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同志是我们可敬可亲的科协老主席。他用他全部心血和整个生命建造了一座座物质的桥、精神的桥、友谊的桥。我们将永远怀念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架桥人精神。
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茅以升是我国现代桥梁工程事业的先驱者,也是我国学术团体的创建者之一。他终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也为科技群众团体的建设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自1918年起多次被选为中国工程学会董事;1920年起多次被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1931年起多次被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董事,1947年担任该会会长;1949年任上海科联主席;1953年起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1950年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8年起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70多年来,茅老出色地组织了多次学术活动,1946年还曾到台湾主持学会年会。他对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所做的贡献举世公认。他自1956年起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会会员,1957年起为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1984年被选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1982年被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选为国外院士。
茅老为北京市科技群众团体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自1952年起担任北京市科联主任委员,1958年任北京市科协筹委会主任委员,1963年起连任北京市科协第一、第二届主席,1986年为北京市科协名誉主席。茅老亲自带领科学家来往奔波于市委市政府和全国科联、中国科协之间,逐一解决了市科联同市科协的隶属关系、经费、编制和活动场所问题。他亲自参加过很多科技群众团体的活动,进行帮助和指导,推动了科技群众团体活动的正常开展。直到逝世前,茅老仍念叨着市科协的工作。在茅老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北京市科技群众团体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已拥有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121个,个人会员174173人,团体会员2951个;区县科协18个,会员65240人;厂矿科协120个,会员27285人;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965个,会员18803人。
茅老不但重视科技团体的组织建设,而且更加重视端正科技团体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群众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茅老曾多次向北京市委反映广大科技人员要求党加强对科技群团领导的呼声,积极促进市科联党组的建立。他主张科协、学会组织要努力通过科技活动实践,促进科技工作者自觉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寓思想教育于各种科技活动之中。他坚决反对学术团体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倾向,积极引导学术团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60年代初期曾组织农口各学会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下乡蹲点,进行技术考察,向领导及时提出了多种技术措施建议,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了先进技术,使京郊小麦在灾年喜获丰收。1982年,茅老针对科技工作者存在的问题,积极倡导制定科学道德规范。他联合首都103位科学家发出《关于制定〈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倡议书》,提出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时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时公正无私”,“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祖国多做贡献”等七条标准,得到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对搞好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架起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茅以升是我国最热心科普事业的著名科学家之一,他在刻苦勤奋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满腔热忱地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为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呕心沥血。他对科普工作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我是学桥梁的,大半辈子都和桥打交道,过去架设连接江河两岸的桥梁,现在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架起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让千百万群众掌握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把科学普及工作做好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才有基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对己是科研,对人是科普;昨天是科研,今天是科普;科研为科普积累知识,科普为科研开辟途径;攻关要科研,推广要科普。”
茅老不但为科普事业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写了大量科普文章,精心编辑了数种科普书籍。茅老写的科普文章深入浅出,科学性强,文字生动,趣味盎然。他写的《桥话》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毛主席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他写的《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和《中国古桥与新桥》等都是科普杰作,他的《中国石拱桥》一文还曾被选入初中课本。60年代初,他主编了《自然科学小丛书》。粉碎“四人帮”后,他主编了《中国科学家辞典》、《浪花集》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在中外报刊上发表过的200多篇文章中,科普类约占1/3。
茅老对北京市的科普工作十分关心,做过多次重要指示。在他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科普创作协会,茅老被推选为理事长。几年来科普作协编写科普书籍160余种,发行2300多万册,《家庭卫生顾问》、《厂长必备》等在全国科普图书评比中获奖。茅老还非常关心《北京科技报》,为科技报办报方针提出过许多宝贵意见,并多次亲自撰文、题词。
茅老始终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他认为正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同时还应提倡自学成才。面对世界新技术挑战,他强调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6+2>8”的公式,意即科技人员如果每天拿出2小时学习,即使工作6小时,其效益将大大超过8小时。茅老十分重视学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北京成立科技进修学院,茅老自告奋勇担任院长。为了搞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89岁高龄的茅老领衔主编《现代工程师手册》。此时,茅老视力减退,他就请编委把全书九章400多条目一段段读给他听,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当场提出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后来,中央电大以这本书为基本教材,举办了“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修班”,通过中央电视台教育卫星频道向全国播出,目前已培训16万人。当茅老在电视上看到这个节目时十分激动,他为自己能给后辈人做一点实事而感到高兴。
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
茅以升一生都喜欢与少年儿童在一起,他常说:“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他认为要使祖国建设和科学事业不断繁荣,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不但在课堂上,而且要在课堂外帮助孩子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好风尚,培养刻苦钻研的品质和创造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茅老深感科学春天来临,更需要加紧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他不辞辛苦地到各中小学、少年宫、少年之家给孩子们做科普报告,三年内听众达3万多人。1981年,茅老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书荣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他把所得奖金用到了孩子们身上。1984年,以茅老为首的六位科学家发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建立青少年科学基金的呼吁,立即得到了许多科研单位、中央机关和工厂企业的响应。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在我国第一个建立起来,茅老任该会会长。目前基金会已表彰了80多名优秀科技园丁和60多名少年科技奖获得者,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茅老的倡导下,北京市科协与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相互配合,组织了多次全市青少年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建立了天文、地学、生物、电子计算机等爱好者协会,开展了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地质旅行、生物夏令营和天象观测等活动,对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市青少年在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茅老的家经常成为孩子们探索科学的乐园。1983年的一天,茅老家中传出了阵阵欢笑声,育民小学的小天文爱好者樊晓晖等同学来看望茅爷爷。在茅爷爷的鼓励下,樊晓晖同学默写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0位。茅爷爷见了非常高兴,默写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1位。室内气氛极其热烈,老科学家和小科技迷的心融到了一起。在茅爷爷的勉励下,樊晓晖同学连续两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我国青少年参加了美国工程技术博览会。1986年,北京市举办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阜外一小的同学拿着自己设计的西单立交桥模型向茅爷爷求教。老桥梁专家见到小桥梁设计者格外高兴,他兴致勃勃地从如何造桥讲到如何做人,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会见之后,阜外一小的小桥梁设计者骤增,40多件立交桥设计方案、模型如烂漫的山花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今茅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居室里仍然陈列着孩子们送给他的字、画和小礼物,茅爷爷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依然深深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茅以升生前对桥有过一段朴实的描述:“造成的桥,就老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它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不正是茅老一生的写照吗?茅以升虽然去世了,但他一生所建造的物质的桥、精神的桥、友谊的桥、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