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钟嵘《诗品》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最先产生于民间,经历了民间歌谣——乐府歌辞——文人五言诗这样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虽然早在《诗经》中就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句,但一直到汉魏六朝,诗作才以五言为主,原先大都是四言形式。真正成型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到了东汉末季趋于成熟,可以《古诗十九首》为其标志。其中尤以五言绝句最为出色当行,寥寥二十个字,就能描绘出清新、隽美的画图,传达出种种真切、动人的情思,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因而为历代诗人和读者所……喜爱。
王向峰教授以美学家名世,是国内的知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他也是出色的作家和诗人,多年来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随笔等各体文学作品。作为一位诗人,他于旧体、新体,近体、古体各擅胜场;但像这次这样集中书写二百四十首五言绝句组诗,尚属首次。其实,翻开一部中国诗史我们就会发现,真正以五绝形式大量书写同一题目的,原本就是不多见的。即以唐代诗人论,王维有《辋川集》二十首;李白有《秋浦歌》十四首,李贺有《马诗二十三首》,最多的是钱起,有《江行》五绝百首。唐代有《子夜四时歌》文体,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王翰、郭元振、李白、陆龟蒙都是作手,但最多的也只有六首。而向峰先生竟然一口气写了二百四十首,真是令人啧啧称羡。而且,质量也很高。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经说过:“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我不敢说,向峰先生的五绝已经达到了王维、李白、韦应物的水准;但做出如下结论:以其鲜明的特色、娴熟的功力,自立于传统诗词之林,当非溢誉。
下面,我想就有关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一、整体上看,诗作不以文辞华美取胜,也不想用强烈的语言张力去打动读者;而是从容把笔,淡处着墨,闲中见情致、见学识、见功力,显现出一种格调清新、浑然天成的整体美。下笔平易,而用意精深;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不借助于外在的华彩,端赖于诗人的心性与所状写的景物的内在融通。这些绝句,有的直截、明快,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轻松愉悦,有的凄婉苍凉,风格不一,而从自然中见韵味,悠扬的意蕴、绵渺的情怀包孕在心境澄明的幽思遐想之中,则并无二致。这里随手录下几首:如《垂柳》:“垂柳拂溪水,终朝惹恨长。一宵留夏梦,无憾对秋霜。”《秋思》:“西风摇落处,怅楚动离思,收取非非想,灯前赋小诗。”《秋雁》:“秋雁衡阳去,空留泥爪痕;明年归故地,旧迹几丝存?”都是语句冲淡,而寄怀悠远的。
二、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拣取素材,去状写悠远的意境和幽深的意蕴。普通情景到了他的笔下,就有深邃的意味。像那首《秋池》:“秋池明似镜,萧索水无波,横卧残荷影,情牵夏梦多。”本来写的是秋景,却“情牵夏梦”,萧瑟中忆念繁华,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珍惜与流连,极有情致。古有“一字落下,而境界全出”之说,此诗足以当之。李商隐有一首五绝,写他亡妻病故之后,他在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一个“旧”字,带起无边怀想,读了同样令人叹惋不已。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确乎如此。再看向峰先生的《秋波》五绝:“素女心窗净,清柔隐秘思;伊人湄涘阻,竟有望穿时。”作者另出新裁,透过“素女心窗”,去窥探“温柔隐秘”;又由“隐秘”,联想到“望穿了盈盈秋水”和“伊人宛在水之湄”的古意,真是妙绪联翩。《钓客》:“池水牵心力,唯观钓饵漂,置身虽世外,功利却难抛。”一般都认为,垂钓是心神最放松、完全抛却世俗功利的消闲活动;可是,诗人在这里竟能陡然翻出新意:“置身虽世外,功利却难抛。”是呀,谁说其中没有功利追求啊!至于古代的“海上钓鳌客”、“只钓王侯不钓鱼”,就更不用说了。
三、作者的写景诗,也颇有特色。往往是以白描手法,表现自然、清新的美感,予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像《春池》:“鱼鸟齐喧闹,残荷吐叶新,绿杨垂倒影,共展一池春。”鱼鸟喧闹与残荷吐叶、绿杨垂影,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宁静,又充溢着生命活力。还有《秋夜》:“秋夜凉如水,金风更助寒;繁星不耐冷,闪烁隐河干。”繁星闪闪烁烁,在诗人眼中竟是“瑟瑟缩缩”,看似平淡无奇,却都形象鲜活,逸趣横生。《荷塘》也很有特点:“池塘清浅水,绿叶衬花红。一夏繁华景,西湖六月中。”园林建筑讲究“借景”,写诗也有这种手法。一句“西湖六月中”,就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荷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了过来,给读者的视觉带来意外而强烈的冲击力。
四、作者腹笥丰厚,胸藏万卷;但不到必要时节,不愿意去掉书袋,掏古典。凡是用典都自然贴切,并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环境景物融为一体,以至分不清是借古人的嘴说出,还是作者自铸新词。如《春夜》:“星月明如洗,清凉洒落辉,离人遥望夜,海岳梦思飞。”春夜怀人,这是传统的诗词主题。离人望着星月交辉的“遥夜”,浮想联翩,思如潮涌。这里,巧妙地嵌入龚自珍的“胸中海岳梦中飞”的成句,既现成又贴切;而“离人遥望夜”,也自有所本。到了《秋梧》一绝中,则选取另一种用典形式:“秋梧叶未落,惹雨并招风;凤去无消息,先师嗟道穷!”由梧桐想到凤凰,又由凤凰想到先师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寥寥二十字,竟有这么大的含量。这也就是用典的功效。
五、许多诗句都别有寄托,富含哲理。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诗人并不停留在题材的表面上,而是通过特定事物的描绘,寄寓自己对生活中的某种体验与认知,使读者从所写的具体事物中,体验到、联想到它的丰富内涵。所谓“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声音流出弦外,余响无穷。不妨随意找出几首,来体会作者的深刻寓意。大别之有三类:如《春蚕》:“一春生命里,奉献只为人;直到腹丝尽,仍怀不息心!”《秋萤》:“作火临秋晚,犹思一闪光,纤微不足道,也欲献辉煌。”是借助特定事物展申作者的价值观念,这里就是通过蚕和流萤的形象,展示一种人生价值、生命意义。而《春笋》:“水曲春沙地,行鞭远近生;长竿千尺竞,元在笋初萌。”则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一种人生哲理。唐人中也有“君看三丈树,元是手中枝”之句。
而《秋蛩》又属另一类:“草木繁华尽,秋蛩怨意长,荣枯翻覆事,难奈此沧桑。”它和第一类都是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是从物性延展到人性。但这种人性,却是猜度出来的——面对着荣枯翻覆,沧桑变幻,不免平添怨怼之情。写得颇有韵致。如果说,前一类写法是肯定性的开掘;那么,这却是一种推测,一种悬揣,是否就是如此,并不一定。换上另一个诗人,对于秋蛩之所以哀鸣,也许会作别样的设想。
前人陶明浚《说诗札记》中讲:“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悟,乃为上乘也。”向峰先生此一类诗,即具有这个特点。这在《四季咏怀》组诗中,当属最具特色的……佳作。
最后,以七律一首作结,足成篇中未尽之意:
畅咏韶华一大观,骚坛沃野簇峰峦。
未登兜率三千界,且托莲华皕[注]四盘。
妙谛苍黄存意象,神思莽荡涌毫端。
谁云诗到唐时尽?放眼新程路正宽!
注:皕,读音为“必”,意为二百。
(2010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