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解决力训练:开发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去解决问题。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上的问题、与他人共事时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遇到的问题永远也无法详细列出来,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生活就是由一连串的选择和决定构成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选择和决定就会一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学校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在如何进行明智的选择,或者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方面却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帮助。有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事情出了纰漏,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来应付它,更不知道如何来解决它。

    ▲什么是解决力

    简单地说,解决力就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延续发展的,社会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发展进步的。不过,在2l世纪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难度相较于以往已经大大增加,单靠大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很难完全解决。而且,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棘手,使人解决起来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当面临一个新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运用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倾向。这些习惯和倾向往往只能解决有限的、常见的问题。当遇到范围之外的、少见的、新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走非传统的路子,学习、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程序,并有意识地对大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得它在应对问题方面更有效率和随机应变。

    ▲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意味着要克服、战胜或者转化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障碍。而人类及人类文明的进程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就要归功于人类自身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早在文明的曙光初现时期,解决问题的艺术就已经萌生并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延续,迄今未止。假如人类不依赖卓越的思考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跨过各种陷阱,人类或许早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

    解决问题的艺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的时代面临的是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一旦我们学会了开辟新的道路,我们也就能打破原有的模式,那么,大脑就能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如鱼得水,使得处理问题变得简单可行。

    ▲解决力的作用

    解决力是我们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心力。真正强的解决力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从而成就我们的事业,实现我们的目标。

    如前所述,生活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继承的问题组成的,因而生活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缺乏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只能是停留在起点,原地不动踏步走,生活根本就无法进行,社会也就根本无法发展。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一系列新形式、深层次的问题对我们的解决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培养和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什么是问题

    在开始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和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业测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学生的学业测试都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的,由此使得“正确答案”的态度在我们的思想中变得根深蒂固。对某些数学问题而言,这或许是好的,因为那儿确实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困难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不是这样的。生活中的问题并不能靠某个精确的公式来解决。生活是模棱两可的,通常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正确的答案——一切都依赖于你正在追寻的东西。

    有的时候,生活中的问题会非常显眼,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时候,问题潜藏在很好的表象背后,尽管我们身陷其中,但我们却没有认识到。换言之,问题会以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改头换面地出现。我们发现,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

    一、选择

    这类问题包含有可供挑选的解决方式,譬如“加不加糖?”一般来说,我们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决定。还有一些比这重大一点的选择,比如“旅行时应该乘汽车还是乘火车”或者“到底应该在北京、在上海、还是在国外找一个工作”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选择时,我们往往会仔细考虑相应的理由,以便在进行权衡时加以比较。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已经全盘细致地考虑了所有相关的因素呢?

    二、决定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作出决定。当这一切自然发生时,那是因为大脑默默地把所有必要的逻辑运作都联结了起来。但是,这个过程偶尔也会变得非常困难:我们瞻前顾后,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决断,并因此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性格特征中的一个缺陷,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缺乏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训练。

    三、判断

    无论是在作出选择还是作出决定时,判断都是必需的。而且,我们对事物或他人的判断通常是相当微妙的。你是否观看过电视上的滑冰比赛?那些评委在打分时往往会因为欣赏标准的差异而导致分数的惊人不同,并因此引发激烈的争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要求对某个人、某样事物,或者某种情形作出判断,而由这种判断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极为严重的。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自己所作的判断是客观正确的?

    四、个人或职业上的变化

    我们日常活动的基础在于习惯。我们在适应环境、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倾向。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方式使用我们的大脑,我们常会提供同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受制于沿袭过去的答案。但是,另一方面,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需要我们重新适应:我们必须打破原有模式,把目前的先人之见放在一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

    五、不安、不满、成见

    当我们因个人原因或工作原因受到困扰时,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不良情绪。譬如说,我们原本对领带深恶痛绝,但因为生计的缘故不得不成天打着领带、西装笔挺,或者我们觉得自己和周围共事的人格格不入,但却不得不强颜欢笑搞好关系。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的任何一类问题的存在都会令我们心绪不宁,忧虑不安。

    如果我们将问题进行一下归类,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个要素:

    1.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情形,它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展开,延缓或者是阻滞了事件的进程,它是一个障碍。

    2.这是一种你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的情形,过去的模式无法有效地处理、恢复和完善。

    ▲怎样有效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程序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认识问题——了解构成问题的因素

    2.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3.寻找解决办法

    4.选择解决方案

    一、认识问题:了解构成问题的因素

    你必须记住这个黄金法则:“找到了问题所在,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在这一阶段,你应该尽可能搜集许多原本你并不知道自己拥有的信息,并有条理地组织这些信息,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和线索,为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奠定基础。

    首先,你面临了一个障碍——一个问题。它客观存在着。但是,你确信你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吗?你是否早就已经遇到过此类障碍?你是如何克服它的?

