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四分法,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中国是散文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在我国的文学传统中,散文与诗歌都是最古老、最正统的门类,它们在古代的代表性典籍——《尚书》、《诗经》,都有三千年历史了。西方大体上也是这两种文体资格最老。
这两种文体,系出同源。诗、文都是在老百姓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是说,“饿了的人在喊着,我要吃东西;干活累了的人在叫唤,我好累”。直接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毛诗序》中有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古代,有些诗文相互通融,比如,某些赋体文学,像《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还有《归去来辞》,本身也都是散文,可是,归类又纳入“诗词歌赋”之中。骈体的赋,在中国文学中,处于诗、文之间的“两栖”地带。《古文观止》把《阿房宫赋》收了进去,但我们读来更像是诗:“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而有的名家诗句:如杜甫的《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李白的《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都和散文句式相类似。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虚实相济的技巧。
在各种文体中,散文被称作基础文体,它的应用性最广泛,普及性最突出。即使在文化层次较低、甚至没有读过书的人,对于这两种文体也并不生疏。你看,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军起义后,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刘邦、项羽当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严气势后,分别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之。”这些都是很好的散文。可是,这四个人基本上都是“大老粗”。
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讲究解释学。传统解释学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
而且,解读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一定分散地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引出两个结论:
第一,散文也好,诗歌也好,都产生于现实的生产、生活,并非无比神秘;也不见得只有专业作家才能书写。那种把文学创作神秘化,看作是少部分人的独家专利、只能少数人操作的观点,是欠妥的。
第二,文学本身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艺术展现,是新的创造加工。高尔基说,生活是毛坯,加了工的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讲究文学性,就是说,要与普通的说话、表达方式有所区别。现在出现了散文泛化、散文无文的倾向。诚然,散文文体是很宽泛的,凡是不用韵、不分行的,无论是叙事、说理、抒情、写景,无论是随笔、书信甚至日记,都可以成为散文。但是这样一来,也导致散文的概念过于宽泛,以致有的人认为,散文不是文学作品,可以随便书写,用不着讲究文学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至于诗,被称为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就更具文学色彩了。如果只是满足于日常表达,那就丧失了文学的价值,也肯定会削弱文学的感染力,以至无法实现。
同学们语文课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散文了。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散文是培养锻炼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字表现能力的基本功。对于专事写作的作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表情达意、抒怀述志的最适当的体裁。那么,散文有哪几种类型呢?记事写景——静的空间描写;叙事表意——动的时间描写;还有抒情述志与说理辨析,主要是这么四种类型。由于散文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是非虚构的,因而人们公认,散文是“掏心窝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史。但是,散文是文学,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要求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样,它应该在语言文字、表现手法、谋篇布局、艺术构思方面,俱见功力,在叙事、说理之外,还要讲究情感、形象、声调、文采,而且,要求富有丰富的蕴涵,深刻、新鲜的见解。
我在文学创作中,是以散文这种体裁为主的,我已经写了四十年了,出版了四五十部散文集;但是,要是叫我系统地谈谈散文写作问题,也还觉得难度不小。下面就结合创作实践谈一些纯属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读书明理
初学写作,往往总觉得“穷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没有新意,没有深意。特别是不善于剖析,讲不出深刻、新颖的道理来。也就是说,肚子里没货。那么,要能讲出哲理、意蕴来,就得先要胸中富有哲理意蕴。这要靠读书明理,勤奋学习。主要是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方面下功夫。我在理论方面是下过苦功的。一本《反杜林论》,我读得滚瓜烂熟,不知读过多少遍。
人们都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样讲没有错,但还须做些必要的补充。实际上,它是分为多个层次的:搜罗信息是一层,增加学识是一层,把握规律又进了一层,最高层次是增长智慧。投身于市场经济、商业社会,人们自然都重视信息的获得。打开电脑、电视,或者翻开报纸,一般都是先浏览一下新闻,看看有哪些新的信息。这原本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若只停留在这一步,仅仅满足于求新逐异,而不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索,久而久之,思维就会表层化、平面化,导致思辨能力的弱化和原创力的萎缩。
