能够对经济基础设施做出显著的贡献。但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的专业知识,为高质量的项目做足了准备,并吸引机构投资者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各国政府的广泛参与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

    4.中国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欢迎其他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美国本应该看到新银行将有助于填补亚洲各国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这一前景。但是,从反馈的消息来看,美国却是在阻止他国加入亚投行。

    5.对美国来说,此时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还不算太晚。澳大利亚可以帮助美国认识到,新的银行可以为其“重返亚太”提供机会。

    编号:20140921A037

    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的澳大利亚和中国

    Peter Drysdale[107]

    原文标题:Australia and China After Their Free Trade Agreement

    文章框架:中国和澳大利亚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一周里,亚太地区的经济外交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习近平和安倍晋三打破了中国与日本外交关系的僵局。

    2.美国和中国达成了全新的协议,以确保在2025年至2030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减少。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已围绕着生产力改革和基础设施投资进行广泛合作并制定出了一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将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再一次纳入讨论之中。

    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于2014年11月17日,签署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两国在贸易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4.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也与韩国和澳大利亚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韩国和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5.在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习近平访问期间,中澳达成了《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这表明,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一协定将有助于深化中澳两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大幅提高贸易、服务和投资流动的自由化程度。这也为扩大经济和政治合作提供了一个基础,这类政治和经济关系有利于维护区域和全球大国的共同利益。

    6.澳大利亚的贸易部部长安德鲁·罗伯(Andrew Robb)把达成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议作为优先事项。这是继与韩国和日本达成协议以后,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所实现的又一项成就。这项协定也有助于澳大利亚政府解决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方面的各种纠纷,也有助于与中国建立一个更加自信而有益的投资关系。

    7.《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习近平主席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达成的重大成果,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完成这项协议。该协定能够促进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业关系不断发展。

    8.确实,《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伙伴关系以及其同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的现实基础呈现出多边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没有这种优惠的双边贸易协定,而与东盟国家以及韩国之间存在着优惠的双边贸易协定。

    9.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澳大利亚与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的合作成就呢?澳大利亚近日对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表示犹豫,这使得该地区的许多国家认识到澳大利亚对其国家战略利益评估的严苛性以及独立性。如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所说,这可以被视作短暂的摸索阶段。

    10.世界的贸易体系正处于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渡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最担心的是该地区抵制全球化所带来的威胁。澳大利亚曾经强烈支持亚洲地区的贸易自由化以及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亚洲可信赖的国家,澳大利亚可以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以及世界贸易组织中,帮助指导中国和其他国家克服这些问题。印度尼西亚近日宣布加入亚投行的决定,也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影响亚投行的运作以及发展方向。

    11.在全球事务及与中国相关的事务上,澳大利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时,澳大利亚可以帮助它做出正确的决定。

    编号:20141118A037

    一个平行的中国金融秩序

    Julian Snelder[108]

    原文标题:A Parallel Chinese Financial Order

    文章框架:中方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国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结构。

    观点摘要:

    1.据《金融时报》报道,上周一,中国已经命令所有的国有企业断绝与西方管理咨询企业的业务往来。中国高层人士称,“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咨询公司,对他们想要了解的国有企业了如指掌”。中国高层提出建立一支中国本土顾问团,他们主要专注于信息系统研究。

    2.上周五,香港高等法院做出裁决,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交出内地民企标准审计文件的底稿,而安永认为其客户的信息是“国家机密”。

    3.上个月,北京成立了亚投行,这是对亚洲开发银行(ADB)的直接挑战。后者主要由美国和日本发起,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中方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规模比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加起来还要大。亚投行也被捧为“亚洲主导的多边机构”,但大部分的资金将来自中国。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的,“现在中国有能力展示其真正的财政实力”。

    4.北京方面正在创造一个与美国主导的治理结构相平行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国希望设定自己的金融信托标准,并且希望它在未来成为全球通用标准。

    5.其他的国家可能会怀疑北京创造不同的全球话语权的能力。但也有理由相信,在经济领域,它的努力将取得成功。金融业奉行见利忘义的“黄金法则”:有黄金的人制定规则。

    编号:20140602A040

    为什么澳大利亚应该加入亚投行

    Philippa Brant[109]

    原文标题:Why Australia Should Join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的顾虑和前景;澳大利亚应该加入亚投行的原因。

    观点摘要:

    1.在即将于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上,中国有望正式公布有关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已经公布邀请其他各国加入该行的文件,其中就有澳大利亚。那么澳大利亚应该加入亚投行吗?

    2.人们不了解亚投行将如何运作。据报道,该银行的初始资本将是500亿美元。中国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该银行主要是一个商业实体,而非政府实体。

    3.许多人认为,不应该把该银行视为对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世界银行的威胁,而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机会。正如我以前强调的那样,中国参与了开发银行(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发展网络。毫无疑问,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样,亚投行是中国试图在全球金融机构的治理和运营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尝试。中国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的缓慢改革步伐感到沮丧。

    4.澳大利亚可以谨慎地静观亚投行的发展。但正如我们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发展历史中看到的那样,尽早加入能够更容易地参与机构调整。出资最多的国家想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中国在这方面的欲望不应该被视为固有问题。现在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入亚投行使澳大利亚有更多的机会去影响该银行的治理和运作。在APEC峰会期间,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将成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并因而拥有投票权。

    5.该银行的设想是好的。亚洲地区拥有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研究表明,2010~2020年,亚洲需要8万亿美元用于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中国有这个能力。

    6.该银行最初将专注于亚洲,但之后可能延伸到太平洋岛屿地区。澳大利亚在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合理运行以及外部债务不会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方面存在利益。投资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符合澳大利亚政府的经济外交议程。

    7.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入亚投行显然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些问题。澳大利亚为什么要支持一个可能破坏现有机构的银行?它到底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合理的担忧。但无论澳大利亚和其他西方国家是否加入,中国将继续推进该银行的建设进程。根据我们与中国共事的经验,加入该银行会让我们有更大的影响力。

    8.中国已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面临着风险评估、劳工权利以及一些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亚投行是一个区域性银行,而且是中国主导的一个银行。它为有关项目的融资和决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框架,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公司而言。

    9.通过签署备忘录加入亚投行的国家越多,中国在该银行的影响力就越小,各国为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原则和惯例的能力就越强。在这方面,它是有前途的。亚投行的工作小组是由金立群领导的,而他正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前副总裁。

    10.签署谅解备忘录只是开始,各国可以与中国合作,而澳大利亚能够也应该在亚洲的基础设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就决定加入亚投行,将使澳大利亚在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编号:20140925A040

    只有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才能对其施加影响

    Darren Lim[110]

    原文标题:Australia Can Only Influence the AIIB if It Joins

    文章框架:在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澳大利亚面临两难境地;澳大利亚可能采取的三种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政府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战略决策难题:是否要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

    2.华盛顿方面的战略关切是显而易见的:新机构将提供一个额外的机制,使中国获取更广泛的利益,但有可能是以牺牲美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3.堪培拉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阿博特政府正努力与北京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冷落亚投行提议可能会影响到那些谈判;另一方面,美国是澳大利亚最亲密的盟友,据说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向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提出个人请求:希望澳大利亚不要加入亚投行。因此,无论如何决定,澳大利亚都会让其中一个主要合作伙伴失望。

    4.据报道,澳大利亚内阁存在很大分歧。在上周亚投行的启动仪式上,没有澳大利亚的代表出席。此举遭到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博士的批评。北京方面的反应比较灵活。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各国将于2015年完成亚投行章程的签署和实施等相关工作,使亚投行于2015年年底前正式成立。签署亚投行章程的国家都将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

    5.什么是最佳策略?美国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澳大利亚如何做才可以创造出最大的影响力?澳大利亚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澳大利亚拒绝加入亚投行。无论如何,该银行都将成立,澳大利亚对其结构和经营没有掌控权。此外,如果拒绝加入亚投行,会被解读为堪培拉听从华盛顿的指令,人们会认为澳大利亚在区域问题上没有自己的意见。第二,澳大利亚表示愿意参与或至少会观察亚投行的谈判进程。假设这些协议条款不能为某些问题提供保护,如环境保护、采购和治理问题,或是在草案中明确提出北京可以不受约束地利用该银行去追求战略利益。这样的话,澳大利亚就可以拒绝批准最终协议,它可以表态说:“目睹起草过程,我们得出结论,亚投行不能达到国际规范的要求。”这样的公开退出会破坏该银行的信誉,因此,北京方面力求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起草过程中,退出亚投行的威胁将相应地提高澳大利亚的影响力。第三,协议条款是足够强大的,澳大利亚正式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利用其优越的投票权(或一些其他手段)来逃避规则,而且亚投行赞助项目的完成质量远低于国际标准,资金用于违规推进中国的利益。那又该怎么办呢?即使这样,堪培拉方面也会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参与该银行的业务将让澳大利亚官员了解到决策的制定方法,以及该银行对项目进行监控的能力。如果一个项目的创建或运行引发了澳方的担忧,澳大利亚会再次拿退出该银行来进行威胁。毕竟,没有一个国际协议是永久性的,各国都有退出的权利。但是,澳大利亚的退出会损害该银行的信誉,如果澳大利亚选择将该银行的不当举措公之于众,结果会更为严重。

    6.需要明确的是,我并不是说中国(或其他国家)将利用亚投行达到赤裸裸的战略目的。相反,这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以确定澳大利亚的影响力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编号:20141029A040

    澳大利亚和亚投行:失去的机会

    Philippa Brant[111]

    原文标题:Australia and the AIIB: A Lost Opportunity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的辩论;澳大利失去一次宝贵的机会。

    观点摘要:

    1.关于澳大利亚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的辩论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和投资范围。

    2.最初的关注点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该银行的治理安排,二是澳大利亚是否应该成为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银行的一部分。正如我上个月说的那样,通过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3.但保罗·凯利在今天的《澳大利亚人》上发表了一些有趣的见解,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政府如何看待中国等问题。在我看来,政府给亚投行问题赋予了太多含义。保罗·凯利的文章中有两条内容特别打动我:第一,是否加入亚投行已经在澳大利亚内阁中引发了核心分裂,这是澳大利亚即将面临的难题:如何在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联盟伙伴之间进行取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希望澳大利亚与现有的机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保持紧密联系。为什么把它视为一种选择呢?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和减少与亚洲开发银行及世界银行的联系没有必然关系。这不是一个零和决定。事实上,这样的考虑显然并没有影响新加坡决定加入亚投行。第二,内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两次辩论,但是第二次辩论只在内阁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之间进行。据透露,争论的焦点在战略方面,而非金融方面。毕晓普(澳大利亚外长)提出了一个担忧:中国可以通过投资贷款把经济实力转换成军事优势。这表明了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对其在该地区金融发展的看法。

    4.有一种可能是,如果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不能还清它们的债务(欠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而非投资),中国会利用这个作为筹码增强军事介入。目前唯一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是汤加,因为其他国家有望还清中国(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的“金融力量”会转换为软实力,“脆弱国家会转而满足中国的需求,而不是满足澳大利亚的需求”,这比第一个的可能性还要大。

    5.中国已经为这一地区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的融资,并将通过自身的融资机制(如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和一系列区域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现在的亚投行)继续这样做。如果你认为这些情况会发生,那么不管亚投行是否存在,也不管澳大利亚是不是它的一部分,这些情况都会发生。

    6.因为把亚投行视作纯粹的“中国国家利益机器”,澳大利亚已经丧失了与其他亚洲国家一道参与并影响中国金融介入的宝贵机会。美国代表强烈游说澳大利亚的事情使中国进一步认识到:澳大利亚不能做出独立的外交政策决定。这使得澳大利亚很难说服中国。在涉及中国在该地区地位的问题上,澳大利亚不是美国的“哈巴狗”。

    编号:20141031A040

    中国的全球高铁计划

    Julian Snelder[112]

    原文标题:China Plans a Global Bullet-train Dynasty

    文章框架:中国在国内的高铁计划;中国在国际上的高铁计划;中国通过多边开发银行来管理高铁项目。

    观点摘要:

    1.在中国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越会积极地发展铁路建设。一批国内和国际的高铁项目宣布开工可能表明了政策制定者们的担心:电力、运输、钢铁和批发价格的通货紧缩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直接刺激。建设铁路是鼓励工业发展的一种非常广泛和普遍的手段。特别是自2008年之后,高铁项目已经变成了中国的首选“兴奋剂”,同时也成了其地缘政治的工具。这样做是明智的?伟大的?或者仅仅是一个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权宜之计?以上三种情况都有!中国需要建设更多的铁路来满足那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比如GDP、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其城市化进程要求大量具有“快速”“机动”特点的项目。但是城市规划者质疑高铁的优势:子弹头火车可以作为地铁使用,满足城市上下班人群的交通需求,但是会造成偏远地区人口外流,形成空城。尽管许多人哀叹“漏斗效应”已经清空了一些乡村到城市的走廊地区,但日本在上个月自豪地庆祝了新干线建成50周年。高铁带来的经济回报是不确定的,只有极少数线路是盈利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累累,但是欧洲的铁路公司似乎有些不同;在日本,只有Tokodai这条线路能够很好地盈利;中国台湾的高铁公司也没有幸免,已经濒临破产。虽然没有经济回报,却有社会回报,北京正是靠着高铁来推动其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中国会继续推动高铁计划,到2020年要将其所有的城市都纳入高铁网络,最终要让高铁覆盖四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2.中国的高铁项目在国际上的野心更加显著,它对于在非洲和南美等地区建设铁路非常积极。然而,建设高铁的好地方是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边缘甚至更远的地区——莫斯科、伊斯坦布尔、新加坡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最近中国与俄罗斯签订的高铁协议可谓大手笔,令人瞠目结舌:未来要建成北京到莫斯科的线路可达到7000公里,最终可能会花费2500亿美元,并且主要由中国出资。有分析家预测,该线路建成后会有700趟列车同时运行。目前每周从北京只有26趟直飞莫斯科的航班,坐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要花45个小时,而坐飞机只要8小时。这也暗示了这些超级大国之间戏剧性的关系变化。

