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竹枝词-临沂竹枝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沂河

    溯源探流可入云,

    九岭三原一线牵。

    绵延浩荡千里远,

    养育沂蒙第一亲。

    沂河又名沂水,是黄河之外的山东第一大河,发源于鲁山南麓,经由沂源、沂水、沂南、兰山、河东、罗庄、苍山、郯城等地流入江苏境内。沂河全长五百七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一千四百三十七点七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三十五点一亿立方米,河床最宽处一千五百四十米。历史上沂河水深流急,帆船可直达沂源南麻,并时常给两岸群众带来灾害。“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临郯苍,捎带南邳州”的民谣,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形。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游十几座大中型水库的修建和下游堤防的加固、分洪闸的设立,沂河已经成了一条既可行洪泄患又可养鱼、发电、灌溉的利河。沂河自北而南,环山绕崮,携村带原,纵贯临沂全境,为两岸留下了一派芳草鲜美、绿树成荫、稻果飘香、六畜兴旺的旖旎风光。明代诗人伍文献有诗云:“马逐芳春草路竿,胜游应说到沂川。和风软泛桃花浪,暖气轻浮丽日天。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前。追思点瑟当年事,吟咏归来兴浩然。”

    临沂城

    四水汇流徒为邻,

    荒沙堆积野草深。

    诗人都夸沂河美,

    风光何曾着城民。

    临沂城是临沂市的首府,始建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始称启阳,西汉时改名开阳,东汉为琅琊王国都,隋代为临沂县治所,始得临沂之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曾经产生了重大影响。临沂城紧傍沂河,历史上多有洪水泛滥的记载。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沂河上只有范筑先当县长时修建的一座漫水桥,河滩里除了疯长的野草就是小山般堆积的荒沙。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河上也还是又脏又乱,只有一条又窄又挤的桥梁。

    橡胶坝

    远看如线近看龙,

    蓄水泄洪可速成。

    匆匆过客成美景,

    聚气为虹第一功。

    橡胶坝是以橡胶为原料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不仅造价低、施工期短、使用方便,还具有抗震性能强和美观等优点。临沂小埠东拦河橡胶坝建成于1997年,全长一千一百三十五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入选第四届吉尼斯世界纪录。小埠东橡胶坝在沂河临城段拦起了一点六万亩水面,使沂河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也为新临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鹅

    天假神笔龙假波,

    碧湖万顷柳婆娑。

    以河为轴兴两岸,

    丑鸭一日变天鹅。

    一碧万顷的沂河水面和随之兴建的滨河大道,为土里土气的临沂城披上了一条耀眼的彩带。“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滨河生态城”的宏伟目标随之确立。一座座长虹般的景观大桥横跨南北,一处处各具特色的主题广场和十几个美轮美奂的生态观赏园相继生成。西岸老城区正在向现代国际物流城、商贸城的方向发展,东岸的新城区则成了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小浦东”。河在城中流,城在岸边长。临沂的未来正如初升的太阳,让我这个外乡人也充满了期待。

    洗砚池

    浮云惊龙无尽夸,

    铁书银钩也嘁喳。

    书圣本是凡间子,

    砚池洗尽结丹华。

    临沂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洗砚池是王羲之故里的一大景观。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十分刻苦,每次练字后都要到池中洗刷笔砚,日久天长,偌大的水池就变成了黑色。王羲之的书法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唐太宗李世民更称其“尽善尽美”,不仅“心慕手追”,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兰亭序》陪葬昭陵。书法属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不讲天赋和才华是不行的,但再大的天赋和才华也离不开刻苦,洗砚池或可为证也。

    书圣节

    彩云搭轿群峰抬,

    书圣年年返乡来。

    弟子三千何足道,

    名城更冠天海外。

    为了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临沂的知名度,自2003年起,临沂市会同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五届“书圣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地书

