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情-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塔吉克族婚恋习俗独特。

    由于世居山地高原和从事游牧业等原因,青年男女接触机会较少,在草原上,骑马放牧的青年男女放喉对唱情歌,便是传情结谊的有效方式。

    当感情较深时,小伙子要给姑娘悄悄送上一对耳环,姑娘则回送一精心绣制的花包。

    到订婚时,小伙子本人不去,而由一位女友同父兄、亲戚带着礼物到女家,礼物中必须有一条四米长的红头巾。

    订婚仪式结束时,把头巾盖在姑娘头上,表示姑娘已有了配偶。

    塔吉克人结婚日期一般选在八九月份。

    此时的帕米尔高原,正值秋高草肥、牛羊肥壮的季节。

    婚礼前一天晚上,新人所有的亲戚和全村男女老幼都要前来祝贺。

    女客每人都要带一点面粉撒在主人家的墙壁上表示祝福。

    结婚之日,新娘身着色彩鲜艳的衣裙,脚登高筒皮靴,头戴自己精心绣制的“库勒塔”花帽,头上围一条四米多长的头巾,脸罩面纱。

    新娘、新郎手指上都有缠着红白两色布条的戒指,新郎头戴称为“沙拉”的红自两色布条缠的帽子。

    红色象征酥油,白色象征奶子,戴着它预示将来的生活富裕。

    男女两家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叼羊、赛马、跳舞等娱乐活动。

    新郎是这一天的“皇帝”,人们对他特别尊重。

    在娶新娘的路上,新郎骑着马,在众人的簇拥下,每经过一家门口,就要喝一碗由这家女主人送上的酥油拌奶子,接受祝贺。

    到新娘家门口,亲友们立即围起他欢歌起舞。

    在结婚仪式上,由女方选定的证婚人端一碗盐水,用左手给新娘、右手给新郎各喝一口,以象征两人今后同吃一锅饭,白头偕老。

    婚后,夫妻终身称证婚人为父亲。

    当晚,新郎住在新娘家。

    次日清晨,新郎、新娘同乘一匹马返回男家。

    新娘到婆家时,婆婆在门口摆上新毛巾,新人双双踩着毛巾进门。

    新娘到婆家,三天内不揭面纱。

    第三天下午由证婚人揭去,新娘便可行使家庭主妇的职责。

    婚后的女青年在发辫上缀一串串白扣子,以与姑娘相区别。

    4)丧葬塔吉克族丧葬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人不论死在何处,都必须运回家乡埋葬,全村人都来吊唁。

    尸体净洗后,用白布包裹,由宗教人士主持丧葬礼拜。

    死者家属要送宗教人士以袷袢或马匹等礼物以作酬谢。

    出殡之日,全村停止生产,男子参加送葬。

    男性死者的墓穴需齐腰深,女性齐胸深。

    人死后三天内家中不做饭,饮食全由亲邻送给。

    家中男子和男性近亲在一月内不理发,不刮脸,以示哀悼。

    埋葬后三天、七天、四十天和一周年时,都要念经,举行祈悼仪式。

    5)礼节塔吉克族重礼节而好客。

    对来访宾客或过路投宿者,不论是否相识,都热情欢迎,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被褥来款待。

