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致王先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先霈先生:

    您好!

    访俄同行,欢谈旬日,受惠良多。先生博洽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深邃的识见、准确的知识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倦游归来,料应尚未转换时差,即迅速将照片发来,令我感动。两幅在名人墓前的摄影,有一幅的墓地我记不清了,该是《铁流》作者绥拉菲莫维奇的吧?未知确否,还望告知。如有其他照片,尽可从容寄发,无须着急。切望善自珍摄,注意休息。铭感之余,再申谢意。

    寄发的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已顺利下载欣赏,并连续听了三遍。尽管我并不具备一双欣赏音乐的耳朵,但在六分半钟的往复变化的优美旋律中,却也深深为那音色暗淡、情调内在、略显激昂的曲调所打动。果然如您所述,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之感受;我似乎确实从中听到了哀哀生民的痛苦啜泣。难怪老托尔斯泰听到它,会泪花盈脸,说是“接触到了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通过欣赏这部乐曲,从中也悟解了一些艺术的道理。资料记载,1869年夏天,柴氏在他妹妹的庄园里,听到窗外的泥水匠唱小亚细亚的古老民谣:《万尼亚坐在沙发上》,深受感动,于是记下了曲谱。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不放弃任何学习、借鉴的机会;特别是注重向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民间音乐学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点铁成金”的本事,能够在原本无聊闲适的小曲的基础上,化朽腐为神奇,把俄罗斯民族音乐同西欧古典音乐统一在作品中,以音乐来描绘心理活动,探索人生的奥秘。真不愧为一位秀出群伦的艺术大师。而这一切,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的我们,都有直接的、重要的启示、引导作用。

    以后,当您遇到哪类艺术精品时,还望随时寄发,以启尘蒙。

    即颂

    教安

    充闾

    2006年8月29日

    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