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文化大散文三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从前,孔夫子曾经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说的是:朴实多于文采,则流于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这使人联想到人们关于写作文化大散文的两种忧虑:一种是担心写作者把文学作品当成学术著作来写,弄得质实而无文,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史料的复述上,而不能触及历史烟尘背后的人性、人生、生命的真谛;另一种是担心放言纵笔,夸夸其谈,而影响到作品的科学性。现在看来,这两种担心都不是无谓的。

    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文化大散文或曰历史文化散文同一般史学著作的区别。二者除了文体上的自然属性的差异,我以为,至少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文化大散文的写作者应该高扬主体意识,让自我充分渗入到对象领域,通过不断地质疑、探寻与追问,阐扬个性化的独立的批判精神。就文化大散文应该体现作家强烈的主观感受这一点来说,它与咏史诗有些相似。“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咏赤壁之战的名句;还有白居易咏叹曹操的诗句:“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假设,对于历史研究没有太多的价值。可是,为着收取“八面受敌”,纵横剖断之效,在诗人笔下,却常常驰骋着无边的臆想。

    第二,文化大散文应该洋溢着作家灵魂跃动的真情,闪耀着熠熠的文采。既是散文,总离不开抒情,真情是文学的灵根。文化大散文除了要求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还应该具有深沉而凝重的激情,富于诗性与美感。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赋予文章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力求在情感和理智两方面都能感染读者,征服读者。文采,属于文化大散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把它同科学性对立起来。“文史不分家”,原本是我国文化固有的传统。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翦伯赞的《内蒙访古》,都是“文质彬彬”,斐然成章的,它们都实现了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我以为,科学性能否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而与作品是否具有文采并无直接关系。

    三是文化大散文应该坚守精神的向度,闪现理性的光辉,在对历史的描述中,进行灵魂烛照、真理探求、文化反思。历史就是人生,人生必有思索,必有感悟。散文是发现与开掘的艺术,最关紧要的是在叩问沧桑中撷取并进而展示独到的精神发现。缺乏深沉的历史感与哲思,缺乏独特的精神见解,不能获得广阔的精神视界和深邃的心灵空间,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反省,就无所谓深刻,也无法撄攫人心,抓住读者。就这个意义来说,在散文作家的笔下,向来都是思想大于史料的。

    当然,文化大散文中的思想与情感,一如历史老人本身,是深沉而恒久的积蓄的自然流溢。它既不同于诗歌中的激情迸射,论说中的踔厉风发;也不是少男少女般的情怀的直露与挥洒。情与理,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有个如何统一、如何整合的问题。我想,它们应是弥散式、复合式的交融互渗,而不能各张旗鼓,互分畛域。

    写作这类散文,可说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埃尘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作家同历史的对话,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与审视,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的拷问,拉着他们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照鉴各自的面目。作家通过对史学视野的重新厘定,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与叙说,揭示其内在意义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照。

    同样,在阅读这类散文作品过程中,读者也是从现在的语境去追踪过去,从其“前理解”或自身文化的参照系出发去把握过去,而且在现实的深度介入中,沟通昨天、今天与明天。由于文本中对象的描绘,往往印证着作家的价值判断,折射其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因此可以说,在阐释历史过程中,作家本人也在被阐释——读者通过作品中的独特感悟来发现和剖析阐释者。

    二

    文化大散文这种文体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陡然鹊起,并且渐成云涌风发之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其文学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动……因的。

    一方面,许多作家和读者不满足于在商品大潮推涌下充斥散文领域的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和所谓的“散文消费性格”,力求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实现一定程度的深向追求,期待着通过写作与阅读,增长智慧,解悟人生,饱享超越性感悟的乐趣,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本来,渴望深刻,追求深度,不断探究其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命意义,就属于人的本性范畴,是埋藏于灵魂底部的深层意识;而现代人由于面临着种种人生难题和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所带来的诸多困惑,更会以不同方式拨动心灵的弦索,发出关于“意义”的追寻和思索,在世俗的日子里,多了一层神性的向往。这一切——包括对生命固有的种种疑难发出各自的精神询问,对生存的种种困境做出认真的精神选择,正是文学发轫的起点,它也为新时期散文作家的创新与探索提供了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洪潮,加之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散文作家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增强,实现了文学自身审美原则的整合与调节,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的对现实功利目标的直白展露,注重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对内在情感、心灵世界的深层开掘;从过去对现时形势的热情跟踪和对表层现象的匆促评判,转向对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和探赜烛微;抛弃那种平面的现行的艺术观念和说明性意义的传达,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

