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我爱这土地》赏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青年时代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合着血泪、涌着激情的名诗,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子。每番吟咏,它都使我情思绵绵,令我感动、震撼。

    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虚拟手法,全篇以“假如我是一只鸟”领起;二是驱遣意象,鸟显然是诗人的自拟,土地则是祖国的象征;三是借助特定的时空,将浓烈而深沉的激情融入一系列铺排的意象之中。这里的虚拟与意象,属于高超的艺术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形象比附。

    鸟,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经常被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理念的象征。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凤兮凤兮”,隐者知孔子有圣德,故比之以凤。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则寄托着先民气冲霄汉、奋力腾飞的意愿。小小的精卫,竟然敢于跟风涛滚滚的大海拼搏,“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诗),这种抗争精神真是历千秋而不磨。还有杜鹃鸟,这个被称作“冤禽”的精灵,有幸飞入爱国主义志士文天祥的诗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成为历来吟诵不绝的佳什。

    而到了诗人艾青的笔下,鸟的形象便被用来状写自己的“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歌者情怀。诗人所歌唱的是什么呢?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是“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息于斯(土地)、饮啄于斯(河流)、奋飞于斯(风)、歌吟于斯(黎明)的多灾多难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祖国。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通过一问一答,诗人抒发了那个时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炽热、赤诚的爱国情怀。“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使全诗达到了高潮。

    过去,每当欣赏这首诗时,我总是习惯于将它同作者写于此前不久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北方》放在一起来读。后两首诗都比较长,相同之处是三首诗都是以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以大自然的现象象征中国社会的现状,以自然界的寒冷象征国步艰难、环境严酷,抒写出诗人对于日寇铁蹄下的中国生灵涂炭、大地苦难重重的深情关注,对于祖国、人民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三首诗的调子多少都带着一种忧伤,这样,感情就显得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成为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这种忧伤引出的不是颓唐、悲观、绝望,而是真挚的深沉的爱,是这片古老大地上令人自豪与骄傲的所在,引出的是“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的气壮山河的结论。

    附: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1938年11月17日

    (200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