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弯腰迂回要有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跳棋弯弯曲曲,要横走、侧走,甚至向后退,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进,向前进,我们的队伍向前进”。

    1.挺腰为上级挡住风险

    上级是人不是神,决策难免会失误。这时,你千万别站在下级一边,同领导对着干,这样做无疑是掉进了晋进道路中难以自拔的陷阱。聪明的做法是:当领导与下属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作解释与协调工作。作为领导人,他自然视你为知己。

    在官场中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诚然,领导与部下身份不同,是有距离的,但身份不同的人,在心理上却不一定有隔阂。一旦您与上级的关系发展到知己这个层次,较之于同僚,您就获得了很大的心理优势。您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级的特别关怀与支持。甚至,你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至此,是否可以预言,您的晋升之日已经为期不远了?

    某单位所长方某由于办事不力,受到部门领导的指责,并扣发了他们部门所有职员的奖金。这样一来,大家很有怨气,认为方所长办事失当,造成的责任却由大家来承担,所以一时间怨气冲天,方所长处境非常困难。

    这时秘书小萍站出来对大家说:“其实方所长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为大家据理力争,要求上级只处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奖金。”

    听到这些,大家对方所长的气消了一半儿,小萍接着说,方所长从上级组织那里回来很难过,表示下月一定想办法补回奖金,把大家的损失通过别的方法补回来。小萍又对大家讲,其实这次失误除方所长的责任外,我们大家也有责任。请大家体谅方所长的处境,齐心协力,把单位事情做好搞好。

    小萍的调解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按说这并不是秘书职权之内的事,但小萍的做法却使方所长如释重负,心情豁然开朗。接着方所长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很快使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小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方所长当然另眼有加,对于他的升迁竞争的确是有利的。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会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某种事情明明是上一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面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例如,在某机关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件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下厂检查。某市轻工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里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打电话、催数字,很快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整。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而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背这个“黑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级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损失,挨几句批评,但这样既有利于群众,也维护了上级领导的威信,其效果自然是好的。

    上级享有只做“好人”、不做“丑人”的专利,否定的答案一律由下属以各种理由来回绝对方的要求。我们看古装电影或电视剧,同时看到有所谓护驾大将军,必是皇帝身边的宠臣,护驾有功,非同小可。在现时代的商界社会,上级是公司的皇帝,一样需要有人护驾。上级所要的护驾当然与古代皇帝的需求不同,前者并无生命之险,只是在很多场合内,要随时在侧,晓得打前锋,为上级挡住面子上与业务上的风险。

    上级享有不做“丑人”、只做“好人”的专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为此,要成为上级的心腹,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发挥护驾功能。

    2.将领导尊敬到底

    上级就是上级,领导还是领导,很多时候,他要端起领导的架子,显示他的威慑力。作为下属,要体谅上级的处境,既要能屈能伸,又要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

    胡军就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胡军在某县的一招商部门工作,顶头上级招商组组长、组长的上级招商部主任,都比较不好伺候,胡军也不免处处多长几个心眼。可是,真所谓百密一疏,还是出问题了。

    有一天,组长去广州出差了。按惯例,他不在时由主任主持,但是胡军仍然要向他按时打电话汇报,让组长清楚整个事情的进展。主任让胡军去接来一名台湾的客户,主任接待他时,胡军就去处理别的事情去了。他们谈完后,主任让胡军带客户去处理几个程序性问题。

    台湾客户最关心的当然是招商条件,一个劲地问。于是胡军去请示主任,主任让打电话问组长,当时正值下班,主任就先走了。

    组长在电话里讲了条件。客户对其中一个条件有点不满意。说刚才主任讲的没这么高呀?这时,组长的电话又打来了,胡军只好如实相告。不料组长在电话那头愤愤地说:“他又来插一杠子!”说完就挂了电话。

    回到家已经天黑了。而胡军也正是处于两面受敌的境界,差一点昏天黑地了。一进门主任就来电话,他的声音听起来余怒未消:“把谈判的前因后果向组长明明白白解释清楚。”胡军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预感形势不好马上就打给组长,而组长的电话却先进来了,不容他解释一个字,就教训了他一通,还说会对此事进一步处理。

    事情来得如此突然,胡军瞬时就懵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冷静分析,组长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认为主任对招商组的事情“插了一杠子”,一定去质问主任了,而主任作为他的上级,自然是不会接受这种质问的。然而,他俩是老同学,又是关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的矛盾,即使有,也不会让它公开或激化。要消除这场争吵的阴影,就拿他来做了替罪羊。

    胡军非常不甘心。自己在不辞劳苦地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回报每个人都看得到,就这么成为他们缓解矛盾的牺牲品处理,太没道理了!

