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好戏连篇的剧作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

    ——莎士比亚

    (一)

    在英国,每年的6月23日夜晚被称为仲夏夜。传说称这天夜里神仙会在森林中举行欢宴,凡人如果进入森林就会着魔。根据这一传说,莎士比亚创作了他最富有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的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

    据说,这部戏是莎士比亚应某位贵族之约创作的,为的是在仲夏之夜的一场喜庆的婚礼上演出用,因此取名为《仲夏夜之梦》。这部戏中不仅有为庆祝婚礼而作的新婚歌,还有描绘甜蜜爱情及不受父母之命自由选择伴侣的主题在里面。

    这是一个纯粹的浪漫爱情故事,是在仲夏夜所做的一场美妙的梦。剧情的最大特点就是线索众多,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通过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梦幻世界和神话世界来一一展开。

    在现实世界中,雅典国王忒修斯与阿玛宗女王希波吕忒成婚。剧的一开场,就是他们即将成婚,而结尾也以三对情侣举行婚礼结束。但这条线索在剧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第二条线索,贵族伊尼斯想把女儿赫米娅嫁给雅典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但女儿却爱上了另一个青年拉山德。按照雅典的法律,如果女儿不肯嫁给父亲为她挑选的丈夫,父亲就有权要求判她死罪。

    赫米娅和拉山德不愿分手,于是两人约好第二天晚上在城外的树林会合,然后一起私奔,逃出雅典城。

    赫米娅的好友海丽娜痴情地爱着狄米特律斯。因此,当赫米娅把自己的出逃计划告诉海丽娜后,为讨好狄米特律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狄米特律斯。

    第二天晚上,拉山德与赫米亚如期在树林中见面,结果狄米特律斯也跑来了,后面还尾随着海丽娜。

    这片森林代表着自然王国,也象征着自由王国。在这里,没有世俗的法律和习俗,由仙人和精灵掌管。那天晚上,恰好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娅带着他们的随从举行宴会,但仙王和仙后之间却闹翻了。

    两人争吵是为了一个偷换来的印度小王子,仙后不肯把这个聪明的印度小王子送给仙王做侍童。仙王为了惩治仙后,叫来了快活、淘气而又机灵的小精灵帕克,让帕克用一种名为“爱懒花”的花汁滴在睡着后的仙后的眼皮上。这种汁液有一种魔力,就是当她醒来时,不管看到什么,都会对它产生疯狂的爱情。然后,仙王再用另一种草解除这种魔力,但首要条件是要仙后把那个印度小王子送给他。

    这时,正巧狄米特律斯来到森林里寻找拉山德和赫米娅。为得到赫米娅,他想杀死拉山德。而可怜的海丽娜还在痴心地爱着狄米特律斯,在他后面紧追不舍。

    仙王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后,非常同情海丽娜,便命令帕克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几滴“爱懒花”汁,让海丽娜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料帕克粗心大意,错把拉山德当成了狄米特律斯,在他眼皮上滴了花汁。结果,拉山德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海丽娜,他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海丽娜。

    仙王为纠正帕克的错误,又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了几滴花汁。狄米特律斯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也是海丽娜,他也立刻热烈地追求起海丽娜来,并准备再次与拉山德决斗。海丽娜和赫米娅都被弄得糊涂不已。

    在森林中的另一角,以木匠昆斯、织工波顿为首的一群手艺人正在排练一出爱情题材的戏,准备在公爵的婚礼上演出。由于花汁的魔力,仙后爱上了长着驴头的织工波顿。

    最后,仙王出现,用解除魔力的汁点在仙后和拉山德的眼皮上。仙王与仙后又和好如初,另外两对情人也在国王王后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在戏的末尾,忒修斯宫中张灯结彩,忒修斯和希波吕特的盛大婚礼正在热烈地进行,另外两对新人也同时举行了婚礼。

