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儿叫白龙
长的漂亮有灵性
我时时离不开你呦,我的马儿
你可听得懂
我的马儿叫白龙
长的漂亮有悟性
你要永远跟随我哟不离开
你可记在心
我的马儿叫白龙
长的漂亮有人情
我唱歌儿你跳舞哟我的好马儿
你可做得到
万桐书被这随意唱出的歌儿感动了,觉得很随意但又深刻,特别是那旋律很悠扬很抒情,让人听了不禁心弦为之震动,掀起情感的狂潮,难以平静。
那激人深思的情调令人难忘。
那从未听过的曲调永生不忘。
更让万桐书激动不已的是那白马竟然踩着歌曲的节奏,扬起前蹄站立成人字形,一边向他走来,一边摇晃着身子,作出舞蹈的姿势跳起来了。
随着歌曲的声音,那白马摆动着长长的尾巴,跳动着两只后蹄,很有节奏感地向前后左右舞动起来。
越到歌曲的尾声,白马舞动得越快越有力,随着歌曲的结束,白马旋舞了一圈,然后突然跳起来,四蹄落地了。
那白马的舞蹈太美了。
简直像人的舞蹈一样的感人。
难怪吐尔地阿訇如此爱它。
万桐书完全明白了吐尔地阿訇的心:马和人一样都是有灵感有情意的生命,所不同的是种类不通,形貌不通,语言表达的信号不同。
既然都是生命的呈现,那么必然会有情感的存在和表露,这就是生命的共性。
万桐书对白马产生了深切的爱,由这爱的延伸更加对吐尔地阿訇产生了敬佩和爱戴,觉得他是崇高的伟大的音乐艺术大师。
连白马都如此深爱吐尔地阿訇,难道作为懂人意懂音乐的人就不如马吗?
这首歌曲的寓意该是多么的深刻啊!
万桐书对吐尔地阿訇深深地鞠了一躬。
又对他的白马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说:
“大师的歌曲很美妙,白马的表演真动人。请问这首歌的旋律为何这样美?”
吐尔地阿訇自豪地说:
“这首歌的歌词是我写的,但曲调不是我谱的。”
万桐书以为是别人谱的曲,便说:“这曲子谱的太好了。”
吐尔地阿訇解释:
“不!这曲子不是别人谱的。”
万桐书奇怪地问:
“那是怎么回事?”
吐尔地阿訇释疑地说:
“是我套用了十二木卡姆中的抒情曲调。一句话,我唱的是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你觉得怎样?”
万桐书真诚地说:
“太美了,太动听了,原来是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啊!对十二木卡姆我很陌生,请大师多多指教。”
吐尔地阿訇坦诚地说:
“刚才在会上,领导已经介绍过了,你是从北京来的音乐教授,很有学问,是来抢救和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学者,我很敬佩,我愿意向你学习,请你多多指教。”
万桐书觉得吐尔地阿訇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艺术大师了,还这么虚心,竟然向他这个只有28岁的青年请教,太不可思议了。
他惭愧地说:
“不,大师过谦了,在十二木卡姆的艺术上,我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甘愿做个小学生,拜大师为师,虚心向大师学习,请大师不要拒绝了。”
吐尔地阿訇看着眼前的万桐书这么年轻,这么英俊,这么懂道理,又这么有学问,不由生出喜爱之情。
他心想:这万教授比我的儿子还要小的多,我收他这个学生又有什么不可呢?
于是,他欣喜地说:
“好吧!我收你这个学生,让我们共同研究十二木卡姆艺术吧!为了十二木卡姆,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吧!”
万桐书感激地说:
“谢谢大师的信任,为整理,搜集,抢救十二木卡姆,我一定虚心请教大师,为尽快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盛夏的烈阳以闷热的威势把人们灼烤的大汗淋漓而纷纷避暑时,万桐书所住的那所大院却是满院绿色的大叶榆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在这里可称得上是极其中意的“避暑山庄”。
在这里即使出现一座如唐代诗人岑参在诗中所写的“火云满山凝未开,千里飞鸟不敢来”的火焰山,人们也泰然处之,毫无惧色。
万桐书因这满院树木的送爽而感到心驰神往,文思泉涌,仿佛缪斯之神故意陪伴着他,令他兴奋。
夜已经很深了,树枝摇曳的大院显得十分幽静。
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但万桐书的房间里依然亮着灯光。
他伏在桌上不停地写着。
时而抬头沉思着,时而又疾写着。
他在写什么呢?