    可是,第二天主任找到胡军时,主任的语气已经平静了。他安慰胡军说,组长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其实他人还是很好的,不要跟他一般计较。接着说要胡军第二天去他办公室一趟,还有出差的事情要交代呢。这时,胡军再也忍不住委屈,泪水滂沱而至了。

    第二天,主任单独跟胡军谈了许多。他讲起他年轻时的求学、工作,以及在美国读博士的艰苦在历程,末了说,年轻人嘛,要成长、要成就大业,吃些苦受些委屈都是一种锻炼,又给胡军提了一些工作处理方面的建议与技巧。胡军也开始反思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失。想想主任说得也对,做事情应该更精明,也许客户当时只是试探呢?

    恰好那天晚上部门聚餐。组长和主任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大家刚举杯,主任就招呼胡军去给组长敬酒。当然,不用他提醒,胡军也会去的。他当然明白这种场合是化解矛盾的好时机。于是他向组长敬酒,说了许多场面上的好听的话。主任也在一旁附和着,说胡军工作如何出色,全靠组长栽培。于是,组长稍微有点被动地喝了一大杯酒。当时的情形,有一点点微妙,发生在他们三个人之间的过节,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都装作不知道地“打哈哈”。于是,一场有可能危及自己俸禄的危机,也就在“哈哈”声中化于无形。

    3.领导发大火,忍耐能生存

    如果你很不幸在一位易发火的领导手下做事,在受到委屈时是怒发冲冠,还是忍耐求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前途。而“迂回”之术就是要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有时意气难成事,忍耐才是最佳方式。

    古代的相命学用官场中的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级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级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总有些脾气火爆的领导,常会以激动发火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有些脾气虽温顺却也无可避免要大发一两次雷霆的领导。

    摊上一位脾气火爆的领导,常常是当面“刮胡子”,还不用“剃须刀”……赤裸裸、热辣辣地让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种滋味,的确让人难受!

    一般来说“暴君”式领导可分两类:

    一类在你犯错误时才吼叫。欧阳贞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三天两头地被上级训导,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3个月后他就已成为单位的骨干,训导声自然也就停止了。

    另一种则是彻头彻尾的“暴君”,只要他情绪不佳,就逮谁骂谁。这种人与史书上的暴君们一样,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他这种不得人心的领导方式下,所产生的工作效率绝对是低下的,所以最后要么被群众轰下台去,要么被上级提拎出局,我们只需忍上一忍就能笑到最后。

    走人是一种逃避,忍耐也不等于懦弱。假如遇上侮辱当然要奋起反击,只是要把握好尺度。忍中有斗,斗中有忍,最终你肯定能取得胜利。

    曹烨曾经碰到一位脾气极火爆的领导,也想过“走为上策”,但经验丰富的父亲说的一番话使她终于放弃了一走了之的想法。

    父亲说:第一,就算想方设法调到其他单位,你又怎知那里的领导会不会也这样?第二,像你们这样的单位,领导和学生像流水,教师和学校是营盘,与其大费周章地调来调去,还不如静待其变。第三,“何人不屈人,何人不受屈?”即使级别再高一些的领导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你受点委屈又算什么?难道一受委屈就走人?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耐,也是一种生存技巧啊。

    当然了,上级发火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他性格直率、脾气急躁,有什么说什么,不能轻易控制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你的策略是:惹不起就躲。

    这里的“躲”,不是偷偷地溜进洗手间,或借口找一份资料走开,而是对症下药,先了解上级为什么会起火。对于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不是自己的错,则要发挥一点阿Q的精神了,可以当没有听见。父亲以前有个上级,当兵出身,脾气大得要命,大家都不喜欢他。但不久,下属们就发现他的可爱之处,他是说过了就忘记的,从不记在心里。后来他在发脾气时,大家都暗暗地一笑了之。

    如果自己能够把握好上级的品性,分清楚他的吼叫责骂是恶意还是下意识,你肯定就能坦然面对了。

    在现代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与上级进行有效地沟通,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下面五点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1)服从上级的领导,不要对上级采取抗拒、排斥态度

    下级服从上级是起码的组织原则。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的决策、计划不可能全是错误的,即使有时上级从全局出发考虑,与小单位利益发生了矛盾,也应服从大局需要,不应抗拒不办。更何况有的人因为与上级产生矛盾,明知上级是对的,也采取抗拒、排斥态度,那更是不应该的。感情不能代替理智,领导者处理工作关系,不仅有情感因素,更要理智地处理问题。顶撞、抗拒、排斥不是改善上下级关系的有效途径。下级与上级产生矛盾后,最好能找上级进行沟通,就是上级的工作有失误,也不要抓住上级的缺点不放。及时地进行心理沟通,会增加心理相容,使之采取谅解、支持和友好的态度。

