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积累-成功理财的秘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致富的现代主要趋势

    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各阶层的人在市场里叫卖货品已经成为一种规范。任何人都不能再轻视这一套了。大家都在叫卖,你不叫就没人注意你。无论你要卖什么、提出什么,现在都必须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大家多多少少都陷在不挤就过不去的境地了。

    医生、律师、作家、改革家、革命家、宗教领袖、道德家、先知、科学家、学者,必须在市场上和妓女、皮条客、赌徒、货郎、掮客、广告员、汽车推销员、政客和打胎人一起推销。不引人注意的人自然会受到冷漠。维持绅士的腔调毫无用处,再高贵的语调也没有人听得见。

    我们可以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在通俗文化中,即大部分东西过剩,市场内充满物品、汽车、唱片,大家不可能亲自尝试每一样东西再决定要不要。然而可试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大家也没有专门知识来选择不同的汽车引擎、冷冻术、哲学概念或政治方法。

    可选的愈多,就愈难下判断。即使可以选择,比如选择结婚对象吧,选大家最欢迎的一型,或今年最流行、已有好评的一型,会容易很多的。所以大体上来讲,年轻人会找最接近广告中人见人爱型的少女、汽车、洗碗机、道德、政治、宗教。

    真有东西想供应出来的人,发现自己不得不在多样选择的现实情况上下功夫,就知道他至少要用一部分时间努力推广,否则就只能表示无能或沉默。

    20世纪50年代,在诺门·梅勒发表《北非海岸》和《鹿园》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本好小说。他当时就面临这个问题:接受命运偶然的宣判,容许自己的名誉与人生由大家的心情和意见来决定,从而使别人的心情和意见偏向他。

    梅勒也许天生好斗,也许没有其他办法,便采取了大胆推销自己的途径,他以前也这么做过。

    “拯救你的作品,找更多读者,”他写道,“只有推销自己,从海明威没有写成的‘父亲谈小说家出头办法’中偷取你最喜欢的一页……”

    但是,这些技巧并不是可爱的,无论它多么必要和难免。真有东西可卖的人会觉得把它当废物来推销实在是自贬身价。梅勒记得,他给海明威写信希望他为《鹿园》写几句好话,认为他的话会带来大突破,而不仅仅是小成功。但是他同时也责备自己“偷用好莱坞的伎俩”。也许因为自己好恶相克,他得到的效果很糟糕:

    “——但是你若不回信,或用你答复业余作家、马屁精、谄媚者之类的态度来回信,那就去你的吧,我永远不会再写信给你。我怀疑你比我还要自负。我最好警告你,本书第353页曾提到你,你也许喜欢,也许不喜欢。”

    这封信毫无效果,因为吃文字饭的他不肯用必要的技巧,不肯委屈自己,不能忍受被拒或被人回避的情境,所以他弄得一团糟。10天后他的书被退了回来,上面写着“地址不详——退回寄件人”。

    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但他还是把书寄给另外10多位作家,包括葛拉翰·格林,西瑞·诏纳利和亚伯特·莫拉维亚。只有相识的莫拉维亚回信给他,但是梅勒不愿意利用他认识的人,所以写信给莫拉维亚说,他不要他在专栏上写评论。结果就没有采用莫拉维亚公平的推荐。

    “所以,那次推广自己的所有努力宣告失败,”梅勒说,“那份告白永远为我壮胆,现在我常常想到它,我一定会把那段回忆当做无言的羞耻,过一阵子才能进入大胆言论、半完成作品、不平衡主角和我自己选择的古怪名人的世界中。”

    不择手段猎取金钱的人,如果在几年时间内闯不出名堂来,那就变成另一型的讽刺人物,他永远徘徊在那儿,对你小声谈论可发的大财、可结交的要人、新的交易、收入、机会、公式、发明和设计,甚至有些可以实现。但是最终却像大喊“狼来了”的少年一样,大家不再相信。一个没财可发、永远在叫“有了”的人,充其量也只是靠别人行动的余威过日子。

    另外一种可能则是,他接受其他适合的职业,变成中介、掮客、经纪、助理或发达者的跟屁虫,他变成别人的工具。或许他比现在操纵他的人聪明,但是他可能缺少一份狂劲儿,或者是幻想的力量,这些比聪明更重要。

    如果他成功了,那份成功往往也掺杂苦辣的滋味。为什么他不能全心享受呢?主要是因为他的一切都建立在五花八门交易的流沙上。

    他放弃一切喜好,不管是人、物、原则、行事程序或享受的形式,都为赚钱而牺牲了。他自由行动的报应就是永远没有根底。他内在不太结实,因为他不委身于任何一样东西,所以他在哪儿都没有立足的地方。结果他内在的情境只是一团交易的瘴气,他的才略分割离散。在某些时候,他竟像一个外籍雇佣兵,没有祖国可以捍卫。

    “任何无情的人,”心理分析家艾里克·布兰门说:“都自以为心里面有一个无情的超凡自我,于是就听它摆布。”外在世界必须做的事在心里又重演一遍,自己就成为牺牲品。前进的驱动力造就被驱赶的人。

    伦敦的查林十字医院曾做过一项研究,断定某些心脏病是病人工作和紧张狂热造成错乱的结果,他们会一步一步地毁灭自己,而且坚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研究员下结论,冠状动脉病人感受到大量的敌意和侵略性虽然常常能压下去,但对时间的压力非常敏感。他们认为这很正常,他们似乎分不出行动和过劳的差别。调查报告说,他们宁可继续生病,甚至冒猝死的危险也不肯暂时修改生活方式。

    这种状况令人想起尖钻家。在个人屈服于鼠赛压力和紧张情况下,我们可以相信他崩溃的原因就是贪婪的自我扩大本性和另一方面超我的严格要求之间产生了冲突难于分解,致使他心神分裂。他的处境和《王子复仇记》中的克劳帝斯一样,他总是发牢骚说他的思虑都留在下界,口号却飞上了天堂。

    压力病非常普遍,但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步伐已经加快,而是因为我们活在疏远自己良心的状况中,行事的方法不能和我们的正义感相吻合。像克劳帝斯一样,希望得到“邪恶的大奖”,同时又希望得到原谅。

    如果我们顺应道德,我们就会被内在的骗子本能所嘲笑,它指责我们胆小、没种、不敢用比你神圣的生命原料来沾污双手。如果我们任意去做,不顾别人,就发现外在世界的冷漠无情也在心里出现,导致我们无法关心自己,结果就和我们上面所说的一样。

    当然,有人会说情况并不永远如此,也有人逃过了。很多为富不仁的人长命百岁,但纯真的人却会生病、夭折。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金钱动机在人格的缔造中占有决定性的力量,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若是如此,则一切,包括健康,都会受它影响。在个人环境中,偶发事件中,体质元素中,有很多变因可以为逃开报应的人做解释。但是整体的画面,社会学的证据,历史的剖视和心脏病的病例都指出,狂热追求金钱和精神崩溃关系密切。

    寻找灰色的致富地带

    对于偷窃,如果有人问我们的看法,我们会说犯罪问题必须解决,小偷必须遏止,加重刑罚、心理治疗、社会改革等等。无论我们喜欢哪一种办法,原则上我们都是一致的。

    偷窃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不过在电影院等公认非现实的地方,我们会纵容自己的道德标准,与影片中的盗贼产生共鸣,感受拦劫的刺激、逃脱的危险,为抢劫的收获而欢欣鼓舞。自然,若被劫的是我们的钱,我们的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若不是,我们便能欣赏那个故事了。

    如果我们思索一下自己真正欣赏的东西,就不得不断定,偷窃在我们的本性内并不如我们公然反对犯罪态度中所表现的那么陌生。以前的好莱坞法典规定,不能同情罪犯,犯法的人都该受罚。但现在大家已经不再费心管这一套。《教父》等片子不在乎我们和罪犯合而为一,它压倒性成功表明我们似乎很愿意这么做。

    当然,这只是电影罢了,碰到虚构的情节,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感觉负责任。就是因为这样,我们让故事影响我们,而不会过度责备自己。我们欣赏银幕上好看的劫案故事,如此而已。果真如此吗?

    事实证明,在电影院的黑暗中,我们不必把心中的偷窃行动局限在秘密生活里。实际上,是我们把偷窃带入日常的世界,让它在可敬的外表下,使它的胃口逐步放纵。

    想想这样的景象:这个人到处出现,认识每一个人,他进入高级的餐厅,领班的侍者对他鞠躬,店主热情地拥抱他,门僮恭敬地为他停好车子,酒保谦虚地徘徊左右,不知道他要喝什么开胃酒。我们这位时髦的客人早已习惯了前呼后拥的气派。他优雅地和其他贵宾打招呼,把衣冠楚楚的身子往后一靠,考虑要先点什么。他告诉伙伴不妨来点牡蛎、法国蜗牛、地中海大龙虾和鱼子酱。他的样子显得小心而豪气、温和而热心,任何人看到他,都会说他是世上有地位的人。他最后签账的肯定态度,再加上二成的小费,更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出手大方的豪客。谁也不会把他当做小偷,而他真是小偷。他大方签下的账单,永远也收不到钱。

    1971年,伦敦一流的阿里度沙俱乐部注销了1万英镑的呆账,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的饭店里。有些不付账的顾客是真的遭到了困难,但是很多是赖账的人物。

    我们那位文雅的客人也不支付裁缝费。如果裁缝师写信给他,威胁采取法律行动,他就回信说西装不合身;或说,在他光顾的裁缝师中,他做的衣服最糟糕,如果裁缝师真正重视顾客,就该自己花钱赔这些蹩脚的衣服,不该鲁莽要钱。

    裁缝通常都不会告顾客,怕搞坏了名声。饭店的欠款又太少,不值得告到法庭,根本不够诉讼费的开销。因此我们这位文雅的小贼就逃过去了,下次他再去饭店,仍然会受到热情的欢迎。

    餐厅老板说:“当他到达店里的时候,我对事务所和顾客之间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我依照礼貌相迎,我对欠钱的人要用另一副嘴脸吗?我怎么知道谁只是付得晚一点,谁健忘,谁出国刚回来,谁又是赖账的贼子呢?我不知道,所以我必须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根据这个处事标准,大家都不提欠账的事,有些人就把一大叠账单永远不付了。如果受害人不注销,骗子宁可宣布破产,也不顾愿付账。

    当然,破产有破产的法规。但是一个人的财产若列在妻子名下,法律也会感到无可奈何。在英国,你若拥有一家私人的负债公司,法律规定,它和董事、股东都是两回事。

    “你没有失败,是公司失策。”金融作家威廉·戴维斯说:“如果你有财产的话,你的债主有权要你的财产。但是真正成功的破产,通常谁也动不了你丝毫。”

    不过,我们也不必太同情餐厅老板的遭遇。有些老板加重大家的账目,早已弥补了预期中的呆账,甚至还有余呢!这可能造成下列的情况。有一位大主顾在一家特殊的夜总会中欠下了相当的账款。他是一个永不查账、立刻签名的人。夜总会主人一再催讨之后,终于在办公室中和这位豪客对质,出示一大叠账单,总共欠了1000英镑。

    “我告诉你,”这位豪客说,“我出个价,付你750英镑。”夜总会老板同意了,但这是偷盗行为。

    豪客说:“事实上,我只是偷回你乱敲我的数目罢了。”

    这是任何地区都流行的制度。一种盗贼乱收费,另一种盗贼就赖账。但双方都维持着可敬的尊严。此种手腕一切精华在于暧昧不清。偷一条面包的人毫无疑问是小偷,但敲竹杆或赖账的人却在个人行为无法明显判断的可疑地带行事。

    要了解他整个人格、一切交易,才知道他是不是盗贼,但很少有人能看到整个人的人格。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一类型人始终保持着可敬的面目,只有少数亲友真正知道他的卑劣行为。

    有人受骗好多年,不一定是对方采用很微妙的托辞,或者他很会隐藏自己的本性,甚至也不是别人好欺负,只是偷窃在暧昧的情况下,不使对方陷在扯破脸的窘境中,一切都当做制度的一部分。只要你的行为有争辩余地,没有人会把你当做盗贼。他们也许会这样说你,但也只是口头说说罢了。

    例如,电影事业中,戏院老板“少报”票房的收入(因为他们必须分几成给影片发行人),虽然被认为是“温和的欺骗”,却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同样,影片发行人习惯把用在别处甚至私人开销上的钱,报在某一部赚钱的影片上,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叫人“记××的账”是大多数公司每天都有的,例行欺骗也不必三思而行。

    个人靠有钱公司免费旅行,并且随意处置公物,吃喝玩乐,以优惠的条件购买公司产品如汽车、房子、彩色电视,或者把个人的需要当做完整服务的一部分,这一切都被认为是有实力的重要大人物应有的权利。但这些也应该算是温和的偷盗吧!

