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德育从心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消除嫉妒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即嫉妒心。

    嫉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嫉妒可以说潜隐在许多事件中的几乎所有个体的身上。这一潜隐性表现为人们常常不承认自己在某事件中存在嫉妒感,或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这种嫉妒。二是嫉妒总是发生在与自己性别、年龄、文化等相类似而状况发生了改变的人群的身上。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嫉妒感往往导致嫉妒行为,这种行为诸如中伤、怨恨、诋毁等普遍的具有程度不同的破坏性。四是当对方由优势落到劣势,特别是落到比自己还要差得多的劣势时,这时原来存在的嫉妒感便可能发生变化,转变为如怜悯、幸灾乐祸等。

    嫉妒心从本质上说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的目标与志向的人取得成功而产生的不适应感,是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特征。嫉妒一旦成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这种消极的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对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就有很大的危害,这是因为:一是嫉妒使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与他人交往一般很难持久,也很难真诚相待。二是嫉妒常中伤别人,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进步,由于嫉妒之心嫉妒的是别人的贤与能,这就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能建立在相互公平竞争上。三是嫉妒不仅危害别人,也危害自己,使自己不能进步,同时也容易使自己经常产生怨恨、气愤、孤独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妨碍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

    巴尔扎克曾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可见,嫉妒是一种非常不良的心理。化解这一不良心理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我境界。嫉妒从伦理学上看是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克服嫉妒的根本方法在于树立远大目标,不断地同自私自利、狭隘保守的意识作斗争。

    二、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调节到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嫉妒的产生总是因为对方的某些方面的优势被你或其他人发现了,而自己在此方面又恰恰处于劣势,于是产生了嫉妒。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另外一些方面优于对方,并把注意的中心调节一下,那么失衡的心理便会重新获得平衡。

    三、设法消除威胁心理。你之所以嫉妒某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这些优势在某方面给你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一旦消除了这种威胁,也就达到了调节嫉妒感的目的。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化嫉妒为求上进的力量,赶上甚至超过对方的优势方面,还可以扬长避短,以自己之优势对对方之劣势,以获得总的平衡等。

    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嫉妒感严重的人常常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与人交往时,喜欢让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若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心便感到不满足,甚至发脾气;喜欢事事受人称赞,却很少称赞别人;听到他人的好消息就不高兴;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等等。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把别人的每一次进步看做是对美好生活的必要追求,而非对他人的威胁,那么,就不会嫉妒他人的努力和成绩了。

    克服悲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等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对他人产生影响。个人和他人的相互影响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如何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交往的成败好坏。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就会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就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有些交往之所以不能顺利展开,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想交往、不敢交往、不习惯交往,是我们的心理障碍阻碍了我们的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的悲观心理是指一种对社会交往的极端的消极理解,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真情、任何意义可言。有一些人由于受旧社会封建思想遗毒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或者在与他人交往中有过受欺骗、被玩弄甚至被出卖的切身感受,由此看破“红尘”,因而产生一种悲观情绪,把自己的内心禁锢起来,与世无争、与人无交。这种情绪从根本上摒弃社会交往,不仅给自己认识世界造成困难,也为他人理解自己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尽早克服。

    一、克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观念。“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反目成仇、以怨报德、落井下石等。应该说,在剥削阶级社会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是一个较普遍的观念。在今天,尽管也不能把我们的社会理想化,但从总的来看,在我们的国家里,世态并不是时炎时凉,人情也不是忽冷忽暖。虽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着一些丑恶的现象,但这不是世态的主流。

    二、克服“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观念。人心的确隔着肚皮,而且人心也的确各式各样,但是并非不能认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关键在于自己想不想“知”、会不会“知”。

    三、克服“人一走,茶就凉”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亲密的感情。“以势取人”、“以利相交”的人和事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但“人一走,茶就凉”并不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定律。

    四、克服“人在人情在,人死万事空”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以相互存在为条件的,虽然对于死者来说什么都不存在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与他人的情谊。但对于活着的一方来说,虽然对方不存在了,但与对方生前所建立的情谊却仍然深埋心底,并没有随之灭亡。即使活着的一方也死了,那如果他们所建立的情谊是真诚亲密的话,仍然会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并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与天地共存。所以,问题仍然不在于死后还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在于活着的时候是否与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如果你在社会交往中遭到过挫折和失败,便从此产生一种悲观情绪,不愿与人交往,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表现。