    3.这些项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也宣传了其技术实力。中国想要让高铁变成一张“中国名片”,就像手表是瑞士的名片一样,甚至其软实力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高铁精神”。“新丝绸之路”倡议将中国与其邻国捆绑在一起,邻国也愿意做中国的合作伙伴,这样就达到了“双赢”,这其中,中国是最大的赢家。

    4.中国的影响力与其不健全的机构是不对称的,而这正是中国管理新的多边开发银行应该担心的问题。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中国曾经的慷慨援助是由中国来包揽一切,也就是说中国提供资金、公司、建材甚至工人,这无疑将直接导致腐败与渎职”。无论是通过新的多边机构(特别是针对“新丝绸之路”倡议的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还是双边机构,中国都会将高铁计划进行到底。

    编号:20141104A040

    北京APEC:贸易倡议多,进展少

    Stephen Grenville[113]

    原文标题:APEC in Beijing: Too Many Trade Initiatives and Too Little Progress

    文章框架: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提出了很多贸易倡议;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取得较少进展。

    观点摘要:

    1.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似乎力求解决冲突问题并避免严重损害,但它没有缓解潜在的紧张气氛。

    2.在双边层面,优惠贸易协定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协议似乎接近尾声)。

    3.在我们等待世界贸易组织找到一个达成多国协定的新模型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或东盟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可能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

    4.中国对它在这些国际安排中的地位非常不满。就在一周前,为了制衡世界银行和区域开发银行,它推出了亚投行。最近,它游说恢复休眠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贸易倡议。比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东盟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是一个有着更多成员和更广泛地理范围的区域安排。该倡议已经被搁置了近十年。

    5.我们应该做什么?首先,随着中国在国际组织(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进程因美方的阻挠而减缓,它正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其次,美国采取了一种策略: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建立全面的国际贸易规则。然而,这一策略看起来很脆弱。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它必须接受已经建立的世贸组织规则。但从那时开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占的分量已大大增加。

    编号:20141110A040

    对东盟和东亚峰会的期待

    Elliot Brennan[114]

    原文标题:What to Expect from the ASEAN and East Asia Summits

    文章框架:东盟和东亚峰会已取得的成果;对其以后工作的期待。

    观点摘要:

    1.这是亚太地区政治角力的重要一周。中国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为了筹备此次会议花费了10亿美元),接下来是本周的东盟和东亚峰会及下周在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

    2.东盟前秘书长提醒我们:东盟峰会没有取得突破。相反,该联盟在“增量”基础上开展工作。正如今年年初萨图克·史蒂芬·王解释的那样,东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表象之外,峰会还是能够促成一些关键的政策。

    3.定于明年建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将迎来贸易和自由流动方面更高程度的整合。它还处于筹备阶段,许多细节仍然需要进行推敲。

    4.经济一体化框架将是本周峰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奥巴马“重返亚太”的可信度来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的进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日本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许多东南亚国家已经加入中国的亚投行,但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以及日本拒绝加入。

    5.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表示,他将对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发表意见。对话的窗口可能已经关闭。然而,自今年年初发生的钻机纠纷以来,中越关系已经得到改善。但是,中国在西沙群岛永兴岛上延长跑道的举措仍令许多区域内的国家感到不安,它们担心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南海设立一个防空识别区(类似于2013年的钓鱼岛防空识别区)。

    6.鉴于上个星期是“海燕”台风一周年纪念日,菲律宾热衷于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透露,4760名民众仍然居住在帐篷里,19700名民众暂住在过渡房。

    7.许多东盟国家正在应对“伊斯兰国”(ISIS)和其他反叛组织。它们呼吁在应对“伊斯兰国”方面展开更大的区域合作。中国将可能支持这一提议。对于东盟来说,许多计划都已经到位——特别是反恐行动和反恐公约的综合计划,但这些需要进一步落实。

    8.去年,由于美国国会在预算问题上争论不休,美国总统奥巴马错过了峰会。在上周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大败,这使得奥巴马实行“重返亚太”战略(更不用说他“首位太平洋总统”的承诺)陷入两难境地。

    9.印度一直在强调其“东向”政策。至于俄罗斯,在MH17事件后,它可能受到了马来西亚的冷遇,另外,俄罗斯上周宣布,它将很快在南海进行实弹演习。

    10.对于印度尼西亚新总统来说,参加该峰会的意义非凡。这将是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大型访问,他也将与奥巴马和其他主要领导人进行会晤。

    11.这两个峰会总是会有很多重叠之处。因此,两个峰会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对议程进行删减,使其更高效。

    编号:20141111A040

    澳大利亚的G20峰会已经到来

    Michael Fullilove[115]

    原文标题:Australia's G20 Moment Has Arrived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在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的表现及反思。

    观点摘要:

    1.本周末于布里斯班召开的G20峰会将会见证24位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澳大利亚的盛况,另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近8000名代表和记者出席。

    2.本次峰会恰逢一个困难时期。世界经济的表现继续令人失望。自金融危机发生6年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正经历着持续低迷和不均衡增长的状况,并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危机的缘故,特别是乌克兰东部冲突,G20的一些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张,这无疑会影响在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的讨论基调。

    3.澳大利亚成为G20轮值主席国的时间段恰逢G20集团的自身过渡时期。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论坛正重新定义自己,以求远离危机管理和实现长期“和平时期”的目的。但它也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批评。

    4.实现全球总值五年内增长2%的目标难度相当大。这需要实行结构性改革。然而,各国已通过1000余项措施来做出回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宣称,2%的目标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下一个挑战是把确保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

    5.更大程度的增长需要通过更多的投资支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表示,到2030年,将投资70万亿美元用于填补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促进新的生产性资产的投资是所有国家面临的挑战,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6.更好地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是答案的一部分。此外,公共部门融资也可以是一个来源,如最近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只要这样的国际机构是透明的、包容的,它们就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它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而不是发挥外交政策影响力。

    7.G20集团也强调必须改善投资环境。包括建立全球基础设施枢纽在内,提倡投资的具体行动的更多细节,或于本周领导人峰会期间出台。

    8.澳大利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现很好,迄今为止,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的澳大利亚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两种情况反驳了那些异议:有些人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清楚自己的位置并且要低调行事。

    9.联合国和G20集团在解决有关澳大利亚安全和繁荣的全球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更“强大”的澳大利亚应该在世界上寻求更为突出的角色。

    编号:20141112A040

    澳大利亚是时候走向外交政策成熟期

    Kishore Mahbubani[116]

    原文标题:Time for Australia to Emerge from Its Foreign-policy Adolescence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澳大利亚要成为一个成熟而负责任的参与者。

    观点摘要:

    1.文化的命运还是地理的命运?在澳大利亚人思考澳大利亚在亚洲世纪的未来时,这些都是澳大利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的国际编辑彼得·海切尔(Peter Hartcher)并不能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像其他许多知名的澳大利亚公共知识分子一样,他担心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会对澳大利亚造成影响。在理论上,作为一个坚定的美国盟友,澳大利亚应该与美国并肩合作。但实际上,如果与中国进行对抗,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

    3.彼得·海切尔已经明确地建议他的同胞不要做美国的“追随者”并且保持“独立判断”。可悲的是,澳大利亚政府没有听从海切尔的建议。

    4.最近,中国宣布将成立亚投行,华盛顿对中方的此项提议深表反对。显然,亚投行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亚洲的区域合作将会创造一个更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此外,由亚投行提供资金支持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将有助于提高澳大利亚的出口额。然而,澳大利亚政府没有听从海切尔行使“独立判断”的建议,它继续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担当了“追随者”的角色。

    5.澳大利亚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态度并不是其外交政策的唯一缺陷。海切尔指出,澳大利亚未能与亚洲邻国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西方国家疏远一个拥有2.5亿人口的国家是不明智的,而且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人口是穆斯林。美国可以承受疏远伊斯兰世界的代价,因为美国距其较远。而澳大利亚不能这样做,因为澳大利亚距其较近。然而,尽管有必要与印度尼西亚发展深厚关系,但是澳大利亚一直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海切尔指出,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在难民船触礁事件上的不当言行及他就斯诺登问题发表的不当言论,使得澳大利亚未能很好地处理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

    6.新加坡前驻美国大使陈庆珠指出,澳大利亚人应该进行反省。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准备在“亚洲世纪”中发挥作用的最好方式是寻找可以发展深厚关系的亚洲国家。而新加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澳大利亚与新加坡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但它们的关系不够深厚,因为作为“中间力量”的澳大利亚,不能把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作为它的对等政治实体。这种“中间力量”情结是澳大利亚必须克服的另一个障碍。

    7.随着美国的力量逐渐远离亚太地区,澳大利亚不能再依靠强大的“父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澳大利亚的时代已经到来,它需要从青春期成长为一个成熟而负责任的参与者。

    编号:20141113A040

    缅甸峰会上,美国支吾承诺而中国主动提供贷款

    Elliot Brennan[117]

    原文标题:Myanmar Summitry Brings Faltering US Promises, China Cash

    文章框架:缅甸峰会取得的一些成果。

    观点摘要:

    1.上周在缅甸举行的峰会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但北京赢得了政策计分卡。

    2.北京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200亿美元的贷款。它也提出与东盟签订一个友好条约。此外,不久前,北京承诺每年向柬埔寨新增5亿~7亿美元的贷款。

    3.在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给了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一个深情而尴尬的拥抱。昂山素季指出,国家的改革进程是崎岖坎坷的,但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峰会后,缅甸下议院发言人于本周直截了当地表明,缅甸不会修改禁止昂山素季参选总统的宪法。

    4.在经济方面,中国的亚投行已经成为头条新闻。

    5.由于贸易自由化需要的门槛比较高,只有极少数的东盟国家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

    6.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修补与美国的关系要比修补与中国的关系容易得多。毕竟,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几年之后就会离任,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任期还有很长时间。

    7.缅甸峰会似乎反映了这一现实。事实上,缅甸总统吴登盛曾指出,东南亚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的地区和国际动态”时期。中国正在转向这一过渡期。

    编号:20141120A040

    越南-菲律宾到港停靠互访,抵制中国在南海的飞机跑道建设

    Elliot Brennan[118]

    原文标题:Vietnam-Philippines Port Call Amid Concern Over China's SCS Airstrip

    文章框架:越南和菲律宾对中国在南海活动的担忧;越南与菲律宾决定进行联合巡逻;中国在南海的一系列活动引起邻国恐慌;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与菲律宾开始对抗中国。

    观点摘要:

    1.周二,两艘越南护卫舰访问了菲律宾。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菲律宾海军军官表示,两国将在南沙群岛进行和平联合巡逻行动。但初次港口互访的时间是确定的,这正值中国在其东部海域宣布建立防空识别区一周年。自从中国宣布建立防空识别区以来,东南亚国家一直对南海上的领土争端存在担忧,尤其是对中国意图的担忧。5月的东盟外长会议发表联合公告,并使用“严重关切”这一词汇(在越南的一再坚持下进行过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使用)。11月东盟峰会声明宣布“我们依然对中国表示担忧”。

    2.在东盟国家缺席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继续与中国进行协商。今年3月,菲律宾向海牙国际法庭提交了一份4000页的索赔说明,马尼拉本月也宣布到2017年会斥资20亿美元用于国防采购。同样,越南也采取了强硬态度。今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南海部署了大量的深水钻机,越南国内开始进行反中国的民族主义抗议。然而在这之后,这种态势戛然而止,两国高级官员进行了友好会晤并就开始新的合作达成了一致。中国在这种关键时刻结束其油气深水钻机的部署行动可能是为了不让越南偏离中国的计划部署。9~10月,越南开始广泛地开展与他国的友好关系。首先是扭转与美国的关系,解除部分武装禁运。越南总理阮晋勇和莫迪签署了一系列交易协议,包括印度在南海为越南提供其专属经济区内的两块油气开采区。实际上,这一协议直接将印度卷入了中越在南海上的领土争端问题中。

    3.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中国加快了在南沙群岛的各种工程建设进度。8月以来,中国一直在疏浚海床,在十字礁吹沙造地和复垦土地,并建造出了一条3000米长的跑道。尽管中国从2013年开始就在南薰礁和南约翰斯顿礁等地区进行填海工程,但卫星图像表明这一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工程,也是唯一能容纳飞机跑道的工程。越南、菲律宾、中国台湾和越南在南沙群岛有争议的地区都有不同规模的飞机场,但中国大陆没有——虽然中国大陆拥有海南岛基地和高度现代化的海军力量。

    4.菲律宾正式对中国的十字礁填海工程提出抗议,而该工程被很多人视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在十字礁上有一个空军基地中国就可以建立一个防空识别区。中国为东盟峰会提供了价值200亿的贷款(主要是提供给缅甸和柬埔寨),并吸引了除印度尼西亚以外的所有东盟成员加入亚投行。而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将继续把中国这个“大家伙”当成是亚洲一匹“披着羊皮的狼”来看待。这种看法大部分是来源于中国在南海的行动。

