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营养
现代人都很讲究均衡的饮食,重视营养的摄取。初生婴儿要靠哺乳才能帮助发育,园中的花草要靠施肥才能茁壮。房屋家具需要油漆来保养,衣服物品也要加以适当的保护,所以一切事事物物,彼此依赖,相互依存,互给营养。
其实,万物需要营养才能存活,包括人类也是一样。但是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需要物质的营养以外,还需要精神、心灵上的营养,例如:
一、乐观思考是消除忧郁的营养。人的性格,有的人乐观喜悦,有的人悲观忧郁;人如果不懂得制造喜悦的养分,慢慢就会被忧郁的情绪所淹没,身心都会出现毛病。所谓“喜悦”的性格,就是乐观进取,凡事往好处想,每天都充满希望。人是为了欢喜才来人间的,悲苦的人生没有意义,乐观的思考,可以增加营养,可以消除忧郁,免被感染。
二、适当运动是身体健壮的营养。人是动物,要靠“动”才会健康,“静”才能养性。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适度的运动。运动并非运动员的专利,也不是一定要做赛跑、跳高、跳远等激烈的运动。一般人每天只要能做做体操,动动身子,至少走走路,都能有益健康。所谓“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运动对健康的重要。
三、阅读旅游是思想眼界的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旅游,都能增加思想见闻。思想也像流水一样,必须要有源头,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也要有源头,思想的源头就是要靠读书,要靠旅行。佛教主张“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所以见闻、思考、实践,是启发思想、开阔眼界的重要源头。
四、幽默结缘是人我关系的营养。个人的身体健康,要靠营养来增进,人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要靠营养来维持。人我关系的友好,金钱、爱情、礼让之外,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人我之间能多一点幽默、风趣,才能更融洽。所以家庭里,夫妻之间不能只靠金钱来维护,要靠风趣、幽默来维系,才能营造家庭的欢乐气氛。
五、微笑点头是送人精神的营养。人我之间,互赠礼物,表达情意。有时送人一瓶维他命,送人一盒银耳,都是希望给对方营养。假如送人一个微笑,一个点头,让他欢喜,也是营养。身体要营养,心情也要营养,尤其是精神的营养,道德、慈悲、真理,都是精神不可或缺的营养。当然,微笑、点头,让人心生信心,都是最好的营养。
六、信心毅力是转败为胜的营养。人生需要各种力量援助,尤其是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鼓励为营养。在自然界里,有的动植物自己本身就能制造营养;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挫折时,如能鼓舞信心、坚定毅力,自我制造营养,就能转败为胜。所以,人需要外来的营养,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制造信心、毅力等营养。有信心,才有力量;有毅力,就能勇敢。有力量,有勇敢,就能向前,向前就能成功。
精神享受
一般人认为,住高级的房屋是一种享受,穿名牌的衣服是一种享受,吃上等的料理是一种享受,甚至拥有爱情、金钱、名位,都是享受。但也可以说,这些也都是烦恼。因为从外在获得的一切,从外境拥有的一切,都有好与不好的对待关系;唯有从精神上所体会的快乐,才是真实的享受。因为精神享受是内在的,是心理的,是自我创造的,所以是真正的快乐与享受。
什么是精神享受呢?
一、无私的观念。人都有私心,私心有“我”,我容易执著,容易计较,容易动干戈。无私,也就是无我,无我并不是不要我,而是要从私我扩大为大公、大我的一种包容境界。世界众生需要我负责担当的时候,统统是我的;当他们不需要我的时候,则一切统统不是我的。应该做的,我勤奋、担待;不必要的,一切给它来个“空无所有”,这不是一个精神上很自在的享受吗?
二、随缘的生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大乘起信论》指导我们的生活准则。有条件在人间随缘,必有不变的标准;能有不变的原则,也会有随缘的生活。像六祖惠能大师禅悟以后,在猎人群中生活了十余年;像维摩居士能够发起菩提心,敢在酒肆赌场出入。随缘不是随便,不是随兴;随缘是放松自己,尊重别人。随缘要很快乐地随时示教利喜,要很慈悲地到处广结善缘;能给人欢喜,能跟人结缘,精神上还不够享受吗?
三、超越的思想。在学校里念书,希望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这是知识上的超越;在机关里做官,委任、荐任、简任、特任,这是名位上的超越。人都希望越高越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超越。思想上,有的人心心念念于自己,不想别人,所思所想都只有家人,没有想到社会。人被物质奴役,被金钱使弄,被人我束缚,被妄想左右。要想有超越的思想,事实上非常困难。唯有空去对待,摆脱私执,不受时间所限,不受人我所囿,不受生死所困,不受欲望所扰;能有超越的思想,自能海阔天空,自能心如太虚,如此精神当然会自在。
四、解脱的自如。修行的人,都希望求得解脱,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解脱的呢?你有情爱的执著,就被情爱所困,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名位的计较,就被名位所囚,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好恶的分别,就被好恶左右,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学问,却被学问框住,当然不能解脱。人生要从名利枷锁中解脱出来,需要很大的修养,很大的修行,否则人人都是解脱者了。所谓修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蠲弃人我事相,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远离我法二执,就能解脱自如;能够看破世间,就能解脱自如。一个人能够解脱自如,精神还不享受吗?
