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书院-序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元概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国内外学者竟有五百多种,但至今没有一个被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不过,有些学者认同这样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并认为这个定义有几个要点:1.人类在蒙昧时期的创造也是文化,如旧石器。2.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蜜蜂所建的蜂巢,猴子涂抹的图形等。总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部分。三晋文化,无疑属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三晋文化的研究,不但可以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资料,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有关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的历史状况和社会风貌。鉴于此,我们在1988年8月经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会”。这是一个民间学术研究社团,它肩负着“研究三晋之文明,创造未来之新风”的重任。二十年来,我们组织和团结了省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辛勤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曾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教育家、医学家、佛学家、目录学家、刻书家等,他们为国家的振兴、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晋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汪洋大海,倘若探求其真谛,把握不住它的渊源、主流、发展脉络及重要特色,就抓不住根本。概言之,它的特色有四:三晋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历史和华夏文明的变革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和独特作用,此其一;山西南北自然条件迥异,风俗习惯不同,在历史上又常常分属不同民族的占领、不同政权的统治,因而自有不同文化的发展融合规律,此其二;山西山川形势险固,东面以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为界,南面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为界,西面隔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与陕西相望,北面则与以万里长城阻隔的内蒙古为邻,其轮廓像平行四边形,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在全国省图中较为端庄。这种地理形势对三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产生影响,此其三;国保(宝)文物古迹为全国第一,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戏曲文物占全国的80%左右,这也是一大特色,此其四。

    古今中外,文化传统的源流路线和走向都是多元的,概莫能外。例如中国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就是与官学、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中高等文化教育机构。它与官学、私学有质的区别,但又与历史沿革有相应的关联。它分别吸收了官学、私学的长处,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学术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教育与研究双重职能的机构。自从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官学、私学和书院三者平行发展、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书院教育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教育制度,长期发挥其教育功能,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和其他人才,而且各时段、各地区和各书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山西书院显示出地方文化的历史特色。这些都是应当总结和值得借鉴的。

    过去我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些年来,由于省内外学者的辛勤拓荒和不辍耕耘,有关山西古代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但与全国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宏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尚未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对一些重大课题做出进一步的归纳、概括、总结和升华,由此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现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欣欣同志编著的《山西书院》正符合我们的要求。这部书的编著者很认真、很勤奋,自2005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之后,她又在工作之余,积三年之光阴,查阅了全省几百种地方文献,完成了这部专著。此书共分四个部分:山西书院历史概述、山西书院制度、山西省各市县书院、山西历代书院一览表。对于山西书院的体制——包括概念界定、开办经费、管理方式、人员配备、教习生徒、藏书祭祀以及影响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应当说这部专著填补了山西书院研究上的不足,实属可喜可贺!

    欣欣同志约我作序,我欣然应诺,谨以上述漫谈,权作为序。

    2008年12月1日

    于梅山塔下问龙堂

    (李玉明现任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原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