    编号:20141128A04002

    新冷战世界的边缘

    Alan Dupon[119]

    原文标题:On the Brink of a New Cold World

    文章框架:“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所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其外交、贸易和国防政策。

    观点摘要:

    1.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把2014年看作调整全球事务的关键一年,它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一个新的更为动荡的世界秩序诞生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价值观或力量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变在国际体系中周期性地发生。通常来说,它们伴随着冲突和地缘政治的动荡。有时,它们会发生在重大事件(如革命或战争)之后。

    2.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这些转变带来了外交政策、贸易和国家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

    3.“美式和平”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中,由美国主导的胜利的西方民主国家建立了一套全球制度和规范,它们享有自由市场、自由民主和法治方面的特权。在这些规范和制度的背后,是美国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和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一系列遍布全球的盟友。

    4.当然,“美式和平”时代从来不像它的名字一样宁静。尽管如此,美国主导的秩序还是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让欧洲和亚洲迅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空前增长和繁荣的时代,似乎不仅验证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也证明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

    5.然而,“美式和平”现在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中国崛起,成为美国真正的竞争对手;独裁的俄罗斯的新军事自信;中东地区秩序解体加速;反西方的原教旨主义的有害传播。

    6.毫无疑问,最大的长期挑战是中国成了亚洲一个主要的、潜在的和全球的力量。几千年来,中国这个中央王国(Middle Kingdom)是亚洲政治和文明的主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梦想是恢复这一地位。

    7.习近平的梦想不再是虚幻的,现代中国有实现这一梦想的战略能力。但他的梦想很可能变成美国的噩梦,因为中国的重新崛起会带来复杂而巨大的战略挑战。

    8.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让德国、日本和苏联相形见绌。二十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国防开支使中国领导层坐拥强大的军事力量。

    9.虽然中国的崛起给它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意识到,中国最近的国际行为强烈表明:在核心利益面临危险时,它不愿遵循国际规范。问题是,这些自我认定的核心利益是不确定的,显然也不适合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这可以从中国对许多有争议的岛屿的主张中窥见一斑。

    10.在过去一年中,中国试图重建亚洲区域秩序,特别是海上秩序。北京已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并且在钓鱼岛增加空中和海上巡逻的频率。

    11.北京也已首次向爪哇南部派出海军舰艇,往斯里兰卡海域派出两艘核潜艇,在有争议的海域钻探石油引起了与越南的对峙,中国也与其他四个亚洲国家(菲律宾、日本、越南和印度)存在领土争端,而有关中国战略意图的焦虑已在整个地区弥漫开来。

    12.更为根本的是,中国对新亚洲秩序的看法与美国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北京毫无遮掩地利用其新获得的权力来改变游戏规则,意图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中国与美国在亚洲的竞争结果将有助于中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强国。

    13.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前景一片光明。它自身地位不断提升,而美国仍然分心于国际危机,这为中国的贸易和对外政策创造了新的机遇。比如说,中国成功宣传了亚投行,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今年年初与俄罗斯签署了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与日本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和解(微小但重要的第一步)。

    14.虽然这些举措对于区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是有利的,但它们同时也是中国策略的一部分,包括削弱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把澳大利亚和韩国从美国的联盟体系中割裂出去,并取代美国成为该地区不可或缺的国家。

    1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在纪念“一战”百年期间,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这对于自满而又毫无准备的欧洲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幸的是,欧洲的政治家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掠夺性的民族主义和军事侵略已被有效地消除,但俄罗斯奉行了强硬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义。

    16.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俄罗斯对现有国际秩序不满意。普京认为现有的国际秩序是不公平的、不可持续的,同时这一秩序也拒绝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复兴大国应有的地位。普京打算利用本国的巨大能源储备和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来争取这一地位。

    17.从波罗的海到大西洋,从墨西哥湾到太平洋,莫斯科正在摩拳擦掌,意图重构旧联盟、寻求投射军事力量的基地和设施以及利用能源作为一种战略工具来推进其国家利益的实现。据说,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和收集情报的飞机频繁地飞越大西洋、波罗的海和黑海。仅北约就发生了100起俄罗斯入侵领空的事件,这一数字接近于冷战时期的水平。莫斯科也在志趣相投的拉美国家建立军事和情报设施,尤其是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俄罗斯国防部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宣布,他打算向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派遣远程轰炸机巡逻队。

    18.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已经开始向中国靠拢,坚持与日本的对话,在越南建设国防设施,并且提醒世界:俄罗斯是亚洲和欧洲范围内的大国。

    19.普京继续支持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通过同意向伊朗出售核反应堆的方式打破西方试图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意图。同时,莫斯科方面向伊朗暗示它可能会帮助伊朗建立自己的核燃料加工厂。

    20.“美式和平”面临的另一个战略挑战是中东地区混乱的区域秩序,“阿拉伯之春”的承诺变成了充斥着不满的冬天,揭示出深层次的部落、种族、宗教和政治分裂问题。而这些因素危及了绝大多数区域国家的安全和生存。

    21.伊拉克和叙利亚是位于中东心脏地带的两个国家。在经历了几年的内战后,它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它们能否作为完整的国家来生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旦这两个国家决裂,就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而不稳定的后果,从而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改变区域的权力分配。

    22.对于美国来说,较之其他国家,埃及还算是一片净土。但现在埃及的局面也发生了变化。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西西(Abdel Fattah al-Sisi)领导下的埃及政府一直忙于清理被取缔的穆斯林兄弟会的残余势力,而且该政府现在也面临来自圣战团体“安萨贝特艾马克迪斯组织”(Ansar Beit al-Maqdis)的威胁。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该圣战组织已杀害了数百名埃及士兵和警察。

    2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迅速恶化,紧随其后的是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极具破坏性的战争。接二连三的事件令华盛顿很是头痛,这也破坏了世界各国对于美国强大的全球领导地位的印象。

    24.反西方的新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日益壮大。该组织有着巨大的战略野心和掠夺大片土地的军事实力。在应对“伊斯兰国”方面,常规威慑和应对策略很难发挥作用。

    25.西方的制度和军事力量相对削弱,因此,“美式和平”无法轻松应对上述的巨大挑战。

    26.随着美国盟友们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缩减及债务的攀升,美国不能再扛起全球领导地位的重任。这并不是说美国不会卷土重来。但即使是那样,华盛顿也不能行使我们已习以为常的领导权。

    27.在新的多极世界里,野心、利益和西方价值观将受到日益强大的参与者的抵制。这些参与者有着截然相反的世界观。除非建立一个更稳定的区域秩序,否则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过去一年的波动形势将可能成为新常态。但是,建立一个更稳定区域秩序的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困难的。

    28.作为美国联盟体系的一个正式成员和“美式和平”的坚定支持者,澳大利亚获得了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熟悉的真理、权力结构和旧秩序的价值观被那些不自由的、限制我们独立行动的真理、权力结构和价值观所取代,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

    29.澳大利亚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2014年的令人不安的事件仅仅是“美式和平”的小插曲,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建立新型秩序,并创造性地调整我们的外交、贸易和国防政策。

    30.同美国的联盟对澳大利亚帮助很大,但它已不能完全保证澳大利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安全态势。管理未来的战略风险意味着我们的安全伙伴和贸易伙伴会多样化,要包涵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甚至不同价值的国家。这些差异不应该是合作的障碍。

    31.澳大利亚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世界事务中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参与者。澳大利亚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它的外交政策,以保持澳大利亚在困难时期的繁荣和安全。

    编号:20141129A040

    2014年,我做出的错误和正确判断

    Robert E.Kelly[120]

    原文标题:What I Got Wrong in 2014, and What I Got Right

    文章框架:对2014年政治局势的一些看法。

    观点摘要:

    1.2014年,在东亚安全的一些问题上,我对一些趋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1)高估了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的重要性

    这可能是我最大的误判。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在西南海岸沉没,包括许多高中学生在内的近300人死亡。有些人仍然下落不明;部分潜水员在救援行动中丧生;年轻的副校长逃过一劫,但他随后自杀了。这是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韩国对此次灾难举国哀悼数月。这次灾难带来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转向政坛。然而,政府的反应既混乱又缓慢,朴槿惠总统被指责冷漠。批评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以至于政府保守派人士指责那些批评总统的人是在同情朝鲜。

    当时,我认为韩国政府需要对资本主义权贵进行打击,而这势必要影响到经济。我认为这是一个转折点。受害者的父母和国家的评论员甚至开始呼吁朴槿惠辞职。在2014年的三个选举周期中,反对派人士多次无情地提到那场灾难。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反对派一次次地失败。而朴槿惠政府推行的改革是不中用的。我感到很困惑,这场危机何以迅速地被化解。最好的解释是,韩国企业集团精英深深地依赖韩国的政治阶层,尤其是保守派。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低估中国建立平行国际机构的努力

    2014年,中国依靠自身的倡议,建立亚投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等国际组织来制衡美国的霸权行为。前者似乎是为了挑战亚洲发展银行,后者则是为了对抗世界银行。下一步将可能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品,也许是卷土重来的“清迈倡议”(CMI,根据“清迈倡议”,相关国家可分别向“共同外汇储备基金”投入一定金额的外汇储备资金,这样,当某个国家面临外汇资金短缺困难时,其他国家可以帮助其缓解危机)。

    国际关系理论实际上强烈地预示了这种行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不会愿意和崛起的挑战者分享权力和特权,例如,美国国会就不愿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有利于中国的改革。所以,新兴国家将寻求建立自己的系统。

    事实上,我曾经是那么的不屑一顾,我甚至没有在2014年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的这些努力。如果中国能让一些主要民主国家(韩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或者中国能够建立一个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平行的机构,那2015年就会是重要的一年。我对此表示怀疑,但这还有待观察。中国人很擅长长久的比赛。

    (3)谁认为中朝冲击的后果会如此糟糕

    在这个问题上,我再次判断失误。虽然我认为其他人不会看到这一点。中国把朝鲜视为一个有用的缓冲区,而朝鲜失去援助将无法生存,所以它必须安抚北京。我仍然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不认为一个永久性的中朝突破口就在眼前。

    韩国总统朴槿惠有时被指责为“亲华人士”,但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愚蠢的指控。韩国与中国挨得很近,与北京好好相处是明智的政治选择。同样,中国握着朝鲜的钥匙,主要在于其对朝鲜的经济支持。如果韩国真的想要统一,那么拉拢中国远离朝鲜是必要的。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2.我做对了什么?

    我在亚洲生活得越久,就越深深地明白:如果日本保守政治不进行重大转变,日本与韩国的关系就不可能更进一步发展,除非有不可预见的危机。韩国将寸步不让,因为韩国人对日本的殖民罪行恨得咬牙切齿。这是一个很容易预测的未来。

    编号:20150114A040

    奥巴马与莫迪的兄弟情掩饰了真实的美印关系

    Ian Hall[121]

    原文标题:Obama-Modi Bromance Disguises True State of US-India Relations

    文章框架:奥巴马访印;美印关系的真实状况;影响美印关系的因素。

    观点摘要:

    1.奥巴马是第一个作为贵宾参加印度共和国日阅兵游行庆典的美国总统。尽管奥巴马必须缩短其在印度的停留时间,以便前往沙特阿拉伯与新上任的国王会晤,但是大多数评论员将奥巴马对印度的此次国事访问视为成功之行。美国和印度媒体也报道称,奥巴马与莫迪的兄弟情使美国与印度关系升温。

    2.奥巴马此次访印之行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实质性成效。美印发表的联合声明是一个由对外事务部以及国务院的草稿文件所组成的大杂烩。其中对“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呼吁几乎是从莫迪在联合国大会所做的演讲中摘录出来的;在联合声明中,有关国家应该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几乎可以从美国与其区域性盟友发表的每一篇联合声明中都能够找到。

    3.美印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内容。该声明没有提到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即将到来的巴黎峰会。联合声明中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这表明,华盛顿无法使印度成为它所希望的那种利益相关者。导致这些协议没有达成的原因很复杂。印度在应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的问题上,与美国存在分歧。

    4.导致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持续恶化的原因还有很多。日本将对印度进行350亿美元的投资;中国也承诺对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并向印度打开加入亚投行的大门。这些提议使印度在采用多方位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时看上去比与一位遥远的超级大国结盟更为智慧。

    编号:20150129A040

    亚投行与地区主义的崛起

    Stephen Grenville[122]

    原文标题: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Rise of Regionalism

    文章框架:美国阻止其盟友加入亚投行;中国发起亚投行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应该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吗?美国似乎在卖力地劝说其亲密的盟友(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不要加入其中。但现在,英国已经决定成为该银行的创始成员国。

    2.毫无疑问,亚洲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中国有很多建设经验,也有大量的储蓄资金来资助亚投行。毫无疑问,亚投行会与世界银行的职能有一些重叠,也许更明确的是,与亚洲开发银行的职能重叠。

    3.亚投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多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是有益的吗?通过在一开始加入或是欲擒故纵后加入,澳大利亚能够有效改善亚投行的管理方法吗?

    4.该地区已经拥有了亚洲开发银行,那么它还需要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吗?可能不需要。但日本继续垄断亚洲开发银行,并且日本和美国的表决权远远超过中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亚洲开发银行的主席一直由日本人担任。鉴于这种僵化和不友好的环境,中国寻求亚投行这样的替代品是必然的。

    5.奥巴马政府不应该游说它的盟国去反对中国的提议,而是应该提醒美国国会反对亚投行所要付出的代价。至于澳大利亚,在是否加入亚投行问题上的态度很明确,而新西兰已决定加入。

    编号:20150316A040

    中国与亚投行:迈向一个基于新规则的国际秩序?