精神(一)
人在世间,读书、做事都要靠“精神力”。精神力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挥生命的力量,有些肉体能力做不到的事,都要靠精神的能源来支持发展。有精神力的人,容光焕发;有精神力的人,威武不屈;有精神力的人,勇往向前;有精神力的人,能担当责任。总之,精神力比肉体更能负荷,更为重要,一些平常人做不到的事,在愿力和精神力旺盛的人面前,都能一一完成。精神力的重要,举例说明如下:
一、卧薪尝胆的精神。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兵败吴国,被吴王夫差幽囚。在臣事夫差的日子里,受到种种耻辱,但是勾践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以示忠心,因此得以获释返国。勾践为了复国雪耻,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卧薪尝胆”,表示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后来在范蠡与文种等人辅佐下,终于发兵打败吴王夫差。勾践这种复国的壮举,完全靠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才得以完成。
二、悬梁刺股的精神。战国时代,苏秦本是一介书生,为了求官,游说群雄,但始终不获重用。后来回家,刻苦自励,发奋勤读,不但废寝忘食,甚至悬梁刺股。因得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几经深究其理,后来游说赵王,终于得佩六国相印。苏秦威风显赫一时,当他行经故乡时,乡亲父老聚在路边欢迎,相沿数里。人群中,苏秦见到了嫂嫂,问道:“嫂嫂,过去我回家,你连饭都不给我吃,今日为何匍匐相迎?”嫂嫂回道:“因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不禁叹曰:当初我默默无闻时,父母不以为子,嫂不以为叔,妻不以为夫,而今为六国首相,乡亲父老皆所畏惧,人生功名富贵怎么不重要呢?所以,人生能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发愤图强,就能有所成。
三、闻鸡起舞的精神。西晋末年,祖逖和好友刘琨,眼见胡人南侵,家国残破,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弃文习武。每天只要一听到公鸡啼叫,即使再寒冷的天气,两人都会起床锻炼体魄。多年后,终于如愿勤王参军,在沙场上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就是“闻鸡起舞”的精神。
四、投笔从戎的精神。东汉明帝时,匈奴经常联络西域数国侵犯边界,大学问家班彪的儿子班超从小胸怀大志,他因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因此和母亲随同到了洛阳,并常为官府抄书赚钱养家。有一次,正在工作中的班超,忽然停下笔来,感叹说:“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至少也要像昭帝时的傅介子、武帝时的张骞一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班超立定志向后,毅然“投笔从戎”,后来奉派出使西域诸国,纵横戈壁沙漠整整三十一年,征服了西域三十六个国家,死后谥封定远侯,终于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
精神力是生命的泉源,有精神力才能使生命发光、发热,精神力的重要,由此可见。
精神(二)
关于“精神”,前文论过古代文人武士的精神,如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精神,其他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荆轲“壮士断腕”、谢安“背水一战”、文天祥“视死如归”等。可以说,自古以来,无数英雄侠士、先贤勇者,他们秉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抱负,发挥自己的精神力,为自己乃至为国家社会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其实,佛教里也有一些为法忘躯、为教牺牲的伟大人物,现在试论如下:
一、燃指供佛的精神。清末民初的湖南高僧敬安大师,年轻时读书不多,但天资聪颖,二十一岁游岳阳楼时,面对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不自觉地赋诗“洞庭波送一僧来”,被誉为是诗才宿具的禅僧。后来到了宁波,在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当他见到佛陀真身舍利时,感动不已,当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一块肉置入油灯里,并且燃二指供佛,表达内心对佛法的虔信之诚。后来担任“中华民国”早期佛教会会长,世称“八指头陀”。
二、献身殉教的精神。富楼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曾发心到输卢那国弘法。佛陀告诉他,当地民风未化,民性强悍,此去可能遭遇危险。富楼那问佛陀:有什么危险?佛陀说:他们可能会骂你!富楼那说: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打你喔!富楼那说:打我没关系,只要不把我打死就好。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把你打死!富楼那安然地说:正好可以让我将此一命供养佛法!这时佛陀终于欢喜地说:富楼那,你可以到输卢那国弘法了。
三、西行求法的精神。唐朝初年,沿袭隋朝的法律,边关严禁国人出境。唐三藏玄奘大师,在阅读中文经典时,感到诸多疑问不得其解,因此发心亲自西行印度,希望探取原典。经过重重关卡,横渡八百里流沙,几番死里逃生,终于到了印度,进入世界最古老那烂陀大学,亲近戒贤大师,在他的教导之下,饱学三藏。后来回归故国,当天唐太宗率群臣亲迎,并成立译场,聚集千余僧侣、专家,从事经典翻译,总共译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藏经。他还把西行所经各国的地理、风俗、民情等,记录成书,是为《大唐西域记》,成为今日考察西域各国的地理圣书。后来印度佛教为回教所灭,时至今日,印度尼赫鲁总理依照《大唐西域记》所载,把佛陀的史迹、文物,一一挖掘、复兴,菩提伽耶的大塔就是最负盛名的圣地。唐三藏对东西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这都是由于他有西行求法的精神所致。