他的妻子连晓梅好奇地走进桌旁,俯首看时,却看到了一首歌曲。
那便是他对吐尔地阿訇对白马所唱出的那首歌曲的回忆,是对那首歌的记录。
他给那首歌起了个歌名叫:我的白马。
连晓梅问起歌曲的来源和起因,他便讲出了吐尔地阿訇唱歌的情形。
他又讲出了那白马跳舞的情况。
连晓梅听的入了神。
她称赞吐尔地阿訇是名不虚传的音乐艺术大师,让万桐书很好的学习吐尔地阿訇的演唱艺术。
她又称赞白马是善解人意的神马,是吐尔地阿訇音乐艺术表演的出神入化的象征。
她又问万桐书何以要记录?
万桐书诚恳地说歌曲很美很独特很粗犷他要传唱,但又怕忘了,所以赶快记下来,以便今后更好地背下来唱下来。
他说这也是对吐尔地阿訇的尊敬,也是对白马的垂情。
连晓梅说应该这样,要想整理抢救十二木卡姆就必须先学会演唱学会表演,知道十二木卡姆总谱的来龙去脉和特点,成为精通木卡姆的人。
否则将会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桐书会意地点着头,心想自己的妻子真聪明真有见识,不亏是他的好帮手。
万桐书把吐尔地阿訇比做满院送爽送绿送荫的大叶老榆。
又把艺术大师的艺术成果比作满院绽放的繁花。
连晓梅说只要万桐书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实践,锲而不舍,以吐尔地阿訇为榜样,同样可以成为给人们送爽送绿送荫的大叶老榆,同样会成为满院的繁花。
受到连晓梅的启发,万桐书展开宣纸,取出毛笔,饱蘸墨汁,润好笔,在纸上写出了苍劲有力的两句诗:
酷暑严寒看老榆
时不待人有繁花
连晓梅看后点头称赞,说万桐书以吐尔地阿訇为学习的榜样,树立了雄心壮志,产生出取得满院繁花的信心,这是很好的愿望,但要牢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万桐书称赞她说的好,有道理,并示意她写出横批来。
连晓梅思索了片刻,从万桐书手中接过毛笔,蘸好墨汁,写出了四个字:苦尽甘来万桐书禁不住连声称赞“写的太好了,恰如其分。”
连晓梅说:
“可我这字太差了,配不上你的字。”
万桐书说:
“有思想有文采就很好,至于字,你可以练习嘛!”
连晓梅说:
“我行吗?”
万桐书说:
“行!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连晓梅说:
“好,我练。”
由于天气闷热吐尔地阿訇和奥修阿訇不去房间睡觉,他们睡在大院的大榆树底下。
大榆树枝叶繁茂,像一把大伞遮盖着地上厚厚的树叶。
他们把地毯铺在一层树叶上又软又舒服,睡的很惬意。
他们常年在外演唱,居无定所,习惯了在露天睡觉。这自然指的是炎热的夏天。
他们的白马也睡在他们的旁边。
白马的身子紧挨这吐尔地阿訇。
他们已经睡着了,睡的很香很惬意。
不用说知道他们睡在露天地上,很为他们操心,怕他们受了夜寒。
突然有雨点敲打在窗户上,不用说被猛然惊醒了。
他想到了睡在露天地上的大师们,他怕她们受雨淋。
他急忙穿好雨衣,打上雨伞,直奔大榆树。
由于大榆树像把大伞遮挡着雨,雨刚刚开始下,并不十分大,所以,大榆树底下睡觉的人还不知道下雨了。
万桐书感到了雨的凉意,感到了雨势的逐渐加大,心想这雨肯定是暴雨,肯定会把人淋成落汤鸡。
他边想边加快脚步,走到大师的身旁,打算推醒他们。
然而,那白马早已感觉到了要下雨,它早已悄悄地站起来,看着沉睡的主人,不忍心惊醒他们,好让他们多睡一会儿。
当白马看到万桐书走近大师的身旁时,它明白了他的来意。
它突然长嘶一声,用嘴拨动着吐尔地阿訇的脸,叫醒他。
听到白马的长嘶,感到白马的触动,吐尔地阿訇立即坐起来,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万桐书。
万桐书对他说:
“下大雨了,快进屋吧!”