    Alan Dupont[123]

    原文标题:China and the AIIB: Towards a New Rules-based on Order?

    文章框架:中国有意挑战基于美国规则的国际秩序;美国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行为;澳大利亚可以学到的经验教训。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可能决定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这标志着美国在全球长达70年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目前尚不清楚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将对世界银行(WB)和亚洲开发银行(ADB)予以补充还是与之竞争,但是亚投行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亚洲的资本投资需求。唯一明确的是,中国有意挑战基于美国规则的国际秩序。

    2.美国认为,亚投行是在复制现有的全球金融机构,它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问责标准。美国对其主要盟友施压劝其不要加入亚投行的策略失败了,英国是加入并影响亚投行设计与开发过程的首个主要西方国家。而澳大利亚也将沿袭英国的策略,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3.自1945年以来,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建立包括布雷顿森林金融机构在内的全球治理结构,以便其行使自身的国际权力。例如世界银行,美国在其中的投票权是16.42%,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而中国只有4.91%,位列第三。这种差异也被复制到了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

    4.中国对于全球金融机构死板的模式感到愤怒,认为这扭曲了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意义。这种经济意义成为中国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合法性的基础。美国区域政策的一个经常性主题是加强“基于规则的秩序”建设,并且让中国更好地去遵守这样的秩序。亚投行的案例表明,中国现在正在努力让自己去定义秩序。

    5.一位美国官员批评英国在加入亚投问题上的决策太草率。他说,各大经济体选择不加入亚投行可以对该银行造成更大的压力。为了通过“基于规则的秩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杠杆作用,美国必须接受全球金融的发展。澳大利亚从美国身上学到的教训是,通过国际法和相关机构来延伸美国的权力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编号:20150317A040

    亚投行、“二战”以及更多事件:日本紧张情绪的来源

    Christopher Pokarier[124]

    原文标题:AIIB, World War II, and More: Tokyo's Unsettled Spring

    文章框架:日本近期面临的困扰:在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在他国纷纷加入亚投行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各种评论;与中国关系的不稳定和国内纪念事件造成的紧张感;日本想要解禁自卫队以打破战后条约的束缚。

    观点摘要:

    1.上周五,安倍政府公开转变态度,对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并成为创始成员国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倾向。日本这样突然的转变是由于上周英国率先提交了加入申请,随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纷纷提交加入亚投行的申请,同时澳大利亚和韩国也开始重新对亚投行进行评估。各国突然纷纷宣布要加入亚投行是因为北京一再坚持要在本月敲定创始成员国的数量,而英国做出这样的决定则受到了美国方面的反对。

    2.日本与美国一致认为中国成立亚投行的目的是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并且亚投行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对立,最重要的是会与亚洲开发银行成为竞争对手。亚洲开发银行由东京的大财团扶持,并且黑田东彦(现任日本央行行长)担任行长长达八年的时间,黑田东彦一手缔造了“安倍经济学”理论中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一主要概念,因此,亚洲开发银行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早已根深蒂固。黑田东彦曾公开表示亚洲开发银行长期以来的运转已经为其将来的走向与发展打好了基础。国会的预算委员会成员向安倍晋三提出,在其他国家都纷纷宣布加入亚投行的情况下,日本是否会有被冷落的可能性?安倍的回答是:如果亚投行能够保证在管理上绝对公开透明,那么日本就会考虑加入。他还说也许亚投行项目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契机,使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融入以合作为基准的国际秩序当中。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也为加入亚投行提供了可能,他说日本加入的条件是亚投行能够保证其管理标准及资金稳定,特别是应该有对董事会贷款决策权的直接监督。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3.一些日本媒体的评论认为应该加强对私营领域的关注,比如基础设施供应这样的商业活动。所以如果日本被排除在亚投行之外,那么日本或许就会失去增强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机会。澳大利亚财政部部长乔伊·霍基公开阐述过阿博特总理领导的政府是如何打算通过亚投行来使澳大利亚获得商业机会及商业利润,这样就在关于亚投行的问题上将日本和美国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2014年11月APEC峰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与安倍晋三借此机会进行了短暂会晤,之后中日关系也进入了比较平静的阶段,虽然两国在亚投行上的分歧也开始日益凸显。但是由于“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临近,安倍政府也正在准备官方的声明,这意味着两国平静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截止日期”。东京方面对北京在8月甚至更往后的行为和言论已经有了强烈的预感。

    4.上周五,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与其盟友公明党达成正式协议,协议内容是敲定进一步解禁其自卫队(SDF)的集体自卫权的立法日期。正如预期的那样,隶属于公明党的和平主义佛教学会——“创价学会”接受了日本自卫队可能进行武力部署时愿意受到一些限制的承诺。周五也是由邪教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事件20周年纪念日,在地铁霞关站—国家行政中心区域举行了纪念活动。总之,上周五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就促使日本政府意识到: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防御和警备能力上,在收集国内外情报以及参与国际援助和发展等问题上,战后的日本还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日本对新设立机构的标准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觉得自身受到的约束非常沉重。

    编号:20150324A040

    多个开发银行的真相

    Julian Snelder[125]

    原文标题:The Truth about Development Banks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成立是北京外交政策的一次胜利;一些对亚投行可能带来的影响的评论;亚投行带来的一些影响;亚投行具有的优势与面临的困境。

    观点摘要:

    1.北京方面在亚投行的建立上无疑取得了一个象征性的外交胜利,这使得华盛顿方面越来越暴躁。许多美国专家认可这样一个结论:反对亚投行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尤其是在美国国会阻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中国人现在看着美国因为自己“任性和愤世嫉俗”的行为而生闷气。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情况,发现它变得更加棘手。开发银行是政治驱动的庞大官僚机构。我在印度能源部门工作时曾担任过一个多边贷款机构的顾问。代表们会从各处赶来参加会议,花着与项目没有明显相关性的旅游预算资金。这种情况每两年发生一次。

    2.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我不认可最佳实践。谁是最佳?”“我们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时西方提出的一些规则,我们不认为是最佳的。”克里斯托弗·基尔比认为,日本和美国对亚洲开发银行(ADB)资金的分配有系统性的影响。爱德华·林肯和卡伦·明斯特甚至记录了美国对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担当重要角色的抱怨。正如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中所做的那样,中国可能会利用它的亚投行项目对其盟友施加类似的影响力。

    3.毫无疑问,中国真诚地希望完善其邻国的交通网络,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大约有30个国家已经签署了加入亚投行的协议,但西方的参与者,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已经公开强调了它们的商业利益。这些国家认为它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钱罐。其实,它们的希望是渺茫的。优惠贷款使得生意难做,中国承包商和供应商可以很容易地挤掉外国公司。

    4.尽管面临种种怀疑,亚投行的设立仍然是个好消息。不同的机构可以互为补充。世界银行主要关注贫困和公共健康问题,而亚投行侧重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有8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它的产业优势。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在积极地邀请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事实上,在斯里兰卡和委内瑞拉的惨痛经历可能会使北京方面更清楚地看到拥有良好治理体系的优势。简单地说,世界各国相信中国在做正确的事吗?如果中国建立一个平行的地缘金融秩序,其他国家会有意见吗?这公平吗?在这些方面,亚投行一直面临挑战。它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编号:20150326A040

    澳大利亚为什么决定加入亚投行?

    Susan Harris Rimmer[126]

    原文标题:Why Australia Took So Long to Join the AIIB?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重视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确保中国在发挥全球主导作用时有利于世界其他国家。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很在乎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去年11月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我们为什么仍然要质疑有关亚投行建设的相关细节?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在布里斯班召开。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题是基础设施投资。这次峰会的成果是在悉尼建立一个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澳大利亚举办此次峰会之后,土耳其和中国随后也将举办下两届二十国集团峰会。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特别是与“新丝绸之路”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

    2.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决定加入亚投行?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我们许多的亲密盟友和竞争对手都已经加入了亚投行,在它们之后宣布加入,我们可以避免美国的指责。印度、新加坡、英国、新西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宣布打算加入亚投行。第二,对亚投行治理问题的适当关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专家、银行家、经济学家、商业团体、外交政策专家和治理顾问几乎都因加入亚投行的低风险和可以获得的利益而对此没有异议。澳大利亚人似乎从没有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正在发挥的更强的主导作用给予过多关注。澳大利亚人仅仅把中国看作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美国质疑亚投行的动机不纯,但它提出的关于银行治理的问题无可厚非。对宏观经济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并不会帮助到生活在贫困中的民众,因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们会受到迁移以及环境破坏的影响或被迫为基本服务支付更多的金钱。但那些关注人权和中国社会保护问题的人士认为亚投行的建设可能会给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和完善社会保障带来更多的机会。我们确实需要在亚投行项目选择和设计方面询问有关透明度、人权标准、消除极端贫困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些问题。这并不是说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在几十年来已经变得非常完美。现有的多边银行得到公民社会活动家的推动而被迫改进,但对这些银行的治理并不能说明十年间全球力量迁移的现实。美国和日本都只能怪自己。中国应该倾听这些对亚投行的担忧声音,并尽可能改进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中国对亚投行的治理将受到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世界也将关注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表现。第三,澳大利亚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做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并拥有在悉尼建设基础设施中心这一重要成果,我们需要时间来审视其与亚投行的协同效应。亚洲开发银行预估,到2020年,为了维持区域内正常的发展轨迹,亚洲将需要8万亿美元的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和2900亿美元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亚投行的建设无法弥补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但它的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亚投行建设上的共识是筹集1000亿美元左右的初始资金,而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受到了外界的普遍关注。大多数全球发展领域的专家认为,旨在帮助贫困人口的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不足。国际能源机构还估计,到2050年,在未来40年内,全球各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需要大约45万亿美元的资金,每年需要的资金投入大约为1万亿美元。那么,亚投行将会投资扶贫和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吗?

    3.这是中国第一次扮演创建全球性机构的角色。问题不在于阻止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是在于要尽一切可能来确保中国在发挥它的全球主导作用的同时有利于世界的其他国家。

    编号:20150330A040

    “一带一路”?中国的命运共同体

    Philippa Brant[127]

    原文标题:One Belt, One Road? China's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文章框架: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说法并制定相关原则;中国繁荣发展与邻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希望与各国合作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中国对“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视。

    观点摘要:

    1.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自2001年以来,博鳌论坛每年定期在中国海南召开年会,这一论坛已经从最初的商业和金融集会转变为中国领导人宣布重大对外政策的一个平台。超过15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和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等。

    2.在演讲中,习近平概述了四个原则。他说,要想迈向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3.中国试图缓解邻国对其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的担忧,方法是明确地将邻国的未来与中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它们获得和平与繁荣的最好方式是与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知道,它自身的成功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如果它的邻国没有和平、稳定、增长的发展局面,它也不可能实现其“伟大的民族复兴”。但现在这些国家不敢太过依赖中国,中国的双边努力在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遇到困难。

    4.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该计划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外交部及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它涵盖道路、海上和空中运输、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5.许多金融机构将为“一带一路”计划提供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包括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绸之路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中国政府越来越频繁地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联系在一起,并将它们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联系起来。

    6.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亚投行现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全球机构。随着英国的加入,其他国家也不想被排除在外。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巴西、荷兰纷纷发出信号,表示有意加入亚投行。

    7.中国希望开展一个宣传活动,以争取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这一倡议显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外政策的一个优先事项。中国政府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该计划的实施。中国的邻国肯定会接受新的经济发展机会,但时间会告诉我们,它们是否相信中国的目标以及“命运共同体”的想法。

    编号:20150331A040

    为什么亚投行的治理模式不应该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同

    Mike Callaghan[128]

    原文标题:Why the AIIB Should not be Governed Like the World Bank and IMF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治理模式不应该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同的原因。

    观点摘要:

    1.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最佳治理方案是什么?澳大利亚认为,这仍然是其主要的担忧,尽管它已同意成为银行可能的创始成员。

    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学教授瑞玛(Susan Harris Rimmer)指出,澳大利亚在处理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表现不佳。起初它似乎屈从于美国的压力,然后,它又震惊于英国无视美国加入亚投行的行为。澳大利亚措手不及的反应,表明它不是一个具有国际领导力的独立国家。但澳大利亚强调良好治理安排的重要性是正确的。与中国的争论似乎集中在亚投行是否应该成立一个代表股东的常驻董事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都设有常驻董事会,澳大利亚似乎支持建立一个亚投行常驻董事会。

    3.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总裁中尾武彦表示,亚投行必须遵循“最佳实践”。对此,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现有的跨国银行机构的安排不一定代表最佳实践。

    4.国际机构是否应该有常驻或非常驻董事会的问题并不新鲜。这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哈里·德克斯特·怀特在1944年争论的焦点。凯恩斯想要一个高层次、非常驻的董事会,它将重点放在机构的战略方向,而不是机构的日常运营。但是怀特的观点占了上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定期召开会议的常驻董事会。美国希望董事会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每一个决定进行政治检查。

    5.在这场辩论中,旅游和通信的方便性也是一个因素。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际旅行主要靠海路,耗时好几个星期,而通信主要是通过电报。出资方无法密切监控国际机构的运营情况。

