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监测
循环血容量及循环功能是组织有效灌注和代谢的基础,主要监测指标有BP、HR、SPO2、率压积(RPP)、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尿量、周围微循环监测、心电图(ECG)、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超声心动图等。
(一)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HR:实施自体输血过程中,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血容量不足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一般维持收缩压(SBP)大于90mmHG或平均动脉血压(MAP)大于60mmHG。
3.RPP=HR×SBP,反映心肌耗氧量指标。
4.SI=脉率(P)/SBP,SI=0.5表示血容量正常;SI≥1为轻中度休克,失血占全身血容量的20%~30%;SI>;12.5为严重休克,失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0%~50%;SI>;2为重度休克,失血达全身血容量的50%以上。
5.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2.0ML/(KGH)以上,但自体输血实施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6.SPO2: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SPO2波形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SPO2波形不随呼吸变化,不能完全排除患者血容量不足。
(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CVP是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最常用的监测指标,出血量大的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监测。通常平卧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压力传感器则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还是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
2.有创动脉血压(IABP):IABP较无创动脉血压(NIBP)高5~20mmHG。对于循环波动大的患者,NIBP测压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大动脉压力,而IABP测压较为可靠,能实时了解血压变化。此外,IABP还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连续动脉血压波形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肺动脉楔压(PAWP):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PAWP升高是左心室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
除上述指标之外,目前的一些研究也显示,通过收缩压变化率(SPV)、每搏量变化率(SVV)、脉压变化率(PPV)、血管外肺水(EVLW)、胸腔内总血容量(ITBV)的监测进行循环容量管理,可能比传统方法更为可靠和有效。但任何一种监测方法所得到的数值意义都是相对的,因为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经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指标的数值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必须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综合评估。在实施综合评估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分析数值的动态变化;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估。
二、失血量监测
失血量监测有助于输血指征的把握,应结合临床观察和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一)失血量的评估失血量的评估指标。
(二)引流量、敷料重量测定法失血量(ML)=术中吸引瓶内液量+敷料含血量-术中冲洗所用的盐水量-其他引流液体量(如羊水、囊液、腹水等)-干敷料重量,其差值即为出血量(1G相当于1ML)。此法不包括体液蒸发和形成血栓的消耗,所测失血量常较实际失血量小,引流瓶内引流量应该经量杯测定。
(三)HCT测定法
失血量(L)=(基础HCT-失血后的HCT)/基础HCT×体重(KG)×7%,此法能较准确地动态监测失血量。
(四)HB测定法
将血纱布用10L生理盐水清洗,测定该清洗液的HB浓度。失血量(L)=血水中HB(G/L)×血水总量(L)/[原有HB(G/L)×稀释因素],稀释因素常为200。血纱布不易洗净,稀释过多又不易测出,故误差较大。
三、HB/HCT监测
氧供(DO2)=心排量(CO)×动脉血氧含量(CAO2)=CO×(2.38×HB×SAO2+0.0031×PAO2),适当的循环血容量是保证CO和DO2的基础,而容量的判断是综合的、动态的。在心肺功能稳定的前提下,适时连续HB/HCT监测有助于判断失血量、血容量和机体氧供情况。目前不仅有床旁快速HB/HCT测定仪,而且已经有床旁无创连续血红蛋白与脉搏变异指数监测仪,可以无创、连续、实时监测碳氧血红蛋白(SpCO)、高铁血红蛋白(SpMet)、血氧饱和度(SPO2)、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和脉搏率,更加优化液体管理,改善治疗效果。
四、凝血功能监测
对于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患者可仅针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但出血量大的患者还需进行纤溶环节监测,术中凝血和纤溶状况的评估需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分析。TEG和SCA均能对术中凝血和纤溶状况进行及时监测。
(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1.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即能满足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PT。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为一常用且灵敏度较高的筛选试验。PT正常值为11~13秒,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
2.APTT:在抗凝的少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白陶土)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磷脂),再加钙以满足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APTT。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更为特异敏感的指标。APTT正常值为31~43秒,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3.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即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TT正常对照为16~18秒,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
4.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S)测定:当血浆含有FDPS时,可与FDP抗体包裹的胶乳颗粒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FDPS测定是诊断DIC敏感可靠的指标之一,快速简单。FDPS正常值为<;5MG/L。
5.FG含量测定:在被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可使血浆中的FG转变成纤维蛋白,通过比浊测定法计算FG含量。FG正常值为2~4G/L。血液稀释中FG通常是最先发生缺乏的凝血成分。