    打破自我隔绝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会产生孤单感。这是一种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一般说来,孤独与寂寞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孤独感。德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卢森堡在被敌人关押在阴暗的地牢里的时候,尽管与世隔绝,但她仍然十分乐观,并不感到孤独。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在整个世界上,凡是有云彩、有飞禽、有人的泪痕的地方,都如同在家乡一样,她感到在自己的周围有无数的朋友。由此可见,由于某种原因而独处的人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孤独感。

    然而,客观上有很好的交往条件却不愿交往,这样孤独感就很容易出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孤独感同哲学中的孤独感是不相同的。哲学中的孤独感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而社会交往中的孤独感则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哲学中的孤独常是孕育新思想的摇篮,但社会交往中的孤独却常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上的障碍。这是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化的生活,人就失去了本性,而社会交往就是人的本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一个人如果社会交往被剥夺,那么也就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科学与事实一再证明:人的才智、人的丰富精神生活是在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只有在交往中,人才能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然而,社会交往孤独心理却与此相反。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心理危害更大,它不仅会使人丧失青春活力,而且会吞噬人的灵魂、丧失人的斗志。孤独感过重的人,有的会乞求上帝,从宗教里寻求精神寄托;有的会以酗酒、纵欲、轻生来逃避孤独,严重的甚至走向反社会的犯罪道路。因此青少年要消除孤独感,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把个人永远置身于多彩的生活之中,这是战胜孤独的根本。只有心中包容整个世界,才能胸怀宽广,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把个人永远置于生活的海洋中,才能懂得个人的才智;只有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二、消除思想障碍,投身于集体之中。火热的集体是融化孤独、给人温暖的最好地方。在集体中,真正关心同学、友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他们的真诚帮助。当你真正感到与他人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要求、共同的感情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与集体融于一体,就会感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力量。

    三、坚决改造不良的性格与习惯。不良的性格与习惯往往会使别人同自己疏远,这常是造成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高傲、冷僻、尖刻等不良性格以及与人相处耍手腕的不良习惯等。只有改造了这些不良的性格与习惯,与别人相处的障碍才得以消除。这样,更多的人才愿意同你交往,这时你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消除恐惧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同学与人交往时会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在行为上不知所措。恐惧是指有机体在面临险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最原始的情绪之一。恐惧发生时常有退缩或逃避的动作,并伴随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如心慌、毛发竖立、惊叫、预示危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等。

    引起恐惧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因素还在于主体自身缺乏处理困难险境的能力。社会交往恐惧感是人的心理在社会交往时所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其原因有的属于气质性恐惧,即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生性孤僻,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则属于挫折性恐惧,如在某一次较大场合的交往中受到较大的刺激,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感,随之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构成了一遇较大场合的交往就恐惧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也有的人是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就是不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中小学生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当做到:

    一、必须针对恐惧本身,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惧什么,它到底对自己构成什么样的威胁。社会交往恐惧者虽然一遇到交往就沉浸在恐惧和忐忑不安之中,但由于无意识地回避恐怖对象,实际上他们很少正视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因此这种恐惧往往表现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一旦正视了它,也许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有针对自己的实质性内容。嘲笑、冷落、讥讽、暴力,这些情况,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遇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威胁性。不过,在与人交往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

    二、排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品质。例如,抑郁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担心在交往中失态而遭人品评、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常常受到自己所构想的外界压力,这就自然使得自己在交往中异常紧张,导致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手足无措。这样的表现从别人言谈举止中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自然不好,而他对此又特别敏感,所以别人不断反馈信息,也就不断地加深了他的紧张程度,从而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恐惧情绪的恶性循环。了解了这一规律,就可以经常做一些克服社会交往恐惧的适应性心理训练,如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或怎么说,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先从心理上居于主动地位,是有利于形成交往过程中的良性心理循环的。

    三、要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增强社会交往的自觉性。社会交往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我应该自觉地要求自己加入社会交往的行列中。在投入交往时应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虚荣。害怕社会交往,说到底是担心由于不能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而难堪。因此,要排除社会交往恐惧,不妨主动地寻找外部刺激,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和在陌生情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大可不必缩手缩脚,人际交往正是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克服紧张情绪

    紧张是整个生活情境中对有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它反映一定环境的压力和人对此压力的反应。中小学生虽说生活压力不是很大,但在交往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紧张情绪。要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出其症结所在。一般地讲,导致紧张情绪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不同于私下单独交往,私下单独交往是一种人们生活中极常见的社会活动,多是在场面小熟人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较为熟悉。而公开场合的社会交往多发生在较大场面及公开化环境中,伴有很强的社会化内容,人们对它既陌生,又少了解。因此,有无经验是关系到能否勇于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