    (2)敢于指出和弥补上级的失误,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

    上级做决策、订计划、实施指挥,困于各种限制,难免会出现失误。发现领导失误之后,不能为讨上级欢心,投其所好,助其蔓延,也不能害怕上级不高兴,沉默不语,而应当及时指出,使失误尽快得到纠正,这样才能减少损失。否则,错误的决策、计划蔓延发展,总有一天不仅要祸及组织,而且会祸及自身。当然,指出上级的错误不一定非要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指出上级的失误,不一定开口就大讲其弊,开口就说人家错了,有时上级心理不一定承受得了,不妨采取点“以迂为直”的战术,走走迂回路线,这样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要设身处地从上级角度想问题,不要强上级所难

    上级要关心、帮助、支持下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上级交际中,下级经常会发生非感情性的心理障碍,即不设身处地考虑上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脱离现实主客观条件对上级提出要求,如果达不到,则进行“发难”。上级工作也有上级的难处,如果能假设自己是上级,就会理解上级的困难,体谅上级的苦衷,不给上级增加无法解决的难题。

    (4)交往要有耐性,要经受得起挫折和反复

    下级不可避免地要向上级提工作建议,向上级提建议时要有耐性。一般说来,上级要比下级高明一些,但是客观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某些问题上,下级的认识高于上级的也是正常的。

    范进中举时写的文章,主考官要看几遍才“解其中味”,这类事例在工作中有时也会发生。当下级的认识高于上级时,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必须有不怕挫折、不怕反复的精神,要反复地向上级说明自己的观点,逐步使上级了解新建议的内容与好处,从而达到说服上级、取得上级支持的目的。有时,由于上级不理解,还可能招致指责和批评,这时千万不能气馁,应该勇敢接受挫折、误会和指责,继续坚持下去。如果缺乏坚持精神,就会使美好的愿望夭折在磨难之中,而坚持下去,很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5)对于挨骂的原因,应该好好反省,不再重犯。至于对挨骂这件事情本身,则不必在意

    说得更彻底一点,骂与被骂等于是你与上级之间的一种沟通。当他开始训练你的时候,也就代表他已经开始将你视做真正的工作伙伴。

    此外,训斥的内容之中多半透露着上级的本意和大量的实务知识,应心平气和地聆听,别漏掉这些有用的情报。

    实际上,长年累月地领别人的薪水做事,不可能连一次骂也没挨过。你应好好利用这些机会,最重要的是保持顺从态度。脸上应该露出反省的表情,并以坦率诚恳的语气向上级道歉。

    挨骂之后,不可垂头丧气,亦不可嘻嘻哈哈。当然,最重要的是应尽快改正错误,无礼的反抗态度只会使自己受损害。

    4.做好上级的“腹中虫”

    你要成为上级的心腹,就要摸清他的喜好,了解他的个性,抢在他提问之前就已经把答案奉上。这种做上级“腹中虫”的下属就不用愁得不到重用了。

    作为上级不但喜欢下属对他弯腰尊重,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如此种种,都是需要下属明白的问题,而后你才能够成为上级的心腹。

    (1)要以弯腰的低姿态和上级说话

    千万别“教”上级如何做事,必须要给他预留一个思考上的空间。很多人习惯说话时带着教训的口吻。尤其是当自己的道理充满良性的结论之时,更情不自禁地要指点对方迷津。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下属对待上级身上,就不会有结果。不错,上级有时的想法与做法未必比下属好,但以教训的语调跟上级说话,绝大多数情况不会被他接纳,相反会变得徒劳无功。

    即使希望上级照着自己的意见行事,也千万别“教”上级如何做事,必须要给他预留一个思考上的空间。换言之,只可以在言语上开导他照自己的想法去考虑问题,引领他接纳或想到自己心目中的做法来。

    这个思考空间代表两重意义,其一是让上级自行考虑问题,让他做出决定,保持他在决策上的自尊。其二是对他的经验和智慧致敬,身为上级应当有足够资格教人,而不必受人教的。如果下属把整件事该如何做都详详细细地列出来,还逼着他依样画葫芦,不论计划怎么好,上级都有可能接受不了。最得上级信任的伙计,应贡献良策,刺激上级思路,然后由上级的口把整体计划批准下来,而不是通知上级计划该如何进行。

