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亚投行”-美国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京揭示东盟-中国关系的新战略

    Prashanth Parameswaran [2]

    原文标题:Beijing Unveils New Strategy for ASEAN-China Relations

    文章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在亚洲峰会上提出“2+7合作框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观点摘要:

    1.本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前往五个东南亚国家参加最新一轮的亚洲峰会,以及中国和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十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还提出了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未来十年对东南亚的政策,即“2+7合作框架”。虽然北京的外交攻势打开了领导层看待东南亚的良好窗口,也达到了一些初步目标,但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和安全关系仍存在限制。这种限制可能会在未来数年继续困扰着东盟和中国关系的发展。自2003年8月29日东盟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在过去的10年里不断发展并改善。双向贸易额在过去的10年中增长了6倍以上,并在上一年达到了4000亿美元。截至2014年,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东盟连续3年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最突出的问题是南海的领土争端。在处理南海领土争端问题时,中国官员一再强调,这些问题不应该给双方的合作关系蒙上阴影。

    2.10月9日,在文莱召开的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2+7合作框架”,这一新策略由两点政治共识和七个领域合作组成。两点政治共识包括:推进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深化合作的关键是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七个领域合作包括: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进程,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本地区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密切人文、科技、环保等交流。尽管这些提议的具体细节仍不明确,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已经开始在东南亚访问之行中扩大与几个东盟国家的双边合作。中国可能与文莱共同开发能源资源,在泰国参与高速铁路的建设,甚至可能在有争议的南海与越南工作小组进行海上勘探合作。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访问使北京与两国的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3.大部分东盟国家对“2+7合作框架”都持积极态度。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都支持中国建设亚投行并优先发展东盟项目的提议。东盟希望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改善该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该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提议符合东盟的愿望。

    4.尽管东南亚国家可能会支持北京的新举措,但它们也会谨慎看待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因此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有所担忧。另外,东盟国家担心本国经济的发展将会过于依赖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政府有可能利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削弱它们的外交自主权。考虑到东盟的这些担忧,一些中国的外交官和政治评论家强调,加强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不仅仅需要提出新的经济提案,也需要“增强政治互信”。但是东盟对“2+7合作框架”中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提议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东盟支持中国关于睦邻友好条约的提议,但更倾向于采纳印尼提出的更加开放和更具包容性的类似协议,后一个提议的范围更广,包括了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中国希望加强与东盟各国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希望在安全领域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这或许是一个好主意。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同意与中国加强防务联系,它们与北京之间的新兴合作越来越紧密。

    5.东盟持谨慎态度是正常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并没有扩展到政治安全领域。随着中国的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东南亚国家都在猜测中国的意图。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中的态度一直很强硬。2009年10月,李光耀在东盟商务理事会周年晚宴的演讲中敦促美国提高其海军实力以应对中国在南海上增强的海军部署。同时,在中国提出的“2+7合作框架”中没有提到如何处理与东盟国家在南海上的争端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对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来说非常重要。中国官员在最近一轮的亚洲峰会上重申:应该以双边为基础解决争议,其他外部力量不应该干涉。而除了重申其立场之外,北京过去几周在这个问题上的行动令人有些担忧。北京取消邀请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参加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是对菲律宾政府向联合国国际法庭提起仲裁以质疑中国政府对该海域主张要求的回应。中国在此问题上没有和东盟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中国官员表示,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对于此问题的磋商只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但正如一位中国政治评论家指出的那样,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不信任会继续存在。只有北京表明愿意正面解决关键的安全问题时,这些国家的疑虑才会消失。

    6.虽然这些问题阻碍了东盟和中国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试图克服这些阻碍。中国用经济方法安抚其他国家,例如给予合作伙伴经济优惠。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泰国时采用了类似的策略,他表示北京将购买泰国政府一直努力出售的大米。在安全领域,北京提出与越南工作小组共同开发争议地区,这至少可以证明南海问题的解决除了通过海上对抗或通过联合国的仲裁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最终,如果北京真的想打造一个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那么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新领导层的合作框架虽然嵌入两点政治共识,但由于一直存在的安全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在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中国-东盟过去十年的关系描述为“黄金十年”,并表示双方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有能力创建一个“钻石十年”。但闪闪发光的未必都是黄金。如果北京不消除东盟国家的担忧,中国的“钻石十年”可能很快会失去光泽。

    编号:20131024A118

    中国高铁的跳跃式发展

    Clark Edward Barrett[3]

    原文标题:Chinese High Speed Rail Leapfrog Development

    文章框架:中国高铁发展的短板与致命性不足;中国高铁“以技术进入市场”的发展模式;中国高铁建设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铁道部的指导下,中国制定了大量的高铁规划,形成了发达的高铁网络。中国高铁规划者想要打造具有中国独立品牌的高铁项目,这除了能够改变国内运输效率低下和环境受污染的现状,还能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种成功吸收国外技术的项目启发了世界铁路市场,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取技术方法的案例进行研究。中国在世界高铁市场中参与的上一个项目受到限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及资源,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技术方面仍然不够先进。然而,中国已经开始通过“以技术进入市场”的战略来增强中国高铁公司在全球的竞争力。中国政府推出的这些政策和操作方法在官方文件以及媒体采访中有明确表述,并且披露了技术转让协议的一些细节。不完整的技术转让协议可能会给西方国家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依赖高科技的,并且在研发方面消耗大量资本与资源的企业)在竞争上造成更多威胁,而这比网络间谍活动更可怕。因为后者主要是获取与专利和技术原理有关的机密,而前者只涉及培训技术接收方如何巧妙地运用知识。

    2.中国的列车制造商以及民办工程公司正在考虑参与南美洲、美国、沙特阿拉伯以及俄罗斯的高铁建设竞标项目。201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泰国签署了一份高铁合作谅解备忘录,紧接着于11月在罗马尼亚举办了中国铁路制造展览会,16个东欧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还参与了价值12.7亿美元的土耳其高铁建设项目,并与尼日利亚签署了价值31亿美元的合同。然而,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亚洲。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2020年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为8万亿美元。中国为了在这一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提出创立亚投行,为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技术出口的明确计划。从一开始中国媒体和政府就明确表示要与国内及世界先进的铁路制造商展开竞争。早在2006年,新华社就发表过文章披露关于机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三个阶段:国外技术和资料的分析阶段,仿真和测试的攻坚克难阶段,之后就是独立建造中国高铁系统的再创新阶段。中国高铁的发展一直遵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纲要》,最终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铁独立品牌。中国企业将通过技术转让和再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来掌握高端技术,从而提升制造能力。2008年2月26日,科学技术部和铁道部签署了《中国高铁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双方的合作议题:第一,发展关键技术来建立能够支持列车时速达到350km/h甚至更高的技术网络;第二,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系统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技术出口。科技部在这一计划上投资100亿人民币,将汇集25所大学、11个研究机构、1个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其中。

    4.中国的高铁合同。中国在实行全球扩张计划,但其已经能够利用市场规模和技术转让来获得国外技术。2003年,国务院决定建设北京至上海的高铁,但是中国企业缺乏实现中国高铁发展目标的能力。囿于成本和技术难度等,中国可能需要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可以利用市场规模来实现国外技术转让,从而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来实现发展目标。中国政府将采取之前的谈判策略,比如同时邀请国外不同的重要设备制造厂商参与投标,然后可以从中选择最好的一家。2004年6月17日,铁道部推出了200km/h的高铁技术的一轮招标。国务院规定,国外参与者(而不是国外经济体)通过技术转让帮助本土设计发展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大部分必须归中国所有。铁道部规定,具有价格和竞争优势的公司必须在中国境内合法注册,全面转让技术给中国企业,并且在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上使用中国的商标。最终,中国企业必须能够在没有其技术和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独立操作。国务院还规定国外企业不仅要转让现有技术,同时还要转让改进之后的技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日本一个以财团为首的川崎重工公司都提交了投标书。

    5.总结:为了实现领导人制定的发展目标,中国已经开始实践“以技术进入市场”的政策。这个政策与欧盟、美国和日本在2012年制定的“以技术获得资源”的战略非常相似,后者似乎是这三个国家为了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应对中国在稀有资源方面的挑战而制定的。它们指责中国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规定。中国政府的技术战略(如上文所列举的高铁项目)结合国内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劳动力优势,很可能使中国先进制造业在全球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2010年的8%攀升至2020年的30%。因此,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给一些经济体(比如美国、日本和欧盟)带来严重的影响。

    编号:20140703A118

    在8月举行的三国峰会期间,中国试图加强与蒙古国的贸易联系

    Alicia J. Campi[4]

    原文标题:China Seeks to Strengthen Mongolian Trade Links During August Trilateral Summit

    文章框架:中蒙关系面临一系列挑战;中蒙举行了多次高级别会议;三国峰会;金融合作与亚投行;中蒙铁路关系;加快项目建设。

    观点摘要:

    1.今年,中蒙关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蒙古国政府与里奥廷托公司在奥尤陶勒盖(OT)进行地下矿产开采的问题上形成了对峙局面,这将会影响中国的铜精矿供应。另一个挑战是,蒙古国推迟偿还1.3亿美元的债务。尽管如此,中国人也不愿意在中蒙友好交流年期间让这样的事件对双方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2.今年春天,中国举行了多次中蒙高级别会议。现在看来,这些会议似乎是产生新一轮经济合作协议的重要步骤。4月下旬,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说,“中国共产党(CPC)和中国政府一直从长远的角度调整中蒙战略关系”(《环球时报》,english.news.mn,2014年4月26日)。在举行第四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之前,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于5月19日在上海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会晤,共同商讨了在矿产、基础设施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当时,习近平承诺支持蒙古国申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强调中国希望加快两国之间的能源和矿产发展。

    3.中国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投行的举措也已经促使两国在运输、金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达成新协议,成为两国建交65周年并签署友好合作关系条约2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蒙古国庆祝苏联-蒙古国诺门罕战役胜利75周年,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同意在8月下旬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蒙古国官员骄傲地将此称为“三国峰会”(6月17日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会议乌兰巴托对话期间宣布)。之后,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于6月24日至26日正式访问了蒙古国(蒙古国外交部,www.mfa.gov.mn,2014年6月25日)。

    4.3月下旬,蒙古国财政部部长乌兰和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乌兰巴托进行合作。史耀斌还提到,蒙古国应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并且还有15个亚洲国家要加入亚投行。随后,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于4月28~29日访问蒙古国,蒙古国总理诺罗布·阿勒坦呼亚格宣布,由于基础设施发展对内陆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蒙古国政府已经同意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english.news.mn,2014年4月28日;montsame.gov.mn,2014年4月29日)。在楼继伟访问乌兰巴托期间,北京举行了第二次中国和蒙古国外交官会议。人民币现在是中蒙双边贸易、经济和投资的第二大币种(新华社,2014年5月6日)。蒙古国银行称,今年5月可能会将其与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双边货币互换时限延长3年,而且将互换额度增加到200亿元,以此增强蒙古国在外汇市场的信心。这一最新的互换制度是在7月初制定的。

    5.蒙古国计划斥资52亿美元来拓宽其铁路网(路透社,2014年4月9日)。5月初,蒙古国政府向议会提交决议,建议允许蒙古国同时使用中国和俄罗斯的铁路标准。这是对此前规定中仅要求使用俄罗斯的铁路标准的一次转变。这有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中蒙贸易的发展方式。

    6.2011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中国承诺资助修建乌兰巴托土拉河沿线的高速路。2014年5月10日,蒙古国政府决定从这一价值5亿美元的软贷款中分拨出1.93亿美元用于建设供热站项目。所用的资金数目。这个项目将由蒙古国经济发展部监督实施(通讯社,5月13日)。2013年中国机械工程有限公司(CMEC)和蒙古国能源部达成此项协议。目前,该建设项目已经在电力部门开始运作,蒙古国合股企业和能源开发中心正在建设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据相关服务管理局称,现在共有1000名蒙古国人和800名中国人正在建设此项目。虽然蒙方已经有所延误,但是中国机械工程有限公司预计于10月15日将加热炉设备投入运营。此项目将耗资7590万美元,预计大约50000户居民将因此受益。

    7.美国仍然对蒙古国与中国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保持沉默。

    编号:20140717A11801

    习近平通过“以发展促和平”的方式向莫迪示好

    David Cohen[5]

    原文标题:Xi woos Modi with“Peace Through Development”Approach

    文章框架:中国指出发展对于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中国希望与印度搁置领土争端,加强经济联系;莫迪关心传统安全问题。

    观点摘要:

    1.自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第二个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领导人,并发出了致力于中国和印度共同发展的信号。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中国希望加强中印经济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采取了一种新方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召开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的演讲阐述了此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让中国的邻国认识到,发展对于安全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做法的目的似乎是要确保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而将亚洲存在的领土争端搁置一边。

    2.印度总理莫迪曾在竞选过程中严厉批评中国的领土主张,指责中国有“扩张主义心态”。但他也将经济发展作为本国发展的核心,并有兴趣从中国的改革中获取一些经验。中国已经理解了印度政府的想法,提出团结中印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并承诺帮助解决印度的经济问题。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表示,两国正在“争取民族复兴”,并希望扩大在服务、贸易、投资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中国还用国际组织拉拢印度,邀请印度加入上年发起的亚投行。该银行将通过直接投资贸易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

    3.莫迪仍然关心传统安全问题。他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提到了阿富汗、中东和北非地区目前的战争,恐怖主义以及网络安全问题,但没有提到领土争端。印度仍然希望与日本保持密切关系。中国不太可能在搁置领土争端的同时发展其在南海的贸易。中国已经不能避免在南海与邻国对峙。虽然中国在加强与印度的经济联系上取得了进展,但不能保证这会转化为政治方面的密切联系。

    编号:20140717A11802

    中国的魅力攻势夭折了吗?

    Bonnie S.Glaser;Deep Pal[6]

    原文标题:Is China's Charm Offensive Dead?

    文章框架: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对中国魅力攻势的分析。

    观点摘要:

    1.中国魅力攻势夭折了吗?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要与邻国发展良好关系的外交战略。可是现在,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关系已经恶化。

    2.今年形势与去年截然不同。中国新领导人在上任的第一年,花了相当多时间对邻国进行访问。他们承诺扩大贸易、签署商贸协议、推进东盟联通并保证中国的崛起会给邻国带来繁荣。当时,许多观察人士称,中国领导人的访问是中国发起“第二轮魅力攻势”的标志。第一轮魅力攻势始于1997年,当时北京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宣布人民币不会贬值。

    3.表明中国在发起“第二轮魅力攻势”的另一个迹象是去年10月备受关注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议上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思想。

    4.不过,去年中国并未保持低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行动,使其信任度不断降低。北京的举动似乎在损害其自身的魅力攻势。难道中国领导人“周边外交计划”推出不到一年就夭折了吗?

    5.外界可能认为,维护良好周边环境与捍卫领土主张之间相互矛盾,而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北京不认为自己现在的行动是放弃了“第二轮魅力攻势”。中国领导层仍然承诺与邻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睦邻友好”的承诺也依然有效。中国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建立港口,加强与各国的海洋联系。亚投行也在筹备中。

    6.北京积极主动的经济外交政策是其战略的一部分,目标是增加邻国对中国的依赖,警告它们若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此同时,中国逐步改变现状以对自身有利。从短期看,中国领导人已经预料到会遭遇一些抗议。但就长期而言,他们预计到自己的筹码会增加,将足以说服邻国接受中国领土主张。

    7.中国还认定,奥巴马政府有更紧迫的国际问题需要解决,不会协助东亚国家捍卫岛礁主张。通过向邻国宣传美国的“不可靠”,北京试图发出讯息——向中国妥协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8.中国并未放弃对邻国的魅力攻势,但确保与它们形成良好关系不是中国唯一的目标。中国领导人希望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同时维护中国的领土主张。迄今为止,该地区国家仍不愿联手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

    编号:20140731A118

    奥巴马与习近平在APEC峰会会晤之前的区域较量

    Richard Weitz[7]

    原文标题:Regional Maneuvering Precedes Obama-Xi Meeting at APEC Summit

    文章框架:中美关系的现状;越南联合美国制衡中国;韩国联合美国制衡中国;日本联合美国制衡中国。

    观点摘要:

    1.本月22日APEC峰会将在北京举行,中美关系已经处在了一个临界点上。一方面,北京与华盛顿在可再生能源、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全球经济发展以及防止核武器扩散的问题上会继续合作;另一方面,两国在将美国排除在外的、由中国主导的机构问题上继续拉扯,比如亚投行。同时,美国许多安全政策的目的被中国用“遏制”这个词来阐述。最近中国媒体评论,在这次峰会上,中国也许已经准备好了与美国进行一次脑力交锋。美国给中国的邻国提供武器和外交支持来煽动这些国家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中国已经做好准备用这一问题来质问美国。

    2.越南武装力量破坏中越的和解进程。10月上旬,中国分析家对奥巴马政府结束对越南实行长达30年之久的武器禁运,并且允许越南采购国防武器来保障“海上地位和海上安全的能力”进行指责。他们认为美国此举是要打破越南与中国的和解进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凯声称:“在中越关系回到正轨的关键时刻美国做出如此举动,使人不得不怀疑其动机。特别是中国正在致力于改善中越关系以稳定南海的局势,美国此举会使中国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中国日报》资深记者王辉认为美国试图“加强自身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并且提高其干预这一地区矛盾冲突的能力。王辉警告越南说,“越南只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一粒小棋子”。其他中国评论员称:“美国的行为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置于危险境地。”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10月18日会见越南国防部部长冯光青时称:“中越两国保持友好关系对两国都有好处,彼此要妥善处理分歧。”暨南大学区域安全专家张明亮认为这些言论是在警告越南不要试图讨好美国这样的大国,因为“远亲不如近邻”。虽然越南可能想获得美国的安全保障,但是在未来几年,美越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可能会限制两国防务关系的发展。

    3.导弹防御系统必须适度。由于不断重叠的利益关系以及频繁的经济往来,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一直在改善。让中国非常恼火的是朝鲜一直在挑衅,试图试探中国在地区安全政策上的底线。韩国希望中国能给朝鲜施加足够的压力来管教这个任性的“小弟”,并且抑制日本在这一地区安全防卫问题上日益扩大的野心,以免增加彼此的不安。但是美韩之间密切的军事关系经常惹怒中国,最近一次是因为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外媒报道韩国准备让美国洛克希德·马丁航空公司在韩国建立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和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基地,或者韩国将会为建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购置武器,虽然这只针对低级别的威胁,但仍会与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相连接。韩国与美国政府都否认双方对这件事进行过讨论,但韩国媒体认为一些美韩官员想要促成此事。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有监测范围达到1000千米的精密雷达装置,能够识别并跟踪朝鲜的中程导弹,在理论上该系统也可以对中国在附近发射的弹道导弹进行安全拦截。中国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韩国可能会加入日美在这一地区建立的更加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其中可能还包括印度和澳大利亚。今年5月,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警告说,“如果韩国接受加入美国的弹道防御系统的邀请,那么将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同时解释说,“面对朝鲜半岛如此复杂的局势,弹道防御系统可能变成一个导火索而不是安全保证”。《环球时报》刊载了一篇韩国大学教授的文章,文章称韩国政府一贯否认加入美国弹道防御系统的可能性。韩国官员都承认加入其中可能使国家安全陷入最危险的境地,这样韩国就被推到了美日对抗中俄冲突的最前线,这可能会导致中韩合作的停止。南京大学教授朱峰警告韩国“远离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虽然中国近几个月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指责已经变得直言不讳,但依然没有俄罗斯的警告那么严厉。

    4.针对修订后的美日防卫指针,中国分析员强烈抨击了10月中旬日美发表的临时报告。报告中对两国共同修订的防卫合作指针的描述是:允许更广泛的区域联合和实际行动。中国外交学院日本研究所教授周永生指出,美国正在寻找在东海问题上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方法。APEC峰会的观察员仔细研究了奥巴马与习近平的对话,对中日是否会抛开最近的紧张局势而解决一些有分歧的问题保持密切关注。

    5.谁在操纵谁?中国分析员认为美国及其亚洲盟友正在试图用计谋来对抗中国,美国想要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在全球的优势来制约中国的崛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主任苏晓慧针对美日正在扩大的防卫合作警告日本:不要试图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违反那些限制其军事发展的协定和法规。美国不要妄图在自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将日本培养成一个新的“世界警察”,也不要在与其他国家对抗的时候让日本充当其“新干涉主义”的“啦啦队长”。

    编号:20141107A118

    习近平管理意识形态,中国的软实力赤字不断扩大

    Willy Lam[8]

    原文标题:China's Soft-Power Deficit Widens as Xi Tightens Screws Over Ideology

    文章框架:中国通过举行新的论坛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开始展示其军事力量;中国努力加强其软实力;习近平对互联网的控制;习近平对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规定;中共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应该更多地向西方诠释自己的民主。

    观点摘要:

    1.即使中国国内存在诸多矛盾,但是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差距从未如此之大。习近平执政两年以来,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秩序。

    2.今年1月至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位列第一和第二)用了70天的时间访问了26个国家。然而,在这些年终多边聚会,尤其是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澳大利亚举行的G20会议以及在缅甸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会议上,中国所表现出的硬实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简报》,2014年11月7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5;《京华时报》,2014年11月24日)。习近平重新诠释了一些旧概念,如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这一概念在2004年的APEC会议上首次提出。同时,习近平还宣布建立新机构,如亚投行。他推动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现。中国政府将为亚投行提供5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这与今年年初中国承诺建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所用的资金差不多。此外,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宣布,政府将提供40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与两项“丝绸之路”计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公报》,201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9日)。美国诱使其他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抗,而中国这些多管齐下的提案,似乎都是为了赢得这些国家的支持。中国还希望建立金融和基础设施网络,例如建立由中国负责部分融资的高速铁路网络,这可能恢复其作为东方中央王国的传统地位。

    3.习近平政府也已经开始了其军事力量的展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举行期间,广东省举行了年度珠海航空展,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展示了本国最先进的武器,例如J-31隐形喷气式战斗机,这被认为是中国对美国F-35战斗机的回应(《中国简报》,2012年11月16日)。官方媒体报道称,中国制造的硬件产品销量一直在增长。国内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宋说:“新兴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在很多外国军队正在购买我们的产品。”(《中国日报》,2014年11月17日;《环球时报》,2014年11月11日)。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施工队伍正在通过填海工程扩大中国在南海的岛屿范围(《中国简报》,2014年10月23日)。

    4.习近平意识到,本国的软实力发展与快速崛起的准超级大国实力是不一致的。因此,中国要在全球建立近500所孔子学院以及开设英语和其他语言的电视新闻频道,用于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预计每年花费125亿美元(《中国简报》,2014年10月10日;《澳大利亚人报》,2014年11月17日)。随着第十四届亚洲博鳌论坛的举行(被称为“中国的达沃斯”),北京也举办了各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加强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新升级的香山论坛相当于中国版的香格里拉对话,它旨在促进约40个国家的军事人员在安全和建立互信问题上进行交流(《环球时报》,2014年11月25日;《外交官》,2014年9月15日)。

    5.习近平对互联网的控制反映了其更大的计划。第一届互联网会议(FWIC)于11月中旬在浙江省乌镇举行,这是习近平政府努力增强中国在互联网方面影响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这一国际盛会表明了“中国准备与其他国家深化国际合作,尊重互联网主权,并维护网络安全”。最高领导人呼吁中外互联网企业家“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与合作的互联网空间,并建立多边、民主和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日报》,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乌镇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对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表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利用好它,它就会成为阿里巴巴的宝盒,否则它可能成为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接下来,他提到了中国媒体所说的“四重安全观”,指出“互联网将维护中国的主权,并确保数据、技术和应用的安全”(《大公报》,2014年11月20日;新华网,2014年11月19日)。

    6.习近平也试图加强对本国教授和大学管理人员的监管。去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名为《关于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所有部门认真学习。不允许学者和大学工作人员参与七项有害活动,包括“损害国家利益”,“言行违背党的目标和方向”以及“收受甚至索取学生和家长的贿赂”(《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3日;《明报》,2014年10月11日)。政府还鼓励学生揭发那些恶意评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和“亲西方”教授。

    7.邓小平曾经的英语翻译、上海学者张维为称,中国不应该放弃对西方的“话语权”。“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摆脱‘西方中心’和‘历史终结’这样的言论束缚。”“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和‘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样的大问题”(《明报》,2014年11月22日;中国网,2013年12月20日)。同样,清华大学著名媒体学者李希光曾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在它自己是否有权定义和解释诸如民主、自由和人权这样的‘普遍价值’概念。”他表示,为了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我们必须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公民讲述他们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故事”(《人民日报》,2012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2年2月7日)。

    编号:20141205A118

    中国的魅力攻势是否使韩国陷入两难境地?

    Jaewoo Choo[9]

    原文标题:Does China's Charm Offensive Pose a Dilemma for South Korea?

    文章框架:中国对韩国的魅力攻势;中国的魅力攻势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中国对韩国的魅力攻势未能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决定先访问韩国的原因;中国经济魅力攻势所带来的压力。

    观点摘要:

    1.自2013年韩国和中国的新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似乎决定通过重大外交和经济魅力攻势战胜韩国总统朴槿惠。中国持续不断的魅力攻势引起了一些东亚分析家的怀疑,韩国是否真的有可能被这一攻势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会对其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中国的魅力攻势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过去的两年里,习近平主席和韩国总统朴槿惠至少进行过五次会面。该数字在两国历史上同期会面次数排行中居于第二位,仅次于2008年中国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之间的会面次数。第二,7月,习近平主席成为朴槿惠上台后第一个赴韩国访问的中国领导人(在访问朝鲜之前)。第三,韩国总统朴槿惠和习近平在11月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上签署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第四,继朴槿惠总统于2013年6月在北京峰会上提出要求之后,习近平主席亲自安排修建韩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义士的纪念馆,而日本却将安重根视为恐怖分子。这一纪念馆于今年1月在哈尔滨开始修建。为纪念1942年中韩联合作战而修建的纪念碑可能于今年5月在西安开放。

    3.迄今为止,中国对韩国发起的魅力攻势未能赢得首尔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官员认为,这一攻势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中国在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多次提出与韩国合作从而对日本进行施压的建议,朴槿惠最终于习近平7月访韩期间接受了部分建议,但是双方合作的范围是有限的(峰会联合声明附录,2014年7月5日)。中国邀请韩国共同庆祝“二战”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但是韩国官员冷冷地拒绝了中国的这一邀请。在其他领域,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这一经济魅力攻势也未能赢得韩国的青睐(路透社,2014年11月5日)。

    4.韩国没有被中国最近的外交攻势所击垮的原因值得进一步考察。韩国并没有对习近平主席决定绕过朝鲜先访问韩国这一行为产生好感。首尔没有看到中国的朝鲜政策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只要首尔继续将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视为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的魅力攻势就不太可能影响到韩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平衡。

    5.习近平主席于7月对韩国进行的访问是一次重大突破,因为中国领导人打破了长期以来首先访问朝鲜的传统,这项传统自1992年北京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一直存在(南方晨报,2014年7月2日)。虽然习近平主席做出此次决定的原因仍然受到质疑,但由于中国的决策过程需要所有领导层的参与,所以这当然不能被认为是他个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对朝鲜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不满,以此予以警告。而像战略因素、美日联盟的动态变化以及北京希望就历史问题与首尔合作来对抗日本等原因也可能发挥了作用。习近平选择优先访问韩国的战略影响显而易见,而且事实胜于雄辩,但是,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朝鲜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吗?习近平的访问并没有这样的含义,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中国对朝鲜的核问题立场已经越来越失望,但是中国并不是故意绕过朝鲜优先访问韩国的。第二,习主席这一决定背后的另一个动机很简单,那就是经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重申,习近平抵达首尔之前,韩国和中国就已经打算签订几项重要经济协议,这些协议涉及实现双方的自由贸易,使直接货币交易体系制度化,此外还涉及韩国加入亚投行的前景(新浪网,2014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对韩国在亚投行的地位特别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想让韩国以及所有可能加入亚投行的成员在11月举行APEC会议之前就签署协议。

    6.中国的经济魅力攻势一度使韩国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一次是韩国于2014年2月与中国建立了一个韩元和人民币之间的货币直接交易市场。中国官员坚持认为,这一问题会被纳入7月峰会的联合声明中,而且两国将于12月开始建立这一市场。韩国政府感到了中国对其施加的压力,因为首尔不知道华盛顿将如何看待这一协议。第二次经济攻势则是中国邀请韩国加入亚投行。韩国又犹豫了,因为韩国打算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与美国的战略影响。这一次,美国早已表明其立场。尽管如此,中国仍邀请韩国加入亚投行,并对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和5亿~7亿美元的财务预算进行了详细介绍(《东亚日报》,2014年7月14日)。到目前为止,韩国并没有加入亚投行,因为只有当韩国可以将政治和战略因素最小化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它才可以应对中国的经济攻势。

    编号:20141219A11802

    习近平的大胆外交政策议程:北京追求全球影响力,增加中美对抗风险

    Timothy Heath[10]

    原文标题:Xi's Bold Foreign Policy Agenda: Beijing's Pursuit of Global Influence and the Growing Risk of Sino-U.S. Rivalry

    文章框架:分析中国领导层的战略评估;美国需要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中国领导层新的战略评估促成了一系列政策指示,这些政策指示旨在加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由于这些政策是维持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北京不太可能放弃它们。此外,尽管军事冲突的风险仍然很低,但中国与美国正走向越来越尖锐、激烈的竞争。

