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建县,平野广漠,临江襟淮,人文。荟萃,景致优雅,唐代贤臣王义方生于此,宋代书法家米芾住于此,尊儒慕学之风延续千年,有读书之乡之美誉。他出生在这里,得天地之灵秀,沐日月之精华,像一棵青松,孕育植根在这块水丰地肥的沃土。
毛广松,这是父母(准确地说是那个乡村老师)给他取的名字,毛广淞,是他自己改的名字,虽一字之别,却有不同的释意。松为木,淞为水,水为木而生,木依水而存。水、木相随相依,为何取而代之?这取名和改名各有_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哥哥小名叫大才,他排行老二,就取名二才吧。这就是当初父母给他的命名。乡下人不像城里人,给孩子取名挖空心思地想,引经据典地查,名字不就是个记号吗?大才二才地往下排。“二才子”,(苏北人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上“子”),这名字他一直用到上小学。
“你叫什么名字?”去上学那天教书先生问。“二才子。”他认真地回答先生。
“大号叫什么?”先生接着问。
“没有大号,请先生给取个吧!”母亲没有文化,求先生作主。“姓什么?”“姓毛。”“什么辈?”“广字辈。”“排行老几?”“老二。”“老大叫什么名字?”“老大叫广才。”“什么才啊?”“我也说不清是啥才?”“那就给这孩子取名毛广松吧?”先生念念有词地解释说:“如果老大能聚财吗,这老二的钱口袋就要松一松,不要把钱看得太紧,要多交朋友;如果老大是木材的材,也正好应这个松字,这松既是木又是材,但愿这哥俩都能成材。”母亲无可挑剔,他似懂非懂,从此,这毛广松的名字一直叫了30年。
家乡有一江一水,水称涟水,江名淞江。淞江源于江苏,流经长江,注人大海。“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那年回家省亲,伫立江头,望着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怀人生,他吟出了唐朝李枕的诗句。奔向大海吧,那里才有波澜壮阔的人生,那里才有事业和生命的永恒。松是山林之物,自已太需要水了,需要生命之水的滋养,需要文化之水的浇灌。临海作墨池,壮怀写人生。高歌一曲罢,他提笔在“松”字前加了三滴水}就是他现在的名字。他说,淞亦松,松亦我,我喜欢松的精神,松的风格,因此而自命“松韵斋主”。
母亲是农民,父亲也是农民,母亲不识字,父亲也只上了两年小学,他从小没有受过文化氛围的熏陶,也没有承受父母艺术的真传。童年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幸福的回忆,他只隐隐约约地记得上学时买不起纸和笔,同学的那支带橡皮头的铅笔让他奢望了许多年。老师用过的粉笔头他如获至宝地拣回家,在那间被烟火熏黑的老屋的墙上写字;粉笔头用完了,他以砖代笔,青砖对着红砖写,红砖对着青砖划;这是他最初使用的书写工具。过年了,舅舅给了两毛压岁钱,他舍不得花,一直攒着,他想攒够了买一支毛笔。上中学了,他酷爱书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同学那里发现了一本毛笔字帖,他看得入了迷。“这本帖子从哪里买来的?”“在淮阴市买的。”那位同学告诉他。那时乡里县里新华书店没有这类书,去一趟淮阴市来回有300里。为了买那本字帖,他硬是骑车去了一趟,自己攒了多年的5块钱,他毫不吝啬地花了个精光,如愿以偿地买到了那本字帖,剩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了纸和笔。3分钱一根的油条他没舍得吃,2分钱一碗的豆浆他没舍得喝,他心里在盘算,少吃一顿饭,节省5分钱,就可以买一张光纸或一支铅笔。这就是中学时代的他,那次远足,他至今记忆犹新。
祖祖辈辈没文化,父母对儿子没有更高的期望,只求儿子长大了不再是个睁眼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黍千斛”,学而优则仕的说教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他有理想也有抱负,希望有一天自己真的走进那“黄金屋”。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宋代的古塔,名叫月塔,关于月塔,有很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人说,嫦娥从此奔月;有人说,月圆的时候,能看到月宫中的嫦娥;还有人说,这是一座神塔,向它祈祷,心想事成。对这些美丽的传说,他似懂非懂,似信非信。可他却无数次地爬上塔顶,登高远眺,他在寻找和眺望外面的世界。
松之风——1975年春天,乡里突然来了一队威风凛凛的军入,在街头扯起“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条幅。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那是一个崇军的年代,国防绿是青年们心中的渴望。和所有热血青年一样,他积极报名,接受祖国挑选。到哪里去当兵?当兵去干什么?这一切,他压根就没想,他只想当兵光荣,只盼能穿上那身绿军装。一切如愿以偿,批准入伍那天,他再次登上月塔,对月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走进军营,他才知道自己当的不是扛枪打仗的兵,开山洞、架桥梁、铺铁轨,怎么还有修铁路的兵?有人说这不是正规部队,有人说这是二等兵,有人说走对了路进错了门,可他不这么认为,当铁道兵同样自豪,同样光荣!