    美国奈普委员会调查纽约警察贪污案时发现,仅次于黑手党的最大贿款来自“合法事业想在城市公告和规则中顺利过关”。此项调查报告指出,个人送礼给警察,是希望警察给予特殊或较好的服务,放过小小的违法行为。

    每当某人靠职位的便利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时,类似这些警察的情形就发生了,而且情况大同小异。留心一份好关系不一定是贿赂,但是也接近,比如商店购货员定期接受推销代表的礼物,城市官员收到商人的“小意思”等等。

    这种情形很少是某人为一件特殊的恩惠而直接收到的贿赂。既没有那么赤裸,也没有那么明显,只是在帮忙的伪装下进行。当一个受到大方款待的人接管某一家和他“公共关系”很不错的公司事务时,他就尽可能帮帮忙。交易的本质埋藏在适当的婉转措辞中。业务网包括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这样的关系,其中一方欠另一方的人情债,必要的时候就有“义务”帮忙。

    虽然没有人精确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某人收礼欠下人情债,以致于他最后不得不帮忙,他必须为“朋友们”避开一些麻烦。请几顿饭,圣诞节送几瓶苏格兰威士忌,只要还还礼就行了。但是,他一开始就接受重礼,比如旅行费、顾问费、半价买东西,他只能委身于他的施主了。

    事实上,这种事情随时发生着,从自动的“接触服务”到比较专门关系的建立,样样都有,每次接受奉承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陷得有多深,也许直到他压力临头,对方说:“看哪,你可不能眼看着我们完蛋吧!”他才知道自己放弃了自由,成为别人的工具了。即使到这一刻,他好象还不容许自己停下来,想想就知道他做了什么。

    只能分开商业关系和私人友谊,考虑大方朋友的利益和买来的效忠,以及公益和权利之间的分别,才能找出真理。大多数隐藏在这种情况下的人根本不费心思去想。直到这种关系和安排在无私的调查中出了毛病,才发现一切都是骗局,他们才感到万分恐惧。

    在培养关系的伪装下,这种制度在大部分时间显得很可敬。为自己的活动、产品计划造成有利的气候,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当合理、清白、诚实的,何时超过那个度,往往很难分出来(礼物什么时候才算贿赂?)。

    对此,伦敦《泰晤士报》的一位金融作家说:“……所谓替公司股票促成有利的市场气候,应该和不应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天平的一端,过程算是明显的欺骗,但在另一端却是合法的策略,这是大家公认的,也许对工业和经济组织都有利。”

    华尔街几家深受大众欢迎的商行常替一个他们深知境况很差的公司发行股票。金融顾问总是嘲讽地告诉客户两种可能的选择:“要嘛你就一败涂地,要嘛就公开发行。”

    英国一位工业巨子说:“生意可以在白色、黑色、灰色地带进行。白色地带绝对诚实,黑色地带绝对不正当,灰色地带可以合法,也可以不合法,而且大量生意都是在灰色地带进行的。”

    在这个不确定的灰色地带活跃着很多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这一行所容许的骗局。国立健康服务处的专家们通常把昂贵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用在他们的病人身上,当然他们会收一笔费用。他们很讨厌被人叫做盗贼,因为他们都是最受敬重的人物。餐厅的侍者总是循例把一些酒食带回家去,这种偷窃事实上是列在预算里的。

    餐厅老板说:“你永远希望员工诚实。但是,从另一方面,他们若贪污一点,你也不在乎,等他们贪污太多了,你才会插手。假如我每周末的利润比例正确,他们可以邀请每一个人来。我要的是30%。如果他们能赚35%,花掉5%,或者放进私囊,那就算他们好运吧,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爱吃什么,喝什么,悉听尊便。但是数目必须正确。如果饮料本钱用了450英镑,那么就该有1000英镑现金或账单,因为在餐馆的经营中,饮料的本钱是买价的45%。如果每周盘典的时候,达不到这个数字,就表示员工贪污得太多了,经理就会下达命令:‘先生,你需要换换空气了。’”

    因此,偷窃必须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谁都知道侍者会偷,经营好几家饭店的人不可能一一监视。因此,无法避免的事情只好心照不宣。

    同样的制度也适用于消费账。某一种程度的开销被认为是工作上适宜的用费,惟有超过那个程度,才会有人查询。在规定的限度内,做假是容许的。

    公司头子定期收紧开支,账目查得详细些,有人被叫去问话,大家都要小心一点。但是,从来未听过谁真正告发过消费账的真假,这个行为已变成制度的一部分。

    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美国国会批准乔治·华盛顿赢取独立战争的费用时,虽然有些账目非常模糊,他们还是不追究任何详情。总数是8284英镑。当时革命军的兵士月薪只有25便士左右,少将则不到6.4英镑,可见华盛顿并没有亏待自己。有一天,华盛顿记上330英镑,约等于50个少将的月薪。他整齐的字体写道:“现金付马具店,买一个信箱、地图、眼镜等等。”

    在账目上“等等”是最有用的符号,华盛顿很会用这两个字,其他“杂货”、“勘察”和“秘密服务”的目标下也有同样的字眼。有些则只写“付给李先生”和“付给梵先生”,没有进一步的说明。

    据内部人士透露,这些钱是购买马德拉白葡萄酒用的。国会当然问也不问,就支付了第一任总统的开销。

    今天重视经理才干的公司,也不会俗气地查问账目中“等等”或“杂货”的真实内容。通常只有笨拙的急进份子才会提出这些问题,他们本身可能不喜欢消费账的便利。

    依照传统,人们的廉洁在某一标准下是不必怀疑,也不必调查的。除非丑事爆发,或者扒粪的新闻记者挖到什么不能见光的消息,或者私人文件落入反政府的记者办公室中,大家才明白这种愉快的假定是多么不合理。

    法国人发现总理查本德马从1966年到1969年没有缴所得税,1968年还有一笔退税款。后来发生了一阵喧闹,这件事被提出来公开审查,没有人发现他实际的非法行动。但是,他不久就丢了总理的官位。

    这个案件受注意的结果是,大家都了解到最著名、最可敬的法国公民也可以运用赋税制度,不必违法,就逃过税金的征收。例如查本德马先生就是利用法国的一个制度,个人投资的收入可以获得税金债权。根据公司已付税的原则,投资人可以用这笔收入的比例来平衡他自己的税金,有时甚至达到50%。事实上,手段高明的人可以弄到足够的债权来抵销他所有的税金。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买下历史遗迹中的建筑物,加以复建。这种情形下,国家会付50%的复建补助金,另外50%从税金中扣除。

    就法律上而言,这些技巧完全合法。个人的所得若高过某一限度就应该缴税,逃税即使不犯法,实际上也掠夺了那些缴税人的权益。

    但是,可敬的奸诈鬼自有一套制度,不从这个观点思考事情。他一心注意要求权、许可、抵销和税金债权。他的作为虽不违法,其实却是偷窃。既然连总理都利用这个机会来为自己谋利益,一定有很多名流显贵也这样做,而且根本不觉得自己作弊取巧。

    美国的西方联合公司年年赚钱,却连续8年没有缴税。他们用最有利的簿记手法,在报税账本中加速厂房及设备的折旧,把利息开支当做费用,在财务账上却归于本金。英国纺织业巨子克陶德也利用类似的方法来逃税,包括把集团中所有世袭的财产化成租借,然后将微不足道的业主保留权益转到一家子公司,以造成资本的损耗。这是其利润由4200万镑升到4500万镑那一年的事。

    有一位评论家说:“克陶德证明一个公司报税用的账本和展示给股东看的账本有天大的差别。”

    另外一个约定俗成的制度是“靠开销过活”。有人买什么都不必花钱,样样都记公账。有一个商人说:“我口袋里带一张1元的钞票,往往两星期还没有动用。公司付我3000镑的年薪,只要缴税、缴房租、吃早餐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记公账。”

    既然他干休闲业,他想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算是业务开支。身为餐馆经理,他吃饭的账单都算业务开销。如果他必须在自己的餐馆吃饭,了解到一切才能监督员工。若他必须在其他饭店吃饭,是想看看同业在干些什么。当然,他不得不穿气派一点,所以他的衣服也记公账,何况他的某一家子公司还经营男性服装店呢!

    有一种赚钱的方法违犯了保守的感情,就是把女郎介绍给男子,或把男子介绍给女人,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享乐,而你收取利润。做这种事的通常都是下流的皮条客。

    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会名流史蒂芬·华德医生曾把女孩子介绍给著名的贵族和政治家,并且发生性关系,女方接受金钱报酬,而他曾向女孩子收钱,于是他被捕受审讯。当时这算是很大的丑事。华德不愿意面对这么丢脸的罪名,于是自杀了。

    很少有人注意到,华德拿的钱简直少得可怜。他是一个永远手头紧、随时向人拿钱的家伙。他轻易向妓女或绅士讨钱,也许有点放浪,但是这和职业皮条客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事情被曝光,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那都很污秽了。

    今天的电脑撮合中心大量做华德偶尔犯下的事情,赚取大把钞票,公开广告,却被认为是可敬的。没有人把电脑撮合中心的经理当做皮条客,尽管他所提供的某一项服务是介绍人们从事色情交易,而他也收取费用。但是在暧昧不明的区域内行事,电脑把两个兴趣相同的人安排在一起,他们实际上干什么,可不关经理的事。

    这种奸诈的风气并不只限于私人行动,在大规模的事业上往往有最荒谬、最赚钱的结果,比如拉里“偷100万永远不算犯罪”的金言。

    中国有个古老的成语,名为“朝三暮四”。叙述了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说:“因为我最近不太宽裕,所以以后每天早上3个橡实,晚上4个橡实。”猴子听了,个个勃然大怒,吵闹不止。于是养猴人又说:“这样好了,每天早上4个,晚上3个。”猴子们都高兴了,拍手称好。虽然总数没变,但感觉上却有些不同,这完全是短视近利之故。

    一般借钱时,无论是向朋友或银行,总觉得自己是很卑微的。尤其是向银行借钱时,总是彻底调查身家,还需找人作保,令人大伤自尊。相反地,地下钱庄却对顾客礼遇有加,恰与银行作风大相径庭。人们在高帽子的迷惑下,即使钱庄利息比银行高出几倍,而人们也偏往陷阱里跳,原因主要是钱庄擅于利用人性的弱点——虚荣心。

    理财专家建议,在向地下钱庄借钱时,最好考虑是否划算再借不迟,切勿被钱庄迷惑,从而和猴子一样,犯下短视近利的错误。

    很多罪过,其中包括某些技术上犯法,并不会报应在犯罪者身上。独占权的建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它也许不合法,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垄断家就退避你,不让你进门。