    6.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出资方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机构的每一个政策文件,并可以迅速地传递自己的意见、问题或关注点。尽管通信发达了,但许多后来成立的多边机构如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仍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但并非所有国际机构都设有常驻董事会。

    7.亚投行的董事会结构安排应取决于董事会发挥的作用。如果股东希望董事会对管理进行政治制衡,并确保每一个决定都符合股东的利益,那么建立一个深入参与日常事务的常驻董事会可能就是必要的。

    8.亚投行的最佳实践治理安排是宣传它的目标,制定明确的经营原则和指导方针来实现这些目标,概述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角色和职责,建立强大的评论和问责机制。

    编号:20150401A040

    大选期间英国将关注重点转向国内

    Nick Bryant[129]

    原文标题:Britain Turns Inward During Election Campaign

    文章框架:英国大选的议题;英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观点摘要:

    1.为了5月7日的大选,英国七个政党领袖在他们唯一的电视辩论环节中见面,期间勉强提到了一次外交事务。即使国家安全部的官员担心英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来自俄罗斯侦察飞机对英国领空的试探,他们担心这会与其客机在空中相撞,但俄罗斯还是被忽略了。另外,尽管很多英国青年(包括女性)都很踊跃地报名去中东参加打击“伊斯兰国”组织(ISIS)的战斗,而且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也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行动,但是伊拉克问题并没有被提及。鉴于英国目前的外交形势、国内政治和国际地位,在大选中似乎不会产生真正的赢家。

    2.英国未来核威慑力问题,已经被纳入工党是否会被迫与苏格兰民主党结成非正式联盟的讨论中去了,因为苏格兰民主党想要放弃三叉戟核潜艇舰队。对欧洲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移民问题。英国人民目睹他们的首相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纪念活动,出席国际峰会(比如G7),从而趋向于认定自己的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是毫不动摇的。但事实上,这一地位已经明显动摇。德国总理默克尔将美国看作是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领导国家,法国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并成为在中非共和国马里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而英国往往是被欧洲孤立的。但英国仍然是太平洋地区主要的大西洋集团势力,卡梅伦政府已经试图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在这一地区的外交影响力。作为亚洲支点的一部分,英国已经意识到提升与澳大利亚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性。然而,中国有目的的外交驱动政策已经惹怒了美国。英国签订加入亚投行的协定之后,一位美国政府官员哀叹英国成了北京的常住客人。这一反常的讽刺评论会使美国反复思考,因为这表明之前鼓吹的大国关系不再那么特殊,美国国际地位进一步降低。

    编号:20150416A040

    中国和日本在印度尼西亚找到了中间地带

    Catriona Croft-Cusworth[130]

    原文标题:China and Japan Find Middle Ground in Indonesia

    文章框架:印尼总统佐科的执政理念以及就职以来的外事活动;中日为发展与印尼关系所做的努力;印尼的态度;中日在印尼的对峙与和解。

    观点摘要:

    1.中日领导人都出席了本周在雅加达举行的亚非会议,印度尼西亚成为两国关系的中间地带。在周三的开幕式上,印尼总统佐科为了避免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偏向,他坐在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间,这是佐科上任六个月以来的一贯态度。尽管有人提出建议让其所在政党偏向中国,但佐科一直采取比较中立的姿态。上个月,他在访问日本和中国期间极力拉拢两国对本国进行投资,在这一方面中国要比日本慷慨,中国拿出630亿美元对印尼进行投资,日本只拿出89亿美元。佐科对两国没有表现出任何好恶。特别是对于佐科想要实现让印尼成为全球海上轴心的愿景来说,两国提供的这两笔钱对于佐科在未来五年任期内印尼的发展至关重要。

    2.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印尼海洋基础设施的发展,并且在佐科这次访问中国时,承诺通过亚投行给予其私人投资和项目赞助。与此同时,日本促成了一次与印尼的双边“海事论坛”,以提高海上安全并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3.佐科非常清楚和平解决海上争端的重要性,并且尊重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被一些人解读为:对于中日在东海上的争端,印尼默认支持日本。然而,这显然不能影响印尼与中国的合作并成为中国在印尼投资的障碍。

    4.佐科在访问中国与日本期间与两国进行了磋商,因此,在雅加达的亚非会议上,除了落实有关两国对印尼承诺外基本也没什么可讨论的了。然而,对于习近平和安倍来说,这是一次面对面缓和两国关系的机会。

    编号:20150424A040

    中国企业希望从北京区域发展项目中获益

    Julian Snelder[131]

    原文标题:Chinese Firms Expect Bonanza from Beij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s

    文章框架:东亚地区成功的企业模式;中国的独特之处;中国企业从中受益。

    观点摘要:

    1.东亚地区国家工业成功崛起的秘诀是脚踏实地。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现在是中国。中国将苏联的金融压制政策与专注于商业出口的城市工业化以及保护国内企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当地买、再卖往全球——这是对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高度概括。那么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是否可以按照东亚这种模式来发展呢?哈德逊研究所的约翰·李提出了质疑:第一,“工业自动化优势”倾向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述地区已经过早非工业化了,让贫穷国家按照传统方法富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制造业的巅峰状态来得太早了。第二,很简单,就是人口规模问题。1970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共有1.5亿人,每年向4亿西方消费者出口物资。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据估计,全世界现在大概有10亿的富裕消费者,却有至少20亿人在为其服务,并且这只是东亚的情况。东亚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印度、拉美以及非洲国家也加入了出口贸易行列。

    2.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中国,在这一点上中国非常独特——既是富裕的进口市场,又是凶猛的出口竞争对手。除了非常低端的制造业(如纺织业),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其对劳动力和专业技术的需求都是全球供应链不可缺少的一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它也许会在这之后关闭工业化的大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进口商,中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自动化产业,并且到2025年在国内拥有先进设备制造基地。当中国开始制造能代替人类的机器人时,全世界的工人都会开始担心。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资本优势,其在海外的援助项目开始变得务实就不令人惊讶了。

    3.中国企业希望通过亚投行和中国的单边倡议(比如“丝绸之路基金”)为其93%~94%的项目提供资金。亚投行专注于大型项目比如煤电厂的发展。印度尼西亚发展部部长认为,在消除贫困和发展健康医疗方面,亚投行弥补了世界银行的不足。而世界银行着重于农业灌溉和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换句话说,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在做一个宏伟的事业,而其他机构做的都是小事情。非常讽刺的是,中国在早期的项目中做的都是小事情:提升民主素养、改善卫生条件以及为女性争取开放机会。

    4.毫无疑问中国非常愿意将动车组卖给印度,但是如果中国真的想帮助印度发展就应该将发展经验同印度分享。中国并非一味地追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毕竟是商业交易,而不是做慈善,将其与马歇尔计划相比较会发现,中国并没有给予援助,伙伴国也不应该期待援助。相反,应该争取实现双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大赢家。

    编号:20150429A040

    为什么东京、马尼拉和华盛顿对中国的开发银行充满担忧

    Richard Moore[132]

    原文标题:Why Tokyo, Manila and Washington Are Worried About China's Development Bank

    文章框架:亚投行成立的现状分析;亚投行的管理模式;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观点摘要:

    1.有一段时间,亚投行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没设法定人数的多边组织。当2014年10月只有21个国家签署了亚投行谅解备忘录的时候,有些人在幸灾乐祸。这21个国家是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和东盟成员国,这些都是世界上现有金融机构的亚洲大客户。亚投行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对现有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件头疼的事。难怪像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这样的机构会延迟加入竞争的行列。亚投行现在包括了除美国和日本以外的东亚峰会上的每一位成员,这就说明了其对澳大利亚来说有多重要。但是成功也会有副作用,57个成员国中存在不同的组织:既包括东亚、南亚、中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一些中东小国,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亚洲开发银行的马尼拉高管认为管理57个国家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同时他指出如此多的成员国会对中国的控制权产生稀释效应。

    2.但是,这不是1965年,“寻求共识”已经不是绝对要遵守的准则,中国绝对不会因为一些非成员国而耽搁成员国的业务需求,因为这将会削减交易,增加索赔并最终走向崩溃,这场游戏终将改变。有些变化会反映在管理上,中国已经表示将采用标准的三级系统管理模式:一个理事会,一个董事会,一个高管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复制现有的模式。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一年要花费2000万美元,并且其扭曲的工作作风会花费更多——因为董事会成员会对每个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从每一条路的质量标准到每一个人的决策)都进行深入调研。而对于亚投行来说,强化管理是必要的,但每季度的成员大会可以专注于重大的战略问题。

    3.亚洲开发银行标榜自己提供“顶级标准”的产品,但它们的许多客户都想要最普通的标准——因为它们要的是速度。亚洲开发银行的大项目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来设计,而采购期则更长。由于复杂的业务流程,五年的项目要七年才能完成,“最佳实践”政策反映了西方国家股东的意见和利益而不只是借款人的意见和利益。亚投行招募成员国的问题可能会使中国慢下来。在此背景下,虽然中方在一些方面的妥协仍可能会造成混乱,但中国的商业解决方案更快,更便宜,更以客户意愿为导向。西方股东这一次必须做好与弱势者协商的准备。

    编号:20150511A040

    澳大利亚限制中国介入南海是一个巨大的赌注

    Bonnie S.Glaser[133]

    原文标题:High Stakes for Australia in Limiting China's South China Sea Incursions

    文章框架:南海的争端问题;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对邻国的威胁;澳大利亚该如何应对南海问题。

    观点摘要:

    1.南海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不仅是因为各国对岛礁、油气资源的争夺以及渔业纠纷,还因为中国想对这片海域拥有更多更广的控制权,占有更多的领海及领空。用规避风险的策略来阻止中国的活动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澳大利亚应该加入美国实施的旨在规避中国及其活动所带来风险的“加强成本”战略。南海的争端与亚投行带来的挑战有着本质的不同。

    2.中国依托其自身的海岸警卫队和白色船的准军事力量来避免刺激美国。上个月,一艘中国海军护卫舰将其探照灯打在了菲律宾一架正在渚碧礁附近执行巡航任务的福克飞机上,渚碧礁是中国在南沙群岛进行土地复垦工程的七大岛礁之一。虽然土地复垦不是非法的,但中国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以非常快的速度建造了800公顷的土地,这一行为惊动了周边的邻国。中方坚持说吹沙造地工程出于民用目的,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承认除此之外还为了服务“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前沿地区的军事化可能会促使其他国家加强自己控制的岛屿的军事防御力量。这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并且可能会增加发生冲突的风险。

    3.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这种行为没有丝毫批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对自己在南海的地位相当不满,现在其国力足够强大,很明显这是要寻求地位的改变。中国领导人似乎相信只要他们使用白色船就可以继续执行其所谓的“香肠切片”战略计划,可以强迫其邻国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中国将美国视为避免大国冲突的新型军事关系的一部分。

    4.据说在新的发展阶段,美国正在考虑对这片海域以及中国岛礁建设的领空上进行自由航行计划。应对中国未来行动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海军力量,在“灰色地带”利用“灰色船体”来提醒中国强迫其“邻居”会付出代价。规避风险战略对于阻止中国的行动是无效的,一个有效的反强制战略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升级的可能。澳大利亚60%的贸易活动要通过南海进行,但其利益并不局限于贸易,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以及确保中国按规矩合理合法的崛起会使澳大利亚承担巨大风险。而通过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合作来实现南海争端的和平控制与解决应该提上澳大利亚的议事日程了。

    编号:20150522A040

    亚投行:美国并非唯一输家 中国亦未大获全胜

    Robert Wihtol[134]

    原文标题:AIIB: US Is not the Only Loser, and China Is not Such a Big Winner

    文章框架:美国拒绝加入亚投行被视作决策失误;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抉择;亚投行即将面临的压力。

    观点摘要:

    1.中国规定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截止日期为3月30号,西方国家纷纷在最后期限之前加入亚投行,而美国公开拒绝加入亚投行的行为被视作决策失误。

    2.美国曾抵制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制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本可以阻止新兴经济体建立新的银行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配额的温和改革早已获得了该机构其他成员的批准,却在美国国会这一关一直止步不前,且已逾五年,令中国和其他国家感到愤怒。

    3.而除了此事件,还有一件知者甚少的事情,那就是在几年前,美国和日本曾驳回了一项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提议的在亚洲发展银行(ADB)“特殊增资”的提案。这项提议允许这些国家把过剩资本导入亚洲发展银行以及增加投票股权,而这亦会让西方国家受惠。从美国角度出发,这项提议也会比让中国成立新的银行机构更为合适。

    4.美国在揣测盟友意图方面也相当失败。美国自以为能够说服澳大利亚、韩国和其欧洲盟友不加入亚投行,然而,英国打乱了美国的计划,在3月12日决定加入亚投行。很明显,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亲和的中国更具优势。

    5.然而,美国方面依旧在做错误的决策。在3月最后两周半的时间里,蜂拥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在对付中国这样一个老练对手时暴露出了缺乏远见以及协调性的缺点。

    6.假如欧洲国家对加入亚投行一事达成战略一致,它们在2014年就应在银行治理和治理结构这一系列问题上规划好共同的定位,确保亚投行治理构架的完整性。欧洲国家也能为加入亚投行提出前提条件,形成坚定的统一战线。在逐个签约的11个小时里,它们打出了王牌,彻底地瓦解了自己谈判立场。

    7.日本也没能毫发无伤。很明显,随着众多西方国家投入亚投行怀抱,日本在考虑其选择权后决定将继续唯美国马首是瞻。但将对美国的忠心凌驾于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之上,这使日本很难维护好与邻国的关系。

    8.在日本国内,财务省和外务省都遭到重要政党的指责,未能就西方国家可能会加入亚投行一事给出警示。现在,尽管日本让美国保住了颜面,却也很可能会倒戈加入亚投行。

    9.由于这一系列失误,中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不过,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不可否认,中国主导的多边银行机构比其预想中的规模更大、更积极,但在最后一刻的争相涌入恐怕也让中国政府吃了一惊。这超出了中国的预料。

    10.中国计划组建一个类似亚洲银行的机构,能很容易地受中国统领。在3月初,共有27名意向成员国,而到了3月末,这一数字达到了57个,并且还有很多国家在排队等候加入。亚投行现在包括了南亚及东南亚的所有国家、中亚和东亚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和众多的西欧国家,同时还有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俄罗斯、南非,还有几个中东国家,即伊朗及其对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

    11.这些不同的成员国将会给银行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这些是中国未曾预料到需要处理的问题。为了容纳这些成员,有传闻称银行可能会设十名副行长。这和一开始精细组织的定位相去甚远。

    12.那么从这次亚投行经历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尽管有关中西方应如何处理好合作关系的文章、书籍和报道已是汗牛充栋,但双方在这件事中要学习的地方仍有很多。认真总结近来的失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编号:20150527A040

    美国国会是国际秩序的主要障碍吗?