    (2)让上级切实感受到喝彩

    做上级的不但喜欢下属对他的弯腰尊重,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人。任何一个上级,都有一份威风八面的潜意识,因为能够晋升为上级并不容易,其间的奋斗有多艰辛多劳累,自不待言。他的成就要获得旁人的证实,这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故此,做上级的不但喜欢下属对他尊重,以各种表现去重复证实他的成就,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是来自其他方面的人。

    这种安排和做法不必设计得很粗俗,只要下属明白上级的心态,就随时随地有机会表现。举一个显浅的例子:上级请客,喜爱高朋满座,如果安排嘉宾位置时计算不准,空位太多,就会显得冷冷清清,给上级一个错觉,他是不怎么够面子的。最理想的是安排实际到会人数比预计的还多百分之十至二十左右,届时真是宾客满堂,座无虚席,上级一定开心。这不但保障了场面的热闹,而且万一出现“人满之患”,上级一般的反应只会高兴。

    换言之,不必刻意地奉承上级的虚荣感,但不能不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在所有业务设计之中,在必要时为上级的这些不能自控的荣誉感受预留一些发展空间,是体面又受欢迎的行为。

    让上级发挥权威,下属必须明白并满足上级喜欢教训下属、当“教授”的瘾头。告诉你,十个上级,就有九个甚至十个是有当教授的瘾头。换言之,第一喜欢教训下属,第二喜欢改下属呈交的计划与文件。

    (3)深刻理解上级

    上级不可能在职员面前经常和言悦色,与他相处的伙计千万别胡乱敏感才好。职员老是觉得上级的面色很难看,对于这种心理故障,必须克服。

    其一是上级在同事跟前不需要堆起笑容来应酬,从好的一方面看是上级下属有如一家人,不必客气。从较坏的角度看,上级下意识地觉得不必要再为伙计心情上的舒服而增加自己的负荷,须知道每一分钟都要记住对人微笑也是很累的。

    其二是上级的烦忧一定比平常人多,因为职员只要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而上级呢?他是上有“大”,下有“小”,一不小心就很可能影响自己的前途。故此,要担风险的人自然比较紧张,除非必要,否则一定不会终日笑口常开。

    其三是做上级的几乎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工作,不停地用脑筋去想人情世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那些与组织有关的人与事,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在组织上头,很多次就会忽略,有的时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稀奇,跟他相处的伙计千万别胡乱敏感才好。

    (4)有技巧地纠正上级的错误

    绝不能不讲技巧地把上级的错误纠正过来,令场面尴尬。最惹上级不高兴的伙计莫如是当上级提出了意见时,立即反驳的下属。这并不是说上级就完全不讲道理,不接受意见,不要民主平等。上级所拥有的不只是权威,而且更有他在官场上的阅历,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上级都是行业内的前辈,对自己的伙计而言,更是当前辈而无愧。单是为了这一点,都有特权接受晚一辈的尊重。

    这些尊重从主观角度看,是对上级的地位充分予以致敬;从客观角度看,以他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上级犯错的比例一般比下属低。故而即使一件公事的处理,碰巧是上级的错,他也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被尊重权利,不可以当我们由下属摇晃着谁错谁就应该受到谴责的旗帜,而不为上级留些情面。经常提醒那些当上级的人,千万要按捺得住自己的脾气,别在人前训斥下属。同时,也要提醒一些年轻人,真要关起门来才好把上级的可能错误提出来研究。如何既防止上级在别人跟前出纰漏而又保持他的面子,是一门很微妙的学问。

    (5)抢先奉上答案

    在上级提出问题之前,已经把答案奉上的行动,是最深得上级之心的。这种抢先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前,已经把答案奉上的行动是最深得上级之心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职员才真正能减轻上级的精神负担,工作交到他手上之后,就不必再占用脑袋空间,可以腾出来牵挂别的事情了。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也许可以说,能长期有本事跟上级在工作速率上竞赛,而有本事把对方击败的,也差不多可以够得上资格当上级了。为此,要成为上级的心腹,即使不能每一次都比上级反应得快,但最低限度要有一半以上的次数不要让他比了下去。上级在知道你不是他的对手时,就很自然地会对你信任起来。此所谓“识英雄者重英雄”,再棒的上级都需要有人才在身边的。

    (6)了解上级的个性

    要成为上级的心腹,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俗语所谓的“跟官司要知道官司贵姓”。这就是说,当小职员想跟定哪一个上级之后,必须要立即对上级的个性进行全面了解。明白了上级的爱好之后,就要看看自己的个性有哪一方面跟上级最配合,便应向哪一方面发展,使宾主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得以更进一步的融洽。配合上级的爱好有个重要的原则非要谨记不可,那就是不能在完全委屈自己的个性之下进行。换言之,如果上级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你极不喜欢这个游戏的话,千万别强自己之所难,因为勉强之下的表现一定不见诚意和自然,反而会造成一些尴尬场面。从严肃的角度看,最好能与上级的思想和原则配合。反之,是绝不会成为他的心腹的,因为那意味着在机构内的发展有限,勉强下去,只会自觉委屈,是不可能好好发挥自己的才干的。