    美国司法部控告IBM公司滥用非法的独占力。但另一方面,却又指派公司的一位首长阿瑟·K·沃森为美国驻法国的大使。

    大多数社会都不容许垄断,只因为这是掠夺人民的方法,就像“强盗头子”一般。但是社会上并不轻视这种掠夺。同样还有一大串商业罪名也不会受到道德的指责。

    下面这些生意手腕都是犯罪的,但均被广泛使用。例如,蓄意用两种会计,对税务调查员和投资人各有一套说法;广告不实;分量减少,用包装来让人以为他们买到的比实际的多;为摇摇欲坠的公司建立有利的市场,感觉使用低于标准的原料;在合约中乱用措辞,实际上以后才能实现;工业间谍;产品的标签或描写不正确;降低安全度以减少成本;定价不实;捐钱给政党基金或计划,从事巨额的贿赂,操纵特别的慈善基金以推广自己的生意或妨碍竞争者的业务;偷取工业过程和公式;空气污染;过度掠夺天然资源;制造不安全的商品,制造侵略、虐待和压迫的武器;把工人安置在有害健康的场所下。

    这些情况确实有人提出过控告,也宣判当事人有罪,惩处罚金,但是,犯了这种罪对社会地位不会有任何损失。

    善用他人的资金发展自己

    致富,就是借用别人资金的事,没有什么难的。

    是的,金钱成功的确很简单,通过借用别人的金钱使自己的荷包鼓起来。亨利·凯撒、亨利·福特、沃尔特·迪斯尼、查姆·塞姆斯、康德拉·希尔顿、威廉·立格逊等一干人,都是靠借贷而致富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克莱靠借款而成功的故事。

    1947年,雷克莱从英国陆军退役下来,回故乡巴勒斯坦游玩了一趟,接着携妻子定居在美国。一开始,他给别人做工来糊口。不久,他便声称,10年内他将赚到10亿美元。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短期贷款把一个公司控制权取到手。接着用取得的公司资产去换取另一家公司的控制权。

    一般他都采用第一种手段。你应重视他的这两种办法。倘若机会恰当,成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上千个公司的经理也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他的目标在10年并未能完成,再延长5年后他才达到目标。

    那时,他在霍伍德证券交易所工作。后来他迷上了速度电版公司,即专门生产印刷用的铅版和电版的公司。

    那时公司的业务不是可观,厂房设备尽管都是一流的,但尚未有多少出色的业绩。尽管也有股票,但价位始终不高。

    雷克莱经过多次调查后,决心争取到它。但若想将股票控制到手,只有让这家公司股票形成强烈卖势,从而取得控制权。

    他将速度电版公司的历年所有资料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得出其中的经济形态规律:公司内部的经济效益整体还不错,外部因素肯定和近期铅价上涨有关。也就是说,公司客观条件很好,但负责人水平太低。遇到意外,肯定会慌乱。如果动摇他们心理防线,加之从内部进攻,一定能成功的。

    他利用在股票交易所认识的该厂股东——伍德,用很巧妙的方式从他身上打开一个缺口,最后以20万美元短期付款的方式从伍德手中取得了百万元的股票。接着,他用到手的股票,将小股东们的股票收到自己手中。当该公司股票炒热时,他已拥有该公司53%的股权。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成了该公司的董事长,并改公司名为“美国速度公司”。

    不久,他又将美国彩版公司收归旗下。

    在一年中,他从小职员一跃到大公司董事长,的确让人感到佩服。

    他的主要策略就是利用别人的资金扩大自己的企业。

    初试成功后,他决定到纽约去开拓事业。他到纽约后,为了提高知名度,在犹太商人间将他的“连环套经营法”公布于众。没料到招来纽约工商界的反感和批评。由于过去曾有人用过此法,但没有成功。

    雷克莱和李斯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长谈,这让他意识到公众和报纸的不赞成反而宣传了他的知名度。于是在李斯特的介绍下,他成了MMG公司的一员。他在该公司的发展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挫折。当该公司主要负责人退休时,他趁机将该公司买了下来,放到美国速度公司之下。就这样,他在纽约有了创业的基石。

    不久,他通过向该公司的另一股东转卖MMG公司股票而控制了联合公司。实际上也就是非直接地把两家公司都收归到他的旗下。

    联合公司的控制人之一格瑞是他下一个目标,因为和格瑞有联系的是BTL公司。雷克莱经过精确分析后,决定向BTL公司投资,这样就能够将它的控股权弄到自己的企业中。

    然而BTL公司的规模是很大的,要想轻易地获得它的控制权并非易事。于是他故伎重演,让人们感觉该公司势力弱,再大量购买他人抛售的BTL公司的股票,并且抵押上联合公司的财产,把全部财力都投进了BTL公司。最后,雷克莱控制了BTL公司。

    雷克莱自从控制了BTL公司后,名气大振。1959年《财富》上一篇文章这样评论雷克莱:“雷克莱高明之处在于他先控制美国速度公司,接着通过它控制BTL公司,再通过BTL公司控制联合公司,最后通过联合公司控制MMG公司。”

    雷克莱的目标不在于BTL公司,他又有新的经营之道。他把这些公司进行合并,即把BTL公司、联合公司和MMG公司的各个销售网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巨大的销售系统。在这个连环套似的系统中,MMG公司被雷克莱当作销售主干。这一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控制的渠道缩短,以助于管理。过去他通过BTL公司和联合公司来控制MMG公司,现在,他通过控制MMG公司而间接控制BTL公司和联合公司。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雷克莱的“连环套经营之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的单线控制改为了现在的双线或多线控制了。

    雷克莱的远大目标——大帝国式的集团企业——已具雏形,所以他的野心更大了,他把视野由纽约而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只要他认为哪个企业有利可图,他都会参与进去,乱插一脚。1960年,他的MMG公司以2800万美元买了俄克拉荷马轮胎供应店的连锁网。又过了不久,雷克莱又收购了经济型汽车销售网。

    雷克莱尽管进行了多角式经营,并且也收购了两个大规模的连锁销售系统,但这还不能让他满足,这与他的“10亿美元企业”的理想还有差距。1961年,名为拉纳的商店由于在经营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其老板打算让出经营权。这可是不容错过的好机遇,拉纳商店可是美国最大一定成衣连锁店。因此他亲自洽谈了这件事,最后双方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达成协议,拉纳归属雷克莱。

    雷克莱早已习惯“不使用现款”的策略,他的下属企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其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很多。短短几年中,他又收购了处于纽约基层零售连锁店主导地位的柯莱百货店和顶好公司,还买下了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贾奈制造公司和世界闻名的电影公司——华纳公司,还有国际乳胶公司、史昆勒蒸馏器公司。上述这些公司都由MMG公司控制。雷克莱的基地公司美国速度公司也飞速壮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不断收购了很多的公司,都由他自己来控制,其中很有影响的有:全美最大的成衣企业科恩公司和李兹运动衣公司。而到最后,当雷克莱把李斯特的格伦·艾登公司也收购为己有时,雷克莱的企业已经达到了他的理想目标,他的总资本也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雷克莱凭借“低契”的方法扩大企业的规模,其中包括合约书和抵押权状,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即他在扩展合并来增大企业规模的道路上也很坎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吞并的过程中,两次大的危机差点冲垮掉他苦心经营的基业。

    1963年,由于谣传,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股票价格发生大幅度的变动。恰好那时还有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杂志批评雷克莱的企业结构——倒金字塔式——有很大的问题,使敏感的投资者感到恐慌,他们就像惊弓之鸟,其中有一些人开始大量抛售雷克莱的股票,造成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这大大影响了雷克莱集团企业的生意。幸亏雷克莱在商场上有很好的人缘,当他的股票价位大幅度下跌时,至少有两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全力支持雷克莱,用巨资收购买进雷克莱的20万股股票,总算没有使雷克莱乱了阵脚,也稳住了股民的心。

    然而祸不单行,又有新的危机持续地袭击他,而且这危机都是他企业内部产生的。股票风波刚刚平息之后,雷克莱又有新的计划。当时他急需一大笔现金,于是他打算先把拉纳商店卖给格伦·艾登公司(当时雷克莱还没有收购格伦·艾登公司)。但他的股东们都不同意这项措施,从而使这个提议失败。这倒没什么,最多是不进行这项计划,糟糕的是不知道谁把这个消息给透露出去了,使MMG公司的生意受到冲击,股票价位大跌,也影响了其连锁企业——美国速度公司——的股票价位。

    这次雷克莱又陷入新的危机,因为计划夭折,使他没有现金能够动用,整个系统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雷克莱拥有庞大的企业系统,但却没有几千元现款来偿还债权人,他只有向债权人低头,因为他提款的所有渠道都被银行巨头们封锁了。同时,雷克莱集团企业中的大股东们和分支机构的上层人物都在频频地召开会议,商议雷克莱是不是有能力继续充当集团企业的总裁。内部压力很大,外面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好多敏感的投资者对雷克莱的股票都表示不满意,对他很失望,都争着抛售雷克莱的股票。

    然而雷克莱作为亿万富翁的成功者,当然不会被一个困难轻易地击倒。这点小困难只能锻炼他,不会击垮他,他以他的智慧,很快拟定了一个整顿计划,然后提交董事审议。经过股东们认真审核,股东们都一致认为雷克莱的方案切实可行,能给整个集团企业带来好处,因此仍由雷克莱主持公司的事务。

    雷克莱的企业发展道路坎坷不平,它刚刚步入正轨还不到2年的时间,又有一次打击不期而至。

    1965年,MMG公司向银行贷款的期限到了,而贷款的银行因雷克莱几次风波的影响对他失去信任,不同意雷克莱的延期支付。这次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使他惊慌失措。这个大企业刚刚步入正轨,经营刚正常化,要想马上支付银行的巨额现款,这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然而更严重的是,银行的贷款一撤回,会导致其他债权人对雷克的怀疑,他们都会纷纷向雷克莱索要借款,这种雪上加霜的行为无疑使局势更加严峻。

    雷克莱四处托人打通关系,企图渡过难关,但是所有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几位银行家企图清理他的企业。在债权人大会上,那些银行巨头想让李斯特来接替雷克莱,宣称他们将全力支持李斯特,因为李斯特的格伦·文登公司资本最雄厚,并且经济状况不坏。但出乎人们的意料,李斯特不仅没有答应,反而一口回绝了这项提议,而且还作为债权人在大会上给了雷克莱有力的支援。大家对此都表示不解。这使得银行家们的企图破灭了。到后来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李斯特还自愿将格伦·艾登公司卖给雷克莱,这又是意外之举。就这样,雷克莱的声势大大提高了,银行巨头只有放弃挤垮他的打算。

    经过雷克莱苦心经营,公司初具规模。美国速度公司和MMG公司,这两个大系统控制的企业也有20多个,并且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庞大的连锁销售网;但是雷克莱并不满足于“实现10亿美元”的梦想,他有更远大的目标。好比山外有山,这山望着那山高,他想经营一个全美最大的只属于犹太人的集团公司。

    有一次,某企业研修负责人邀请外面的专家前来演讲,但不知演讲酬劳该订多少,于是他请问那些专家希望酬劳多少,可是他们都回答说:“随便多少都没关系,您自己斟酌吧!”后来这位负责人就自己订了价码。然而演讲结束后,却听见专家们在外批评说:“那家公司请我去演讲,才给那么一点点钱,真不懂行情。”这位负责人犹如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既然专家们事前已被询问过希望待遇事后实在不该责怪对方付的酬劳太少。然而,实际上专家对酬劳总难以启齿,因为每个人都怕在无意中伤害了自己。倘若自己说出的价钱比以方预想的还低,那就伤了自己的自尊心,等于自取其辱一样。这了怕有这种情形发生,即使是正当合理的报酬,也不好意思从自己口中说出,尤其在东方社中,谈报酬似乎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