    2.北京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战略和政策指示的基本逻辑与以往基本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有四个关键步骤:(1)通过评估来识别中国的主要矛盾;(2)通过理论回应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权威;(3)通过中央指令来校正战略和政策;(4)实施政策。因此,所有党的政策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的和可靠的知识理论论证过的。基于这个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简单改变其中的某一个步骤而不改变其他步骤。这种特点给观察人士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一旦观察到某一个步骤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可以确定其他步骤也会逐渐推进。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其中很多都是公开的。在四个步骤中,最容易确定的是党的理论结论的改变。

    3.最后一次重大战略评估发生在2000年左右。党的十六大报告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重大趋势和矛盾,其中提到了“新世纪新阶段”。作为战略评估的一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21世纪的前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2010年前后,中国媒体见证了对未来十年前景的展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0日)。中国官员和理论家们认为,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但它需要借助一系列积极政策才能有效把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官员解释说,情况会“更加困难”。在21世纪前20年里,中国必须“抓住”机会,而不是被动地期待它的延续。他将这一转变归因于西方大国“不会轻易放弃其主导国际事务的地位”(《寻求真理》,2012年12月3日)。

    党的理论家们注意到21世纪前20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一位党的资深理论家指出,“我们需要在理论工作和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调整”。过去十年的重大变化包括:(1)中国已经从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转变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2)中国已经从国际秩序中的弱者角色转变为国际秩序中的强者角色;(3)中国已经从被动适应国际体系转变为推动国际体系改革;(4)在亚太地区,中国已经从被动地维持现状转变为积极塑造新的局势(《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4月26日)。这一评估结果得到了多方面的响应。一篇发表在2010年《瞭望》上的文章指出,中国需要对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规则“进行彻底改革”,以此把握机遇期。该文预计,发达国家将“尽一切努力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未来几年我们将见证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瞭望》,2010年11月8日,第1页)。

    4.习近平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概念,其中包括“命运共同体”“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梦”等(《中国简报》,2014年12月19日)。

    5.中央指示对党行使政治权力仍然至关重要。借助中央指示,中共中央通过党的各级组织来传达中央领导层的精神。在最近一次的政治局学习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做出指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权力的重要平台”(新华社,2014年12月6日)。结构性改革的焦点在经济和政治层面。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模式的转变,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在减弱,而竞争性在增强。中国经济学家预估,未来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以及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贸易规则的相关改革(中国经济新闻,2014年9月5日)。2012年左右,中国开始加大力度指责美国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它寻求建立和完善替代性的安全组织、机制和结构,以加强中国对亚洲经济的主导。考虑到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中国官员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对亚洲的政策上(《外交官》,2014年12月22日)。在国际层面,中国官员加紧塑造全球原则和规范,以削减美国不经联合国批准就发起军事攻击的能力。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认为,不经联合国批准的军事攻击应被视为“非法和不正当的”。他也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是对联合国宪章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新华社,2015年2月23日)。

    6.中国政府认为,对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的保护与国际秩序的改革密不可分。其领导人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推进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改革以积累政治资本。中国领导人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中国的国际权威。如他们表示愿意在处理棘手的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和非洲的争端调解)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邻国中寻求政治支持,中国领导人也在宣扬他们的政策比西方的政策更道德且更有吸引力,并且中国媒体宣称西方的政策是腐败的、虚伪的和无能的(《华盛顿邮报》,2015年3月2日)。

    7.长期以来,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战略和政策的重点。现在,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意识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结构进行改革。这对中国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利益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位中国学者认为,主权和政治制度对于民族的生存是“更基本、更重要的”,但他同时也指出,更大的危险源于“经济衰退所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1月)。这种危险可能一直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中国需要在国际秩序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以防止经济衰退。中国领导人似乎认识到这一点,并正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中国学者认为,国际秩序的规则之争将在未来几年里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倡议新丝绸之路(也称为“一带一路”)、亚投行。透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的政策优先巩固和保护的是经济利益。这一情况表明,中国领导层对军事冲突的兴趣仍然不大。虽然海上和其他争端将继续困扰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但是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然而,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维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将给政策制定者施加巨大的压力。由于两国经济结构越来越相似,贸易关系将变得比以往更具竞争性。此外,由于影响国际秩序对于获取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这场竞争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政治方向,寻找经济杠杆可能激发政治和军事对抗。多年来,美国一直奉行的策略是在国际秩序方面部分地“绑定”中国,以此来巩固美国的权威地位。它一直希望中国“服从现有规范、规则、机构和国际体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参与塑造其利益和价值观”(《华盛顿季刊》,2005年和2006年冬季刊)。北京方面的政策转变表明,它打算玩不同的“游戏”。北京方面对权力行为规则的理解可能比西方战略家们已经预料到的还要敏锐。华盛顿方面将需要掌握不断变化的形势动态,同时也要深入有效地管理日益竞争的关系。

    编号:20150319A118

    安倍晋三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话,中国对美日联盟关系的思考

    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11]

    原文标题:China Takes Stock of U.S.-Japan Alliance as Abe Speaks to Congress

    文章框架:安倍晋三高调访问美国;中国外交部对安倍晋三所做演讲的回应;中国媒体的报道;美日联盟的不足。

    观点摘要:

    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了美国,中国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安倍将如何谈论一直以来中日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以及他将如何加强美日联盟的关系。安倍于4月27日与美国联合发表了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并于4月29日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这是日本领导人首次在此发表演讲,这也是有史以来日本首相对美国进行的最高调的访问,因此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2.中国官方对安倍晋三的演讲予以回应。中国外交部(MFA)发言人洪磊说:“中方一再敦促日本政府和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并按照日本前首相村山的声明以及前政府所做的承诺来正视和反省历史侵略问题。这是唯一可以让日本真正赢得世界信任以及发展与亚洲邻国友好关系的途径。”然而,安倍并没有决定做出明确道歉或者重申河野洋平和村山的声明,他显然不愿意为个人或国内政治考虑,所以中国和韩国对此非常不满。他的决定使得中国在2015年继续打历史牌,即举行活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利用这一影响力来证明其对日本安全政策的批评是合理的。

    3.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人民日报》4月30日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际社会敦促安倍政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章。正如所预期的那样,文章首先关注了安倍晋三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人民日报》称安倍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他从来不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慰安妇事件道歉。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很少有对他演讲的直接评论。文章列举了美国、韩国和日本一些批评人士的言论。本文提到了许多往往被美国主流媒体忽视的组织,包括“行动起来阻止战争并打击种族主义组织”(ANSWER)、“飞虎历史组织”(此项目显然由中国政府资助)以及“建立华盛顿慰安妇问题联盟”。文章还提到了在华盛顿和东京发生的针对安倍所发表的演讲的抗议活动,提到了25位国会议员给安倍的一封信以及前国会议员吴振伟给安倍的一封信。新华社4月30日的报道称:“日本的主要反对党于4月30日彻底批判和指责了安倍的演讲。”《环球时报》4月30日的报道称,朝鲜和韩国“表现出罕见的政治一致性,并谴责安倍拒绝道歉的行为”。新华社还引用了两位美国国会议员的批评言论。

    4.中国的评论员看到了美日联盟的一些不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院研究员曹卫东表示,美日联盟的指导方针显示了“日本迫使美国帮助其夺取钓鱼岛的梦想可能不会实现”,而且美国对此岛屿的历史“非常清楚”,日本的想法和美国的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缺乏进展仍然是美日联盟的一个弱点。

    5.中国的第一波评论主要集中在安倍拒绝“道歉”的问题上,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安倍对美国的访问是如何直指中国的。新华社5月1日的报道称:“安倍晋三在演讲中打感情牌和利益牌,加强和发展了美日同盟关系,同时也淡化了其侵略的历史。虽然他在讲话中从未明确指出中国,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指的就是中国。”美日双方更深层的安全合作以及最终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会加强双方的联盟关系,并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崛起。

    编号:20150501A118

    中国各省都在新丝绸之路寻找自己的位置

    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12]

    原文标题:Chinese Provinces Aim to Find Their Place Along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新疆与福建是该项目最大的受益者;甘肃与陕西在该倡议下的角色与位置;东北三省在新丝路计划中面临的挑战;江苏等其他一些省份的尴尬处境;“一带一路”的双重性。

    观点摘要:

    1.为了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中国各省都在整合自己的经济。习近平推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也被称为“一带一路”计划,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拥有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和500亿美元的亚投行以及一些小型的提供财政支持的金融机构。各省领导都想充分利用这笔资金和相关的商业及贸易机会,以确保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时候自己省份的经济还能持续增长。

    2.新疆和福建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受益者,它们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由于在古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及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可以断言它们将在“新丝绸之路”倡议中起领导作用。福建自不必说,它拥有发达的经济条件,特别是与习近平的特殊关系(1985~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任职),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由于承载着中央政府对于项目成功的希望,因此也会从中受益,并且能够获得最多的援助。一位专家说:新疆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交通枢纽以及贸易、后勤、文化和技术中心,同时也应是医疗和金融中心。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达标。目前,新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国家的反恐合作。2014年,福建省加强了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包括贸易、海上合作以及带动海外人口参与丝路项目。今年2月,中国媒体透露福建省将斥资16亿美元(100亿人民币)成立相应的基金会。

    3.其他省份也不得不参与进来,但能做的很少。古城西安所在的省份陕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一带一路”的终点,该城市以其保税区、出口加工中心和西安国家航空实验区为核心亮点。甘肃是丝绸之路上出入中国的一个枢纽,它正努力将自己建立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作为向西方开放区域贸易和物流枢纽的重要平台,同时作为工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以及文化交流的桥梁。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兰州新区、敦煌旅游中心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

    4.尽管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并没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但这三个省份也被列入“一带一路”计划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劣势,官方“一带一路”在东北地区的规划将重点放在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或许还有朝鲜(中国于今年4月才决定邀请朝鲜加入“一带一路”计划)。这也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今年4月,辽宁省的一位高级官员详细介绍了全省将如何规划参与到“一带一路”中,它可以通过大连港,将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京到莫斯科高速交通走廊过境的地区连接起来。然而一些当地专家意识到,这些官员的计划并不会给当地带来发展,所以它们已经开始在“一带一路”之外探索贸易机会。这也表明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灵活性。一位黑龙江的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当地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发展。东北的困境揭示了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边远地区寻找自己位置时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5.其他省份害怕被这样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会拒之门外。江苏省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新亚欧大陆桥包括了江苏省的连云港市,但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江苏的位置还是有些尴尬。其他地方,包括山东的青岛、烟台,以及北京和西藏,都没有明确自身在这一背景下应具体发挥的作用。

    6.虽然“一带一路”计划很明显是中国中央政府的战略,但是许多操作细节都会下放到各省,由当地的政府和企业来具体执行。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各省都试图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双重性,既是经济政策也是外交政策。这意味着各省将继续以一个整体来增加在海外的影响力。

    编号:20150515A118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白俄罗斯的访问引出台湾问题

    Jessica Drun[13]

    原文标题:President Xi's Visit to Belarus Prompts Questions of New Line on Taiwan

    文章框架:中国与白俄罗斯发表的联合声明;白俄罗斯在中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的作用;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战略。

    观点摘要:

    1.5月10~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白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随后受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参加了俄罗斯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的阅兵式。这也揭露了中国对台湾政策的新问题,即中国政府在2016年1月台湾“大选”前将如何处理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的问题。5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发表联合声明。白方重申坚持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承诺“会反对台湾加入任何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台湾《联合报》很快指出,“不对台出售过军事装备”是大陆与其他国家联合声明中相当罕见的提法。过去大陆与其他国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大多会提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这次的联合声明中特别加入反“台独”的内容。

    2.然而中国媒体在有关习近平主席对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报道中,很少提及这个问题。中国媒体主要报道了卢卡申科总统对中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支持,白俄罗斯在中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的建立。一位中国专家形容白俄罗斯“位于欧盟和中亚独立国家的十字路口,同时也处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中间位置,所以白俄罗斯可以连通欧亚经济联盟和欧盟市场,它将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之前,中国外交部(MFA)表示,联合声明将专注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没有提及台湾。中国似乎只在与白俄罗斯的联合声明中使用了有关台湾的特定语言,而白俄罗斯过去从未对台出售过军事装备。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称,自1990年以来,白俄罗斯出售的大部分二手军事武器来自前苏联,这些二手军事武器并没有出售给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东亚国家。白俄罗斯也向其他国家出售一些飞机、直升机、坦克、导弹和枪支,但台湾对这些可能都不会感兴趣,台湾更侧重于获取外国的潜艇技术并开发本地的军事技术项目。5月25日,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黄献中和国防部部长常万全在北京会见了白俄罗斯国防部部长安德烈中将,他们同意加强军事合作,并签署了一项有关中国军事援助的协议。白俄罗斯希望讨好北京并实施多元化外交战略。

    3.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可能在实施一个“双线战略”:在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处理方案,同时在国际社会中通过与外交盟友的相关协议孤立台湾。中国拒绝台湾加入亚投行。如果中国政府想要在台湾“大选”前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那它就需要在国际社会中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台湾,并且从联合声明中删除那些尖锐的语言。如何扩大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可能会成为台湾竞选活动的一个焦点——虽然白俄罗斯可能不是台湾在政治方面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民进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而这是马英九两岸对话和活路外交的基础。马英九的政策带来了“外交休战”,并扩大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民进党批评马英九的政策,认为这些政策会给大陆提供利用台湾的机会。而大陆媒体称拒绝“九二共识”意味着终止“外交休战”状态。因此,如果台湾民进党在2016年“大选”中胜利并且拒绝“九二共识”,中国大陆可能会以更严厉的方法对待台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白俄罗斯之间的联合声明中提到了反对台湾加入任何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北京过去的行为证明了它对待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灵活性,而现在又重申反对台湾加入任何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这可能表明北京已经接受了国民党可能会失去其执政地位的现实。分析家们需要看看这个附加条款是否也会出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声明中。

    编号:20150529A118

    一个推行社会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机会

    Elizabeth C.Economy[14]

    原文标题:A Chance to Introduc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文章框架:亚投行对投资项目环境标准的要求;美国应该对亚投行采取的态度;亚投行对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治理问题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建立,不仅对刺激亚洲急需的基础设施投资来说是个重要的机会,而且确保这些投资的使用符合较高的环境标准也同样重要。

    2.多数亚洲国家都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缺乏以及土壤退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巨大。美国不应该反对亚投行的建立,而应该考虑加入该银行,从而确保该银行能够达到世界级的融资实力以及世界级的环保实践水平。

    3.中国官员提到他们渴望通过亚投行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治理问题。然而,他们所做出的承诺却很含糊。北京在过去一直没有把这些当作其海外投资实践的首要考虑因素。然而,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海外,他们对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管理水平以及治理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大,这些都迫使中国官员不得不严肃对待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当作亚投行的优先考虑因素有助于确保投资项目竞标程序的透明度,也有助于确保这些投资项目的竞标只对那些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放。亚投行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审计程序以确保卫生福利、社会福利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亚投行在采用这些措施的时候需要接受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以及美国等国的指导,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4.美国一直希望中国能够分担一些全球领导的责任。现在,中国在朝这个方向行进。反对亚投行将破坏亚洲拥有可持续环境发展的机会。

    编号:20141020A193

    习近平与奥巴马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15]

    原文标题: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and President Xi in Joint Press Conference

    文章框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大国,彼此需要合作;中美两国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分歧;中国为世界做过很多贡献。

    观点摘要:

    1.在2014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晤。他们讨论了区域贸易和安全协议,比如亚投行和亚洲安全观,同时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2.近年来,中美两国在非常宽广的领域有过许多合作。随着国际形势变得日益复杂,两国需要不断加深合作,拓宽合作领域,这需要两国共同努力。最近几年,中国和美国共同努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也曾一起携手试着解决许多区域热点问题,比如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叙利亚局势等问题。通过对话,双方互相合作解决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埃博拉疫情。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在国际体系中中国是一个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的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为克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中国派出的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人数比安理会任何一个成员国都要多。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派出了2万名军人执行联合国的各种维和任务。中国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也一贯支持国际合作打击恐怖主义。

    4.中国人民同情所有遭遇埃博拉疫情的西非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捐助了7.5亿元人民币,我们甚至派遣了300名医务人员去非洲受灾地区进行援助。

    5.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肩负越来越多的与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符合的国际责任。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合作,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将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来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中美两国都相信只要两国共同努力就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助推器。中国愿与美国一道坚定我们的信心,发掘我们的智慧,并采取行动促使我们协调一致地进行双边、区域和全球合作,同时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敏感问题上的分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新的利益。这是符合两国人民及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和美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轨迹,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上都步调一致,这是非常正常的。但中美之间的利益大于分歧,双方要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两国关系,维护两国利益的稳定增长。

    6.关于人权问题,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将其实现得更加完美这一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取得进步。中国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与美国开展对话,以便双方能够建设性地处理分歧,加深相互了解并且互相学习。

    7.香港“占中”运动是一次非法运动,我们坚决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处理自己的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外国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我们将保护外国公民及商业组织在香港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在香港,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必须要遵守法律和秩序。

    8.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因此在国际媒体上表达彼此不同的看法是符合常理的。一方面,中国保护自己公民和媒体依法维护自己利益的自由;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规范。

    编号:20141112A193

    周五亚洲更新:2015年3月13日的五则头条新闻

    Elizabeth C. Economy[16]

    原文标题:Friday Asia Update: Top Five Stories for the Week of March 13,2015

    文章框架:美国反对其盟友尤其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印度总理莫迪加大与印度洋诸国的联系;缅甸国内发生的冲突;斯里兰卡宣布将对国内进行战争罪调查;中国新疆地区的暴力事件以及恐怖主义。

    观点摘要:

    1.美国指责英国加入亚投行。尽管美国极力反对,但是英国仍然宣布它将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华盛顿已经公开游说其盟友反对亚投行,并告诫韩国和澳大利亚不要加入亚投行,但是英国决定为其他西方国家打开重新考虑的大门。一位美国官员警告英国说,“投向中国怀抱的决定不是大国崛起的最好方式”,而另一位官员则对“亚投行是否能够达到世界银行和区域开发银行这样的高标准表示担忧,尤其是在相关的管理以及环境和社会保障问题上”。联合国担心亚投行会破坏这些机构,并加强中国自身的软实力。

    2.印度上演主要是针对印度洋岛国的魅力攻势。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上周二对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国家安全顾问和外交部部长随行出访。自上任以来,莫迪在其外交政策中优先考虑其邻国。通过加大经济和国防援助,莫迪希望重振印度与周围岛国的关系。莫迪在访问塞舌尔期间,给这个小岛国赠送了一架飞机,而塞舌尔则租给印度一个小岛,以此来加强双方的安全联系。在毛里求斯,莫迪向其提供了一艘名为“梭子鱼”的舰艇,这是印度为别国建造的第一艘海军舰艇,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莫迪还承诺与斯里兰卡深化合作,其中包括在储油项目方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近三年来,莫迪是第一位访问斯里兰卡的印度总理。

    3.缅甸的警察和学生发生冲突。一些学生、僧侣和记者抗议本国制定的教育法案,他们认为这不利于学术独立。数百名示威者计划从曼德勒步行90英里到达仰光,但是被警察制止了,警察不允许这些抗议群众升国旗、唱国歌或者进行车队游行。而有报道显示,学生们试图冲破警戒线,对领导人进行抗议。

    4.斯里兰卡宣布将在一个月内进行国内战争罪调查。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宣布,不久将成立国内调查委员会来调查本国26年内战最后阶段的暴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HRC)对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努力审视其战时行为表示不满,所以尝试自行对斯里兰卡的战争暴行进行调查。应斯里兰卡的请求,为了给西里塞纳总统一些时间来成立国内调查组,联合国人权理事将预计在本月初公布的《斯里兰卡战争罪行报告》推迟到9月。

    5.中国政府官员称,新疆的极端分子加入“伊斯兰国”。中国官员称,中国新疆的极端分子正在出境加入所谓的“伊斯兰国”(也被称为ISIS或ISIL)。这些极端分子在国外进行训练,之后回国进行恐怖袭击。中国西部的新疆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而且还有穆斯林(土耳其人称之为维吾尔族人)。长期以来,中国的这一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发生冲突的焦点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称,在全球极端主义暴力运动猖獗这一背景下,该地区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他发誓要打击极端暴力行为。

    编号:20150313A193

    针对亚投行的战略失败了,美国现在该怎么做?

    Elizabeth C. Economy[17]

    原文标题:The AIIB Debacle: What Washington Should do Now

    文章框架:美国对亚投行态度的转变;面对亚投行美国应该如何调整其对亚投行的战略;美国对亚投行的立场对其自身产生的影响。

    观点摘要:

    1.美国是时候退后一步,重新调整其对亚投行的战略了。从一开始,美国对亚投行的战略就十分欠考虑。英国宣布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这已经使美国对亚投行的战略遭受了重大打击。美国对亚投行的担忧十分明确:该银行会与已经存在的开发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会形成竞争;亚投行的环境标准可能比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不够完善;中国利用亚投行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是在借此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劝说其盟友在明确亚投行的决策结构之前不要加入其中。然而,英国在这方面违背了美国的意愿。这么一来,美国精心构建的联盟似乎会逐渐瓦解。澳大利亚和韩国显然正在重新考虑它们早些时候做出的拒绝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是否明智,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是澳大利亚和韩国决定加入亚投行的政治掩护。

    2.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将面临三种选择:(1)在亚投行的决策结构明确之前,继续向其盟友施压,劝它们不要加入亚投行;(2)自己也选择加入亚投行;(3)不要再关注亚投行的问题。

    3.第一项选择显然不可取,进一步耗费政治成本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加入亚投行是没有意义的。第二项选择是我以及美国政府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分析师所推崇的。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有如下几个原因:(1)既可以对亚投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提出内部批评。(2)可以确保美国公司在亚投行的投资融资过程中获得公平的投标机会。美国现在很难做出加入亚投行的决定,但是,美国可以首先公开承认亚投行在亚洲地区的融资能力,并迅速与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达成加入亚投行的共识。第三项选择是美国不要再对亚投行有所顾忌,不要再对想要加入亚投行的国家施压,让亚投行自由发展。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在许多国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中包括赞比亚、缅甸、越南、巴西和斯里兰卡。如果亚投行没有发挥比中国自己的国家开发银行更好的作用,这将不仅给中国,也会给所参与的其他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亚投行确实能达到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运营标准,那么它将是受欢迎的发展筹资机构。美国并没有必要参与亚太地区的所有区域性组织。例如,美国并不是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一员,它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只扮演观察国的角色。因此,美国可以在亚投行之外充当观察员的角色。

    4.除非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否则美国不应该反对中国的亚投行倡议,并且这种反对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包袱,是时候该采取其他措施了。

    编号:20150316A193

    亚投行的成功建立离我们还远吗?

    Robert Kahn[18]

    原文标题:A Bank too Far?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目标;七国集团中的四个国家加入亚投行;美国、日本和韩国没有加入亚投行的原因;中国在亚投行中将起到主导作用;亚投行的设立对其他多边金融机构的影响;美国对亚投行的立场。

    观点摘要:

    1.七国集团中的四个国家已经宣布同意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这令美国极为惊讶。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宣称其目标是解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使亚投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该银行也反映了中国对现有的全球机构存在不满,渴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发挥主导作用。虽然美国加入亚投行可能是积极的一步,但是美国国会批准其加入该银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亚投行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该银行最初由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在2014年10月启动筹建工作。该银行的目的是为公路、铁路、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在开始阶段,20多个国家加入亚投行。然而,七国集团中的主要国家以及韩国和澳大利亚最初拒绝加入亚投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更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英国以及欧元区的三个国家决定加入该银行,现在亚投行大约已有30个成员国。亚投行的创办资本为500亿美元,其规模大约为亚洲开发银行(ADB)的1/3。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其创办资本预计会增加到1000亿美元。亚投行预计会在今年年底发放第一笔贷款。

    3.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增建基础设施的需要非常迫切,但是这一问题很难解决。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往往因其进展缓慢以及过度官僚化而备受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其他地方一样,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受到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的限制。私营部门项目也会有法律和商业方面的顾虑。

    4.中国牵头的亚投行承诺将与其他机构密切合作,希望将基础设施发展得更加完善。然而,毫无疑问这项倡议也表明中国对现有全球机构的失望,因为这些机构没能进行给予新兴国家更多发言权的改革,如美国没有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份额改革。从这个角度来看,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银行是对现有的全球经济秩序的一个挑战,这也清楚地表明中国想要在亚洲投资游戏的规则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

    5.在2014年的秋天,美国政府公开试图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显然,美国对这一新的多边贷款机构所能发挥的经济和政治影响表示担忧。美国国会很可能不会批准美国加入亚投行。奥巴马政府的努力劝说使得许多国家对加入其中很犹豫。因此,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它们将会成为大股东,也因为这些美国的传统盟友做出这样的决定意味着美国越来越受到孤立。

    6.这些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明,它们相信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可以获得比较多的好处,也可以确保该银行的运营方式与其他的国际组织保持一致。这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这一新机构能够带头与其他的多边组织进行项目合作,人们最初对亚投行内部管理问题的担忧已经消失。尽管如此,美国首先对英国的决定表示失望。但在周二,美国缓和了其强硬立场,并表示每个国家都应自由决定是否加入亚投行。

    7.现在,大约有30个国家已经加入亚投行,但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在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依然没有加入该银行。人们担心亚投行可能会降低项目的评估标准,或会基于中国的政治目标选择投资项目(中国政府对此予以否认)。也有人担心,这一新贷款机构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全球治理体系是一种挑战。然而,毫无疑问,美国处于反对该银行的少数国家的行列。

    8.中国作为亚投行的第一大股东,在该银行内有很大的发言权。美国认为中国在亚投行的决策方面将拥有否决权,中国政府否认了美国的这一指控。

    9.亚投行对其他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到底是一种补充还是一种竞争,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亚投行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可以达成协议,对项目进行共同投资,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10.虽然支持亚投行的国家有很多,但是很难想象它在迅速扩大时在项目选择标准方面不存在风险。亚投行的成功需要将自身的专长、实际能力以及一种足够强大的治理结构融合在一起。亚投行能否在避免引起全球治理分散的前提下,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有效地进行协作,还有待观察。

    11.我的同事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在其博客中写到,美国政府是时候改变其策略了。虽然我同意她的看法,但是我对美国成为亚投行成员可能产生的后果表示担忧。同时美国国会也不太可能批准美国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到目前为止,美国国会仍不愿批准争议相对较少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计划,即使美国国会考虑通过该法案,也会提出许多奥巴马政府不能接受的附加条件。美国应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不再反对亚投行,而且允许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

    编号:20150317A193

    参与创造世界的中国(北京)模式

    Stewart M. Patrick[19]

    原文标题:Present at the Creation, Beijing-style

    文章框架:欧洲四个国家决定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亚投行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影响;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

    观点摘要:

    1.美国最重要的四个欧洲盟友决定成为中国领导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这对美国来说不仅是一次外交挫折,而且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一种冲击。目前,由美国主导的这一国际秩序正摇摇欲坠,将被一种多边机构相互竞争的散乱体系取代,而在这些多边机构中,中国和美国为争夺主导地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2.当全球权力分配发生急剧变化时,国际合作的领导主体和体制结构也会跟着改变。自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了重新分配。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最前面的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目前,金砖国家的总体经济产量占全球经济产量的20%,而在15年前只占8%。21世纪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美国的11%,而目前在购买力平价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权力不仅仅向金砖国家转移。高盛集团(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已经定义出“新十一国”,其中包括韩国、墨西哥、土耳其以及印度尼西亚。高盛集团预测,这些国家将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成为七国集团的对手。

    3.美国对这种力量局势的转变所做出的回应一直很模糊。奥巴马总统上任时承诺要完善现存的国际合作构架,而这一构架在全球力量转移的趋势下面临崩溃的风险。奥巴马在其首个国家安全战略中对正在崛起的国家做出承诺,保证提高它们在国际机构内的声音。在早期,奥巴马政府宣布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以及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内部的治理和投票的权重。

    4.然而,在2010年奥巴马总统最终宣布支持日本和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之后,美国当局搁置了这一改革计划。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被停滞的改革计划反映了美国对新兴常任理事国候选国可能做出的行为有所怀疑。奥巴马政府放弃了对安全理事会改革的支持。通过这么做,美国将自己与这一信誉和合法性注定要逐渐下降的机构绑在一起。

    5.美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采取了更具建设性的立场。2010年,美国官员策划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旨在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中的成员和投票权重。但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这些努力终成泡影。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的话说,美国国会的阻挠加强了新兴经济体的感知和认识,即西方国家将抵制这些将冲淡它们特权的改革。

    6.可以预见的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已经摒弃了布雷顿森林机构,并创建了新的场所实现它们国家的目标。亚投行则是此类场所的一个最新的典型代表。去年,金砖国家也设立了应急基金以及一家属于它们自己的开发银行,该银行的目的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竞争。现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竞争的国际机构。

    7.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的开局很成功,这意味着美国在这场游戏中没有实现垄断,也意味着国际合作的重心正在从西方转移至亚洲。这还揭示了支撑着自1945年以来形成的多边体系的西方联盟正在瓦解。本周有关亚投行的事态发展对美国来说是敲响了警钟。如果美国不愿或者不能振兴它自己成立的机构来容纳新成员,其他国家将建立自己的新机构。