    Malcolm Jorgensen[135]

    原文标题:Is the US Congress the Main Impediment to a Rules-based Order?

    文章框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南海军事竞赛。

    观点摘要:

    1.当地时间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贸易促进授权》(TPA)法案上签字,该法案是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协议所必需的,由总统掌握贸易谈判权限的法案由此成为法律。美国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目的是在环太平洋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该自贸区涵盖了全球近40%的经济体,但将中国排除在外。最近,随着不少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宣称要拆散该协定,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2.一些关注亚太地区的美国官员屡次声称,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是美国对抗中国的必要保障。在奥巴马看来,美国强大的领导地位对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至关重要。同时,澳大利亚的国防部部长凯文·安德鲁斯也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国际秩序治理方面,美国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

    3.奥巴马在讲话中暗示,美国将阻止中国重组国际秩序。然而,他也承认,美国国会正在挑战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美国为中心的亚洲国际秩序形成于半个世纪之前,国会并没有意识到现在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

    4.就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面临危机的时候,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诞生了。它的成立,是对美国拒绝给予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发言权的回应。同样,美国参议院持续干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以便维护美国在中国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利。

    5.美国政策的捍卫者声称,美国愿意将适应于中国南海的协定作为国际惯例法,但是,该协定不应当在资源开采方面规定额外义务。各国采取行动的合法性应当源自接受协定中的合法约束。

    6.中国修建的人工岛屿已经被描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中国可以在岛上安置各种军事力量。这与此前美国国防部部长阿什顿·卡特所描述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美国另一艘航空母舰”的说法形成对抗。阿什顿·卡特的言辞似乎在提醒人们,如果美国维护国际秩序,那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地缘策略方面将具有重要意义。

    7.由于对意识形态制度的关注,美国国会仍然不赞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战略,国会对该战略的保留意见,可能拥有合法的国内基础,而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抵制,可能是由于国民对国家主权的担忧。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可能是最终的选择。相反,中国则是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以此获得经济利益。

    8.未来,美国国会可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方面犹豫时,中国可能已经在建立自身的金融秩序。澳大利亚本周已正式加入亚投行。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区域秩序,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但是,面对美国应对挑战的政策调整,美国的许多盟友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而无动于衷。

    编号:20150630A040

    地缘政治的回归

    Ramesh Thakur[136]

    原文标题:The Return of Geopolitics

    文章框架:大国兴衰的分析;俄罗斯向美国发难为其他金砖国家提供机会;中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领土争端问题;亚投行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挑战;俄罗斯放弃全球领导的角色。

    观点摘要:

    1.在历史的浪潮中,大国起起落落。过渡并不总是和平的、线性的,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新旧权力相互交叉,它们创造的区域潜在张力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武装冲突。实力下降的大国可能无法承认或拒绝接受其衰落的经济地位、军事实力和外交影响力。由于以前的辉煌状态,它坚持要求得到尊重,并试图使崛起的大国为此付出代价。相反,实力在上升但尚未完全崛起的大国可能会在过渡中发起与曾经的大国之间的对决。

    2.俄罗斯可能不再是大国,但它仍认为自己是大国。也许它仍然是大国,但是西方没有用对待大国的方式来对待它。无论哪种方式,欧洲都会陷入困境中。美国和联合国已经强调,全球财富和权力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全球经济管理机构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均势变化?

    3.考虑到中美在亚太地区有争议的海上区域存在力量角逐。近年来,北京采取了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因为每个测试都考验着区域国家的耐心和解决方法,并逐步加深对美国安全保障可靠性的怀疑。

    4.华盛顿不能应对北京的所有挑衅,每个遭到美国忽视的挑衅提高了中国对其邻国的影响力,并削弱了美国的地位。

    5.在早些时候(7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我已经注意到于7月在巴西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的主要成果是经济的形式和内容——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金为500亿美元,并将逐步增加一倍,但其原始动机、意义是地缘政治性的。它们还制定了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缓和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补充现有的国际安排并促进金砖国家合作。

    6.2014年10月24日,21个亚洲国家,包括印度和除印度尼西亚以外的东盟国家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在北京建立一个初始资本为500亿美元的亚投行,并将其总部设在北京。美国已经对银行的管理、环境标准和债务可持续性表示了关注。据说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游说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反对澳大利亚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

    7.新的银行将直接挑战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许多批评者指责世界银行未能帮助国家摆脱贫困,反而加深了贫困,并造成了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运作和管理机制被看作是操控发展中国家舆论、投票和利益的机器。

    8.2014年10月24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索契俄罗斯专家团体“瓦尔代俱乐部”会议发言,针对华盛顿方面进行了强硬的讽刺,认为美国——不是俄罗斯——的政策已经使现有全球秩序规则四分五裂,造成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和乌克兰的混乱。他认为美国人的目光如此短浅,他们不断对抗自己政策的结果,把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放在解决他们自己制造的风险上,并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他补充说:“单极统治时期已经证明,只有一个权力中心不利于全球进程的管理。”

    9.据印度前外长坎瓦尔·西巴尔(Kanwal Sibal)说,“西方欺凌的本能”建立在“肆无忌惮的自以为是”的基础上,这必须由新兴国家通过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网络来进行反击。西方沉迷于制裁,这为金砖国家发展长期的替代性金融机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0.普京的演讲释放出一个信号:寻求俄美互惠互利伙伴关系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种关系中,俄罗斯放弃全球领导的角色,以换取在欧亚大陆的特权角色。俄罗斯将与他国形成联盟,从而与他国共同限制美国行使经济和地缘政治权力,而金砖国家可以在它们面临西方压力时维持优先政策。

    编号:20141031A032

    澳大利亚,美国的跟班

    Graeme Dobell[137]

    原文标题:Australia as US Satrap

    文章框架:有些国家把澳大利亚视为美国的跟班;澳大利亚前官员约翰·麦卡锡认为这是误解。

    观点摘要:

    1.前外交官员认为,澳大利亚如此致力于与美国的联盟,以至于已经把其在亚洲的主要焦点丢到了爪哇国。前官员约翰·麦卡锡说,亚洲将澳大利亚视为美国的跟班。同时他也指出:“我们已经失去了在亚洲的发展道路。”麦卡锡还提到,澳大利亚决定不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呈现了其美国跟班的形象:在经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克里的极力游说后,澳大利亚内阁决定不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此外,麦卡锡也指出,显而易见,堪培拉本该拒绝华盛顿的要求,同意加入亚投行。

    2.作为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麦卡锡在堪培拉举行的全国会议上说:“亚洲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表现出是在为自己的安全问题而保持立场的话,人们不会在意澳大利亚本身做出的决定,它们可能会把我们视作美国的跟班。”

    3.约翰·麦卡锡认为,澳大利亚对亚洲重要性的认识仍需深入,澳大利亚的政治风格在亚洲招致了种种误解。

    编号:20141105A032

    佐科承诺支持亚投行

    Mervyn Piesse[138]

    原文标题:Jokowi Pledges Support for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印度尼西亚缺席亚投行可能另有他因;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承诺支持亚投行;印度尼西亚能从加入亚投行中获益。

    观点摘要:

    1.印度尼西亚缺席亚投行,可能是由于其政治转型,这并不代表美国对新政府施加了压力。

    2.当地时间2014年11月3日,印尼新总统佐科和他的外交部部长蕾特诺·马苏德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佐科已经确认,他将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据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报道,新总统还表示,他支持中国发起的亚投行。

    3.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澳大利亚于10月24日拒绝签署一份建立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首次宣布该计划的时候,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官员表示有兴趣加入亚投行。印尼前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最初支持这一提议,表明印度尼西亚欢迎中国加大对铁路、桥梁、公路、港口和机场的投资。不出所料,考虑到亚投行是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一种挑战,美国和日本也没有加入亚投行。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新加坡和菲律宾等21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4.印尼新政府尚未对亚投行进行表态,声称它需要时间来评估中国的提议。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向印度尼西亚施加了压力,阻止它支持亚投行创立的立场。在10月20日佐科的就职典礼上,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亲自游说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劝他不要支持亚投行。类似的对话可能曾发生在克里与佐科之间。但还有一种可能是,印度尼西亚缺席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是因为新政府尚未有时间来评估加入亚投行的含义。从佐科就职到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只有短短四天的时间。

    5.印尼财政部部长班邦表示,加入该银行并对其有所贡献的决定仍在等待总统的批准。班邦曾建议印度尼西亚参与亚投行的运作,因为他认为亚洲基础设施融资是不能通过现有的多边机构来实现的,如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这种说法有其理由。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亚洲将需要至少8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升级。佐科承诺建设2000公里的新道路、10个机场、10个新港口和10个新经济区。因此,印度尼西亚预计将需要至少3000亿美元。最有可能的是,在其需要的时候,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无法提供这种必需的资金。

    6.新总统已表示,他希望中国帮助其实现竞选期间的承诺。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希望参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也希望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工业区,开发自然资源。然而,一位印尼政治家指出,佐科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政府仔细审查。他表示,在做出最终的决定前,印度尼西亚政府需要认真考虑与美国及中国的关系。

    7.关于新银行的管理、安全和透明度的问题仍然存在。基于这些原因,澳大利亚一直不愿意加入亚投行。但是,站在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上看,比起远离,加入该银行能够让它获得更多利益。

    编号:20141106A032

    澳大利亚不加入亚投行的决策受到普遍谴责

    Colin Chapman[139]

    原文标题: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f Decision Over China Bank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部分领导人对政府不打算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表示谴责。

    观点摘要:

    1.一些领导人,包括前总理保罗·基廷、澳大利亚前驻中国大使、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IIA)主席约翰·麦卡锡和澳大利亚的主要商业报纸——《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都抨击政府不加入亚投行的决定。

    2.在经过华盛顿方面的游说后,总理宣布了该项决定。华盛顿方面认为,该银行将加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3.贸易部部长安得烈·罗博希望在下周于布里斯班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与中国敲定自由贸易协定。罗博先生和财政部部长霍奇一样,都支持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

    4.上个月,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于堪培拉举办的有关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会议上,这个问题成了焦点。麦卡锡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主编说,澳大利亚在与美国和亚洲地区国家的关系方面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澳大利亚有望出席开幕式,但不在21个创始成员范围内。这21个创始成员国包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其他国家。印度尼西亚随后表示将加入亚投行。

    5.在周一接受采访时,麦卡锡先生说,政府“把美国的提议置于澳大利亚在亚洲的利益之前”。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麦卡锡先生把澳大利亚描述为美国的“跟班”。马克·科尔文要求解释这个词的含义,麦卡锡先生回答说:“这意味着在帝国的遥远边缘,接受帝国指令的一个自治区。”他补充道,“我建议,我们需要在处理我们在亚洲的优先事项和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之间保持更大程度的平衡。它现在失去了平衡。在过去的十年,这种失衡也一直在加剧。”

    6.接受斯塔奇伯里的采访时,就政府不接受成为该银行创始成员国的邀请一事,基廷先生说政府做出了“上任以来最糟糕的政策决定”。他表示,亚投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影响中国的行为方式,但是对澳大利亚的行为方式影响很小。基廷先生说,他认为亚投行是习近平主席的个人提议。

    7.华盛顿对澳大利亚决定的干扰——不同于“澳新美条约”涵盖的国防议题——是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三个断层线之一。我认为这表明澳大利亚已经背离加里斯·伊万斯担任外交部部长时期对亚洲事务热情参与的政策。

    编号:20141110A032

    亚太经合组织的前25年历程及其未来之路

    Andrew Elek[140]

    原文标题:APEC's First 25 Years and the Road Ahead

    文章框架:亚太经合组织的25年历程;亚太经合组织未来的发展道路。

    观点摘要:

    1.自从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以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今天,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北京。据安德烈·埃莱克说,一些早期的希望已经实现,而另一些已经破灭。

    2.亚太经合组织继续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体提供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机会,预见问题并鼓励彼此采取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类似,这项工作有助于有效应对共同的挑战,包括城市化、食品安全、灾害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在中国对外开放后不久,亚太经合组织为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铺平了道路,进而促进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组织,平均关税已经降低到约5%。这种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政府单方面的决定,因为它们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并且很好地利用了由运输、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根本变革带来的机会。