    三尺长杆海绵头,

    塑管吸水徐缓流。

    广场做纸尽情写,

    二王才罢又颜欧。

    书圣故里,每天早晚总有不少书法爱好者挥动一种特制的大笔,在市区广场练习书法艺术。这已经成了临沂乃至下属县区的一大景观,我在蒙阴县城就亲身考察和体验了一番。

    孟良崮

    众山丛中一山孤,

    百万军取上将颅。

    尸叠七层惊奋勇,

    碑高千尺锦云书。

    1947年三月,蒋介石调集二十四个整编师六十个旅,共约四十五万人,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五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打响了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了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此役震惊中外。毛泽东后来说歼灭七十四师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我毛泽东。2007年十月,我与临沂诸友在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一起登上孟良崮主峰,亲身感受了当年大战的雄壮和惨烈。在得知战役结束后,主峰下摞起的解放军将士的尸体多达七层时,我凝神远望,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陈毅

    上马杀敌下马诗,

    元戎喜怒报国时。

    难得豪气千秋在,

    南疆北国任驱驰。

    陈毅既是元帅又是诗人,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并不亲自指挥作战,而是在战役任务确定之后,把指挥权交给副司令员粟裕。孟良崮战役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当粟裕根据敌情变化,把目标由原先的敌第七军和整编七十八师锁定为整编七十四师时,陈毅只说了一句话:“这分明是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嘛!”战役进行中,陈毅就挥笔写下了“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的诗句。陈毅的诗情和豪气更多地表现在他博大的胸襟和气度上。据介绍,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涟水一战华东野战军受到挫折,部队上下弥漫着一股悲观和相互埋怨的情绪,陈毅却把胸膛一拍说:“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是我,仗没打好第一个要负责任的是我!你们有什么责任?”一句话鼓起了全军将士决死再战的勇气。而在孟良崮战役胜利之后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陈毅更把粟裕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解放军的百胜战将并列一体,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伟哉陈毅,千古一人也!

    粟裕

    农家子弟大将才,

    运筹帷幄倒江淮。

    高风亮节耀今古,

    泰山歌罢黄河湃。

    粟裕是人民解放军中最为杰出和卓著的高级将领之一,这早已是不争的史实。从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到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之战乃至于淮海战役的每一次胜利,无不闪耀着粟裕智慧的光芒。但最为感人的还是粟裕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坦荡。“两让司令”说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曾经两次决定由粟裕接替陈毅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都被他以“华野离不开陈毅同志”为由辞掉了。“两番力陈”说的则是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已经确定的战略部署,他两次直陈己见,终于说服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发动并且赢得了豫东之战和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粟裕用自己的无私坦荡、远见卓识和过人的忠诚,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感天动地的篇章。可叹的是这样一位绝世英才后来竟然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死后才得以彻底平反。世事苍茫,由此可见一斑矣。

    大青山突围

    铁壁合围何处逃?

    山东首脑一锅烧。

    阵前站出人一排,

    万马千军卷狂飙。

    1941年十一月,日军侵华总司令坐镇临沂,调集大批日伪军对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在罗荣桓同志的率领下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敌人得到情报后随即对大青山进行了合围。陷于包围圈的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数量少质量差,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是有武装的学员队。危急时刻,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我军将士殊死奋战,终于保护首长机关突出重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红嫂洞

    山中一洞也平常,

    红嫂当年救英郎。

    人间乳汁做墨用,

    千秋写就锦华章。

    红嫂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她用生命的乳汁谱写了人世间不朽的篇章。红嫂作为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知名作家刘知侠的短篇小说里,一部现代舞剧和一台现代京剧则使其成为家喻户晓、众口相传的时代俊英。

    女子火线桥

    曾记男人火线桥,

    哪知沂蒙女儿骄。

    含泪冲锋战士去,

    彤云万朵天地烧。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记述的是一群男人为了支援子弟兵作战跳进冰冷的河水,用肩膀搭起一座木板桥的故事。在沂蒙精神展览馆里,我看到的却是一群妇女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奋力扛着门板,目送子弟兵冲锋而去的照片。照片已经旧了,照片上的人物和情景却依旧动人心弦。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写下了人类战争史上绚丽无比的篇章。

    梁怀玉

    村中俊姑谁不馋?