    因此,理财专家建议,一方面可以雇请秘书,让秘书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代替自己交涉财务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在任何人际关系中,想大大方方接受应得的报酬时,不妨透过熟识的第二者转达,再从第二者手中接过金钱,或由对方真接汇入银行亦可。务必要摆脱人情的束缚,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此外,对于交情深的亲友,接受礼物比接受金钱较为容易。

    1967年,雷克莱又想扩大企业规模,他把格伦·艾登公司的股权作了抵押,买了美国一家颇具名气的制酒公司——史肯勒公司20%的股权,史肯勒公司是一个年营业额高达5.5亿美元左右的大公司。雷克莱在收购这家大公司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当时劳拉德烟草公司正打算与史肯勒公司合并,这样雷克莱就碰到了这个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雷克莱为了控制史肯勒公司,加大力度影响该公司,他只有增加对该公司股票的购买。然而由于劳拉德烟草公司的介入,雷克莱未能如愿以偿。不过,雷克莱却用了短短10天左右的时间,净赚200多万美元。

    借用他人资金是金钱成功的重要手段,然而你必需明白几条原则:

    第一、你个人要正直、诚实和守信,行动要合乎道德标准。

    第二、你要按时把别人的借款和利息还清。

    第三、你要时刻记着,借用他人资金成功是有一定周期的。

    借用他人资金的前提条件

    “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这样说。

    是的,商业是那样的简单:借用他人的资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条致富之路。

    借用“他人资金”的前提条件是:你的行动要合乎最高的道德标准:诚实、正直和守信用。你要把这些道德标准应用到你的各项事业中去。不诚实的人是不能够得到信任的。

    “借用他人资金”必须按期偿还全部借款和利息。

    缺乏信用是个人、团体或国家逐渐失去成功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请你听从明智而成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忠告。

    富兰克林在1748年写了一本书,名为《对青年商人的忠告》。这本书讨论到“借用他人资金”的问题:“记住:金钱有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金钱可以生产金钱,而它的产物又能生产更多的金钱。”

    富兰克林又说,“记住:每年6镑,就每天来说,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数额。就这个微小的数额说来,它每天都可以在不知不觉的遭遇中被浪费掉,一个有信用的人,可以自行拉保,把它不断地积累到100磅,并真正当作100磅使用。”

    富兰克林的这个忠告在今天具有同样的价值。你可以按照他的忠告,从几分钱开始,不断地积累到500元,甚至积累到几万元。这就是希尔顿做到了的事。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

    希尔顿旅社公司过去靠数百万美元的信贷,在一些大机场附近为旅客建造了一些附有停车场的豪华旅社。这个公司的担保物主要是希尔顿经营诚实的名声。

    诚实是一种美德,人们从来也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词来代替它。诚实比人的其他品质更能深刻地表达人的内心。诚实或不诚实,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甚至脸上,以致最漫不经心的观察者也能立即感觉到。不诚实的人,在他说话的每个语凋中,在他面部的表情上,在他谈话的性质和倾向中,或者在他待人接物中,都可显露出他的弱点。

    虽然这里似乎只是论述如何借用别人的资金,但它也强烈地提出品德问题,诚实、正直、守信用和成功在事业中是交错在一起的,一个人具备了其中的第一种——诚实,就能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一获得其余三种。

    威廉·立格逊是另一位有信用和诚实的人,他的书特别指出如何在不动产的领域中利用你的业余时间,借用他人资金赚钱。他在《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1000美元变成了300万美元》一书中说:“如果你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为了证实他的说法,他指出了一些富人,如亨利·凯撒、亨利·福特和沃尔特·狄斯尼。

    我们还愿意指出:查理·赛姆斯、康拉德·希尔顿,威廉·立格逊等,都是靠银行家的帮助,靠贷款致富的。

    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贷款。他们借给诚实人的钱愈多,他们赚的钱也愈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商业,为了奢侈的生活贷款是不受鼓励的。

    银行家是你的朋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可以帮助你,因为他是那些渴望见到你成功的人中的一个。如果你的银行家很内行,你就要倾听他的忠告。

    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绝不会低估他所借到的一元钱或者他所得到的一位专家的忠告的价值。正是使用了他人资金和一项成功的计划,同时加上积极的心态、主动精神、勇气和通情达理等成功原则,才导致一个叫做查理·赛姆斯的美国孩子变成了巨富。

    得克萨斯州东北部达拉斯城的查理·赛姆斯是一位百万富翁。然而他在19岁时,除去找到了工作和节省了点钱以外,并不比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更富裕。

    查理·赛姆斯每星期六都定期到一家银行去存款,这家银行的一位职员便对他发生了兴趣。因为这位职员觉得他有品德,有能力,并且又懂得钱的价值。

    所以当查理决定自行经营棉花买卖的时候,这位银行家就给他贷了款。这是查理·赛姆斯第一次使用银行贷款。正如你将看到的那样,这并不是最后一次贷款。于是他领悟到——你的银行家就是你的朋友。并且从那时起,他的这个看法一直在受到证实。

    这个年轻人成了棉花经纪人,大约过了半年以后,他又成了骡马商人。成功使他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生哲理——通情达理。

    查理当了骡马商人几年之后,有两个人来找他,请他去为他们工作。这两个人已经赢得了卓越的保险推销员的良好声誉。他们来找查理,是因为他们从失败中取得了一个教训。

    这两位推销员成功地推销人寿保险单达许多年之久,他们受到激励,自己开办了一个保险公司。他们虽然是出色的推销员,但却是蹩脚的商业管理员,因此,他们的保险公司总是赔钱。

    人们常常认为要想在商业中取得成功,只有依靠销售。这是一分荒唐的见解,拙劣的经营管理赔钱的速度比赚钱的速度更快。他们的苦恼就是他们俩人中没有一个是优秀的管理人员。

    但是他们取得了教训。他们在见到查理时,其中的一个对查理说:

    “我们是优秀的推销员。现在我们认识到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专长——销售。”他犹豫了一会,审视着这位年轻人的眼睛,又继续说:

    “查理,你有良好的经营知识,我们需要你。我们合到一起就能成功。”

    “他们就这样合到一起干起来了。”

    几年以后,查理·赛姆斯购买了他和那两个推销员所开办的公司的全部股票。他怎样得到这笔钱的呢?当然,他是向银行贷款的。记住:他很早就领悟到,应把银行家作为自己的朋友。

    在当年,这个公司的营业额就几乎达到了40万美元。就在这一年,这位保险公司经理终于发现了迅速发展的成功途径,而这个途径正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他从芝加哥一家保险公司应用“提示”成功地发展销售业务中受到启示,找到了成功的途径。

    那时有些销售经理业已多年应用所谓“提示”制度来开拓新的业务。销售员如果有了足够、良好的“提示”,就常常能够获得巨大的收入。那些对某种业务有兴趣的人所提出的询问就叫做“提示”。这种“提示”一般是由某种形式的宣传广告而获得的。

    也许你根据经验已体会到,由于人的天性,许多销售员羞于或害怕向那些他们所不认识或以前没有个人交往的人推销东西。由于这种恐惧心理,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找到可能成为顾客的人。

    即使是一位很一般的销售员,如果他获得不少的“提示”,他就会因受到激励而去访问那些提出询问并可能成为顾客的人。因为他知道:当他获得良好的“提示”时,他就能找到合适的销售对象,销售就可能成功——即使他本人也许只受过很少的销售训练,或者只有很少的经验。

    如果无论什么样的先决条件都没有,一个人被迫去销售,就会感到恐惧,但如果这个人有了“提示”,他就不会那样恐惧了。有些公司就根据这样的“提示”而制订整个销售计划。

    广告是用以获得“提示”的方式。但是登广告费用很大。

    查理·赛姆这样正直、有计划而又懂得如何执行计划的人正是属于这个银行的业务范围。

    确实有些银行家不肯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当事人的业务,而州立银行的职员凯特和其他职员却愿意这样做,查理向他们解释他的计划。如果,他得到了贷款,用以通过“提示”系统,建设他的保险公司。

    正是由于这种信贷制度,查理·赛姆期在短短的十年期间把保险公司营业额从40万美元发展到了400万美元以上。正是由于他在投资活动中能借用他人奖金,所心他拥有对若干企业利润的控制权。

    斯通曾经用卖方自己的钱买了价值160万美元的公司。

    斯通曾介绍这笔买卖的经过:

    “那时是年底,我正在从事研究、思考和计划。我决定了下一年我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保险公司,并使它能获准在几个州开展业务。我把完成此项计划的最后期限定在下一年的12月31日。”

    “现在,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日期也定了。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去达到这个目标。这实在不是很重要的事,因为我知道我能找到这个途径。因此,我想我必须找一个公司,它要能满足我的两个需要:它有出售事故和人寿保险单的执照;它能允许我在各州开展业务。”

    “当然,还有资金问题。但是,我想那个问题我会有办法解决的……”

    “当我分析了我面临的问题时,我认为,首先应当让外界知道我需要什么从而才会得到帮助。(这个结论并不违背希尔在《思考致富》中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在那本书中,他说:你要把你的确定的目标保密,除了对那些给你出谋划策的人。)当我发现了我所想要购买的公司时,我当然要遵循他的建议,把双方的协商保密,直到我结束了这笔交易为止。”

    “所以当我遇到工业界中能给我提供信息的人时,我就告诉他我在寻找什么。”

    “超级保险公司的吉伯逊就是这样的人。我只是偶然地见过他一次。”

    “我以饱满的热情迎来了新年,因为我有了一个巨大的目标,并且我已着手去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十个月快过去了,但我还没有物色到一个能满足我的基本要求的公司。”

    “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我坐在我的书桌旁,检查了今年我实现目标的时间表。除去一件——重要的一件,一切都完成了。”

    “我对自己说:只剩两个月了,有办法的。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办法,但我知道我会找到这个办法。因为我绝不会想到我的目标不会实现、或者它不会在特别限定的时间内实现。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两天后,奇迹终于发生了。我正在书桌旁工作时,电话铃响了起来。我拿起听简,一个声音说道:‘喂,斯通,我是吉伯逊。’我们的谈话很简短,我将不会忘掉它。”吉伯逊十分急促地说道:“我想我这里有一个你听了会很高兴的消息:马里兰州的巴的摩尔商业信托公司将要清偿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由于它遭受了巨大损失。你当然知道: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归巴的摩尔商业信托公司所有。下周四信托公司将在巴的摩尔召开董事会。所有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已经由商业信托公司所属的另外两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商业信托公司副总经理的名字是瓦尔海姆。”

    “我向吉伯逊道了谢,又问了两个问题,就挂了电话。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能制订一个计划,提供给商业信托公司,他们以此计划比按照他们自己所提出的计划可以更快、更有把握地实现他们的目标的话,那么,说服董事们接受这项计划是不会太困难的。”

    “我不认识瓦尔海姆先生,因此为该不该打电话给他而犹豫不定,但是我觉得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这样一句自我激励的警句迫使我行动起来:‘如果一件事做不成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做成了却会有巨大的收获,你就一定要努力去做。立即行动!’”