    其次,你必须区分出什么是问题,什么不是问题。譬如说,你住在一个大城市的一栋公寓里,你不能把你的自行车放在走廊里,因为小偷肯定会顺手牵羊。但是,由于楼梯非常狭窄,你每次想用自行车的时候不得不气喘吁吁地把它搬上搬下,这成了一个大难题。的确没错。但问题是,你在一个大城市里骑自行车的概率会有多少?或许永远都不会!

    第三,你同时还必须知道,问题的症结是什么。譬如,你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功课很差,你必须做哪些工作来纠正他的懒惰和注意力涣散?但实际上,一次身体检查就能显示问题的症结:孩子患上了近视,需要佩戴眼镜。

    第四,你同时还不能忘记,问题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存在:它的存在是相对于受困扰的那个人而言的。例如,你是一位母亲,同时你又有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如何才能完成日常的购物活动?购物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在离开办公室和接孩子放学之间挤出购物的时间,那么,购物对你而言就成了一个问题。

    很有可能,你并不是惟一受这个问题困扰的人。比如说,你在结婚之前形成了和父母共度周末的习惯。但在结婚生子之后,你可能更乐意在周末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这就是一个问题。而对于你的妻了和孩子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有时候你往往会在发现问题真正所在之前就给出解释。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其他问题!下面的这个关于跳蚤和技师的小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技师在观察跳蚤的跳跃动作。他对它说:“跳。”跳蚤一下子蹦到了相当于它身高500倍的高度。技师去掉了跳蚤的一条腿,然后对它说:“跳。”跳蚤蹦到了相当于它身高400倍的高度。接着,技师将跳蚤的腿一条一条都去掉了。当他将跳蚤所有的腿都去掉后并命令它“跳”时,跳蚤一动也不动了。于是技师在他的笔记本上写道:“如果将跳蚤的腿去掉,它就变成了一个聋子。如何才能在去掉跳蚤的腿的同时使得它不变聋昵?”

    二、研究问题中的疑难

    为了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来界定问题,你必须从所有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那些困扰你的问题,你可以对你自己提出以下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谁?

    我的问题涉及到了哪些人?譬如说,我的问题是如何为我的孩子找到一家好的托儿所,那么相关的人是我的孩子。再比如说,我面临房间隔音的问题,因为我的邻居热衷于演奏单簧管,那么相关的人是我的邻居……

    ·哪里?

    我的问题到底发生在哪个场所?比如说,它有可能发生在我住的地方,或者在我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上。

    ·什么时候?

    我的不安或担忧在什么时候(或哪些时候)显现出来?它有可能出现在周末或工作日。它也有可能是在晚上、早晨、整天,或者某些特定的日子。

    ·什么?

    在从事哪种活动或者什么情境下我会感觉到不适或担忧?它有可能是整理房间、接送孩子、呆在家里或者办公室……

    ·有多少?

    这个问题涉及到多少人?每一天、每一周这种不安的情绪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这种困境让我付出了多少代价?

    ·但是……

    我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但是,我还要考虑到哪些因素?这有可能是时间紧张、资金匮乏……

    ·为什么?

    有必要问一问你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个问题?”注意区分问题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问题的客观方面是指那些对任何人都会构成一个问题的因素。比如说,办公室的每个人都会因经常发生故障的空调系统恼怒不堪。

    主观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根据我们的兴趣、个性等的不同因人而异,而且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定。我们的主观性会促使我们以一种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比如说,让一群学生观看一系列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抽象图画。其中的一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在图画中看到了许多面包块,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压根儿就看不出任何面包的形状。

    在思考“为什么”时,你必须一直将事物和变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许多事情是一直在改变的。但是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前一刻什么都还好好的,但现在却突然一团糟了!

