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渊源颇深的单位,在战机的研制上却走了一段不同的道路,成飞走的是自主创新之路,J-10、FC-1(JF-17)、J-20先后推出,带给军迷们的是不断的惊喜与欢乐;而沈飞受“拿来主义”的影响,在引进和改进上乐此不疲,几十年来只研制了一个J-8,因此受到了军迷们的指责与谩骂。
成飞在创建之初,面临着人、财、物的短缺,条件非常艰苦,但成飞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在J-7的改进研制中,他们走过了二代战机的研制与改进的完整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米格-21的潜力,使这款战机在米格-21系列改型中成为一款最成功的改进型号,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一款战斗机。在接受J-9战斗机的研制任务后,成飞集中资源迅速投入了研制工作中,他们克服了技术储备不足、业务骨干少、战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等各种问题,研制出了J-9的原型机。由于我国战机的研制水平低,技术能力严重不足,发动机的研制进度滞后,更重要的是军方对战机的定位把握不准,战机的技术性能多次改变,进一步延误了成飞的研发进度,而此时美国、苏联的第三代战机已经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投入现役,使J-9还没有研制定型就已显得落后,国家不得不停止了J-9战机的研发项目。成飞在J-9战机的研发上虽然不够成功,但通过对该型战机的研发,成飞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业务骨干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为提高研发水平找准了方向。
此后不久,国家把战机性能要求更高、技术水平更强的J-10战机的研发任务交给了成飞。面对技术跨度更高的第三代战机,成飞人没有降低战机的性能,他们以美国的F-16战斗机为目标,确立研发一款战术性能与F-16相匹敌的先进战机。为此,成飞人吸收了国外航空强国战机研发的先进理念,采用美国军标来研制J-10。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有了更多地接触西方先进战机的机会,特别是我们先后从以色列、巴基斯坦获得了“狮”式战斗机和F-16战斗机的技术和实机,为成飞研制J-10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便如此,由于我国航空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悬殊,成飞在J-10的研制上仍然是困难重重,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成飞人没有简单地复制“狮”式战斗机和F-16战斗机,而是结合实际和我国空军的需要,全力研发一款全新的J-10。他们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从1984年立项以来,经过1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飞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J-10,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独立研制第三代先进战机的国家,从而把我国战机的研发水平提高了20年,进一步缩小了与航空强国的差距。此后,成飞人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一鼓作气,先后又研发出了双座型J-10S和改进型J-10B。与此同时,从2001年开始,成飞还承担了为巴基斯坦研发FC-1“枭龙”战机(巴方称之为JF-17)的任务,该型战机从研发到投入现役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在第三代战机的研发中进度是最快的。
2009年11月,空军副司令员何为荣中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透露,我们的第四代战机即将首飞,预计8~10年后装备部队。面对这一爆炸性的重大消息,整个西方社会是将信将疑,西方根本就不相信我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战机的研制水平提高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上,因为世界第一航空强国美国在研发第四代战机F-22时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J-10在1998年才首飞,2004年刚刚定型。加拿大的平可夫甚至打赌说,如果中国能在2020年前研制出第四代战机,他将停办《汉和防务评论》。美国中央情报局出身的国防部长盖茨估计,中国在2020年前不可能研制出第四代战机,到了2025年有可能出现几架第四代战机。军迷们虽然对我国的第四代战机充满了期待,但鉴于第三代战机与第四代战机巨大的技术差距,他们也把我国第四代战机的研制成功锁定在2020年前后。2010年步入尾声之际,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张成飞四代战机的模糊图片,一下子把军迷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有叫好的,有欢呼的,有怀疑的,有叫骂的,不一而足。随后网上黑“丝带”(四代)的图片越来越多,而且图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并且图片是从多个角度拍摄的,军迷们确信我国的第四代战机终于浮出了水面,随后新战机终于在2011年1月11日中午首飞成功,成飞确实研制出了我国第四代战机J-20,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成功研制出第四代战机的国家,一举奠定了世界航空强国的地位。
相比成飞在战斗机研制上的大步跨越,科研条件、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明显高出成飞一头的沈飞就要相应逊色了。在新型战机的研制上,沈飞不仅大幅度落后于成飞,而且与我国另外两个战机研制单位西飞与洪都航空相比也没有多少骄傲的资本。西飞研制出了“飞豹”FBC-1及改进型FBC-1A,成为空军和海军的精确打击主力机种。洪都几十年前就研制了“强五”攻击机,此后又在教练/战斗攻击机上大有斩获,K-8中级教练机已经出口到了十多个国家,外销了几百架,目前还有源源不断的订单;L-15高级教练/战斗攻击机在国际同类机型上也是首屈一指,受到了中国军方和国外用户的青睐,内销和外销形势看好。
从1970年代以来,沈飞只出了两个型号的战机,一个是研发J-8及其改进型J-8Ⅱ;另一个是在引进苏-27的同时,完成了国产化的J-11B,以及在J-11B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舰载机J-15。
J-8的原型机是在J-7(米格-21)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实际上就是J-7的放大版本,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和增大航程,沈飞于1969年成功研制了原型机。由于该机存在剧烈的跨音速振动、发动机多次空中停车、垂尾尖撕裂等严重问题,特别是方向安定性非常不良、机翼颤振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J-8迟迟不能交付部队使用。1979年,沈飞接受空军的研制任务,开始了J-8Ⅱ的研制工作。为了便于装载大口径机载雷达,J-8Ⅱ改为了两侧进气。J-8Ⅱ于1984年进行了首次试飞,一直到1995年改型机出现以后,J-8Ⅱ才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J-8Ⅱ先后出现了C、D、F等几个改进型号。
1990年代初,我国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苏-27以后,又与俄罗斯签订了引进200架苏-27的合同,并决定将苏-27进行国产化,随后国家把苏-27国产化的任务交给了沈飞。在此之前,沈飞的角色相当尴尬,研制一个J-8Ⅱ,沈飞就花费了15年的时间,虽然沈飞还想把J-8Ⅱ一直改进下去,但随着我国引进了更为先进的苏-27和苏-30战机,J-8Ⅱ再怎么改进也只能代表了落后,而且空军也不愿购买更多的J-8Ⅱ,海军也装备不了多少J-8Ⅱ,而J-8Ⅱ外销根本就没有市场。如果没有苏-27国产化的任务,作为我国战机主要的研制机构沈飞不知如何生存下去。沈飞虽然在全新战机的研制上裹足不前,但几十年来在仿制和改进苏/俄战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沈飞终于不负所望,成功研制出了J-11B,性能全面超越了苏-27。此外,沈飞还研制出我国第一款固定翼舰载机J-15,虽然仍然是J-11B的改进型号,且有苏-33的原型机T10作参考,并且这款战机也只是苏-27众多改进型号中的一种,但毕竟J-15的出现,填补了我国舰载机研制上的空白,沈飞能取得这种成就还是可喜可贺的!
成飞与沈飞,是我国军机研制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他们在战机的研制上走过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的确能引发我们的深思。成飞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大步跨越,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他们的目标是研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战机。反观沈飞,“拿来主义”浓厚,如果没有苏-27的国产化任务,沈飞连跨入第三代战机的门坎都是困难重重,更不用指望他们能在第四代战机的研制上有惊人之举。仿制和改进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大步跨越,后来居上!这就是自主创新与“拿来主义”的根本区别。
二〇一一年四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