    真馋先把军来参。

    一言九鼎梁怀玉,

    更胜当年击鼓传。

    梁怀玉与梁红玉只有一字之差。作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当年击鼓挥旗,协助丈夫大战黄天荡,打得金兵统帅望风而逃的故事可说是广为人知。梁怀玉则用另一种方式——谁先参军我就嫁给谁,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新的佳话。

    沂蒙六姐妹

    日烙煎饼八百斤,

    支前模范天下闻。

    今日办起煎饼厂,

    互联网上又一春。

    据报载,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为支援前线打胜仗,创下了日烙煎饼八百斤的壮举。1999年,健在的五姐妹与当地一家食品厂联手推出了“六姐妹”牌煎饼,并且通过互联网推向市场,取得了成功。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

    沂蒙山小调

    小调一曲乡间风,

    随风飘向原野中。

    哪知原野无限大,

    催云播雨百潮生。

    《沂蒙山小调》1940年诞生于沂蒙山区,原名《反对黄沙会》,是为控诉当地一个反动组织而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改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作品问世不久便风靡全国,并且长唱不衰,这不能说不是民歌生命力的一个有力证明。

    马陵道

    同师何曾愧庞涓,

    刖足鲸面竟此残?

    嫉贤妒能当思戒,

    马陵道上仔细观。

    马陵之战和孙膑庞涓的故事人们并不生疏,但马陵之战到底发生在河南的范县、山东的鄄城还是河北的大名,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在1992年召开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终于取得了马陵道就在临沂鄄城马陵山一带的共识。

    竹简

    金雀银雀不见山,

    掘土三尺得珍观。

    竹简七千释疑难,

    兵圣地下亦承欢。

    金雀银雀是临沂市区东南的两座小山,因春夏之交山上盛开两种形似云雀的花朵而得名:开黄花的为金雀山,开白花的为银雀山。1972年银雀山竹简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六韬》等一批军事文献面世,海内外为之惊奋,也让围绕孙子孙膑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不是一回事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诸葛亮

    琅琊遗子运乖张,

    未曾成人先离乡。

    若非他日惊天地,

    乡人怎得争荣光。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一个官吏之家。其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也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十三岁跟随叔父离开家乡去了豫章。十七岁叔父去世后,他便开始了“躬耕陇亩”的生活。直到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得以出山,成就了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龟蒙岭

    百里绵延数峰奇,

    龟蒙第一称云梯。

    登得云梯看世界,

    更有高处是虹霓。

    龟蒙顶是蒙山的主峰,海拔一千一百五十六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绵亘百里,大小峰峦不下三百,最为著名的除了龟蒙顶(平邑县境内)还有云蒙顶(蒙阴县境内)、天蒙顶(费县境内)和彩蒙顶(沂南县境内)等。龟蒙顶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雁荡山之奇,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李白、杜甫结伴而游,留下了“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苏轼也在这里写下了“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佳句。清朝康熙皇帝的《蒙阴晓雪》和乾隆皇帝的《望蒙山雪色》等诗篇,都对蒙山颂扬备至。

    寿星巨雕

    山是绝壁百丈高,

    人在凌云当空凿。

    不是载入吉尼斯,

    信是寿翁落当朝。

    蒙山寿星巨雕位于主峰龟蒙顶西北侧的裸岩石上,系利用整个山体雕刻而成,总高度二百一十八米。老寿星白须飘逸,面容慈祥,手托仙桃,持杖而立,与山峰和石壁浑然一体,宛若天成。2004年底,蒙山寿星作为世界现有的最大山体雕刻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萤光湖

    洞中一水木船渡,

    日月不见声色枯。

    忽然绝顶斑驳亮,

    胜似群星照穹庐。

    沂水萤光湖是一个特大型的地下暗湖岩溶洞穴,位于沂水县城南部十九公里的时密山下,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洞中地下湖幽深莫测。洞内不但有大量的钟乳石,还生活着一种萤火虫。这种萤火虫仅在阴湿的岩洞中寄居生存。游人进入溶洞,乘上一叶由绳索牵引的木舟,来到一处宏大的洞穴时,便可以看到天穹上由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组成的繁星满天、灿烂无比的景观。

    煎饼

    一只鏊子门前摆,

    上摊米面下烧柴。

    不是煎饼卷大葱,

    书圣智圣何方来?

