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意志的样式-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Candide,伏尔泰讽刺小说《老实人》的主人公。

    [2]这一点在热内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虽然他的作品对性经验描写直白露骨,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并没有性刺激。读者知道(热内也多次说明过)热内自己在写作《玫瑰奇迹》和《鲜花圣母》等作品时处于性兴奋之中。读者强烈不安地接触到热内自己的色情刺激,它是推动作品那满是隐喻的叙述前进的动力;不过与此同时,作者的兴奋就将读者本身的兴奋排除在外了。因此,热内说他的书不是色情作品,是完全正确的。——原注

    [3]遗憾的是,《爱德华达夫人》惟一的英文译本只有原作的一半。它收录在《奥林匹亚读本》的第662至672页,由丰林出版社1965年出版,只翻译了故事(récit)部分。但《爱德华达夫人》不只是一部包括同样由巴塔耶创作的序言的故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创作——评论和故事——缺少其中一个部分,就几乎无从解读另一部分。——原注

    [4]他还曾发表过一篇论马基雅弗利和一篇论圣-琼·佩斯(St-John Perse)的文章,但都还没收入文集。——原注

    [5]比如,理查德·科里斯(Richard Corliss)在1967年夏的《电影季刊》上说:“艾尔玛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伊丽莎白的另一个‘道具’。”诚然,艾尔玛读过伊丽莎白写给精神病医生的信而痛苦地得知了伊丽莎白的意图,从这个角度来说,科里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观众要想对影片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做出任何明确的结论都缺乏证据,从这个角度来说,科里斯的观点又不足为信。科里斯正是利用了这种模棱两可,从而不需要从影片中寻找证据就可以做出任何关于伊丽莎白的结论,再比如,“女演员生了一个孩子以帮助自己‘扮演母亲的角色’,但当儿子决定摆脱这种表演以后,她便心生厌恶。如今,她想如同抛弃一部提词用的剧本一样抛弃艾尔玛”。

    [6]大多数影评家却认为这段插曲不但真实,而且是重要的情节。理查德·科里斯就断言:“伊丽莎白失明的丈夫来访,误将艾尔玛当作伊丽莎白,并与其寻欢。”但是,惟一支持科里斯关于伊丽莎白丈夫失明的观点的证据不过是其带了一副黑眼镜,以及科里斯本人要给这段离奇插曲的真实性寻求解释的愿望。——原注

    [7]见理查德·劳德的出色之作《戈达尔》(纽约:双日公司,1968),这是英语世界中第一部研究戈达尔的专著。——原注

    [8]以历史事实而言,现代电影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要远比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来得深远。不过所谓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捷克导演薇拉·齐蒂洛娃(Vera Chytilova)曾坦言,其第一部长片《其他》中所采取的双折画手法正是取材于福克纳《野棕榈》一书中轮换的叙述模式;当然,福克纳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地建构叙述模式,也正是源于电影技术对他的有力影响。而受福克纳同一部作品的启发,戈达尔曾想将自己在1966年夏拍摄的《美国制造》和《我所知她的二三事》同时交替放映。——原注

    [9]罗纳德·里根于1966年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10]约翰·韦恩(真名马里恩·莫里森,1907-1979),好莱坞名演员、导演、制片人,在许多西部片中扮演过硬汉角色,政治观点极为保守。

    [11]亨利·路易斯·门肯(1880-1956),美国作家、评论家,20世纪20年代美国知识界中心人物。

    [12]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的人物,爱玛的父亲,永远在为自己的健康担心,生怕做出任何一件有损健康的事情。

    [13]纽约市民投诉调查委员会是一个专门针对纽约市警察局(NYPD)的监督机构。1965年,纽约市长提议非警员身份的平民应当在委员会中发挥主导作用。他的提议在经过市民投票后遭搁浅。

    [14]巴里·戈德华特(1909-1998),美国政治家,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人,强硬的保守派。

    [15]叶夫图申科(1933-2017),俄罗斯诗人。

    [16]蒂莫西·利里(1920-1996),美国心理学家、作家,鼓吹可控状态下迷幻剂具有治疗的潜力。

    [17]康纳·克鲁斯·奥布赖恩(1917-2008),爱尔兰政治家,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18]20世纪60年代美国红极一时的女子三重唱组合。

    [19]马里奥·萨维奥(1942-1996),美国政治活动家,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言论自由协会领袖。以激情演说闻名。