    三、研究问题的组成因素

    问题或担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圆圈的中心,这个圆圈由人、物、各种各样的条件构成,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问题的影响——并且反过来也影响着问题。

    在这个圆圈中,我们必须弄清楚:

    (一)什么在我们的问题中扮演着因果角色。因此,我们必须从“因为”开始。

    比如,你面对着一个送女儿上学的问题。因为她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会感冒,也因为让一个小女孩自己等车不安全。

    让我们继续对围绕问题的“因为”进行探查。她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她老是得等车——至少得等一会儿,而那地方是一个风口。

    她之所以要等车,是因为公共汽车不总是那么准时。而且,具体的到站时间是不确定的。因此,她每次必须提前赶到那儿!

    你还可以就“因为”继续作进一步的追问。现在,为了更清楚地看清问题,把所有的这些事实用一张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它称之为一个“因为树”。

    这个图表能够使得你一眼看出,对于公共汽车这个因素而言,你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你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办法陪着女儿,给她多带一件外套,或者找一个能替代你的人。如果你既无法亲自送女儿又找不到可以照顾她的人,你就必须教导她:

    a.多带一件外套。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横穿到马路的那边去(不管那边的游戏或糖果有多么诱人)。

    c.不要和任何陌生人说话。

    ……

    并且,你得保证孩子的确会乖乖地照你说的去做,你才可以真正地放手让她一个人去上学。

    (二)考察问题的结构。结构由对象、事物,以及问题的全部背景等因素组成。

    在一个问题当中,一个和家庭有关的因素显然不同于一个和工作有关的因素。譬如说,我们能够忍受孩子或配偶的不尊重(那不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却绝不能容忍来自于同事的不尊重。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把导致问题滋生的各个因素列出来进行分析。无论是直接写下各个因素还是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这样做都便于我们找出在问题中起着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

    然后就在每一个因素下面都注明“能够改变”或“无法改变”。

    (三)哪些人是我们的问题中的相关人物。他们有可能在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跟我们一样,或多或少地受到问题的影响。

    在对问题的界定、处理问题的方法、问题有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各个方面,他们或许会有着和我们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比如,你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度过你的周末。你不知道自己应该作什么安排。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每到周一的时候,你总是无精打采地开始新的一周,因为你没有欢喜自在地度过你的周末!

    ·首先考察问题结构

    (1)可能的旅行选择:乘坐汽车、火车、马车,骑自行车……

    (2)目的地:或远或近,可以是朝着水边(大海、河流、湖泊……)、朝着森林、朝着高山……

    (3)住宿:和父母一起,和朋友一起,住旅馆,野营。

    (4)活动:文化性的(参观展览、博物馆……);运动性的(骑自行车、打网球、攀岩……);闲逛……

    现在来看,你所想要的东西以及可能的选择就一目了然了。

    ·关注其他人

    将所有相关的人都列出来:你的配偶,你的3个孩子,你的父母。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兴趣、观点、看法,等等。譬如说,如果你希望用打网球来度过你的周末,那么,其他人将做什么?即便他们可以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你是否会因为撇下了他们而感到不舒服?

    那么到底是和你的家人在一起还是不和他们在一起?然而,每个人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得问题一目了然,你可以用“复式登记表格”的形式来表示。

    水平方向代表的是你所界定的结构(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分为4个种类),垂直方向列出的是相关的人员。然后,在每个种类下,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写下你认为合适的安排,可以表示如下图。

    1

    2

    3

    4

    我自己

    汽车

    远距离海边

    野营

    闲逛

    配偶

    汽车

    近距离森林

    旅馆

    散步。

    孩子(3岁)

    ?

    ?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玩沙子

    孩子(5岁)

    汽车

    远距离湖边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和其他人玩

    孩子(8岁)

    自行车

    远距离海边

    野营

    运动

    父母

    火车

    近距离乡下

    在家里

    散步

    这是一张清清楚楚的表格,但是,它仍旧无法给你一个结论!不过,别着急,这仅仅只是你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而已。现在,你必须再回过头去思考: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组织信息

    现在,以生动具体的形式重新组织你所获得的信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利用树形或者表格的形式。

    你可以直接拿你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来做练习。在几次这样的练习之后,你将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如此轻轻松松地解决自身的难题!