    长期以来,牧民们依靠这种互相帮助,解决旅行时在人烟稀少的牧区不易获得食宿的困难。

    久而久之,便成为风俗。

    对贵宾和远客临门,还要宰羊招待。

    塔吉克人礼节朴质、亲切而且谦恭。

    男子相见,一般相互握手,亲密者要互吻对方手背,最亲切的礼节是同辈互相拥抱。

    女子相见,长辈吻幼辈的眼睛,幼辈吻长辈手心,平辈互吻面颊,亲密者互吻嘴唇。

    男女同辈相见,一般行握手礼,或女方吻男方的手心。

    也有男方将手轻轻按一下女方头部,以示敬意。

    父母与孩子相见,孩子都要亲吻父母的手心,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

    6)文娱体育塔吉克族能歌善舞。

    歌曲种类很多,一般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情歌曲、哀悼曲和宗教歌曲等等。

    乐器除提琴、手鼓外,还有本民族特有的乐器热朴甫(六弦琴)、巴郎孜阔木(七弦琴)和鹰笛。

    鹰笛也称“那艺”,是用山鹰翅骨做成的长约20厘米的短笛,发音清晰嘹亮,与六弦琴一起,最为人们所喜爱。

    舞蹈多是双人舞,形式是大家围成一圈,由一对或两三对舞伴同舞,他人用乐器伴奏。

    舞姿融汇有雄鹰翱翔的矫健动作,舒展、豪放。

    对跳得好的人,观众们要解下自己的腰带或头巾向他们来回摇动,或披在他们肩上,以示赞赏和敬慕。

    当舞兴渐浓时,观众不断插入许多口哨、击掌和欢呼声,使气氛更加热烈欢腾。

    上述歌舞文娱活动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

    赛马、叼羊、马上拾银等,是塔吉克族群众在喜庆节日普遍举行的体育活动,方式与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相似。

    (二)经济民俗1)服饰塔吉克成年男子一般头戴黑绒面圆形高筒帽,上绣数道细花纹和一道宽花边,帽里用黑羊羔皮制作,平时翻出一圈毛边,寒冷时拉下,紧紧遮住双耳和面颊。

    青少年戴同样的白色帽。

    大多农牧民常在衬衣外穿一件黑色无领、对襟长外套,腰系布带,冬季外加光板羊皮大衣。

    妇女头戴圆顶白色绣花棉帽,帽后垂一块后帘,遮住后脑和双耳。

    出门时,帽外加披一块方形大头巾,多是白色,新婚妇女为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

    身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大衣。

    为了清洁、美观,已婚妇女常在腰后系彩色后围裙。

    男女都穿毡袜或毛线袜,外套黑色或红色长筒尖头软底皮靴。

    靴筒用公山羊皮制作,底用牦牛皮制作,轻而耐磨,便于翻山越岭。

    妇女喜爱装饰,盛装时,帽沿上加缀一排小银链,戴项链、大耳环和一种称“阿勒卡”的圆形银质胸饰。

    已婚少妇发辫上缀白钮扣,新嫁娘在辫梢上饰以丝穗。

    2)饮食塔吉克族饮食多以肉、奶和面食为主。

    人们一般只重主食,不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

    平时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烤馕;午餐多是面条或“乌玛什”(面糊糊);晚餐最为重要,多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食品等。

    人们最爱吃的传统风味食品有抓肉、牛奶煮米饭、牛奶煮烤饼、酸奶等。

    由于宗教影响,忌食猪、狗、驴、马肉以及自死的任何动物。

    3)民居塔吉克族不论农牧民,都有固定住宅。

    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形平顶屋。

    屋顶由树枝搭起,抹以麦秸泥,平时可作晒台,中间稍高,便于雨水下淌。

    门多开在东、南面墙角处。

    四壁无窗,只靠屋顶天窗透光透风。

    由于牧民多是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房屋一般较大,屋内不分间。

    室内四周为实心土炕,其中门的一侧为长辈坐卧或待客的地方,另一侧为晚辈卧处,炕上铺以白毡。

    对门一面筑炉灶,上面正对天窗,以出炊烟。

    炉灶后另有一间小储藏室,以放置食品。

    室内无桌、椅等家具,人皆席炕坐卧、饮食和休息。

    夏秋季节,有的牧户也使用毡房。

    (三)信仰民俗1)宗教约从公元2~10世纪的数百年中,塔吉克族先民一直信仰佛教。

    10世纪中叶起,当地跨帕米尔东西的我国喀拉汗王朝开始接受并推行伊斯兰教,塔吉克先民受之影响,信仰开始发生变化。

    17世纪初,伊斯兰教终于成为塔吉克人普遍信仰的宗教。

    塔吉克族原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18世纪初普遍改信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依勒派。