    这部戏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纯喜剧,剧中没有任何说教的目的,是一部纯娱乐性质的作品。它是想表明爱情是无理性的、盲目的,就像海丽娜所说的那样:

    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成为无足轻重,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光有翅膀,不生眼睛,一味表示出鲁莽的急躁。因此,爱神便据说是一个孩子,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二)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四部曲”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历时30年之久的“蔷薇战争”给他的戏剧创作带来灵感的话,那么英法百年战争前数十年的历史给他带来的灵感便促成了他的“第二个四部曲”的诞生。这个四部曲包括1595年创作的《查理二世》、1597年创作的《亨利四世》上、下篇以及《亨利五世》。

    当时,随着没有王位继承人的女王的年事渐高,王位继承问题也成为摆在英国皇族面前的难题。据说,女王曾暗中培养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但却不敢公诸于世,因为她担心天主教会的敌人会在他即位前将他杀掉,然后篡位。

    洞察世事的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方式反映了这段历史。从历史顺序上看,这个“四部曲”描写的是第一个“四部曲”之前的事,展现的是兰开斯特王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内容主要描写了波琳波洛克公爵,即后来的亨利四世,是怎样将谋取自己家产的昏君查理二世赶下台,并篡夺王位的这段历史。

    《查理二世》这部戏剧不像之前的历史剧那样,完全以叙述事件为主,而是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描写查理二世被废黜一事时,莎士比亚主要通过揭示查理二世软弱的性格特征,如缺乏统治国家的能力、相信君权神授、对大臣寡恩刻薄等,阐明这样的个性必然会导致灭亡。

    《查理二世》的剧情十分简单,但语言却独具特色,甚至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具有抒情风格的一部戏剧。整个戏剧的语言几乎都是用充满诗情画意和哲理的韵文写就,因此尤为后世喜爱。

    该剧一开演就轰动了整个伦敦,街头巷尾纷纷议论本朝的女王和查理二世。因为这部剧中的历史与当时的英国王朝颇为相似,而伊丽莎白本人也像剧中的查理二世那样,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将国事委托给自己的宠臣。她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像查理二世那样,被亨利四世这样的臣子废黜。

    为此,枢密院还以女王的名义下令禁止伦敦的剧院再演出这部戏,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天鹅”剧院甚至因首演了该戏而被政府捣毁。

    后来,一些英国著名的莎学研究专家经考证后认为,莎士比亚可能因为这个剧本而差点被英国当局逮捕。但这份逮捕令最终并没有执行,原因可能是政府担心逮捕莎士比亚这样社会知名度过高的作家会引起民愤。

    而莎士比亚也感觉到了自己头上悬着一把女王的无形之剑,稍有闪失,就可能丢了脑袋。因此1597年《查理二世》再版时,他没有署自己的名字。到1598年署名出版后,他又将其中查理二世被废黜的场景删掉了。

    (三)

    从1595年下半年到1596年上半年,英法联盟已经是名存实亡,西班牙夺走了法国的要塞加莱,随时都有可能强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多佛尔。

    当然,英国也不甘心失败,伊丽莎白女王派海军大臣霍华德勋爵和埃塞克斯伯爵率领远征军攻打西班牙的重要海港珂迪兹。不久,英军胜利的消息就传到伦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埃塞克斯伯爵的地位和名誉也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点,被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元帅的军衔。诗人斯宾塞更是写诗赞誉他为英国的光荣,是骑士精神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不过,西班牙也心有不甘,不久又派出一支舰队计划进攻英国。但由于遭遇风浪,这支舰队在与英国舰队交战时遭到惨败,只好放弃对英国的进攻。

    尽管英国打了胜仗,但老百姓依然过着衣食不保的困苦生活,因为那些用来救济贫民的钱都用来打仗了。富有爱国心的莎士比亚为了鼓舞士气,遂创作了一部历史剧,并选择了约翰王作为这部戏剧的主人公。