四、冒死谏言的精神。唐朝的智实大师,德高望重,名震遐迩。一日,唐太宗请他吃饭,因太宗主张道教的祖师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与道教同宗,应该将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后面,大师认为不妥,不肯委屈就座。太宗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大师,并且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大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大师慨然叹说:“我明知势不可为,但所以竭力争取者,是为了要让后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佛教史上这一类可歌可泣的大师很多,他们奋勇护教,为教牺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克难精神
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提倡“克难运动”,体育界有克难球队,社会上有克难乐队,一般民间有克难住家等,一时“克难精神”弥漫各地。
“克难”真好,有的人克服物质条件不够,有的人克服精神能力不足,有的人克服经济实力、外在环境因缘的不具备;克难精神就是在不足、不够之中,大家仍能发挥精神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在推行克难运动的时代里,军人用克难的方法作战,工人用克难的方法管理工厂,家庭用克难的方法节约能源,一时“克难”蔚为风气,那真是民族复兴的契机。现在我们也要提倡克难的精神,例如:
一、如果物质条件不够,用心力思维去补足。现在的社会虽然经济发达,文明发展,物质条件相当富足,但是物质的条件再怎么丰富,总是有限。如果物质条件不够,我们只要有心力思维,就可以补足。例如,床铺不够,大地可以为毡;饭面不够,杂粮也可以维生;桌椅板凳不足,枯了的树干,折断的竹子,都可以当作家具;家中的电力不够,电灯不亮,油灯、蜡烛一样可以照明。只要我们有心、有力,没有事情不能成功。
二、如果工作实力不够,用饱满的精神去增强。务农耕种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够,可以用饱满的精神去弥补;工厂里生产线上的员工,如果实力不足,也可以用饱满的精神去加班。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我可以用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要完成它。只要我的精神饱满,心甘情愿,哪里困难,就在哪里加强,哪里不足,就在哪里补足。
三、如果知识学问不够,用真心诚意去提升。有时候想做一件事,碍于知识学问不够,确实会有使不上力的困难,但只要我用真心诚意去提升,总能克服。例如,要做一个计划,要写一篇报告,没有办法时,我可以多想一些问题,多拟一些方法。甚至写文章、订办法,自己不善于文笔,也可以要求主管让我用口头报告。只要自己真心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没有什么事不能完成。
四、如果人力财力不够,用发心愿力去辅助。有的人想要创业,但是本钱不足,能力也不够,即使如此,一样可以用发心、努力去辅助。例如,要开饭店,自己可以做厨师,还可以兼跑堂;开小杂货店,自己可以当店员,甚至还可以出门批发。别人八小时能完成的事,我可以做十二小时;人家花费万元以上才能做成的事,我可以克服困难,只要三五千也能完成。人只要有思想、心力、愿力,就可以克服一切。
以上克难的精神,主要是说明我们可以用心力弥补物力的不足,可以用精神力完成困难的事。虽然我们没有很高的知识学问,但可以用克难精神去提升;我们没有很雄厚的资本或人力,但学习蚂蚁雄兵,用不贪不取的工作精神,也可以完成一切事。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心,大地到处都是黄金,何惧之有!
心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的心,都是世界的主宰。佛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界上最快、最能、最大的东西,就是心。例如,我现在想到南极、北极去,人不容易马上就到,不过心一想,心就能到。心之快,光速不能比;心之能,现在心想建造两百层大楼,想象中的两百层大楼即刻造成,这就是理上所说的“心想事成”。
心之大,包容虚空,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众生是我心内的众生,所以“十法界”都在一心之中。我们有这么一个功用奇大无比的心性,但一般人都不知道它的价值、用途,实在可惜。今就“心”之用,略说如下:
一、心平气和则明理。世间上,有的人明理,有的人不明理,为什么?这就要看你的心。你的心能平静,你的气能和畅,道理就会公平、公正;假如你的心不平,气不和,你的理路就会混乱,说话做事都没有理则,都没有常规,就会失去理智,因而被人讥为不明理,所以心平气和则明理。
二、心开意解则慧生。心好像一扇门窗,你的心结没有解开,就像门窗没有打开,空气就不能流通,阳光就照射不进来。万物的成长,都要靠阳光朗照、和风吹拂;我们的心如果不开,智慧就会被蒙蔽,不容易生起智慧。平常说“心开意解”,心开了,所听的话,所闻的法,其中的道理、意义就容易分解、了解、理解。解,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还怕不能明白宇宙万有的真理吗?还怕不能圆融应对人情世故吗?我们自己的心,需要自己去打开,就像一户人家,只有主人才能从里面打开窗户,外人帮不上忙。
三、心正行端则人敬。俗语说:“诚于中,行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心诚意,行为就不能端正。反之,心中常存正念,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定正派。有的人见到某人,情不自禁地对他油然生敬,为什么?因为此人心正行端而已。所以,一个内外端正的人,还怕没有人尊敬吗?
四、心发愿成则果圆。心如田地,需要开发,田地开发以后,才能种植五谷,才有收成。有的人没有开发田地,没有在田地里播种,光是祈求:田地呀,生长万物,让我五谷丰收吧!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我们想要发财致富,希望获得好人缘,就要勤劳工作,更要发心助人,你发了心,就能圆满所愿,自能功果圆满。
五、心安道隆则功成。我们虽然有一颗能够上天下地的心,可是心如猿猴,心猿意马,一刻不停。心不能安,就如湖水动荡,难以映月;心安,则“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心安住了、清净了,自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也是学佛最大的目标,所以慧可求达摩祖师为其安心,目的无他,就是为了心安才能办道,道隆自然功成。
六、心体法用则和谐。心生则法生,心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上能生起相用,所以我们以心为体,自然生起世间的种种相用。例如,我们有心,就会生起智慧,就会有办法,就可以让万事和谐。心体本来是平等的,但生起的万相显现了差别,所以人生就有苦乐善恶的不同。假如我们能让万法和谐,归于心源,则世界成为一大种相法门,哪里还会有战争,哪里还有阶级之分?如此和谐人生,不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吗?