当战士,他是优秀士兵。他以农民儿子的质朴,以苏北汉子的憨厚,扎扎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付出的必然得到回报,在同年度兵中,他第一批提干,成为共和国年轻的军官。
当干部,他是优秀干部。他以勤勉自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以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和发展。没有天时,没有地利,他完全靠自己奋斗,在那批年轻的军官中脱颖而出,最早从基层一名排长被调进令人仰慕的铁道兵部机关当宣传干事,后来调武警部队工作。多年来,他从不因练字而影响本职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不断地变幻出神奇的图案。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农村清年,抛下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来的犁耙,走出几代人没有走出过的家园,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从山沟火热的施工工地走进繁华的都市,走进令人肃然的铁道兵总部机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一点没有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浅薄,还需要充实,还需要发展,他在苦苦地寻觅一条自我发展的成才之路。
像春天里的小雨,机会来得正是时候。机关举办一起书法讲习班,闻名遐尔的大师们来了:欧阳中石、刘炳森、李铎、王遐举、苏适、韩绍玉……作为书法爱好者,这些名字如雷贯耳,令他仰慕已久。今天,能和这些大师们同聚一堂,听他们布道,看他们表演,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他踊跃报名,成为讲习班的第一批学员。
“书法是什么?是门面?是体面?是,不尽然是。书法是风格、是人格、是艺术。讲书法,首先讲人格,人格是第一位的,书法是第二位的,人格高尚伟大,他的书法才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尤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一生光明磊落,人格至美至尊,他的字和他的为人一样有无比强憾的艺术感染力,字字句句被后人视为珍宝。修炼书法,同时要修炼自己的品行……”
练书法,不就是把字练得漂亮一点吗?真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多人生的哲学,大师们的点拨,使他明白了习字与修身的道理。
“练书法,有四字要诀:法、力、形、韵。法,顾名思义,就是写字的规矩和法度。颜真卿说,识法勿使无度,书法是写艺中的写艺,要从规矩而人,规矩而出,达到的目的是法而能化。力,是指字的精神面貌。有力有神的字笔走龙蛇气吞山河,无力无神的字如一盘泥浆毫无生气。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刚劲如刀斩斧劈,柔软如水流花放。形,每为一字,各像其形,下笔前脑子里要先有这个字形。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韵,以气为主,以气充字,既能传神,又能生气,书到妙时是画,画到好时是诗。”书里乾坤大,字里奥妙深。大师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他第一次领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书法到艺术,还有一条漫长的艰辛的路途,能否踏入书法艺术的殿堂?路漫漫,其修远兮!