    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相比,塔吉克族宗教活动较少,礼拜寺也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罕,除部分老人每天在家作两次礼拜之外,一般群众仅在节日举行礼拜。

    2)节日塔吉克族的民族与宗教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乞脱乞迪尔节、巴罗提节、台哈莫兹瓦斯脱(播种)节和兹完尔(引水)节等。

    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的过节时间与仪式与维吾尔、哈萨克等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相同。

    届时,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拜访祝贺,并杀羊煮肉,以各种食品待客。

    古尔邦节较隆重,还要举行叼羊、跳舞等庆祝活动。

    “乞脱乞迪尔”节类似内地春节,时间约在每年三月间青草萌芽时进行。

    节前家家要把东西全搬至屋外,进行大扫除,然后向墙上撒面粉,以示清洁和迎福。

    节日早晨,先由小孩牵一头黄牛进屋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洒面粉,喂少许馕后牵出,其他人再进入。

    接着,由一位全村公推的头人挨家念祝贺新春、预祝丰收的颂词之后,大家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妇女给来宾左肩撒面粉,以祝吉祥。

    节期两天,不举行宗教仪式。

    节后,农牧民便开始备耕。

    “巴罗提”节,是一种祈祷性节日,在每年伊斯兰历8月的头两天夜晚举行。

    第一天,各家用一种当地的草梗包上棉花,制成土蜡烛,数目比全家人多一支。

    傍晚,在蜡烛上浇以酥油,由家长点燃。

    每点一支就叫家庭中一人的名字,把最后点燃的一支插到屋顶上,以“召唤吉祥”。

    节日夜里,从山村到牧场,远远看去,一片光明。

    这天人们通宵玩乐。

    次日,各家前往扫墓。

    播种节,是各户届时下田间做象征性犁田、播种,互往身上泼水,以示祝贺。

    引水节,届时各家做烤大馕,开始春耕。

    (四)语言文字我国塔吉克族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亦称“色勒库尔语”。

    由于长期和维吾尔、汉等民族密切交往,塔吉克语中吸收了许多维吾尔语和部分汉语词汇。

    散居在莎车、泽普、叶城一带的塔吉克族居民都通用维吾尔语;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居民60%以上兼通维吾尔语。

    塔吉克族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塔尔族我国的塔塔尔族人口较少,共有4100余人(1982年)。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其余散居在北疆的布尔津、哈巴河、霍城、奇台等县和农牧区以及南疆的一些城市。

    多数塔塔尔人以经商为生,少数从事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

    (一)社会民俗1)民族名称“塔塔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我国汉文史籍多写作“鞑靼”。

    该族名的出现与塔塔尔族的形成密切相关。

    塔塔尔族是由古代亚洲北部的保加尔人、奇卜恰克人和蒙古人等不同部落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的。

    公元7世纪前后,居住在里海以北草原上的保加尔人游牧部落,沿伏尔加河北移,来到中游和卡玛河一带,征服了当地土著,成立了。

    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改营农业。

    10世纪起信奉伊斯兰教。

    13世纪蒙古西征,摧毁了保加尔部落联盟,并在伏尔加河为中心的欧亚大地上建立了地域辽阔的金帐汗国。

    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除保加尔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操突厥语的民族奇卜恰克人。

    蒙古内部,部落众多,塔塔尔部是其中之一,当时的西方人,却把蒙古人笼统地称之为塔塔尔人。

    作为汗国统治者民族的蒙古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期受之影响,也逐渐改用了突厥语,14世纪时,又改信了伊斯兰教。

    这样,金帐汗国内的保加尔人、奇卜恰克人和蒙古人就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衰亡,原伏尔加河、卡玛河地区,出现了~个新的喀山汗国。

    喀山汗国的统治者为了利用境内居民对蒙古人的恐惧心理,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把自己标榜是蒙古人的后代,自称为“塔塔尔”人。