    二、幼年时期的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常处于封闭环境里,缺少开放性环境和教育,很少接触社会和他人,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对此形成习惯,甚至成年后,仍不愿放弃较封闭性的交往,导致公开场合中社会交往心理的紧张和失常。

    三、知识面狭窄。由于社会交往是以接触、交流思想为内容的,当对某些问题因知识面狭窄而只能被动地听别人夸夸其谈,或发表的见解总比不上别人时,自尊心便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公开交往中的畏首畏尾的情绪。

    四、除了以上几点外,家庭地位不如别人,相貌和体态欠佳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既然已经清楚造成心理紧张的原因,那么我们不妨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指在进入社会交往前,对自己实事求是地掂量一下,从而产生一种勇气和力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来自各方面的自卑感,满怀信心而又从容不迫地开始进行交往。

    二、不断进行交往实践。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敢于交往、善于实践。特别是在社会交往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总是不断遇到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应有战胜挫折的决心和毅力,同时注意交往艺术的修养。口才是可以锻炼的,相貌也是可以通过风度弥补的,只要扬长避短,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敬。

    三、掌握一些调节紧张情绪的技巧。如转移法,在社会交往前可以用听听音乐等形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使大脑产生新的兴奋点,来抑制社会交往中的紧张感。再如暗示法,即自己事先用语言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不必害怕,我准备得够充分的了”,从而以一副自信的面目出现在交往中。

    消除自卑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如人,如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这是一种自卑心理。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常使人孤立、离群、丧失自信心、缺乏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等方式表现出来。

    自卑是一种常见而又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愿望的一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等。在日常生活中,自卑心理一般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之处。当一个人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对自己估计过低时,就会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自愿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心。当人们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如果自我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种“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抑制自信心。

    三、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如生理方面的身材矮小、社会地位的偏低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退缩行为。

    四、学习、生活上挫折的影响。自卑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次性的,常常是屡次挫折的最后积淀,特别是对于意志较弱者,由于神经系统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一些微弱的挫折就会给予他难以忍受的打击,使其变得自卑。

    自卑的形成不是一日之事,因此它的调适也不可能为一日之功,但是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以至根除自卑的阴影:

    一、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改变自卑,首先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学会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有可能克服自卑感。

    二、正确认识社会交往自卑感,增强克服自卑感的信心。有的人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自卑感感到非常苦恼,甚至丧失战胜它的信心,这是很不科学和很不应该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关键就在于各人能否超越自卑。自卑者往往只陷入自己的自卑而羡慕别人没有自卑,从而无法原谅自己,这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对的。

    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人际交往是彼此沟通思想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讳言的是尽管外在条件在起作用,但那是暂时的,永久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说即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强信心,而不要事先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暗示自己,凡事不应当常怀奢望,要以实现小目标,获得小的满足为开始。只有从小小的成功中不断获取胜利的信心,才有可能逐步从自卑走向自信。

    四、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者多为不太合群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结果越不同人交往就越怯于交往,就越自卑。而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就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人交往,可以向他人倾吐心胸,并了解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在比较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是有意识地加强同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尊重人、关心人的人交往,对于克服自身的社会交往自卑感更有益处。

    拒绝贪慕虚荣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人都有自尊需要,人都希望在群体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真正的荣誉,这是合理的、正常的需要。但是有虚荣心理的人由于扩大的自尊需要,追求的是虚假的、名不符实的荣誉。

    有虚荣心的人往往通过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自我表现、投机取巧等骗得荣誉,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结果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害无益的。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声誉、威望、受人尊重的程度等比较关心;自尊心弱的人,则对这些并不在乎。因此相对来说,一般虚荣心强的人,自尊心也强。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从青少年阶段起,随着自尊心的明显增强,虚荣心才逐渐介入情感领域。少年儿童时期的自尊心不明显,虚荣心表现得也就不普遍;而到了青少年阶段,才是自尊心明显增强的时期。青少年人往往很珍视自己的荣誉,顾全自己的面子,容易沾沾自喜,甚至为了得到表扬去做好人好事,为了面子不惜弄虚作假等。青少年人自尊心强,虚荣心也强。对荣誉和获得荣誉的不正确认识,是产生虚荣心理的基础。

    虚荣心对正常的社会交往的影响很大。虚荣心强的人总是以不真实、不平等自我呈现在他人面前,从而造成人际隔阂,要克服虚荣心就应当做到: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崇高,对低级庸俗的事物就越不会注意。当一个人的心目中装着进步的事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时,个人的虚荣也就无所谓需要了。