    编号:20150320A193

    韩国与亚投行

    Scott A.Snyder[20]

    原文标题:Korea and the AIIB

    文章框架:韩国决定加入亚投行;韩国在韩美同盟中所处的位置;韩国在中韩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中美冲突对韩国的影响。

    观点摘要:

    1.韩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提醒观察家们,韩国是夹在大国之间的中间力量。韩国加入亚投行表明韩国与中国的关系有所改善,这决定了朝鲜半岛的安全。但是,对于韩国最强的盟友美国来说,韩国参与亚投行这个行动可能不是很合美国心意,因为亚投行看起来像是一种目的在于抵制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的机制。由此看来韩国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要么可以从亚投行中广泛受益,要么利益就会严重受损。

    2.自朝鲜战争以来,韩国的安全利益一直受到美国的保护,而韩国与中国现在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美韩同盟对韩国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考虑到朝鲜的“威胁”不可预测而且还一直存在。由于中国与朝鲜的密切关系,韩国已经更多地把中国看作是经济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战略盟友。为此,中韩关系经常被称为“冷政治,热经济”,因为中国和韩国几乎没有在政治条件下进行过经济合作。

    然而,自从朴槿惠总统2013年上任后,“韩国的安全与美国挂钩”和“韩国的经济与中国挂钩”这样的认识开始动摇。朴槿惠总统把朝鲜半岛的统一放在她的议事日程的最前列。她认识到来自中国以及美国的支持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她把精力投入到加强中韩关系上。习近平于2014年7月访问首尔后,朴槿惠总统今年对北京进行了回访,这使中韩双边关系达到了高峰,并使中韩关系出现了“热政治,热经济”的现象,这体现了韩国与中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紧密的合作关系。从那以后,韩国很难严格区分与美国和中国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合作。韩国的战略似乎已经变为维持美韩同盟,并提高韩中关系。

    3.随着各国宣布自己想要加入亚投行,美国表示了强烈反对,其原因主要是一个新的金融秩序可能会挑战现有的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作为回应,中国批评美国才是一个“当前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使用过时的方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国谴责美国将重点放在维护霸权上。为了维护区域和全球的稳定,中国建议美国与中国主导的机构进行合作。目前中国可能没有能力直接挑战美国,因此,韩国没有明确其立场。韩国意识到它应该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做出决定,但不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韩国现在很难维护其自身的安全。而且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正需要这两个国家来实现。韩国稳定的安全环境和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韩同盟和中韩关系。因此,韩国力求避免使自己处于这种不利的情况中,如果两个国家对韩国不理不睬,那么朝鲜半岛要实现和平统一是非常困难的。韩国的地理位置体现了韩国的战略地位。作为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家,韩国最好保持与这两个大国的友好关系。在未来几年中,韩国的应对策略有可能作为有争议的问题进入这两个国家的审查之中。

    4.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解决方法可以缓解美国与中国的冲突,并且巩固韩国作为中间力量的地位。朴槿惠总统提出了“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NAPCI)。这个倡议的目标是使区域的成员,包括美国和中国形成多边合作关系,共同解决东北亚地区局势紧张问题。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但可信度比较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的核心既没有集中在一个国家的区域优势上,也没有改善韩国与某一特定国家的双边关系,而是集中于为该地区提供一个框架。“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体现了韩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所起的作用:处理该区域的事务,并防止由不断升级的冲突变为直接对抗的行动。虽然有时候韩国会被迫做出艰难的抉择,但是“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将保护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韩国。

    为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美国对“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的支持会对美韩同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倡议中,美国和韩国会实现双赢。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亚洲的主导力量,美国对“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的支持使韩国在区域框架的建设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并且同时使“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服从于美国与韩国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将会给美国带来更多的信誉,以实现亚太“再平衡”政策。由于中国宣称该策略是用于阻止中国的崛起,所以“再平衡”政策不断面临挑战。然而,美国支持“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是为了建立信任,并加强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美国可能会说,“再平衡”政策的目标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是相符的。在美国的支持下,“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将是美韩同盟的重要平台,中国无论是否情愿,都将被带入其中,并且作为与美国和平合作的一员。因此,“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是为美国恢复其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充当垫脚石,安全的美韩同盟甚至促进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

    5.只要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作为一个中等强国,韩国在该地区的能力将会受到影响。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会影响韩国与美国以及韩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但韩国不能因此而退缩。通过得到美国以及中国“对东北亚和平与合作倡议”的支持,韩国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中间力量,并且可以加强其实力。

    编号:20150601A193

    亚投行: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双赢

    齐思源[21]

    原文标题: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 Win-Win for China-EU Relations文章框架:亚投行的意义;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利益;中国、欧洲以及一个多极化世界;全球秩序的塑造。

    观点摘要:

    1.2015年3月,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欧盟国家宣布申请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这一由中国主导的银行将为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提供资金,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项目。事实上,欧洲的三大国家——均为G7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已经令许多评论员感到十分惊讶。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都通过加入亚投行来推动经济增长,并增加全球贸易量,这并不应该令人感到意外。用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索绪尔的话说,政治和经济就像是一张纸的两面,是分不开的,我们不可能在切掉其中一面时不触碰另一面。

    2.大多数欧洲国家面临着内部经济危机,所以它们相信亚投行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先进的基础设施来连接欧亚经济。这就是它们选择加入这样一个银行的原因。欧洲投资银行现在是欧洲的核心机构,它似乎准备在北京设立一个官方办事处来深化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国家的这一行为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欢迎这一合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学习欧洲融资发展项目的相关技术,并确保环境标准的落实与实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已经积累了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改善中国邻国的经济状况,而且体现了中国与邻国的外交往来原则,其特点是和睦、诚信、互利和包容。现在,这些倡议被视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有些批评人士称亚投行是“中国马歇尔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使自身获益。为了回应这一批判,亚投行应该从根本上坚持使社会投资回报最大化这一原则。

    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着一条经验法则:引力模型法。根据这一理论,两个贸易合作伙伴的GDP越高,那么它们与其他伙伴进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这两个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就会更疏远,贸易往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但对欧亚大陆以及美国(美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是中国和欧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3.中国长期以来对多极世界做出承诺,并支持欧盟一体化及其对外政策的独立性。欧盟的外交举措(如承诺与伊朗进行核谈判)已经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虽然美国对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示不满,但是欧洲不应该牺牲其在亚洲——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的核心经济利益。毕竟,美国外交政策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约瑟夫·奈一直批评美国政府的孤立主义倾向及其对亚投行的公共外交。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首位访问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中国领导人,他对欧盟独特的统一模式表示支持,因为一个强大的欧盟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平衡、更加安全的多极国际体系。

    中国是多极化世界的一员,其国力将不允许它像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的美国那样,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4.19世纪初,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富有而强大,但是它并没有参与到全球秩序中。1842年之后,许多欧洲列强强迫清政府与其建立商业关系,中国政府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成立了外交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全面参与多边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及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反复证明了其外交政策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双赢合作。

    随着中国的逐步现代化,它也巩固了其根本立场。中国已经从一个被动者变成更加积极主动而且不放弃其低调的核心外交原则的参与者。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新丝绸之路倡议”以及北京尝试与华盛顿建立一种新型大国关系的做法都证实了这一点。这些改变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辩证主义色彩,即在连续和变化、传统和发展、稳定和运动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承诺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全球秩序,这在亚投行倡议中得以体现。中国是亚投行筹建资金的最大捐赠者。欧洲似乎相信中国的意图,而且也更加相信中国要建立一个包容世界秩序的愿望。

    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日本和美国也加入亚投行,与中国和欧洲一道促进世界上一些最贫穷地区的发展。全球治理和全球发展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个不争的双赢局面。

    编号:20150616A193

    孔杰荣:尊重国际法律能够维持中美和平

    Jerome A.Cohen[22]

    原文标题:Jerome A.Cohen: Mutual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Laws Can Keep the Pe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SCMP)

    文章框架:成立亚投行以及相关的机构;中国正在推进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两国遵循互利的国际规则与体制;该体制对中美两国甚至未来的国际社会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越来越“强硬”的国际行为引起了亚洲和美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但是在一些重大主题上,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中国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中美年度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下个星期举行,对话应该阐明中国与美国这两个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仍然能够在贸易、金融和投资问题上进行合作。除去一些合规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整体上看是积极的,因为中国可以对更多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中国通过其新成立的亚投行以及一些有关的机构,推动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经济发展进程。

    3.中国大陆与台湾在过去七年里一直保持着两岸合作关系,这也有助于增进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安全。然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即将离职,台湾人民担心大陆的“专政”会威胁到台湾的“民主”,这可能使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4.当然,美国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与中国的立场不一致,其中包括朝鲜、中东和乌克兰问题。而且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关注。

    5.然而,许多其他的问题形成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权问题,以及旨在限制外国非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活动的立法提议,将会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6.中国对美国发动的破坏性网络攻击以及很少公开的美国对中国所进行的网络攻击,可能是我们两国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处理此类问题的特定国际法律和机构。

    7.可以肯定的是,公正地解决争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当前发生在南海的危机具有重大影响。如果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互利规则和体制方面,中国和美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的未来必定不会光明。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时应重视这一问题。

    编号:20150623A193

    转向外交政策的新方向

    原文标题:Steering A New Course on Foreign Policy

    文章框架:对欧亚集团总裁的采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亚投行扩大其国际贸易;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习惯将自己的信息公开。

    观点摘要:

    1.随着美国进入选举阶段,其总统候选人正在确定他们在全球危机中的立场,这些危机包括俄罗斯复仇主义以及南海地区日渐紧张的局势。欧亚集团总裁布雷默(Ian Bremmer)[23]提出,无论是选择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还是选择重建家园,美国选民必须选择前进的道路。布雷默说,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是飘忽不定的,而且美国面临着落后于其竞争对手的风险。他说:“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个拥有全球战略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2.鉴于2015年欧洲面临重大的全球危机,欧亚集团认为欧洲存在政治障碍。希腊的债务危机近日已迅速恶化。然而,即使能够在短期内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欧盟能够解决其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吗?

    布雷默:绝对不会。我们在今年年初所担心的一切(强烈的反欧洲情绪、欧盟各国政府之间的分歧以及来自俄罗斯的外部威胁)依然存在。这些令人担心的事与欧洲国家内部的关系有很大的联系。希腊这样的小国竟然能够引起这么严重的欧洲政治问题,而且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在本周末,希腊总理阿列克西斯·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呼吁全民投票以及实行资本控制制度,此局面令人绝望。希腊人终将会投票给激进左派联盟。齐普拉斯曾说,无论希腊人民做出什么决定,他都将按希腊人民的意愿行事,然而他的政府面临着公众对其谈判战略的痛斥。

    4.在欧洲,越来越多的政党支持欧洲怀疑主义,此种情况发生在西班牙、丹麦、法国甚至德国。欧洲需要的是力量、领导力以及对建立欧洲体制的强烈渴望。目前,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虽然欧洲的经济指标有所改善,但是欧洲的政治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5.最重要的是,地缘政治冲突还没有得到解决。来自中东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难民数量极大,美国与俄罗斯的冲突日益加剧。所有这一切对欧洲产生的影响都胜过对美国和中国产生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将继续影响欧洲的经济发展。

    6.当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不同意未来的发展路线时,美国能在欧洲发挥什么作用?

    布雷默: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关系是战后秩序的基石,但这些国家的联系已经大幅度减少。例如,在本月的七国集团峰会上,美国很难说服欧洲国家继续对俄罗斯实行六个月的制裁。自苏联解体以来,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等许多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自己的国家安全。美国想要在波罗的海部署重型武器,但没有得到欧洲国家的持续支持。而且,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是德国和法国在主导着谈判,而不是美国。

    7.您曾提出了“独立的美国”这一概念,也就是更加注重美国国内投资。那么这些贸易是怎样进行的呢?

    布雷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确实会对美国的劳工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许多跨国公司都对较低的关税表示欢迎,并将加大从美国市场的进口量。这样,虽然美国的经济将会增长,但是一些中产阶层会受到冲击。我认为,由于美国的农业发展很好,美国可以通过降低农业关税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8.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个拥有全球战略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中国正在扩大其国际贸易,创建新的金融机构,并斥资超过1万亿美元来支持其扩大国际贸易的计划,其中包括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提出丝绸之路倡议。中国正试图建立一种由中国主导的贸易和投资标准,而该标准将直接取代美国主导的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你怎样看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的退出都不是一件好事。贸易构架是美国长期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贸易构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9.因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具有地缘政治层面的意义,所以相较于美国,中国能提供给邻国更多的支持,不是吗?

    布雷默:是的。中国在为别的国家提供资金。然而,中国的投资并不稳定,同时,在投资方面往往缺乏法治。中国的管理质量和中国产品的质量往往都比较低。所以许多国家都不愿意放弃与美国合作的机会。例如,虽然沙特阿拉伯现在对美国非常失望,但是它并没有转而向中国购买所有的武器。

    10.中国利用现有的工业政策,积极促进沙特阿拉伯国有企业的发展,并用国有资本资助其最大的公司或“国家冠军企业”。而美国没有这么做,这被视为是一个错误。

    11.说到沙特阿拉伯,我们就会想到较低的油价、伊朗核交易的前景以及对伊朗的制裁,这些合起来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意味着什么?

    布雷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显然已经与之前非常不一样了。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能源革命。美国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位于波斯湾的阿拉伯生产商,就像你提到的,去年此时石油的价格下跌了将近50%。美国将继续提高水力压裂技术的效率和生产力。在英国、东欧、南美和中国,都在扩大非常规能源的使用。太阳能和电池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如果与伊朗的交易达成,那么市场上每天会多出售100万桶石油。沙特阿拉伯陷入非常严重的麻烦之中,它并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在沙特阿拉伯出外工作的女性只占20%,这一比例在中东地区是最低的,也门并不算真正的经济体,而沙特阿拉伯的这一比例甚至低于也门,这令人十分震惊。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此它们打算怎么做。然而目前为止,它们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希望。

    12.美国人必须决定自己想要的外交政策。人们批判贸易谈判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这是否会成为民主问责制和公民选择其外交政策的障碍?

    布雷默:我对此不太担心,部分原因在于我认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消失。这些因素的消失不是由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促成的,而是因为技术发展使这些因素难以保密。若某些组织泄露机密文件,将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大部分相关信息都被公开。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维基解密将50万份机密文件公之于众。而且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类似现象。随着社交网站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这一代人习惯将自己的信息公开。

    编号:20150629A193

    东南亚获得的投资及其经济的发展

    Vikram Nehru;赵可金;唐晓阳[24]

    原文标题: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文章框架:中国的投资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密度。

    观点摘要:

    1.中国90%的贸易,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是通过海上航道进行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已经承诺对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泰国的克拉地峡运河项目的建成可能缩短航运距离并大幅减少全球原油价格。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投资的此类开发项目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贸易开放程度及经济密度:研讨专家认为,许多东南亚国家因具有邻近马六甲海峡这一全球贸易主要通道的战略位置而获益。他们表示,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接近重要的航运通道,有助于加大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也促使该地区开展密集的经济活动,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沿海的东南亚国家。集中的生产线以及迅速增长的贸易量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专家表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服务业贸易的发展有助于维持区域经济的增长。

    3.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研讨专家认为,虽然东南亚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是这些国家依然面临着区域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对这些国家来说,融资问题一直是限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然而,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一问题。专家指出,印度尼西亚等民主政府在能够获取土地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之前,必须在私人财产法的基础上对这些土地的个人拥有者进行补偿。此外,邻国以及国内的利益相关者担心有些工程在带来潜在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缅甸的密松大坝工程就是一个例子。反对此工程的人警告称,这一工程可能导致大范围的洪灾。研讨专家表示,所有这些因素一直限制着该地区的短期经济增长,如果这些限制因素得以解决,那么该地区就可能产生长期的包容性增长。

    4.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研讨专家表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支持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在开发性融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自信的领导角色。专家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也将为交通网络(旨在加强区域贸易网络)建设提供急需的资金。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于东南亚国家内部贸易量的增长速度,研讨专家表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纽带将会变得更为重要。

    5.东南亚以及全球贸易:除了区域内的贸易问题,研讨专家也讨论了该地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专家承认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总是试图寻找平衡中国与其他经济往来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印度)之间关系的方法,华盛顿和北京在这方面处于竞争状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全球性倡议可能会极大地减少贸易壁垒,研讨专家认为,这些协议的实现有可能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该地区迅速发展的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对贸易开放以及进一步的一体化来说,是一个好的迹象。

    6.东南亚地区的内部连接:研讨专家指出,区域内部的贸易对维持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十年内,东南亚地区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军事冲突,然而,该地区却是全球范围内军事装备的最大购买力量之一。虽然该地区总体看起来较为和平,但是在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泰国与柬埔寨之间存在很深的不信任。在南海地区,北京与马尼拉(菲律宾首都)和河内(越南首都)发生了领土纠纷,这也加强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专家指出,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东盟地区论坛以及外长会议等区域性团体对推进外交解决方案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号:20141217A193

    为什么俄罗斯犹豫再三才决定加入亚投行?

    Alexander Gabuev[25]

    原文标题:Why Did It Take Russia So Long to Join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俄罗斯在2014年拒绝加入亚投行;俄罗斯决策程序的不足之处。

    观点摘要:

    1.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Igor Shuvalov)上星期在博鳌论坛发表讲话,宣布俄罗斯决定加入亚投行。他说:“俄罗斯总统做出决定,俄罗斯将于今年7月正式加入亚投行。”

    2.考虑到当前全球对亚投行的热情,俄罗斯宣布加入亚投行这一消息并不令人震惊。亚投行是由中国发起的,是一个能够替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机构。即将加入亚投行的成员国名单包括英国、德国和韩国,这些国家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加入亚投行。由于俄罗斯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数目庞大以及本国的经济严重收缩,在2014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亚投行时,人们自然认为俄罗斯会加入。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俄罗斯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决定加入亚投行?这背后的故事解释了俄罗斯在有关亚太问题的决策进程中处于激烈状态的原因。

    3.2014年年初,中国曾邀请俄罗斯加入亚投行。在那段时间,由于乌克兰战争的原因,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大幅升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加入亚投行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令中国吃惊的是,中国得到了否定的答复。2014年9月对俄罗斯的财政部部长西卢阿诺夫(Anton Siluanov)和他的团队而言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石油价格在下跌,美国和欧盟对其进行的制裁限制了俄罗斯进入国际债券市场的通道,所以俄罗斯财政部努力大幅削减预算。当中国邀请俄罗斯加入亚投行时,俄罗斯将这一议题留给中层官员决定,需要付钱才能加入亚投行,因此该计划被提前否决了。“我们没有可以用来参与中国地缘政治项目的资金”,这是俄罗斯内部给出的解释。俄罗斯外交部礼貌地拒绝了中国对其加入亚投行的邀请。

    4.克里姆林宫和顶级政府官员没有注意到这一事件。俄罗斯的官僚体制中没有机制能够使更高层的官员注意到这一问题,要不然关于亚投行的问题就可以得到适当的处理。直到最受普京青睐的解决经济问题的能手——西卢阿诺夫开始准备参加博鳌论坛时,亚投行这一问题才重新被提起。

    5.另外一些因素也导致俄罗斯对其政策进行重新审视。第一,西卢阿诺夫收到了不同的俄罗斯大使传回的西方国家即将加入亚投行的消息,也听到了这些大使对欧洲人在该机构中看到的前景的解释。第二,俄罗斯最近成立了亚太地区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斯塔尼斯拉夫·沃斯克列先斯基(Stanislav Voskresenskiy)领导,他邀请了一些高级商务人士来讨论亚投行问题,并把他们的观点介绍到政府部门。西卢阿诺夫可能还在报纸上以摘要的形式详细解释了有关亚投行的问题。

    6.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Karim Massimov)在亚投行问题上对西卢阿诺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亚投行问题得到高层审议,这一问题很快被提交给普京总统,普京总统很快就做出参加亚投行的决定。这件事的结果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但是也暴露了俄罗斯决策程序的缺陷。

    编号:20150330A193

    中国在制定“正确的”标准中发挥了作用

    黄育川[26]

    原文标题:China Has a Role to Play in Setting the“Right”Standards

    文章框架: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该如何应对亚投行的发展。

    观点摘要:

    1.截至目前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有将近50个,对中国所倡导的亚投行的关注已经从它可能招揽不到足够参与者转变为有太多的参与者(而这可能导致在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创建一个发展机构,使其既能满足亚洲借款国的各种需求,也能解决其在欧洲和其他地方的供资国的治理问题。

    2.由于国会的反对,美国在未来加入亚投行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然而,来自美国的消息已变得更具建设性,美国的态度从坚决拒绝加入亚投行转变为在高级财政官员的声明中表达出希望与中国合作的意愿。

    3.建立亚投行隐含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复制所谓的现有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最高标准”,而是要利用这一独特的机会来建立“正确标准”。

    4.这些现有机构一直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指导方针而努力,但这一进程十分缓慢。作为世界银行的一位经理,我负责的国家有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中国。我可以证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认为许多标准和运作程序都具有官僚性,而且成本特别高,不适合处理真正有需要的借款国的事务。这是因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老旧,其中的一些大股东不愿意调整董事会的投票权,不愿将一些权力从发达国家转移至新兴国家,拒绝将投票权与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相匹配。

    5.“正确标准”的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都有一个常驻董事会,这一常驻董事会包括20位或20位以上的执行董事。在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大型跨国公司中,他们不仅向其首席执行董事做报告,还必须向其他20位执行董事做报告,而这20位执行董事在日常的运营管理和政策问题上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的体制效率十分低下。造成的后果是,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花很多时间来准备这些冗长的报告,而董事会批准以及处理信息的程序又太过繁杂。

    第二,发展性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地被派往其他国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在所有借贷活跃的国家中都有驻地特派人员,在一些国家保持100位甚至更多的工作人员的成本是很大的。同时,这些机构将目标更多地放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较少直接参与与贫困有关的活动。亚投行没有必要往其他地区派遣工作人员。

    第三,为避免或减轻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保障措施是值得关注的。其目的不应该是降低标准,而是制定更为合理的标准。即使是在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中,也存在这样一种共识: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制订更好的指导方针。新方法的大致原则是摆脱已有的框架,接受一个考虑后果的、应对风险的做法。事实上,大多数的项目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有限的。

    6.亚投行不应该被视为是对“最高标准”的威胁,而应该被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帮助现有的多边机构制定“正确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已经做出声明,表示愿意与亚投行合作,这是为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迈出的有益的一步。

    编号:20150409A193

    揭秘亚投行

    ——黄育川访 [27]谈记

    原文标题:Demystifying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亚投行在全球的角色定位;亚投行面临的挑战;亚投行是否会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更为分散。

    观点摘要:

    1.4月15日,中国财政部公布了57个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名单,这一数字几乎是其最初预估值35个成员国的两倍。这些国家大部分是亚洲国家,但也包括部分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家。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这些国家将共同努力,制定出亚投行的政策准则和规则。未来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作为非创始成员国,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和规则。

    2.美国和日本是目前为止决定不加入亚投行的两个大国,它们对该银行的治理能力以及在评估资助项目时是否会采用“最高标准”表示担忧。日本和美国对亚投行的联合抵制被认为是出于政治考虑,对此中国政府做出回应称,亚投行将是一个透明而民主的组织。

    3.为了了解亚投行将如何治理,以及该银行与现有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关系,我们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黄育川说,亚投行的建立体现了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趋势,亚投行如果成功建立,将促使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努力寻求更好的标准。

    4.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亚投行是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而不是竞争对手。你认为亚投行的角色是什么?

    黄育川:我认为亚投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一种补充,因为它不会进行其他类似机构正在做的某些特定项目。虽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借款范围很广泛,但它们参加的大部分项目仍在有关卫生、教育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层面。他们还撰写经济报告和项目贷款,这些贷款本质上是可以为用于任何目的总预算提供资金。我认为亚投行将会侧重于具体的项目,如道路、桥梁或电厂建设。亚投行将借鉴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报告的整体信息,而不需要复制这些信息。亚投行的运营方式可能更为简单、高效、快速。亚投行的建立对借款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多项选择的机会。

    5.亚投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黄育川:实际上亚投行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弄清它的客户是谁,客户们想要什么。亚投行需要认真考虑贷款的性质和借款国的需求。你会发现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机构实质上绝不会出现拖欠现象,所以亚投行必须确保其借出的贷款会得到偿还。如果不能确保这一点,它将很难向资本市场借款,其出售的债券利率将会过高。

    6.有些人担心中国会在亚投行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他们担心亚投行治理会存在不透明。你认为这将会成为一个问题吗?

    黄育川:亚投行的股份分配将由经济体的规模决定,所以中国将在亚投行占有很大的股份,但不会具有否决权。作为一个整体,亚洲国家将拥有多数投票权。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捐助国如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集体拥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因而它们能够做决定。与现有主要金融机构在治理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亚投行可能没有所谓的整天坐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总部的常驻董事会。亚投行在努力构建一种像大多数企业那样,董事会定期举行会议的治理结构。常驻董事会的董事能够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也很难达成一致,因为他们各自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导致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很难弄清楚应该做什么。在公司中,董事会通常会设定规则以及政策为董事长提供指导,之后他们就放手让管理人员来运作该组织。亚投行正在寻找董事会不会过多参与日常基础事务的新的治理结构。

    7.人们还有另一个担忧,亚投行能不能保持世界银行所拥有的高标准?在这里效率与人权之间会产生冲突吗?

    黄育川:人们认为亚投行应该具有最高的标准,这一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亚投行应该拥有的是正确的标准,这一正确的标准一般涉及社会保障或帮助因环境破坏(由基础设施项目造成)而受到影响的人。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标准是什么。有些项目极有可能会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有些则不会。所以正确的标准是在应对真正的项目风险时逐渐发展起来的标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倾向于将指导方针应用在所有的项目上,这样做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所以我希望亚投行能够建立一个更为灵活的指导方针,能够允许更多高风险的项目的存在并以更快的速度处理其他事情。建立这样一个灵活指导方针对亚投行来说是个有趣的目标。也许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现有机构也能从中受益。就我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验来看,这些机构也意识到它们的一些规则过于死板。实际上,它们一直在为改进这些规则而不断努力,使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8.有些人认为亚投行对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是一种挑战,他们担心亚投行会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更为分散。你的观点是什么?

    黄育川:亚投行力图反映出全球经济力量变化的新趋势,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无法折射出这样的变化。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投票权份额与其经济规模并不匹配,因为该份额分配方案是50年前确立的,而如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提议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给予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大的份额,但这一提议还没有被采纳,因为它尚未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因此,我认为亚投行将不会在全球治理方面造成更多的混乱。

    编号:20150421A193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结束了吗?