决心
一个人不管读书、做事,有没有“决心”,关系着未来的“成就”。凡事犹豫、不能立志向前的人,一生难有大作为、大成就,因为决心是一个人向前、向上、向远处发展的动力。古人十载寒窗,像匡衡的“凿壁偷光”,像苏秦的“悬梁刺股”,像祖逖的“闻鸡起舞”,像王羲之的“缸水作墨”,他们下定决心,立志发奋,成就当然不一样。兹将“决心”的重要,略述如下:
一、有决心就有目标。世间上的事业,都要订下目标,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你要学文,不写坏几百支笔,无法通达为文写作的妙处;你要学武,没有每天花上数小时挥拳弄棒,怎么会有武功呢?登高山,必定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才能到达目标;就是做裁缝,也要一针一线地缝制,才能完成目标。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标杆,你要带着勤奋的精神、不灰心的毅力,所谓“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目标再远,再难,抵不过立志的人,只要你是有心人,终能达到目标。
二、有决心就有力量。立定目标以后,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到达,必须付出相当的辛劳,相当的代价,尤其要有相当的决心,才有力量到达目标。力量来自决心,例如一百里的路程,才走三十里就没有力量了。这时如果有决心,鼓起勇气,发挥力量,也许就可以再走三十里。因此,一个人在力量不济的时候,应该鼓起更大的决心,立下“若不成功誓不回,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誓愿,只要你继续勇往向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光明的前景就在前面等待着你。你有行走一百里的决心,后面就会有再走百里的力量;能有再走百里的力量,只要继续努力,必然百里、千里都在脚下。
三、有决心就能勇敢。决心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所在,没有决心,事刚开始,就已泄气,有决心的人,才会勇敢。哥伦布如果没有勇气,怎么能发现新大陆?成吉思汗如果没有勇气,凭他一个草原上的马夫,怎么能横扫欧洲?花木兰一介女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军旅,屡建战功,最后光荣返乡,可见其勇敢的力量。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出生于穷苦之家的林肯,他们凭着勇敢,就能当上美国总统。有决心、勇敢的人,不管什么艰难困苦,只要有毅力,有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
四、有决心就能成功。有决心的人,不会朝秦暮楚,不会朝三暮四;有决心的人,总是锲而不舍,进而不馁。孙中山先生革命,经过十次的失败,终能胜利;中国军民八年抗战,终能战胜日本;毛泽东凭着三十年的战斗经验,利用“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终于打败蒋介石。试问天下的英雄好汉,各种专家,哪一个不是下定决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奋斗,才能所愿成就的呢?
总之,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没有从天而降的功成名就,都要靠决心。所谓“决心”,要靠“发心”,佛教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只要发大心、立大愿,有了决心,成就不为难也。
期待
人是活在“希望”里,靠着“期待”过日子。青年人期待学业完成,父母期待儿女归来,政治人物期待升官,商人期待发迹。人要生活在期待里,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如果到了完全没有期待的时候,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切就都没有希望了。
“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呢?
一、有期待就有动力。期待过年过节,就会有准备过年过节的动力;期待明日宴会请客,事前就有张罗准备的动力。期待事业能够成功,就会有勤劳辛苦的动力;期待儿女成人成才,就会有呵护忍耐的动力。因为有期待,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能到达目标。
二、有期待就有办法。人有所期待,就会想出种种办法来实现期待。期待办一所学校,就要想出兴学设校的办法;期待开一家工厂,就要想出设厂开工的办法。期待到哪里观光旅行,就要想出筹措旅费的办法;期待获得社会的好评赞美,就要想出如何让人赞美的办法。人因为有期待,才会有办法。
三、有期待就有目标。期待让人确立目标。期待自己要做一个学者,就必须努力读书、研究,以期达到目标;期待自己发财致富,自己就要用劳力、口才、智慧、思想,去达成发财的目标。体育选手想要获得金牌,有了目标就肯下功夫苦练;演艺人员期待获得观众的掌声,他也要做好准备,才能达到目标。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近期的目标、长远的目标,人生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有希望。
四、有期待就有进步。人生没有期待,活在绝望里的人生是痛苦的;有期待才会快乐,才能不断进步。被包围的军队,他期待援兵,就会有战斗的勇气;贫苦落难的人,期待贵人相助,也会有生存的勇气。期待金榜题名,他必须用功读书,求得学业上的进步;期待产品畅销,就必须改良产品,让产品建立口碑。世间上的成功,先决条件,要有期待的动力,要有期待的目标,有期待才会进步,有期待才会成功。
五、有期待就有变化。期待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煮熟的鸭子还会飞了,其他事情怎么会没有变化呢?期待也有期待的因缘,有因缘的期待,因缘会来找你,没有因缘的期待,只是幻想、空想。即使是可以预期,甚至可以如期实现的期待,中途也会有变化。但是变化不是不好,既有变化,可能变坏,也可能变好,所以有期待的人,不能不了解变化,不能不接受变化。
六、有期待就有快乐。期待是快乐的泉源,期待有一笔年终奖金,虽然钱还没有领到,但是期待的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期待和某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尚未结婚,只要想到佳期将届,就已经喜气洋洋、快乐无比了。人只要实事求是,多一些期待,就多一分快乐。
层次