“夫夷以近,则至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故世之瑰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得至也。”他把王安石的名言谨记在心,迈开了“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临帖,是基础之基础。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黄自元、米芾,凡名人大家法帖,他一一临摩。临帖是枯燥的,须静心以待之,须耐心以持之,毕竟是业余爱好,所用的也必然是业余时间。这业余时间是最难开发和把握的,稍不留神,就会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多彩的生活,多味的人生,常常给人带来无法抗拒的诱惑,人要交友、要娱乐、要应酬……这一切活动安排全部要从那块业余时间里支出。他心里有一本时间帐:八小时以内尽心尽力地工作,八小时以外心无旁骛地习帖。他上班准时,下班也准时。“广淞,今天有几个战友一起聚会,你一定参加。”“广淞,今天有场球赛,我们一起去。”每每遇到这种邀请,他总是巧妙地不伤感情地推迟和谢绝。“广淞太恋家了,是当之无愧的模范丈夫。”时间长了,同事们给他作了这样的评价和结论。“说他恋家,不如说他恋字,让他自己说实话,他知道油盐酱醋在哪里买?每天回到家,着了迷似的练他的毛笔字,真不知道练那东西将来中啥用?”妻子沈小梅给这位“模范丈夫”投了颇有权威的反对票。
练字,他的确是入了迷,迷到了忘我的境地。
那次到古都西安出差,公事办妥后,他一头扎进“碑林”,那是一块书法艺术的圣地,磁石般吸住了他揽胜的目光和脚步,从早到晚,他置身其中,认认真真地看了整整一天,炎热他忘了,时间他忘了,吃饭他也忘了,夜幕遮住了他的视线,他才流连忘返地走回住地。躺在宾馆的席梦思床上,他兴奋地无法人眠,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地写心书。
打篮球崴了脚,苦不堪言。医生建议他住院,他却提出回家疗养。他有他的打算,这是一个难得的练字的好机会。遵医嘱,平时脚要放高,最好是躺在床上把脚吊起来静养。他哪里能躺得住,每次练字,手脚要同时放置桌面上,一坐就是一天。人言是个痴,谁解其中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到了,妻子带着女儿了江苏老家,他受命成了“留守司令”。大年三十那天,他从商店买来两袋速冻饺子,为自己准备了传统的年夜饭。万家灯火,万家团圆。窗内欢声笑语,窗外爆竹声声,他将喜庆和喧闹关在窗外,自己早早地入了“境”,那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地,一旦陷入其中,常常难以自拔。那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他没看,连续不断的拜年电话他没接,难得有这样一个好机会,难得有这样一份好心情,他写了整整一夜,直到曙光悄悄地爬上窗户窥视,才收笔走进厨房煮饺子。打开包装,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速冻饺子忘记放冰箱,早已黏成一团,一古恼倒进锅里,煮好了,皮在内,馅在外。写字,离不开桌子,前几年生活条件艰苦,住房紧张。家里只有一张桌。女儿要做功课,他要练字,起初,爷儿俩“划江而治,各霸一方”。“和平共处”一段时间后,“边境”地区燃起了战火,父女俩常为相互侵占“地盘”发生了“争斗”。在家里,女儿至高无上,他不战而退,只得把战场转移到阳台。他找来一块床板,平放,阳台空间太小放不下,立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书写习惯。习惯不就是在特殊的环境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吗?习惯因人而生,因人而异,是可以逐步养成的,也是可以逐步改变的。那就当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从此,小小的阳台成了他的书房,立起来的床板成了他的书桌。冬天,阳台上没有暖气,夏天,阳台上没有电扇。关起门来成一统,任尔春夏和秋冬。苦行僧般地修练,痴人般的追求,苦吗?的确是苦。何必自找苦吃?他对苦作过这样的解释:苦是一种体验,同时也是一种感受,苦乐观不同,体验和感受也就不同。苦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个成功者最好的营养品。一个从来就没有吃过苦的人,不可能体验到奋斗者成功后的甜蜜。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这就是辩证法。苦是因,乐是果,吾与乐相依相随,相生相息,他由此产生创作灵感,先用淡墨写了一个苦字,然后用浓墨写了一个乐字,苦中有乐,乐在苦中,先苦后乐,其乐无穷。这巧妙的构思,正是他对人生的体验。这幅作品他一直挂在书房,是他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正因如此,他练就了大小字皆可悬腕悬臂提笔书写之功。
天道酬勤。十数年临帖不缀,十数年辛勤笔耕,他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藏在深宫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程门立雪的求字者来了,慕名采访的记者们来了,一个接一个的获奖证书来了,一封又一封的出国邀请函来了,面对这悄然到来的荣誉,他感到欣慰,可他并没有陶醉。他在认真地思考另外一个人生严肃的课题:我属于谁?属于自己?属于家庭?属于金钱?不!应该属于艺术!属于社会!属于人类!为艺术而献身是艺术家们最高的追求。
