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千变万化的拼图-沙海蜃楼和海市蜃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沙海蜃楼景观

    1991年8月18日有一辆长途客车在青海省察尔汗的“万丈盐桥”的公路上行驶。9时55分,当汽车距格尔木市70千米的时候,旅客们惊奇地发现在西北无垠荒漠的尽头,突然出现一片水泽,随着汽车的行进不断变幻位置。

    10时14分,淡蓝色的水泽从西北转向正西方,并奇迹般地从水泽中幻化出一座座白色的大楼,错落别致,时隐时现。大约过了37分钟,楼宇逐渐减少,只留下一片水带,把远处的沙丘环环托起,恰似大海中一座座小岛。10时35分车到流沙坪,这一奇观慢慢隐去,远处留下一片雾霭。

    下午17时05分,客车到达敦桥公路348千米处。在客车左边约6000米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一片蔚蓝色的湖泊,湖畔伴有一片金色的麦田。这一奇观尾随客车行走了105千米,当客车行驶到海拔3822米的金山口时,景观消失。

    这一壮丽的沙海蜃楼景观,自然在旅客们的摄影机里留下了许多奇妙的镜头。但沙海蜃楼是大气光学现象的一种,并非什么妖魔鬼怪显灵。

    另一种海上奇景

    1988年春夏之交,由于气象海况异常,蓬莱阁对面的庙岛群岛一带海域,曾多次出现了海上奇观。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海市蜃楼奇观。后经科学家详细的对比分析,鉴别出这一年中出现的种种奇观,都不是真正的海市蜃楼,而是另一种海上景物奇观——海滋。

    1989年10月6日到8日下午,庙岛塘连续出现海滋。以南长山岛的海滨路和老码头为观望点,西北向的宝塔门、珍珠门水道上的岛礁、船只,态势非常。犁具把如牛拉犁,躬身耕耘,大有在暮色苍茫中扬鞭催蹄之状。原来的犁具把上端横出一块把握柄,下端增生出一块底座,好像犁下翻出的泥浪。

    螳螂岛东侧的香炉礁变成了群体礁,星散在水面上,宛如雨中行人撑伞过街。珍珠门水道进出、停泊的船只都飘飘如仙,好似脱离了海平面,形同天外来舟。烧饼岛周围养殖区的舢板都在悬空作业,水面纵横阡陌的塑料浮子,均“漂”起来了,比眼前的浮子升高一级。纵观全景,给人以游离感、戏变感。

    2003年7月30日上午,不少大连市民都看见大连港附近海面上有一个较大的山体轮廓,右侧则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体轮廓,大约有10多个小山头,一个小山头上还隐约可见烟囱的影子。

    附近一办公楼上的市民说,10时左右,他在17楼的办公室里溜达,突然发现平常一望无际的海面出现了山,虚无缥缈,扑朔迷离,非常美。他连忙招呼同事来看奇观,一位同事还用数码摄像机将这些景观录了下来。“难道是海市蜃楼?”大家一脸疑问。该市民说,这些山体一直在变化,有时大山体清晰些,有时小山体清晰些,好像还在不断移位。

    13时,海面上的山体比上午见到的缩小了一圈,轮廓也有些模糊。17时左右,海面上的山体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是海市蜃楼吗?不,这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海滋现象。

    海市蜃楼和海滋的区别

    海市蜃楼和海滋的区别在于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在沙漠上空或东海海面上空出现万里以外的伦敦城的景色,就是海市蜃楼。而在海岛上面重现本岛之景,则是海滋。

    海市蜃楼与海滋两种景观,其形成原理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即成海市蜃楼的地面接收站。

    所以,海市蜃楼均是一幅来自异地的虚像。而海滋的景物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

    海市蜃楼趣闻

    1798年,拿破仑率领3万法军进攻埃及。有一天,一支侵略埃及的法军在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山景色,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影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地祷告,祈求苍天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原来,这变幻莫测的影像,是当今人们已经很熟悉的海市蜃楼现象。而在古代是无法解释的气象现象,让当时的法国军队以为灾难降临,是上帝在惩罚他们。

    延伸阅读

    海滋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在我国1600年以前就有了文字记载。如晋人伏琛在《三齐略纪》中记载:“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异事》中记有:“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