世间事事物物都有层次的不同,层次就是次第。例如,读书要有层次,由浅而深;事业要有层次,由小而大;做官也有层次,由低而高。人在社会上的表现,以及种种关系,都讲究层次。我和他的关系不够,就是层次不高;和他说不上话,表示对方的层次比自己超越许多。世间是很势利的,平时把关系、层次打好,按照层次来进行,就能事半功倍。关于层次,试举数例,说明如下:
一、学习的层次。一般的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技术的学习,也分初级、二级、三级。还有围棋、象棋的爱好者,他们也有一段到九段的分别。吾人在世间,各种学习,诸如修理水电、修理汽车、修理机器等,都有段数不同,依层次而论待遇高低。学习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学习最忌躐等,不按部就班,学习不专,就表示没有按照层次进行。例如学习语言,一定要先把发音学好,然后学习单词、词组、语法,之后造句,再到成文。有人学习语言,一年半载就学得很好,有人十年、八年,仍然差距很远,这就是学习得法不得法的分别了。
二、思想的层次。一般而言,在社会人士当中,思想家总是比较受人重视,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有思想和没有思想,人生的价值、意义,差距很大。牛马猪羊,因为没有思想,因此被人奴役、宰杀。世间科学的发明、人生问题的解决都是靠思想家的发明,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展。训练思想可从探索“为什么”开始,为什么吃饭?为什么工作?为什么有人类?吃饭吃久了,吃饭就不是问题;工作久了,工作就不是问题。你训练思想,思想是一切学问的原动力,有思想才能从中开展智慧,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佛教主张,要“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凡事要能提出问题,提出见解,提出看法,不要人云亦云,才会有思想。
三、语言的层次。有了学习,有了思想,语言的层次就不一样了。乡村的老农、老圃,他们的生活非常单纯、质朴,他们讲的话都是如实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生活的境界,就要靠那些思想家来发挥了。战国时代,那些游说各国的说客,如苏秦、张仪、范雎、乐毅等人,他们能以一席话打动国主,拜为上卿,甚至佩戴六国相印,可见语言层次的重要。
四、生活的层次。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所以生活的品质是人类所追求、提升的。生活的品质,不一定要吃得好、穿得好。衣食住行的享受,并不是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品质要在意境的提升,要在生活意义的充实,要在生活艺术的美化。从物质的生活,扩大到精神世界,层次高了,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其实,世间各行各业都有层次,如文化的层次、艺术的层次、伦理的层次,甚至职业也有层次。偈云:“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类的层次不提升,与一般动物有何不同?所以我们要提升层次,因为人终究是人。
潜能
人好像一座山,山里蕴藏着金银铜铁等各种宝藏;人的身体内也蕴藏着慈悲、智慧等各种能量。据现代科学家说,人类真正使用出来的能力,不到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潜能,有待开发。
佛陀也说“人人有佛性”,意即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成佛的性能都有,别的能力怎么会没有呢?人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也有绝处求生的性能;平时各种的考试、训练,就是为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有的人能说十国、八国语言,如果他没有开发潜能,焉能致此?有的人能发明各种器具,三十件、五十件,若没有开发潜能,何能有此成就?
人的潜能无限,但是需要开发。话说有一个酒鬼,深更半夜喝醉了酒,在回家途中,不慎掉进一个深坑里。这一跌,酒醒了一半,于是努力地想要往上爬。无奈爬了几次就是上不去,这时后面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老兄,甭爬了,没有用的!”
酒鬼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以为有鬼,于是一跃而上。上去之后,再回头仔细一看,哪有什么鬼,只不过有一个跟他一样喝得烂醉如泥的酒鬼,比他早一步掉进深坑里罢了。但是这出其不意的一惊,激发出他的潜能,就能幸免于难。所以人的潜能无限,只是有待开发。
人要如何开发潜能呢?
一、环境可以激发潜能。困苦的环境,没有人救援,只有靠自己奋发,才能求生存。这个时候,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与环境奋斗,不得不寻求突破困境的办法。例如,家庭主妇不善于烹煮三餐,为了持家需要,为了家人要吃饭,她不得不去学会烧煮的技能。所以,一个人只要有不向环境屈服的毅力,只要肯奋发向上,艰难困苦的环境反能激发人内在的潜能。
二、希望可以鼓舞潜能。人是活在希望里,有希望的人生,生命就有意义;假如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就如同宣告生命已经死亡。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鼓舞人生,就能开发潜能。你希望赚钱谋生,没有能力,怎么能赚钱谋生呢?只要你有希望,希望就能鼓舞你求得谋生的能力。你希望读书向上,做个正人君子;只要你有希望,埋首苦读,“希望”就会鼓励你,开发你内在的潜能,顺利达成自己的愿望。
三、立志可以发挥潜能。“有志者,事竟成”,人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立志,就能成办一切事。我希望成为一位政治家,为民服务;我志在成为一位学者,造福世间。只要肯立志,并且不断地砥砺自己的志愿,锲而不舍地努力,志愿会激发潜能,让你的潜能充分发挥,达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标。
四、好胜可以创造潜能。人都有荣誉感,都有好胜心。田径场上的选手,为了胜出,比赛时总能跑出好成绩;打篮球,使出浑身解数,为了好胜,自能激发出比平时更高的能量。踢足球,全场奔跑,久而不疲,也都是由于好胜心,故能激发潜能,创造佳绩。
人有无限的潜能,就像山里蕴藏的金矿、银矿,你懂得开采吗?
飞扬
我们看到飞机翱翔在天空,看到船只航行在海上,不禁感到人类也要飞扬。所谓“飞扬”,人类应该如何飞扬呢?