白马也长嘶着,踢着前蹄,示意快起来走吧!
此时,风逐渐大起来,树叶哗哗地响个不停。
雨也逐渐下大了,雨点穿过树隙已经落在了吐尔地阿訇的身上。
吐尔地阿訇赶忙叫醒沉睡的奥修阿訇。他们急忙穿好衣服,站起来卷起地毯,收拾东西,准备走。
万桐书一边帮他们收拾东西,一边打亮了手电筒给他们照亮。
万桐书把雨伞交给吐尔地阿訇,又把雨衣披在奥修阿訇的身上。
他们推辞不要,万桐书硬让他拿上穿上,而他牵着白马,驮上地毯带头向屋子里走去。
这时已是大雨滂沱,他们加快脚步顶风冒雨走进屋子里。
屋子小,只有一间房。
地上支着两张床,又堆满了各种乐器和装乐器的箱子,没有了空间。
那白马只能站在门外受雨淋。
吐尔地阿訇眼看白马进不了屋,很发愁,他想把自己的床撤掉不睡,让白马进到屋里来避雨。
万桐书说离天亮还很早,总不能不睡觉,坐到天亮吧!
奥修阿訇说撤掉他的床,让白马进来,他可以坐到天亮。
万桐书说这样太累人,马也不能卧,不是办法。
他提议说自己住的两间屋,一里一外,他和妻子女儿睡在里间屋,外间的屋子空着,地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占着,他让白马住在他的外间屋。
吐尔地阿訇听后直摇头,说什么也不愿打扰万桐书。
奥修阿訇也说这样不合适。
万桐书坚持这样做,而且对白马亲切地说出了要照顾吐尔地訇睡个好觉的话,白马听懂了,对他点着头。
万桐书又说服了吐尔地訇,说只住这一夜,等雨停了,就送回白马。
吐尔地阿訇终于同意了。
吐尔地阿訇在万桐书的催促下,对白马叮咛了一番,意思是让白马跟着万桐书去避雨。
白马听懂了他的话。
白马对他点着头表示答应了。
万桐书把雨衣盖在白马的身上,自己打着雨伞,照着手电筒的光,牵着白马,向对面自己的房间走去。
吐尔地訇和奥修阿訇要送万桐书,被万桐书阻止了。要他们回到屋里去。
万桐书终于把白马牵进自己的外间屋。
他用洗浴巾给白马搽干身上的雨水,又让白马吃了一些干粮,而后让白马卧在地上休息了。
维哈剧团所在的院子虽然大,但住房却不多,突然间增加了那么多的人,房子就显得很紧张了。万桐书很想给白马找间住处,但没有合适的房屋让白马住。
他想申请让上级来解决,又想到人住的房子都很困难,那又房子给马住呢?
这不是给上级领导添麻烦吗?
这让吐尔地阿訇父子知道了会很不高兴的,因为他们是不愿意麻烦领导的,不愿意给领导增添困难的。
这从他们的谈话中已经流露出来了。
怎么办?
总不能让大师心爱的马在露天里受风吹雨淋吧!总不能让可爱的白马受夜寒而生病吧!
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仔细观察了吐尔地阿訇屋子外面的空地的情况,发现在开窗户的那一面有很大的一片空地,空地上长着一棵茂盛的榆树。
他考虑在这片空地上给白马盖一间房子是绰绰有余的。
盖什么样的房子呢?
他考虑了半天,决定盖一间木板房比较合适。
这样的房子既省事又不费工,盖起来又快又方便。更重要的是这种木板房不仅能挡风遮雨,而且在这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太闷热。
因为那棵大榆树的华盖般的枝条树叶正好又可以盖在木板房上产生荫凉,给木板房以自然的凉意。
同时那房屋的高大的窗户还可以与木板房连接相通,主人随时又可以和他的白马见面谈话,这岂不是一件美事吗?