    Judy Dempsey[28]

    原文标题:Is the UK-US Special Relationship Over?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建立对英美关系的影响;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将会发生的转变。

    观点摘要:

    1.弗拉泽·卡梅伦(Fraser Cameron,欧盟-亚洲中心主任)认为,英国和美国的亲密关系已经结束很多年了。至少在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于1991年承认德国是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友时,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已经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战争时期,当正在美国访问的英国国防大臣不能邀请任何一个美国国会议员参加早餐会议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就已跌至谷底。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时期,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及小布什执政期间,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有了短暂的恢复。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国常常批判英国总是顺从中国的意志,而英国则威胁要退出欧盟并与欧盟保持距离。然而,在情报合作方面,英国坚持与美国保持联系,但这仍不足以维持特殊的双边关系。美国更倾向于联合欧洲的外交政策,英国越早明白越好。

    2.赛义德·卡迈勒(Syed Kamall,欧洲议会的英国议员)认为,英国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结束的说法过于夸张。在应对20世纪的挑战时,无论是在对抗纳粹主义还是苏联社会主义时,英国与美国都是携手同行的,它们也共同创造了全球化的新时代。在21世纪,新的挑战和机遇意味着两国都将把它们的目光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欧洲被视为一个整体,而这个经济实体的经济实力正日渐下降。然而,许多美国人仍然没有意识到英国现在是七国集团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太平洋总统”奥巴马不是英国的朋友,然而,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在英国本土的美国公司有100万英国人,设在美国本土的英国公司也有100万美国人;英国和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伙伴关系;英国和美国有着共同的语言;民意调查显示,两国人民彼此之间存在好感。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婚姻关系,虽然两国关系时好时坏,但是这种值得珍惜的特殊关系(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关系)有助于它们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英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富有意义的,但如果其中一个国家有所怠慢,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能结束。

    3.丹尼尔·基奥恩(Daniel Keohane,欧洲外交政策智库战略事务主管)认为: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没有结束。两国之间的这种伙伴关系依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仍然是特殊的,我们不应该低估它;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欧盟国家中的一大强国;英国拥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健全的全球商业网络、精良的武装部队以及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伦敦是整个欧洲最富有且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5月7日的大选中当选的英国首相应该做以下三件事:第一,扩大全球视野;第二,明确英国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第三,不仅要将英国留在欧盟之中,而且应该在欧洲的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如此,如果英国想要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那么它就应该多向法国学习。

    4.迈克尔·利(Michael Leigh,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顾问)认为:即使英国和美国特殊关系的发展势头已不很强劲,但这种特殊关系依然存在。在英语文化体系中,英国和美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支持自由市场机制,国家经济增长均较快;两国是情报信息合作伙伴,数百名英国安全和情报官员在美国情报机构工作;在打击网络犯罪、毒品贩运、恐怖主义方面英国和美国之间存在合作;英国也是美国主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然而,英国并没有对欧洲的危机管理做出任何努力,无论是在乌克兰、中东问题还是在北非问题上,美国对英国的做法无可奈何。2017年,英国有可能就是否离开欧盟举行全民公决,这也是美国所担心的。2015年5月,苏格兰民族党表示希望苏格兰地区脱离英国独立,英国面临解体的危险。如果英国脱离欧盟,美国可能会加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应对当今世界的巨大挑战。

    5.史蒂芬·萨博(Stephen Szabo,跨大西洋学会执行总监)认为,英国和美国依然会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两国之间的情报合作以及军事关系对双方来说仍十分重要。英国被中国的商业和金融力量所吸引,不顾美国的劝阻,仍然匆匆地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英国仍在继续削减其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能力,对欧洲事务的参与也越来越少。这样,英国就放弃了与美国关系中的王牌。如今,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法国与美国建立了一种更为有效的伙伴关系,而德国则在欧洲与美国保持伙伴关系。反过来,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机能的持续失调,美国已经失去了其在英国的影响力。十年前,英国和美国在伊拉克并肩作战,而现在,它们之间的距离却比较遥远。

    6.皮埃尔·韦蒙特(Pierre Vimont,卡内基欧洲分部高级研究员)认为,这个问题似乎与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并没有什么关系。2015年3月,英国不顾美国的劝阻,宣布加入亚投行。英国和美国对亚投行的看法有很大不同,这使得人们认为英国与美国的关系会就此破裂。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并不是只有英国加入亚投行,大多数的欧盟成员国都选择了加入亚投行。如果我们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看最近的全球危机,就会发现英国和美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并没有被打破。这两个国家在最近几天和几周的合作看起来与它们过去的合作差别不大: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也门冲突的最新解决策略,英国和美国站在相同的立场上;在对俄罗斯的制裁方面,英国和美国也持相同看法;在利比亚危机问题上,英国和美国的特使一起努力,希望相关国家就该问题重新开始政治对话。总而言之,英国与美国坚实而认真的合作关系依然存在。但同时,这一特殊关系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国内政治的制约、领导人换届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的影响,两国的伙伴关系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亲密。

    7.齐妮亚·威基特(Xenia Wickett,查塔姆研究所项目主任)认为,从2012年3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英美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是基于两国相同的价值观和历史。然而,仅仅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并不能维持英国和美国的这种关系,共同的态度固然十分重要,但必须有共同利益做支持。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有三条腿的凳子。第一条腿代表着强大的情报和军事资产;第二条腿是英国的欧盟成员国身份,美国很高兴能与欧盟国家保持紧密的伙伴关系;第三条腿是美国认为拥有一个伙伴将确保其在应对来自中东和亚洲地区的挑战时并不需要采取单独行动。不幸的是,现在看来,这三条腿中的两条似乎已摇摇欲坠。2015年,英国的军费开支可能会低于其 GDP 的2%,英国的欧盟成员身份也越来越受到质疑。这就只剩一条腿来维持这一特殊关系了。用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勋爵的话来讲:“国家并没有永久的朋友或盟国,只有永久的利益。”虽然英国削减了国家的军事开支并可能退出欧盟,但这并不会立即改变英国与美国的关系,然而英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预料到,如果他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将会进一步拉近与别国的伙伴关系。

    编号:20150422A193

    用十个图表来解释中国的海外投资

    Zhou Lihuan; Denise Leung[29]

    原文标题: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s, Explained in 10 Graphics

    文章框架:中国海外投资的演变;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中国海外投资的目的地;中国投资主要面向的领域;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参与。

    观点摘要:

    1.中国的海外财政政策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影响力。2004~2013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额从450亿美元增加到6130亿美元。从2010年开始,两家中国国有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每年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额比世界银行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额还要多。2014年,中国主导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丝绸之路基金代表着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中国的投资可以为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中国将在全球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它还能解决与这些投资项目相关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风险问题。以下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海外投资的演变。

    2.新兴经济体的崛起:1980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的GDP总额为72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5%。2013年,它们的GDP总额为1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9.1%。

    3.从接受者到投资者:过去海外投资的接受者,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现在已经成为投资者,并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中国的对内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按照这个速度,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将在未来两年超过对内直接投资额。

    4.中国在哪里投资:中国商务部的报告称,虽然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投资额显著增加,但中国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尽管报告称中国的海外投资集中在亚洲,但中国官方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地。像许多国家的企业一样,一些中国企业最初在避税天堂或离岸金融中心进行投资,这些地区征收的税额很少,甚至是免税的,如香港或开曼岛。然后,这些公司在离岸金融中心通过子公司用同一笔钱投资其他目的地,比如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官方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仅仅表明了其最初的投资目的地。

    5.接受中国投资的行业:到2012年年底,中国90%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金融业(18%)、矿业(1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3%)、运输存储业(6%)和制造业(6%)。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绝大多数的贷款投资于制造业。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2.4%,居全球第一位。

    6.中国借助银行贷款走向全球的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政府动员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帮助引导资本向外流动,这些举措都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这些银行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合并和收购外国公司。现在中国公司获得的资金大部分来自这些中国银行。

    7.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参与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焦点:中国在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在迅速增加,投资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45亿美元。到2013年年底,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占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达到262亿美元。

    编号:20150128A112

    中国和美国如何能够就亚投行问题达成妥协

    Scott Morris[30]

    原文标题:How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 Come to Terms on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中国和美国是否可以在多边开发银行上找到共同点;美国成为亚投行成员的可能性很小;亚洲开发银行更具吸引力的原因;中国在亚投行上采取的建设性行动。

    观点摘要:

    1.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公布了有关贸易和气候方面的两项主要公告,美国和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发展为卓有成效的双边关系。然而,之后就从美国传出了针对亚投行的不和谐声音,这着实令人惊讶。在最近几个月里,美国已经公开对亚投行以及那些有意愿加入这一机构的亚洲国家表示不满。

    2.当美国意识到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以及亚投行等机构扮演着多重角色时,它们之间的对抗立场就变得越来越明显。是的,这些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寻求融资和技术不可或缺的来源。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之于美国的意义,就相当于亚投行之于中国的意义。中国迅速建立起新的多边开发银行(MDB),并努力吸引包括美国主要盟友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加入亚投行。因此,美国对此给予警告。

    3.但是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可以在贸易和气候问题上达成一致,那么双方一定也可以在建设多边开发银行中找到共同点,这样做需要双方共同做出让步。好消息是,如果中美在这方面达成协议,受益的国家将不仅仅是美国和中国。事实上,“发展缓和”的最大受益者是贫穷国家,因为越来越多的融资将会投入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美国的极力阻拦,澳大利亚可能已经暂时婉言拒绝了中国对其加入亚投行的邀请。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因为这相当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允许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

    4.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可能性非常小。对美国来说,那些与其志同道合的国家成为亚投行的股东才对其有利,因为这些国家可以在该机构内作美国的代言人。但美国要进行建设性的政策转变,其真正的机会是在亚洲开发银行,而不是亚投行。毕竟,如果美国想通过多边机构来维护其在该区域的影响,那么它就应该将目光投向中国。坦白地说,美国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确保亚投行的存在不会使亚洲开发银行黯然失色。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应该建立在批判亚投行的基础之上,而是应该尽可能地使亚洲开发银行更具魅力,更加强大。

    5.什么会使亚洲开发银行更具吸引力呢?也许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资本。由于亚洲开发银行还未进行金融改革,美国决定每年“节省”约6000万美元捐给亚洲开发银行。比起把这些钱装入自己的口袋,为什么不把它作为银行的“已缴”资本呢?

    6.美国还可以通过放弃将中国踢出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人俱乐部的想法来缓解双方的紧张局势。亚洲开发银行给中国的贷款实际上能够维持自身的金融稳定。毕竟,当谈到发展融资时中国更有选择权。该银行的努力依然吸引了中国,尤其是当它涉及技术援助和知识产品时,最终将惠及所有从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机构。

    7.具体来说,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债务可持续性框架的建立,亚投行将表示其愿意在国际原则范围内进行经营。当出现债务问题时,毫无疑问,亚投行的意图是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债权人共同解决此问题。

    8.世界银行的采购标准也处于调整阶段,所以亚投行即使想采用现有的规则,也没有固定的目标。亚投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有机会为这些标准探索出新的路径。当谈到社会和环境问题时,新制度将面临西方的质疑,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必须做得很好。亚投行需要在很多方面完全脱离多边开发银行的现有规范。中国官员已经做出初步承诺,将亚投行与多边开发银行现有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将这些承诺转化为具体政策很困难,但是这一工作仍在继续。

    9.就像气候协议一样,亚投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不只是对美国和中国有利,最终,这两个国家如何通过多边机构更好地服务全球社会发展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编号:20150129A064

    亚投行协定的读后感

    Scott Morris[31]

    原文标题:I Just Read the AIIB's Articles of Agreement, and Here's What I Think

    文章框架:亚投行协定。

    观点摘要:

    1.中国政府公布了亚投行最近通过的协定条款,向全世界展示了该银行的透明度。之前的一些报道文章提到了其中的许多条款,但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在该银行中拥有的否决权比预期大了许多,而且条款中规定,不享有主权或无法对自身国际行为负责的行为体,也可申请加入。

    2.就其目的来说,亚投行是一个开发机构。中国早些时候表示,该银行仅仅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然而,条款中却将促进投资作为亚投行的宗旨。

    3.由于亚投行的融资方式比传统的基础设施贷款方式灵活,因此在运营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条款允许成员国使用各种融资工具,而且条款中并没有限制“特别基金”以及独立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信托资金。

    4.中国政府在行长的选择上有着相当大的控制权,比日本和美国在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中的控制权还要大。更确切地说,条款中规定,中国在行长的选择上拥有一票否决权,中国的否决权比先前预测的大了许多。但比较公平的是,中国在建设项目上并不拥有否决权,那些项目中大多数的决定权都分配给了各成员国。

    5.根据条款的相关规定,亚投行允许不享有主权的成员加入,但应征得对其国际关系行为负责的银行成员同意才可加入。这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存在明显区别。那么我们会看到中国的投资公司加入吗?比如,力拓集团。但如果一个脱离国家主权的非主权成员申请加入时,就会遭到拒绝。因此,盖茨基金会就没有机会加入亚投行。

    6.在我看来,条款中采用非常驻董事会制度是一项非常值得赞赏的创新。然而,条款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该董事会的职能。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艰难的抉择。在谈到董事会与高级管理的权力大小时,中国制定了超级多数投票决定制。

    7.根据条款规定,董事会将由12个成员组成,其中为域内成员分配了9个席位,为域外成员分配了3个席位,同时为域外成员提供了更高的最低投票阈值。这些阈值将会决定哪些国家可以获得董事席位,哪些国家需要加入多国选区。根据亚投行条款设置的席位阈值,本地区成员中的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非本区域的成员德国,将有望坐上董事会成员的位置。确切地说,还将从34个域内国家中选出6个作为董事会成员,从19个域外成员中选出3个作为董事会成员。非常驻董事会的这种选举规则意在使亚投行发展成为一个区域主导机构。

    8.总体而言,亚投行新制定的这些协定条款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中国在这个多边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该条款明确指出,亚投行将服务于亚洲各国,并且努力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使银行在各个方面的运营中,为各国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以此谋求银行今后的发展。

    9.最为重要的是,亚投行的这个协定条款,已经公布于世界。让我们一起期待亚投行有更好的发展吧!

    编号:20150630A064

    中国的经济挑战:对印度和美国的影响

    David Dollar[32]

    原文标题: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s: Implications for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文章框架:中国经济转型遇到的挑战;中国的投资对全球的影响;中国封闭外来投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和印度应如何应对中国的经济转型。

    观点摘要:

    1.中国正在艰难地调整其经济结构,试图转变它的经济增长模式。因为出口和投资,中国近3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良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这种经济模式自然就会失去增长势头。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的投资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达到50%。以这样的速度发展投资会使整个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种产能过剩在住房、重工业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已经不只有空的公寓楼,而且还有整个空城。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情况尤为严重。过度建设基础设施的现象非常普遍。共产党领导层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2013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决议中制订了计划总纲,旨在控制浪费性投资。如果投资率降了下来,中国的经济就能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在6%~7%的范围内),但是在供应方面,中国还需要更强的生产能力,在需求方面,中国还需要更高的家庭收入额和国内消费额。

    3.有助于这一经济转型的一些关键改革措施有:(1)放宽对流动户口的等级限制,特别是对从农村流动至城市的家庭;(2)金融自由化,这样由市场决定的利率能够为储户提供可观的收入,企业以及当地政府的资本成本会提高;(3)汇率由市场所决定,将加强对国内生产市场的刺激;(4)服务业自由化,服务业当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对外商投资是封闭的。

    4.在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中,中国是在金融服务、电信、物流和媒体等行业对外商投资最为封闭的国家。巴西和印度等其他大的新兴市场在这些领域对外商的投资更为开放。印度和美国都面临的问题是,它们对中国迅速增长的海外投资都相对开放,而中国本身对主要领域的外来投资十分封闭。

    5.虽然中国改革计划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对旧的经济模式和体制的改革已经触犯到了既得利益者的个人利益,所以到目前为止改革措施的实施一直都很缓慢。

    6.中国主要城市的居民抵制外来务工家庭,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不希望使其债务负担加重的资本成本持续增加,出口企业和地区反对汇率改革,在运输、金融、媒体和电信领域,已经壮大了的国有企业抵制向国内和国际竞争者开放这些领域。

    7.中国成功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的能力将会使地区和全球经济受益。中国投资的放缓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和矿产价格下跌的一个因素。中国应该继续提供能源和矿产出口需求,只是不同于以往的速度。对能源和矿产的需求下降将会使这些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变缓。

    8.中国应该成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进口国。例如,中国去年前往国外旅游的人数达到1亿人次,其中大多数是去亚洲地区。随着中产阶层的扩大,他们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很可能迅速增长。中国在旅游方面的海外支出在国际收支平衡中算作“进口”。

    9.中国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积极方面是工资一直在迅速上涨。但结果是,中国在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鞋类、服装、电子装配)中渐渐失去其比较优势。相关企业开始转移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低收入国家中,并且刺激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10.如果中国在控制投资的情况下成功地提高了国内的消费额,那么其整体贸易顺差(在全球环境之下仍然较大)应该会呈稳定或下降趋势。即便如此,中国极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的净资本提供商。因此,中国在亚投行等新机构中的收益能够使其略有盈余。

    11.印度和美国在鼓励中国继续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方面享有共同的利益。印度和美国合作的重点主题可包括:(1)中国对外来投资的高度限制:中国公司能够自由进行国外投资而中国自己的市场却对外商投资封闭,这样的机制使得美国和印度都处于不利地位;(2)汇率管理和储备积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汇率目前接近平衡,然而,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就可能带来货币贬值的压力,这可能造成亚洲经济的不稳定;(3)主要由中国投资的新机构(如亚投行,或许还有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设立的新开发银行)的标准。这些新机构遵守环境、社会和信托标准方面的全球通用规范的程度尚待认定。印度是这些新机构的成员,但美国目前不是。然而,这两个国家都有兴趣确保这些新机构能够不断加大遵守全球金融规则的力度,而不会破坏用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全球标准。这些新的机构应该与现有的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互补,而不应该谋求取代它们。

    编号:201501A191

    一场特别的争论:美国、英国以及亚投行

    Thomas Wright[33]

    原文标题:A special Argument: The US, UK, and the AIIB

    文章框架:英国加入亚投行;美国对英国加入亚投行做何反应;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原因;美国应如何应对中国的提议。

    观点摘要:

    1.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所以当昨日英国将会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大为惊讶。一位匿名的白宫官员指责英国“不断迁就”中国。成立亚投行是中国的提议之一(还有金砖银行和新丝绸之路提议),目的是创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与传统的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相并立,或者与之竞争。

    2.奥巴马政府因其对中国倡议所做出的反应而广受责备。美国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而美国现在反对亚投行。奥巴马政府做出回应称,他们不反对亚投行本身,他们担心的是亚投行达不到其他此类机构的治理标准,尤其是在反腐和环保政策方面。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一直是模糊而矛盾的,毋庸置疑,白宫对英国的公开指责是极不明智的,这再次让人们意识到美国是反对亚投行的。这也表明,所有对亚投行的担心都是由美国推动的。事实上,许多亚洲民主国家都担心该银行的治理标准。

    3.当澳大利亚和韩国加入亚投行,而且正与中国发展微妙的外交关系时,英国愿意无条件加入亚投行,这一举动很不寻常。英国使亚洲民主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并在这类谈判中支持中国。英国表示,中国可以单方面设定规则,而英国将会追随。似乎,戴维·卡梅伦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该政府希望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而且希望英国这么做能够获得中国的信任。英国认为它能够从内部更好地影响亚投行的治理,这一想法似乎是不可能的。真的会有人相信注重商业机遇的英国政府在没有获得商业利益的情况下会离开亚投行吗?在任何情况下,民主国家集体与中国谈判会更好。

    4.今后美国需要停止蓄意阻挠中国的提议,并且应该找出应对中国极具竞争性经济外交的更好策略。这包括建设性地塑造中国发起的机构以及找出真正危及东亚区域安全的机构。这也为美国敲响了警钟,国会也应该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以及在太平洋地区实行一个积极主动的经济战略。

    编号:20150313A191

    分裂西方:中国的新投资银行以及美国的外交失败

    Philippe Le Corre[34]

    原文标题:Dividing the West: China's New Investment Bank and America's Diplomatic Failure

    文章框架:美国指责英国加入亚投行;美国的多个盟友纷纷加入亚投行以及造成的影响;英国与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奥巴马政府对待亚投行的矛盾心态;欧洲国家更关心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亚投行的地位。

    观点摘要:

    1.上周,英国决定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英国的这一决定使得许多美国的评论家大为吃惊。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两国政府的公开意见不一致十分不寻常。一位匿名的白宫官员指责英国“不断迁就”中国。

    2.然而,昨日的新闻报道证实,三大欧洲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也已同意加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发起的亚投行。美国的两个亲密盟友澳大利亚和韩国也可能紧随英国之后加入亚投行,使得这一新银行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对手。最终,亚投行将成为一个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以及增强其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这是美国最害怕的情况。

    3.虽然英国无条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最初似乎是个误算,但现在看来这一决定已经变成英国外交的一个小小的胜利。英国自2014年就成为中国在欧洲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与其欧洲邻国相比,英国现在看上去更愿意与中国成为朋友。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花了很长时间讨好中国。他在2013年12月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比英国更为开放地接受中国的投资。”中国表示,它打算进一步对英国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包括对铁路、能源和水的投资。此外,伦敦金融城想要成为世界上中国货币——“元”的最大兑换平台。一些大型的中国银行,如中国招商银行以及中国民生银行,近期已在伦敦设立了分行。

    4.奥巴马政府在过去几个月里,努力劝说其盟友不要加入亚投行。奥巴马称,他非常担心这一新银行的治理结构。而现在,奥巴马政府看起来似乎是最大的失败者。这再一次表明,中国分裂西方国家的能力,有时比人们想象的更强。这也显示了美国的利益越来越偏离那些在亚太地区没有地缘政治优势的欧洲国家。

    5.自奥巴马七年前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就一直希望通过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存在(有名的“重返亚太”策略已经被改名为“再平衡”战略)在该地区保持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但是美国白宫对亚投行所做的反应既模糊又矛盾。

    6.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它们主要关心贸易与投资问题。现在,欧洲国家政府之间相互竞争,吸引中国的投资者。将会在5月7日面临大选的戴维·卡梅伦目前是这场欧洲国家游戏中最棒的玩家。但是法国和德国绝不应该被忽视,这两个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着长期的密切联系。

    7.同时,亚投行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新国际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开发银行的主要成员国将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亚投行。

    编号:20150317A191

    加入亚投行:美国将会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

    Jonathan D. Pollack[35]

    原文标题:Joining the Club: How Will the United States Respond to AIIB's Expanding Membership?

    文章框架:英国及西方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和担忧;美国与其盟友在亚投行事务上的分歧。

    观点摘要:

    1.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曾经说过,他不想加入任何愿意让他作为成员的俱乐部。然而,这句话的喜剧意义或这种思维逻辑都不适用于亚投行。中国对创建多边贷款机构所做的重大努力将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作用进行补充。3月12日,英国宣布它将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并且成为首个这样做的亚太地区以外的大国。两天后,沙特阿拉伯也加入亚投行的创始国之列,至此,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增至26位。

    2.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几个主要盟国,也可能会效仿。在《澳大利亚人报》的采访中,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承认,他的政府在“仔细考虑”是否要跟随英国和其他已经加入该银行的国家的脚步,并承诺将在未来两周内做出决定(申请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最后期限是3月31日)。根据首尔《商务早报》的报道,美国和韩国达成了“原则性共识”,这也使首尔能够加入亚投行。美国早期说服澳大利亚和韩国不要加入亚投行的努力此时看起来越来越无力。

    3.其他发达的欧洲国家正在实施一些重大的举措。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在英国做出决定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决定加入亚投行。然而,美国和日本仍没有加入其中。作为主导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两个主要大国,美国和日本显然都担心把亚洲金融的主导权让给中国。这两个国家一再声明,它们愿意参与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倡议。然而,它们却与亚投行保持距离。美国和日本对该行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无礼的。

    4.奥巴马政府坚称,它不反对亚投行的成立,但它认为至少在目前亚投行仍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官员辩称,亚投行的治理安排太过依赖中国的保证,该银行没有表现出它有遵守管理未来贷款的现行准则、政策和规则的能力。美国高级官员也公开表示担心,中国在亚投行的大股东地位将使它能够主导所有的贷款决策。因此,美国认为成立亚投行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亚洲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政策目标的实现。亚投行即使没有代替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也将不利于这些机构。

    5.如果其他国家选择不加入亚投行,那么亚投行将如何体现其能力和信誉?然而,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英国加入该银行的决定不利于其他经济大国确保中国遵守现存国际准则。用一位美国高级官员的话来说:“比起在不确定中国是否会保持否决权的情况下加入亚投行,其他经济大国在不加入亚投行的前提下,可以努力塑造该机构所采用的标准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然而,这意味着发挥对规则制定的影响的唯一手段就是拒绝加入亚投行。

    6.毫无疑问,英国加入亚投行的部分原因是加大自身的经济利益。然而,如果其他已经决定加入亚投行的经济体坚持表决权份额应该反映各成员的财政贡献,那么单个国家的影响力就会增强。

    7.美国和一些最亲密的国际伙伴在判断上存在根本分歧:老牌强国的利益在加入亚投行之后会比未加入时更能得到满足吗?不支持亚投行将会增加还是减弱中国为构建一个合作的、法治的国际秩序所做出的贡献?

    编号:20150317A19101

    美国和日本学者对中国安全以及对外政策的看法

    Richard C. Bush III[36]

    原文标题:American and Japanese Scholars View China's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ies

    文章框架:美国和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看法;美国和日本学者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安全政策的看法;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方式及影响因素;中国军事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外交。

    观点摘要:

    1.2015年2月26~27日,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CEAP)主办了一场来自日本和美国的中国专家之间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各个专家阐述了他们各自对中国安全以及对外政策的分析。他们认为,美国和日本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应对中国大国复兴对其产生的影响。2014年12月18~19日,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也主办了类似的日美谈话,谈话的主题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2.对中国这样一个变化巨大且复杂的国家有一系列不同的看法,这并不奇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来自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看法各不相同,来自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看法同样各不相同。每位专家对中国的分析都以他们自己的假设、偏见以及分析方法为基础。该年2月举办的对话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参加会议的日本和美国学者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3.在2月27日的公开会议上,美国学者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提出了对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主流意见。他的主要观点是:(1)内部和外部的安全与经济发展都是中国政策的优先内容;(2)中国是从国内和国外安全环境恶化的角度来决定国家安全的优先项目,中国的主权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安全环境恶化的问题;(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安全战略的关键要素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强政权的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实施安全政策,以维护中国的主权以及营造一种积极的外围环境。中国的领导层在努力塑造一种能够使中国受益的亚洲区域环境。

    4.与过去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将能够跨越边界,通过海军、空军以及导弹部队来保卫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的决策圈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5.来自日本国家国防研究所(NIDS)的饭田将史在会上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在他看来,中国的宏伟战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将会加快实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主导地位。安全策略的实施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助于促成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即使这有时会造成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中国国防和安全战略的着眼点是追求其“国家核心利益”,特别是通过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和加强力量投射能力来恢复其“失去的领土”的主权,维护海上控制权。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这样的安全性策略:在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方面与中国的邻国以及美国互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大核威慑以及常规威慑力,加强海上和空中的控制能力以及两栖和远洋作战能力。要在冲突中抵抗美国的干预,中国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包括导弹、空间和网络各个方面的能力。

    6.美国布鲁金斯21世纪安全和情报中心的迈克尔·奥汉隆分析了中国发展所处的全球环境。他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军事预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是军事项目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军事预算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美国的军事预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5%,日本的军事预算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大多数北约成员国的军事预算平均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1.5%。奥汉隆提到,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将会使中国变得更为强势,然而,中国可能自己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它还没搞明白自己想要变得多么强势,还没搞清楚自己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实现特定的目标(如统一台湾、恢复在南海以及东海的霸权)。

    7.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邦妮·格拉泽(Bonnie Glaser)以及其他小组成员都认为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这一目标有时会与其确保国际环境和平的外交政策相冲突。中国的目标并非如某些人所想的那样是把美国挤出太平洋地区。然而,中国确实在设法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并否定美国的盟友。同时,中国正在采取行动以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它所采取的手段不是打击现有的机构,而是成立新的机构,这些新机构的目标和准则都将对中国本身更加有利。

    8.中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其行为已越来越强势和主动。它日益要求较小的邻国遵从自己,其外交政策的风格已经变得更加积极进取。中国最近行动的产生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驱动因素。公众舆论、国家安全和执法机构、别国的举动都促成了这样的政策结果。

    9.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对邦妮·格拉泽(Bonnie Glaser)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中国的全球身份与其在全世界的作用是冲突的。这导致了这样几个结果,首先,中国外交政策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时是乐于助人的,有时是积极参与的,有时却是专横的。其次,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态度是矛盾的。中国对这种国际秩序一直感到不快,这表现在它对南南关系的关注。中国对是否应该继续对现存国际秩序采取行动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就试图改变,甚至是推翻现有的国际秩序。最后,尽管中国的硬实力在日益加强,但是其软实力实际上是在减弱。

    10.日本东京大学现代中国政治教授高原明生(Akio Takahara)详细论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模糊性,其中涉及中国国内关于外部政策方向的争论。中国的基本立场应该是自信的还是意在和解的呢?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应该拒绝美国提出的一体适用的全球金融管理手段并推崇自己的“北京共识”,还是应该坚持其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平衡利益分配的改革路径呢?中国应提高警觉性以应对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战略吗?中国应该坚持一个更为低调的外交政策吗?日本从其公民手里购买钓鱼岛,中国对此的回应态度应该是充满敌意和怀疑还是充满理解呢?