信息是事物、事实的表层展示,是认识的起点,还须进入研究学问、增长本领的层面,进一步,掌握规律,增长智慧。举个简单的实例,古籍《战国策》中记载这样一段话: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仪狄造出酒来,这是信息。造酒技术很高超,味道十分甘美,这里蕴涵着学问与技艺,就有了知识含量。而大禹喝了,慨叹说:后世君王肯定会有因嗜酒而亡国的。这就上升到规律与智慧的层面了,带有高度的预见性。
二、学会思考,养成思考与分析的习惯
在今天的世界上,狭义的知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上网一查全出来了,难的是分析与判断,也就是思辨。所谓思,就是思索、考虑、琢磨;辨,就是分析、辨别、判断、阐明道理,简单地说,就是想问题,找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为此,读书、学习必须有“问题意识”。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主客观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问题有自觉性的思考,有解决的思路;二是读书过程中脑子里经常挂着问号,也就是毛主席说的“要问一个为什么”。所谓“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说学习要同思考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思考就是要找问题,找话题,找课题。事物是复杂的,我们要跳出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遇事要养成分析的习惯。有准备的头脑,对于培养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就是说,头脑的开关总要处在开启状态,灵感只光顾勤奋思索的人。面对客观事物(包括社会、自然、人生)和主观世界,应该有独到的、深刻的看法。像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知识、智慧一样,分析、思辨也可以分作三个层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应然。
三、学会说理
散文如何说理?大体有五种方式。
其一,是即事论理。我写过一篇《五岳还留一岳思》,中心是讲凡事要留有余地。我讲:那次游览黄山,在海拔均达一千八百米以上的三大主峰中,只登了天都峰、光明顶,留下莲花峰作为“余生梦想”。这样,至今我对黄山还抱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总想找个机会重游一次。同旅游一样,为文作画也应该讲究留有余地,不可太满太露。白石老人画虾,并没有像一些平庸的画匠那样,纤细无遗地将大虾腹下的节足一一描出。从外表上看,似乎形体不全,朦胧不显,可是,虾的动态、虾的神韵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生物景象,而且还感受到一种亲切、开朗的,使人感发奋起的愉悦情绪,一种春天般的、对生活充满肯定与热爱的心态。这使我想到中国艺术传统那么讲究、那么强调“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其中奥秘就在于以不全求全,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其要旨,仍然是要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所谓“大成若缺”、“过犹不及”。
再比如,讲辩证观点。有用、无用是相对的。战国时期,庄子和惠子辩论。惠子说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庄子说:“晓得无用了,才能和你来谈有用。大地,该是多么广阔博大呀;然而,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也不过是一尺见方吧?其他,似乎都与你无关。可是,你却不能把你立足以外的其他地方,都挖除掉,一直掘至黄泉。如果那样,你所站的那一小块地方还能用吗?”主要、次要也是相对的。对口相声,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二人一唱一和,交相为用。逗哏的笑料占主导地位,所以称为主角;但须有配角捧哏的衬托、铺垫,才能组成包袱,产生笑料。这天,两人说《武松打虎》,逗哏的以主角自居,说配角可有可无。但见逗哏的挥拳开打,按说应该打几下,老虎就得死了,这才能显出武松的威风;可是,捧哏的老虎却怎么打也不死,最后,还噌地蹦起来了。逗哏的责问他,他说:“你不说我可有可无吗?”庄子也好,相声也好,都不是空泛议论,而是即事说理。
其二,是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司马氏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想出山,但总得找个理由啊,于是用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你听他是怎么说的:“但以刘(他的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寓理于情,合情合理,最后,晋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他达到了预期目的。
其三,是透彻剖析,直抒胸臆。我写《废物——放错了位置的有用之材》,就是采取直接叙述的手法。我说,客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人才也是一样。世界上全才极少,甚至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长处,同时又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缺陷。这个所谓“缺陷”,往往会被一些人看作废物;事实上,他同时还是具有某些长处的。这就告诉我们: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则天下尽多可用之才。关键在于要有惜才之心、识才之眼,既能容人之短,又肯于耐心细致地去发掘其固有的特长。
即便是直接议论,也应是探索式的、研讨式的交流,理解性的、对话式的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冷嘲热讽的讥刺。应该把形而上的哲思文学化,以艺术的语言、独特的感悟咀嚼社会人生。叙述中有时还可以插入一些“闲笔”,不仅着手成春,触笔生妙,而且能使文气从容舒缓,平添几分情趣。胡乔木同志说过,写作议论性的文章,里面可以夹带几个小风扇,在感到沉闷的地方出来扇几下。
四、散文要有真情实感,要鲜明地表现作者的人生态度、爱憎情怀