    要想让上级改变个性作风来配合自己,则是本末倒置的要求,一定不会成功。

    5.学做“墙头草”,但原则不要丢

    “墙头草”是个不折不扣的“两面派”,其实不然,这里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迂回”哲学。不管是“墙头草”,还是“不倒翁”,只要把握好风向,不丢做人的原则,同样能立稳脚跟。

    时代与时代不一样,为官之道也是有所区别的,房玄龄能做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一生极尽荣宠,关键还在于那是个和平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给予了充分的机会。但倘若一个人处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那么忠侍一主则极有可能被时代无情地吞噬掉,“乱世宜用重典”,有“心机”的人应该知道乱世要学做“墙头草”的道理,五代时候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便是这样一位深谙择主而事的“教父”级人物。

    冯道历经五朝宰相,一直至病死家中,造就了中国古代官场的一段神话,恐怕他的纪录在中国古代官场是独一无二的了。他为人极富“心机”,在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各代,从而创造了历事五朝而不倒的官场记录。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长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冯道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但冯道并不甘心,他也并不盲目投奔,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冯道还真找到了一位明主,他经人介绍投到了李存勖的门下,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他传奇般的仕途。

    五代时期是个战乱纷繁的时期,握有兵权,略有些头脑的将帅便可称王称帝,但他们能领兵打仗是内行,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对读书人又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富有“心机”的冯道极力讨好逢迎李存勖,同时,他口齿伶俐,颇善言辞,还能引经据典,劝说君臣之间的纠纷。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之后,只重视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但冯道却并不着急,而且仍像原来那样谦恭、谨慎,至于他心里的打算,谁也不知道。后来明宗即位,吸取前朝教训,决定以文治国,他想到冯道平时“表现不错”便用其为宰相,这时冯道才真正开始发迹。

    冯道凭“谦虚谨慎”的形象爬上相位,但他并没有居相位而安心行其职,还是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当叛将李从珂兵变攻打京城,狡猾的冯道一想,李从珂虽然刚愎自用,但他拥有大军,而刚继位的李从厚不过是个孩子而已,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于是打定了投降的主意,但一个人投降,落个骂名不说,也不会得到重用,不如劝说文武百官和自己一起投降,这样肯定能为自己捞个好差事。于是冯道使尽手段,苦口婆心,总算劝动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冯道对官场的敏感预见是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也正因为如此,有好多人办不成的事,他都能办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是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这个时期便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能夺取皇帝的位置,答应了契丹出兵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最难的就是,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子。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狡诈老练。但石敬瑭也很为难,害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其实,城府极深的冯道另有打算,他想要得宠于“儿皇帝”,就必须笼络好“爸爸皇帝”,从他的这一做法看,冯道对于保全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了。

    冯道见当时契丹强大,便使尽手段讨好耶律德光,但他很快发现契丹统治残暴,不会长久。于是,他又重新寻找主子,果不其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夺取政权建立了后汉。冯道因“保护汉人”有功,而被拜为太师。冯道摇身一变又做了后汉的宰相。

    岂料后汉也没存在几年,部将郭威便又造反建立了后周。他故伎重施,又做了后周的宰相,冯道每次投靠新主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这次投奔后周,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冯道心想,自己多次易主,这次再想轻易立足很难,怎么办呢?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总得有点见面礼。于是,他打起了刘知远宗族刘崇等人的主意,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这些人。果然他又被推荐当上了后周的宰相。

    冯道当后周的宰相没几年,郭威死了,郭威义子柴荣继位,这时后汉贵族勾结契丹要恢复后汉政权,冯道根据他半个世纪的经验判断,此次后周怕是保不住了。自己要想保住官位还得重新物色新主。柴荣绝非以前冯道所事的几位主子可比,很有胆识气魄。当后汉、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主上新丧,人心动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决定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不再说什么,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出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看不起我!”

