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今天,我国各族人民从事前无古人的宏伟而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尤其需要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昂扬奋发,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增强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要认真学习、了解祖国的历史,知道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熟悉具有民族特色的、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为之而无比自豪。
作为一部普及型的爱国主义教材,《中国读本》比较理想地实现了这一要求。它的篇幅并不很长,不过十三万多字,可是,内容却十分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从过去说到现在、说到未来,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艺以及宇宙观、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内容,可说是应有尽有,囊括无遗。而表现形式却又比较生动、灵活,语言清新、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全书观点鲜明,内容准确,组织合理,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形象性的完美结合。作者在选材方面颇具匠心,无论是综合性的概述,还是列举大量的典型实例,都经过严格选择,精心梳理,总是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数字、情况、事例加以说明,而且注意吸纳最新资料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在整部著作中,突出思想文化内容,以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把它们很好地连缀起来。实行条分缕析、点面结合、分层递进的叙述方法,既给人以完整的认识,更通过典型事例的穿插,增强文章的形象性、感染力,关键地方夹有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警策的议论,要言不烦,点到为止。用语朴实、准确,讲究分寸,有定论的下结论,否则,或用“据说”、“推测”,或提出问题留待读者思考。
编写这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材,必然会接触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读本》也处理得很好。通篇着眼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也就是置身“当下”而与历史对接,是一种真正的历史对话。他的宗旨并非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通过对过去的叙述、阐释,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
作者既做到了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彻底划清界线,又防止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文化》和《共青团的任务》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的原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也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收人类文化遗产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人,我们自然应该首先吸收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前些年,一些人却反复扬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西体中用”的道路。他们借口“球籍”问题,散布危言耸听的“濒危感”和悲观情绪,全盘否定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把它看成是“沉重的包袱”;在他们的眼里,爱国主义不过是“造成近似病态的自尊心和虚骄的民族夸耀狂”的“狭隘的感情”。针对这种错误倾向,《中国读本》引导读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科学地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中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东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来规范和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同时,注意学习与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当然,这种学习与吸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增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
(200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