    煎饼是沂蒙山区的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食品。临沂煎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描述说:“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从健康学上说,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增强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据说也是把煎饼作为保健食品的一条理由呢。

    村中

    要吃煎饼到村中,

    村中偏说久无踪。

    青壮长吃是米面,

    偶尔想起买现成。

    这里记述的是我在蒙阴农村考察时的情形,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油篓村

    村中失传城里兴,

    数百乡民上海工。

    十年挣得金钵满,

    家乡小楼知几重。

    油篓村是蒙阴县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得知村里不少群众在上海做煎饼生意发了财,村里因此盖起许多小楼,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后,我和陪同的朋友专程到村里去了一趟,了解了他们远赴上海创业的经历,同时目睹了那一排排正在兴起的农民新居。古老的、乡土味十足的煎饼,在家乡受到冷落的同时,却在千里之外的大都市找到了位置,这或许算得上是商品时代的一个传奇吧!

    西关大集

    风云初起济时穷,

    服装倒卖一时兴。

    南来北往人气旺,

    西关大集逐日隆。

    这里说的是临沂批发城的前身——西关大集的情形。见证过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人都知道,那时候这一类的大集四处可见,只是后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各有不同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大集上以贩卖服装为生的人中,不少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丧失了起码的生活保障的部落,诸如地富反坏右分子、刑满释放人员等等。正是这些人借助于刚刚开启的搞活经济之风,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开启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大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因此而成了后来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十万浙商

    小打小闹怎舒怀?

    大宗批发百花开。

    十万浙商涌临沂,

    鲁南筑起黄金台。

    改革开放,浙商成了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十万浙商进临沂,为临沂商品城批发城的形成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还有一个可说的细节是,临沂街上行驶的名牌汽车特别多,有朋友介绍说,那相当一部分都是发了财的浙商们的。

    批发城

    一城兴隆两城开,

    三城四城赶紧挨。

    五十几城声名播,

    半壁江山半壁财。

    早就知道临沂的批发城,因此到临沂的当天下午我就提出要到批发城去看一看。但陪同的朋友说我们已经去过了,刚才汽车经过的那一片不就是批发城吗?我有些惊讶,说:“是吗?我还没进去逛一逛呢。”朋友说:“逛?你逛得过来呀?你以为是一座大楼吧?”我说:“不是大楼是什么?北京秀水街那么有名,不就是……”朋友说:“这你可错了,临沂的批发城不是一座楼几座楼,也不是一条街几条街,而是几百座大楼几十条街,占了临沂城的大半个市区。”这番话说得我目瞪口呆也说得我意趣横生。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服装城、鞋城、帽子城、钢铁城、家电城、家具城、玻璃城、陶瓷城、油漆城……让我眼花缭乱,也让我激动不已。一座远算不上中心城市的地方,竟然隆起这样一片宏大的商品批发城,实在算是一个奇迹啊!

    挂历

    一间大屋上下层,

    两个老板五十零。

    年批挂历三千万,

    西藏新疆皆有名。

    临沂凯歌文化城里有一条挂历街,聚集了上百家挂历批发专业户。这些专业户大多来自温州,一色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生产厂家,批发的范围则遍及全国。

    大物流

    天上人间何需愁,

    鼠标一点随心游。

    风云聚会凤城好,

    蒙山沂水看群鸥。

    兴旺的商品批发城与畅通的大物流是分不开的。临沂的物流业是随同商品城批发城一起发展起来的,如今在临沂的地面上,几十家物流公司各展神通,把这个原本不见经传的鲁南之城与整个中国和世界联到了一起。

