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在家上网查资料,了解呼伦贝尔市况和蒙古族的起源及风俗习惯,以便为草原之行做点准备。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部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公元1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打了几场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对抗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化、习俗具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抵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呼伦贝尔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从脱离黑龙江省到归属内蒙古。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辖7旗5市1区共13个旗市区,即辖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呼伦贝尔市首府设在海拉尔区。
初步了解呼伦贝尔的历史背景后,9月13日我们一行8人踏上了去往海拉尔的旅程。早上7点20分我们从天河机场出发,乘坐南方航空公司CZ3117航班到北京,转乘国航班机飞赴海拉尔。下午抵达目的地后,前来接团的苗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海拉尔市容,陪同我们到市区成吉思汗广场漫步。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们离开金融大酒店,乘坐旅行社杨师傅的中巴车,在苗导游的带领下踏上了“征程”。
旅行的第一站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即参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扩大侵略战争,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设立的14处要塞中最大的两处之一,1934年6月开始构筑,1937年末竣工,共占地21平方公里,分5个抵抗枢纽部(阵地),3个辅助阵地。以敖包山、北山阵地式军事工程为主体,由地上与地下相连通的两个部分组成,地下工事距地面12至20米。修筑诸多钢筋混凝土火力点、指挥所、观察所和榴弹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发射阵地,以及掩蔽部、碉堡群等。在海拉尔河北岸,还有在海拉尔要塞修筑结束时为保密而枪杀活埋中国劳工的“万人坑”,控诉着日本侵略军的罪行。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一举突破日军的防线,不到3天时间就攻克了日军重兵把守的海拉尔要塞北山内陆防御阵地,为红军挥师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扫清了重大障碍。今天我们看到要塞北山的山坡上有苏军攻克北山内陆防御阵地的场景模型,一辆辆T-34坦克炮口指向前方日军阵地,一个个苏军手握冲锋枪跟随着坦克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当年在中国的大地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强大的苏联红军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接下来的行程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行。呼伦贝尔草原牧场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河湖遍布,是我国生态保持较好,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中巴车行驶在通往满洲里市的公路上,大家一扫参观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的严肃气氛,有说有笑,心情也舒畅了许多。这条公路是双向四车道高等级公路,与内地的高速公路差不多,只是公路没有封闭。苗导游解释说,呼伦贝尔市人口不多,车辆少,为了方便牧民的拖拉机和摩托车上路,公路就没有封闭。果然沿途我们看见牧民开着拖拉机装着满满一车野草在路上行驶,他们是将野草运往住宿地,作为牛羊过冬的食料。
中巴车行驶约一刻钟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蓝天白云下,绿草青青,一群群牛羊悠闲地吃草,这真是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抵达草原景区后,我们参加了蒙古族最神圣的祭祀活动——祭祀敖包,大家每人拾一块石头,围着由石头堆积起的小山顺时针走三圈,然后许个心愿,再把手中的石头扔在石头山上。