    此后,塔塔尔渐成为汗国内居民的名称。

    16世纪,喀山汗国归并于俄罗斯,塔塔尔的称号也就延续下来,逐渐成为民族名称。

    2)姓名塔塔尔族人的名字多取自伊斯兰教经典,解放后也有许多人用“阿扎特”(解放)、“埃尔肯”(自由)、“耶里夏特”(爱国)等词取名。

    塔塔尔人名无姓氏,通常是把父名或祖父名放在自己名字后面当姓用。

    这种起名方法又被称为递推式父子连名法。

    如郭拜都拉·帕拉提——沙赫德拉·郭拜都拉——伊敏·沙赫德拉——木斯塔法·伊敏——阿扎特·木斯塔法……在这里,郭拜都拉为祖父名,沙赫德拉为父名,伊敏为本人名,木斯塔法为子名,阿扎特为孙名。

    3)家庭塔塔尔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子女结婚后即同父母分居,很少有几代人在一起的大家庭。

    解放前,家庭权利掌握在男性家长手中,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比,妇女的地位相对还比较高,多少还能参加点社会活动。

    但是,对未出嫁的姑娘,家庭的防范特别严密,住屋的窗上都挂有窗帘,致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哪家窗帘拉得最严密,哪家就一定有待家的姑娘。

    操持家务全是妇女的事,男子绝不插手协助,否则,就会被人嘲讽为“喀孜勒太克”,意为“非男非女的人”,失了男子的“尊严”。

    解放后,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等旧俗已逐渐消除。

    4)婚姻塔塔尔族的婚姻方式过去大多由父母包办,现在兴自由恋爱。

    婚姻范围限制较严,叔伯堂兄妹,姑表、舅表兄妹不得通婚。

    婚姻过程和仪式一律按传统习惯进行,即一经接受订婚的聘礼后,婚约便不能更改。

    结婚前夕,男方要把为新婚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的食品送到新娘家。

    在结婚的当天晚上,新郎和伴随他的青年们坐着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歌曲到新娘家举行婚礼。

    婚后要在女方家住一个时期,有的直到生过第一个孩子之后才能回婆家。

    5)丧葬塔塔尔族的丧葬是土葬,其仪式皆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

    人死后,亲友不得大声嚎哭。

    尸体停放在凉爽的房间里,用温水净洗后,再用白布将全身裹好,上放一把刀和一块石头,当天就用灵车送出去埋葬。

    坟地皆是公共墓地。

    埋时挖坑穴即可,不用棺木。

    死者家人要戴孝3~7天。

    戴孝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左臂缠黑布;女子戴白色纱巾。

    服孝期间不做饭,饮食由邻居送至。

    人死后3日、7日、第40天和1周年,家人都要请宗教职业者前来念经祈祷。

    6)文娱体育塔塔尔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跳舞。

    塔塔尔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颇有中亚地区音乐的特点。

    民间流行的民歌和乐曲,都富有抒情和幽默的情调,它描绘了劳动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深得新疆其他各民族的喜爱。

    唱歌时,多用传统的二孔木箫、铜片口琴、二弦小提琴、七弦琴以及手风琴等乐器伴奏。

    塔塔尔族舞蹈十分普及,传统的民族舞蹈特点是灵巧、活泼,男子多腿部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并有节奏鲜明、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伴奏。

    凡喜庆节日,塔塔尔族人民都要欢歌跳舞聚会庆祝,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摔跤、拔河等各种体育比赛。

    (二)经济民俗1)服饰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很别致。

    男性城市居民头戴黑色或绣花小帽;身穿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是黑色长衫;裤子一般也是黑色;脚上穿皮鞋或长筒皮靴。

    男性乡村与牧区居民略有不同,戴的小帽除黑色外,还有红色和绿色的;衣服样式相同,只是腰间要扎上一条布腰带。

    女性城市居民都喜欢戴镶有各色小彩珠的花帽,外面再加罩一块大纱巾;身穿花色连衣裙,带绉边,窄袖口;脚穿皮鞋或长筒花皮靴;戒指、耳环、手镯、项链和领口别针是她们最通常的装饰品。