他把他的设计图纸给连晓梅看了,得到了她的支持。
他本想让吐尔地阿訇看看图纸,但被连晓梅阻止了,她说吐尔地阿訇知道了肯定不会让他费事的,会阻止的,应该来个神不知鬼不觉的给大师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才对。
万桐书采纳了连晓梅的意见。
又采纳了她想出的好办法。
他发动他的学员们积极行动起来,拿上他个人的钱买来了合格的木头和板子,钉子和铁皮,上顶的油毛毡水泥沙子,以及其他所需要的物品。
他的学员请来了好几个会做木板房的木匠和会铺油毛毡的工人,他们都很热情的帮忙支持木板房的制做。
他们按万桐书的设计图纸和方案,根据空地尺寸的大小,分头制造起来。
做好了所有的部件,万桐书领着他们来到空地上,在紧挨吐尔地阿訇的房屋的大窗户的外面安装起来。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安装好了。
他们又在木板房顶上铺上油毡盖上水泥和沙子,防止漏水。
他们把木板房的窗户和房屋的大窗户连成一片相通的空间,俨然成了里外两间房,主人和马随时可以观望两个不同的空间,谁也不会担心谁了。
吐尔地阿訇和奥修阿訇忽然看到眼前出现了养马的木板房,高兴地跳起来,抱住万桐书久久不放,说他是创造奇迹的人,是给他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人,说他们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真实的童话世界里才会有的情景,他们像做了一场梦,但这梦却真切地出现在现实的眼前,让他们惊喜万分,感慨万端,真不知怎样表达谢意才好呐!
他们要把费用还给万桐书。
万桐书婉言拒绝了。
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好以广大学员们义务相帮为借口而谢绝了。
到了晚上,白马被牵进木板房与吐尔地阿訇通过窗户相望对话,显得格外的亲切。
白马又跟万桐书相望对话。白马知道这住室的建造来自万桐书的策划,非常感激,对万桐书不停地低鸣亲吻着,表达心中的热爱之情。
白马对奥修阿訇也同样表达了眷恋的情意。因为白马喝的水,吃的草料,都是奥修阿訇亲自安排的,所以,白马对他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白马不在木板房拉屎尿尿,而到外面方便,每当他要大小便时,便会对窗户发出求救的声音,奥修阿訇明白它的意思,就会赶快牵它走出去到外面大小便。
可见白马的生活起居和人一们。
只不过它不会以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
但它却具有和人相同的情感的世界。
这情感世界的奥妙极其复杂而又敏锐,一般不熟悉它的人是难能了解到的,只有它自己心里最清楚。
因为还有几位参与整理和抢救十二木卡姆的专家迟迟不到,万桐书和吐尔地阿訇父子在等待中感到寂寞,想观光一下迪化的市容,想欣赏一下有名的景点。
万桐书请示了上级领导,领导又汇报了赛福鼎副主席,得到了支持,并派出一辆罕见的李思罗力轿车,让司机拉上万桐书和吐尔地阿訇父子去观光。
在这以前,万桐书和连晓梅曾坐着牙生。艾买提的马车浏览了市区的风景区,在牙生。艾买提的介绍下,万桐书夫妇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有关景区的情况。
此次他以向导的身份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变成了半个迪化通,起码比吐尔地阿訇父子要知道的多一些。
他领着吐尔地阿訇父子正准备走出大院时,那白马突然发出了几声很不情愿的长嘶,吐尔地阿訇知道白马也要去。
但汽车是容不下白马乘坐的。
吐尔地阿訇只好让他的儿子留下来陪伴白马,奥修阿訇只好放弃了游览的机会。
万桐书和吐尔地阿訇坐轿车从维哈剧团的大门口向北开去,走不多远就到了一座有红色围墙的大院门口。
他们走下汽车到门口看到了这样的一些字: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他们走进大门对负责人说明来意,立即受到负责人的热烈欢迎。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两层精美别致的红色小楼,这就是有名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的办公地点。
负责人把他们领进贴有烈士照片和说明的解说室,他们看到了有关烈士们的大幅像片和关于他们事迹的图片和解说词。
解说词既有汉文也有维吾尔文。
讲解员是个汉族女青年,她以清脆悦耳的声音讲解了有关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建立和众多烈士的革命事迹。