一、意志飞扬。做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先立定自己的志愿,让志愿如同有翅膀的鸥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扬,不会因为狂风暴雨而退缩。我们要让意志飞扬,要以天下为己任,如早期中国空军,壮志凌云,尤其抗日时期,笕桥一役,高志航先生率领空军健儿,歼灭敌机,为空军在抗战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虽然后来在周家口一役,高志航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如他生前所说:“死一个高志航,中国会有无数个高志航!”他慷慨为国捐躯,意志飞扬,多么令人尊敬。
二、精神飞扬。我们的精神要奋发,我们的心情要愉快,我们要乐意为人间做贡献,我们要欢喜为人间服务。有飞扬的精神,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随缘服务奉献,何等逍遥洒脱!有飞扬的精神,人生到处乐观,时时积极奋发。如佛光人的精神“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没有飞扬的精神,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三、心情飞扬。人的心是善变的,常常因为外境变化,心情就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喜怒不定,就像天气一样“晴时多云偶阵雨”。尤其是,我们的心常常因为别人一句闲话,可能几天吃不下饭;见到别人一个不如己意,可能几晚都睡不好觉。人的见闻觉知,随时都受外境所转,不能欢喜快乐,假如心情能欢喜飞扬,如阳光普照,如月光朗照,所谓“一朝风月,万古晴空”,那是何等自在放旷的境界呢?
四、慈悲飞扬。人的烦恼很多,贪欲、嗔恨、邪见、我慢、执著,都容易飞扬,唯有慈悲心不容易生起。我们要发愿,把欢喜布满人间,把美好散播于宇宙,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游诸国土,救苦救难;能够如此慈悲飞扬,人生必然到处受人欢迎。
五、正气飞扬。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浩然正气,如山岳之崇高,如海洋之深广,就等于佛性,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人要有浩然正气,如张自忠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深入敌军,被敌人包围,但他宁死不屈。后来虽然壮烈成仁,却赢得在场全体日本军阀的军礼致敬,这就是正气飞扬,这就是正气充沛人间的价值。
六、道行飞扬。飞扬,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狂妄粗鲁。飞扬的人,要有道德,就如武功高强的侠客,摘花飞叶,弹指神功,他不需要跟敌人做种种的缠斗。一个人能用道气服人,能用德行服人,则所谓飞扬,才有意义。
信仰
人不可以没有信仰!谈到信仰,一般人总以为指的就是宗教信仰。其实,人生的信仰岂止只有宗教而已,人生应该建立的信仰,种类可多着呢!例如,我们对国家应该有信仰,对国家的主义也要有信仰;我们对圣贤要有信仰,对能成为人间模范的好人好事,都要有信仰。乃至对于造福人类的一些人士,不但要信仰他,而且要心存恭敬。
信仰好人好事之外,尤其对父母要信仰,对自己要信仰。喜欢艺术的,对艺术就有一种信仰的执著;喜欢文学的,对文学就有一种爱好的情感。其他如信仰能救人救世的政治、经济、农工等,乃至信仰道德、因果、慈悲、情义等,总之人间不能缺少了信仰。关于信仰,列举如下:
一、对家国要有信仰。人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家亲国族,因为家庭能安住我,供给我的生活,国家能保护我,让我有所依靠。无国籍的难民,在世界上流浪,无比痛苦。一个人没有建设国家的观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每一个人不对家国产生信仰,日子能好过吗?
二、对善法要有信仰。善法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规章,好的善法,人民就会幸福安乐,坏的恶法,则社会人民深受其害,痛苦不堪。所以,我们要感谢政治家所施行的善法、经济家所发表的善法、慈善家所从事的善法。一个国家如果到处都是善法,教育的善法、工商的善法、医护的善法、交通的善法、道德的善法、人情的善法,善法愈多,社会愈好,你说善法能不信仰吗?
三、对人权要有信仰。现在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自由民主。所谓自由民主,要来何用?就是要来保护人权。根据过去的历史,被称为“黑暗时期”的,都是因为没有人权。过去讲究神权,而后君权,再到军权;不管神权、君权,都是假借神权,鱼肉人民,欺压善良,多少苦难的生命,就在那种黑暗的朝代牺牲了。现在我们对民权的信仰,甚至提倡“生权”,不但人民有权,一切众生都有生存权、自由权、幸福权,这种慈悲平等的人权,吾人怎能不信仰呢?
四、对因果要有信仰。一般人信仰宗教,其实宗教教主你信不信仰他,并不重要,你对因果不能不信仰。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怎么能不相信这种人我的道德力?如果你不相信因果,人间就没有善恶的规范,就没有前后的关系,就没有律法的制裁,如此还能有人类,还能有世间吗?在宗教里,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相信因果。
五、对自己要有信仰。人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值得自己信仰,也才值得别人信仰呢?你必须是一个道德人,是一个慈悲人,是一个明理人,是一个智慧人,是一个守法的人,是一个大善人。如果你敢说我是以上的任何一种人,你有这种信仰,何患形象不能树立呢?所以人要信仰家国、信仰善法、信仰人权、信仰因果,尤其要信仰自己。
无限
世间上,凡事从“有”的上面看,一切都“有限”,从“无”的上面看,一切都“无限”。虚空是无限的,心意是无限的;我对你无限的赞佩,我对你无限的怀念。精神上,意志上,都可以讲说“无限”;事相上,物质上,就是“有限”了。我的资本是有限的,我的人力是有限的,甚至我的厂房是有限的,我的股份是有限的,所以社会上有许多“有限公司”。
“有限”表示有范围,有终极,所以如果想要大、要广,就要“无限”。佛教里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就是思想上、愿力上的“无限”。
你有体会哪些无限吗?世间上究竟有哪些无限呢?