    山东大嫚

    一根大辫四尺长,

    红袄绿裤天然妆。

    吃苦耐劳撑家园,

    双手捧来日月光。

    山东大嫚的艺术形象出现在2006年的山东文博会上,山东大嫚的真实形象却在沂蒙山区的生活里。一双双灵动的大眼睛,一条条飞旋的大辫子,一袭袭时尚的民族服装,构成了一道道特有的风景线。而在这风景线背后,更有一颗颗善良而淳朴的心,一双双勤劳而灵巧的手。山东因为她们而安康兴旺,也因为她们而喷彩吐虹。

    蒙山沂水

    碧波万顷大舞台,

    天上人间次第来。

    清歌百曲星月亮,

    彩绸千尺江海湃。

    《蒙山沂水》是临沂市一台大型情景歌舞的名字。自从《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等大型情景演出问世,许多人许多地方都在琢磨这件事,仅我所知,山东即有多家,有的还投下巨资,但唯有临沂走在了前面。实在可喜可贺也。

    自然博物馆

    默默无闻一小城,

    小城偏巧隐真龙。

    自然馆中仔细看,

    铜人铁马也动容。

    天宇自然博物馆位于平邑县城内,是一家由企业投资和拥有的,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典型矿物标本和现代生物标本为主的大型博物馆。2005年建成开放,目前馆藏展品已达二十万件,其中不少珍品为中国所独有,世界所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考古价值。我在临沂期间,朋友们告诉我自然博物馆一定要去看一看,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当时我且惊且疑,看过之后却不得不承认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精神会餐。平邑地处偏远山区,这也许正应了“藏龙卧虎”的老话。

    糁

    道是肉粥一夜熬,

    中药胡椒诚相邀。

    热辣香肥味道好,

    一碗喝尽胜参鲍。

    糁是临沂的传统名吃。在去临沂的路上,送我的司机师傅就提醒说到临沂后别忘了尝一尝糁。第二天早晨我如愿以偿地品过之后才知道,糁其实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肉粥。解放前,临沂城里以黄家、刘家的鸡肉糁和陈家的牛肉糁最负盛名,如今则已经进入上海、济南、青岛等地的不少大宾馆大饭店。有关糁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一是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郯城码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献上肉粥时乾隆皇帝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连忙点着头说:“对,这是啥(糁),这是啥(糁)。”糁由此便成了肉粥的名字。二是说东晋时一对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受到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接济,二人无以为报,一次听说王羲之病了就把家中下蛋的母鸡杀了熬汤,并在汤里加了几味中草药。两人一心要把汤熬得浓一些,可看火的丈夫不知怎么睡着了,汤就熬了整整一夜。第二天,看着熬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但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只好把熬糊的鸡汤送到王羲之面前。没想王羲之喝过立觉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并且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米参”二字。肉粥从此也就被叫做糁了。

    形象

    精神伟大落后穷,

    沂蒙向来以此名。

    而今形象要改变,

    文明发达更繁荣。

    我到临沂的第二天,临沂市的一位领导同志在与我交谈时,提出要通过文艺作品改变沂蒙山区形象的问题。开始我只觉得新鲜,考察了几天,亲身感受临沂的发展变化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意见是正确的——沂蒙山区的确已经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沂蒙山区了。一个既保留了革命战争年代那种精神,又富裕、文明和兴旺、发达的新沂蒙,理应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来。

    三分

    三分丘陵三分山,

    三分一马大平川。

    天下三分好风水,

    一分不缺入营盘。

    八百里沂蒙如诗似画。从地理上说,海拔一千米以上的沂山、蒙山、鲁山雄峙九天;海拔二百到五百米的丘陵不下几千座,绵延数千里;山东四大平原之一的临郯苍平原,坦荡如砥、沃野千顷。而据当地朋友们介绍,高山、丘陵、平原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说天造地设似乎有点神秘,可不说天造地设,又该做出怎样的说明或者解释来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