要能感动读者,首先必须作者自己感动。应该写得很实在,特别要凸显真情,再现生活场景,写得越朴实、越自然、越真切越好,这里不需要特意的抒情、说理,应该靠事情本身打动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祭奠他的侄子的,情感极为真实,读了催人泪下。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文学是人们情感的喷发口,它在承担着教化功能、认知功能、消遣娱乐功能之外,还有宣泄内心的苦闷与焦躁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散文是交谈与倾听的艺术,是倾诉自己内心和倾听自己内心的话语。因此,决定散文生命力的。是写作者身上两样最弄不得假的东西,一是文字功力,一是人生境界。越过表面的写实,而进一步关注与表现普通人的追求和期待,使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意义,进入终极关怀的层面。
作家、艺术家的思想,不能仅仅是一个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也就是仅仅停留在政治态度、做人标准上,还应该进入一个认识论的范畴,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最前沿。说一句通俗的话,就是:你肚子里有真实货色,才能使出真功夫,给人启迪,给人教益。眼高可能手低,但眼低肯定手低。
五、散文呼唤创新,要强调独创性,要独出心裁,不能嚼人家的剩饭
散文的本质,内容、题材、表现形式、话语方式,都是开放的,没有成规,没有限界。现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甚至是光怪陆离,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作家、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期待、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散文创作的多样化、多元化。要强调独创性,要独出心裁,不能嚼人家的剩饭。我写《读三峡》,为了区别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我掉换了视角,改变了由点到线、移步换形的写法,着眼于宏观,进行总体把握,立足天半,俯视山川,把四百里长的三峡奇观,当作一部大书来读。我给自己制订一条规矩,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如果哪一天只能原地踏步,那就说明已经失去了创造力,那就立刻停笔。
六、散文写作,不能只是叙述,还要善于描写,注重形象化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到艺术创造时,说一个是“画”,另一个是“化”。画,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化作心灵的东西,并设法把这种“心象”化为诗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飞翔。我写过一篇关于李鸿章的历史文化散文。这个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怎么写呢?我已经琢磨多少年了。起始,还停留在一些概念上,形象影影绰绰、模模糊糊;后来,逐渐逐渐地变得鲜亮、清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挺立在我的眼前;最后,竟然依次显现出不倒翁、太极拳师、裱糊匠、撞钟的和尚、晚清朝廷和慈禧太后的避雷针、仓中老鼠等六种形象。
七、要感染人,必须注重细节描写
我有一篇写母亲的散文,题目叫“望”。从望儿山写起。上中学。参加工作后,经常外出开会下乡。母亲几乎天天都站立在楼上的窗前,遥遥地望着,望着。渐渐地,老人家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了,可是耳朵却异常灵敏,隔着很远,就能够辨识我的脚步声。只要告诉她,我在哪天返回来,母亲便会在这一天,拄着拐杖,从早到晚站在门里面,等着听到我的动静好顺手开门,直到把我迎进屋里。这时,老人家便再也支撑不住了,全身像瘫痪了一样,卧伏在床铺上。母亲去世二十多年过去了,有时看到桌上的电话,心里还一阵阵地觉着难过。现在,即使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只要拨个电话,就可以随便和家人欢谈。可是,那时家里却没有这种条件。记得到省城工作后,赶上过端午节,我想到应该给老母亲捎个话,问候问候,告诉她我一切都好,不要挂念。于是,就往我原来所在的机关拨个电话,请为转告。听说,老母亲欣慰之余,又不无遗憾地对那位传话的同志说,她实在走动不了啦,不然,一定跟他到机关去,在电话里听听我的声音,亲自同我交谈几句。
八、要用文学化的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尤其是散文,有人说它是裸体的东西。语言是散文作家的入门证,像意境、意象都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语言不过关,散文就立不住。散文的语言要有文学性,这就要不断提炼、升华,和平常交流性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应该避免用公文语言、习惯语言和新闻用语,力避重复他人。散文创作中的语言,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凝聚、强化、形象化、陌生化,使之更新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新鲜的感知。余光中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我写张学良到夏威夷定居:
他从大洋彼岸来到夏威夷,仅仅几个月,就被这绚丽的万顷金滩深深地吸引住了,几乎每天傍晚都要来消遣一段时间。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聚集着五大洲各种肤色的游人。客路相逢,多的是礼貌、客气,少有特殊的关切。又兼老先生的传奇身世鲜为人知,而他的形象与装束也十分普通,不像世人想象中的体貌清奇、丰神潇洒,所以,即便是杂处当地居民之中,也没有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老人很喜欢这种红尘扰攘中的“渐远于人,渐近于神”的恬淡生活。
告别了刻着伤痕、连着脐带的关河丘陇,经过一番精神上的换血之后,他像一只挣脱网罟、藏身岩穴的龙虾,在这孤悬大洋深处的避风港湾隐遁下来。龙虾一生中多次脱壳,他也在人生舞台上不断地变换角色:先是扮演横冲直撞、冒险犯难的堂吉诃德,后来化身为戴着紧箍咒、压在五行山下的行者悟空,收场时又成了脱离红尘紫陌、流寓孤岛的鲁滨孙。
初来海外,四顾苍茫,不免生发出一种飘零感。时间长了逐渐悟出,飘零,原本是人生的一种“根性”。古人早就说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地球本身就是一粒太空中漂泊无依的弹丸嘛!