中午我们在草原景区的蒙古包饭馆吃了一顿内蒙古风味的饭菜,品尝了草原特色风味手扒羊肉,味道还真不错,还吃到了鱼,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其实呼伦贝尔大草原湖泊众多,呼伦贝尔市的名称就是呼伦湖与贝尔湖而来,有湖就有鱼,因此在呼伦贝尔吃鱼就很平常了。饭后我们驱车到达另一个景点,这才看见真正的蒙古包,接受了蒙古族青年男女迎宾仪式,喝了下马酒。我们还到一个蒙古包里去参观,这个蒙古包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米,里面比较简陋,有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台电视机,中间有一个铁炉,烟囱从蒙古包中间穿出,这就是主人烧烤食物和取暖的设备。蒙古包的外面有一台风能发电机,可以解决看电视和日常照明所需的用电量。蒙古包的主人有30多岁,我们参观他家时没见着人,领我们去的是他的姨妹。据她介绍,她姐姐与姐夫平时不住在蒙古包,因为现在的牧民是在政府划定的草场定点放牧,每个草场都用木料和铁丝圈起来,夏天牛羊在自己的草场放养,也不需牧民时常照看,牧民在居民村子里有自己的住房,平时就在居住地生活,十天半月再到自己的草场看看,也可能在蒙古包里住几天。
晚上我们住在满洲里市北方大酒店,这是个三星级的酒店。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居住着蒙、汉、回、俄等20多个民族。满洲里市虽然只是一个边陲县级市,城市规模不如海拉尔大,但其楼房建筑看上去要超过海拉尔。市区有四条大街,街道上铺有地砖,显得十分干净整洁,每条街道上都是紧密相连的楼房,临街大多是商店和面铺。这里的楼房普遍不高,超过6层的楼房很少,但每幢楼房都显得十分新,装修比较得体,想不到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北方边陲之地还有这么一个颇具规模的漂亮城市。晚上市区灯火辉煌,行人不多,倒是见到的俄罗斯人不少。
满洲里市有一个俄罗斯套娃广场,套娃广场的建筑色彩明快,具有中、俄、蒙三国风情。最突出最醒目的就是在广场中心有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而这个广场在去年5月份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象形建筑造型群。套娃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象征,关于套娃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自小就失去父母,他和妹妹相依为命,但妹妹在一次牧羊途中被风雪所困,最终丢失在茫茫的雪海里。哥哥对妹妹非常思念,就刻了一个木头娃娃带在身边,每一年哥哥都会刻上一个大一些的,表示妹妹又长大了一岁。就这样过了很多年,哥哥刻了许多木头娃娃。这个故事流传了很久,渐渐的,套娃成为俄罗斯传统工艺品的同时,也成为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的礼物。套娃的形象通常是身着俄罗斯传统民族服饰的姑娘或妇女,她们一般身穿萨腊,头上围着红、蓝、黄、绿各种颜色的头巾,红扑扑的双颊,大眼睛,红红的小嘴略带微笑,手上提着一只篮子或是捧着一大束鲜花,神情自然,质朴可爱,是典型的俄罗斯村姑形象。
中俄交界处有一个国门景区,这也是凡到达满洲里市必须游览的项目。现在的国门是第五代国门,也是目前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国门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过桥高16.9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后工业时代风格。站在国门第三层楼上,遥望对面俄罗斯的风光,俄罗斯的国门显得十分简陋。我们这边的国门是门楼合一的十分现代又气派的建筑,俄罗斯的国门就是由两根水泥柱加一根横梁组成的简陋的建筑物。不知是我们过于追求豪华而俄罗斯则过于简朴,还是俄罗斯当今的国力大不如前显得力不从心,两个国门的豪华与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面的俄罗斯村庄也显得冷冷清清,房屋也显得低矮破旧,与繁华的满洲里市相比,真有天堂与人间的感觉。难怪满洲里市有那么多的俄罗斯人过来经商与度假,越是繁华的地方才越有吸引力啊!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属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轴为东北至西南方向,长度为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湖水面积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10米。呼伦湖水的补给来源一是承接大气降水,二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的注入。“呼伦”由蒙古语“哈溜”而来,意为“水獭”,因历史上湖中盛产水獭而得名。“达赉”也是蒙古语,意为“海”,达赉湖意思就是海一样的湖。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呼伦湖已经露出了约500米的湖床,湖面不如想象的那么大。从望远镜里看到,远处的湖面上有一群野鸭,它们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捕食鱼虾,表现出一派安乐祥和的气氛。
