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未来出版社来信,得知我写的《桥的故事》一书已出版时,正是中央电视台传来桥梁专家茅以升逝世消息的第二天。真是遗憾啊,茅老没能看到他题写书名的样书,就与世长辞了!看到“桥的故事”四个金光闪闪的烫金大字,当年茅老题字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是1987年的春天,《桥的故事》书稿刚完成,我便去北京请茅老题写书名。他的秘书说:“他正在住院,我可以转达你的请求。”第二天茅老带信儿说让我把书稿送给他看,我深知茅老治学态度向来严谨,办事认真,重求是精神,就将书稿奉上。过不了几天,我拿到了书稿和茅老题写的书名。看到那刚健、优美的字体,真想象不到是出自92岁老人之手。
我第一次见到茅老是1982年5月。我们打算办一张为全国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报纸,以填补向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空白,于是想请茅老题写报头。他是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又是一向关心、热爱青少年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家,但是能否如愿以偿,心里没底。当我们来到他的住处时,他和家人正在吃午饭。茅老听说有人找他,便放下碗筷来到客厅接待我们。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甚至有些局促不安,但是一感受到茅老平易近人的语态,我们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在他的客厅里除了一些古朴的陈设外,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少年儿童送给他的彩画“钱塘江大桥”。我立刻想到,他和孩子们的心贴得多么紧啊!孩子们又是多么理解他的心啊!当我们说明了要为全国少年创办一张科学普及的报纸时,他容光焕发,声音洪亮地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张专门为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的报纸,你们的想法很好,是开创新局面啊,我非常支持,支持!”接着他说:“家里有人正准备出国,待送走后,立刻给你们写,你们可以先干其他工作。”于是,我们留下了地址,便告辞了。当我们从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组织完创刊号的稿件返回抚顺后,一上班便接到了他的来信。信简短、热情而客气,在“遵嘱为贵报题写报头,奉上!”之后,附了两行“少年科普报”的柳体大字,字体刚健、清秀、活泼,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少年科普报》报头。我们深为茅老办事认真、说到做到的态度所感动,打心眼里崇敬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在创刊号上撰写了《茅爷爷为我们题报头》的文章,并将副刊定名为“桥”,以表感激茅老为孩子们建造知识桥梁之情。从此,我们和茅老之间也搭起了桥:为报纸题词祝贺节日、接受记者采访等。1984年“六一”儿童节前,我们又请茅老为孩子们题字,他欣然写下了“立大志,惜寸阴,做新时代的小主人”几个大字,我们发了头条,以告诉全国少年儿童,尊重科学家的教导,为做时代的小主人而努力。
为答谢茅老对孩子们的关心,我们选送了抚顺的工艺珍品——煤雕。茅老看着煤雕回忆起了50年代视察煤都抚顺的情景,他的记忆力是那样好,真令人叹服。我知道他当时还能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100位,我们在《少年科普报》上,还登过他这段故事呢!
平时,我常常以茅老的治学精神激励自己。在办副刊《桥》的时候,就产生了写一本桥的故事的愿望,后来潜心努力和桥打起了交道。理所当然,在我的书中为“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单列了一节,题名为“钱塘江上不屈桥”。如今钱塘桥依在,她不仅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吟颂茅老的一首赞美诗,将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回荡在亿万人民心中。
(作者系抚顺石化报副总编、原《少年科普报》副总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