汽车驾驶是一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青年,他充当了汉语的翻译,对于难懂的汉语解说,万桐书让他翻译给吐尔地阿訇听。
吐尔地阿訇也会说简单的汉语,也能理解万桐书所说的简单的汉话,但高深的汉语汉话,他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就由那位司机翻译给他,他很快就接受了。
有些具体的细节,女讲解员并未仔细讲出来。万桐书就讲给吐尔地阿訇和那翻译听。
因为自上次万桐书来瞻仰并聆听了女讲解员的讲解后,他又特意请教了负责人,买了一些有关的书,知道了许多有关烈士们的事迹,现在又讲给他们二人听。
从万桐书的讲述中,他们知道了在1937年4月至1937年11月,陈云同志曾在新疆从事革命活动,并担任了中国共产党驻新疆的第一任党代表,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接了西路军进入新疆,并创建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员处。
此后,又由邓发和陈潭秋相继担任了第二任和第三任党代表,并负责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工作。解放前夕,邓立群接任了第四任党代表。
新疆地处伟大祖国的西北边疆,自民国以来,反动军阀分疆割据,动乱频繁,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1933年军阀盛世才趁“四。一二政变”之机推翻了执政的金树仁,以军事武力夺取政权,当上了新疆王。
盛世才独揽军政大权后,为了巩固和扩大他在新疆的统治地位,打起了亲苏反帝的旗号,逐步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和支持。
1935年11月盛世才推行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应盛世才的邀请,派往新疆的干部都是由党代表推荐给盛世才的,其中大部分都被盛世才任命为厅长、行政长、县长、财税局长等。
中共派往新疆工作的干部在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新疆这一抗日大后方,“保持一条和苏联之间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的通道,”为建设新疆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1942年和1943年,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恶化,盛世才背叛革命,背叛“六大政策”的施政纲领,公开投靠蒋介石,罗织各种罪名,加害中国共产党人,拘捕和杀害无辜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人士,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就在这时被盛世才杀害了。
在万桐书的详细讲述下,吐尔地阿訇完全了解这些烈士的生平事迹和为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
万桐书说这些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与壮烈牺牲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前。
他们的光辉形象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万桐书和吐尔地阿訇以及驾驶员面对烈士们的像片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深切的敬意和纪念。
他们走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大门,乘车向北而行,通过南门折向西北,到大十字商业一条街观光了一番。
这里是迪化的第一商业中心,店铺一个挨着一个,都是些砖木结构的平房的小店铺,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大都是汉族人所经营的商铺。虽说繁华,但却没有像样的楼房,马路也是坎坷不平的土路,尘土飞扬。
唯有距街不远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圈赤红色的砖砌的墙壁,在林木的掩映中引人注目。
万桐书等人走出汽车放眼看去,在围墙内有两幢楼房引起他们的兴趣。