关于呼伦湖,在草原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最动听的是呼伦与贝尔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这方丰茂的草原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里有对情侣,姑娘叫呼伦,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小伙子叫贝尔,果敢坚毅,善射能骑,他俩和乡亲们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祥和的草原上。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着狼虫虎豹杀向了草原,他依仗头上戴着的两颗神力无比的碧水明珠,肆虐着草原,河水被吸干,牧草枯黄,牲畜倒毙;接着又施放出弥天的黑雾抢走了呼伦姑娘。贝尔为了草原,为了呼伦姑娘,率领乡亲们同莽古斯夜以继日地进行殊死拼杀。呼伦看到这番凄惨景象,便假意取悦莽古斯:“你头上的明珠若给我一颗,日后便应允你的愿望。”莽古斯忘乎所以,连声说好,把其中的一颗递给了呼伦。呼伦知道一颗珠子就是一汪碧水,为了滋润草原,她毅然把珠子放入口中,訇然化作茫茫碧水。莽古斯傻了眼,身上少了一颗珠子,神力已减少了一半,贝尔追上了莽古斯,拉开满月之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心窝。贝尔缴获了另一颗明珠,带着胜利的喜悦四处寻找呼伦,这时才知道呼伦已化作滋润草原的女神。悲怆的贝尔发誓永远守护在呼伦的身边,当即吞下了另一颗珠子,顿时呼伦湖之南又现一泓碧水。当地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两个湖分别取名呼伦湖和贝尔湖。故事流传了很久,有人说今天的贝尔湖水经乌尔逊河长年流向呼伦湖,其实这日夜流淌着的河水正是贝尔对呼伦的不尽思念。
到呼伦湖一游,一定要品尝一下名扬天下的“全鱼宴”。名贵鱼菜“鲤跳龙门”“二龙戏珠”“鲤鱼三献”等,不仅营养丰富,鲜嫩味美,而且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宛如一件件艺术珍品。在餐厅里就餐,一边透过玻璃窗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一边品尝全鱼宴上的鱼虾,实在是乐趣无穷。
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参观中俄边界附近的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从海拉尔出发,到达室韦俄罗斯民族乡大约需要四个半小时的车程。沿途我们穿越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在森林草原过渡带欣赏了蒙古族牧民的“后花园”——油菜花田,想不到在草原地带还有人工种植的大片油菜花,那种与草原截然不同的景观真使人眼球一亮,一种舒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行车途中在额尔古纳市吃午餐,饭后苗导游就带着我们去观看根河湿地。根河湿地是中国目前原状态保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根河湿地保护区占地12.6万公顷,属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的洪泛平原,还包括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以及两岸的河滩、灌木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根河湿地物种丰富,野生维管束植物有67科227属404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有4纲26目56科268种。在干旱的季节,这里有较稳定的水情、充足的湿地,成为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是全球鸟类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达到2000万只。这里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大约有45对,占全球丹顶鹤总数的4%;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大约有2000只,占全球总量的4%;另外每年在这里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的数量分别占全球总数的17%和19%,这里是世界鸟类保护的重要区域。
我们沿着一级级台阶登上一个小山顶,上面有一个观赏平台。登高望远,蜿蜒细长的根河如一条玉龙盘绕在湿地上,红色和绿色的树丛密密麻麻,白树干黄树叶的白桦树展现出婀娜多姿的身段,在红绿林丛中别具一格,环绕着河滩沟岸。景色非常赏心悦目,如同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放眼望去,清澈的根河水在茂密的红绿丛林间穿行而过,把最美丽的婀娜身段留在了额尔古纳。河谷湿地两侧的高坡上有大片的白桦、落叶松等观赏林,额尔古纳市就在根河湿地的旁边,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离开根河湿地后,我们乘车继续前行,一路观赏着沿途的自然景色。进入草原湿地过渡带后,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边缘地带,途中公路两旁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白桦林,大家下车进入林中欣赏着白桦原始林自然风光。白桦树有二十多米高,树干呈白色,树叶为黄色,白黄相间,十分优美。