    刚毅的柴荣哪里知道已成“人精”的冯道心态,冯道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的资本。不过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这次冯道确实是看走眼了。柴荣真不怕邪,率军亲征,大败后汉、契丹联军,以事实给冯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冯道自知时日无多,这位传奇般的“不倒翁”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老死家中。

    冯道一生历事五代君主,虽然最后一场看走眼了,却无损于他中国历史上第一官场“不倒翁”的“美名”,这等“迂回”的策略和官场手腕即使历经千年,后人依然为之唏嘘不已。

    6.良禽择木而栖,择主要依时而变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懂“迂回”战术的人绝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们知道不能把一身才华白白浪费在注定无所作为的主子身上,他们会选择另攀高枝,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让自己的理想再度萌发。所谓迂回前进,关键还是在于一个“变”字。

    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界进化的一个基本规律,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竞争激烈的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竞争格局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这种竞争格局的存在,便导致了在特定的时候必然有适应社会前进方向的政权出现,也必然有被时代所淘汰的政权没落。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人便会选择投靠代表新生和希望的“新主”,而只有那种脑袋一根筋且顽固不化的人才会依然追随没落的旧主,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殉葬品。

    在古代官场中一定要站准队,跟准人,只有选择对了,优秀人物的才华和抱负才能实现。如果一时不慎看走眼,这时就别死脑筋硬跟着了,要懂灵活变化,另攀高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愚忠之臣,他们死守做臣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昏庸无比的皇帝,也死心塌地跟着,到头来一腔热血最终洒在了崩溃王朝的废墟中,成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他们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有待商榷。

    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应该不断跟着前进,姜子牙助文王灭纣便成为了永垂千古的美谈,而那个可怜的比干丞相的下场便是愚忠之臣的镜鉴,识时务者为俊杰,择主依时而变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做人准则,穿透千年历史风云,有“心机”的人应能够悟透这一玄机。

    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谋臣之一的刘基(字伯温),便是这样一位“喜新厌旧”之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终为大明王朝的开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基少有大志,14岁的时候便才华横溢了。

    少年得志的刘基,颇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贪官横行,整个社会已是大厦将倾。但刘基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则,为官清廉,一方面与那些贪官污吏作斗争。可是不久之后,刘基的行为便让他碰了个灰头土脸,不久又因上文弹劾监察御史失职得罪上级,被排挤回家。

    官场的第一次失意并没有使年轻的刘基灰心丧气。回乡隐居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易经八卦,兵书战策,并广交宾朋,扩大自己的影响,随时准备东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树,不愁没凤凰。果然,刘基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干足可以与诸葛亮相比,很多人于是纷纷登门求教。刘基觉得,他出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适值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黄岩人方国珍因被诬告通寇、杀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数千骚扰江浙,朝廷几次派兵都没剿灭,连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儿都被其活捉,于是朝廷决定许以高官厚禄招降方国珍。但方国珍几降几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终于想到了刘基,举荐他为元帅府都事。

    深居简出十几年的刘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现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严剿方国珍,刘基做梦也没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说他擅作威福,夺去兵权不算,还把他羁管在绍兴。刘基一气之下,头发都白了一半,弃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隐居。

    这次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此时的刘基已年近50,他以为此生将不再有什么机会了,一身的才华抱负也就要付之东流。谁知道此时农民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请刘基出山,刘基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他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到了朱元璋驻扎的应天。

    刘基到了应天之后,心情仍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时只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到关于如何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点头称是,并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征求有关军事作战等各方面的意见。

    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听到他们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立刻予以采纳。刘基感到终于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当成心腹谋土,事无大小,都要同刘基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别人谈起也常把刘基比做汉初的张良。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最后在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众多武将文臣的辅佐之下,朱元璋终于一统江山,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几百年基业。

    刘基审时度势,不盲目愚忠于元朝,最后得以成为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这与他的“良禽择木而栖”的择主思想是有相当大关系的,刘基也终于在元未乱世中一展身手,使自己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的理想之花也在适合的气候与土壤中萌发了。

    7.急流勇进,还要懂得迂回之道

    古代权力的角斗场上总是血雨腥风,一着不慎便可能全盘皆输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识时务之人应当懂得急流勇进,同时还应懂得“迂回”之道,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返”,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在其《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的确,战争的残酷会让那些远征的战士受尽磨难,甚至客死他乡,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便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辛酸。

    相对于战场的明刀明枪,古代官场上的暗箭黑手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古代政坛的战争很难见刀光剑影,却依然是杀机重重。战死沙场还能落得个精忠报国的名誉,而倒在政敌或主子的刀下却只能是加个“莫须有”的罪名而饮恨九泉了。

    所以古代为官之道是应急流勇进,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懂得迂回之道,为了贪求功名,只知进不知退的人,便极有可能马失前蹄,难以终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兴王朝在建国后诛杀功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功成身退、落得圆满结局的之人,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一个典范。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