    “我不再迟疑,立即拿起听筒,打长途电话给巴的摩尔的瓦尔海姆。‘瓦尔海姆先生,’我开始说,声音带着微笑,‘我有好消息要告诉你。’”

    “我作了自我介绍,并解释道:‘我听说商业信托公司对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有可能采取措施。我想我可以帮助你们更快地达到这个目的。我当即约定第二天下午2时到巴的摩尔去见瓦尔海姆先生和他的助手。”

    “第二天下午,我的律师阿林顿和我见到了瓦尔海姆先生和他的助手。”

    “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满足了我的需要。它有一张执照,获准在35个州开展业务。它没有保险业务了,因为别的公司已经给它的业务作了再保险。商业信托公司把这个附属公司出售之后,就可更快、更有把握地达到它的目标。此外,他们还收到我为这张执照所付的2.5万美元。”

    “现在这个公司有160万美元的资产,包括可转让的股票和现金。我是怎样弄到这160万美元的呢?靠借用他人资金。事情的经过如下:”

    “‘这160万美元的资产怎样办呢?’瓦尔海姆先生问道。”

    “我已经准备好了这个问题,我立刻答道:‘商业信托公司有贷款业务,我将向你们贷这160万美元。’”

    “我们都笑起来了,接着我继续说:‘你会获得一切,而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我所有的一切包括我现在正在买的价值160万美元的公司,都可支持这笔贷款。此外,你们有贷款这项业务。还有什么能比你们将卖给我的这个公司更好的抵押品呢?而且,你们还将收到这笔贷款的利息。对你们说来,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将更快、更有把握地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瓦尔海姆先生又提出另一个重要问题:‘你打算怎样归还这笔贷款呢?’”

    “我也准备好了这个问题。我的答复是:‘我将在60天内偿清全部贷款。你知道,我在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所获准的35个州的营业范围内开办事故和健康保险公司,并不需要超过50万美元的资金。当这个公司以后全部归我所有时,我所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减少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的资本和余款,把160万美元减少到50万美元,于是我就能把余下的钱用来归还你的贷款。’”

    “接着,另一个问题又向我提了出来:‘你如何偿还那50万美元的差额呢?’”

    “我说:‘这应当是很容易的。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拥有大量资产,包括现金、政府公债和高级担保品。我能向那些一直与我有往来的银行借这50万美元,以我在宾夕法尼亚意外保险公司的利息作担保,并以我的其他资产作为保证归还贷款的额外担保品。’”

    “当天下午五点钟,这笔交易就谈妥了。”

    这个事可用以说明一个人通过借用他人资金达到自己目的的步骤。

    虽然这个故事说明借用他人资金能帮助一个人,但是滥用贷款和不按期偿还贷款则是有害的,它们是造成忧虑、挫折、不幸和虚伪的主要根源之一。

    美国有些最聪明的投资者,今年还拥有财富,到了来年股票市场急剧下跌的时候,便丧失了财富,因为他们缺乏周期的知识,或者他们虽有周期的知识,却未能像那位银行家那样,立即行动起来。

    各行各业,包括从事农业的人,由于他们的财富是通过银行的信贷而获得的,所以都失去了自己的财富。当他们的担保品的价值上升时,他们就借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担保品、耕地或别的资产。而当他们的担保品的市场价值下跌、银行家被迫向他们收回贷款时,他们就无力付还信贷,以致破产。

    周期是定期循环的。所以在1970年的上半年,数以千计的人再度失去他们的财富,因为他们未能及时出售他们的部分担保品,还清他们的信贷,或者因为他们没有自行限制,还在购进新的担保品,负上新债。当你借用他人资金时,你一定要计划好怎样才能向借款给你的个人或机构还清贷款。

    重要的是:如果你已丧失了你的部分财富或全部财富,仍要记住:周期是循环的。要毫不犹豫地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奋起。今天的许多富人也是曾经丧失过财富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丧失积极的心态,他们有勇气从自己的教训中获得教益,结果,他们终于获得了更大的财富。

    在商业中,有几个数字在打开成功之门的暗码锁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失去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数字,你就不能打开这把锁了,直到你重新找到它们为止。

    借用他人资金是那些原来贫穷的诚实人致富的手段。资金或信贷是打开商业成功之门上的密码锁的一个重要密码。

    积累财富的神圣法则

    勤俭是伴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出现的。它产生于当人们意识到有必要既为今天也为明天做些适当准备的时候。早在金钱被发明以前,勤俭就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勤俭意味着个人开销要谨慎、要精打细算。它包括家庭生活的节俭,把家务管理得有条有理,而不是一团乱麻。

    如果说个体经济学的目标是在于创造和促进个人的幸福生活,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则在于创造和扩大国家的财富。

    个人财富同公共财富有着相同的来源。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它通过储蓄和积累而得以保存,通过勤奋和持之以恒而得以不断增长。

    正是个人的节俭积累了财富。换句话说,积累了每个国家幸福生活的基础。另外,正是个人的挥霍浪费导致国家走向贫困。因此,每个勤俭节约的人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公众的恩人,而任何挥霍浪费的人都应被视为一个公众的敌人。

    对个人勤俭节约的必要性是不存在争论的。每个人都承认并采纳它。但论及政治经济学就会出现许多争论——例如,有关资本的分配,财产的积累,税率的高低及其他问题——这都是我们不打算涉足的领域。

    节俭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而是由经验、榜样和远见所催生出来的品行。它也是教育和才智的结果。只有当人们变得明智和深谋远虑以后,他们才会变得节俭。因此,使人们变得节俭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人们变得明智。

    挥霍浪费比节俭更加符合人的天性。野蛮人是最不懂节俭的,因为他没有远见,没有明天的意识。史前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生活在山洞里,或生活在长满了灌木的丛林洼地里。他靠在海边捡到的水生贝壳动物或在森林里采集的各种果子为生。他用石块杀死动物,采用的方式有守株待兔式的,也有在动物后面跟踪追击的。后来,他学会了把石块当工具来使用;把石头做成箭头和长矛的枪尖,利用这些工具帮助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更快地杀死鸟类和其他动物了。

    最早的野蛮人对农业一无所知,只是到了比较晚近的时候,人们才采集种子作食物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节省下来以备来年之用。当矿物被发现以后,火开始得到应用,矿物被冶炼成金属,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此后,他就能制作坚韧的工具、锋利的石器,建造房子,并以不知疲倦的刻苦耐劳精神去设计和驾驭文明的多元化途径和力量。

    海边的居民在砍伐回来的大树上烧出一块凹陷部位,然后把它推向海里,人就站在上面捕鱼觅食。这棵有凹陷部位的树就变成了一只小船,并用铁钉把它们栓在一起。后来,小船依次变成了单层甲板帆船、海船、桨划船、明轮蒸汽船,从此,世界这幅巨画就被殖民化和文明的进程所打开。

    要不是人类祖先的有益劳动所积累的成果的帮助,人类本来还会继续生活在野蛮状态的。他们开垦土地,种植谷物为人类所用。他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和织物,而我们则从先人的这些劳动中收获了巨大的果实。他们发现了艺术和科学,而我们则从他们的劳动中继续受益不已。

    大自然教导我们,任何美好的事情一旦完成,它就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消失。那些早已长眠地下的无数代人类的先人将永远会提醒我们:生活来之不易。展示在早已消失了很久的尼尼微古城、巴比伦塔、特洛伊古城这些建筑和雕刻上的手工艺术和技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直到今天。凝结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劳动成果永远不会丢失。这些有用的劳动成果的遗迹会继续存续下来,如果不是造福于个人的话,也会造福于整个人类。

    由我们的先人遗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在我们所继承的遗产中只占一个很不重要的地位。在我们天生继承的权利中还包括某些更加不朽的东西。这些东西汇聚了人类技能和劳动中最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没法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流传,只能通过教育和样板的方式才能流传。一代人教育另一代人。这样,艺术和手工艺、机器设备和材料的知识就继续被保存下来。前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就以父传子的方式被承传下来;他们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增添人类的自然遗产——这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因此,我们的天生权利就在于继承我们父辈的劳动成果中那些最有益的东西;除非我们自己也参加劳动,否则我们就无法享受这种权利。所有的人都应当劳动,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工作,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它就会变成一种道德麻木状态。

    我们所说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还有许多更加高级的工作——诉讼和耐力活动、审判工作、企业管理、慈善活动、传播真理和文明的活动、解除病人痛苦救济穷人的工作、帮助弱者使他们自立的活动,等等。

    一个高贵的心灵,不屑于像懒鬼一样靠别人的劳动而生活,像寄生虫一样靠偷食公共粮仓里的粮食而生存,或像鲨鱼一样靠捕食弱小鱼类而生存;相反,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去关心爱护别人,对社会奉献自己的慈爱和力量。因为从君王的统治到庄稼汉的手工劳动,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工作若想要取得美好的成功、信誉和满意,都不得不付出许多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或同时付出两者。

    劳动不仅是一种必要性,而且也是一种乐趣。过去被我们所诅咒的劳动今天变成了上帝给我们的赐福。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生命是一场同大自然的冲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又是同大自然的一场合作。大自然经常从我们身上吸收生命力,我们也从大自然中取得营养和温暖。

    大自然同我们一起工作。她为我们提供耕种的土地;她使我们播种在地里的种子生长结果,让我们采集它们作食物。在人类劳动的帮助下,她给我们提供纺织用的羊毛和我们吃的食物。而更不应该忘记的是,无论我们是穷人还是富人,所有我们吃的,所有我们穿的,所有我们住的,从宫殿到茅草屋,都是劳动换来的。

    为了大家的共同生活,人们相互合作。农夫耕耘土地提供食物;工人纺织生产裁缝们用来制衣的布料;泥瓦工建造我们用于安居乐业的房子。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为整个人类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条件。

    用来为卑鄙下流的事情服务的劳动和技能会使自己蒙上很不光彩的名声。事实上,劳动是一种人道的生活;如果拒绝劳动或反对劳动,那么,亚当的后代立刻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圣保罗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位传道士确实使自己获得了尊荣,因为他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劳动,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增加过负担。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老农夫的故事:当他躺在临终床上时,他把自己的三个懒惰儿子叫到自己身边,告诉他们一个重要的秘密。“我的孩子,”他说,“在我留给你们的种植园下面埋藏了许多金银财宝。”老人气喘吁吁地说。

    “它们藏在哪里?”儿子们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会告诉你们的,”老人说,“你们应当从地下把它挖出来——”

    正当他要说出那至关重要的秘密之时,他的呼吸突然停止了,老人一命呜呼。

    懒惰的儿子求金心切,立马在父亲留给他们的种植园里大肆挖掘起来。他们抢着撅头和铁铲,挥汗如雨地把种植园的土地翻了一遍,连那些杂草丛生、荒芜了很久的地也被翻整了一遍。他们认真仔细地把土块弄碎,以免金子漏掉。最终,他们还是没有找到金子。这时他们突然才幡然醒悟父亲那话的真实意图了。从此,他们学会了工作,把种植园的土地全播了种,最后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谷仓堆得满满的。此时,他们才发现“埋藏”在种植园里的财宝——他们那明智的老父亲给他们的建议!