“毛广淞先生钧鉴:阁下参与美国纽约清泉集团举办的996年度美术书法比赛获优胜奖,特此奉告。清泉集团仅以诚挚之意邀请阁下来美一访,并现场展示才华;不知美国侨界是否有缘一睹阁下风采。尚如我愿,本集团提供美国之行一切费用,以成全侨胞们之期盼。”这是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邀请函,可谓是情真意切,可谓是机会难得,他至今没有成行,可他并不感到遗憾。他有自己的工作,有身不由己的无奈。失去的仅仅是机会,可并没有失去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他这样想。
“练武精兵武动地,习文晓理文惊天——中华第一军”,这是毛广淞先生给驻港部队的题赠。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政委熊自仁将军出席赠书仪式,并把它装裱后悬挂于本部。对此,毛广淞先生引以为傲。去年,毛先生去深圳出差,有幸和驻港部队领导共进午餐,席间,听闻驻港部队已整装待发,准备进驻香港,遂举杯提议:“首长,你们驻港部队身负重托,即将率部赴港,临行之际,我敬你一杯酒,也送你一幅对联。”毛广淞当即赋一联,首长听后拍案叫绝。“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作为军人,同时要洗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谬传和耻辱,驻港部队,不但是威武之师,也要当文明之师。”这是他的解释。好一个“武动地”!好一个“文惊天”!诗句撼天动地,书法气贯长虹。
在毛广淞众多的荣誉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荣誉令他格外珍惜:中国女市长之友。这个女市长之友的称号,也来自于书缘。去年初,毛广淞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女市长风采征文颁奖会,他当场献艺,向女市长们赠送了一幅对联:“府上一官为公仆,阶前百姓即父母。”女市长们大为感动,向他颁发了“女市长之友”的聘书,并请他题写了“中国女市长联谊会”的会标。在场的有关领导陈慕华、高占祥、陶斯亮等艺术界和知名人士纷纷同他合影留念,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近读毛广淞新作,如大幅楷书“自强不息”,行书“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和行草“鹤舞”、“佛”、“寿”,浓淡墨行书“佛缘”以及小品“书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书为心声”等,纵擒有度,挥洒自如,形体与外,神貌其中,一派大家风范。“书法来自心灵的抒发,运笔在手,传神在心。”这是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那呈现在纸上的秀丽流畅、飘逸潇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均是他苦练不休的心血结晶。
松之韵——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真正的雄辩是看不出雄辩的,同样,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地爬行。
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每一个艺术家追求的最高的艺术境界。毛广淞也不例外,他在苦苦寻觅,苦苦追求。艺术是什么?是美,是爱,是感受,是思想,是文化,是创造,是生活……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艺术,艺术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又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在大文化的艺术圈里,书法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已经有了两千年值得骄傲的历史。和其它艺术相比,书法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面壁十年,他终于破壁而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书法是一种运动的艺术。这是他的艺术论。它像体操、像舞蹈、像溜冰、像游泳,有行云流水的韵律,有龙飞凤舞的飘逸,有刚柔相济的融汇,有轻曼舒展的潇洒。体现出来的是情感、美感、文学修养和艺术境界。这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和音乐之间有玄妙的相同之处,不是吗?音乐有7个音符,7个音符不同的排列组合,生成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雨潇潇,雪花飘飘,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音乐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比大自然更复杂的人类的感情世界音乐也能表达。音乐的表现手法是音符的抑扬顿措,轻重缓急,节奏快慢在这一点上和音乐和书法有相同之处。音乐要用心去听,要用心去唱,字也同理,要用心去写,用心去看。如果把笔头看作是音阶,笔尖的位置是“1、2”(哆来),中间的部位为“3、4、5”(米发唆),根部位置为“6、7”(啦希),笔尖的婉转,中锋的浑厚,笔根的激情,浑然构成一部书法音乐作品。在音乐和书法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他的发现,也是他的创造。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作品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每次的展览会里,大部分书法作品仅仅是字而已,至于他的作品,则有与众不同之处,好像开向生命的窗子,从里面传来优美的旋律。是的,欣赏毛广淞的作品,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看似一幅画,听似一首歌。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给他的书法作品带来勃勃生机。