    现在就来设想一下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吧:汽车,电视机,养老院中的某位老人,城市中步行区的设置……

    从关键问题开始人手。然后,研究一下问题的环境:“原因”、“结构”、“人”,等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部的信息。尽可能地利用图表的形式。每当一个基本的因素浮现时,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并归类到合适的位置。

    我们有可能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这种神奇的过程并不总是会发生。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问题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无法单靠这种初步的整体分析方法找到解决途径。因此,需要我们对全盘的形势和环境作进一步细致有效的分析。

    有时候,问题之所以会变成一个担忧,是因为某些事情出了差错,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这时候,我们通常不会说“我有了什么什么问题”,而是说“我需要什么什么……”

    比如说,我的钢笔出水断断续续,有的时候纸面上留下一大团墨水污渍,而另外的时候我需要不断地甩动它才能使得墨水流出来——弄得我的书桌上到处都溅泼了斑斑点点的墨水渍!于是我告诉自己:“我需要一支新钢笔。”但实际上,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轻松流畅地写字,不必担心墨水渍洒得到处都是。那么我希望我的书写工具应具备哪些功能?

    (1)能够流畅地书写。

    (2)不必费时间来吸新的墨水。

    (3)字迹清晰可辨。

    (4)能够很容易地擦净。

    我是否已经提出了所有相关的问题?并不是。

    还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所书写的内容将被怎样处理?答案是:将会被录入电脑并打印出来。所以,在列出我所有的要求的同时,我还得记下这一点:我没有必要一定得用钢笔来写,我甚至也没有必要非得和墨水打交道!

    由此一来,只需一支细尖的铅笔就可以满足我的全部要求了!

    通过说“我需要什么什么”的方式来表达问题,这就像是把马车放在马匹前面一样。也就是说,在提出问题之前就给出了解决办法。

    因此,你不应该先急于说“我不得不怎么怎么做……作出什么什么决定……”,而是应该先来思索“我很烦恼……因为……我需要……”,然后顺藤摸瓜地找出消忧解愁的办法,或者思考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两个关键问题:

    当面临任何问题或困境时,首要的任务是拿出几分钟时间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我需要什么?

    就跟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把你需要满足的功能列出来。然后,清理你的思路,从而找寻问题的根源,使得解决的办法一点点地浮出水面。譬如说,“我需要一辆汽车”或者。我需要学习一门电脑培训课程”……针对每一种需要,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对我来说有什么用?

    比如,你的朋友一副大惊小怪的样子:“什么?你到现在都还没有买电脑?电脑可有用了……”或许电脑的确很有用处,但是,对你来说,电脑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个昂贵的家伙对你到底有什么用呢?

    四、寻找解决办法

    只有在你仔细研究了问题之后,才可以着手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过,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对问题的研究通常能够激发灵感,使得解决方案自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但是,如果你还处在实践的阶段,那就不要让自己受到这个影响(全然依赖大脑的自动反应),因为“搜寻解决方案”的策略能够产生其他的创意,或许是更好的创意。

    根据你的个性、嗜好,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的种类,你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创造性方法。逻辑方法的原则。

    下面我们将给出这一方法的主要原则。

    在认真分析了你的问题之后,下一步你需要先抛开那些有可能构成障碍的因素来考虑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1.通过回答分析问题阶段提出的关键问题来描述这种完美的解决方法。尽量运用你在分析问题阶段所使用的图表表现形式。

    2.然后,逐个地将“问题”状态下的每个因素和“完美”解决方案下的每个因素并列放置在一起考察。比如:这一边是不安全的因素,另一边则是安全得到保证的因素。或者,这一边列举花费昂贵的方式,另一边则列举几乎不需要什么花费的方式。

    3.思考和权衡每一组这样的排列,考虑如何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

    例如:

    ·问题状态:

    如何才能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可能一个主意就会涌上心头:搬家,从大城市搬到一个有步行区的小镇上。

    4.很显然,单靠从某一组的考察中得到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以前面的例子为例,你很可能压根儿就不会搬家!因此,你必须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必要将从全部组别的考察中获得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因为即便某个解决方案看似可行,但你并不能确保在重新考察全部信息的时候不会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案。