九、要找出一个特殊的视角,一个体现本质的形象特征
我写李清照的散文《终古凝眉》,怎么引起的呢?那次到浙江金华去,看到李清照一个塑像:两弯似蹙非蹙、轻颦不展的凝眉,刀镌斧削一般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站在她长身玉立、瘦影茕独的雕像前,我久久地、久久地凝望着,沉思着。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用她自己的话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翻开一部《漱玉词》,那布满字里行间的茫茫无际的命运之愁、历史之愁、时代之愁,相思之痛、悼亡之哀,颠沛流离之苦,破国亡家之悲,怎是一个“愁”字所能了得!看来,悲凉愁苦弥漫于她的整个人生领域和全部生命历程,她一生强烈地感受到悲愁与痛苦,经受着感情的折磨。所以,有两句诗:太白有诗皆咏酒,易安无语不言愁。
十、要讲究开头和结尾,拟个好题目,题目最好小一点
从前作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白居易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也有人强调,结尾要余韵悠然,让人有不尽的联想,达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悠然意远。
散文的标题也有讲究。应该富有文学性,富有诗意,要个性化、形象化。既不能漫无边际,又不宜一览无余。要动脑筋想一想。我就特别注意给文章拟题目,如《一夜芳邻》、《用破一生心》、《他那一辈子》、《回头几度风花》、《人生几度秋凉》、《望》。
题目应该小一点。大家熟悉的散文名篇,像冰心的《小桔灯》、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风筝》,都是很具体、很小的。有的作者不屑于关注一些小题目、边角料,认为这些没有价值,也显示不出才力,表现在评论上,往往夸夸其谈,不着边际,以为只要能够引证一大篇时兴的理论,写出高头讲章,不管是否切合文本,都会得到读者的青睐。致使有些评论显得隔,不贴近文本,自说自话,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评论显得硬,气势磅礴,立论武断,口气很大,缺乏对评论对象应有的理解与体贴。其成因,固然是长期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整个文风养成空泛议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的直接后果;但追根溯源,和对于乾嘉学派“出言有据,板上钉钉”的严谨考据的全盘否定,助长了粗疏大意的学风也不无关系。
我们从事散文写作,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题目过大,延伸过远。散文与新闻不同。新闻可以有无限的涵盖力。毛主席起草的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让你知道,解放军兵力强盛,战线长,气势猛,战绩辉煌;渡江作战获得了巨大成功。可是,如果采用散文形式,这样写就不行了。恐怕得抓个典型场面,突出一条船,或者一户人家、一个老艄公。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可以借鉴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手法。散文的入口要小,应该像陶渊明写的桃花源那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十一、创作要有准备
这是茅盾先生提出来的,他特别强调这一点。我每到一个地方去,对于要写的事物,事先都找些背景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可能有人会说,何必着急,等动手写的时候再查阅有关资料也不晚哪。那是不行的!事先有了准备,到时才能留意有关场景、有关细节;否则,“冷手抓热馒头”,毫无思想准备,会把一些有价值的见闻忽略过去。“凉锅贴饼子——溜了”,热锅贴饼子怎么不溜呢?主客观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十二、平时要记读书笔记
建议同学们每人都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读书、思考、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的笔记,我有七八十册,现在都成了宝贵的财富。多至几千字,成套理论,小至二三十字,小感悟、小体会。昨天早晨看一些资料,录下了这样几句话:
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
上了年纪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时得不到的东西,现在你不想要了。
谎言和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别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
找不到我喜欢的伞,我宁愿淋雨。
善良就是当别人挨饿的时候,我吃肉不吧嗒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