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嘉佑年间进士。诗词、散文、书法自成一派,均有很高成就,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上的全才。
西林:寺名,在江西庐山。
此诗妙处,不在抒情、写景,而在富于理趣,于日常生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同一个庐山,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发现。这本身就富有哲理。可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深化题旨: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在于庐山本身,乃是由于观察者所处位置的不同。换句话说,由于观察者“身在此山中”,无法摆脱所处位置的局限,只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一些局部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呢?回答是:必须跳出此山之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