    11.这种矛盾的态度反映在“温柔的话语和强硬的行动”这一模式上。在有关东亚的外交政策上,中国声称强调和解与合作,然而,中国在过去几年的行动显示出它的强势和挑衅态度。

    12.来自早稻田大学的青山瑠妙(Rumi Aoyama)认为中国多项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例如,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与维护其在东海以及南海地区的主权)。但是,她也强调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存在演变的特性。例如,中国将其周边地区外交政策的适用范围从其紧邻的国家扩展到了中亚及其他地区,而且中国对“亚洲”的定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扩大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国不十分注重经济外交,而现在中国更加强调经济外交(例如建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

    编号:20150330A191

    中国进军全球治理

    Jeremy Shapiro[37]

    原文标题:The Chinese Foray into Global Governance

    文章框架: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外交手段;大西洋两岸的国家对中国在国际治理方面的行动的看法不同;中国是否会接受现有的国际秩序及会带来何种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最近在全球治理的游戏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中国在最近几个月开始着手提倡一系列的“少边”倡议(即不是全球范围的倡议,也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倡议)。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促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中国与美国的许多盟友签订了协议,创设了亚投行。

    2.对于中国所做出的这些行动到底意味着什么,还存在相当多的争论。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威胁。在这种观点之下,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谋求规避现有的国际秩序并试图创立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体制,目的是挑战美国的领导力,分化西方国家。

    3.但大西洋彼岸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前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认为,中国在努力融入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

    4.美国及其盟友有能力防止国际秩序分散化。

    5.当然中国的真正目的很难辨别,但是中国的目的对美国来说关系重大。中国是否能够以及是否愿意在未来接受现有的全球治理安排,可能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长期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的崛起方式是否和平以及中国是否会颠覆现有国际秩序。

    编号:20150401A191

    欢迎新亚投行

    David Dollar[38]

    原文标题:Welcome the New AIIB

    文章框架:世界银行的效率低下及其带来的影响;亚投行带来的希望。

    观点摘要:

    1.在世界银行研究部门工作时,一个较为有趣且好玩的任务是就有关银行管理经验的问题采访印度当地的政府官员。这些官员的普遍看法是,员工的技术能力很强,但是世界银行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因为这个机构效率低下而且繁文缛节很多。无论是在项目研究还是在项目执行方面,世界银行都太过缓慢以至于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位与世界银行有20多年合作经验的勒克瑙(印度北部城市)官员对此做出了精辟总结:“美元先生,我们的官僚制度和你们的官僚制度的组合是致命的。”

    2.我们应该从多边开发银行这一前提出发,思考如何应对中国发起的建立亚投行的倡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多边开发银行已经发生了转变,多数转变是积极的、有利于环境发展的以及反腐败的。

    3.然而,这些开发银行仍在不断审查和修订一些政策,这一事实表明这些开发银行并不完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已经放弃利用多边银行来进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因为它们发现银行过于规避风险,并且在保障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对亚投行做出积极回应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希望新的银行可以比现有的银行更有效率。

    4.美国要确保新的银行不会破坏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体系?但是在外交上,美国人认为各个国家在确定新的银行会有好的保障政策之前,应暂时不参加亚投行。这是一个错误的建议。这个新银行很可能拥有较好的保障政策,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经决定参加亚投行:几乎所有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入亚投行,澳大利亚、韩国和英国等国也加入了亚投行。

    编号:20150409A191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的焦点:全球经济、发展融资以及亚投行

    Homi Kharas[39]

    原文标题:The Global Economy,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and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re Focal Points as Experts convene for the World Bank-IMF Spring Meetings

    文章框架: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的重点;亚投行的前景。

    观点摘要:

    1.在这个周末,美国财政部部长、经济学家以及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将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昨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有关全球经济增长的戏剧性预测。我将在布鲁金斯学会中对那些可能不太关注春季年会的人简要阐述三点。

    2.第一,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距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但似乎很难清楚地说出各个国家的前景。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者已不是曾经的那些国家。

    3.第二,融资发展。今年7月,各个国家的代表将在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会面,讨论联合国在未来15年将如何进行融资。融资发展预计将是这一年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议题,也是各国财政部部长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亚的斯亚贝巴会议中期待什么?它与之前的会议有什么不同?有效的未来发展必须利用新的资金来源。

    4.第三,亚投行。现在许多国家都加入到了亚投行的创建进程之中,但不包括美国和日本。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称,现在是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时候了。我在布鲁金斯学会的同事拉杰·德赛(Raj Desai)欢迎亚投行的建立,他认为美国将因没有参加该银行而陷入困境。那么,亚投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美国一直阻止其盟国参加这一银行?亚投行可能会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新渠道。

    编号:20150415A191

    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

    Philippe Le Corre[40]

    原文标题:World War II Is also not over in Asia

    文章框架:中国邀请西方各国出席将于9月举行的阅兵仪式;西方各国在是否接受中国邀请的选择上左右为难。

    观点摘要:

    1.近期,在一场由智囊团成员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的圆桌会议上,一位参会者坦率地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将在北京举办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庆祝活动,各国政府收到邀请函后将会怎么做?”令人尴尬的沉默接踵而至。中国计划于9月3日举办一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用中国的话说,这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2.中国共产党想要在外国领导人面前显示其军事实力,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友好国家”的高级代表经常出席中国的庆祝活动,例如出席2009年10月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该庆祝活动包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一万人军队的阅兵仪式以及对许多高科技武器的展示。当年,出席这一庆典的西方国家领导人都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也感到有些不适,因为这一庆典显然旨在展示中国新的国际自信。

    3.这种不适在亚洲国家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中国希望在亚洲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日本将中国在该地区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因为日本曾经在亚洲地区的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东海争端悬而未决一直是这两个亚洲大国关系紧张的原因。中国想要利用这一70周年庆典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外交优势。因此,9月的阅兵仪式将使许多受到邀请的非亚洲国家的领导人面临艰难选择。目前只有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已经确认会参加中国的这一庆典。鉴于乌克兰的局势,西方领导人不会参加俄罗斯将于5月9日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其他国家都在思考如何答复中国的邀请,以及应该派谁去北京。

    4.大多数欧洲领导人正在考虑要不要接受中国的邀请。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今年3月,英国宣布它将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西方国家时各国面临的选择。关于是否接受邀请出席中国的这一庆典活动,对中国友善的英国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英国将在5月7日进行大选(新政府将必须做出决定);法国正致力于使巴黎2015年气候大会取得成功,因此会遵循自己的议程;德国不想因为独自出席一个有争议的庆典而疏远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

    5.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急于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和贸易联系,但是它们不想破坏自己与日本的关系。它们确实应该派一位代表参加中国的庆典活动,但或许不应该派它们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以避免卷入亚洲地区复杂的局势之中。欧洲各国政府应该在这件事上相互协商,并对中国的邀请做出集体回应。它们还应该咨询美国以避免另一种类似亚投行的情况发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4月底访问华盛顿,8月,他将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发表声明,美国将在此之后再开始思考派谁作为代表参加中国的庆典。欧洲国家希望同时维护中国和日本的尊严,而这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外交任务。

    编号:20150416A191

    随着全球努力向前发展,美国将会留下什么?

    Molly Elgin-Cossart[41]

    原文标题:What Will the US Legacy Be as Global Development Efforts Move Onward?

    文章框架:第三届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将于今年7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美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今年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时刻举行。开发性银行已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第三届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将于今年7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其间与会的财政部部长们将做出承诺,奥巴马政府开始考虑它会给国际发展留下什么。

    2.亚投行是受关注最多的话题。该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家不受美国主导的新的大型全球性金融机构。拉里·萨默斯等人叹息美国对未来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最令人惊讶的是亚投行建立的速度。首次讨论建立亚投行是在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了建立亚投行,亚投行开始受到关注。上个月,30个亚洲国家以及七大工业国中的多数成员(除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已经签署了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文件。亚投行在2015年年底可以投入运营。亚投行已集资1000亿美元,其有挑战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统治地位的潜力。

    3.美国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筹资会议上也不能袖手旁观。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会议应该提供一个将雄心勃勃的目标(如消除贫穷、促进企业蓬勃发展以及为后代保护地球的资源)转变成行动的机会。虽然美国能够在发展融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它对此没什么兴趣。美国在官方发展援助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未能向前发展。

    4.美国应该通过释放多边开发银行的潜力来加强其领导力。但是由于国会具有对授权和拨款的控制权以及监督权,从而可以对多边开发银行(MDBs)施加影响,政府和国会相持不下的国内政治情况使美国难以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但美国最起码能够对改革和更强的结盟表示支持。例如,可以保证所有的国际机构(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兴的)均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纳入它的愿景声明、战略、监测和评价框架之中。这将是整合社会、环境以及全球层面的治理目标的重要步骤。

    5.美国可以在亚的斯亚贝巴会议的另一个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个议题是帮助各个国家自食其力。加强国内资源调动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一,进行国内改革,建立更为有效以及减少腐败的税收制度;其二,确保对全球政策的支持,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受益于其国内生产或出口的材料、商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国际社会“需要把自己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快速采取行动以减少腐败现象、非法资金流动现象、洗钱现象、逃税以及隐匿资产所有权现象”。

    6.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美国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包括通过了《陶德佛朗克华尔街改革及消费者保护法》,但是它迄今未能参与有关如何定义、监控和分享关于非法融资的信息的全球对话。

    7.最后,奥巴马总统承诺消除极端贫困,投资于民众。发展筹资会议成果文件的草案中包括,国家承诺将其国民总收入的10%或每人300美元投入到基本社会服务领域中。美国历来反对在发展金融框架中做出重大承诺。这次它会改变其以往的做法吗?

    8.该草案还强调了农村发展和可持续农业投资的重要性。美国起草了2015年的《全球食品安全法案》,这一法案能够在《保障未来粮食供给》国际法案之下协调农业发展。该法案的通过,将使美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全球领导力进一步制度化。

    编号:20150417A191

    西方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文化

    Kadira Pethiyagoda[42]

    原文标题:Western Policymakers Need More Culture

    文章框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观点摘要:

    1.国际事务又一次成为各国领导人关注的焦点。去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活动的举行引发了评论家之间的一次辩论:当今的全球局势是否与1914年时相似,是否面临同样的威胁。随着全球日益多极化和大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悲观者看到了已经显现的经济分裂问题。具体表现为最近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所引发的争论。乐观者认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可以让各个国家看到战争的成本太高从而避免战争。但是二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当今各国的国力竞争比100年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更加复杂,特别是脱胎于独特文化背景的新兴力量。不同于19世纪的美国和德国,当今的新兴力量包括一些全新的文明——有的甚至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塞缪尔·亨廷顿对“文明冲突”的分析及其提出的问题都提醒各国注意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2.如果结合文化来分析,一些基本假设就会受到挑战。孤立的外交政策假设世界只有自己,那么国内的安全和繁荣将不会受到重大损害。文化因素使得这些假定都很难成立。大部分西方的政策制定者迄今都在推测人类处理国际事务时的普遍共性,文化只是被视为一种难以驾驭的符号,与国家并没有多大关系。理性行为者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追求自己的私利,例如霍布斯提出的现已众所周知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但是应该如何界定各国的利益,还有待商榷;应该用什么来治国,追求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应该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平等以及发展的价值,也值得商榷。

    3.我们已经看到了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印度很早就通过自己古老的非暴力的社会理想来树立自己的形象。20世纪80年代,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提出了一个新的“非暴力世界秩序”。虽然许多国家都在讲和平,但印度这样做就意味着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比如反对干预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的国内冲突。

    4.除了夸夸其谈,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在国家活动中的无形力量,特别是亚洲和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正在通过文化来发挥更大的战略自主权。正如大多数西方分析家所预测的那样,印度制造核武器是为了谋求国际地位,同理,中国某些政策的实施也是为了其“面子”或“脸面”。中国将国际社会对它的认可放在优先位置,它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分析某个国家的行为要将其放在周围环境中来考量,仅着眼于个体没有任何意义。

    编号:20150421A191

    美日双边峰会:寻求真正的美日全球同盟[43]

    原文标题:Abe-Obama Summit: the Search for A Truly Global US-Japanese Alliance

    文章框架:安倍晋三访问华盛顿;美日两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观点摘要:

    1.随着日本与美国的双边峰会如期举行,安倍晋三此次对华盛顿的访问可能是近几次访问中最重要的一次了。这是一次在安全、贸易和历史和解等议题上有重大象征意义的重量级会议。双方都打算通过详细陈述两个中心支柱议题来加深同盟关系,即通过签订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加深经济一体化。

    2.在安全方面,安倍这次访问的成果与新修订的防卫原则一致,新修订的防卫原则考虑了力量平衡的因素。这样做是为了增加两个盟国的防卫互动以及在不同地方发生突发状况时互相支持。在经济方面,双方都想消除大多数贸易障碍(美日之间没有双边贸易自由协定),并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进行贸易和投资来达成前所未有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建立新的市场准则,并推出一个重大项目作为在“贸易摩擦时代”的共同事业: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宏伟平台。

    3.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前夕,日本领导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可以预料的是,讲话将针对美日同盟的宿敌。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亚洲的残暴行为,这次演讲对日本来说将是一个福音。日本这次做对了,这个美日双边峰会有效地促进了更深层次的美日关系,在由于地缘政治及国际经济体制不断变化所创造的新时代中,日本挖掘自身潜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这次峰会上美日还有一个没有谈拢的问题,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圆满结束时没有说明双边市场准入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似乎无所作为的国会成了谈判的主要障碍。但是,即便美国国会在上周已经在贸易促进权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美日两国的代表还要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谈判,甚至超过了安倍与奥巴马的会谈时间。时间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东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需要成功运作,离美国大选已经不远了。

    4.这样的结果也证明美日能够打造真正管理国际经济体系的全球联盟,并且让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够有效参与。美国在亚投行项目上惨败之后,恢复对外经济战略是目前最迫切的事。美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国内政治障碍以及对中国的防御机制。奥巴马经常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建立规则,那么中国就会建立。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我们要评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承诺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包括中国和其他的APEC成员的)贸易结构,使其更有竞争力,可以鼓励制定其他的贸易协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日本来说,其面临的挑战是由于经济的反弹,其自身的各项能力都被看作是有赖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编号:20150427A191

    为什么总统和国会要因贸易而吵架?

    Jeremy Shapiro[44]

    原文标题:Why Do the President and Congress Fight About Trade?

    文章框架: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就加入贸易组织的博弈;美国目前面临的世界局势;总统与国会的冲突点;美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观点摘要:

    1.是加入贸易促进协会(TPA)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经完全成了总统与国会争执的议题。奥巴马总统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推动国会批准其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样就可以为美国增加就业机会,并且为美国增加与其世界地位相匹配的权威。总统在参议院受到的挫折再次表明,贸易是一个重要的国内政治问题。不像其他的问题是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博弈,贸易问题是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博弈。美国高官几乎都主张加入自由贸易协定,而大多数立法者(也就是国会)则持怀疑态度,甚至常常充满敌意(虽然也有很多例外)。其原因是相当明确的:总统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到的多是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看到了缔结贸易关系对改善与它国双边关系的重要性。

    2.贸易是民主党内部讨论中最困难的议题,过去20年来两个最重要的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特点是民主党的总统都是用自己的党来做赌注和国会博弈。布鲁金斯学会的观点是,我们喜欢从大处着眼,我们的决定并不需要国会的支持,所以我们常常与总统站在同一边。我们普遍承认贸易自由协定会产生赢家和输家,但整体利益大于局部。这意味着做这笔交易时,重点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米雷娅·索利斯写的一篇文章,为这些贸易协定找到了地缘政治的理由。尽管这些论点非常有逻辑性,并与总统提出的政策基本一致,但总统仍然在向国会寻求支持,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3.第一,总统说服国会的理由是:如果我们不制定贸易规则,那么中国将会制定。这将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路线,我们的想法是让国会的反对派投票,但参众议院投反对票的理由不能是国家安全。当涉及经济与贸易的时候,中国已经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功臣,这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白宫的战略家们可能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和经济、贸易问题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亚投行项目上的惨败应该已经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了,但显然国会还没有完全吸取教训。总之,用“如果我们不制定规则,那么中国就会制定”这样的威胁来说服国会很可能最终是无效的。第二,除了完成第一轮的“短暂游戏”,还有一轮“漫长的比赛”来创造一个新的高标准的经济秩序,建立激励机制来应对中国第二轮和第三轮的攻击。如果是精心设计的,那么中国最终会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领导人必须使国内的工程所带来的发展达到现有水平。因此,必须给那些改革派领导人施加一些压力,以便更好地发掘改革的潜力。同时,一旦第一轮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结束,韩国就很容易加入进来,因为韩国已经为与美国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做了很多努力。如果中国不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那么美国就不能有效地牵制中国。

    4.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专家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理想和地缘政治的野心结合起来,用经济的力量解决国内那些糟糕的政治问题。

    编号:20150512A191

    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

    Tanvi Madan[45]

    原文标题:Indian Prime Minister Modi Visits China

    文章框架:莫迪对中国的态度与政策;中印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印度在经济发展中对中国的依赖。

    观点摘要:

    1.本周晚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将在中国会晤。他们两人代表着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这两个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是全球能源消费最快的国家之一。它们被称为亚洲大国还有一个原因——它们是否能够和谐相处以及它们如何相处,都具有超越这一区域的影响。它们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潜在的冲突。莫迪访问中国便是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减少不对称性,控制竞争并且防止冲突。

    2.中印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已经适应了过去15年来两国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两个国家有一系列的政治对话,包括阿富汗问题以及反恐问题,还有大量的防务对话和经济对话。虽然两国边界争端依然没有解决,但是双方已经建立了解决机制来处理边界问题。双方在很多领域都有合作,包括在气候变化、贸易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印度外长、前驻中国大使苏杰生呼吁两国进行经济合作。事实上,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在2013~2014年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也更频繁了,2012年互相到对方国家去旅行的人数有近80万——是过去十年的四倍。然而,老问题还没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边界争端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除了边界争端,双方还存在西藏问题(尤其是目前达赖喇嘛在印度),中国与印度邻国互动频繁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对印度与其周边国家往来密切保持警惕的状态。经济往来和人口流动是不对称的,现在中国和印度在区域贸易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越来越开放,当然双方的联通合作依然有限。比如,现在往来新德里和北京的日间航班基本上只有一班,而且根本没有孟买和上海互相直达的航班,它们可是两国的金融中心。另外,印度普遍存在一种情绪就是中国对其并不尊重,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在阻止印度崛起。有批评者提出了证据:中国一直不愿意明确同意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一直反对印度成为核供应集团成员之一。印度普遍对中国以及中国的所作所为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而这种不信任又会加剧以上提出的问题的严重性。

    3.莫迪与中国:印度对中国一直采取竞争与合作“两手抓”的政策,并做好随时与中国“翻脸”的准备。这种竞争与合作“两手抓”的策略是根据中国的观念和行为、印度自身的实力、合作伙伴的活动以及全世界领导人的世界观来制定的。自从莫迪执政以来,我们看到他一直在奉行这一宗旨,也许比前任力度更大。莫迪对中国并不陌生,在他还是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时候就对中国进行过多次访问,也曾多次表示想要与中国进行商业合作。而中国方面对其上台执政表示非常满意。仅在去年,双方就进行过多次高级别的会晤。上一次举行领袖级双边峰会是在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的时候。在访问期间,莫迪暂停一切事务,在他的家乡艾哈迈达巴德迎接了习近平。两国签署了很多协议,包括在发达城市进行铁路项目的合作,并就在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经济特区的问题达成一致。然而,在这期间双方存在的潜在冲突也很明显,边界冲突事件更加剧了这种气氛,同时也占据了印度媒体的各大版面,而媒体的报道也多少不够中立客观。面对这种敏感问题,莫迪和其他政府官员毫不犹豫地声明印度的态度——承认中印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在这一区域内的一举一动。

    4.印度政府一再重申阿鲁纳恰尔(即中国藏南地区——本书主编注)是印度的一个邦。莫迪在该地区选了一位当地居民任这个邦的副部长,这名副部长已经和其他官员一起上任了。事实上,莫迪去那里的前一个星期,印度国防部部长就已经去过那个地方了,莫迪之后还去了达旺战争纪念馆,副部长很快也随之前往。印度开始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以及发展外部伙伴关系,在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增强印度军事的现代化实力,增加边界地区道路建设的预算和升级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同时也重点整合发展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印度在外交方面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与中国的关系,另一个是与其他邻国的关系。莫迪首先要搞好的是与邻国的关系,包括对它们进行高层出访,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敲定一些悬而未决的协议(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其次就是要扩大与中国周边国家的高层接触范围,包括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越南。印度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再让中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甚至不让中国在中印关系中拥有主动权,这种政策会一直执行下去。莫迪访问完中国之后会继续访问蒙古国与韩国。印度进一步公开表示亚太地区的现状正是其想看到的,而此前在两国的双边声明中,印度政府并没有就南海问题表达过立场,越南和美国同样如此。印度已经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暗示其反对习近平提出的关于亚洲问题的论述,即在亚洲,中国占主导地位,而美国只扮演小角色。印度政府又一次重申,希望看到美国继续在亚太地区以及印度洋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还一反常态地与美国签署了“亚太及印度洋地区的联合战略构想”。这似乎是莫迪对习近平提出的“亚洲人的亚洲”的回应。莫迪还重点强调“当我向东方瞭望的时候,我看到了美国的西海岸,这说明我们在同一片广阔的区域”,他还说日本目前的态势也是印度想看到的,强调两国有共同塑造亚太地区局势的责任。

    5.莫迪访问中国:莫迪决定访问中国,他在国内的经济成就被全世界认为是一个“亮点”,他在接下来的一年将接触亚太地区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也意识到中国现在把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作为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并且中国还试图限制印度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继续扩大双边关系。他想利用这些来实现它在国内的目标。莫迪访华的重点是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包括签署经济协议,增强双方的互通性,加强政治对话和经济交流,前两项是最重要的。然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贸易的平衡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中国不断增长的投资来实现。最近,印度外长对此做出了明确区分:印度既想吸引中国不断进行投资,又想扩大对中国的出口额,还想要中国在印度发展更多的制造业(这样就可以支持政府提出的“印度制造”这一倡议)。总而言之,就是印度又要中国的投资,又要扩大对中国的出口,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制药和农产品的出口,在某些特定区域也想给中国企业更多的市场准入,放宽签证政策,加快建立经济特区。

    6.中国也在为其“一带一路”倡议寻找支持力量,并且答应“考虑印度的担忧”。虽然印度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依然没有被说服,但对于中国提出的亚投行,印度是最期望加入其中并成为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印度外长昨天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我们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讨论”,与此同时,双方正在扩大孟中缅印经济走廊。

    编号:20150513A191

    传统的多边开发银行陷入困境了吗?

    Johannes F.Linn[46]

    原文标题:Are the Traditional MDBs in Trouble?

    文章框架:新兴的亚投行给诸多多边开发银行带来了压力;多边开发银行在融资与出借的核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观点摘要:

    1.根据最近的发展态势,似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传统多边银行贷款出借能力有限,然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以及美洲开发银行资本增加仍然遥遥无期。它们的软贷款窗口补给已经无能为力。这些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关于新兴经济体在它们的管理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存在很大的分歧。亚洲开发银行进行的金融改革以及世界银行的重组,也给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态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最近由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罗马主办的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代表圆桌会议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即将面临的挑战。

    2.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很难取得进展,并且随着许多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它们已经减少了对人道主义援助和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需求。

    3.融资渠道的迅速发展将会使相关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4.多边开发银行冗杂的治理结构,使借款人以及新的投资者对其失去了兴趣。在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中,传统投资者不愿放弃其对投票表决、声明、领导的选择以及贷款行为的控制,借款人也认为多边开发银行在规避风险,而且利息很高。而且,由于非政府角色不能够加入到多边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它们也并不能促成多边开发银行的融资。

    5.东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加剧带来的对抗风险使得多边开发银行的贷款行为具有了政治意味——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俄罗斯受到西方的制裁之后停止向俄罗斯提供贷款,并且西方一直在建立激励机制来设立新的机构。有不少多边开发银行发现直接与私营部门和社会企业部门来往有很大的困难。由于受到身份地位、政策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多边开发银行一直没能为私人提供大量直接投资。

    6.尽管多边开发银行面临着来自借贷国和投资国方面的挑战,但凭借一些优势,它们总会有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这些优势包括:独立的政治性、专业的技术以及长远的发展观。多边开发银行在治理和流程方面的改革以及有效抵抗政治压力的能力可以增加所有成员国对它们的信任。由于面临着地缘政治分裂、区域化以及对抗所带来的风险,世界各国将更加需要真正的多边开发银行,因为它们向全球提供了包容性的论坛和工具,可以帮助解决紧迫的全球性以及区域性问题。

    7.尽管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这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争取到2030年时消除极端贫困”是一个合理的目标,但其所取得的成果并不会彻底消除贫困——每天消费在5美元以下的几十亿人都是贫困人口——扶贫仍将是多边开发银行在2030年以后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后气候变化议程将为多边开发银行带来机遇,欧洲投资银行为多边开发银行作出了表率。与许多竞争对手相比,多边开发银行提供了更优越的服务,其自身的监管、融资能力以及对债务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边开发银行提供了稳固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帮助各国从采取短期的权宜之计转向制定健全并且长效的政策以及具有大规模影响作用的方案。

    8.多边开发银行已经在应对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冲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在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边开发银行可以增加其财政资源的影响力(最近亚洲开发银行的改组就是明证),并扩大其与私营部门的来往,这将建立在国际金融公司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成功经验之上。

    9.总之,许多“山寨”开发银行的创立展示了基础多边开发银行模式非凡的实力和持久性。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只要正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就会为自身添加更强的生命力。

    编号:20150529A191

    亚投行:中国的一项对冲策略

    Injoo Sohn[47]

    原文标题:AIIB: A Plank in China's Hedging Strategy

    文章框架:中国的对冲策略;亚投行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变化趋势。

    观点摘要:

    1.成立亚投行对全球金融治理来说,既不是一项令人惊讶的倡议,也不是严重的威胁。亚投行是中国长达十年的对冲策略的一项新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对现有的全球机构过分依赖,中国一直奉行规避风险的对冲策略。中国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区域性补充,同时维持与以七国集团为中心的全球机构(如世界银行)的合作关系。虽然亚投行是中国重塑现行国际货币秩序的手段之一,但是该银行与现存的全球性和区域性机构是可以共存的。

    2.中国对全球以及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没有很大的把握,它希望避免将其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中国眼里,全球金融机构根本性改革的前景尚不明晰。二十国集团中(中国为成员之一)主要成员的利益不一定会全部得到满足。现有国际机构中维持现状的国家的保守倾向和官僚式惰性已经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停止。同时,中国国内外都对创建一个有凝聚力的区域金融构架的东亚项目表示怀疑。

    3.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就已经设立了亚洲债券基金(ABFI)以及做出“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的货币套换安排。尽管这些区域倡议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结构多样、区域意识薄弱以及国家间的竞争似乎会在未来几年中,阻碍这一强大区域性金融构架的崛起。

    4.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打算探索全球以及区域性选择,以免限制了可供选择的战略选项的范围。中国谋求对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中国正在以非对抗性的方法抵抗来自世界金融机构中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的压力。在全球层面,虽然中国呼吁在现有的全球金融架构中进行更多的实质性改革,但是,中国既不是主要的政策创新者,也不是所提出倡议的主要反对者。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以及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区域层面,中国试图减少区域性安排的排外性。这种战略行为帮助建立了区域发展的补充性机构,使得东亚与现有的全球金融机构维持合作关系。亚投行、“清迈倡议”多边化以及亚洲债券基金都能够减少中国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依赖(尤其在发展和危机管理方面)。在处理具体的、紧迫的区域问题时,这些新机构可能是对全球机构的补充(甚至超越)。因此,在现有的全球机构起不了作用时,区域机构会给予中国一个可行的选项。

    5.中国的对冲策略很有可能使一个更为分散以及多层形式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快出现。全球治理的分散型模式可能并不完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有益处。只要一些主要的国家能够一起追求公共利益,那么全球性、区域性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就有可能发生。

    6.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层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可以与区域多样性和民族差异共存。这种分散的趋势看起来很乱,但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新现实。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中国正在发展的对冲策略以及随之而来的分散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编号:201505A191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关键之处在于什么?

    李成;Richard C.Bush III; David Dollar; Daniel B.Wright[48]

    原文标题:What's at Stake at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文章框架: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几位学者的观点。

    观点摘要:

    1.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6月23日至24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美方代表——国务卿约翰·克里和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及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自2009年首轮对话开展以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两国应对双边、区域和全球性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一个平台。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学者李成、卜睿哲(Richard C. Bush Ⅲ)、杜大伟(David Dollar)和丹尼尔·怀特(Daniel B. Wright)对这一重要的会议发表了见解。

    2.李成:是时候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了。

    在1945年,爱因斯坦曾说:“原子释放出的能量已经改变了除我们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在过去的70年里,爱因斯坦的说法时刻提醒我们:在变化巨大的世界中,对一个时代错误的世界观要有鉴别能力。

    在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也即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之前,两国政策制定者应该尽量少地关注有争议的问题,而应更多地受爱因斯坦的新思维方式的推动。以下两个重要的因素体现出两国迫切需要进行战略反思。

    第一,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世界。货物在几天内流转世界各地,人们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旅行只需几小时,资金在几分钟内跨越国界转移,信息和想法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但是,讽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和美国,似乎在建立独立的经济集团。中方在规划亚投行,美方在谋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可以想象,离开了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以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一体化能成功吗?

    第二,网络对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和国防设施的破坏类似于使用核武器,它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威胁可能仅仅是由一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引起的。所谓的朝鲜对索尼电影公司的网络攻击应该是一个警告,凸显了在这个数字时代人类的脆弱性。作为利益相关者,美国和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在网络空间设立国际规范、技术程序和风险管理机制,以免造成损失。

    3.卜睿哲:香港继续推进的选举改革应受到赞扬和支持。

    美国领导人和中国领导人最后一次就香港事务进行讨论,是于去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中。当时,香港的抗议活动正慢慢平复。奥巴马公开否认美国策划了这次活动,并声称这些事件应由中国处理,他同时承诺华盛顿会继续为人民表达自己的权利发声,并称:“这会使香港的选举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公平,并且符合香港民众的意见。”

    所以美国国务卿克里应该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对杨洁篪说什么?