    勾践即位后,时机来了。越国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闻得范蠡名声,便亲自前去拜访。起初,范蠡不知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后见文种求贤若渴,于是亲迎文种,二人终日而语,纵论霸王之道,志同道合。文种将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深深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他看到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了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依靠群臣之力,而今天下已定,他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觉得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久留于越国,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的,于是,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告退信,说:“我听说主人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担;主人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仇已报耻已雪,我请求我追究我使您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于案右,比拟他仍与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物盛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辩解,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生,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讽。文种一腔悲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言罢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待名利不同的见解和眼光,便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给后人留下极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急流勇进固然重要,必要时敢于急流勇退,不贪图富贵之乡更是为官之道的一个最高境界。只有懂得“迂回”之道的人才能深悟其中的秘密。

    8.知进退方可明荣辱

    满招损,谦受益,“功高震主”是古代做官之人的大忌。居功不傲,有了成绩归上司,这才是他们保住官位的精髓。

    在与官场中人打交道时,尤其是跟职位比你高的人交往时,一定要记住: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们的风头。这是职场做人应有的策略,要不然你就会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堵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后路。

    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有时我们得学学古人,如张良助刘邦成帝后功成身退,范蠡助勾践灭吴后隐姓埋名,他们不论做任何事都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功高盖主,其目的是不招致他人怨恨,不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成功的人。

    汉代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都被汗水浸透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一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二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三不长久。谚语有云:“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四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其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方可求善始善终。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六多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级,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级请教,倾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9.见机行事,相机而动

    职场风云变幻无常,善于观风向、辨目标的人才能在其中立稳脚跟。而见机行事、相机而行的人,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叔孙通就是靠着随机应变的绝招,走红于几个朝廷。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460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戍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30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鸵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融,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戍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20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100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去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几个主子,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的,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500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亦已难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是要在摸清君上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捧”,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所谓“不变”,是迎奉的媚态要始终如一。

    叔孙通由于有了这一手“绝活”,所以他能无往而不胜。不过,叔孙通不必自夸,他并没有独占鳌头,在他之后,发扬光大者络绎不绝。

    一个人做一回官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稳稳当当做官。

    职场不倒翁的秘诀就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小处着眼,在虚处做功,看上级的脸色行事,单拣好听的说,单拣喜欢的做,见风使舵,凡事研究研究,遇事尽量推脱,无事一身轻,谁能奈我何?10适当迂回,以退求进

    职场之道,犹如下跳棋;横走侧走,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前走。

    俗话说:“白猫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若欲求得成功,必须运用横向思维来谋求晋职。

    在职位晋升的竞争中,如果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不妨暂时采取回避的策略,以退为进。

    (1)不要与有强硬的“裙带关系”者竞争

    如果你的领导为照顾关系,尤其是还想利用这种关系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你目前的力量还抵制不了这种不良现象,就得暂时先避开他们。

    (2)不要竞争扬短避长的职位

    如果你通过竞争得到的职位并不符合你的专长,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你上去了,很可能就会泯灭了自己的一技之长,那么实际上你会失去今后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使自己已有的才华和能力逐渐淡化。这种得不偿失的晋升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3)在贪财的领导面前不要与重金行贿者竞争

    如果和你在职位上进行竞争的是一位比较谨慎的变相行贿者,干这种事很隐蔽、很策略,在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不谙此道的人只有暂时先甘拜下风退出竞争阵地,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我们的工作上了。

    (4)不过早地卷入晋升竞争

    在晋升竞争中,要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冲动,把自己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也不要过早地卷入这种竞争之中,否则将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利。

    弯腰时,冷静的态度常常可以使我们做出一些比较客观的判断。而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次竞争中并没有把握取胜,或者就干脆不可能取胜,那么可以暂时潇洒地退出竞争。

    尽可能地弯腰忍让、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可以起到后发制人迂回前进的作用,可以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获得竞争中的主动权。

    (5)在平庸的领导面前,不要与溜须拍马和两面三刀的人竞争

    溜须拍马和两面三刀的人特别善于在领导面前干面子活,频频地向领导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绝不单纯是自己承担的那点事,而是连同事们每个人的工作态度、思想状况、言谈话语、业余爱好甚至家庭婚变的琐事都在他们的汇报中,时间长了,领导者便会觉得他们忠心耿耿。这类人虽然在道德上为人所不齿,在工作上未有任何政绩,但是就凭这一手,也能保证在职务上与别人齐头并进,在待遇上不差分毫。而且这种人一般并不直接地得罪周围的同事。所以,尽管时间长了我们对他们有反感,但是还不至于到咬牙切齿的程度。再加上他们多少有点才能,在职位竞争上自然更容易飞黄腾达。如果你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制服他们,没有更多的业绩令他们惧服你,那最好还是避开同他们的竞争。