    《约翰王》这部戏剧可能是以1591年出版的《英格兰约翰王的多事之朝》为基础,主要描写了“狮心王”理查参加十字军东征时客死异国他乡、他的弟弟约翰趁机夺取王位、将应继承王位的小王子亚瑟赶下来的故事。

    不过,约翰王即位后,地位也不稳固。亚瑟王的母亲康斯丹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即位,罗马教廷也对约翰王的位置虎视眈眈,国内的封建主更是不甘心俯首听命。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境况,约翰王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令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并积极对法作战。但后来约翰王却失去了民心和同盟,私心日渐加重,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甚至为保住王位向罗马教廷投降。

    更残忍的是,他竟然指使近侍杀死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的侄子亚瑟王。最终,机关算尽,约翰王被他曾经劫掠过的寺院僧人毒死。

    这部戏最大的政治意义,在于莎士比亚通过福康勃立琪这个人物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福康勃立琪是狮心王的私生子,但他却宁愿丢掉大笔遗产也不愿承认自己是爵士之子。他认为:作为勇敢的狮心王的私生子要比金钱更重要。尽管他对约翰王表现出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愚忠,但借助他的话,也道出了莎士比亚的心声:

    我们英格兰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屈服于一个征服者骄傲的脚下,除非它用自己的双手将自己伤害……尽管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向我们的国家三面围攻,但我们也可以击退他们。只要英格兰对它自己尽忠,天大的灾难都不能震撼我们的决心。

    这样慷慨激昂的语言自然能够激励看戏的士兵和市民们。

    另外,这部戏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表达人们对教皇的反抗情绪。因为西班牙入侵英国是秉持了罗马教皇的旨意,英国人民当然有理由反抗打破自己安宁生活的罗马教皇了。

    (四)

    1596年,莎士比亚又创作了一部名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这也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社会讽刺性最强的一部。而促使莎士比亚创作该剧的原因,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洛佩斯事件”。

    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经常以更换宠臣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1588年,年轻的埃塞克斯伯爵成为女王的新宠。这样,宫廷中就形成了以宫廷老臣伯里为中心和以埃塞克斯伯爵为中心的两派势力。

    1594年,埃塞克斯伯爵想到一个向女王献忠的办法:指控女王的御医洛罗德里格·洛佩斯为西班牙间谍,并迫使他承认试图谋害女王。在法庭上,洛佩斯竭力为自己辩解,但人们根本不相信他,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最终,洛佩斯被处以极刑。

    “洛佩斯事件”引起了伦敦各阶层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气氛,“海军大臣”剧团演出了马洛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政务大臣”剧团也不甘示弱,决定上演一部自己创作的关于犹太人的剧本,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于是,莎士比亚就创作了这部《威尼斯商人》。

    在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当中,《威尼斯商人》明显与众不同。因为这部戏中,欢乐的气氛与爱情的主题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悲剧中的欺诈、报复等主题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部喜剧有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一条是三匣子选亲,另一条是一磅人肉案。

    其中,三匣选亲的情节取自中世纪拉丁文短片小说《罗马人的伟绩》一书中的第66个故事:一个富翁在临死前将女儿的小像装进金、银、铅三个小匣子中,谁猜中了,谁就能娶他的女儿为妻。

    订立割一磅肉契约这个情节取自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弗林提奥的短篇小说集《傻瓜》:一个青年三次冒险去求婚,前两次都上当了,自己的财物也失掉了,最后一次成功了,却用养父身上的一磅肉作为抵押,借钱定了婚约,债务到期还不上,债主前来索要借约上的那一磅肉。

    综合这两个故事,莎士比亚创作了《威尼斯商人》。

    这个故事讲的是破落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屡次向他的朋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钱偿还债务。后来,他想娶富家女鲍西亚为妻,这又需要钱,因此他希望安东尼奥再帮他一次。