    第一,他应该对中国的正确做法表示赞赏。他应该赞赏北京决定推动香港一人一票制选举的做法。尽管在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的过程中有不足之处,但扩大选民范围已经是一个重大进步。他也应该赞赏中国政府对抗议活动没有做过多反应,以及没有让香港地区政府独自处理这些事。

    第二,虽然香港有少数激进分子对领导人努力获得的良好结果进行搅局,但是美国国务卿克里应该鼓励中国不要放弃其选举改革,他应该再次确认美国对“首席行政长官通过普选方式产生,香港市民对候选人有选择权”的选举体系做出的承诺。他也应该承认,美国了解选举改革并不是唯一能够确保香港有效治理的选择,而且不论当前的选举改革方案是否得到香港立法委员会的批准,都必须进行治理改革。

    第三,美国国务卿克里应该重申总统的保证,即美国与去年秋天发生的麻烦事儿(即香港“占中”事件)没有关系。抗议活动不仅反映了公众对实行选举改革的渴望,也反映了一些在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论采取何种选举制度,这些问题必须予以解决。然而,尽管总统做出了这些保证,中国的宣传机构还是继续指责“外国势力”。

    4.杜大伟:经济会谈将为习近平访问美国搭建平台。

    美国与中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分歧会蔓延到经济方面吗?根据我的经验,不会。美国和中国有理由就经济走势展开激烈的讨论,并设法在双边问题上取得进展。安全方面的紧张态势会让经济会谈显得更为重要。

    今年,经济对话是双边对话的重要部分,所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希望加强中美在经济方面的探讨,这在全球经济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今年,希腊违约并退出欧元区,美联储放弃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是讨论的热点话题。来自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技术专家在全球经济问题方面达成共识是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成果。

    这就是说,美国也想在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上取得进展,这些进展将涉及中国的对外开放。目前双方主要的经济问题是双边投资条约。双方刚刚交换了负面清单,虽然我还没有看出这个文件的任何疑点,但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摆放在面前的将是艰难的谈判,真正能做的就是劝双方能够谨慎地进行协商。

    双方都希望能够在9月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发表具有成效的声明。此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可以为习近平的访问做好铺垫,同时此次对话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成就。

    5.丹尼尔·怀特:重获中美关系中的共同目标的机会。

    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基本逻辑需要被更新。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的访问,就是及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这次访问将不但用语言而且用行动更新理念。

    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全球的局势,要求华盛顿和北京重新明确中美关系的维恩图。或许,这就是中国所说的“新型大国关系”。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华盛顿和北京最好在这个月的会议中就双边投资条约、网络和技术、气候和环境、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以及联合支持全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取得进展。这些项目可以为两国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两国人民非常看好这一发展。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为满足中美两国内阁级别领导对话的需求而设立的机制,它使得两国领导人能够做的不再是单方面解决问题。2015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奥巴马与习近平即将进行的会晤,可以提供一个及时的机会去重新声明美国和中国关系的共同核心。在这个时候,领导力和行动能力共同发挥作用。

    编号:20150617A191

    改变对中国的政策:我们是否在树敌?

    Jeffrey A.Bader[49]

    原文标题:Changing China Policy: Are We in Search of Enemies?

    文章框架:中美关系因南海问题而不断恶化;美国将妨碍其盟友在亚投行的工作。

    观点摘要:

    1.自1970年以来,东亚已经避免了多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在过去40年中,美国进行了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都起源于东亚,有将近25万美国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由于该地区的许多国家能够以大局为重,同时也因为美国出面阻止了许多军事行动,这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提供了安全感。但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都应归功于亚太地区的大国——美国和中国的和解,这一和解是由尼克松和基辛格发起的,在每一代美国和中国领导人的共同维护下发展起来。

    2.从一些美国外交政策专家最近公开的评论来看,由于中国在有争议的南海岛礁展开土地复垦项目,这些项目似乎预示着中国要在此处建立军事哨所,因此一些人认为,由尼克松总统发起的,并且由其他八位总统奉行的政策已经过时。他们争辩说,我们需要对中国采取适应性战略。还有人认为,中国谋求称霸西太平洋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关系建立在竞争和合作的基础之上。在当今世界,国际秩序以及目前被广为接受的国际准则都将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大部分地区政局失控并出现叛乱,俄罗斯通过军事干预干涉邻国主权。若世界上最稳定、有序、充满经济活力的地区转变为冲突重重的地区,这与美国的利益不符。

    3.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从来不会和谐,并且以后也绝不会和谐。一方面,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动力是最强劲的。在过去的20年中,其军事实力已经从臃肿、落后转变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它的经济实力在向我们发出挑战,并且有望成为最大经济体;在政治体制方面,它认为美国在该地区的联盟威胁其安全,因此设法削弱美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在个体及集体方面,美国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的基础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是排在加拿大之后我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是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市场,并且一直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现在坚定地致力于构建核不扩散机制,并与我们合作,寻求制止伊朗和朝鲜的核武器计划。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和中国在共同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协议,有望在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在此基础上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同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波斯湾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在其西部地区面临着恐怖主义。

    5.中国正在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中。美国企业认为中国是一个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国与原苏联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苏联的经济与顾客国之间挂着铁幕,并且是在不与外国的公司或国家认真交往的背景下运行的。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的亚投行有57个成员,这些成员国在加入该银行方面受到来自美国的阻力。因此,作为一个实际的问题,很难想象中国在没有美国加入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或者在我们需要的世界里服务于美国的利益。那么我们该如何预测中国南海发生的事情?中国针对这1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做出的声明(包括土地复垦项目),可能会令有关国家感到不安。

    6.中国的声明和做法已经遭到其他相关岛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的强烈反对。美国的反应既是外交性的,也是军事性的,具体如下:

    (1)公开地揭露中国的行为。

    (2)制定出一套外交策略,基于这个策略,其他当事国在东盟的保护下做出了空前明确且团结的公开声明。

    (3)取消对越南的武器禁运,并恢复先前与菲律宾的联盟,深化与其他索赔国的安全伙伴关系。最近,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对中国附近的人工岛屿进行了监察行动,并且船上有一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以此证明美国军方将坚持维护其在国际水域上航行的权利。美国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南海领域防止冲突并维护国际法规范。我们应该这样做,从而为中国提供“匝道”,使其下滑。当我们试图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时,需要持正确的态度来了解中国行动的用意。

    7.难道中国在南海的行动,预示着中国将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大的动作?它将什么时候通过军事力量这样做呢?北京方面仍然能力有限。中国没有军事同盟,它不像美国那样,有着庞大的全球盟友网络。中国也没有海外基地,在现代化战斗中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并且中国也根本不愿对国外的纠纷进行干预。它并不试图去宣传其政治制度,它把尊重国家主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8.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对于其邻国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应该对中国可能出现的激进行为做出假设并保持警惕。对中国来说,南海问题涉及主权问题。中国将主权问题归为“核心利益”,为了这个核心利益,它们将在有必要的时候使用武力。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以及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也涉及中国的主权。在这些情况下,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军事部署予以警告。面对中国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美国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最近几年,我们在亚洲的联盟网络得到了有效巩固。“再平衡”政策中的军事战略正在促使我们在太平洋上部署大量最先进的飞机和军舰。

    9.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案不会从其他国家那里得到。我们已经可以断定的是,中国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的敌人。面对一个不断崛起和更加自信的中国,我们在亚洲的盟友和伙伴一定会欢迎我们参与到亚洲事务当中。但它们并不会支持我们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它们希望我们能够合理解决,至少是能够减少中美之间的分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经济活力持续下去,同时缓解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它不需要我们对中国未来的行为进行悲观假设以及设立一个敌对的动态,因为这个动态将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10.中国,而不是美国,将会对其未来做出重要决策。因此,我们需要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战略。

    编号:20150622A191

    美国没有对欧盟-中国峰会给予关注的后果

    Philippe Le Corre[50]

    原文标题:EU-China Summit: What Happens When the US Isn' t Watching

    文章框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中国和欧盟的共同利益;中国与欧盟的相互投资。

    观点摘要:

    1.中美关系以及中欧关系似乎正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几天之后,中国和欧盟的年度峰会将于6月29日在布鲁塞尔开幕。与刚刚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不同的是,欧盟和中国讨论中国南海局势和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副总统拜登表示,在网络空间方面,中国也许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竞争对手”,我很难想象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见到中国总理李克强时将如何谈及这些敏感话题。

    2.中欧的共同利益。中国与欧洲享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欧洲大陆面临着诸多经济和制度困境(例如希腊债务危机)。中欧峰会即将来临,两国将遵循联合商定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共同致力于知识产权、研究和创新、数字经济和移民等重要问题的解决。也许此次峰会最有趣的将是阐明中国在容克新创建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会(EFSI)投资3150亿欧元的潜在作用。应布鲁塞尔方面的要求,欧盟国家已经初步提交了约2000个投资项目的名单。在此次峰会的筹备阶段,中国官员强调容克计划和本国“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互补性。“一带一路”项目将通过11000千米的“新丝绸之路”在中国、中亚和中东建立基础设施。这条路可以通到欧洲去吗?虽然目前还没有制订具体的计划,但是中国领导人说可以。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已经宣布将为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会贡献力量。然而,为了完成该项目的预算,容克的团队也必须依赖于私人投资者。该计划也对第三方开放,包括欧盟以外的国家。中国一直对此予以帮助,但是欧盟委员会官员说,中国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3.投资上升。目前,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对外总投资额的3%。然而,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已经极大地提升了它在欧洲的存在感。2月的一项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达到550亿美元,投资项目包括英国、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旦中欧双边投资条约(现在正处于起草阶段)最终敲定,中国领导人将努力加强中欧关系,保护两国的投资者。条约签订后,中国将有更多的机会去欧洲投资,反之不然(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一些部门已经被国外企业所限制)。同时,欧洲对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十分感兴趣。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可能也会欢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加入。目前,亚投行正在一些机构(包括欧洲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起草其章程。因此,就经济领域而言,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日益密切。有趣的是,正如我们在本周的战略和经济对话中所看到的,美国并不一定是这样想的,它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复杂。

    编号:20150626A191

    中国的对外援助改革及对非洲的影响

    孙云[51]

    原文标题:China's Foreign Aid Reform and Implications for Africa

    文章框架:中国推出对外援助政策改革计划;过去十年里中国的对外援助情况;中国观察家和学者达成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受援国。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几年里,要求中国实行对外援助政策和体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商务部于2014年发起了一项运动,即“全面深化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改革”,并于12月制定了新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在这个宏伟计划的领导下,商务部计划于2015年制定中国对外援助中长期政策方针。尽管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可能不会如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明显,但是仍将影响中国对外援助重要政策的方向和实施过程。

    2.中国现有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的对外援助改策需要改革。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对外援助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类型从一开始的政府实体到私人公司再到个人和社会实体,而且其投入的对外援助资金数额也显著上升。从1949年到2009年末,中国累计对外援助金额为2562.9亿元人民币(用2009年的汇率换算约为430亿美元),而2010年到2012年这一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受援国的要求和期望也已经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包括技术援助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援助已经对全球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成为替代现有西方援助的一股强大力量。由中国主导的多边发展机构,如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正给包括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现有机构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这些多边发展机构新领域,它也需要缩小其传统双边援助和现行国际规范之间的差异。

    4.就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中国观察家和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需要制定对外援助方面的法律,以此来规范目前缺乏权威性的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在技术层面上,中国需要更多国际援助方面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国际开发工作,并对援助项目的实施进行更好的监测和评估。对中国高校和学术机构来说,国际开发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现在中国的许多对外援助人员并没有外语或国际关系教育背景,他们在知识方面的缺乏限制了他们可以执行的任务的范围和深度。此外,监测和评估一直以来都不是中国援助项目的强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

    5.除了这一共识以外,其实还存在着重大分歧,如人们对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优先顺序产生了争论。例如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优惠贷款,最近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总数的55.7%(1949~2009年,这一百分比仅为28.7%)。目前,像中国当代国际关系学院徐伟忠这样的杰出的观察员,已经开始呼吁中国改变其对外援助模式,这种新模式应该更加倾向于能力建设和社会福利项目。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转变可能会逐渐弱化中国利用对外援助来提升自身商业利益形象的行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那些受援国的利益。此外,努力将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重点从基础设施项目上转移,可能不符合中国政府当前的优先发展目标。中国商务部已经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对外援助。

    6.目前,中国的双边援助主要由商务部执行。由于中国的对外援助受到商业因素的严重影响,所以这一官僚机构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许多中国分析家建议建立中国国际发展机构(或对外援助管理局)来全面管理国家的对外援助。

    7.非洲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受援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改革的影响。在战略层面,非洲的民众要求“援助”(而非商业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且这正在逐渐影响着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中国正在通过在非洲欠发达国家建立职业学校和技术培训学校来增加其对外援助的投入。对外援助改革将有利于这些项目的建设,也有利于更多有经验的传统捐助国和多边发展机构进行合作,同时有利于改善中国自己的对外援助制度并加强本国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不可能将其对外援助重点从基础设施项目上转移。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展筹资以及这些金融资源对非洲大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非洲国家不应该仅仅作为单纯的受惠者,而应该积极地表达它们的需要和关切。只有通过双方的互动和协作,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如果有一个地区认为,中国的援助不容忽视,那么它就是非洲。

    编号:20150701A191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Zheng Wang[52]

    原文标题:China's Alternative Diplomacy

    文章框架:中国调整其外交政策的原因;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其他政策的分析;中国的对外发展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对中国的建议。

    观点摘要:

    1.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上台后,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们开始变得忙碌。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都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这些政策同其前任领导人提出的政策不完全相同,这使得中国学者们忙于解释这些新政策的意义。这在外交政策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观察人士已经开始讨论近日提出的新倡议,如“一带一路”(OBOR)计划和亚投行的细节。尽管这些新举措仍处于计划之中,但这已经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在进行自1989年以来的最大转变。那么这些外交举措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大战略呢?

    2.我们把它称为“复杂而激进的外交战略转变”。中国没有直接挑战现有的国际机构,而是试图创建北京可以控制或影响的新平台。北京希望通过这些新举措创建一个更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新环境,这样的国际新环境将缓解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北京希望采取渐进但不张扬的措施。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只是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北京正在努力推进这些单纯的经济和贸易倡议的实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北京正在为中国搭建更安全的外部环境和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3.在去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建议。这些建议的具体内容包括设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和亚投行。亚太自由贸易区基本上是为了应对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建立的。北京没有采取直接破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做法,而是建议创立中国版的贸易集团。同样,亚投行是中国版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世界银行。这些多边机制的新机构将向所有国家开放,但机构的核心国家是中国。中国政府希望保持对新机构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并鼓励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北京并未从现有的机构和系统中退出,反而努力创建替代机构。在这些替代机构中,中国能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4.学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中国是应该维持现状还是应该进行改革。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而言,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与现有的全球机构和制度之间的关系。虽然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但在亚洲开发银行中日本占主导地位。日本的投票权份额是中国的两倍以上,而且亚洲开发银行的总裁一直是日本人。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存在偏见的情况。并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给予中国更大发言权的改革已被拖延多年。作为回应,中国的新战略是试图建立新的机构和平台,在这些新机构和新平台中,中国将发挥在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前所未有的主要作用。但是中国一直采取谨慎的做法,希望不要打乱目前的全球金融体系。中国一面创造新制度,另一面仍在积极参与现有机构,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安全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国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几个组织的发展,如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SCO)以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出于相同的考虑,北京正试图用这些组织来抗衡北约和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同盟。尽管北京无法控制这三个组织,但它仍然试图在其中加强自身的领导地位。

    5.从表面上看,“一带一路”计划,即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只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个计划侧重于改善亚洲地区的贸易、基础设施现状并加强连通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通过中亚和西亚连接中国与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将中国、东南亚国家、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但是这一举措的真正目的是维护中国外部环境的安全。中国正在利用这个计划来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邻国也希望这个举措能帮助修补近几年因南海纠纷而恶化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希望加强与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想要获得更多的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第二,中国希望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应对其内部的安全挑战。中国西部的分离主义分子给中国造成了困扰。中国希望与中亚和西亚各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获得它们的支持,从而通过互相协作解决这一问题。

    6.“一带一路”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首次正式回应。2012年,美国宣布了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中国人认为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安全来说是一个重大威胁,这使北京感到很不舒服。北京多年来一直未对美国的政策有任何直接回应。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中国人自己的亚洲战略。北京不是与美国直接对抗,而是以屏蔽美国的方式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再平衡”的战略。中国一直积极借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来减少这个倡议内含的地缘政治敏感性。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该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说法。

    7.北京还希望借助“一带一路”项目来发挥中国的优势。中国正在筹划建设一系列高速公路、高铁、管道和港口,并通过这些新的交通基础设施连接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形成交通网。这是中国的优势领域。首先,中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所以中国想要寻求利用这些贸易盈余的有效途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向欧洲和美国投资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将贸易盈余分配给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近几年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一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中国北部钢铁厂排放的烟雾。通过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可以将工厂和制造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如果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将钢铁制造业转移到了哈萨克斯坦或柬埔寨,我们也不应该感到惊讶。再次,中国似乎有开发人力资本和建设基础设施的丰富经验,这使得它可以把这个计划付诸行动。中国也希望通过技术出口以及与周边国家加强贸易联系为“中国制造”找到更大的新市场。“一带一路”项目的发展将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加强中国和亚洲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能促使中国的邻国更加依赖中国的市场和资本。最后,这将有助于中国在该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成功地与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相抗衡。

    8.从“搭便车”到主导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8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中国在过去30年一直是在“搭便车”,并指责中国没有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这个指责并非空穴来风。长期以来,北京在全球事务中一直是参与者和追随者,而不是积极的领导者和发起者。但是中国将通过这些新举措实现转变,它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领导作用。对于北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习近平主席曾公开回应奥巴马说中国在“搭便车”的言论,他谈到中国欢迎邻国通过这些新举措来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这种态度的变化是积极的,并且值得鼓励。无论北京投资计划的背后有何种特殊的战略动机,国际社会都应该欢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毕竟它愿意承担更大的全球责任并发挥领导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避免从“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的角度来看待任何问题。

    9.现在就预测中国这些新计划和新举措是否会取得成功仍为时尚早。这些新举措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邻国将会做出何种回应。中国也需要清除一些重大障碍,虽然其邻国将会欢迎中国的投资,但不会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政治和安全关系。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中国邻国不断上升的反中国情绪。这些国家的人民已经对中国的存在感到厌倦和不满。中国的新投资肯定会增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存在,这可能会造成新的紧张局势。在最近斯里兰卡的总统选举中,亲中派的原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落选离任,而新当选的总统西里塞纳强烈批评了拉贾帕克萨在竞选过程中所阐述的亲中政策,他指责这会把斯里兰卡变成一个新的殖民地。

    10.最坏的情况是,北京所有的新计划和新举措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该地区的许多国家在安全问题上仍然会选择与美国合作,而在本国发展问题上会选择与中国合作。在国际关系中,金钱无法买到忠诚,而影响力也不会从国家的金库中获得。推动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软实力才是获得影响力的正确途径。亚洲的整合也不仅仅需要铁路、公路和管道的建设,区域整合取决于亚洲国家能否建立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此外,发挥新的领导作用对北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比起成为领导者来说,中国更容易成为一个追随者。领导力建立在政策研究、沟通和执行能力以及软实力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需要提高政策研究的能力并发挥智库的作用。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早做准备就进入角色是危险的。最终硬实力的扩展也将取决于软实力。

    编号:20150202A1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促进经济稳定还是造成道德危机?

    John Taylor; Clay Lowery; Meg Lundsager[53]

    原文标题:The Impact of the IMF: Economic Stability or Moral Hazard?

    文章框架:Meg Lundsager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问题发言;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的份额和治理改革协议;对此协议细节的解释;澄清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误解。

    观点摘要:

    1.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美国通过采取强有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复苏经济,防止经济状况恶化。美国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全球多个国家的多边融资项目和经济调整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帮助许多国家恢复经济稳定和财政活力、恢复私营部门融资渠道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使命是满足各国融资需求。它负责设计政策、调整项目,并通过成员国共同融资来完成这一使命。因此,美国没有承担全部资金的义务,相反,近80%的资金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解决欧洲和中东的经济危机时,也继续为低收入国家提供帮助。美国的领导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美国推迟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美国正在失去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最大的投票权。这使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键决策拥有否决权,这些关键决策包括修改组织内协议条款、扩大基金组织的整体财政来源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分配情况一般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然而当前投票权份额并没有反映出新兴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承认这种投票权的分配方案已经过时,过时的投票权分配方案将破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因此,美国财政部在2006年提出了调整投票权份额的初始步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在2010年达成了一项更广泛的协议,表示将进一步调整投票权份额来反映新兴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在等待美国批准这项方案,但迟迟没有回音。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推进新的区域性和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金砖五国)正在建设一个新开发银行。中国正在发起创建亚投行的倡议,许多美国的盟友参与其中。

    3.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角色:我们可以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的许多细节问题进行讨论。

    首先,在2010年的改革方案中,美国投票否决权的比重仍将超过15%。事实上,2010年的方案并未改变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承诺,因此投票权份额变化不大。重要的是,这一改革将减少整个欧洲的份额,同时增加新兴市场的份额,并保证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份额。美国应该认识到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和发展。这一改革将使全球经济决策权集中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而美国在设置国际贷款的行为标准和指导方针上将起到主导作用。当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增大时,我们就应该发展投票权的多边体系。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意味着履行该系统对新兴市场的承诺。此外,美国的重要盟友如墨西哥、韩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将从份额改革中受益,它们都将证明在美国自由经济理念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会带来好处。

    其次,一些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的经济工具,并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应该救助欧元区国家。但是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做欧洲的危机管理者,欧元区在2010年就会有解散的风险。如果欧元区解散,美元作为全球市场的投资货币会逃离分裂的欧洲货币联盟,寻求安全的避难所,这将使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对欧盟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放贷能力会使财政管理不善的欧元区国家陷入危机吗?这不太可能。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援助项目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显然,国家只会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会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援助欧元区国家有助于防止经济形成恶性循环。欧盟尚未建立自己的欧元区金融机构,因此不可能迅速融资以恢复信心和稳定金融市场。自那时起,欧洲开始通过欧洲央行的一些措施帮助减少这些经济风险。但欧盟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走出困境需要长期的解决方案。所有国家仍有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能还会继续援助欧洲的经济项目。同时美国需要做出双边金融承诺以支持欧洲的主要盟国。

    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几十年以来,美国的领导层已经说服其他国家加入组织并促进其改革。美国一直是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改革的主要力量。它通过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国家提高监管水平,以推动政府财政报告更加开放,金融机构更加健全,同时促进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遗憾的是,美国的领导人推迟批准2010年的改革计划。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提案缺乏热情。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被削弱。

    4.剩余的误解:一些评论家声称如果所有执行董事都通过选举选出,那么美国将失去其在执行董事会的主席位置。这是不正确的,美国不会失去其在执行董事会中的席位。执行董事会的选举规则是获得85%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选票才能够当选。我相信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者,将会对任何会阻止美国获得席位的规则予以否决。

    其他一些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投票权份额感到沮丧。中国的份额将从4%左右提高到6%,在所有成员国中投票权份额增幅最大,然而,应该看到中国的投票权份额仍低于其经济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有些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过于慷慨。但这种看法已经过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0年进行了改革,它对较大额度的贷款开始征收附加费。因此,这些援助贷款的利率远高于一般情况下的市场利率。这可以使那些国家产生尽快还款的动力。许多国家已经提前还款,包括爱尔兰、拉脱维亚、冰岛、保加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乌拉圭和阿根廷。

    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务状况的担心也是毫无根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其充足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而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储备超过160亿美元,这可以打消所有成员国的疑虑。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超过9000万盎司的黄金,其市场价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表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整体财务状况良好,可以有效地保障美国在基金组织内部的主导地位。

    5.融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支持组织内部多个小团体的众多双边贷款协议,美国没有参与这些双边协议。这使人们担心如果美国不批准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核心资本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继续进行低透明度和没有美国参与协商的双边贷款。

    6.多年来,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巩固了美国的领导地位。批准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协议将有助于维持美国的领导作用。

    编号:20150617A111

    美国应该参与亚投行建设

    C. Fred Bergsten[54]

    原文标题:US Should Work with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以及采取此种态度的原因;在亚投行问题上对美国的建议;美国在对待中国事务上的矛盾;美国应该加入并参与到亚投行的建设中。

    观点摘要:

    1.亚投行的创立造成了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严重分歧。华盛顿认为,亚投行将破坏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而且会成为中国实现其战略目标和获取利益的工具。现在亚投行也造成了美国与其包括英国在内的主要盟国之间的分歧,因为这些主要盟国有意愿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2.美国应该理解其在亚洲和在欧洲的盟友加入亚投行的愿望,这有助于应对中国可能会造成麻烦的任何行动。亚投行旨在帮助满足亚洲在能源、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中的数万亿美元的投资需求,美国对建设亚投行的反对态度是错误的。鉴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存在,华盛顿认为没有必要建设一个新的开发银行。华盛顿认为亚投行的中国领导层可能会忽略国际借贷规范,并支持发展有利于中国政治利益的项目,甚至是有利于中国军事利益的项目。美国坚持这一立场是错误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呼吁更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机构只能勉强满足一些表面需求。对亚投行的透明度、采购和反腐败标准降低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加入该机构,并参与其运作。只争论而不采取行动是没有意义的。

    3.最重要的是,亚投行问题是21世纪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竞争的前哨战。作为当前的全球领导力量,美国希望中国支持由其主导了70年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美国一直敦促中国发挥与其实力相配的领导作用,并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全球发展。当中国朝这个方向前进时,美国又设法阻止中国,这是短视和虚伪的行为。尤其是奥巴马政府并没有说服国会在四年内通过立法,增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作用。美国的敌意坚定了中国的看法,即认为美国是在对其采取遏制和打压战略,这使中国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可能性增加了。相比之下,英国和其他美国盟国接受中国的邀请加入亚投行的做法是明智的。

    4.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并说服国会提供加入亚投行所需的少量基金份额。美国还应鼓励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银行与亚投行密切合作,使亚投行可以发挥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编号:20150315A092

    为什么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

    Paolo Mauro[55]

    原文标题:Why America Should Join the AIIB

    文章框架:美国不愿加入亚投行的态度是错误的;中国和美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创建亚投行的原因;对美国政府的建议。

    观点摘要:

    1.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一起缺席了有关建立亚投行的讨论。亚投行包括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57个国家,它们一起努力建设整个亚洲地区的公路、铁路、桥梁和港口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主导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不过,美国奥巴马政府一直不愿加入亚投行,这成为中国政府的主要困惑。

    2.美国继续坚持这一立场将是一个错误。美国如果加入亚投行,将有机会影响亚投行的机构设置。作为参与此机构的交换条件,奥巴马政府能够并应该坚持要求亚投行专注于提供资金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而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符合最高环保标准。

    亚洲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是巨大的。一般情况下,当家庭收入增加,食品消费下降时,交通支出的比重就会急剧上升。对亚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成立亚投行将使其大部分人口有能力购买汽车和支付第一次飞机旅行的费用。

    据我与同事Tomas Hellebrandt的研究表明,未来的20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家庭平均收入将增加一倍,在此期间,交通运输支出将翻两番。现在就建设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所做出的选择,将对世界控制气候变化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3.美国和中国在确保亚洲经济强劲增长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有着共同利益。这两个国家也在设法寻找展示它们协同工作能力的具体举措,它们已经在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上有过合作经历。去年11月,奥巴马和习近平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说明了其各自政策,并描述了两国将采取的共同举措。重要的是,这一势头将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继续保持。

    幸运的是,日本和美国似乎认识到了亚投行的重要性。美国在亚洲的主要盟友——日本在5月发表了声明称,在未来五年内,日本将为亚洲提供价值1100亿美元的“高质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此同时,最近几个月美国的态度似乎已经有所缓和。今年4月奥巴马曾说,如果亚投行中的贷款项目符合国际高标准,美国就不会反对亚投行。

    4.中国建立亚投行的努力反映的是想要加强其全球地位或者仅是希望满足本国商业利益的愿望。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两个动机都在起作用。可以肯定,虽然中国西部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城市化和现代化,但相对于中国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强大能力而言,这一市场可能很快就会变小。与此同时,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将给区域贸易提供新的机遇。商业上的紧密联系也可以帮助保持区域政治稳定,特别是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情况下。

    5.我们不应该通过其他国家的决定,猜测美国是否会加入亚投行。但是通过参与亚投行,发达经济体将能够影响其机构设置,确保其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并鼓励建设有助于保护世界自然资源和控制气候变化的项目。美国若加入亚投行能很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

    编号:20150612A092

    欧洲急于加入中国的亚投行威胁到了跨大西洋联盟

    Daniel Twining[56]

    原文标题:European Rush to Join China's AIIB Threatens Trans-Atlantic Alliance

    文章框架: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造成的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担忧;欧洲国家与美国在亚投行事务上的分歧;欧洲国家与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欧洲一些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对中国和美国在政策层面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再是一个区域现象,不仅影响着亚洲,而且影响着全世界。这是一支全球性的力量,为巩固国际自由秩序为己任的跨大西洋联盟制造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在与跨大西洋的各国相互交往过程中,说服了美国最亲密的欧洲盟友加入由中国政府提议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欧洲盟友的举措却遭到美国华盛顿方面的反对。白宫官员纷纷谴责英国和其他欧洲各国“不断地迎合中国”。但是,在此次外交争论中,美国看起来似乎更孤单一些。中国政府对于亚投行在经济方面是否具有领导权仍不明确,美国华盛顿方面决定签署跨太平洋以及跨大西洋贸易协议,而这些协议在经济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美国官员担心,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有可能使欧洲盟友转变为那种“东方政策”的支持者,这种“东方政策”在冷战时期使得美国领导人担心欧洲盟友将转变为在中美之间讨价还价的人,从而导致欧盟分裂。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成为像曾经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中国对欧洲技术和投资的渴望就像欧洲人对于中国市场准入的渴望一样强烈。随着俄罗斯军队不断向西“进军”,欧洲人仍然认为美国的国防保证相当有用。然而,至少在五个方面,中国通过挑战美国在欧洲的特权地位不断地对跨大西洋联盟造成威胁。

    3.第一,中国已经开始质疑美国和英国之间特殊关系的稳定性,并且在诱惑英国(随后就将是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国家)加入亚投行的情况下考验美国在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影响力。这四个国家已经开始对美国所发起的运动感到反感,美国的这场运动是联合其他国家抵制亚洲开发银行的竞争者——亚投行,而日本和美国在亚洲开发银行中持有最大的股份。奥巴马总统所发起的防止美国盟友加入亚投行的运动百害而无一利。亚洲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美国的对外援助预算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但是,面对来自美国华盛顿方面的强烈阻挠,中国引诱美国最亲密的朋友加入亚投行的举动已经向美国暗示了美国政府在欧洲各国影响力的局限性。