    [20]安德鲁的昵称。

    [21]罗伯特的昵称。

    [22]全称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美国新闻处)。

    [23]全称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

    [24]Harrison Salisbury(1908-1993),美国记者,二战后由《纽约时报》派驻莫斯科。受邀访问北越后,在报道中多次表达反战观点,尤其反对美国对越实施空袭。但索尔兹伯里访越似乎是在1966年底,不知桑塔格是否记忆有误。在关于越战的纪录片《猪年》(1968)中,索尔兹伯里接受了采访。

    [25]Staughton Lynd(1929—)和Tom Hayden(1939-2016)在越战期间都积极投身于反战运动;《另一边》(The Other Side)出版于1967年。

    [26]Jean Lacouture(1921-2015),法国记者、历史学家、作家,尤以传记作品闻名(包括《胡志明传》)。和上文提到的索尔兹伯里一样,他和德维莱尔(Philippe Devillers)也是《猪年》一片中的受访者。

    [27]Mary McCarthy(1912-1989),美国小说家、批评家、政治活动家,反对越战,其间多次访问越南,并著有《越南》(1967)、《河内》(1968)等作品。

    [28]Wilfred Burchett(1911-1983),澳大利亚记者,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因为亲共的政治主张在西方引起巨大争议。越战后期更是不顾年迈和美军袭击的危险,奔赴越南各地。著有十余部关于越南的作品。

    [29]在文中的全称为“罗素基金会国际战争罪法庭”(Russell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War Crimes Tribunal),亦称“罗素—萨特法庭”,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组建、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主持的在道义上和国际法层面上对越战中美军的暴行作出审判的机构。

    [30]离河内市区约7公里。

    [31]桑塔格应该是弄错了。“小湖”(Petit Lac)今称“还剑湖”(Hoàn Kiem),跟“一柱寺”(Mot Cot Pagoda)并不在一处。“一柱寺”下面的湖名为“灵沼池”,该塔寺正是因为建在池中一根大石柱上而得名。

    [32]考虑到这位领队的性别,根据原文“Oanh”音译。按南越曾有代总理名为“阮春鹰”(Nguyên Xuan Oanh)。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桑塔格似乎搞不清越南人的姓、名顺序,比如后文的“范玉石”(Doctor Pham Ngoc Thach)在桑塔格的笔下往往成了“石博士”(Doctor Thach),这种情况贯穿全文,在翻译时,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灵活处理。

    [33]Far from Vietnam(1967,法文原名为Loin du Vietnam),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战的集锦片,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戈达尔(Jean-Luc Godard)是导演之一。

    [34]音译,原文为“Hieu”。参考越南当代歌手Ho Quang Hieu通常中译为“胡光孝”。

    [35]音译,原文为“Phan”。

    [36]音译,原文为“Toan”。

    [37]全称“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of South Vietnam),成立于1960年。

    [38]原文作“Thieu-Ky”,“绍”即阮文绍,“祺”即阮高祺。

    [39]存在于1940到1948年间的一份报纸,名字为何叫PM,没有确切说法。过去有人指责这份报纸受共产党控制,后来证明那并非实情。

    [40]Corliss Lamont(1902-1995),美国社会主义哲学家,左翼人士,拥护公民自由。

    [41]当是指Sidney James Webb和Beatrice Potter Webb夫妇,皆为英国费边社会主义者。

    [42]指当过美国副总统的Henry Agard Wallace,他支持主要工业国有化,主张缓和同苏联的关系。1948年,华莱士作为进步党(the Progress Party)候选人参加总统大选,惨败而归。

    [43]指徵侧(Trung)和徵贰(Trac)姐妹。姐妹俩于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因不满交趾太守苏定的法令,反叛东汉。后被马援率兵平定。越南人将她们视为民族英雄。

    [44]Ly Thuong kiet(1018-1105),又名李俊、阮常杰,越南李朝将领、宦官,是李朝与宋朝交战的主要将领。

    [45]即清平安南战役,当时清朝投入的兵力在五万左右,此处应该是越南方面为了突出其克敌制胜的能力,对清军的数量做了夸大。

    [46]这两次“白藤江之战”分别指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和元朝与越南陈朝的战争。

    [47]Ta Quang Buu,数学家。

    [48]Pham Ngoc Thach,音译。

    [49]Vy Ban,现在应该是和平省的一个县。

    [50]Bernardo Bertolucci(1941—),意大利导演、编剧、制作人。他在1964年的电影《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的开头引用了法国政治家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的这句名言,原文当然为法语,桑塔格作了英译。

    [51]1968年3月3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停炸北越北纬20°线以北地区。

    [52]即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

    [53]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的一款著名汽车,曾被广泛地用作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车。

    [54]俄语,“同志”的意思。

    [55]当时正值1968年总统大选,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初选中,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y)和尤金·麦卡锡正斗得不可开交。最终肯尼迪获胜。