    可这次安东尼奥手里恰好没有现钱,他只好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钱。吝啬的夏洛克对基督教徒安东尼奥早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因为安东尼奥借给别人钱时从来不要利息,这就压低了威尼斯城放高利贷人的利息;并且安东尼奥还曾在公开场合指责过夏洛克,让他难堪。

    现在,安东尼奥向自己借钱,夏洛克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他表示,自己可以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要利息,但在借约上必须注明:三个月后,到期不还,就必须同意他在安东尼奥身上任何部位割下一磅肉作为处罚。

    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婚事只好签下借约。巴萨尼奥拿到钱后,马上就去求婚了。

    然而,鲍西亚也不是那么容易娶到手的,因为她的父亲去世前留下了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一个里面藏着爱女的小像,只有选中装有小像的匣子,才能娶鲍西亚为妻。如果选错,这个人终生都不能向任何女子求婚。

    这个苛刻的条件吓跑了许多求婚者,最后只剩下三个:摩洛哥亲王选择金匣子,但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写道:

    “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古人的话没有骗人;多少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

    阿拉贡亲王选中了银匣子,也猜错了。而巴萨尼奥根据“外观往往与事物本身完全不符”的经验,选中了难看的铅匣子,结果赢得了鲍西亚的芳心。

    三匣选亲的情节表达了这部戏剧的主题之一:不应简单凭借外表对事物进行判断,因为“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这也是莎士比亚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生哲理。

    巴萨尼奥终于如愿以偿地与鲍西亚结婚了,鲍西亚还赠给他一枚戒指,并嘱咐他不能让戒指离开手指,否则爱情就会消失。

    就在巴萨尼奥沉浸在幸福之中时,忽然收到安东尼奥送来的诀别书。原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出了事故,现在他已无力还清夏洛克的欠款,而夏洛克却坚决要执行借约的规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鲍西亚马上给丈夫一大笔钱,让他赶快去还债,救出自己的朋友。

    在法庭上,夏洛克坚决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而不接受巴萨尼奥加倍偿还的欠款。这时,法庭上来了一位青年博士主审此案。他驳回了巴萨尼奥变更法律的要求,但劝说夏洛克应仁慈些。在遭到双方的拒绝后,博士判决应按借约执行。

    就在夏洛克恶狠狠地举刀要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青年法官突然说:

    “夏洛克先生,借约写明的只是一磅肉,如果流了基督徒身上的一滴血,你的财产就要全部充公。”

    夏洛克一听,马上表示不割肉了,而是愿意接受三倍的还款,甚至只拿本钱,或者不要这个钱,然后仓皇撤退。但青年法官坚决要按原来的约定执行,否则就判决夏洛克犯有企图谋害公民罪。按照威尼斯法律的规定,他的财产一半充公,一半归被告。

    慈悲的安东尼奥恳请法官将归他的那一半财产交给与夏洛克女儿私奔的女婿罗兰佐,条件是夏洛克必须改信基督徒,并声明他死后,财产应由罗兰佐夫妇继承。

    案子判决后,青年博士法官谢绝了巴萨罗奥的3000元报酬,但却执意要走了他手上的戒指。巴萨罗奥回到家后,因为失去了结婚戒指,被鲍西亚指责为另有新欢。

    一番逗弄后,鲍西亚才说出实情,原来扮成青年博士法官的正是鲍西亚。这时传来消息:安东尼奥的三艘商船已经全部进岗。全剧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歌颂慷慨无私的友谊和真诚美好的爱情,谴责贪婪、自私、残忍和唯利是图等人性中丑恶的方面。虽然题目是《威尼斯商人》,这个商人显然指的是安东尼奥,但实际上剧中人物性格最突出、内涵最丰富的却是犹太富商夏洛克。他有凶狠残暴、贪婪吝啬的一面,又有被欺辱、被压迫的一面。他既引起人们无比的憎恨,又令人不能不去同情怜悯。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夏洛克的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