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自此以后,惊醒过来的中国人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中,挺起了胸膛,拿起了刀枪,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浴血奋战。当年,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洞察一切,他以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战争走向,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优劣,得出了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结论,并预言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于是,在全面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成为我方在抗日战争中军事战略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具有高超的战略眼光,既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又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的走向与毛泽东的预想十分吻合,毛泽东不愧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大师。今天,在全面抗战77周年到来之际,在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右翼死不承认侵略战争、解禁集体自卫权、妄图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历史时期,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当今中国对日斗争的另一场“持久战”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来看看77年前,毛泽东是怎样阐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以及怎样指导我军发展壮大的。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这是中日双方的国情决定的。就日方来说,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属一等,其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具有很强的侵略扩张性,但同时日本地盘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反观中方,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不如敌人;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已经锻炼了中国人民,这是能够坚持持久战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中国是进步性、正义性的战争,能够得到国际上的声援与援助。“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毛泽东坚信,中国能够坚持持久战是因为“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是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客观和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以后,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特点,指出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进一步分析指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交通要道和某些平地;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在日军无法占领的广大地区,则成为中国军民开展游击战争的活动场所。这就为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的一年前,毛泽东就对抗日战争的走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预想到战争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向日军后方的“政治真空”地带发展。1937年8月下旬,在洛川冯家村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奔赴抗日前线以后,毛泽东曾经接连五次致电前方指挥员,提醒他们要以最大的决心实现从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当年林彪率领的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以后,在国内一片祝贺和赞美声中,毛泽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果断地决定,由聂荣臻率领115师精锐的2000人队伍,依托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聂荣臻也不负众望,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他们在华北建立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随后这个抗日根据地被八路军总部称赞为模范根据地。
此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八路军三个主力师转入到了游击战中,他们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积蓄、发展革命力量。贺龙率领120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建了晋绥根据地,此后又向东和向北发展;1937年末,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进入山西东南,在太行山建立起晋冀鲁豫根据地;1938年,115师主力在罗荣桓的带领下东进山东,建立了广大的山东根据地。到1938年末,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完成了战略展开,依托各个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前,中国共产党为了多争取几个师的编制,与国民党进行了一番旷日持久的艰苦谈判,但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军队发展壮大,只给了3个师的编制。红军改编时,各部队普遍存在官多兵少的问题,军官降低了2~3个级别,方面军总指挥只能出任师长、副师长,军团长也只能任旅长,军长、师长则改任团、营长。在外敌面前,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
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以后,除保留一些精干的野战军实行机动作战外,还分出了一些部队分散到各地创建地方部队,既解决了八路军干部过多的问题,又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长征过来的红军,一名普通的战士就能胜任班、排长,而降级使用的连、营长,则能够胜任营、团长,把他们分散到各地扩充队伍,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军区、军分区、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同时,地方武装又派出大批干部,帮助各地建立地方党组织,专区、县、乡等抗日政府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他们把抗日组织进一步延伸到各个村,动员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广泛的“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全民抗战活动。
毛泽东这种“撒豆成兵”的神来之举,收到了极大的效果,八年持久抗战,给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充裕的时间。1937年夏天,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包括延安的学生和医院的残废军人在内只有7.4万人,而奔赴前线抗战的八路军也只有4万多人。到了1945年9月日本投降时,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达到了100万人,民兵也超过了200万人,并且拥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以及自下而上健全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所有这一切,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名著《论持久战》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二〇一四年七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