神韵、观远、智度、墨香、砚牛、无止境、温故而知新、金石可镂……这是他常用的印章,这每一方印章铭刻着他的志趣,他的追求,他的向往。
他一直在苦苦地追求,追求书法的神韵,追求人格的完美。
“成名每在穷居日,败事多因得意时”、“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窗小亦能观风舞,檐低更易见龙飞”、“乐在于志,业精于勤”、“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是他的作品,这每一字每一联都寄寓着自己的情怀。他说,艺术诚可贵,人格价更高。在写字和做人二者之间,做人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第二位的。书法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高尚的情操可以使书法艺术升华。
“真水无味”,这是毛广淞修炼艺术、修炼人生的座右铭。水,生命的元素,平平淡淡,无色无味。水中加入糖变为甜水,加入盐变为咸水,加入色变为汽水,甜水也好,咸水、汽水也好,都不是原来意义的水。做人就要做一盆真水,既普通又平常,既透明又无味。加了味的水不一定有营养,好听的话不一定是良言。修炼书法艺术也是一样,不要哗众取宠,不要持才张扬,既然自己已经融为艺术,就让艺术为自己做出鉴定和评价。
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就是课堂。游名山大川,观历史风雨,读诸子百家,肃思静观,常有艺术的火花闪现。他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出差了,把它带在身边,记载所见所闻所思所得的名言名旬。睡觉了,把它放在枕边,以备及时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怀古的、哲理的、劝学的、励志的、自勉的,有格言名句,有野叟之言,有内心独自,可谓是一部醒世恒言,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那次去内蒙古出差,登临苍苍茫茫的大青山,远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突然诗性大发,遂吟诗一首:信步盈盈踏青山,仰面轻轻吻苍天,玉皇叩首喜相迎,嫦娥笑指我为仙。
北戴河旅游胜地,有两处人文景观,一处是毛主席指点江山的雕像。当年这位东方巨人就在这里挥毫写下了《浪淘沙》的诗篇。另一处是始皇求仙处,东瀛求仙的故事早已被世人传为笑谈。世事沧桑,留与后人评说。人生是短暂的,大海是永生的,观海读史,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欣然命笔,写下这样一首:沧海翻波复日升,碣石沉卧记桑闻,秦皇求仙一梦了,滴之两论永世存。
“迎朝霞,上操场,个个都喊一二三四;披月光,进歌厅,人人会唱1234。”北戴河疗养院俱乐部挂的这幅对联,也出于毛广淞的手笔。那次他应邀参加官兵同乐卡拉OK比赛。能文能武,善歌善舞,这就是新时代战士的精神风貌。比赛结束了,意犹未尽,写下了这样的题赠。
“做人谦学老龙头,行事抱定一字恒。”——观长城“老龙头”一得。
“无须涂脂抹粉,拿本色示众;汇集南腔北调,唱军营心声。”一一题赠军营歌曲大奖赛。
“疗养院寡欲静心,学习班读书补脑。”——《邓小平文选》学习班有感。
“米养一片丹心为人民,持步枪动万钧力量杀敌人”——读史偶拾。
诗言情,书寄怀。静观、肃思、感悟,他将这些思想的火花集于一册,读之,陶冶情操,书之,让艺术升华。
松之情——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作为妻子的沈小梅理应站在这个令人尊重的“伟大”的行列中。
松、竹、梅,人称“岁寒三友”。一个是“松”,一个是“梅”,他们都有傲霜斗雪的风格,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巧遇,也许是命中注定的一种缘份,他们不但成为“岁寒之友”,而且结为连理。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段香。”这是毛广淞遵嘱写给妻子题赠。妻子喜欢雪的高洁,也喜欢梅的孤芳自赏。她出生在医生世家,从小崇尚科学。她说,她热爱军队,可从来没想到这辈子要嫁给军人。在她的心目中,军人是一群强悍无比的热血男儿,在腥风血雨的战场,在共和国的危难时刻,他们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维护了共和国的威严。他们是值得尊重的人,可他们并不是现代姑娘们择偶的最佳选择。“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陈腐观念虽已打破,可崇尚国防绿的浪潮也一退千里,代之而起的是“一千二工三学生,解放军同志等一等”的择偶标准。和其他年轻姑娘们的心一样,在情感世界的潮起潮落中,沈小梅并没有超凡脱俗,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并不是军人。
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当那个“绿军装”以男朋友的身分出现在她面前时,那高高的身躯,那英俊的仪表,那高雅的谈吐,不得不使她改变初衷,她不再犹豫,把爱的锈球抛向绿色的军营。