6.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测定:D-二聚体是FDP中的一个成分,为当发生纤溶时,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D-二聚体监测反映交联纤维的降解,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产生的特有降解产物。D-二聚体测定是鉴别DIC与原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但有假阳性,且检测时间长。
7.ACT:正常值为60~130秒。主要用于监测体外循环抗凝及肝素化治疗者,间接反映肝素残留。其局限性是只能监测残留肝素,不是绝对可靠敏感。
(二)床旁凝血功能监测
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只是凝血级联反应中的终点监测,即纤维蛋白丝开始形成,不能反映凝血的“总体”或“全貌”,而凝血过程非常复杂,是体内各种凝血及抗凝成分相互调节和平衡的结果。目前的TEG和SCA在一定程度上能动态地反映凝血过程的“全貌”。
1.TEG:TEG通过对一全血标本血凝块形成速率、强度、稳定性,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动态监测血栓的形成、纤溶发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对凝血过程中产生的切应力和弹力变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图形,在10~20分钟内提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纤溶和肝素活性等20个重要参数来反映凝血状态。TEG监测能快速、简单且动态地反映凝血与纤溶全过程,反映体内血块形成、纤溶发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因此被广泛地用于输血指导、辅助诊断、监测溶栓和抗凝治疗等。TEG与常规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比较有如下特点:
(1)TEG能快速、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稳固的全过程,并提供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常规实验室检查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连锁反应中的一部分,而不能反映凝血全过程。
(2)现在的凝血试验以一旦纤维素形成为结局,而TEG试验以凝血开始,凝血形成及凝血溶解或血块回缩为结局。
(3)TEG与传统凝血试验有很强相关性,重要的区别是TEG在测定凝血级联反应与血小板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性。
(4)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ACT等非动态性,只测定一个点,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所以不能准确确定凝血与出血原因。
(5)TEG与ACT的差别在于ACT只反映高浓度肝素存在的特异性,不能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状态,而TEG测定肝素残留比ACT更精确、更敏感。
2.SCA:SCA是一种功能性凝血分析仪,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探针随着止血的阶段性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不同,通过模拟电子信号将不同时间的运动阻力反映到SCA中,监测凝血过程中黏弹性的阻力变化,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间的曲线即为SONOCLOT标记曲线图。SCA以曲线形式描绘凝血全过程,可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功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可靠、迅速等优点。
五、氧供/氧耗平衡监测
实施自体输血时,有条件的单位可监测全身和组织局部的氧供/氧耗平衡。
(一)全身监测指标
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利用SWAN-GANZ肺动脉导管进行SVO2监测。SVO2=(DO2-VO2)/1134×HB×CI,正常为75%(60%~80%)。
SVO2反映了HB能否满足血液向组织供氧,以此确定是否输血。
2.血乳酸浓度(BL):组织无氧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其对组织氧合不足极为敏感。BL正常值为0.1~1mmOL/L。乳酸增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氧的供需失衡,如休克、心跳骤停、严重贫血等。其次是细胞代谢障碍,如肝功能不全、中毒等。故单纯高乳酸血症不能定为缺氧。
非缺氧高乳酸血症的乳酸水平一般低于3mmOL/L,通常不伴有酸中毒。而缺氧所致的高乳酸血症则较严重,常伴酸中毒。因此,高乳酸性酸中毒对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有重要价值。由于乳酸半衰期为30分钟至10小时,难以反映休克和复苏的即时变化。
3.氧供(DO2)氧耗(VO2):DO2正常为400~600ML/(MIN.M2),VO2正常为150~220ML/(MIN.M2)。氧摄取率(O2ER)=VO2/DO2,正常为23%~32%。可见机体氧供有很大安全空间。两者关系可反映机体有无病理性氧供依赖的存在。
(二)局部组织器官氧供需平衡监测指标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只反映机体代偿与综合的结果,缺乏早期预警,更缺乏重要器官的预警。而局部氧供需平衡监测则能提供早期及重要脏器的缺氧预警。
1.胃肠黏膜PH(PHI):胃肠道血运能敏感地反映休克时的循环变化,是休克时最早发生血管收缩和程度最严重的内脏器官之一,而且恢复最晚。PHI值下降早于动脉压、尿量、CO和血PH等指标的改变,与局部灌注以及氧耗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PHI是目前微循环监测和疗效的早期指标。
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SJVO2代表脑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75%提示脑氧供增加和脑充血,小于50%说明氧供相对减少,脑低灌注,若小于40%则可能有全脑缺血缺氧。
3.脑血氧饱和度(RSO2):经脑近红外光谱可连续监测脑组织氧代谢,RSO2正常值为68%左右。当SAO2<;90%或SVO2<;50%而RSO2<;55%时,提示脑组织缺氧。
4.组织PCO2监测:采用纤维光导敏感探头监测胃肠黏膜的PO2和PCO2。组织PO2可作为组织血流、氧供氧耗的指标,而胃肠黏膜PCO2比PHI更可靠。
各项监测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监测意义都是相对的。必须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才能对机体的缺氧耐受情况有客观的评估。
六、内环境监测
(一)血浆渗透压
正常为280~310MOSM/L。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影响血浆渗透压,并涉及血细胞和组织细胞水肿(脱水)、血容量及循环功能的改变。
(二)血浆酸碱度
血浆PH值和碱缺失的测定可较好反映组织灌注及酸中毒的情况,能准确评价机体内环境、休克程度及复苏的效果。
(三)电解质
血浆中丰富的电解质在维持细胞膜兴奋、细胞外液渗透压和缓冲细胞外液PH的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与NA、K、CA、MG、CL密切相关。
(四)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血液PH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
七、体温监测
低温能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耗量,显著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但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能力降低,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活性下降、纤溶系统激活,增加术中失血量。低温可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增高致血栓形成。当体温低于34℃时将明显影响血小板功能,并延长凝血酶原激活时间。因此,对大出血的治疗必须实施体温监测,及时有效采取保温处理非常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