室韦乡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额尔古纳市西北部,与俄罗斯赤塔州涅区隔河相望,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它身边流过。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是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部落的发祥地,蒙兀就是蒙古的最早汉文音写,室韦是个部族地名,在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山林地带,是蒙古族先民的生息地。目前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总人口中,俄罗斯人和华俄后裔占总人口的40%以上。俄罗斯人大多是十月革命前后来到中国的“白俄”,老一代人精通俄语,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历史上,中俄边界的俄罗斯人在额尔古纳河岸与“闯关东”的移民“始而相交以为友,继而相爱以为婚”。他们的后裔繁衍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这里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谐的人文环境,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评选中,室韦被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近年来,室韦兴起了“俄罗斯家庭游”,室韦也一下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之乡。
下午5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边境小镇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我们住宿在萨仁高娃家里,她是正宗的蒙古族,我感觉她的普遍话说得比我们要好。
安顿好住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到小镇上转悠。小镇并不大,只有一条呈十字形的马路,马路的东边是碎石路,南边、西边、北边则是水泥路,十字形马路的两边是小镇居民的住房,房屋大都是差不多的木刻楞,不少人家的门口有用白桦树桩围成的木栅栏。在马路两旁的铁杆上挂着一幅幅第一代村民全家福的放大照片,这有点类似于城市街道上的广告牌。照片上的人物一看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与我们见到的镇上居民大不一样。
小镇很宁静,清新的空气中隐隐弥漫着泥土和马牛粪的混合气味,马路上的行人也很少。我们一行人步行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有一个小广场。放眼望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河滩是一片平坦空旷的公共牧场,许多三河马在河滩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从望远镜里看到,这种马体型匀称,高大俊美,肌肉发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气质高贵。据说三河马是与俄罗斯的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以及英国盎格尔诺尔曼马杂交改良而成,此时我很想看看三河马飞奔时的神态,可惜河滩比不上辽阔的草原,三河马飞奔时那种摄人心魄的矫健和神速我们难以看到。
额尔古纳河的对岸就是俄罗斯的领土了,距离我们约五百米的对岸有一个俄罗斯的村庄,房屋的建筑模式与我们这边差不多,村庄很宁静,不见一个行人,也听不到人与动物的任何声音。如果不是从地图上看到国境线,额尔古纳河两岸一样的蓝天、相同的土丘和草场等自然景观,让我们根本体会不出两岸有何不同。我们在一条起伏的沙石小路上漫步,夜晚逐渐降临了,在这里的感觉就像是端详着一幅静静的水墨画,凝固的景致会让你的思维静止。
晚饭是萨仁高娃家里安排的,有牛肉饼、烤滑子鱼、苏泊汤、烧鸡和青菜,主食是大白馒头和俄罗斯族特有的烤列巴。听说刚出炉的烤列巴味道好,正好主人家里有现做的,小朱就买了几个请大家品尝,那味道确实比我们餐桌上的要好得多。
晚上下起了小雨,室韦乡顿时笼罩在一片迷蒙细雨之中,这时气温也下降到只有五六度,外面已经显得很有寒意了。主人已经在我们的房间烧好了暖炉,暖炉的烟囱是从房屋的墙壁上穿过的,房间里顿时感到暖和多了。躺在床上翻看着中国旅游地图册,在看内蒙古自治区这页时,猛然发现我们现在的位置正处在中国雄鸡版图鸡冠上的最高点,头枕着鸡冠睡眠,这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啊!
第二天大家都早早地起床了,但细密的小雨一直也没有停下来,大家也没有了出门闲逛的兴致。下午还要乘飞机返程,大家吃过早饭后就启程赶回海拉尔了。
我们在蒙蒙细雨中离开了室韦,在车上,一种失落感涌上我的心头,总觉得我们是带着一点遗憾离开这里的。遗憾什么呢?想着,想着,透过车窗,看见铁杆子上一个个的俄罗斯族家庭照片,我想起了到室韦来,不就是想体验一下俄罗斯风情吗?我们没有住宿在俄罗斯人家里,没有品尝一次俄罗斯式的餐饮,没有听一次室韦著名的手风琴手瓦西里的琴声和俄罗斯女歌手的歌声,没有与华俄后裔交谈他们家族的历史、现状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所有这一切的遗憾,不知何时才能够弥补?
二〇〇九年十月九日于武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