    二、对荣誉要有正确的认识。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他告诫后人要追求充实的荣誉,必须是自己有所作为,而绝不是弄虚作假。荣誉和虚假不是一回事,而恰恰相反,一是他人对自己有所作为或有所贡献而给予的评价;一是自己为了求得他人对自己有好的评价而弄虚作假,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择手段罢了。虚荣最常见的症状是掩饰自己内在的缺点和外在的不足。

    三、要有自知之明。虚荣心强的人,大多缺乏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长处和能力有正确的估价,二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也有正确的认识。过高估计长处和过低估计短处,都会产生虚荣心。承认自己现实的能力,许多虚荣的做法就能避免。

    避免无端猜疑

    猜疑心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大多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结果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

    一般说来,猜疑心的产生有它一定的原因,从客观上说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猜疑者本身的可疑行为。被猜疑者本身的可疑行为常常是引起猜疑的一个直接原因。二是其他人无意的传闻或有意的挑拨离间。猜疑存在于具体的两个人之间,但其他人的传闻或挑拨离间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导火索或者火上加油的作用。

    从主观原因上看。主要是猜疑者缺乏真正的认识和冷静的态度:本来一些行为对于了解真情的人来说是不足为怪的,而对于一些缺乏了解和认识的人来说就可能变得可疑。如果这时缺乏冷静的态度、听信谣言,那么猜疑就会不断升级。这种情感体验一旦得以持续或蔓延,以后的相关信息便会逐一纳入错误的轨道,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从而造成与交往对象的对立情绪,恶性循环地引导人做出一系列的错误判断。猜疑心是开展正常交往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它不仅使青少年人之间的关系松懈、涣散,而且也会使亲密的朋友、恩爱的夫妻、长期相处的邻居因疑心作祟而产生裂痕,甚至发展成为对立。猜疑心还会对青少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往、个体和家庭的交往产生消极影响,这不仅对集体、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造成不利,也会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困扰,因此必须坚决克服:

    一、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当出现猜疑信号后,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应以诚恳的态度与对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如果证据不足,主观推测、演绎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想象色彩,就应该尽快否定自己的猜疑。

    二、学会知人知己,以防止猜疑心的出现。猜疑心有时是在相互不了解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认真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特征和处世方法,就不会轻易无端地去怀疑他背后干了不道德的事。

    三、无视流言。猜疑之火往往是在一些人的煽动之下才越烧越旺的。因此,当人们听到这些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上当受骗。生活中的这些人令人讨厌,他们自己不学无术,专以打听、传播,甚至编造别人的谣言为乐事,搬弄是非。要抵制和制止这种不良做法,一方面自己不信不传,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揭露。

    四、加强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胸怀宽阔、心底无私的人。猜疑心重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气量狭小,只有注意自身修养,才不至于让这猜疑毒瘤恶性发展。

    世界上完全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误会总是可以弄清楚的。然而,误会如果不能尽快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而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有可能导致不幸。培养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暗示自己以冷静的态度、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这些都是消除误会和猜疑的良好方法。

    消除交往中的偏见

    偏见是人们对任何一种事物所持有的未经检验的观点或信念,这种观点或信念或者与经验相悖,或者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相悖,或者不符合客观实际。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偏见是不正确的,但它又不同于另外一些不正确意见,如谬误、谎言、异端邪说等,偏见更具有主观性、群体性、习惯性和无意性。但对于持偏见的人来说,其偏见被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他认为是事实,所以才坚持。

    二、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否定性的和排斥性的态度,是在否定一个人或一些人、一个群体等场合出现的态度,表现在对其他人的排斥性。

    三、尽管偏见同成见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在认知一定对象时,不是就每个具体事物逐一判断的,而是存在类型化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让人对某一对象的认知极端简单化,以致形成固定的观念,这就是成见;而偏见是用固定化了的思想方法看待特定的团体或属于团体的成员。前者强调认知成分,而后者则包含态度倾向。

    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它对人际之间的交往常构成很大的威胁,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消除:

    一、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常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老年人常认为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因此若想经过接触来改变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态度,最好是与老年人接触的年轻人表现出异于刻板印象的行为来。根据研究发现由偏见对象表现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角色行为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进行平等地位的接触。当彼此接触的两人地位不等时,相互之间的反应大多是肤浅的、形式化的。因此不但不能较深入地了解对方的特性,而且容易根据对方的外在方面做一些刻板的判断,而对地位较低者的判断出入更大。因此以同等的地位相互接触是消除偏见的一个基本条件。