    4.第二,鉴于中国经济崛起的强大吸引力,欧洲的核心国德国有可能远离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好伙伴,这会对跨大西洋各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契约构成威胁。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将近一半的货物是由德国制造的,相对于俄罗斯从德国进口的货物中得到的收益,中国已经从德国出口的货物中收获了将近两倍的效益。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德国与俄罗斯之间这样密切的经济关系制约着德国政府就乌克兰事件对俄罗斯进行的制裁,德国与中国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关系同样对德国外交政策的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德国与中国领导人在年度峰会上会面时,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官员们都急切地想要知道他们讨论了些什么。

    5.第三,中国贸易和资本的强大吸引力使欧盟各国展开了对中国贸易和资本的争夺,也已经测验出了欧盟的局限性,这种竞争导致欧盟成员国相互对抗。近年来,来自中国的一股资本力量已经向欧洲海岸涌来,将来自伦敦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了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并且将资金投入到了欧洲的核心地区以及欧洲南部和东部较贫困的地区。中国人口的购买力催生了新的政治团体,中国与16个中欧和东欧国家之间的年度峰会于每年12月在塞尔维亚举行。中国政府一直没有避讳使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根据自身目标与欧洲各国进行合作来为欧洲各国提供市场准入和资金投资。

    6.第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国已经开始宣传“闪电战”。这次“闪电战”将欧洲人反法西斯的记忆与北京方面声称的关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传统联系起来。日本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在与北约和欧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享有特权。在过去70年中,大多数国家在促进和平方面都没有日本做的贡献大。中国政府现在就像是机智地在日本与西方友国之间插了一个楔子。哪一方都不能得罪它。

    7.第五,对于那些敢于接见达赖喇嘛和其他政治异见人士的欧洲国家,中国政府一度拒绝与它们进行商业和外交接触。中国的这种强势态度也使得欧洲领导人在最近的交谈会上不敢公开为香港市民的权利说话。事实上,中国转变成为一个更自由、可靠和透明的合作伙伴将会给欧洲各国带来更多的利益。如果欧洲领导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不摒弃自身原则,中国中央政府将会更加尊重欧洲的这些领导人。

    8.欧洲国家将战略中心转向亚洲,将给太平洋地区的国家造成分歧。2000年,欧盟就关于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展开辩论,欧洲官员始终都对武器禁运保持着理智的态度。面对中国与欧洲不断增强的联系,美国政府需要做的可能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跨大西洋各国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影响中国。这样一来,就能够照顾到西方国家的利益,并且不至于去维持现有的使各国联系疏远的政策。

    编号:20150320A088

    中国分裂西方

    Volker Stanzel[57]

    原文标题:China Divides the West

    文章框架: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或将加入亚投行;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远超过中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贸易额;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旨在促进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西方国家在亚投行事务上的分歧。

    观点摘要:

    1.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财政部部长于3月17日在柏林宣布,他们将会接受中国的邀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他们这样的做法很明显已经与美国背道而驰。现在美国华盛顿方面充满了怒火,亚洲各国都开始观察情况。现在韩国和澳大利亚也可能加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宣称,中国向亚投行的各成员国提议建设专业面向基础设施的融资平台,从而促进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已经这样做了,这是美国对亚投行的反抗。但中国认为自身在现有银行机构中没有代表权,以及现有银行中也出现了权力倾斜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由美国引起的,因此它们成立了一个新的高度融资机构,将能够在这个地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很多理由可以证明美国决定不加入亚投行是一种不必要的防守。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许也意味着越来越逼近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美国参与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机构可能促使美国华盛顿政府将战略中心转离中国。但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可能会很犹豫。一位美国政府代表告诉《金融时报》说:“我们对中国持续不断的安抚政策可能会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过,虽然这起纠纷是很重要的,并且体现了美国与中国在国际治理领域未来的争议,但别的东西更令人担忧:跨大西洋国家甚至欧盟内部缺乏全面的协调机制,而支持美国的日本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中国方面也增加了对别国的压力:只有3月底之前提出申请,才有机会以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亚投行,并且在亚投行中担任高级职务。

    2.英国卡梅伦政府3月12日宣布,英国将加入亚投行,英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主要西方国家。卡梅伦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也不是要带来一个新的金融机构与现有组织抗衡。卡梅伦此举旨在破坏德国对于中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德国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在整个欧盟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占欧盟和中国贸易总额的40%,为法国与中国贸易额的4倍,英国与中国贸易额的3倍。其他25个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额更是落后于这些国家。虽然法国、德国这两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很大的赤字,但是德国的财政赤字却很低。这些数字还不能说明全部事实。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唯一与中国达成协议的国家,并且每年都会举行联合内阁会议,这意味着双方每年都会有许多的部长陪同政府首脑参加这样的峰会。尽管有明显不同的政治观点,但是中德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彼此认可。

    3.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做法将有利于欧盟的所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借助德国这一渠道将会给双方带来政治上的理解,这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化解摩擦。我们可以理性地预测到,这些相互理解将会反映在欧盟对华政策之中,但它似乎带有明显的风险。英国外交关系理事会地缘经济专家汉斯·昆德纳尼(Hans Kundnani)在外交事务报告中写道:“中国可能会将德国视为外交重点,以在欧洲得到它想要的东西。”这可能已经被间接证明是真的,卡梅伦为赶超中德关系所做的努力,可能会使英国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国家。

    4.不管卡梅伦的逻辑是什么,这些事务都会涉及西方国家与亚洲新兴力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事务对美国、德国、法国来说都具有重要影响,意大利也跟随着英国加入亚投行。在中国制造的时间压力下,欧盟各国还没有达成任何共识。目前它们还没有深入地讨论大西洋的发展情况,也没有对七国集团进行深入评估,更没有公开地讨论金融以及商业大国的发展情况。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混乱,欧盟各国、七国集团以及跨大西洋各国之间更深层次的摩擦和冲突是可以提前预见的。“各个击破”是中国中央政府不久前掌握的一门艺术。

    编号:20150330A088

    对安倍晋三访问华盛顿的评估[58]

    原文标题:Assessing the Abe Visit

    文章框架: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组召开晚宴;与会者在晚宴上讨论了亚投行的建设情况。

    观点摘要:

    1.5月4日,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组举办了一场非正式晚宴,旨在讨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华盛顿的访问情况。项目官员莎朗·斯特林·伍尔西(Sharon Stirling-Woolsey)主持了这场晚宴,跨大西洋研究员约书亚·沃克博士(Joshua W.Walker)为晚宴做了开场致辞。不同群体的受邀者热烈谈论了这次访问以及最近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例如亚投行的成立以及将于今年夏天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2.值得注意的是,与会者担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可能无法在今年实现。有人指出,日本不可能会阻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实现,倒是美国国会反而可能会阻碍这一协定取得进展。与会者还表示,期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即将于8月15日发表的声明能够缓解东亚各国之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紧张局势。

    编号:20150504A088

    艾森豪威尔会怎么做?

    Patrick J. Buchanan[59]

    原文标题:What Would Eisenhower do?

    文章框架:反思美国全球地位的变化;从以色列的角度看待美国的政策;美国的北约盟友不断削减国防预算并且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评论。

    观点摘要:

    1.1956年11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因为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但未预先通知美国而感到愤怒,他命令这三个国家撤离苏伊士和西奈半岛。英国、法国和以色列都照做了。我们距离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杜勒斯国务卿领导下的美国时代有多远?今年3月,我们得到了令人痛苦的答案。

    2.以色列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说:“奥巴马总统与伊朗的核协议是愚蠢而危险的,国会应该拒绝通过。”在他讲话的过程中,国会响起了无数次掌声。《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对美国人,尤其是那些白宫政治家们来说,也许现在是时候承认以色列新的政治现实,我们应该恢复在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的信心。”

    3.以色列有权制定自己的政策,有权选择自己的领导人。这也适用于我们。今天,我们与以色列正陷入与苏伊士运河事件一样严重的冲突中,我们即将看到奥巴马采取的应对方案。自我欺骗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曾对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立场有过怀疑吗?有人研究过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做法吗?他正打算从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撤出数以万计的犹太定居者,允许阿拉伯难民回到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所说的“犹太国家”。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他的社交网络上用希伯来语写道:“阿拉伯选民成群结队地出来投票,左翼组织提供车接送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我们现在清楚地认识到他本来的样子。奥巴马应该做什么?奥巴马应放下任性,打电话祝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当选,并告诉他我们正在解决伊朗的问题。如果他试图破坏美国和伊朗之间问题的解决进程,他就会受到政治报复和经济报复。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正在将以色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美国需要像艾森豪威尔这样的总统将美国利益放在第一位。

    4.我们在北约的那些不劳而获的朋友们,其中有四个国家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用于国防,而有的国家正在削减国防预算的比例,我们应当告知这些国家“山姆大叔”承担它们大部分国防支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处在它们的大陆上,而不是处在北美洲的大陆上。苏联帝国已经覆灭,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小于苏联曾在20个世纪拥有的广阔疆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只拥有苏联曾经人口的一半。所以安全问题主要是它们的问题,而不是美国的问题。

    5.中国人发起建立的亚投行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的竞争对手。无视我们的请求,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都抢着签约成为创始成员国,而韩国和澳大利亚可能也会随之加入。我们的盟友正期待着拿到因中国“新丝绸之路”倡议而发起的一系列亚欧建设项目的合同。该银行将有5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而这对中国因与美国数十年的贸易顺差而积累的3万亿~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来说微不足道。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亚洲盟友与中国的贸易量都比与美国的贸易量多。它们希望从中国购买原材料,并将成品出售给中国,然后与北京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如果它们受到中国的威胁,它们就希望美国通过强制条约来对抗中国。从这些国家本国的利益考虑就能理解它们的行为。但从我们的国家利益考虑,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6.这和在中东没有任何的不同。土耳其人、沙特人和海湾地区的阿拉伯人希望我们帮助消灭“伊斯兰国”。随后他们便得到了美国的帮助。但是他们还提出希望美国能帮助他们解决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问题。土耳其人、沙特人和海湾地区的阿拉伯人希望美国帮助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在美国人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上意见不一。上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表示他可能会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进行会谈,而这遭到了沙特阿拉伯的谴责。但是当解决伊斯兰国家的问题时,沙特人会告诉我们该与谁对话吗?

    编号:20150320A098

    回归平衡

    Chilton Williamson[60]

    原文标题:Reversion to Balance

    文章框架:美国不可避免地处于衰落之中;21世纪的主题是全球力量平衡;全球力量中心将从西方转移到东方;美国应停止过度扩张。

    观点摘要:

    1.不管从现实角度看,还是在人们的猜测中,过去的世界大国都正在衰落。21世纪的主题是大国力量平衡,而这种平衡将受到能源的推动,使力量中心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大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苏联和美国。75年后,英国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被削弱。英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陆军和海军,英国对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减弱,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美同盟结束。法国也对种种新情况包括欧盟的发展、受美国影响的法国文化、来自第三世界的大量移民和法国的伊斯兰化感到震惊。俄罗斯接受了普京复兴沙皇俄国的说法,而实际上俄罗斯人也大概了解到他们的国家在朝着经济、文化和人口灾难的方向前进。德国人,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战前作为欧洲强国的状态,但他们还没有恢复其道德和文化自信。美国在未来18个月内会进行总统大选,而大选的议题将集中在美国日益减弱的全球影响力上。美国宣称不愿意“领导”世界,不愿意承担国际责任,这造成的损失将比美国经济低迷造成的损失更大。

    对于195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来说,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冷战时期(这是历史上最后的两极时代),美国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否认的。虽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令人敬畏的军事超级大国,但20世纪确实仍是美国的世纪。虽然很多国家钦佩克里姆林宫,但他们并不希望过苏联式的生活。相反,套用洛克的一句话,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向往成为美国式的国家。美国通过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因此,美国和美国人的优越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那些不满和抵制美国的国家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优势。因此,在世界的眼中,美国权力至高无上,但令人不悦的情况也屡次出现。

    3.今天美国因其过去20年的过度扩张而造成的衰落对每个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当然除了极少数想要摧毁它的人。这种似是而非的衰落态势使美帝国主义者感到紧张和焦虑,他们采取进一步扩张的方法,希望能走出困境。而这些政客、官僚、全球资本家、军队和国际慈善企业的恐惧是完全有必要的。

    现在美国报警器被拉响的原因是北京提出了建立亚投行的计划。亚投行热情地接受了57个创始成员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这引发了华盛顿的巨大恐慌。美国的敌人也看到了亚投行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的威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创建的。亚投行的建立可能会给美国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造成威胁。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前景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1944年,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但已有迹象表明美国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在和平时期给予华盛顿全球经济的控制权是足够明智的。

    4.事实上,每一个认真学习历史的学生都会知道,1945年以来,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现象是不正常、不可持续的,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而且华盛顿认为因其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衰落有可能引发世界末日,而不是出现其他国家超越美国并取而代之这种结果。

    1945年以来,美国实力和影响力的上升实际上是全球环境造成的,尽管法国拒绝看到那样的情况,英国也对此不满,但美国建立世界霸权有其内在的优势。1945~1960年美国霸权的确立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因为它是自然发生的。艾森豪威尔总统知道这一点,他还感觉到美国霸权存在天然的局限,他对“军工复合体”的警告表明他已经感觉到了这一局限。即便如此,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主要的竞选议题仍是导弹差距、军备竞赛和敌人的威胁。这反映了美国的政治决策层不愿意让世界回归到权力和影响力自然分布的国际社会中,即后来所说的自由世界。艾森豪威尔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华盛顿开始将其目光投向越南。而肯尼迪执政期间,肯尼迪认识到美国不应该扩大战争,越南战争的升级标志着美国霸权已经转向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状态。最终美国从越南撤军,这代表着霸权主义的策略性撤退。美国经常说“吸取教训”,而实际上华盛顿什么也没学到,它只是暂时放弃了其建立全球霸权的野心,以恢复其经济和可信度,并等待再次开战的时机。

    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从那时起,华盛顿发动了一系列热战,这些战争将“民主”强加于全球多个国家。此时的国际宣传攻势比起冷战时期的广播电台和其他机构的参与来说更加低调,却愈来愈频繁。同时美国还通过宣传塑造了自己自由派政权的形象,实现了从冷战时期受苏联侮辱和欺负的形象的转变。除了经济剥削,华盛顿还进行军事和政治干预。美国贸易、美国军队、美国“国家建设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律师一道组成了自由的非政府组织,对全球各国进行干预渗透。华盛顿方面宣称获得美国政治家授权的多国自由贸易协定应该结合所有参与国的努力。

    5.美国曾经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国家,然而在今天这种地位正在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地位衰落是自然现象。在此背景下,俄罗斯的崛起、欧盟的扩张、东亚国家包括中国的野心和日本军事力量的重建将受到欢迎,这说明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及政治影响力正在趋于平衡,也许70年后会达到正常状态。同样,英国、法国甚至是俄罗斯希望恢复其在欧洲大陆的历史地位的愿望是值得称道的,也是合理的。这些国家并不打算统治欧洲,更不用说主宰世界。它们在全球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影响显著,而这种影响基于理性和历史,英国和法国政府有责任并有权坚持认为它们应被视为在欧盟中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力量。

    重回平衡状态对世界和美国来说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美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定义中的霸主地位是腐化和堕落的,而共和政府和腐化堕落并不相称。我们的“领导者”善于在世界各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力量,他们越是无能,就越是宣称他们拥有强大的控制力。21世纪,美国政府试图在国内外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历史上帝国的衰落都是因为过度扩张,这在今天也同样适用。华盛顿现在仍然继续其扩张活动。然而即使帝国衰落,生活还要继续。

    编号:20150601A098

    亚投行牛在何处?

    Patrick Barron[61]

    原文标题:What's So Great About the New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创建广受称赞;亚投行或将成为政治精英的赚钱工具。

    观点摘要:

    1.最近,一个朋友发给我一个维基百科链接,打开链接之后,里面都是关于亚投行成立的新闻,都在称赞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毕竟,除美国和日本之外,似乎每个国家都准备加入亚投行。这个银行是由中国政府出资建立起来的。现在,也许美国和日本都不会在这个银行里投资,它们也就没有能力做出所有的决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全球许多政府都资助这一新的银行——它们想做所有的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立一个新的银行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我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都持有一些不同意见。这些所谓的银行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投资决策受政治因素驱动。

    2.政府部门并不能在投资方面做出理性的决策,因为消费偏好没有等级划分,消费偏好只能建立在个人所有的投资资源上。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另一个政府建立的银行能够比私人银行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呢?此外,所谓的专家并不清楚亚洲需要8万亿美元用来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的含义。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描述,因为“需要”是一个主观的术语。(我一直在试图说服我的妻子,我需要一套新的高尔夫球杆,但她对此持怀疑态度。)

    3.这是我的预测:亚投行会让一些国家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将会失败的项目上投资,只会把钱送到那些政治精英以及他们朋友的腰包里。我会欢迎各位对我的评论做出回应。

    编号:20150402A122

    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62]

    原文标题:Infrastructure in ASEA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S Businesses

    文章框架:美国-亚洲商业委员会和史汀生中心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东南亚国家对亚洲基础设施的需求。

    观点摘要:

    1.美国-亚洲商业委员会和史汀生中心共同举办了题为“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的讨论会,旨在讨论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次会议主要研究了在东盟地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将面临的挑战,包括国家政策对投资的支持和阻碍、多边银行的作用、中国的投资政策、美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比较优势以及企业在投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社会责任。

    2.东南亚急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据估计,在2022年之前,该地区每年大约需要600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中国推动创建亚投行的努力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国际金融机构、公司合作伙伴关系和私营部门,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商业内容也包括关注东盟和湄公河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状况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需要。

    编号:201503A091

    墨西哥和中国:从竞争对手到投资伙伴

    Chen Jiang[63]

    原文标题:Mexico and China: From Rivalry to Investment Partner

    文章框架:两国之间竞争的历史;两国关系在磕磕绊绊中发展;两国合作伙伴关系一直向前。

    观点摘要:

    1.步入21世纪后,中国和墨西哥经济具有了显著变化。一直以来,墨西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由政府操纵的低值货币,两国的目标都是对美国市场保持高出口率。此外,中国与墨西哥生产和组装同类产品,并且都聘请没有技术能力的低薪工人。经济模式的高度相似性很快引发了两国之间的竞争。过去,墨西哥与中国相比更占优势,因为它具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下的低价贸易优势以及毗邻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但这些似乎都已经被中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身份削弱了。

    2.竞争的历史。当一个国家拥有廉价劳动力和低值货币的优势时该国家的零部件组装业就会变得非常有利可图,因为高价成本是有限的。在墨西哥,这些组装工厂大多是化妆品企业,2006年该类产业为墨西哥贡献了2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已经赢得了这场比赛。墨西哥出口的产品与中国极为相似,这意味着两国每年都往外运送几乎一样的东西,但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快速超过墨西哥变成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06年,中国还超越墨西哥成为排在加拿大之后的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低价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攀升给墨西哥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国民经济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市场,但其在美国市场的占有份额在不断下降。对此,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些评论说中国并没有抢占墨西哥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反而是创造了更多的市场。但也有研究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工业开始飞速发展,直接给墨西哥经济带来了冲击。2002年,仅仅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之后,墨西哥就有200家工厂倒闭,导致墨西哥的就业率急速下降。墨西哥国家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2002年,墨西哥3288家工厂雇用了100万工人,但由于没有业务,工厂只能倒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其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就超过了墨西哥。1996~2000年,墨西哥出口的皮革占到世界总量的1.11%,中国占1.99%。然而,4年之后,中国这一数据达到7.34%,墨西哥却只占2.49%。

    3.墨西哥仍占优势的领域——汽车制造业。在与中国的出口竞争中,墨西哥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然而,墨西哥的汽车制造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仍然保持稳定态势,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也能快速回暖,因而在墨西哥的对外贸易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0年,汽车的出口贸易额占墨西哥出口总额的28%以及进口总额的17%,这是墨西哥经济的最大顺差来源。虽然中国有可能在其他制造业方面胜过墨西哥,但似乎墨西哥已经占据了汽车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1990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前,墨西哥占到了美国汽车贸易进口额的8%,而同一时期中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从0.11%上升到0.52%。不难看出,虽然墨西哥在其他领域呈衰败趋势,但其汽车制造业依旧繁荣,并且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额很大。然而,直到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仅占美国进口量的3.3%。但如果引入另外两个因素就会发现,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比墨西哥的汽车制造业更具竞争力。第一,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内,墨西哥支付的关税只比加拿大高一点点,而中国支付的关税额是墨西哥的38倍。第二,近20年墨西哥汽车制造业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从8%上升到21%,也就是说保持了11%的增长率,而中国的增长率将近25%,所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低。2014年,中国超过加拿大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汽车出口国(针对美国市场)。墨西哥应该重点关注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因为这关系到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如果中国也拿到低关税的优惠,那么墨西哥将受到更大冲击。

    4.竞争与合作。墨西哥和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争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但是在如今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国继续无休止地对抗下去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国在拉丁美洲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与墨西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墨西哥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因为墨西哥可能成为世界第14大经济体,而基础设施建设排在第64位。在国内广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依靠税收收入,但也可以通过吸引国外投资来获得资金。对墨西哥来说,中国是一个能够对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理想伙伴,因为中国现在正在进行国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不断地进行投资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ADB)2009年的一份报告推断,2010~2020年,中国在国内的投资将达到800万亿美元,其中68%将用于建设新项目。同时,中国不仅在本土进行投资,也不断地对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中东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据报道,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与巴西和秘鲁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主要针对即将建设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3500千米铁路的细节。2014年12月,中国签署了一项价值400亿美元的横跨尼加拉瓜的运河建设合同。中国在拉美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额不断攀升,尽管墨西哥有相当数量的工厂倒闭,但中国现在在墨西哥进行的投资,也推动了墨西哥的工业化进程。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了加勒比地区之后对墨西哥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密切两国关系。在习近平访问期间,两国在能源、贸易以及教育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涅托总统建议中国进口更多的猪肉以及龙舌兰酒来帮助墨西哥经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和投资协议的签订,墨西哥和中国正在从竞争对手变成多领域的合作伙伴。

    5.墨西哥准备好了吗?2013年墨西哥发表《投资环境声明》,指出墨西哥有相对适合外国投资的开放市场,并且95%的外资企业在开业前不需要政府批准。这份报告还暗示墨西哥已经成功拓展了新业务。尽管墨西哥有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但仍然还是有一些行业被紧紧地控制在政府手里,比如能源和通信行业。在能源领域,石油行业是受国家严格控制的,电信部门只允许外资控股49%以下。墨西哥国内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吸引更多国外直接投资,如2012年颁布的新型的公私合营模式(PPP),就是试图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的法律框架,同时也使招标过程更加高效、透明并且具有竞争力。但是也应该看到,新政策并不能确保外资企业更受保护,在墨西哥变成国外投资者的理想投资场所之前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由于墨西哥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许多打算在墨西哥投资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唯利是图的当地政府以及透明度不足的问题。

    6.合作道路上的跌跌撞撞。正当各方都认为墨西哥和中国似乎已经建立了有前景的伙伴关系时,墨西哥单方面取消了中国高铁项目,这使中国大为吃惊,墨西哥这一举动正好发生在涅托总统来中国参加 APEC 会议前夕,这就使两国关系变得紧张。价值37亿美元的高铁项目是建设从墨西哥市到克雷塔罗州130英里的铁路。项目被取消之后中方表示对墨西哥的这一行为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整个招标过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这是墨西哥的内政,中国并没有参与。

    7.总结:尽管两国关系时有挫折,但总的趋势表明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在继续增长,两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不太激烈了。

    编号:20150420A076

    中国改革的一个好时机[64]

    原文标题:A Timely Moment for Reform in China

    文章框架:中国急需调整经济结构;专家对于中国经济、亚投行的评论。

    观点摘要:

    1.过去,中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但最近其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的跌幅可能在中国政府的意料之外。裴敏欣教授表示:这将是中国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裴敏欣供职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裴敏欣说: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济增速放缓也正提醒了中国政府。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不应该是这些经济结构改革将会带来什么危害,而应当是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会有什么危害。许多经济学家曾用“硬着陆”来形容中国如果突然对其金融结构做出改变将要面临的困难。但是,高盛财富管理中心副主席兼首席投资战略家哈继铭表示,中国延迟结构调整将会带来致命性的灾难。

    2.裴敏欣用人们都可以理解的方式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如下描述:“假如把中国当作一个人,人们以为这个人患了心脏病,但其实患的是癌症。”因为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解决经济结构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癌细胞正在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中。”

    3.在由梅肯研究院亚洲中心主席陈庆荣主持的专家组中,许多成员并不看好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彻底反腐败的行动。而裴敏欣表示,国家主席是1949年中国革命结束之后延续下来的政治血统。苏联政府曾因腐败问题而分裂。中国的腐败问题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甚至更远。裴敏欣也希望,习近平主席能够铲除腐败,真正将中国发展成为法治国家。

    4.专家组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亮点表示赞赏,即“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一带一路”可以说是21世纪版本的丝绸之路,它将会帮助中国将更多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亚投行是中国将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合作,为该地区建立未来几十年所需的基础设施。

    5.FT中文网名誉编辑张力奋表示,这两个项目说明中国外交在未来将变得更加务实,中国的过剩产能已经使美国和欧洲的市场逐渐饱和,而这两个项目将会帮助中国将过剩产能出口到非洲以及亚洲各国。

    编号:20150428A125

    中国的对外投资:为增强影响力还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回报?

    Jordi Visser[65]

    原文标题:China's Outbound Investment: A Bid for Influence or Better Returns?

    文章框架: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亚投行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

    观点摘要:

    1.随着亚洲各国财富的不断增长,这个地区新出现的投资者正准备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寻找发展机遇,思考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境兼并以及收购的同时,在全球商业运营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亚投行自成立以来,已经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海外投资,有望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包括南美洲、东南亚和非洲的市场,尤其是在核能的使用以及铁路设施建设方面。

    2.这些新规定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效益,但是效益的增加会加强中国在新兴国家市场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吗?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新的投资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与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投资者竞争吗?或者这些基础设施是否会把所有的资金都吞掉?

    编号:20150429A125

    亚投行:谁将从中受益?

    June Teufel Dreyer[66]

    原文标题: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Who Will Benefit?