    4.一些敏感产品仍然面临着边境贸易壁垒,主要是农作物和低技术制造业产品。这些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遗留下来的,在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以及世贸组织中是很棘手的。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发达经济体没有履行它们的承诺。它们本来承诺会在201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幸运的是,这些产品在国际商务中所占的份额迅速萎缩,所以,对于亚太一体化来说,这种壁垒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5.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会转变为一个全面联通的区域。中国引领着亚太经合组织连接蓝图的设计。要想实现这一蓝图,详细的计划必不可少,例如,兴建亚太单一窗口系统,改善重要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网络,重视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提供物理、制度和人员联系,在一些重要的连接举措上展开可持续的政治合作。新的亚投行能够对这样的机会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

    6.不幸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在不久的将来不太可能就更好的连接提供必要承诺。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梦想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也许在它25年的发展历程中,最让人失望的是亚太经合组织无力支持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应该引导G20讨论拯救世贸组织的问题。

    编号:20141111A032

    澳大利亚现有望加入亚投行

    Colin Chapman[141]

    原文标题:Australia Now Expected to Join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介绍亚投行;澳大利亚不加入该银行的原因;亚投行存在的管理问题;美国不希望澳大利亚加入该银行的原因;澳大利亚最终将加入亚投行。

    观点摘要:

    1.亚投行是什么?它是中国正在亚洲建立的一个新的、拥有1000亿美元启动资本的开发银行,用于扶持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它将确保铁路、港口、道路、通信和其他项目的建设。建立这一银行的提议与澳大利亚在G20的提议不谋而合。尽管中国出资500亿美元,但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银行。10月24日,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包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在备忘录上一一签字。与一些报道相反,亚投行不会纯粹由政府进行管理运作。在亚洲具有影响力的博鳌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和一位中国政府前副部长告诉我们,私营部门将会参与亚投行。

    2.为什么澳大利亚不是该银行的创始成员?中国认为澳大利亚会是一个创始成员,并且澳大利亚一些官员,特别是财政部部长霍奇的言行被视为暗示着澳大利亚有可能加入亚投行。2014年,财政部官员一直在与北京进行谈判。然而,就在签约仪式前,澳大利亚受到美国劝其不要加入该银行的大力游说。经过内阁辩论后,澳大利亚退出了,给出的理由是不适应该银行的规则和管理。

    3.亚投行的管理有什么问题吗?澳大利亚的借口似乎毫无根据。据周文重和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说,协会的章程和管理机制有待协商。澳大利亚仍然被邀请加入亚投行,中方也极有可能向它提供亚投行的高级职位。

    4.为什么美国不希望澳大利亚加入该银行?官方的理由是,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已经能够满足该地区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建设一个新银行。总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有1600多亿美元的资本基础,而世界银行有2230亿美元。相比之下,亚投行提出的启动资金很少。批评者认为该银行可能达不到发放借贷的标准。中国反对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华盛顿劝阻其盟友加入的动机,可能是担心新银行将提高北京在该地区经济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长期以来一直批评中国在东海和南海进行军事扩张的国家正在支持亚投行。而印度尼西亚最初持反对态度,现在已经决定加入该银行。

    5.建设亚洲基础设施需要约3万亿美元的资金。对于美国声称现有的银行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可以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的说法,中国会做出什么回应?中国不相信这一说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正如经济学家所说,“亚洲开发银行是由日本主导,日本的投票份额是中国的两倍多,该行行长一直是日本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给中国更多话语权的改革已经被推迟,即使它能够获得些许话语权,但美国仍将保留更多的权力。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对于这种改革已经不耐烦了。因此,它在考虑采取相应的行动”。

    6.澳大利亚最终将加入亚投行?是的。我认为,到2015年年底,与《澳中自由贸易协定》一样,它最终会得以签署。《澳大利亚人》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强烈支持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等有影响力的人也对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表示支持。澳大利亚贸易部部长安德烈·罗博的讲话进一步表明澳大利亚将加入亚投行。他说:“这是每个内阁成员的愿望。”罗博先生也指出,托尼·阿博特曾公开表示,澳大利亚不仅会加入亚投行,而且还会积极参与亚投行事务。

    编号:20141215A032

    印度援助——一股新兴力量

    Ashley Rogge[142]

    原文标题:Indian Aid: An Emerging Force

    文章框架:印度对外援助的发展及面临的困难;印度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原因和驱动力。

    观点摘要:

    1.尽管面临国内发展的挑战,但是印度仍然制订了多方面的对外援助计划。一方面,印度与大国日益增长的贸易和双边关系夯实了其经济基础。然而,贫困、不平等、基础设施落后和腐败也困扰着印度,损害了印度经济,导致它被看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面临这种耻辱,印度还是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为国际发展援助提供大量预算。

    2.在2月12日至13日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澳大利亚援助会议上,亚洲开发银行的萨克西纳先生(Prabodh Saxena)提出了印度发展与经济援助计划:

    ·促进出口,特别是个别商品;

    ·为印度公司打开新市场;

    ·开发新的“信用额度”。

    3.印度的对外援助资金是通过印度政府不同部委的多个程序形成的。主要的援助计划由对外事务部(MEA)负责管理,而且制定了许多方案,如通过印度技术与经济合作(ITEC)和英联邦非洲国家特殊援助项目(SCAAP)援助非洲国家。

    4.传统上,印度的对外援助通过培训和建设项目来体现。非洲日益成为印度近几年培训项目的重点区域。可以说,与传统的援助相比,培训和商业模式更有效。作为一个拥有强大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相比西方政府和援助机构有更好的洞察力并且可以提供更好的方法。

    5.对于援助的态度是印度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的主要推动力。该银行的目的是满足亚洲国家的发展需求。加入这一银行被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印度在国外援助方面的声誉,同时可以促进其国内经济的发展。

    编号:20150215A032

    地缘政治对决地缘经济:国际新秩序

    Mark Beeson[143]

    原文标题:Geopolitics Versus Geoeconomics: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文章框架:英国加入亚投行的背后有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影响;亚投行在地缘经济方面的作用;亚太地区国家对亚投行的怀疑;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是否加入亚投行存在分歧。

    观点摘要:

    1.围绕英国决定加入亚投行的辩论引发了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地缘经济力量的更广泛关注。英国决定加入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是国际秩序发生改变的一个例证。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后者越来越比前者有影响力。在这方面,澳大利亚可能是仍然抱着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想法的少数盟友之一。

    2.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在美国的主导下创建的旧多边机构不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有效或有能力的机构,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更倾向于依靠区域大国和组织来解决集体行动问题。

    3.虽然当前面临恐怖主义和所谓的非对称威胁,但国家间的战争仍然是罕见的。东亚地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的确增加了,但战争的发生仍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用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地缘经济是国家间竞争的主要焦点。毫无疑问,中国把建设亚投行视为利用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来实现长期的地缘政治目标的一种方法。

    4.英国意识到,“远东”在经济上对于英国而言已经变得相当重要。财政大臣奥斯本坦率地承认,英国积极加入亚投行是“促进英国和亚洲共同投资和成长的无与伦比的机会”。这仅仅是故事的一部分。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成为亚投行的成员,英国将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游戏的玩家。

    5.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在新的国际秩序中,真正的输家是那些与美国霸权相关的全球机构。然而,世界经济论坛也借用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术语把“核心-边缘关系”的发展描述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关键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投行也有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对于规范、规则和做法的定义将决定国家和企业在21世纪的运作环境,这是提高地缘经济竞争最重要的表现。

    6.毫无疑问,在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深深的不安,不能确定这代表着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危险与困难。它们希望“对冲”可能存在的中国军事威胁。

    7.阿博特政府对澳大利亚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存在明显分歧,这不是偶然事件,它反映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需要。

    编号:20150315A032

    澳大利亚与亚投行

    Ashley Rogge[144]

    原文标题:Australia and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有望于近期宣布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政府内部对亚投行的争论;美方给多个盟友施加压力的努力都失败了。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有望近期公布。很显然,中国的游说和“软实力”的运用已经胜过美国和西方的传统联盟。如果澳大利亚近期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它可能会成为第39个加入亚投行的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会确保澳大利亚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而那意味着它可以影响新银行的管理和项目决策。

    2.该银行将开始就协议条款(AOA)进行协商,这需要得到创始成员的批准,治理架构是由所有成员决定的,而不只是由中国。如果某些国家不赞成最终的结构,它们也可以退出。

    3.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广受争论。政府内部分为两派:出于对治理架构的担心,一些人赞同美国反对澳大利亚加入该银行的观点;而另一些人主张在亚太地区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虽然华盛顿方面坚称它没有积极劝阻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但国际媒体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美国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的话经常被引述。他说,华盛顿主要关注的是该银行是否会“坚持国际机构采用的高标准”。然而,许多对外关系专家和经济专家都表示,对美国选择不加入该银行感到吃惊。

    4.可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做了努力,如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不幸的是,这些改革受到了美国国会的阻挠,并且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受到的挫折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西方主导的传统银行改革进程迟缓,促进了亚投行的诞生。

    5.尽管面临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但美国的欧洲盟国仍陆续加入了亚投行,这证明美国施加压力的尝试失败了。韩国在安全方面严重依赖美国,但这个盟友昨天宣布它打算加入亚投行。而日本有可能保持观望态度。

    编号:20150327A032

    亚投行可以从世界银行的不足中学到什么

    David Dollar[145]

    原文标题:What the AIIB Can Learn from World Bank Shortcomings

    文章框架:亚投行将构建更富成效的治理机制;亚投行寻求民主决策。

    观点摘要:

    1.中国筹建亚投行的原因在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进程过于缓慢,中国对此状况感到担忧。世界其他国家达成的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增资以及投票权改革的重要协议已被美国国会否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所遭受的挫折之一是中国认为由美国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需要更多资源,并愿意为此做出贡献,而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不认同这种扩张。

    2.令中国感到失望的不仅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规模,还有中国在这些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就世界银行而言,中国在数年前就提出了世界银行需要更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主张。

    3.几年前,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出任世界银行集团治理现代化高层委员会主席。这是由来自中国的周小川和其他新兴市场要员组成的一个著名国际委员会付出诸多的努力得来的。

    4.塞迪略报告对负责审批所有贷款项目的世界银行常驻董事会的现行机制提出了严厉批评。对世界银行而言,其常驻董事会既是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每年运营费用高达7000万美元),也是项目筹备进展缓慢以及世界银行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多边开发银行无所作为方面的诸多批评中,项目筹备进展缓慢是备受客户们诟病的一点。

    5.中国官员们遵照塞迪略报告中所提的各种想法来创建亚投行。亚投行可能会设立一个既能在北京定期举行会议也能通过视频会议协商解决问题的非常驻董事会。鉴于亚投行的新生性,已经签署加入该协议的国家之间有望达成的一项共识,即董事会负责对大量申请项目进行初审,从而将更大的决策权最终赋予管理层。

    6.塞迪略报告承认环境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但认为世界银行已变得极其害怕风险,以至于该行所实施的政策对借款国构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再寻求通过现存的多边开发银行渠道来融资,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办事非常拖拉而且充满官僚习气。亚洲发展中国家对亚投行概念的热烈回应表明这些国家认同这样的观点:亚投行可以成为一家拥有完善保障系统的机构,将比现有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处理业务的速度更快,并且更有效率。

    7.西方的一些评论表达了对中国会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利用亚投行的行为的担忧。然而,由于已经签署了加入亚投行协议的近60个国家来自不同层面,中国将很难操控亚投行来为其所支持国家的项目提供融资。

    8.那些认为亚投行项目将有助于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如果亚投行的运营取得巨大成功,那么,在五年中,其每年或许可以提供200亿美元贷款,可与世界银行旗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贷款能力相比肩。仅就钢铁行业而言,中国每年将需要规模高达600亿美元的增量需求来消化过剩的产能。而且中国的水泥、重型机械和其他行业也存在大量过剩产能,这表明亚投行的财力完全是杯水车薪,即使是在这些项目所需的各种建设材料全部由中国提供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做出任何贡献,况且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9.亚投行获得的初步成功是中国外交方面的一次胜利。美国的外交反应不够老道,使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受到影响。但是,这种看法可能会迅速改变。基础设施是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硬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贸易协定是经济一体化的“软件”。如果美国及其合作伙伴能为了深化经济一体化而磋商并落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将会给该协定的成员国注入一针强心剂,并使美国重拾其在亚太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0.在中国设立亚投行的倡议以及其他计划中不包括美国,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则不涉及中国,利益博弈集团和机构的涌现带来了风险。不过,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最终全球的一系列多边机构将变得更富活力以及更具包容性。亚投行的出现可能会推动全球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提高运营效率,并成为全球框架的组成部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如果取得成功,当前尚未参与其中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可能会选择签署这一协定。促进“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将使亚太经济变得更加融合。

    编号:20150507A032

    谁在制定亚洲规则?

    Graeme Dobell[146]

    原文标题:Who Rules in Writing Asia's Rules?