一、大自然是无限的。大自然里,太阳的光能是无限的,雷电的威力是无限的,山河海洋也是无限的。就拿空气来说吧!空气无形无相,但它是无限的,我们就是靠着无限的声光、空气,才能生存。
二、大愿心是无限的。人在世间,生活在无限的时空里,应该将自己的愿力,也要提升到无限。“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能活在无限的愿力之中,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愿世界和平,我愿众生安乐,我愿国家昌盛,我愿师友幸福,我愿地狱能空,我愿人间早成净土。人发了无限的愿力,也不能只是空想,愿力是要靠自己去实践的。
三、大慈悲是无限的。我们有了愿力,后面接着就是要有大慈大悲的实践。世间众生有无限的痛苦,我就应该用无限的慈悲来为他们服务;世间的缺陷也是无限的,这里天灾,那里人祸,一波过去,一波又来。尽管世间有无限的灾难、无限的缺陷,但是我也要以无限的慈悲来弥合、抚平这许多缺陷。
四、大应用是无限的。我们的生活里,要有光,光是无限的,要用电,电也是无限的。大地里有无限的资源,供给我们应用;人间有无限的善意,也提供我们应用。只要我们有无限的愿力,无限的慈悲,无限的能量,我们就能将宇宙之间的无限,应用到无限。佛教的“回向”法门,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这就是无限的应用。
世间是无限的,尤其我们的心意也是无限的。但是人很奇怪,以无限的生命,只做有限的发展,没有充分应用人的资源。反而世间的声色货利是有限的,我们只在声色货利上计较;财富权位是有限的,我们只在财富权位上计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和虚空宇宙相比的悲心愿力,为什么不能无限地应用呢?
有与没有(一)
平时我们对于“有”和“没有”,都看成是两个极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的不会“没有”,“没有”的也不会“有”。甚至一般人通常把“拥有”看成是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就难免令人失望了。其实,有时候“有”和“没有”能融为一体,可能更为圆满,例如:
一、有福没有气。“福气”是人所喜欢的,尤其中国人向来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只是,有的人虽然子孙满堂,看起来很幸福,万一出了忤逆不孝的子孙,那可就真的是有“福”又有“气”了。不过,如果是聪明的父母,他们让每个儿女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人明理、健全有德,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这样做父母的,自然就能有“福”而没有“气”了。
二、有权没有势。“权势”一般都是相互为用的,有“权力”的人就能“势力”显赫,就能为所欲为,因而令人畏惧。但是,有的人有“权”没有“势”,他利用“权力”为民谋福,为民伸张正义;另一方面,他待人平易亲切,亲民爱民,不会“借势苟得”,更不会“仗势欺人”。因为他有“权”没有“势”,因此更能为人所尊敬、爱戴。
三、有惊没有险。人生就像行船在大海里,难免遇到惊涛骇浪,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冷静沉着,从容应付,结果安全过关,只是虚惊一场。所以能够有“惊”没有“险”,这是人生很值得庆幸的事。
四、有爱没有贪。“爱”和“贪”一般都是分不开的,有“爱”就想“拥有”,不爱,就想去除。因为“贪爱”,往往引生很多的烦恼痛苦,所以“贪”是“三毒”之一。但是有的人有“爱”没有“贪”,例如佛菩萨慈悲普爱一切众生,但不会贪爱众生的回报;有德的人,对世间也是只想散发爱的关怀,不会另有企图。甚至一些有修养的男士,对他所爱恋的情人,也是只有“爱”的奉献,不会因爱而起“贪嗔痴”,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毒害。
从以上四点,说明“有”和“没有”并非绝对的好或坏,有什么不一定好,没有了什么也不见得是坏事,所以对于世间的“好”、“坏”,应该有另类的思考,应该用另外的逻辑去辨别。
有与没有(二)
前文讲到“有”与“没有”,并非绝对的“好”或“坏”。现在要讲,有的人做事介于“有”与“没有”之间,因为只“有”前面的一半,“没有”后面的另外一半,因此注定无法成事,例如:
一、有心没有力。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很愿意帮你,我也有心想要助成这件事,只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有心没有力”,这种情况就像“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二、有名没有实。有的人做官,只有虚名而没有实权,自是很难有一番作为。甚至有的夫妻,只有名分,没有事实,当然也难以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三、有才没有德。做人宁可无才,不能无德;能够才德兼备,当然更好。只是有的人才华很高,可惜没有道德,因此再高的聪明智慧,也会黯然失色。
四、有愿没有行。佛教讲:“信、行、愿,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一般来说,有愿力的人,自然会付诸行动;有了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但是有的人经常发愿,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例如有两个人同时想要朝拜普陀山,其中一个发了愿马上实行,结果等他回来,另一个还没有出发。这就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所以有愿没有行的人,成不了事。
五、有施没有舍。布施助人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有的人施而望报;因为抱着有所求、有所得的心而施,因此不能称为“喜舍”。没有喜舍心,纵然有施,但没有舍,果报终究是有为的功德。
六、有勇没有谋。勇敢是成功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谋略,也是“匹夫之勇”,终究成不了大业。但看历史上,有时一场战争,眼看着就要胜利了,却因为主帅无谋,结果一战失江山,功亏一篑,怎不遗憾?
七、有宝没有用。有的人天赋异禀,才华盖世,但是他懒散无志,不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利人的事业上,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最后流落街头,潦倒以终。这种人就如佛经里的“怀珠作丐”,有宝而没有用,岂不可惜。
八、有始没有终。做人做事,都应该有始有终。所谓“胜于始者,未必有终”,例如刘备对蜀汉虽有开创的功劳,但无终极的结果;“西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虽为汉朝建立了不世之功,但也不能善终,这就是“胜于始者,未必有终”的明证。
自古以来,许多忠臣志士如史可法、文天祥、岳飞等,都有满腔报国的热血,但是有开始,没有终结,因此“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不惜乎!