“小梅,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找当兵的?”“小梅,婚姻大事要认真考虑,找当兵的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更何况他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也不好。”听说她交了当兵的男朋友,朋友们疑惑,亲友们不解,纷纷前来劝阻。她理解朋友和亲友们的一片“好心”,可她担心“好心”有时也能促成坏事,她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判断。他来信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漂亮潇洒的钢笔字,更令她动心的还是那朴实无华的情书,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没有山盟海誓的许诺,字里行间充溢着磅礴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她笃信无疑,那字、那人深深地征服了她那颗高傲的心。
军人的恋爱,真正的“红娘”是邮差。他们谈了整整两年,见面的机会只有短短的两次,更多的情感交流靠那不知疲倦的“鸿雁传书”。两年了,她精心地把那厚厚的一摞“两地书”装订成“编年史”,那是她情感的历程,那是她爱心的寄托。谁说画饼不能充饥?中秋节到了,那“鸿雁”如期而至,信里夹带着一幅独具匠心的画,画的是一块月饼,月饼里镶嵌着嫦娥奔月的图案,画的下方是为心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热恋中的沈小梅来说,这块纸做的月饼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她一直珍藏着,直到今天。生日到了,那“鸿雁”又翩翩而来,它捎来生日的祝福,还有一张碳墨的画像。像极了!沈小梅大为感动。她一遍遍地照镜子,一遍遍地看画像,她不明白,他为什么能把自己画的这么像?他解释说:“你觉得奇怪吗?在我的心灵里始终保存着一张你的底片。”手表戒指、项链,直到结婚的那一天,沈小梅也没有接受过诸如此类的定情物,可她依然觉得自己很富有,就这样她毫不犹豫地成了军人的妻子。
婚后的两地分居,她能理解,也能忍耐。“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这样想。作为军人的妻子,就要像军人一样元怨无悔地做出奉献。赡养老人,养育儿女,料理家务,她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让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刚随军到北京,条件艰苦,同舟共济,她没有怨言。上班的路有3公里,没有自行车,每天起早贪黑,她走了整整一年。第二年,省吃俭用积攒了200元钱,准备买辆自行车,就在这时公公生病,没有住院费不能住院,宁负自己也不能负家人,沈小梅把准备买自行车的钱全部寄回家急用,继续每天起早贪黑地走路上下班。逢年过节,沈小梅总是给家里寄点钱,以此表示孝道。在公婆面前做一个好媳妇,在丈夫面前做一个好妻子。这是沈小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丈夫写字,她研墨涮笔;丈夫出差,她收拾行囊;家务活,她从不让丈夫插手,家里事,她从不让丈夫分心。如今已经随军十年了,她心里一直珍藏着一个从不示人的荣誉:沈小梅同志在1994年度被评为敬老养老模范,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这是千里之外的家乡老年协会给沈小梅的评价和奖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每年都能获得这项殊荣。
她是一个普通人,她有一颗平常心,她没有更高的奢望,平常心中却包含着金子般的情怀。她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佛像,这张佛像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外出的路上,她拣到了一枚路人遗失的金戒子,左等右等,不见失主前来认领,她没有回家,把这个足能令人心灵迷失的心爱之物送到法源寺,法源寺能行大师彰善其德。以一张佛像相赠。佛是一种文化,佛是一种人生境界。听了妻子路遇的故事,毛广淞题字相赠:佛缘。智度、妙观、悟澈、佛缘、大千世界、唐风遗韵,在1996年王汉尊拟写敦煌菩萨的年历中,毛广淞题赠妻子的“佛缘”入选。同时入选的有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李铎、大康、范曾、韩绍玉,能和这些大师们合作,是他的荣誉,可他却说,这是妻子的荣誉,因为这幅字里包含着一颗金子般的。
毛广淞感激妻子,每有新诗新作问世,妻子既是读者又是评委。“中天月影昆明湖,秋夜风过万寿山。”这是毛广淞游历北京颐和园后即兴写下的条幅。“我看这下联中的‘过’字不如改成‘拂’字。”一字之师!毛广淞打心眼里钦佩。妻子酷爱文学,对古诗词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他说,字形于外,神于内,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妻子的心血。
告别“松韵斋”,毛广淞先生以“松梅”二字相赠。我似乎猜到了斋主的用意: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合,这是一个艺术的神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