    文章框架:亚太地区正在经历一场规则制定的争斗。

    观点摘要:

    1.亚太地区正在经历一场意义重大的规则制定的争斗,这是不寻常的。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形成通常要经历几十年。权力层次结构趋向于逐步转变。权力层次结构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和规范随权力的变化而逐步变化,最终得以调整。亚洲正在逐步调整。

    2.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提到:“中国想要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书写规则。这将使我们的工人和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我们为什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书写这些规则。”一直以来,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面临着相对下降的趋势。要注意“相对”这个词,美国将继续增长,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但其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摇摇欲坠。奥巴马应对相对下降问题有两个武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亚洲军事枢纽。而中国明白这是一个书写规则的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亚洲人民能够处理亚洲事务,解决亚洲问题并维护亚洲安全。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实现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中国在南海扮演着强势的角色,它通过将珊瑚礁变成军事岛屿等举措来重建规则。在其他地方,北京正用美国的手段来收买朋友:书写新的规则,让别国遵从。

    4.在过去的两年里,习近平主席已经改变了立场,真正开始了规则的斗争。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和“丝绸之路”战略正发挥北京方面的优势。并非北京的所有举措都有希望通过,但它都是关于制定规则和规划道路的。同样,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经济收益也不像吹嘘的那样巨大。

    5.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缺陷在于它不会像承诺的那样改变经济游戏。虽然作为规则,它是完美的。北京方面不会让美国使用贸易条约来重新书写中国的环境或劳工标准。对中国来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美国的规则。罗伯特·萨缪尔森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向各国保证,我们仍然是一个太平洋大国,我们的提案有利于管理该地区的贸易。然而,如果我们出现漏洞,那么最有可能来弥补的国家就是中国。”

    6.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于亚洲的重要性可以回答巴拉克·奥巴马的问题:谁在亚洲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编号:20150513A032

    澳大利亚与美国——关系太过密切以至于不舒服?

    John McCarthy[147]

    原文标题:Austrulia And the US: Too Close for Comfort?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关系;澳大利亚政府做任何决定时都该考虑国家利益。

    观点摘要:

    1.在去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两名英国驻外记者和一位日本首相前外交政策顾问认为,近年来澳大利亚已经取代了日本和英国成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

    2.联盟的主导地位:像英国人一样,我们刚刚参与了第三次伊拉克战争,而且还继续参与阿富汗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后者是自拿破仑时代以来耗时最长的战争。对美国和我们来说,这是我们耗时最长的战争。

    3.有报道透露,去年10月,由于美国的反对,澳大利亚总理和外交部部长驳回了一项提议,该提议是由澳大利亚的财政部部长和贸易部部长提出的,他们建议澳大利亚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4.20年前,澳大利亚外交政策框架突出了与亚洲接触的必要性。在今天,我国外交政策框架的显著特点,是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至上。澳大利亚对美国的尊重是根深蒂固的。我们与美国的联盟符合我们的利益。

    5.安全政策的转变:虽然我们找了好多原因来为我们参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两次伊拉克战争开脱,但其实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参与了这些战争,而不是澳大利亚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在冷战时期,我们军事介入的主要区域是朝鲜和越南。而今天,对我们卷入越战是否有好处是存在争议的。在历史学家彼得·爱德华兹看来,澳大利亚的安全重心已经从保卫澳大利亚转变为保卫澳大利亚的利益和价值观。

    6.联盟和地区:我们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是因为它适用于区域内外,但这对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是一个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素?答案是积极的。我们保留思想和行动的独立性,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那就有问题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尤其是日本和印度,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安全联系是积极的。中国重视同澳大利亚的关系,它理解澳新美同盟的性质,虽然它可能并不喜欢澳新美同盟。它密切关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三角关系。面对中国极具侵略性的行动时,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

    7.澳大利亚的安全利益与美国安全利益是不同的。该地区普遍关注中国的崛起,但对如何应对这一情况有不同的看法。每个国家都想在亚洲新的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如果我们想被聆听,我们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并准备传播这些看法,即使它们不同于美国的看法。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8.维护区域公正:自“9·11”事件后,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从盟友变成了超级盟友,我们仍然能维持区域公正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我们的外交政策机构是有能力的,尽管它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20世纪末,澳大利亚为亚太区域结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

    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在安全、跨国和发展问题上与亚洲国家达成了双边协定和合作安排。这很少受到公众的注意,但这对我们的国家利益很有利。

    10.在制定政策时,我们总要问一个问题:我们的举措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如果能够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编号:20150515A032

    鲍勃·卡尔对中国的论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Benjamin Herscovitch[148]

    原文标题:Why Bob Carr is Right about China

    文章框架:堪培拉方面应该重新考虑如何回应北京有关亚投行的提议;澳大利亚应该不卑不亢地面对中国的提议。

    观点摘要:

    1.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部长鲍勃·卡尔认为,堪培拉方面有必要重新考虑如何回应北京有关亚投行的提议。鲍勃·卡尔表示,澳大利亚可以更加坦诚地对待中国。澳大利亚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在与中国领导人共事时应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但也不能因为害怕冒犯北京就顺应其政策。

    2.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双边关系显然是为了国家利益,但没有证据表明,在等待澳大利亚对亚投行提议做出回应期间,中澳关系会陷入僵局。北京充分认识到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广泛的安全和外交问题上的不同利益,包括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和人权规范的实施。因此,对于澳大利亚所做出的谨慎回应,中国政治领导人将既不会感到惊讶也不会感到失望。北京强调,直到2015年年底,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将有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权利。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甚至已经向澳大利亚外交部部长朱莉·毕晓普(Jolie Bishop)保证,在签署亚投行谅解备忘录方面,中国不会向澳大利亚施加任何压力,中国愿意就澳大利亚对于该银行治理方面的担忧做出解释。

    3.此外,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在原则上表达了对亚投行的支持——理由是这将鼓励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全球经济——但澳大利亚也应该坦率地承认它对成立亚投行的举措格外地小心翼翼,因为这是由北京提出来的。

    4.中国的战略利益不同于澳大利亚,这是不足为奇的。澳大利亚国防部部长丹尼斯·理查森(Dennis Richardson,此前曾担任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秘书长)强调:澳大利亚的利益与大国的利益是不同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大国(如美国和日本)来说,这是正确的。对于北京来说,就更是如此。当然,如果北京利用亚投行来追求不符合澳大利亚利益的战略目标,这是不公平的。

    5.然而,毕晓普是正确的,她提醒内阁,北京可能会利用亚投行来做一些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澳大利亚应该抵制中国的亚投行提议。如果澳大利亚最终选择加入亚投行,它应该谨慎地盘算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6.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人口、经济和军事力量使澳大利亚相形见绌。尽管中国有着如此惊人的规模和地位,堪培拉还是必须以绝对的信心向北京表明,追求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并不总是追求与中国更深入合作的代名词。

    编号:20141112A034

    重商主义倾向和良好运气使中国政策取得成功

    Benjamin Herscovitch[149]

    原文标题:Mercantilist Mindset and Good Fortune Make Successful China Policy

    文章框架:堪培拉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对中澳未来关系的展望。

    观点摘要:

    1.虽然澳大利亚现政府一直在强调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胜利签署,但它继续在与中国关系的非商业方面跌跌撞撞地前行。最近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的外交失策与经济成就的结合,似乎证明堪培拉需要与北京发展更加多样而微妙的关系。然而,政府的重商主义思想和澳大利亚作为中间力量的定位,意味着改造中澳关系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

    2.鉴于中澳贸易关系的庞大规模和潜在的繁荣,政府已经不只是把经济关系作为发展中澳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把共同的商业利益作为中澳关系的基础。除经济领域之外,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深层次的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分歧。

    3.中国政府还提倡“新的亚洲安全观”。北京和堪培拉明白,中国和澳大利亚有着不同的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因此它们强调经济关系的“双赢”。在与中国共事方面,除了与北京共享的重商主义心态,堪培拉还拥有胜过其他地区首府的天然优势。

    4.北京与新德里、河内以及东京的关系仍然受到过去的战争和痛苦的历史恩怨的拖累。同时,中国与亚洲许多大中型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日本存在领土争端。除了澳大利亚军队在国际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曾有限参与,澳大利亚从未与中国交战,而且,它与中国也不存在领土争端。此外,澳大利亚作为中间力量的定位,也降低了堪培拉与北京弥合战略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外交成本。此外,温和的中间权力策略使澳大利亚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和自由民主价值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澳关系的摩擦。

    5.今年,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建立亚投行的倡议做出了反复无常的回应。尽管存在诸多的表面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中澳之间的关系依然良好。

    编号:20141212A034

    休·怀特是对的,即使有不足之处

    Benjamin Herscovitch[150]

    原文标题:Hugh White is Right Even When Wrong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有关中国和美国的看法。

    观点摘要:

    1.多年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是澳大利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外交政策评论家之一,这些外交政策评论家们仔细思考中国对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及其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休·怀特声称,中国外交政策规划者试图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并且利用在东海和南海的争端来试探华盛顿方面对于美国战略地位被挑战的态度。

    2.中国实际上愿意静静地等待,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迅速提高,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会逐渐下降。北京的意图和行为表明它是在认真考虑夺回它认为失去的海洋和大陆领土。

    3.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东海设立了覆盖钓鱼岛的“防空识别区”(ADIZ),在广受争议的南海建设人工岛屿。中国现在似乎打算彻底改变东海和南海及印度次大陆的领土现状。中国的崛起也打破了全球军事力量的平衡。其先进的国防科技和丰富的经验可能会使美国继续保持巨大的军事优势,但中国现在已经加大了国防预算。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4.美国阻止它的盟国和合作伙伴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努力几近失败。但美国将永远是国际治理机构的一个关键支柱,并将继续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众多盟友的重要经济伙伴和安全保障。然而随着亚投行的来势汹汹,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结束了。美国需要承认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国际治理机构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承认其他新兴大国,如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影响力。

    5.然而,即使怀特有错误的地方,他在大趋势的分析上是正确的。他经过多年的论证得出结论:中国的崛起将导致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遭到无法避免的局部瓦解。

    编号:20150413A034

    美国不应谋求在亚洲的战略主导地位

    Benjamin Herscovitch [151]

    原文标题: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Seek Strategic Primacy in Asia

    文章框架:美国和中国的现状分析;美国不应谋求在亚洲的战略主导地位。

    观点摘要:

    1.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南海有争议的水域指挥“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国对中国领土扩张的抗议看起来既无力又无效。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的部分盟友和伙伴无视华盛顿方面的警告,加入了亚投行。

    2.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复兴计划——从中国国防预算的飙升到北京稳步推进的蓝水海军计划——意在迫使华盛顿方面放弃在亚洲的战略主导地位。而美国方面则认为应该保持这一主导地位。在华盛顿,这种看法仍然有许多支持者。奥巴马政府官员,包括总统本人,定期向外界宣扬其无与伦比的美国力量。一个有关中国政策的议会外交关系报告宣称:“保持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仍然是20世纪美国大战略的核心目标。”

    3.只要有政治意愿,美国就可以应对这种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对于美国在亚洲的核心利益(如维护自由经济秩序等)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构成威胁。

    4.2012年,按进出口总额计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仅次于美国,并在2014年获得全球最多的外商直接投资。美国战略主导地位的终结将威胁到亚洲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自由航行的国际体系,然而,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国不可能使美国得逞。

    5.中国对美国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升级其军事存在的反应是比较温和的。当然,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行动,意味着中国外交政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6.在未来几十年,美国的军事力量将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崛起,并为中国的邻国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但是,亚洲军事巨头时代正在快速地使美国的战略主导地位变得不现实。

    编号:20150513A034

    国家现状——澳大利亚贸易转型的机会和挑战

    Susan Harris Rimmer[152]

    原文标题:State of the Nation: Transformational Trade-Australia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文章框架:转型贸易——澳大利亚的机会和挑战。

    观点摘要:

    1.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最古老的外交形式之一。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的增长战略包括通过降低成本、简化海关手续、减少监管负担、加强贸易扶持服务等来促进贸易的改革;我们正在促进竞争、创业和创新,包括对新进入者和新投资降低门槛。

    2.布里斯班峰会的另一个议题是气候变化。澳大利亚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态度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国际声誉,例如会影响围绕环保商品贸易的亚太经济合作谈判。此外,政治动荡和经济治理之间的联系也被清楚地提出,另外还有埃博拉病毒的传染、俄罗斯“吞并”乌克兰以及叙利亚冲突。

    3.澳大利亚已经优先考虑经济外交。澳大利亚贸易部部长安德烈·罗白指出,经济外交的四大支柱——贸易、金融、投资和商业——开启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模式,使私营部门得以发展,为商业伙伴关系的蓬勃发展和贸易流动创造了条件。

    4.就区域秩序而言,在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期间,澳大利亚专注于与周边地区的一些组织进行对话,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东亚峰会(EAS)和太平洋岛国论坛(PIF)。澳大利亚外交部部长朱莉·毕晓普(Jolie Bishop)宣布,西蒙·梅里菲尔德(Simon Merrifield)将成为澳大利亚首任常驻东盟大使。

    5.2014年,澳大利亚在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在鼓励女性从事跨地区的纺织品贸易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6.罗伯特·普特南提醒我们,外交始终是双层博弈(1988年美国学者普特南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双层博弈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国际谈判中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互动),国内协调、公共支持与全球谈判相比同样艰难甚至更难。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公民对我们参与交易的关注,并且明确此类交易中可能的赢家和输家。

    7.比森和海格特认为,像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强国必须有技巧潜力,特别是在国际过渡时期。它需要一定程度的外交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综合战略。问题是,澳大利亚该如何努力以便巧妙地加快区域和多边进程?它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8.澳大利亚在对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亚投行和最近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方面,有着十分复杂的态度。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曾告诉德国总理默克尔,“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政策受到恐惧和利益的驱动,现在做选择并不是一个适当的做法”。

    编号:20150622A035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