    特别是,随着散文创作队伍的扩展以及“作家学者化”、“作家应是思想者”的呼唤,大批的人文学者加盟,充实、强化、壮大了散文创作阵营,而一些对于学术、文化课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散文作家,又凌波鼓棹,呼啸其间,这都为以散文激活历史,实现思、诗、史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散文写作在发展、探索进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波折,甚至走上一段弯路,这是原属正常,无须大惊小怪的。当前,议论比较多的是关于文化大散文的创作得失。毋庸讳言,它在取得令人醒目的成果,受到许多读者青睐的同时,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创作偏向。尽管程度不同地反映在部分作品中,但问题却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倾向性。要言之,其失有四:

    一曰背着太重的知识、学问包袱,对书卷的多情导致行文的负累和预留想象空间的褊窄,造成性灵萎缩,情感弱化。有些作家由于缺乏文化整合能力和文学的主体创造性,本应作为背景的学术资料,却被当成文章的主体,结果史料纷陈,流于板滞,嗒然无味。英国作家弗尼吉亚·沃尔夫说:在一篇散文里,必须凭借写作的幻术,把学问融化起来,使得没有一件事实突兀而出,没有一条教义撕裂作品结构的表面。我们的不少作品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写作的幻术”和“融化学问”的功力。

    二曰预设前置概念,价值观念先行,无视史实的客观性,对于学术资料进行主观臆断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六经注我”,随意发挥。尽管文采斑斓,辞锋犀利,但往往流于浮言漫议,泛滥无归。等而下之的是有些作者,缺乏基本的学问功底和史实把握,又不肯严肃认真地追索、勘核,以致穿凿附会,“郢书燕说”,漏洞百出,捉襟见肘,就更是不可取了。

    三曰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和自由心性的抒发,缺乏生命体验与灵魂拷问,缺乏精深的识见和独特的精神发现,缺乏深邃的人性展示、文化反思。这些方面的匮乏,纵使没有背离散文的本质,也必然流于平庸。

    四曰在固定的套路里挣扎,形式缺少变化,路子越走越窄,篇幅却越拉越长,渐呈声嘶力竭、佶屈板滞之势。

    要之,写作文化大散文,要学问的功力,灵思的张扬,文采、语言支撑。把这种写作加以神秘化,固不可取;但如认为,任谁都能够操刀搦管,胜任愉快,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三

    我觉得,好的文化散文应该带着强烈的感情,带着心灵的颤响,呼应着一种苍凉旷远的情怀,从更广阔的背景打通抵达人性深处的路径。这就是说,应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充满着对人的命运、人性弱点和人类处境的悲悯与关怀。在当今一切都物质化、市场化、功利化的进程中,寻找人的精神的着陆点。

    从我的创作实践出发,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好:

    一、如何实现抒情与哲理的结合,也就是从学术的境界进入艺术的境界。文学艺术区别于理性著作的根本点,在于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包括感觉和深层次的智性的心灵感应,涵盖了个人的生存状态、全部生命的感觉和情感。好的散文应该善于在情感的审美中渗透智性的光辉,将自己富于个性、富于新的发现的感知贯注到作品中去,也就是说,将语言文字用心灵的感悟、用思想装备起来。杰出的抒情应该表现出深刻的艺术人格和哲理蕴涵。散文是需要思想的。福斯特说过:“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然而,情感和理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我在创作实践中,就出现过因为知识与思想容量过大而妨碍情感的沟通,造成文气滞塞,失去散文应有的魅力。

    二、如何防止散文的表述落入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艺术人格的建构,同时又是个体话语的建构。散文应该写出个人精微独到的感觉,要有个人特殊的心灵感悟,独特的情感、体验,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现代人在欣赏习惯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变化,他们着眼的往往不是你一般地告知什么,而是究竟有些什么新的创见,新的发现。人们读书也好,交谈也好,习惯于碰撞思想的火花,而不喜欢堆砌知识,不是要证明人家的东西,而应是发掘自己的新的感悟,不是要述,而是要创。

    三、在写法上,我觉得应该避免两种常见的偏向:一是无视社会的存在,全不顾及人与人的关联,过分看重个人的主观感觉和想象力,或是“云山雾罩”地在那里发抒滥情,或是充斥空泛的理性议论。材料不足,思想贫乏,就大量地往里注水,还标榜出那是什么什么主义,等等。二是一些涉及历史的散文,不是用现代的情感去激活古老的生命,让历史复活在当代的文化情感之中,而是固守传统的老套套,把生活、历史看作是纯粹的客体,缺乏主体、个性的情感介入,缺乏思想、性灵的滋养与润泽,生活的人文内容完全被物质化了。

    (2004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