兴趣在于这两幢平行对称的大楼完全是苏式的建筑。它们的式样是仿照苏联西伯利亚的风格建造而成的。屋顶是绿色的铁皮,黄色的墙壁厚有两米,屋檐很宽用以防雨,整个建筑像崛起的碉堡,给人以厚重肃穆之感。
两幢楼房之间有宽敞的通道,可通汽车。上面有天桥,可以相通。西面的楼房叫西大楼,东西的叫东大楼。统称为新大楼。当年盛世才就在这里办公。
这是盛世才当年按照苏联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表明他是亲苏的,一切以苏联为榜样。
当他背叛苏联后,这幢所谓的新大楼恰好是对他行为的莫大讽刺。
解放前夕,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在此办公。
万桐书把这两幢引人注目的楼房的来历和建筑风格讲给吐尔地阿訇听,所以他大开了眼界,对所谓新大楼的神秘传说有了真正的认识。
因为他在喀什就听说过迪化新大楼的种种传说,一直未曾见过,这次特意想以睹“庐山真面目,”所以,万桐书带他来观赏了,了却了他多年来的宿愿,解开了他久积心中的疙瘩。
离开商业大街,他们又乘车来到当年被称为鉴湖公园的风景区,除了欣赏林木花草和飞鸟争鸣,更重要的是观赏湖水和纪晓岚的所谓的阅微草堂。
这也是迪化当年盛传的景区。
也是吐尔阿訇所久已神往的地方。
万桐书对吐尔阿訇说这痤公园是曾经统治新疆长达十七年之久的都督杨增新在1918年开始修建的,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建好,起名叫同乐公园。
这就是解放后的人民公园的前身。
杨增新在文官与文人中常常讲述纪晓岚如何才高八斗,如何文星高照,说他是清代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一位大才子。
言谈之中流露出他的惜才之心,以此来笼络文官为他尽忠,鼓励文人学他效力。
为了证实他重用文人便修建了阅微草堂,表示纪念这位身处逆境而仍然忠于皇帝的戴罪大才子。
没有想到的是有人误认为鉴湖西岸的阅微草堂就是纪晓岚当年所住的阅微草堂,而孤陋寡闻者以讹传讹,一时间广为流传。
在有真知灼见者们的言论中,提到杨增新所建阅微草堂的来龙去脉,于是他的大名便在考证纪晓岚阅微草堂究竟在何处的口碑与文章中屡屡出现,并在文人中广为流传。
杨增新借助阅微草堂的修建而在文人中一时风光起来,他那功一美二的收获使他的名字载入考证流放新疆的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种种文牍中。
附庸风雅的杨增新倘若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了。
万桐书在公园里对吐尔地阿訇介绍了所谓的阅微草堂的来历和原由,也谈出了对此事的看法与感受,使吐尔地阿訇从谬误的传说中醒悟过来,有了正确的认识。
他对万桐书的知识和见解很佩服,说他是迪化真正的大百科全书,让他增长了不少的有关迪化掌故的知识。
走出公园的大门,他们又乘车游览了迪化西城门,也称丰庆门。游览了北城门,也叫景惠门。又东拐观赏了东城门,也叫惠孚门。然后向南折回,又观看了南城门,也叫肇阜门。
对四大城门的厚重,对高大三四米,厚有一两米的夯土城墙,他们大发感慨,说这样笨重的建筑不知残害了多少无辜的被迫服役的百姓。
除了游览四大正门,他们还游览了小南门,小西门、小东门三个偏方。
这七个城门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围城的环形的大城墙,把迪化城围在中间,呈现出一个略现正方形的城池。
吐尔地阿訇听完万桐书的介绍后,心有所感地说这样的城对那些统治者来说可算是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七个城门一关,外来的敌人是进不来的,他们可是安全啊!也只有新疆首府的城才修成这样,因为最高长官们都在这里嘛!
万桐书同意他的看法。不过他又补充说,城池再坚固,防御再好也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心才是最可靠的难以逾越的长城,老百姓不拥护,任何防御的城池也是无济于事。
他又举例说当年马仲英围困迪化城,城里的盛世才被困得断粮断水,几乎快饿死了。马仲英只围城而不进城的目的,就是要想困死城里的敌人,几个月快过去了,眼看围城的目的就要实现了,不料盛世才发电报求救于苏联,苏联的飞机从空中来炸马仲英的指挥部,又来了炮兵轰击城外的马仲英,马仲英遭到突然的袭击,只好弃城而走了。
如果不是援兵来助,盛世才只好被困死在城中。这就说明城池再坚固也无法长期自保,还须从人心方面考虑才是上策。
吐尔地阿訇听后不住地点头称是,认为万桐书说得很有道理。
吐尔地阿訇忽然想起了喀什的香妃墓是中外游人必去的地方,连想到迪化也有香妃的景点,不知在什么地方?