    5.归类:所得到的信息可能又多又乱,令人无所适从。因此,你必须学会把这些信息归为不同的范畴。

    6.明确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考察“问题”状态下和“完美方案”状态下的各组并排的因素,你将看到,有一系列的障碍和约束条件使得完美状态不切实际。将所有的障碍和限制因素列成一张清单,如果内容很多的话,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

    ▲提高解决力练习

    一、功能分析练习

    当你对功能的概念相当熟悉之后,写下你进行功能分析的个人计划。

    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你的计划,这样你就可以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按图索骥,方便快捷地进行分析了。不过,很快你就再也用不着它了。因为这个策略会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镶嵌在你的脑海里,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需要的时候自动打开。请看下面的大纲:

    1.我的目标

    我应该把它写下来,以清楚、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述。

    2.我的期望和需求

    a.我会一一把我的期望和需求写出来,并列成一张清单。

    b.当我把能够想到的内容都已经被记录下来之后,我会将清单上的内容进行归类,如果可能的话,在每一个类别下再进行细分。

    举例:

    我的目标:愉快的假期

    我的期望和需求:休息,娱乐,文化休闲活动,运动,恢复体形,拜访朋友,改变环境……

    这些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可以进行下面的分类:

    A.跟身体有关的。

    B.跟精神有关的。

    C.跟他人的交往有关的。

    在每个类别下,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

    a.跟娱乐有关的。

    b.跟健康有关的。

    c.跟兴趣有关的。

    d.跟花费有关的。

    然后,跟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如果你将所有的信息都用一张图表来表示的话,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就可以变得井井有条了。比如,你可以用树形图或者复式登记表格的形式来表示。

    ·需求和期望树

    ·复式登记表格

    A

    身体方面的

    B

    精神方面的

    C

    其他方面的

    a.娱乐

    沙发

    阅读

    新朋友

    b.健康

    有规律的睡眠

    没有职业问题

    带我锻炼的人

    c.兴趣

    闲逛

    个人成长

    有趣的不期而遇

    d.花费

    计算

    计算

    计算

    通过用这种方式来整理你的思想,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需求对你而言更为重要,哪些比较次要,而且你还能将这些需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比如,以“健康”和“兴趣”两者的关系来说,对你的健康有利的不一定就是令人厌烦的!因此,通过将每个栏目中的优先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你能够更容易地察觉你的期望:你所选择的度假地必须能够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有规律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合理的膳食,有时间阅读你最喜欢的书,以及有机会结交新的朋友”。你将发现,温泉疗养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不同的解决办法能为我提供什么

    正如期望和需求应当列成清单一样,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所能够提供的功能也必须被一一列出并加以归类。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利用图表的形式。通过比较这些预想中的解决办法所能满足的功能,你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比如,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我对一个愉快的假期的首要期望就是“好好休息”。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哪些解决办法能够提供“好好休息”的功能。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列出一张解决办法的清单:

    1.呆在家里。

    2.到父母的家里享受他们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3.去一家旅馆。

    4、去一个俱乐部……

    接下来,我们回到前面的表述期望的复式登记表格,看一看如果选择第二种解决办法(到父母家里)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

    身体方面的

    B

    精神方面的

    C

    其他方面的

    a.娱乐

    床和沙发

    有时间阅读

    没有新鲜的

    b.健康

    良好的锻炼条件

    可能感到厌倦

    母亲的健康习惯

    c.兴趣

    没有新鲜的

    父母的图书室

    ?

    d.花费

    花费减少

    花费减少

    花费减少

    依次填写另外三种选择的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然后,据此再来考察其他的期望:娱乐,文化休闲活动,体育锻炼,结交新的朋友……

    通过比较所有的表格,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理想的解决办法就会“神奇地”出现在你的眼皮底下。

    当然,如果说问题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整个过程的确显得过于烦琐了。而且,每次都按部就班地遵循这么一个程序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旦你真正熟悉和掌握了全套步骤的要领和精髓,你的大脑就会在遇到问题时以不可思议的神奇速度自动地作出反应,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为了尽快地上升到这样一个境界,你可以将你个人的一切问题都作为练习的对象,甚至包括那些轻而易举即可解决的问题。一丝不苟地遵循所有的步骤,即便在你确信自己拥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也不要偷工减料。这是一种类似于智力体操的训练,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的敏捷程度。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有助于锻炼反应灵敏的心智游戏,就像我们在某些杂志上看到的谜语一样。