    [56]林赛指当时的纽约市市长John Vliet Lindsay(1921-2000)。他是当年很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马丁·路德·金遇刺后,美国社会矛盾更为严重,林赛急赴哈莱姆向黑人居民表达对金去世的痛惜,表示会尽力解决贫困问题。

    [57]霍华德·法斯特(Howard Fast)和阿尔伯特·马尔兹(Alberto Maltz)都是当年受到社会主义阵营追捧的美国作家。法斯特曾是美国共产党党员(1957年因苏联入侵匈牙利而愤然退出),1950年麦卡锡主义横行时,他因为拒绝与“非美活动委员会”合作而受到政治迫害,入狱3个月,且列入黑名单多年。马尔兹同样是因反抗“非美活动委员会”而遭受牢狱之灾;该委员会在对好莱坞亲苏片的调查中,共传唤过四十一个为好莱坞工作的证人。结果,在这些证人中,有十人拒绝回答问题,史称“好莱坞十君子”(Hollywood Ten),马尔兹便是其中之一。

    [58]不知是不是指法国作家、诗人André Breton(1896-1966)。

    [59]Norman Morrison(1933-1965),美国巴尔的摩贵格会教徒,用自杀(“自我献祭”,self-immolation)抗议美国参加越南战争。

    [60]南越和北越的军事分界线。

    [61]1964年5月2日,阮文追在公理桥上埋设地雷,准备暗杀由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率领的代表团,事泄,于5月9日被捕,10月15日被杀害于狱中。

    [62]别名“雷公”,是美国空军第一架超音速战斗轰炸机。

    [63]Na Phon,音译。属于和平省梅州县管辖。

    [64]中国南海。

    [65]越南人反抗明朝统治的斗争,史称“十年抗明战争”。

    [66]原文为Kieu,全称Kim Van Kien truyen,越南国民文学长篇叙事诗。原本为中国章回小说,署名青心才人编次,成书于顺治、康熙年间。18世纪到19世纪间,越南阮朝诗人阮攸根据此书改编,主要用越南本民族文字喃字写成,共3254行。

    [67]全名“王翠翘”。

    [68]和平省省会。

    [69]河内市区的一条街道,桑塔格的原文为Quan Than Street,如今通常写作Quan Thanh Street。

    [70]越南人口排第三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的莱州、山罗、和平、清化和乂安等省。

    [71]应该出自D·H·劳伦斯为维尔加(Giovanni Verga)小说《堂·杰苏阿多师傅》(Mastro-Don Gesualdo)撰写的导读。

    [72]越南社会党成立于1946年7月,是代表爱国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政党;越南民主党成立于1944年6月,是代表爱国和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越南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73]1951至1976年间,越南共产党称“越南劳动党”。

    [74]带来真正革命性变化的是革命情感的共同体验——不是豪言壮语,不是对社会不公的揭示,甚至不是理性分析,更不是任何权衡利弊后的行动。而在两方面——思想意识与言辞表达之间的不相称,实际意愿的强弱——的共同作用下,革命其实是可以被“谈话”消解殆尽的。(所以法国最近的革命才会失败。法国学生一味空谈——话讲得还很漂亮——而没有在占领的大学里重新组织起行政工作。在外界看来,他们上街示威和对抗警察的场景是言辞和象征层面的,而非实际行为;这也是一种“谈话”。)在我们这个社会,“理想主义的”往往意味着“缺乏组织的”;“富于战斗性的”的意思仅仅是“情绪激烈的”。在欧洲和美洲,大部分疯狂叫嚣着谴责所处社会的人既根本不清楚自己更想让社会成为什么样子,也没真正考虑过掌权的任何计划,好让激进的变化付诸实际。是的,多半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简直像一种人们特意设计来让它永远成功不了的活动。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项反社会活动,这种形式之所以应运而生,就是为了人们可以通过对抗国家来维护个体的独立性。这是“组织外之人”的仪式性活动,不属于靠着与国家之间热烈的情感纽带团结在一起的人民。——原注

    [75]Paulette Goddard(1910-1990),美国演员,作品有《摩登时代》等(与卓别林有过一段婚姻),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76]越南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是越南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越南文日报。

    [77]Dang Thai Mai(1902-1984),越南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78]Pathet Lao,1950年建立的老挝左翼民族主义集团。

    [79]Muzak,米尤扎克背景音乐。但在美国英语中,这个词一般用来泛指各种餐厅、零售店等地方播放的背景音乐。

    [80]指时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

    [81]指1968年5月至6月间发生在法国的“五月风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