万桐书说在水磨沟的温泉。
于是,他们又乘车来到水磨沟的温泉池。
在哗哗流淌的河水的深处,用花岗岩修筑了一座非常别致的大水池,水池的周围长满了柳树和沙枣花,给人以山野奇景的感觉。
在大水池的边上竖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出四个醒目的大字:香妃出浴。
相传香妃当年被乾隆皇帝邀请赴京城,路过迪化时走到水磨沟感到这里的温泉水很纯净很温暖很诱人,仿佛是特意为香妃沐浴万里设置的天然龙水。
香妃走到这里感到浑身燥热,顿生洗浴的念头。便命马拉轿车停下来,让所有的随从远去回避,她便进入温泉水中沐浴起来。
当她沐浴洁身走出树林时,才发现许多不知名的鸟儿为她歌唱放哨,她所洗浴的温泉周围生出了许多拂水而飘的垂柳,周围开满了香气四逸的沙枣花,这里顿时变成了一片仙来之景。
这就是香妃出浴的来历和传说中的景观,多少年来,游人不断,观赏的赞语不绝于耳。
吐尔地阿訇听完万桐书的讲述,动情之语不绝于口,对香妃充满了崇敬之情,赞扬她是走出喀什噶尔的奇女子。
游览了全城的景观之后,他们觉得有些饿了,需要找一家馆子吃饭。
万桐书曾经来过这里,知道什么地方有什样的饭馆。特别是民族风味的饭馆。
他主动把他们领到一家维吾尔人开的大饭馆里吃抓饭,烤肉和薄皮包子。
这是吐尔地阿訇和那位维吾尔司机喜欢吃的东西,万桐书早已知道他二人的心思和口味。所以他主动请他们吃,他说由他来请客,争先付了钱。
在吃饭的时候,吐尔地阿訇问万桐书:“你来迪化不久,怎么知道迪化的事情这么多?”他好奇地说,“难道你是新疆出生的?”
“不是,”万桐书摆手说,“我出生在湖北的汉口。既然上级派我到新疆工作,我就作好了长期在新疆工作的打算。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吧!作为故乡的人,对故乡不了解,不熟悉,怎么工作呢?所以,在你们还没来之前,我坐上六根棍马车跑遍了迪化城,了解了不少的掌故,问了不少的老人,又看了不少的书,才知道了迪化的许多事,这也算是入乡随俗吧!”
“那么,”吐尔地阿訇满脸是笑地说,“你一定知道迪化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万桐书肯定地说,“‘迪化’是满清政府在公元1766年命名的城市。迪化的意思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要对边陲的百姓进行所谓的启迪与教化,要百姓们接受皇帝的旨意,顺从皇帝的意志,安于他们的统治。到1884年新疆建省,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前线总指挥刘锦棠担任了新疆省的第一任巡抚。”
“原来是这样。”吐尔地阿訇顿悟似地说,“这些统治者,说的好听,做的可恶。”
“对。”万桐书侃侃而谈,“满清政府在新疆的最后一任巡抚是袁大化,让辛亥革命赶走了。杨增新接着做了都督,接着是金树仁,他二人是北洋政府的官。后来是盛世才和麦斯武德统治新疆,他二人是国民党时期的官。不管他们唱什么高调,但本质是欺压百姓,中饱私囊,根本不替老百姓办事。你们看了全城的市容,这些人统治新疆几十年,首府迪化却看不到一座像样的楼房,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
“对!”吐尔地阿訇赞同地说,“你说的太好了,旧社会的官,是吃人的狼。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现在不同了。”万桐书兴奋地说,“解放后,政府着手搞建设,迪化开始修马路了,解放军拉来了不少石头,砸碎了,铺马路,全城掀起了修柏油马路的热潮。““是的。”吐尔地阿訇说,“我也看到了,迪化正在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一片光明的新气象。”
“我看到了城市建设的规划图。”那位司机很振奋,他高兴地说,“根据规划图,迪化很快就会变成高楼大厦的新城市。”
“一句话”万桐书高兴的说,“人民政府为人民啊!千真万确。”
吃完饭,他们乘车返回维哈剧团。
第二天,万桐书又领着来自伊犁地区的木卡姆艺术大师肉孜。弹布尔和歌唱家阿不都威利,仍然乘那辆小轿车,在全城进行游览。
游览的地点和前次一样。
这两位艺术家通过游览观光,对迪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他们对万桐书的评价很高。
他们认为万桐书不仅是年轻的音乐教授,而且还是很有思想的年轻的学者。
他们异口同声说万桐书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音乐家,是个很有远见的作曲家。
他们都很乐意跟万桐书交谈,把万桐书当作知心的朋友。
他们是万桐书真诚与坦率的最好见证。
为了搞好十二木卡姆的整理与抢救的艰苦工作,他们表示愿与万桐书同甘共苦。
