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的信,收悉。谢谢你们的关注。
各位知道,我离开宣传工作岗位之后,从来没有对新闻宣传置评过,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也;更主要的是,我对于省内情况和上级指示要求都不清楚,唯恐出言不当,妨碍你们的正常工作。
关于承询有关电视节目的意见,说句实在话,这方面我关注得不多,特别是影视剧和讲坛节目,我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一是外行,二是观看得很少。但作为一个观众,一个历史文化散文作者,特别是一名省内宣传思想岗位上的“退休老兵”,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学术讲座,也并非没有一点看法。现在,电视的声音压倒一切,媒介与话语权的连带关系被极度地放大。史家的发声只有通过电视媒介才能得以有效地传扬。现代传播学的规律证明,谁掌握了观众,谁就成了权威。至于你是真正的专家还是业余的“票友”,是太羹正味还是心灵鸡汤,在听众那里是很少区分的。有时,历史究竟怎样,竟被倒换为表演者或言说者要它怎样。为了好听易懂,吸引听众,就需要生动、“通俗”,这样,一贯坐冷板凳的历史的真相难免会大打折扣。
西方哲学家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感慨系之地说:“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纽带了。结果,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现在,在电视面前,报刊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同罹厄运的除了艺术还要加上那个原本不太时兴的历史。
下面接着唠历史的话题。其一,我以为,当前电视节目中,封建帝王、特别是清代帝王的题材数量过大,而且颂扬失当,有的不该肯定的也大张旗鼓地宣扬;其二,与此相联系,节目中过多地张扬了“权谋文化”,直接关涉到思想导向;其三,许多影视剧,史实误置,知识混乱,编导者一味在那里随心所欲地狂吹乱侃。令人想起辛弃疾的两句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的辩解说,作为艺术作品,虚构是影视剧的本性,不能把它作为历史教科书来要求。道理上讲是这样,但要分析虚构的范围与艺术虚构的实质是什么。有的可以虚构,应该虚构,而有的则不属于虚构范畴,并非一切史实错误都能够用“虚构”这个大袍子加以掩饰的。
还有一种说法:“诌书咧戏”嘛,无妨戏说,看看热闹而已,谁会那么较真!这句话也大可斟酌。若说“关公战秦琼”,“吴氏生(张)飞”,人们都知道是笑话,倒也无妨;怕的是真假难辨,以假乱真。这里有个思想倾向的误导和历史知识的错误传播的严重后果问题。生活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信息来源与信息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你在获得一种信息时,总是特别重视信息的来源,因为它决定了信息的可信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大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信息来源决定可信度的效应会逐渐消失,天长日久,信息内容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就是说最终起作用的是信息的内容。而影视剧由于其通俗易懂,情节生动,加上接受时段的先入为主,尽管存在一些思想误导或知识误置,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会忽略了它的“戏说”性质,而把它作为正确的东西接受下来。现代科学对此已从理论上作了验证,西方传播学家称之为“休眠效果”。
所论未必得当,只供参考。
王充闾
2009年2月1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