    文章框架:成立亚投行引发的争议及亚投行作用;中国认为亚投行具有重要意义;外界对亚投行的看法;环境与质量问题引起关注;中国对日本、阿根廷和菲律宾的经济制裁;中国的两大金融机构;美国正在对亚投行进行观望。

    观点摘要:

    1.很少有哪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在成立的时候像亚投行一样引起如此多的争议。中国提出成立亚投行,旨在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国承诺捐助500亿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然而有些人认为亚投行是对现有世界金融秩序的挑战。也有一些比较温和的观点认为,这是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补充,对全球发展是有好处的。亚投行将会与亚洲开发银行(ADB)共存,亚洲开发银行的总部设在马尼拉,并且一直由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日本控制着。奥巴马政府也许是正在忙其他事情从而忽略了对亚投行的初步讨论。最近美国政府开始关注亚投行,并警告其他国家要提防该机构,并把亚投行看作是中国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开端,并且最终想要代替布雷顿森林体系。华盛顿方面对52个意向创始成员国提出警告并且阻止它们在3月31日截止日期之前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让奥巴马政府懊恼的是包括传统盟友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法国以及许多欠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选择加入亚投行。目前亚投行已经接受了33个国家的申请,剩下的国家如果申请通过的话将在4月15日之前收到正式通知。

    2.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创立该机构是有道理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约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远远不是国内经济所能消化的。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不仅能产生经济回报,还能收获友谊,更能提高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对于加入亚投行的国家来说,它们可以获得发展基础设施的必要资金,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公路、铁路、水坝和管道的建立早已在它们的愿望清单上了,现在这些愿望有可能成为现实。14个发达国家申请加入是考虑到中国巨大的进出口规模,因此被排除在这一组织之外是不明智的。这些提交申请的发达国家中甚至包括挪威——自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和平奖授予在服刑的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之后,中国认为挪威政府难辞其咎,中国与挪威的关系变得冷淡。

    3.在几个月前美国就指责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搭便车”,因此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重点关注亚洲事务——这似乎是正确的,因为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亚投行20个董事会席位中的17席是预留给域内国家的,这些国家将持有亚投行75%的股份,剩余部分分配给非亚洲成员。外界有传言称,中国将通过宣布其不行使否决权、承认中国社会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坚持以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来主导亚投行。中国还承诺保持亚投行的透明度、进行平等协商并尊重其他成员的选择。欧盟委员会和世界银行前副总裁告诉布鲁塞尔论坛“我们关注得越多,我们的关系就越正常”。美国前国务卿、贸易代表和世界银行前总裁罗伯特·佐利克说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对中国政策及其执行上的误解。其他人也经常使用如“笨拙”和“无能”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美国。法国的《世界日报》是一份中立但偏左的报纸,它一直高调宣称中国已经赢得了抢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这场战争的重大胜利,还称美国是“走投无路”了,是落魄的失败者。卡塔尔网络电视台的专栏作家称美国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并总结道:“很显然和亚洲的经济支点比起来,美国已经黯然失色了。”虽然亚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可能性非常大,但现在这样说还为时过早。

    4.环境和质量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中国企业已经接到了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诉,都是关于生态系统和质量把控不过关的。印度尼西亚抱怨中国修建电厂的标准。缅甸正在寻求退订上届政府与中国签署的有争议的项目协议。缅甸的一家铜矿造成了空气污染,强制拆迁居民住所,并非法征用土地。中方受到了指诉,这些指诉称中方真正的目的不是互利互惠,而是获取缅甸的自然资源。斯里兰卡已经暂停了一项开发科伦坡港的主要项目,因为中国参与的此项目涉及环境与主权问题。越南提到,中国商人在当地提取的八角花是用于医药产业,这既破坏了当地环境,又剥夺了本国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5.一些中国人认为,如果日本不加入亚投行可能会更好一些。香港《每日时报》的评论员认为,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东京将设法改变亚投行的运作方式,以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导致内部冲突,最终达到破坏亚投行的目的。

    6.中国台湾地区申请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也非常敏感,反对者担心北京将会刁难台湾,比如坚持让台湾使用一个能够说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的名字,能够体现大陆拥有对台湾的主权。支持者辩解说加入亚投行将会给台湾带来经济利益,两害相权应该取其轻。日本也因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而刺痛,外相麻生太郎否认日本是失败者,并承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考虑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加入亚投行。

    7.中国拥有两个由本国主导的金融机构,总部均设在北京:一个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尽管金砖国家在经济上都存在问题;另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尽管俄罗斯对此予以反对。每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时,中国都会推迟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对实现未来目标非常重要。

    8.现在,华盛顿方面似乎正在观望。美国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与中国进行磋商时表示,他欢迎亚投行,而且将鼓励其与现有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进行合作。然而,他也警告,不良贷款和治理标准可能会阻碍而不是有助于全球发展。亚洲开发银行的官员也承诺与亚投行进行合作。

    编号:201504A08302

    中国的双赢发展策略:中国,亚投行和国际秩序

    Felix K.Chang[67]

    原文标题:China's“Win-Win”Development Bargain: China,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文章框架: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中国的政治立场。

    观点摘要:

    1.6月29日,中国带领57个国家签署了有关建立亚投行的协定。顾名思义,该银行将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两个月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会议时表示,中国将主导发展亚投行以及其他发展项目,并向来自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解释,中国发起的这些项目将如何给中国以及盟友带来利益。但是这些计划可能还另有目的,即创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国建立的亚投行通过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将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2.在亚非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都在想,中国将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援助?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他承诺,中国将会积极参与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更确切地说,将为亚非各国的高铁、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网项目提供援助。而且,中国今年年中将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的97%的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对于中国的基础设施融资计划,他强调,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以及丝绸之路基金会,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中国也将从中受益。今后,中国的许多建筑公司将可能前往国外修建基础设施。通过改善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联系,中国能够减少贸易摩擦。最终,这样的经济往来将有助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支援别国发展的方式与西方国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援助别国往往迫使其改变政治或经济政策,而中国,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将继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中国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应当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互不干涉内政”。

    4.东南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始终对“互不干涉内政”政策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个政策在1967年东盟成立时一度被奉行为创始原则。在那时,许多东南亚国家担心本国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主义的侵蚀。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也给这些国家施加了压力。西方国家常常在东南亚国家最脆弱的时候,使其遭受更大的挫折。东南亚国家清楚地记得,1997~1998年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施加给它们的各种苛刻的条件。

    5.中国则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亚投行以及丝绸之路基金会的投资不会添加任何政治条件。这样一来,西方国家主导的机构,例如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可能会放宽其原有的投资条件。

    6.尽管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拥护中国的部分外交政策,例如“互不干涉内政”政策,但是它们仍然对其保持警惕。一直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谋求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但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就会出现等级划分的问题。在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慷慨解囊的背后,这些国家则必须服从于中国的经济利益。后来,在2011年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重申了中国“平等合作”的原则。

    7.一些像柬埔寨一样的小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援助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并且逐渐服从于中国。柬埔寨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在向中国靠拢。当柬埔寨在东盟的盟国,包括菲律宾、越南,试图依靠东盟,迫使中国进行多边谈判时,柬埔寨政府难以从中做出抉择。在外交声明中,柬埔寨外交事务秘书长认为其盟友所做的这些努力没有任何意义。

    8.中国一直试图将其与柬埔寨交往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交往之中。通过为东南亚国家修建更多的公路、铁路,并与其进行贸易往来,中国可以与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泰国在2014年爆发军事政变后,与美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因此,中国试图与其实现友好交往,并且承诺为其修建一条连通昆明与曼谷的新铁路。类似这样的一系列举措将会促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9.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所资助的项目数量激增,其中大多数的项目被中国的政治精英所控制。但如今即使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所发起的项目就会取得成功。不用说,历史上充斥着种种令人失望的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国贷款担保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转运港项目,自从2007年开始运营以来,几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中国只是将其作为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南部出口。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说,2007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向委内瑞拉提供了500亿美元的贷款,虽然中国通过这笔贷款赢得了委内瑞拉的信任,但这笔钱并没有给委内瑞拉带来更好的发展。尽管如此,2015年1月,委内瑞拉表示中国将为其再提供200多亿美元的发展贷款。

    10.然而,中国发起的项目如果能够取得成功,那将会有深远的政治效应,这会促进中国的贸易往来,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发言权。

    11.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位经济学家描述道:“单靠刺激并不能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如果中国不能重振经济,那么将会废弃很多基础设施。

    编号:201506A083

    中国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银行:前方的路崎岖不平

    Hilton Root[68]

    原文标题:China's .100 Billion Infrastructure Bank: Bumpy Road Ahead

    文章框架:亚洲世纪即将到来;日本和美国主导的银行出现了腐败问题;中国的亚投行也将难逃腐败问题。

    观点摘要:

    1.“亚洲世纪”终于到来了吗?你可能会这样想。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成立后不久,就有国际媒体报道有关世界各国争先加入的消息。截至目前有50多个国家,包括亚洲几乎所有国家和欧洲的18个国家都准备成为亚投行的成员。这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权力的转移吗?这个新的地区秩序会给亚洲以及世界各国带来好处吗?

    2.在亚洲有声音说,中国是时候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几乎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5%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其邻国在这方面的花费从未超过4.0%,中国十分成功地为现代经济发展建立起各项基础设施,然而,相比之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以及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而且腐败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弊病使得这两个组织难以满足亚洲各国的需求。

    3.在海外,中国的许多项目会遇到官方审查、当地反对派的反对等挫折,同时,中国的这些企业一直以来也期待着这个新成立的银行可以利用其国际监督的功能预防这些底层项目中容易出现的贪污腐败。

    4.据中国财政部门的官员透露,2001~2011年,中国政府为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运营,提供了6710亿美元的双边贷款,而这其中近70%的资金将不会发挥该有的作用,因此,反映出的问题就是中国在没有任何风险评估的情况下,不断地向海外出借资金。

    5.实际情况是,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困难,即他们并不善于解决此类同样困扰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难题,这两个组织下属的当地机构的信托标准并不可靠。腐败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当地糟糕的管理使得工程在建设以及维护的过程中问题重重。这也说明了亚投行的发展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6.但最大的风险来自政治方面,尽管中国的目标是避免受到项目对象国国内政治的干预,但在其邻国的政治政策下,中国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也将变得混乱不堪。

    7.在斯里兰卡,反对派在中国参与投资的项目中涉嫌贪污了近50亿美元,这笔钱也帮助其在选举中打败了前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在缅甸,中国参与的大型密松水电站项目已于2011年被叫停,因为该项目对当地环境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地反抗者质问,这个项目产生的90%的电力都将运送到中国,为什么缅甸应当为这样的项目承受自然损失呢?在菲律宾,由于前任政府部门在中国北部铁路项目采购工程中涉嫌贪污而遭到指控,新当选的阿基诺政府已于2012年取消了该项目。腐败指控使得中国不得不向国内政治方面加大投资,政治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与其邻国的双边关系。

    8.中国人相信,亚投行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再逐步解决所面临的那些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所想的这些将很难实现,而且在预测项目成本以及商业可行性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使中国难以进行项目投资。

    9.该如何进行社会分配仍然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何使基础设施为穷人服务而不仅仅是作为在工程或财政方面的实践,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让一些成熟的企业明白,当地政府的管理失误使得基础设施投资的成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10.以下是困扰中国人理解全球性机构概念的最大障碍:中国政府批判世界银行行长就应该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行长就应该是日本人的制度,中国在这些机构董事会的投票份额一直都很低。然而中国政府执意要自己任命亚投行的领导人,而且也想在银行的管理上利用否决权,使银行失去原有的专业性以及自主运营的能力,给银行施加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

    编号:20150503A123

    中俄“友谊”会持续多久?

    William Courtney; David Sedney; Kenneth Yalowitz; Stephen Young[69]

    原文标题:How Durable is the China-Russia 'Friendship'?

    文章框架: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紧张的原因;中国和俄罗斯经济面临的问题;反美态度并不能帮助两国实现其最重要的国家目标。

    观点摘要:

    1.中俄两国本周在黑海和地中海举行联合海军演习,上周习近平主席对莫斯科进行了访问,这一系列举动突出了欧亚大陆上中俄两个大国日益密切的关系。虽然这两个国家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都反对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关系呈现出不平衡以及紧张的局势。两国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俄罗斯不是。莫斯科也不愿意接受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也不可能像莫斯科所希望的那样对待和尊重俄罗斯。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中俄关系日益密切。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年约为10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总贸易额的1/10,中国总贸易额的1/40)。

    2.俄罗斯是中国丝绸之路倡议的一部分。习近平主席于上周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中国可能会投资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莫斯科和北京也在寻求合作两个大项目,这两个项目将把西伯利亚天然气运往中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项目成本高昂,由于俄罗斯失去了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份额,中国在天然气价格上拼命砍价,而且中国将俄罗斯视为高风险的投资区域,中国在俄罗斯的交易陷入困境。同时,由于担心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会危机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俄罗斯一直不愿意向中国出售先进的军事科技。目前鉴于俄罗斯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莫斯科已同意向中国提供最先进的防空体系。S-400防空导弹将确保中国能够打击台湾地区乃至印度关键区域的目标。

    3.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启动新的区域性机构计划,这有可能促进或者损害两国的未来关系。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旨在打击整个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成员国都担心来自阿富汗和中东的极端主义对本国的渗透。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立在之前的关税联盟基础上,并吸收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为成员国。该集团的高外部关税壁垒将涉及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转移到内地,横跨欧亚联盟的陆路出口将变得更加重要。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是欧亚大陆上的一大亮点,作为创始成员,俄罗斯将有望得到很大一部分融资份额。

    4.北京和莫斯科也因专制政治制度连接在一起。普京和习近平不满华盛顿更开放的政治体系。这个主要表现在北京对香港学生示威的愤怒反应,以及莫斯科宣称外部势力操纵乌克兰政治并使其敌视俄罗斯这两个方面。从历史上看,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的长期前景并不乐观。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长达30年中苏分裂期间,意识形态、政治和领导分歧严重使双方对彼此产生敌意。

    但是,俄罗斯脆弱的经济削弱了其与中国平等共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俄罗斯的四倍以上,并且差距在继续扩大。能源价格的暴跌、西方的制裁和中央集权控制使俄罗斯经济愈加有负担。

    5.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也使其很难维持与中国的稳定关系。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几百万的中国工人,比较起来,俄罗斯的西边界的人口数量大约为六百万,这种人口数量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为了逃避陷阱,它们的经济必须更多依靠创新和生产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依赖。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如果其中一方无法容纳这些增长的人口,那么在两国边境可能会产生动荡。现阶段,中国和俄罗斯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方面都呈现出不稳定态势。普京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使用武力,试图对波罗的海附近的欧洲各国形成威慑。中国正在积极维护其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主权。这些举措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重新复苏,并导致亚洲其他大部分国家向美国寻求额外的军事支持。

    6.俄罗斯和中国都寻求避免侵犯对方的战略重点,但其中也存在风险,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主张独立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对中国而言,这些刚性外交原则意味着中国对西藏、台湾、新疆地区的主权。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基础。西方国家不会从激化中俄矛盾中获益。扩大能源结构将使全球能源供给呈现多样化,贸易合作组建将催生新的经济机遇。同时,西方国家强烈希望中俄两国能不牵制周边国家。俄国对乌克兰的压制以及中国对东南海岸的主权声明也推动了西方各国国防实力的强化,促进了规避矛盾的外交政策的加强。

    7.尽管存在诸多不同,美国还是一直在寻求与中俄两国发展建设性的关系。即使美国及其盟友抵制高压政治,这种关系仍然应该继续。美国强烈希望巩固北约实力,并通过密切的双边和多边外交联系成为亚太地区中强有力的一员。美国正在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一主要协定正处于谈判的最后阶段。俄国如果不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失去其强国地位。通过能源和贸易上的协作,中俄可以构建最基本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恩怨也会加大对其合作关系的限制。在未来关系的发展中,中俄两国仍然有很重要的决策要做,反美姿态将不会有助于两国实现各自最重要的国家目标。

    编号:20150513A195

    中国的对外援助攻势

    Charles Wolf Jr. [70]

    原文标题:China's Foreign Aid Offensive

    文章框架: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规模和优惠条件;中国对外援助的侧重点、区域分布以及相应条款;中国对外援助的不足;兰德公司对未来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估计;对亚投行的介绍和分析;美国的对策。

    观点摘要:

    1.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在规模上远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在广度上包括六个地理区域的92个新兴国家,并且主要集中在矿业、能源出口和配套的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项目的回报对于受援助的国家也是十分优厚的。例如,增加资源的产量从而扩大对中国矿产资源的出口,这些都是商业投资的回报条件,而不是双边援助的特征。在过去的六年里,中国承诺平均每年的援助资金为1740亿美元,2013年的对外援助资金达到3170亿美元。相比之下,2012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总额为370亿美元,包括经济发展援助、国际麻醉品管制、国际难民和儿童生存项目。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援助是提供赠款资金,而中国的援助主要承诺放贷。

    2.中国对外援助按类型和地区分类的结果表现出中国的目的和侧重点。75%的中国援助都面向自然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是与自然资源项目直接相关的,如道路、铁路和仓库。剩余的25%则包括医疗用品、服务、人道主义援助、技术援助及培训。

    3.中国将受援国分为六个区域,其商务部、外交部、国有企业或许还包括解放军是监督这些项目的领导机构。从2001年到2014年中国对外总援助额的区域分配如下:非洲3300亿美元,拉丁美洲2980亿美元,东亚1920亿美元(其中不包括中国对朝鲜的援助),中东1650亿美元,南亚1570亿美元,中亚690亿美元。

    这些资助主要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它们是中国国务院直接管辖的精英政策机构。贷款的条款包括每年2%~3%的利息以及15~20年的还款期。据估计,隐形补贴很难实施,因为即使不考虑利率,92个受援国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没资格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取长期贷款。

    4.中国在设备和服务交付方面与其所承诺的援助并不完全相符。这不足为奇,因为项目施工涉及地质调查、土木工程、采矿作业、施工和后勤安排方面,通常将持续数年。最典型的是,这些项目往往带来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这是中国援助项目的特殊要求。另外也需要额外的住房建设和后勤支持。中国援助建设项目的交付往往比其承诺的时间晚6年,即在2001~2008年做出的承诺将在2007~2014年得以实现。

    5.兰德公司研究了一系列可能影响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因素。一方面,中国有可能增加援助,通过向受援国增加出口从而增加从这些国家的能源进口,以刺激国内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减少对外援助,以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和缩小国内收入差距。兰德公司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总体而言将继续增大,然而也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中会有所方放缓。

    6.最近,中国发起了一个新的机构,即亚投行,旨在增强区域连通性并促进贸易发展。例如,振兴中国的古丝绸之路,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提供子弹头列车,以及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商务部表示,亚投行将涵盖三个区域:中亚(包括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亚(印度次大陆)和东亚(包括朝鲜半岛和东盟国家)。中国已经确定亚投行的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而中国所占的份额则略微低于1/3。第二大股东是印度(出资额为84亿美元),其余的股份由亚投行其他的创始成员国认购,但主要是亚洲国家,欧洲成员国认购的份额较少。美国没有参与亚投行。亚投行是否能够从商业信贷市场募集资金将由亚投行的57个成员国决定。

    7.国家开发银行一直在中国对外援助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是否能够在亚投行体系下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单独管理着中国-非洲开发基金。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将在亚投行的重大决策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8.亚投行将如何影响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如何被资本市场所影响仍有待观察。亚投行的前景也不是很好。亚投行是向新兴市场提供补贴援助的另一条多边和双边渠道,现有渠道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以及在美国、英国、欧盟、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众多的双边援助机构和政府支持的银行机构。资金供应方的数量很多,因此任何精心构思和合理配置的开发项目都有资格从一个或者多个资金供应方获得资金。因此,亚投行可能采取措施与其他资金供应方竞争,如为未来的借款人提供优惠的条款。

    9.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建设一个多边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是美国与另外11个太平洋沿岸国家签订的贸易协议,旨在扩大自由贸易并且促进该地区的投资发展。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产生输家和赢家,并且这是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论,但是这一协定的实施将为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带来净收益。相比之下,亚投行的前景就暗淡了许多,而这正是美国所希望的。

    编号:20150629A195

    中国向拉美战略转移

    Ted Galen Carpenter[71]

    原文标题:A Chinese Pivot to Latin America?

    文章框架:中国开始对拉美表现出兴趣;中国在拉美日益增强的经济活动引起美国警觉;中国有可能与拉美形成战略同盟;美国将面临重大地缘政治竞争。

    观点摘要:

    1.在过去几年奥巴马对东亚的“战略转移”(或军事力量“再平衡”)引起了东亚地区以及美国本土的强烈关注。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理由来分析,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否是为了牵制中国。美国的其他举动包括重建在菲律宾的微弱的军事力量,加强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一贯的双边关系,和越南及其邻国结成史无前例的安全同盟,这些都加重了中方的疑虑。美国企图插手南海领土争端并且阻止中国现有同盟再加入新的成员。由中国领导的亚投行的成立也表明美国正在与越来越多的中国邻国结成战略同盟关系。此外,正在扩大的这些战略关系也暗示了美国想要在经济、政治和军备竞赛上遏制中国影响力的隐含目标。现在中国对外战略有一种微妙趋势就是将触角更加深入到拉丁美洲(这个地方长期以来都是美国的政治后院),以此来对抗美国的“战略转移”计划。李克强总理高调访问了南美四国(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是中方对这一地区产生兴趣的最新表现。李克强此行的最主要目的似乎是开展经济合作,并且也真的成功了。他说到做到的行为也提升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尤其是重要的大宗商品生产国)的经济关系。鉴于中国对重要原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因此与资源丰富国家结成互惠互利关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事实上,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额已经在不断地大幅度增长,拉丁美洲每年对中国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了1120亿美元。另外,对拉丁美洲的重要经济产业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投资方,尤其对巴西和智利——李克强访问中重点关注的两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2.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有其他证据表明中国对拉美的关注日益增强。一个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中国亿万富商正在筹备投资一个500亿美元的项目,那就是建造横跨尼加拉瓜的跨洋运河。尽管面临着环境问题,但该项目仍然获得了尼加拉瓜左派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的热情支持。如果该运河建造成功,那么将直接与巴拿马运河形成竞争,中国在中美地区的利益就有了重要的经济与战略落脚点。该项目已经给美国的外交界敲响了警钟。在2014年和2015年中国还给委内瑞拉提供了数十亿的贷款,因为该国的经济实在糟糕。如果尼加拉瓜跨洋运河项目成功,那么这笔贷款将会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美委关系再蒙上一层阴影。事实上,对委内瑞拉的援助也正好打破了美国通过越来越严格的经济制裁来孤立马杜罗左翼激进政府的企图。

    3.在这一点上,将中国在拉美的一系列动作完全与美国在东亚的“战略转移”计划等同起来还为时过早。一方面,双方的动机似乎有所不同。到目前为止,中国对拉美的兴趣仍然只在经济层面,虽然也有一些越来越明显的战略目的。与此相反,美国的“战略转移”计划在性质上更具有军事动机。尽管中国在拉美的动作大部分是出于经济目的,但美国依然非常关注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一举一动,试图阻止中国的渗透,但这都是徒劳的。拉美国家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非常欢迎,特别是能够提供良好的双边贸易前景以及急需的投资活动。中国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巴西和智利这样的重点国家)经济和外交联系的不断扩大,为新的安全同盟关系打下了基础。中国领导人是否打算结成这样的安全同盟还有待观察,但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那么美国将面临在西半球几十年以来第一次严重的地缘政治竞争。

    编号:20150608A062

    治理灾害保险市场以加强气候变化抵御能力

    Pete Ogden[72]

    原文标题:Harnessing Insurance Markets to Enhance Climate Resilience

    文章框架:七国集团通过扩大社会保险业务来帮助易受自然灾害的国家;该计划的背景;保险业务有哪几个种类;如何具体实施。

    观点摘要:

    1.极端气候日益频繁而且日益严重,也更加具有破坏性。世界各国都在加紧脚步努力应对随之而来的后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七国集团(G7)在周一推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极大程度地扩大易受相关气候危害人群的保险覆盖面。该计划目前的打算是到2020年在极易遭受气候灾害的发展中国家使直接或间接的人身保险覆盖范围达到四亿人,以此来应对相关气候变化的负面冲击。同时在极易遭受气候灾害的国家建立早期预警系统。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从现有抗风险保险系统中学习,比如“非洲风险能力”系统、“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系统以及其他努力保护脆弱地区的保险方案和市场成果。

    2.2012年七国集团在戴维营召开峰会,这些国家对市场机制的创新表示出很大兴趣,比如作为试点招标设施的甲烷减排,其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七国集团周一宣布的计划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应对气候问题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来改变气候。

    3.通过私人投资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模式在适应性和修复性方面还需要被大众认可,同时,该项目在成功拓展市场模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幸运的是,也有一些早期进入该领域的有前途的先行案例可以被借鉴、效仿以及大规模复制。不足为奇的是,当灾害来临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那些公司,也就是保险和再保险公司,本质就是风险转移,这样就促使了能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工具的产生。

    4.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工具包括:(1)巨灾债券——针对未来自然灾害的对冲基金和公债。(2)参数化风险保险——政府行为的巨灾保险,也就是发生自然灾害时在满足指定条件的情况下立即支付。(3)天气指数保险——不在国家预算中的应急方案,用来应对不稳定气候中不可预知的天气的花费,减轻预算压力。(4)产量保险——这种模式已经造福了几代人,由于气候变化使发病率和干旱程度严重增加,因此这种模式急需进行现代化改革以及大规模拓展。

    5.那么我们的政府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呢?一种方式是寻求更大的支持——包括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多边开发银行(MDBs)和七国集团曾经进行合作,帮助其建立金融自然灾害风险保险基金,比如“太平洋巨灾风险保险试点”“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等,双方可以在这方面扩大彼此的合作。同样重要的是,各国必须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来确保这些金融保险资金是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国家。虽然七国集团的保险投资提供给中低收入国家中的那四亿人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属于高危人群的小国家,比如太平洋岛国,对于新兴建立的亚投行来说是一次机会,对于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南非或金砖国家银行同样也是如此——它们共同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的实现。与这些国家以及多边发展银行在该项目上进行共同合作,可以确保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是以稳固的、有弹性的方式进行。当然,没有任何保险政策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的绝对紧迫性。

    编号:20150610A061

    北京眼中的伊朗

    Kevjn Lim[73]

    原文标题:Iran Seen from Beijing

    文章框架:伊朗是中国中亚战略的重要节点;伊朗与中国的合作。

    观点摘要:

    1.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将中国的影响力扩大至中亚、波斯湾以及欧洲等地。而伊朗则是中国中亚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

    2.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伊朗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且有报道称,中国与伊朗的双边贸易额在2014年达到了近500亿美元。

    3.中国与伊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以及伊朗的帕提亚帝国时期。当时,两大文明古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往来。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朗,伊朗国王Peroz三世逃亡国外,当时唐朝皇帝唐高宗为其提供了避难所。近现代以来,尽管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是毛泽东和霍梅尼都在运用革命遗产来打破美国的霸权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伊朗的可靠盟友(但不能说是最可靠的),因为中国是其制衡美国霸权的主要大国盟友。两国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1997年,美国利用台湾海峡危机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停止向伊朗提供导弹援助。然而,近几年来,中国和朝鲜向其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伊朗自主研发导弹,导弹也成为伊朗国家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4.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中国一直致力于向西发展。中国著名战略思想家王缉思早在2011年就提过这个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应对并制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东方战略”。如今,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优先发展的事项有以下三点:第一,确保来自中亚邻国的能源可以通过陆地运送到中国,以降低别国海上拦截的风险,尤其是在两大敏感水域——马六甲海峡(中国有80%的油轮经过此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第二,开发一批项目用于安抚动荡但资源丰富的新疆。在这里,维吾尔族分裂势力多次携带武器与中国汉族人民发生冲突,并声称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第三,促进地区稳定和推动区域一体化。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鉴于海上拦截的风险,修建陆上能源管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2006年和2009年相继有两个新管道投入运营。第一批泵油从阿劳特经过中国新疆,最终到达中国沿海。另一个管道则主要运送天然气。中国主要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2012年以来,土库曼斯坦一直都是中国天然气最大的供应商。

    6.中国有一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正在中亚地区布局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并且准备通过在亚投行以及丝绸之路基金会进行融资,为修建工程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中国修建了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从Khorgos到达哈萨克斯坦,并且最终到达俄罗斯西部以及欧洲,这条铁路与现有的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至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的铁路并行。分析师高博(音译)称,中国试图通过建设高铁项目,将中国的影响力从东部沿海扩展到欧亚大陆的内部,以此应对美国的海上攻势。

    7.伊朗在中亚并不是主角,部分原因在于其对俄罗斯的顺从,而且还有一些国家担心伊朗软实力的渗入。但是伊朗为它们弥补了地缘政治缺陷,因为伊朗是这些国家通往印度洋最为便捷的一个出口,并且是中亚贸易中唯一横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1996年5月,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修建了一条将近300千米长的铁路。2014年,伊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修建了一条从 Uzen 到 Gor-gan的铁路。1997年,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修建了一条从 Korpeje到 Kordkuy的天然气管道。

    8.伊朗的地理位置对于北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伊朗将欧洲与海湾地区连接在一起。鉴于此,伊朗在中国的能源供应以及商业贸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9.如果联合国能够减轻对伊朗的制裁,毫无疑问,中国会立刻参与到伊朗的经济发展中。伊朗在扩建公路、铁路、管道网络时,也将会更加顺利。这样,也能为伊朗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做好铺垫。此前,由于联合国的制裁,伊朗无法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所有的共和国(除了土库曼斯特),该组织被认为是用于制衡由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因此,伊朗把该组织视为一个依靠,以应对未来与西方国家可能发生的冲突。

    10.在此背景下,美国没有可回旋的余地,对中国与伊朗的限制将使二者联合起来。中国与伊朗的联合又将会给美国的宏伟战略带来什么后果呢?

    编号:20150611A109

    回应亚投行:原有的多边发展银行需要重组其运行流程

    Daniel F.Runde; Helen Moser[74]

    原文标题:Responding to the AIIB: The Need for Process Reorganization by Traditional MDBs

    文章框架:亚投行对原有的多边发展银行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迫切需求;原有多边发展银行效率的低下;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将优先考虑效率;对原有多边发展银行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亚投行的出现对于国际金融的发展而言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标志国际金融的现状正在改变,同时美国以及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主导的多边发展银行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上也不再拥有垄断权,也不能在提供贷款之前决定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什么样的评估,以及这样的评估需要多长时间。为了满足全球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多边发展银行需要大规模地改革它们的审批流程。

    2.预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是1万亿美元,利用这些资金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2013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尽管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但是南亚地区仍继续面临着经济增长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以及巨大的基础设施差距问题,这些可能阻碍南亚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例如,孟加拉国的农村居民需要现代化公路,将它们的村庄与学校、医院和市场连接在一起。

    3.传统的多边发展银行对基础设施项目过长的审批时间拉大了人们需要什么和可以得到什么之间的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即使项目开发前必须评估,但也不应当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完成。很难找到关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一份关于世界银行公共部门管理的审查文件表明,一个非公共部门管理的项目从概念文件转变成“效益”或正式实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是两年五个月。由于对这些多边发展银行的审批流程和官僚体系感到失望和无可奈何,一些国家可能会向亚投行和中国的双边融资机构寻求资金援助。

    现在,国外和当地公司已经参与到基础设施公私伙伴关系当中,各个国家也将更有能力利用国内税收资助自己的项目。由于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多边发展银行的资助也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此外,这些延迟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前景。

    4.中国表示亚投行将重点关注效率,并且宣布放弃一票否决权。最初外界担心中国将使这一银行完全背离国际上关于基础设施项目公认的原则,但是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这种担忧。该行公开表示其将优先考虑效率。亚投行的临时负责人在4月表示,亚投行的标准将是“精益、公正、环保”。

    5.布雷顿森林机构应该努力提高它们审批项目的效率,而不是担心亚投行将如何改变世界金融体系。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基础设施融资当作它们最大的外部资金来源,但是美国和其他捐助者在融资方面漫长的时间和繁杂的过程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所需的资金。中国将资助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发展本国经济和扩展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多边发展银行需要认真审视审批流程,并且设法更好地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些多边发展银行应该意识到,一些国家对审批时间的失望已经不利于它们作为全球金融机构的使命的实现,并且应当开始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它们应该重新定位,用前沿的标准和原则来提高效率。

    编号:20150625A19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