    如果你缺少可作为练习对象的问题的话,不妨创造一些!比如,你的厨房的布置问题,如何为你的孩子挑一所最好的学校的问题,参加一个特殊的团体的问题,或者,你也可以设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某种产品作宣传,安排工作日程或者值班表……

    现在,对照前面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清单,将那些明显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删掉,或者,你也可以根据你所列出的障碍和限制因素,逐个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的就是正式的解决方案。

    二、头脑风暴练习

    我们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指通过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讨论和思考以产生创造性思想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在团体中尤具成效。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更自由地思考,自由发表意见,激发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将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全部想法和观点都释放出来。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团体中时,我们可以在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将在头脑中涌现的所有想法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但是许多人都发现,他们独自一人时比在集体里更有创造力。所以,有必要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运用头脑风暴法。首先,我们提出问题,然后,我们可以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思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思绪天马行空,自由飞翔,一个想法往往会引出另一个更为离奇和“疯狂” 的想法,从而帮助我们产生那些突破普通思考方式的新奇观点……

    在玩这个“游戏”时,请记录下在十分钟或者一刻钟内在你的脑海里闪现出来的所有的思想火花,这一点非常必要。随后,将这件事放在一边,不要再去想它。到第二天的时候,重新看一遍你所记录下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想法。

    头脑风暴法的运用将使得我们的思绪自由飞翔、富有创造力,从神秘莫测的潜意识中涌现的思想火花给你带来了一些有意识的启示,而这将有助于你进入思想的新领域,抓住和把握一些以前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从而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因此,要打破思维定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必须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加以头脑风暴的练习。与此同时,要把自由地大声地说出任何观点当做是一种乐趣选择解决方案。

    逻辑方法和创造性方法通常都能同时提供好几个解决方案,有的时候甚至可能多达4到5个,因此,你还需要知道如何从中选取一个相对最优的方案。

    当到达这个最后的阶段时,最佳途径就是利用图解形式。

    ·复式登记表格

    A.回顾解决方案必须要满足的基本功能的清单(在两到五项功能之间)。

    B.将有待抉择的解决方案列成清单(两到五个解决方案)。

    表格的纵轴方向代表相应的功能,横轴方向代表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对于方案A来讲,对照相应的功能清单在对应的方框中打上标记,其中“+”代表方案A满足这项功能,“O”代表方案A不满足这项功能。依此类推,在对应的方框中给其他的备选方案打上标记。

    举例:

    备选方案

    功能

    A

    B

    C

    D

    1

    +

    0

    0

    +

    2

    +

    0

    +

    +

    3

    0

    +

    0

    0

    4

    +

    +

    0

    0

    5

    +

    +

    +

    0

    在这个例子中,A解决方案显然是最令人满意的。

    ·轮廓图

    这种方法能够使得你对不同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一目了然。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满足特定的功能。比如,有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一般,但对健康有害.而另外一些食物则能够很好地同时具备这三项功能。

    让我们再来考虑另外一个例子。一辆自行车在自由行动方面能够给你一般的满足——之所以一般,是因为你每天骑自行车能走的路程是有一定限度的,至多也不过是多少多少公里。如果你给“自由行动”功能的打分系数是从0到5,你很有可能会给自行车打3分。而一辆汽车在这项功能上可以打4分,飞机的话可以打5分。但另一方面,自行车到处都可以停放,因此,在“方便使用”功能上可以打5分,而汽车在这项功能上或许可以打3分,飞机可以打2分……

    为了画出轮廓图,你必须列出解决方案所必须满足的功能的清单,并用纵轴表示。在横轴方向上,分别标出O到5分或者6分。然后,根据每一种方案在不同功能上的得分,在对应的方框内标出小圆点,不同方案所用的标注颜色各不相同。最后,依次将同一颜色的小圆点连成一条曲线,最终得到的就是在O到5或者6之间呈不同分布的形态各异的轮廓曲线。

    ——代表方案A

    ——代表方案B

    很显然:图表显示的是方案A优于方案B。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