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尘花-关汉卿的本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窦娥温良恭俭让,样样俱美,可偏偏一生坎坷: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因抵债被送入蔡家作童养媳,十七岁婚配,不到两年丈夫夭亡,后被张妒儿逼婚,不从,直至冤死——人生所有不幸的遭际,全都瞧中了窦娥。可怜一个弱女子,生前无法申诉的诸般冤屈,只好放在死后平反昭雪:热血飞白练,三伏降瑞雪,楚州三年旱……

    也许是同为女人,在为窦娥悲愤的同时,我更敏感于致使窦娥蒙冤的人物:张妒儿。

    张驴儿与其父挺身相救蔡婆婆,蔡婆婆自己透露了身世与家境,从而让这对孤男动起了强娶窦娥与蔡婆婆这对寡女的念头。

    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出发,假如张妒儿继续英雄下去,那么,窦娥再嫁张妒儿,公众应该是会赞同的。但是关汉卿没有这样安排,他决定让悲情继续上演:张驴儿利用窦娥的孝心,本想以一碗汤毒死蔡婆婆,不想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爹;本想将罪责扣在蔡婆婆头上——正好老的都死了,小的好成亲,不料,窦娥善心如海,代婆婆屈招,最后领刑而死。

    于是,问题出现了:依照窦娥死后冤屈冲天、感天动地、平反昭雪这样大快人心的剧情去推理,关汉卿就不应该在第一折里,安排张妒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一个体面的出场,他为什么不让张妒儿半路打劫或者绑架勒索?这样不是更具有感染力么?既然能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一个孱弱的老婆子救护,就充分说明,初始的张妒儿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至少,彼时的张妒儿,比当今文明的现代社会里,那些热情围观他人遭难而无动于衷的大众强多了),还有那么一点点英雄主义,还有那么一点点不曾泯灭的善心。

    在这里,关汉卿似乎暗藏着一种刻意的逃避。

    在如此解读之前,我们不妨先读一读他另外的几部杂剧。

    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按常理,最先取得荆州的吴国,且有刘备手书取了西川便还荆州的凭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鲁肃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债权代表,然而,关汉卿却让关羽一举挫败了鲁肃的鸿门宴,一点儿也没有为鲁肃鸣冤叫屈的意思。

    在《温太真玉镜台》里,温峤以教琴书为由,一步步施展骗局,最终娶回了漂亮的表妹刘倩英。剧中,温峤教琴书时对刘倩英的唱词浓艳、动作直接,简直就是一个色迷迷的主儿,但关汉卿显然对这位风流才子欣赏有加,最后安排其完婚为结局。

    再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赵盼儿用风月手段对付“自小上花台做子弟(嫖客)”的周舍,成功解救了被骗的风尘女子宋引章。类似的还有《望江亭中秋切脍》,也是讲述美丽的谭记儿略施美人计,盗取了杨衙内的势剑金牌和捕人文书,从而保护了丈夫白士中和自己的家庭。

    在上述几部杂剧里,关汉卿毫不掩饰对主角们的喜爱和赞赏,可以说,这里面的正末(男主角)和正旦(女主角)都没有遵从传统的社会秩序,甚或采取了有悖传统伦理的手段,巧妙机智地取得了个人的胜利。不仅如此,关汉卿简直对他们偏爱有加,他让正旦们善良美丽、聪明勇敢,让正末们英雄豪气、潇洒风流。

    所以,不难看出,关汉卿应该是十分漠视那些诸如“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学标准的,在潜意识里,他也许更希望窦娥再嫁张妒儿。因此,他没有把张驴儿刻画成一个坏到底的家伙,而是留了一点儿余地。

    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生活于当朝(元朝)的文人,谁也无法背弃一千多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关汉卿的无羁是有限度的。在无羁的表象之下,是深藏着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因此,他要用一部《窦娥冤》,给封建统治者们作出正面、深刻、恳切的提醒——你们不仅没能给严守社会秩序的窦娥提供一个生命通道,反而助纣为虐,加速了一个正值花季的生命的凋落——你们需要检查自己了。

    有意逃避无羁张扬的个性而让文人的使命感主宰自己——关汉卿正是秉持了一个时代文人的本分,才让张妒儿英雄出场却流氓结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