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散文是作者生命的分——《时光之水》絮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散文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信念的一部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散文作家张大威女士的这本散文集,是她的灵魂的曝光,内心的折射,是一部可贵的心灵史。很多文章,从思想主旨到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是在以全部的灵性和感受力去烛照历史,触摸现实,探索文化,追寻美境,这就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新颖独到的洞见。文章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活感,从自身体验出发,去见证美和丑的生成,其中蕴涵的令人感发兴起、令人唏嘘扼腕的人生况味,几乎都是作者心灵历程的外化。现在一些散文存在着生命的钝化、灵性的消亡、人性的物化、人文精神的沦丧的弱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光之水》为我们探索散文创作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样本。

    艺术是人的精神的外射,是作家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产物。散文创作的过程,是客观世界不断人化与人的精神不断物化这样一个能量互相交换的过程。苏珊·朗格说,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本质。这种情感本质,必然是人类深层意识的外射,是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的深刻领会与感悟。因此,作品必然处处体现着作者灵魂、心性的特征,必然表现为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并集中表现为人对自身命运与价值的思考,对自身赖以存在的时空环境的探索,以及精神家园的追寻。概言之,散文应该表现关于人性和人自身的生存、发展的生命意识,表达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历史意识,表现人类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宇宙意识。我多次谈到散文深度关怀、深度追求的问题,我认为,上述几方面就是散文深层意蕴之所在。

    有一种散文是所谓“状态的文字”,往往是状态大于文化,状态超越文采,或者说是通过个体生存状态来展现文化,亦即个体生存状态的文化。大威这本书具有这个特色,就是写她的个体的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自己生活的投影,个体的主体性投射,里面饱含着生动的、感性的诗性智慧和深切的生命体验,而不是让散文沦为文化的附庸。

    二、我的心目中的文学作品,应该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深刻的当代性;既坚持精神价值,存在不为时尚所动的定力,又能与时俱进,具备精神观念与艺术理念的现代性乃至前卫性。常常是所用素材是传统的,而其言说语境、言说方式是现代的,经过作者现代思维的过滤,学理分析的提升,就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这本散文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信息与古典风韵中展现着作者的现代意识。她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艺术欣赏习惯来品味传统。这从作者的主观创作心理与作品文本的客观价值中,可以充分地看得出来。

    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一说创新,就必须与传统决裂。错误地把生物进化中那种后者不断淘汰前者的发展过程,应用于文学创新的实践。这是进化说的美学观。墨西哥大诗人帕斯说:“诗歌没有发展,只有变化。”散文亦然。我们不能认同那种“进化论”的美学观念,反对直线性的层层淘汰的所谓发展,而是提倡多维度的变化,即在不同维度上进行各自不同的创新。

    事实上,中国历史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传统文化中越是久远的东西对现实的影响越大,人们愿意从中发掘出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民族符号,作为自己生存状态、生命存在方式的参照。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到最后,就要进入历史层面寻究问题的根源。这也就是不同学科纷纷介入历史的原因。

    散文创作面对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大传统,二是“五四”以来三四十年代的新传统,三是域外的文学传统。为了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既要将它们融会贯通,并且综合创新,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作纵横交错的宏观了解,又要与这三个传统中的某些大家建立“点”的师承关系——这种师承关系必须建立在自己独特创作个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脱离自我生命体验,一味追求时尚的花样翻新。

    三、大威散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她兼具记者的敏感与作家的深刻,一些散文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文学作品,牵涉到三个方面:客体、主体、本体。客体是对象世界,主体是作家心灵,本体是散文作品,三位一体,才能成为艺术呈现。

    对于客体,大威掌握得比较好。她不是一般的感知,而是有深切认识,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特点和长项。她非常敏感,而且颇有锋芒,一看就有时代气息,抓住了时代本质。为什么有些文字入人不深,或者读后根本留不下印象?都和这有直接关系。使人感到作家离时代太远,好像生活在真空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好像生活在别处”。

    杜甫的诗之所以称为诗史,他把“安史之乱”时期吏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整个社会混乱无序写出来了。同样,现在人心浮躁、环境污染、金钱至上、真情消解,散文作品中,也都得以深刻展现。这倒不一定是时代本质,但确确实实,是作者与读者们感受最深的。我们都感受到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可是,精神萎顿,理想失落,这又是怎么回事?人人都痛恨腐败,痛恨世风糜烂,可是,人们又分明没有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这又是为什么?都说环境污染,大气恶化,却谁都并不真正地关心环境,常常是参与破坏,又是为什么?有识之士在思考,在追问、在忧虑。作家把它披露在纸上,看了,拍案叫绝,又俯首沉思。

    四、最后说说大威女士散文作品的语言。

    由于意识形态用语的标准化,由于传播媒介语言的千篇一律,由于日常生活的实用机制,由于从小学到大学的传授知识方式,造成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一个预设的固有思想模式,固有的表述方式,它不是鲜活的,而是一个个硬结;表现在语言上,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和个性的光彩。我们经常苦于找不到细微感觉和与思维状态对应的词汇,词汇倾向于物化、固化、模式化,失去了感觉的动态过程。难怪当代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痛切地建议:应该“创立一种修辞学,准确地说,教每一个人创立自己的修辞学。这是一项拯救公众的事业”。

    大威女士长期做报纸编辑,作为“媒体人”,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形成所谓“新闻语体”,而是有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新鲜、锋利、刚健、短捷,陌生化,有一股奇气。像卡尔维诺一样,找到了“自己维护健康”的路子,在自身的语言机体内,分泌出医治这种语言痼疾的抗体。

    (200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