    三、竭力熟悉对方的独特性。偏见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互相认识的肤浅,如果能够详细地了解所接触的对象,知道他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将有助于改变自己的偏见。心理学家们曾发现,住在同一层公寓内的黑人和白人的家庭主妇,彼此认识的机会多,较为熟悉,因此这些白人主妇对黑人的态度好于不住同一层公寓的妇女。

    四、将心比心。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情感上体味偏见的危害,有助于消除已经产生的偏见。偏见是一种消极甚至有害的认识定势,我们只要想想别人用偏见来对待自己时的感受,就容易体味到自己对别人的偏见将在人际相处中起到什么作用了。因此,我们对待人和事的看法,不要过于固执,要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旁观者清,对于自己尚未察觉的偏见,别人常能一语中的。

    淡化报复心理

    报复通常是人们受到强烈的损伤性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性行为。当人们遭受到一种外界强烈的损伤性刺激后,有的人将这种刺激转化为发愤图强的巨大动力,有的人则将这种刺激转化到要报复的对象身上,后者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报复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中以攻击方式发泄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怨恨、不满时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攻击性和情绪性。不管是公开的行为,还是隐蔽的报复,其结果往往给报复对象造成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同对挫折的归因密切相关。如果认为对方有意中伤自己,则进行报复;如果认为并非故意伤害,或者认为他人使自己受到挫折的行为是正当的,便不会进行报复。同时,报复同环境也有关,报复有关线索的存在、第三者的挑动,都可能导致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的产生。因此,中小学生年轻气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淡化报复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坦然面对挫折。人在社会交往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没有挫折的磨砺就不可能成熟,战胜挫折,在挫折中让自己表现得比挫折更强大、更有力量是一切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谈到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遭遇时,曾这样写道:“诗人的命运和英雄的命运完全一样,就像一切强壮的、美的、勇敢和不平凡的人物一样,他们在历史上是极壮丽的,所有的教科书对他们交口赞美,但在当前,在现实中,他们却遭到憎恨。”将被挫折唤起的巨大力量指向挫折本身而不是指向造成挫折的人,从而超越挫折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特征。

    二、正确认识别人的行为动机。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人的行为,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的产生,从而遏止报复心理的形成。人的行为总是受动机驱使的,衡量一种行为的善恶,应在将其效果与动机统一起来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单纯地从行为效果去认识问题,忽视了行为动机,往往会使事情面目全非。

    三、在情绪最激昂的时候不妨转念思考一下报复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许多不幸事情常常都是在感情冲动一念之间做出的而又无法挽回的。在报复行为发生之前,不妨转念想想,通过报复,除了从中体会报复本身所带来的“快感”和给报复对象造成的危害外,自己会不会得到对方更大的报应,会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会不会触犯刑律。要知道,加害于人的人往往会自食其果。

    四、在面对挫折激起愤懑之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情境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这样你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从而能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而因此不采取报复的方式。

    避免自傲自大

    同学们当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常还会自吹自擂。他们这种人就是自傲的人。自傲同自卑相似,都是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卑者总是过低估计自己不同,自傲者则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自傲者常常忽视交往双方应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基础上的原则,而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夸自尊、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对别人的感情不尊重。

    过于自傲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外貌、才华等优越条件为资本,不适度地进行炫耀,而对自己的某些缺陷却视而不见或进行自我粉饰,遇到失败则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极易遭到交往对象的反感。具有自傲这种心理特征的人与人交往会给人以交往不公平的感觉,使对方产生难堪、紧张、窘迫等心理压力。而对方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压力则常常会反唇相讥,或退而避之,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的失败。那么怎样去改变这种不良心理呢?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傲给自己的交往和发展带来的危害。自傲同自卑虽然相似,但自傲更多的是来自思想意识上的障碍,因此克服自傲相对来说并不困难。

    二、虚心向他人学习。如果一个人以高位而自居,以貌美而自赏,以才华而自炫,对别人的优点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或赞许,那么就会失去别人的喜欢,难以使别人产生敬慕和结交之心。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需要尊重,尊重别人才会换来别人的尊重,自己的长处才会被别人所容纳。

    三、放低自己的姿态。自傲的人常常是大肆自我炫耀,总企图压倒别人,居人之上,因而也容易树敌太多,成为众矢之的。而谦虚则是一种令人喜欢的好品质。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打破幻想,才有可能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尊重。为了增加自己在交往中的吸引力,使自己为别人所喜欢,放低自己的姿态是非常可取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