    女性乡村居民一般很少戴花帽,只是扎方头巾;身穿的连衣裙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块围巾;脚穿皮靴加套鞋。

    喜欢用银币或镍币钉在布上作装饰。

    现在,人们普遍穿起了西服。

    2)饮食塔塔尔族饮食种类相当丰富,除通常的牛羊肉、抓饭、馕、拌面以及馅饼、饺子外,还有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用大米加奶酪、杏干烤的一种饼“古拜底埃”,以及用南瓜为主,加大米和肉烤的饼“伊特白里西”等。

    妇女们还擅长自制各种美味糕点。

    常用的饮料是茶和牛奶。

    另外还喜饮一种用蜂蜜做的类似啤酒的饮料“克尔西麻”和用野葡萄制成的酒“克赛勒”。

    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中午是正餐,早晚是茶点。

    吃饭用勺,也能用筷子。

    用饭时,每人面前放一块小手巾,以便随时擦拭餐具。

    3)民居城市的塔塔尔人皆住平顶土房,墙壁一般很厚,里面抹有雪白的石灰。

    墙上喜挂壁毯。

    冬季用一种铁皮壁炉取暖。

    房子外形一般都盖得很整齐,周围栽种各种树木、花草,使庭院显得幽雅。

    牧区塔塔尔族皆住毡帐。

    4)经济生活我国塔塔尔族大多以经商为业,且有着长期经商的传统。

    早在本世纪初前后,一批塔塔尔人就居住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他们不仅与乌孜别克、维吾尔商人一起活跃在巴扎上,还经常到牧区收购土特产,推销日用品。

    此后,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开展,一些商人还积极参加国际间贸易活动。

    解放后,他们大多继续服务于商业部门,许多都成了国家职工。

    在塔城和阿勒泰的少数塔塔尔人散居在牧区,以游牧为业,主要饲养羊、牛、马等牲畜。

    还有少数人经营农业和手工业。

    (三)信仰民俗1)宗教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当年初进新疆时,就先后在居住地建了一些礼拜寺,寺内设有宗教学校,以向附近居民宣传宗教知识和培养宗教职业者。

    塔塔尔族宗教人士不仅在本民族中,而且还常在其他民族中传教,有的成为当地民族的宗教领袖。

    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一样,教徒要遵从教规。

    履行各种宗教功课,承担各种宗教义务。

    但旧日的宗教压迫剥削早已废除。

    2)节日塔塔尔族每年都要过古尔邦节、肉孜节两个隆重的宗教节日。

    时间与庆祝方式同维吾尔等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体相同。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民族节日,亦称“犁头节”或“春耕节”,一般在春季春耕前举行。

    届时,人们身着盛装,带着食品,到郊外选择一风景优美地方,相互聚会、祝贺,并进行歌舞、赛马、拔河、摔跤和“撤跳跑”等文体活动。

    “撒跳跑”是参加者口衔一匙,上放一鸡蛋,有的在腿上捆一沙布口袋,口令一下,疾速往前跑,鸡蛋不能落地,先到者为胜。

    (四)语言文字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因与维吾尔、哈萨克族长期杂居,故多使用维语和哈语。

    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他们现在已通用哈萨克文和维吾尔文。

    土族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5.9万人(1982年)。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多数住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土族自称因地区不同有多种称呼。

    青海互助、大通及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为土人,即吐浑的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

    周围藏族称土族为“霍尔”,汉、回等民族称之为。

    土人”、“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之为土族。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分为互助、同仁、民和三个方言区,语音上有较大差别。

    土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推广试行。

    土族地区的土特产品有“互助大曲”、白牦牛和互助大猪。

    互助大曲以透明清爽、醇厚甘甜和入口软绵等特点闻名西北各地,已有300多年历史。

    白牦牛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类型,其经济价值高,尾毛可制作戏装胡须、假发、蝇拂和刀剑缨穗。

    “互助大猪”属“二八眉”类型,具有抗寒、抗病,性成熟早、产仔多等优点,体大瘦肉多,颇受群众欢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