万桐书听了他们的表白,从心里感激他们,对他们的配合与支持产生了无比的信任,感到浑身是劲,眼前充满了战无不胜的希望的光。
朋友的信赖是何等的重要。
友谊的力量是克服困难的保证。
第三天,万桐书和吐尔地阿訇仍然乘那辆小汽车到人们向往已久的天池去游览。
万桐书和爱人连晓梅已经去过一次天池了,他们对天池的美景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次他是专门陪吐尔地阿訇去的。吐尔地阿訇从来没有到过天池,他对天池的传说早已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他急于要了却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心愿。
万桐也同样还想再观赏那神秘而又引人深思的天池奇景。
他们乘车从500多公里之外的迪化来到阜康境内的天山脚下。
他们把汽车停在山脚下的草滩上,向托起天池的山坡走去。
万桐书自上次游览天池后便思考了有关天池传说的许多问题。
他觉得那静卧在天山峰峦之中的天池已经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了惊讶,感到了不可思议的真实。
他认为天池是属于天空的湖泊精妙,而不是躺在地上任人泛舟的淡水湖。
天池的圣水来自天上。
这是世所罕见的景象。
难怪世界各地渴望一睹天池风采的人们都在不断的仰望中称颂天池。仰望的姿态足以表明渴望者的心态。
也足以表明天池的高不可攀。
无论是远在天涯海角的寻访者,抑或是近在咫尺的游客,如果想要亲眼目睹藏身于天界的天池,都必须首先完成一个谒见的过程——那过程的开始便是真诚的仰望。
当他站在离天池峰峦几公里之外的天山脚下举目仰望时,不禁暗忖:如此奇峰异岭如何攀登得上啊!
他禁不住忆起古人的诗: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渡愁攀援。
面对如此的高山险境,面对如此的跋涉曲径,他只有远远仰望的心思了。
然而,70岁的吐尔地阿訇却并不望而生畏,他毅然顺着崎岖不平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走,那神情很是坚韧,很是果断。
他大有坚持就是胜利的自信。
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
老人的举止行为感动了他,他收回了畏难的思绪,迈动双脚快步地往上走,身影变得异常的坚定,透出内心的自信和坚定。
那位青年驾驶也同样被感动了,他也快步跟了上去。
他们互相鼓励着,照应着,终于登上天池所在的山上。
他们沿着通幽的曲径,在传情的草木中,走向天池的岸边。
他们站在岸边放眼一望,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那像鱼龙般静卧在群峰环抱中的天池非常辽阔,清沏透明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仿佛鱼龙琴的琴弦奏出只有低飞在水面上的水鸟才能听得懂的美妙乐音。
透过碧蓝清亮的湖水他们似乎隐隐看到有一条硕大无比的游鱼或者是游龙潜伏在深不可测的湖底,给他们以无比的意外的神秘与遐想。
万桐书暗忖:不错。鱼是生命灵动的显示。
龙是至尊无比的象征。
有句古语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万桐书想也许今天赶上了风和日丽,今天所见的景像和上次不一样。
因为前次的天气没有今天好。
天池对他慷慨地显灵了。
使他鬼使神差般地目睹了天池所隐藏的奥秘与玄机。
当他们登上湖岸旁的高山俯视水面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奇迹:那环抱天池的千山万壑和山峦之上的遮天蔽日的苍松古柏以及连天接地的博格达雪峰,还有高踞于崇山峻岭上的居仙洞、达摩庵、铁瓦寺、西王母庙以及飞翔在其间的凤鸟、白鹤、山鹰全都活灵活现地映现在清亮碧蓝的湖水中,仿佛一幅天然的巨大的山水画倒映在他们的眼前。
此时的天池宛若一面熠熠生辉的宝镜,辐射出千峰竟秀的自然景观。
面对天池聚映千峰叠翠、万仞幻象的神奇作用,他们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幻化是神秘莫测的,绝不像他们这样的凡胎俗骨所能揣摸与左右的。
万桐书心想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奇遇,这昙花一现的美景。
他急忙打开随身所带的照相机,迫不及待照下这水中深藏的无比奇妙的画幅。
他们怀着因奇遇而感到无限喜悦的心情,坐在开满山花的山坡上,观望漫步而来的游客的举止神态,发现他们也同样陶醉在天池的仙来美景中。
突然,从万桐书的身后传来一位长者的声音:世人皆醉我独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