    (6)在风流的领导面前,不要与卖弄风骚的异性竞争

    如果你的领导者是个风流人物,你的身边有漂亮的异性同事,并且和你形成了实际上的工作竞争关系,你不妨考察一下,他(她)们如果运用异性的力量与你展开激烈的竞争,你不如干脆退出竞争,及早让步。

    (7)不要和有明显优势的人竞争

    如果你没有充分准备,却有其他更优秀的人选与你竞争时,你最好有自知之明,理智地放弃竞争,然后以更大的努力养精蓄锐,以备再战,这也是一种迂回前进的方法。

    (8)如有潜在的更好的晋升机会,不要参加直接的晋升竞争

    假如有两条路由你选:前者是有晋升的机会,可能直接受到某种提拔和重用,而且等待时间不长;后者是学习、进修、深造或锻炼的机会,这是一种潜在的晋升机会,但是时间会影响直接的晋升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审时度势,选择后者,不失为一种有效迂回的“急流勇退”。因为你储备得多,潜力才更大,起点才更高,那么这种急流勇退式的选择就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9)不参与陷入明显派系纠纷的晋升竞争

    如果你的晋升,明显地陷入了某种派系纠纷,成为带有明显私人关系色彩的某种矛盾和冲突一方的一个角色,那么最好慎之又慎,退出竞争,在这种派系竞争中,即使你得到了晋升,在日后也是难于开展工作的。

    11.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谁敢说自己不需要靠山?聪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多找靠山,以防不测,不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

    要想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只顾一人,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处,也是官场生存有成的一个前提。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为了追求功名,他几乎是六亲不认。他本来在鲁国为官,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统兵御敌的主帅,偏偏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有点信不过他,他为了取信于鲁,竟残忍地杀掉了自己无辜的妻子。他曾发誓,不为将相,誓不还乡,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丧。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虽然杀掉了妻子,鲁君依然不信任他;后来到了魏国,为魏国立了大功,又为魏国的贵族所不容。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损有余而继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

    吴起的遭遇给人一个可以汲取的重要的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上吊,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秦国时,吴起的悲剧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陲小国一跃而为七雄之首,秦国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础。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族灭。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但他长于谋国,拙于“靠”道。他却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法,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商鞅却只靠在一棵树上“为所欲为”,而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职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

    12.迂回防暗箭

    在职场生活的漫长岁月中,免不了会遇到出卖、敌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事先预料这些事的发生,并一一克服,便能使免遭他人“毒手”。

    在与人交往时,必须练得人与人之间虚虚实实的进退应对技巧,适时进退,谨慎防暗箭。那么该如何防呢?

    首先是“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便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勿太坦诚……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会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

    其次是“阻却来敌”。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以发现其中的玄机。

    不过话虽这么说,人们因无法摆脱个性上的弱点和偏执而防不了人,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只有尽量小心了。不过若为了“巩固城池”,而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失去朋友,那就矫枉过正,反而会成为人们排挤的目标。但无论如何,“防人”之心还是必要的。

    你有时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上级对你印象不错,你自己的能力也不差,工作也很卖力,但却总是达不到成功的峰顶,甚至常常感到工作不顺心,仿佛时时处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扯你的后腿,使你百思而不得其解。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这种困惑,我愿提醒你一句:“也许那并不是命运之神,而是你的左右同僚,很可能,是你与他们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毛病!”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可能相处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有的人想让对方工作出错,自己可有机可乘,得到上级的特别赏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亚博士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条件成为主管、平步青云,但必须要懂得一些待人处事的技巧。以下是教授的建议:

    (1)无论你多么能干、具有自信,也应避免腰板笔直的孤芳自赏型,更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岛。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两位知心朋友,平时大家有个商量,多弯腰对人表示一种尊重。

    (2)想成为众人之首,获得别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无须惊惶失措,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你要学习处变不惊,从容对付一切难题。

    (3)你发觉同事中有人总是跟你唱反调,不必为此而耿耿于怀。这可能是“人微言轻”的关系,对方以“老资格”自居,认为你年轻而且工作经验不足,你应该想办法获得单位一些前辈的支持,让人对你不敢小视。

    (4)若要得到上级的赏识与信任,首先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自我欣赏,不要随便对自己说一个“不”字。尽管你缺乏工作经验,也无须感到沮丧,只要你下定决心把事情做好,必有出色的表现。

    (5)凡事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你身处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不少同事对你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指出你的错误,你需要提高警觉,按部就班把工作完成。创意配合实际行动,是每一位在职场中生存的必备条件。

    (6)利用午饭时间与其他同事多沟通,增进感情,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有助于你事业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