开光
在佛教里,举凡雕塑的佛像、木刻的佛像、铜铸的佛像,当要供奉之前,都会先举办一个“开光”仪式。
开光,是把自己的虔敬之心,融入所供奉的佛像之中,以心光来开启佛心,以虔诚之心来祈求诸佛菩萨的慈悲灵感,所以开光在佛教里是不可少的典礼。
其实,佛像哪里需要人来替他开光,所谓“开光”者,人们为自己的心开光耳!所以开光典礼在佛门里非常盛行,就如社会上的房屋落成典礼、桥梁通车典礼、德高年长者之寿诞典礼。就如年轻男女的结婚典礼,经过了这个公开的典礼仪式,就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就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
开光,名义上是替佛像开光,实际上是为自己开光,甚至不只为自己开光,今天普世都需要开光,例如:
一、开人我因缘之光。世间人相、我相,人我之间的鸿沟难以填平,假如有个因缘,能够视人如己、视己如人,立场加以调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我、无人不就成为“众缘一体”了吗?佛殿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是你把他当成阿弥陀佛,佛与佛之间会计较吗?不会的,因为佛佛道同,光光无碍。你在室内点了一盏灯之后,又再点亮一灯,光和光不会互相排斥。所以一即是二,二即是一,人人是佛,你我皆佛,开了人我因缘之光,大家同体共生,互相道交,不亦宜乎。
二、开万物共生之光。宇宙间,虚空是本体,万物是现象;没有本体,哪有现象?没有现象,又何知本体?本体和现象,所谓一如也!“体”、“相”结合,才能产生功“用”,体、相、用,三而为一。宇宙间,所有一切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甚至于大地山河,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相互辅助,相互依存。现在环保意识抬头,就是告诉我们,大地养育人类,人类应该保护大地,一切生物平衡,即万物共生之意。如果我们将“万物共生”之光开启之后,大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将是何等美好的世间!
三、开众生本性之光。众生其实都是一体的,但是在众生的大我一体之中,又分出许多的个体,养成自我的欲望,自私的观念,所以分裂,人世间就没有太平,就会互相倾轧,互相斗争,甚至于排除异己,各种残杀,惨不忍睹。若能开启“众生本性”之光,让每一个人从“小我”中再扩大起来,跟一切众生,甚至宇宙万物结合一起,就如结拜成“异姓兄弟”,大家彼此有情有义,不是更好吗?
四、开世界和平之光。世界和平的口号,多少人在呼吁,多少人在期盼,但世界能和平吗?这必然是一条艰辛之路。因为世界的分子大都心地黑暗,在黑暗里,哪里能见到别人?哪里能让异己存在呢?所以,能开世界之光,让世界光明起来,通过宗教的提升、缘起的认识、人性的净化、自性的发光,世界放光了,大家跟着世界一起放光,那就是一个无我、慈悲的和平世界了。
缘成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佛陀悟道,悟的是什么道?就是“缘起”。所谓“缘起”,就是世间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彼此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兹举世间万物“缘成”的真理如下:
一、一家不能成村。所谓村庄、社区,必定是由很多家族共同形成,所以一个村庄、一个社区的人民,彼此要守望相助,这也是人类很值得推动的美德。
二、一民不能成国。“国者,民之积”,国家是由很多国民组成,人民当中尽管有不同的种族、血缘、文化、风俗、习惯等,但是彼此必须相互包容、团结,才能共成一个健全的国家。
三、一木不能成林。一棵树,必须仰赖地水火风等众缘成就才能生长;一棵树,还要与其他树木共生一处,才能成为丛林,彼此才能相互盘根错节地巩固根基,而不畏强风暴雨的侵袭。
四、一土不能成山。高山不辞土壤,所以能成其高;正因为集合许多的沙石、土壤、岩石,有了这些因缘,才能成为高山;失去这些因缘,就不成其为高山了。
五、一音不能成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互用,才能合音成曲;只有单音,不能成为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甚至合音之外,还有二部合唱、三部重唱等,彼此协调,才会更加好听。
六、一人不能成众。一个人即使再怎么智勇双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是无法单独生存。因为他要吃饭,就得有农夫种田;他要穿衣,就必须有工人纺织;他需要日常用品,就要靠商贾供应。甚至他要乘车坐船外出,也要有人驾驶,所以一个人不能成众,也不能离开众人而独存。
七、一缘不能成事。世间事要靠众缘合和才能成就,所以佛教的一场讲经,必须要有“六成就”,也就是要有信受、听闻、时间、讲者、听众、场地等六个因缘;要修建房子,只有钢筋,没有水泥、沙石,怎么能建房子呢?或者只有木材,没有钉子支柱,怎么能建成呢?所以一切事的完成,必须众缘合和,一缘不能成事。
八、一修不能成佛。说到修行,如《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如一个人只有独臂,怎么能运作?只有单脚,如何行走?所以在修行中,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甚至世出世法都能兼顾,则修道成佛,不为难也。
因缘是世间不易的真理,缘聚则有,缘散则灭;缘起缘灭,宇宙万有都在因缘法中。用通俗的话来说,“有缘千里来相逢”,从深奥一点来看,没有因缘,怎能成就宇宙万法?没有虚空(缘),怎能现起万有?所以人生要感谢因缘,有因缘才有一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