    劳动既是一种负担、受罪、荣誉,也是一种快乐。劳动似乎与贫困结伴而行,但是,劳动也具有尊荣。与此同时,劳动也见证并满足了我们的自然需要和其他多种需要。

    没有劳动,我们何以为人、何以为生活、何以为文明?人类生活中所有伟大的东西都来源于劳动——在文学、在艺术、在科学中的伟大成就。知识——“我们用以飞向天堂的翅膀”——也只能从劳动中获得。天才只不过是勤奋劳作的一种能力:即创造伟大和持久努力的能量。

    劳动也许是一份辛劳,一份受罪,但它确实也是一种荣耀。它是虔敬、职责、赞颂和不朽——这是送给那些具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并为最纯洁的目标而劳动的人的赞誉。

    有许多人在抱怨靠劳动来生活的法则,他们根本就不反思一下:遵守这条法则不仅是在服从上帝的神圣意志,同时也是出于发展我们的才智、为了开发我们的共同自然本性的需要。在所有悲惨的人中,毫无疑问,懒惰者是最悲惨的——他的生命是一片荒漠,他们除了满足自己的感官快乐之外,总是无所事事。这些人难道不是所有的人当中最牢骚满腹、悲惨透顶、无法满足的人吗?他们经常处于无聊状态,似乎对自己对别人都毫无用处——只是土地的负担——当他们撒手人寰后,没有任何人想念他们。又有谁会对他们表示怀念呢?最悲惨和可耻的命运非懒鬼的命运莫属。

    在推动世界前进方面,有谁作出过比劳动人民还要大的贡献呢?所有被我们称之为进步的东西——文明、健康、繁荣——无一不依靠勤奋、实干——从种植大麦到制造蒸汽机轮船;从衣领的缝制到“使整个世界为之陶醉的”雕刻艺术,等等。

    同样,所有那些有益而美好的思想也是劳动、学习、观察、研究和勤奋思考的结果。那些最高贵而流传千古的诗歌不经过长期辛勤的思考是不可能写作出来的。没有任何伟大的工作是“在心中”完成的。它是反复努力、经历无数失败才最后获得成功的。伟大的事业往往是从一代人开始,另一代人前仆后继——现在与过去不断承传、相互合作。伟大的帕特农神庙是从泥巴小屋开始建起的;《最后的审判》这幅名画开始也只是沙滩上的胡涂乱画而已。对于个人来说,道理也一样:他们的努力往往开始于失败,但通过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最后取得了成功。

    勤奋的历史铭刻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勤奋能使最穷苦的人也能获得荣誉——如果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话。在文学、艺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是那些最勤奋工作的人。一个仪器工人奉献给我们蒸汽机;一个理发师发明纺纱机;一个纺织工发明了走锭精纺机;一个小摊贩改进了火车机车的功能;一代又一代来自各阶层的工人们为机械技术的不断完善做出了贡献。

    谈到劳动者,我们指的不仅仅是用他们的肌肉和体力从事劳动的人。一匹马也能完成这些工作。但是,人是杰出卓越的劳动者,因为他还用头脑进行工作,他的所有身体系统都是在这种更高能力的影响之下。一个人写本书,绘一幅画,制定一条法律,创作一首诗歌,都是在从事更高级的劳动。在维持社会的生存方面,这些工作看起来似乎不如农夫或牧羊人的工作那么重要,但是,在促进社会往更高的才智精神发展方面,脑力劳动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体力劳动。

    前面我们谈了那么多勤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人类从中获得的巨大益处。显然,若不是我们的先人所进行的文明的积累——技能的、艺术的、发明的、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积累——我们还生活在野蛮人阶段。

    正是劳动的积累塑造了世界的文明人积累是劳动的成果;只有当劳动者开始进行积累,文明的成果才会汇聚起来。我们已经说过,节俭是同文明一起诞生的:我们几乎可以说节俭产生了文明。节俭产生资本,而资本又是劳动所积累的成果。资本家就是一个不花光他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一切收入的人。

    但节俭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它是一种通过后天习得的行为原则。它包括自制——克制眼前的享乐而为未来打算——使动物式欲望服从于理性、远见和谨慎。它既为今天工作,也为明天而工作。它把积累下来的资本用于投资,以便为未来作准备。

    爱德华·丁尼生说:“由理性赋予人的先见之明是同为未来作准备的义务分不开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节俭的美德,我们的意思都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知道,未来是不讲情面的,为未来作准备就是最大的美德。”

    让我们看看西班牙的情形。那里,最富饶的土地竟然产出最低。在瓜达基维尔河沿岸一带,过去曾一度存在着多达12000个村庄,而如今,剩下不到800个村庄了,而且村村尽是些乞丐。

    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天空是美好的,大地是美好的,惟一糟糕的东西是位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人。”

    持久的努力工作或辛勤的劳动是西班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多半是出于懒惰,多半是出于自豪,他们不愿辛勤劳动。一个西班牙人会为工作而汗颜,却不会为乞讨而脸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由两大阶级所构成——节俭者和浪费者,只顾眼前的人和为将来打算的人,勤俭的人和挥霍的人,有产者和无产者。

    那些通过劳动的途径勤俭节约而成为资本家的人又会开创其他工作。资本在他们手中积累起来,他们雇佣其他人为他们工作。由此,商业和贸易就出现了。

    勤俭的劳动人民建造房屋、仓库和工厂。他们开办用机器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他们建造轮船并航行到世界各地。他们把资本集中起来用于建设铁路、港口和码头。他们开办煤矿、铁矿和铜矿;安装抽水机保持水的清洁。他们雇佣大批工人开矿铺路,使社会的就业人数突飞猛进。

    所有这一切都是勤俭的结果。它是节省金钱并把它用于为社会造福的计划的结果。挥霍浪费之徒没有为世界的进步贡献一个子儿。他花光了他所获得的收入,无法帮助任何人、无论他赚多少钱,他的社会地位也不会有任何改观。他从不会节俭地使用自己的资源。他总是向别人求助。实际上,他是那些勤俭者们的天生奴仆。

    金钱只有流动才能积聚

    投资的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

    钱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你要它帮你赚钱的时候,根本不需费一丝一毫的心力,它就帮你把更多的钱吸聚到你的口袋里。举例来说,你把500元存入一个年息5%的定期账户里,一年之后,你不需要帮人除草,也不需要代人洗车,你的钱就帮你赚进25块钱了。

    如果你每年投资500元于股市里,即使你到外地度假时,这笔钱仍将为你赚进更大的财富。平均说来,这笔钱每7至8年就会增值一倍,当然,前提是你投资在股票里。许多聪明的投资人早就学会了这点,他们了解余钱和所从事的工作重要性是不分上下的。

    沃伦·巴菲是当今超级富豪之一,他的秘诀无它,就是将钱投资在股票里。他和美国其他小孩无异,都是从送报生开始做起,但是,他比别人更早了解到金钱的价值,所以,他紧守着得之不易的每分钱。

    如果你很早就开始储蓄并投资时,当你存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你的钱会自动帮你准备好所需的生活花费。这不像有幸生在一个好人家,有一个富有的亲戚每月会固定送上生活所需一切,你甚至不需寄感谢卡,或是在他们生日时去应酬他们,这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此时,你完全享有经济独立,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让你的钱留在家里,代你上班赚钱。当然,如果你没有及早储蓄,并且每个月固定拨出一笔钱投资,那么这一切将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有一个大地主有一天将他的财产托付给三位仆人保管与运用,他给了第一位仆人5个单位的金钱,第二位仆人2个单位的金钱,第三位仆人1个单位的金钱。地主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再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钱财。

    第一个仆人拿到这笔钱之后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他的钱埋在树下。一年后,地主召回三位仆人检视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皆增加了一倍,地主甚感欣慰。惟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钱丝毫未增加,他向主人解释说:“惟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地奉还。”

    主人听了大怒,并骂道:“你这懒惰的家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财富。”不善利用财富等于浪费金钱,浪费了天赋资源。第三位仆人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乱用金钱,也不是因为投资失败遭受损失,而是因为他把钱存在安全的地方,根本未好好利用金钱。大多数人也像这个仆人一样都不善于利用手中的财富。

    钱存在银行是当今投资最普遍的途径,同时是我们理财所犯的最大的错误。这也是最重要的妨碍我们致富的原因:将钱投资在低报酬率的领域中。这里所指的低报酬率的领域,泛指邮局、一般银行及其他可存钱的金融机构。

    大多数人认为钱存在银行能赚取利息,能享受复利效果,如果金钱已经做了妥善的安排,已经尽以理财的责任。事实上,利息在通货膨胀的侵蚀下,实质报酬率接近于零,等于没有投资,因此,钱存在银行等于是没有投资。

    每一个人最后能拥有多少财富,难以事先预测,惟一能确定的是,将钱存在银行而想致富,难如登天,试问:“你曾否听说有单靠银行存款而致富的人?”将所有的积蓄都存在银行的人,到了年老时不但无法致富,常常连财务自主都无法达到,这种例子在报纸上时有所闻。

    选择以银行存款作为投资方式的人,其着眼点不外乎是为了安全,但是,钱存在银行短期是最安全,长期却是最危险、最不奏效的致富方式。

    明智之举是将自己的资金,明确地区分为日常生活资金与投资资金,日常生活所需的资金存于银行,享受银行提供之安全与便利;而投资的资金尽量不要存于银行,必须投资于长期报酬率较高的股票、房地产等投资领域上。

    依我们之见,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存在银行的金额,保持在两个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够了,一般人或家庭每个月大多有薪水或其他收入,会定期存入银行帐户,因此,保留一个月的生活费做为生活之用,另再加上一个月的生活费做为安全存量,这些银行存款,用来支付生活所需应是绰绰有余。其余的钱应转做投资之用,投资于报酬率高的股票或房地产。

    换言之,若你或你的家庭一个月生活费平均是2000元,而你的银行存款经常超过5000元,你便没有实行这一致富的原则,中国人总是向银行存钱而很少寻找适当的投资目标,让过多的资金没有发挥其赚钱的功能。

    你可以种下一颗种子,看它长大。这个办法可以套用在金钱上,甚至是纸钞。要知道,你每用一次钱,便是在助长钱的流动,它会加倍地再回来。藉由偿付借款,你便是让金钱流向薪资及红利。每一次你只要已经到了经费不足时,就花掉一些。乔·史派勒在《动手来种钱》中提及一个只剩下1分美金的人,这个人正开始一次用掉1分美金。当他换成美金的铜币,然后用掉它们,他心里告诉自己每次他花掉钱,就要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数量再回到手上。这方法的确奏效!

    金钱是包装起来了的能源——让它流动吧!金钱就是你可以用最适合携带的形式来消化的个人能源。这能源独一无二,你可以将它送到遥远的地方,去协助一个你依赖的计划;同时你可以待在家里做你最喜欢的事。你可以说,金钱是一种可即刻浓缩的能源——你只要加进一点爱,并将它送到该送的地方。

    开始将金钱想作能源……并且让这钱能流过你。有些人担心拥有过多,于是他们将他们的钱储存起来。如此除了阻断流量,还会有什么好处?如此你也无法享用此能源。有人说:“我是在未雨绸缪。”真的!即使你已经可以买得下一个“雨天”,你会去买吗?其他人则假设,如果你已经为了一个“下雨天”准备妥当,你会进一步为你在你的大脑中所规划的——湿雨季而准备!

    先投资再等待机会

    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通常贫穷人家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较负面的想法是将富人致富的原因,归诸于运气好或者从事不正当或违法的行业;而较正面的看法是将富人致富的原因,归诸于富人较我们努力或是他们克勤克俭。

    但这些人万万没想到,真正造成他们财富被远抛诸于后,是他们的投资领域。因为穷人与富人的投资领域不同,富人多数的财产是以多渠道、多种类的投资,而穷人多数的财产是单一投资。

    投资人跻身于致富之林,要能在思考模式上逃脱传统思考的框框。有一个成年人不会骑自行车,他看到一位小孩子正在骑,羡慕地对小孩抱怨说:“小孩子身手敏捷才会骑车。”没想到小孩子却对他说:“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骑车。”

    于是小孩子教这位成年人骑车,而成年人也很快地学会了。当成年人愉快地与这小孩道别回家时,却习惯性地推着车走路回家,这就是无法跳出惯性的框框。

    所以我们应跳出习惯性的条框,及早地进行投资,用钱来帮你赚钱,多一分投资多一分收入。

    我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后,再等待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再投资。

    一般人在送礼时,常常为送礼的价格及种类而感到十分棘手。同样,接受礼物的一方也颇感困扰。往往下层赠送礼品给上司时,常把对方视为重要人物,如果送了与身份地位不相称的礼物,双方都会觉得尴尬。此外,接受方也必定有某物期待,如果对方没有送礼来或送的东西比自己期待的价格还要低,心里就会感到不是滋味,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没什么份量而感到懊恼。

    针对赠礼的技巧,专家建议,送礼物给上司时,应该选择一些难以用金钱衡量价值的物品,最好具有收藏、欣赏价值;而送礼的标准应因人而异,但多以与此人的交情为准。而送礼给同事、朋友时,可参考对方送的礼,送相同性质的礼物大致不会出错。

    抱持“船到桥头自然直”得过且过之心态来投资,是个人投资最普遍的障碍,也是导致大多数人不能致富的主因。许多人对于投资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总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随着年纪的增长,眼见别人的财富逐渐快速成长,终于警觉到投资的重要性,此时才开始想投资,已因为时间不够,复利无法发挥功能,懂得投资又如何,为时已晚?

    很多年轻人总认为投资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钱人的事,到了老年再来担心投资还不迟。投资能否致富,与金钱的多寡关连性很小,而投资和时间长短之关连性却相当大。人到了中年面临退休,手中有点闲钱,才想到要为自己退休后的经济来源作准备,此时却为时已晚。

    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长,无法使复利发挥作用,却让小钱变大钱,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10年的时间仍入法使小钱变大钱,可见理财只经过10年的时间是不够的,作得要有更长的时间,才有显著的效果。

    既然知道投资可以致富,需要投资在高报酬率的资产,并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复利作用,那么我们的脱困应之道,除了充实投资知识与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即时的投资行动,投资活动应越早开始越好,并培养持之以恒、长期等待的耐心。

    今天导致大多数人不能致富的原因,是众人不知如何运用资金,才能达到以钱赚钱、以投资致富的川小。这是我们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花大量的时间教导学生谋生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赚钱,但是从不教导学生在赚钱之后如何管钱。大学牛训练理财的途径——投资股票、往往被校方视为投机、贪婪的行为。而对未来这个财务主导的时代,缺乏以钱赚钱的正确投资知识,不但侵蚀人们致富的梦想,而且_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与国家的经济繁荣亦有所伤害。

    不要再以未来价格走势不明确为藉口,而延后你的投资计划,又有谁能事前知道房地产与股票何时开始上涨呢?过去每次价格巨幅上涨,事后总是悔不当初。价格开始起涨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也没有人会敲锣打鼓来通知你的。对于这种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只有高预期报酬率之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再等待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再投资。”

    巴菲特是美国有史以来真正的股市大亨,而且稳坐美国首富多年,美国其他的富豪,都靠经营企业致富,只有巴菲特是把钱投资在股票上,只要美国的经济持续成长,他的财富就能与日俱增。

    如果时间是投资不可或缺的要素,那么争取时间的最佳策略就是“心动不如马上行动”,现在就开始投资,就从今天开始行动吧!

    越早开始投资,便越早达成致富目标,自己与家人就能越早享受致富的成果。而且越早开始投资,利上滚利时间越长,时间充裕,所需投入之金额就越少,理财就越轻松且愉快!

    年轻就是投资致富的本钱,年轻的人,有资格做以小钱投资致富的梦!若年老之后才开始投资,每个月所需投入的资金,已经大到不是一般人可以负担的程度。总之,为退休投资应趁早,莫待等闲白了少年头,年老再投资,已时不予我了。

    未来的财富水准全累于今日。今天的事又累于今天的观念和切实的做法,不要让多余的犹豫在你的心中投下阴影。

    花钱而非赚钱造就了财富

    富裕和闲适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状态,只要他们想方设法努力去获得并拥有它们。那些拥有丰厚的薪水收入的人们也许会成为资本家,在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果实中享有自己的正当份额。但是,只有付出劳动、精力、诚实和勤俭,他们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或他们那个阶级的处境。

    目前的社会与其说是在遭受着缺乏钱的痛苦,不如说是在遭受着大肆挥霍浪费钱的痛苦。赚钱比懂得如何花钱要轻松容易得多。并非是一个人所赚的钱构成了他的财富,而是他的花钱和存钱的方式造就了他的财富。

    当一个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超出他个人和家庭所需开支的收入之后,那么他就能慢慢地积攒下一小笔钱财了,毫无疑问,他从此就拥有了在社会上健康生活的基础了。这点积攒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它们足以使他获得独立。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今日那些高收入的工薪阶层竟然没法积攒一个子儿。这实际上是自我克制和个人节俭的问题。确实,当今那些主要的实业界领袖都是由直接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所组成。正是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把工人和非工人区别开来,而这又取决于工人自己是愿意节约资金还是浪费资金。如果他节约资金,他将发现他会有足够的机会把它用于从事有利可图和有用的事情。

    节省时间也就等于是节省金钱。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某人希望赚钱,那么就得正确地使用时间。而时间也可以用于做许多美好而高贵的事情。它可以用来学习、研究、从事文艺创作和科学探索活动。时间可以有计划地节省。

    计划是为实现某种目的所作的安排,以便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不至于浪费时间。任何一个经商的人都必须是有计划的和井井有条的才行。同理,每个家庭主妇也该如此。每件东西都应有它所属的地方,每个地方也都应该有它所属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有属于它的时间,而任何事情都必须及时完成才行。

    没有必要再向人们重复宣扬节俭是有用的道理了。没有人能否认节俭是可以操作练习的。我们看到过这方面的许多例子。只要是许多人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做。而且,节俭不是一种使人痛苦的美德。相反,它能使我们免遭许多蔑视和侮辱。它要求我们克制自己,但也不要放弃正当的享受。它会带来许多诚实的乐趣,而这些乐趣是奢侈浪费从我们身上夺走的。

    节俭并不需要很高的勇气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类的德行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识和抵制自私享乐的力量就行。

    实际上,节俭只不过是日常工作行为中的普通意识而已。它不需要强烈的决心,它只需要一点点有耐心的自我克制。只要马上行动就立即能见效!对节俭的习惯越是持之以恒,那么节俭就越容易,这种行为也就会更快地给自我克制带来巨大的补偿和报酬。

    问题也许可以这样提出:当一个需要把他收入的每分钱都用来养家糊口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个收入微薄的人来说,他还能节省开支把它存放在储蓄所吗?但是,这样的事实就是存在,而且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许多勤奋和节制的人身上。他们确实能克制自己,把自己的业余收入存放到储蓄所里,而其他形式的储蓄也为穷人提供了积攒途径。如果某些人能做到这点,那么在相似条件下,所有的人也能做到这点,根本就不会剥夺他们本来就应该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对那些收入丰厚的人来说,把所有收入都花在自己一人身上,这种做法是多么自私啊!即使他有个家,若他把自己每周的收入花在养家糊口上而不节省一点钱的话,也是不十足的不顾未来的行为。

    当我们听说一个收入颇丰的人死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的时候——他只留下他的妻子和一个赤贫的家——让他们听从命运的摆布——是生是死听天由命时——我们不得不认为这是天底下最自私而毫不节俭的行为。

    尽管相对来说,这种事例比较少。也许有人会主张捐款。但捐款也许能解决某些问题——也许根本没有。最后,这种不幸的烂摊子家庭会陷入贫穷和赤贫的境地。

    然而,从很大程度上讲,节俭行为就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减少任何一次感官享受和快乐遥——如少喝杯啤酒或少抽一支雪茄——就能使一个人在岁月的过程中为其他人节省下来一些东西,而不是用于浪费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对于那些最穷苦的人来说,正是平日里的精打细算,无论这种为行多么地微不足道,为以后他和他的家庭遭受疾病或绝望无助时提供了应急手段,而这种不幸的情形往往是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光临他们。

    相对来讲,能成为富翁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绝大数人都拥有成为富翁的能力,即勤奋、节俭、充分满足个人所需的能力。他们可拥有充足的储蓄以应付当他们年老时面临的匾乏和贫困。

    然而,在从事节俭的过程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意志力。一个人也许会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但他们仍然没法避免大手大脚地花钱,过着高消费的生活。

    大多数人宁愿享受快乐而不愿实行自我克制。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收入全部花掉,不剩一个子儿。不只是普通劳动人民中有挥霍浪费的人,我们也听说过有些人把多年辛勤工作的收入在一年就挥霍精光的故事。当这种人突然离开人世后,没有给他们的孩子留下一个子儿。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事例。在他们死的时候,连他们曾得以枉身的房子这点家产也都早就属于别人了,因为不得不把房卖掉以便用来支付他的丧葬费和偿还他生前由于毫无节制的挥霍所背负的沉重债务。

    金钱代表了许多毫价值或者说毫无实际用作法的目的;但金钱也代表了某些极为仍贵的东西,那就是自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传大的道德重要性。

    作为自立的一种保障,节俭这种最朴素和平民化的品质能立刻就升华为最值得称道搞贵美德之一。“不要轻率地对待金钱,”巴威尔说,“因为金钱反映出人的品格。”

    人类的某些最好品质就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使用金钱——比如慷慨大方。仁慈、公正、诚实和高瞻远瞩。人类的许多恶劣品质也起源于对金钱的滥用——比如贪婪、吝啬、大义、挥霍浪费和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短视行为。

    没有任何一个赚多少就花掉多少的阶级干成过什么大事。那些赚多少就花掉多少的人们永远把自己悬挂在赤贫的边缘线上。这样的人们必定是软弱无力的——受时间和环境所奴役。他们使自己总是处于贫困状态。他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丧失了自尊。这种人是不可能获得自由和自立的。挥霍而不节俭足以夺走一个人所有的坚毅精神和美德。

    但是,如果一个人节省一点东西,无论节省的东西多么小,那么他的地位就会立刻改观。他积攒下来的少量资金将总是成为他力量的源泉。他不再是时间和命运的戏谑对象。从此。他能够抬头挺胸地面对这个世界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成了自己的主人。他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了。他既不会被收买也不会出卖自己。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能够充满希望地过上舒适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当人们变得明智和善于思考以后,他们就会变得深谋远虑和朴素节俭。一个毫无头脑的人,就像一个野人一样,把他的收入都花光。根本不为未来作打算,不会考虑到艰难时日的需要或考虑那些得依靠他的帮助的人们的呼吁。而一个明智的人则会为未来作打算;他在自己处于好运气的时候就会为将来可能隆临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日子作些准备,并且也认真地为那些与他邻近和亲近的人们作些打算。

    一般人在购买像车子或毛皮大衣等贵重物品前,一定会慎重考虑,并询问各方面的意见和想法。人们之所以以购买昂贵的物品时总是考虑再三,无法当机立断。这种不安正是担心花了钱会不会后悔,或值不值得花这种钱,而且这种情绪往往与金钱的多寡成正比。

    在决定拿出一大笔金钱之前,人们之所以都会经过一番挣扎,主要是因为与自我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所购买的东西已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一旦别人批评物品,就如同批评自我一样。

    鉴于这种情况,理财专家建议,在拿出巨款前,最好先咨询一下他人再做决定,但他人的建议只起到参考的作用,不能盲目地言听计从。

    对于一个结婚的人来说,他得承担多么重要的责任啊!并不是很多人都认真地考虑过种责任。也许这种责任早就由上帝非常明智的安排好了。因为当一个人回避婚姻生活及其责任时,上述众多严肃的思考都会不存在。而一旦结婚,一个男人就必须事先作好心理准备,只要在他的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他就绝不应当允许匮乏光顾他的家庭生活,即使他从人生舞台和劳动中退出以后,他的孩子也不应该成为社会的负担。

    为此而进行勤俭节约一项很重要的责任。没有节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正直的——人就不可能诚实。没有远见、不替未来着想对妇女和孩子来说是残忍的,而这种残忍又是源于无知。一个做父亲的人把自己多余的一点钱财花在买醉上,没有任何多余的积蓄,当他死后,留给社会一个赤贫的家庭。还有哪一种残忍能超过这种残忍的?

    然而,这种只顾及时行乐而不顾后果的生活模式在每个阶级中都存在相当大的市场。中上阶级同下层阶级一样,都对此感到内疚,因为他们的生活超出了他们的财力。他们过着挥霍浪费的生活,极尽炫耀、轻浮、享乐之能事。他们拼命地想致富,这样他们也许就获得了花费所需的财力——喝高档酒和吃美味佳肴。

    多人在赚钱方面都极为勤劳,但不知道如何节省赚来的钱,或如何开销赚来的钱。他们有足够的技能和勤奋去做好前者,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去做后者。

    及时行乐的冲动俘虏我们,而我在没有思考它的后果之前就向我们的冲动缴械投降了。当然,这也许是健忘造成的后果,人们可以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或者通过有力的手段来避免这种偶然开支。

    节俭习惯的产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的境况、改善那些有求于我们的社会境况以及改善那些有求于我们的人的社会处境。

    节省每一项不必要的开销,避免任何侈奢浪费的生活方式。一项购买交易如果是多余的话,无论其价格多么低,它也是昂贵的。细微的开支汇聚起来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花费!

    动不动就购买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在其他方面也出于阔绰的坏习惯。

    西塞罗说过:“不要养成狂热的购物癖,这样你就会从中享受一种无形的收益。”

    许多人被那种购买便宜货的习惯冲昏了头脑。“这真是便宜得出奇的东西:让我们买下它。”

    “你买它有什么用吗?”

    “不,目前还派不上用场;但它一定会在将来;某个时候派上用场的。”

    时尚也为这种购物习惯添油加醋。某些人买古旧的陶瓷器皿——几乎都用来装饰陶瓷商店。其他人则买些古旧的字画——古旧家具——陈年老酒—都是些便宜货!只要这些买卖不是以损害鉴赏家的债权人的利益而进行的,那么买这些旧东西就不会选成什么损害。贺拉斯·活波儿说过:“我希望在我身上别发生类似的售卖,因为我没有一英寸的房间或四分之一便士查供出售。”

    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人们应当为安享舒适而幸福的老年时光积累一笔钱财。再也没有比看到一位老人的下述景象更令人悲伤和揪心的了:他早已度过了他收入时期的大部分人生阶段,现在沦为靠向人乞讨面包度日,完全依靠他的邻居对他的慈悲或依靠陌生人给他的施舍。

    这么一种悲惨的情形想必会唤起人们在早年生活中就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并为将来储蓄,不但为他们自己也是为他们的家庭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事实上,在年轻阶段人们就开始节俭储蓄。这样,当他们到老年的时候,只要他们的开销不超出其收入,他们晚年的生活将会应付自如。年轻人有着漫长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楞以实行精打细算的原则;在他走向人生终点旅途中,他不会从这个世界带走什么。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却并不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敢于消费、渴望消费、消费起来无拘无束,甚至比他那行将结束人生的父亲的消费更加慷慨大方、毫无顾忌。他在其父亲结束人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漫长人生,他的花费远远大于父亲在自己的年龄阶段所花费的数额,这样,不久他就发现自己已债台高筑。为了满足他那不断涌现的需求,他求助于卑鄙的手段和非法收入。他想快速敛财;他进行投机,从事力所不能及的贸易,这样一来,他立刻遭受重创。由此,他获得了经验教训。然而这种后果并未使他必弦易辙,一心学好,这种人的行为仍然是劣迹斑斑。

    苏格拉底建议那些有家室的为父者耐心地效仿他们节俭的邻居的所做所为——那些把自己的钱财用在最有益的刀口上的行为——以便从他们的榜样中获得教益。

    勤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它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最好地传授给你。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每人每天赚3美元。从家庭生活和开销方面讲,他们俩的情况可谓极为相同。然而,其中一人说他没法节省,于就从不节省一个子儿;而另一个则说他能节省,于是定期把节省的钱存到储蓄所,最终,他成了有产者。

    塞缪尔·约翰逊深深地懂得贫困带来的窘境。在一次签名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写成“绝食者”。他曾和他的朋友萨维奇走遍了整个街道,却因财力有限而找不到投宿的地方。约翰逊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在人生的早期生涯中所遭遇的贫困,他总是力劝他的朋友避免陷入贫困。像西塞罗一样,他断言财富或幸福的最佳源泉是节俭,他称勤俭为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姊妹的自由的母亲。

    “贫穷,”他说,“不仅剥夺一个人乐善好施的权利,而且在他面对本可以通过各种德行来避免的肉体和精神的邪恶的诱惑时,变得无力抵抗。不要轻易向任何人借债下定决心摆脱贫困。无论你拥有什么,消费的时候都倾其所有。贫困是人类幸福的一大敌人。它毫无疑问地破坏自由,并且,它使一些美德难以实现,使另一些美德成为空谈。节俭不仅是老年后行之有效安逸的基础,而且是一切善行的基础。一个本身都需要帮助的人是绝不可能帮助别人的。我们必须先自足然后才能施予。”

    当节俭被视为是一件必须付诸行动的事情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它是一种负担了。那些从未奉行过节俭的人,有朝一日他会惊讶地发现,每周节省几美元竟然使自己实实在在地获得了道德品质的升华,心灵素养的提高以及个人的独立。

    伴随着每一项节俭的努力而来的是每一种尊严。这种行为给人益处多多。它表现为自我克制、增强品格的力量。它会产生一种自我管理良好的心灵。它培养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成为显著的性格。它使美德成为控制自我放纵的主人。在所有这一切当中,首要的是它能使人获得安逸闲适的心态,驱散各种强加于我们身上的烦恼,忧愁和痛苦。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没法做到这点。”但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某些事情的。“没法做”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走向堕落的征兆。事实上,没有任何谎言比“不能”更可笑的了。

    一个雇主建议他的一个工人“为将来可能面临的艰难时日积攒点东西”。不久,雇主向他的雇员积蓄多少东西了。“老实讲,什么也没有,”雇员回答道,“我按你的建议去做,但昨天下了场很凶狠的雨,一切都冲走了——我酗酒去了!”

    一个人在不依靠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就应当支撑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人自尊的起码体现。任何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立者都应当自尊。他是他自己那细小世界的中心。他的爱人、爱好、阅历、希望和担忧——这些对人来讲可说是微乎其微的东西,对他个人来讲多么地重要啊!它们影响着他的幸福、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作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因此,他不能仅仅是关注或完全只关注与个人有关的事情。

    一个人若想行事公正,他就不仅应当为自己好好打算,也应当顾及到对别人的责任。他不应当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低,头老是往下看,而应当把人看作是造物主创造的“仅仅是略为低于天使的动物”。他应当想想更高的人生目的——想想他也拥有其中一部分的永恒利益——想想大自然和天意的伟大计划——想想造物主赋予他的才智——想想造物主赋予他的爱的力量——想想大自然为他提供的大地之家;这样想想,他就不会偏狭地仅仅只为他个人着想了。可怜的人啊,你是这两种永恒的核心,造物主早就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了。

    因此,让每个人都尊重他自己吧——尊重他的身体、他的心灵、他的品格。自尊缘于自爱,它激发人们走向进步的第一步。它激发人们勇敢地站立起来,仰视天空,发展自己的才智,改善自己的境遇。自尊是绝大多数美德——清白、贞洁、敬畏、诚实、节制——的基石。偏狭自私地只为自己着想就是自我沉沦——有时甚至会堕落到臭名昭著的灾难的边缘。

    每个人都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某种境界。我们并不是被扔到激流中任其沉浮的稻草;而是具有主宰行动自由的人,有逆流而上并勇立潮头的能力,能够为自己事先选定一条方向和道路。我们可以相互提升彼此的道德水平。我们应该珍惜纯洁的思想。我们应该乐善好施,我们可以生活得庄重而节俭。我们能够为不幸的日子事先作好准备。我们可以阅读好书,聆听明智的教诲接受大地上最圣洁影响的熏陶。我们可以高瞻远瞩,树立远大目标,为最高尚的目标而生活。

    “爱自己和爱社会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我们的一位诗人这样说过。改善提高自己的人同时也就是在改善提高世界。他就在给芸芸众生增加一位更加正直的人。而芸芸众生又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显而易见,如果每个人都改善和提高自己,其结果必将是整个社会也获得改善和提高了。

    社会的进步是个人进步的结果。除非社会个体是纯洁高尚的,否则,整个社会就不可能纯洁高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组成它的个体状况的复制品。所有这些话都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这些不言而喻的道理时常必要重复以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

    因此,在另一方面,一个已经改善和提高了自己的人又能很好地改善和提高那些与他交往的人们。他的力量开始增长,他的视野开始扩大。他对存在于别人身上的、需要救治缺陷就会看得更为清楚。在提高和改善他人方面他能提供更加积极主动的帮助。只要他自己已经尽了责任,那么,他就有更大的权力号召别人也履行同样的责任。

    一个陷于自我放纵的泥潭中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促进者呢?一个自身醉醺醺或肮脏的人怎么能教育别人去过克制和清白的生活呢?“医生,先治疗好你自己吧”就是一位邻居对医生的回答。

    我们的讲话可以概括为这么几条主旨:在我们渴望社会的变革或进步发生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我们必须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真实才行。我们必须由自己的行为典范来教育自己。如果我们想改善别人,我们必须先改善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自身的行为中展示出这一效果。他可以从自尊开始做起。

    人生的变幻无常是我们为未来的坏日子作准备的一个强大动机。这样做既是一个道德物和社会的义务,也是一个宗教的义务。

    但如果任何一个人不是为他自己尽这项义务,而是刻意为他的家人尽这项义务,那么就毁弃了这一信仰,这比无神论者还糟糕。

    人生的变幻无常这一道理的正确性可谓家喻户晓。即使一个最身强力壮和最健康的人也会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或疾病给击倒。如果我们注意到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就不会认识不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就像残废的确定性一样。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哭叫声:“没有人会帮助我们吗?”这是一种垂头丧气、不可救药的哭喊。有时,它也是一种令人作呕的卑鄙自私的叫喊,特别是当这种叫喊声是来自那些通过自我克制、节制和勤俭本来可以轻易地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之时。

    然而,很多人还未认识到美德、知识、自由和幸运都必须来源于他们自身。立法这一手段能为他们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它不可能使他们就得节制、有才智和品行良好。大多数人基本不幸的根源可以说与国会通过的法律几乎不沾边。

    挥霍浪费者嘲笑国会的立法。嗜酒如命者则对它满不在乎,断言宣称没有必要自我克制和作长远打算,把自己最终的悲惨结局归罪于别人。那些让“成千上万”的民众围着自己转的煽动家在这个问题上更是坏得完全离了谱。他们不是尽力去教育他们的大批听众去养成节俭、克制和自我修养的习惯,反而鼓励听众继续喊叫:“没有人会帮助我们吗?”

    这种叫喊会使心灵变坏。帮助就存在于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天生就是用来帮助自己和提高自己的。他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那些最穷苦的人都做到这点,为什么其他人就做不到这点呢?勇敢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能征服一切,无坚不摧。

    在表达前面那些观点时,我们也绝非是在提倡养成吝啬鬼、苦行僧的赤贫生活习惯;因为我们厌憎小气鬼、守财奴、悭吝鬼。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无非是人们应该替环境污染来作打算,做准备;他们应该在衣食丰足的美好时期里为将来有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谁也无法避免的坏日子作些准备;他们应该为免于将来的赤贫匮乏而积攒储备一些东西,就像枯水期修好防洪堤一样,并坚信哪怕是点滴的积累都有可能在自己年老时能派上大用场,既维持老年生活,维护自尊,又有增进他们的个人舒适和社会的健康。

    节俭绝不是与贪婪、高利贷、吝啬和自私同流合污的行为。实际上,它恰恰是这些性情的对立物。它意味着节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节俭要求金钱被灵敏用而不被滥用——它必须是通过诚实手段获取并精打细算地花费它。这样的节俭,并不是为了要将金钱藏入金库,也不是为了要有仆人服务;而是为了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不受别人的奴役之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