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意味着什么:风尚卷-“过江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苗忠表

    王小毛在这条简陋的街巷开面食店已有二十年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吃过王小毛做的各类面食。可眼下生意越来越难做,有的人走出大山天南海北打工去了,稍微有点实力的也到山外的小城市买了房举家搬迁走了。更多的人流着口水想换换口味,可每碗面的利润只有五毛钱,拿啥换?王小毛只好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下出一碗好面得靠真本事,这是王小毛最引以为豪的。当初为了学好过硬的技术,他跟广东师傅愣是学了两年六个月。有人会说,这下面还要啥技术?其实,这下面的学问大了,要想下出能够将所有刁嘴都吸引过来的面绝对不能用水,要用底汤。王小毛用的底汤配方是当年满师时师傅无偿赠送的,用了二十年还经久不衰。其次就是下面的配料,有的喜欢吃榨菜肉丝面,有的喜欢吃青菜大排面,有的喜欢吃辣味海鲜面……这要看顾客的具体需要再决定。最重要的还是在面,王小毛从不用现成的面,都是根据顾客口味现拉现下。

    在山村蹲点那会儿,我的早餐基本上都是吃他的面。那天踱进面食店,他正在煮着一锅香气四溢的大排骨。

    “快七点了,估计您要来吃面了。”王小毛拉开刚刚封上的灶门,将面锅搁在灶火上,边笑呵呵地说着,边大张旗鼓地开始第一道工序:烧底汤。

    煮好底汤,他就问我今天是不是需要换换口味。

    “今天要开会,最好能少上厕所,来碗干一点的吧。”

    “就来碗‘过江龙’吧!”

    “‘过江龙’?我从来没有吃过,名字更是第一次听到。”

    “那是您这个大干部刚来咱山村,‘过江龙’可是咱的当家面呢。”

    王小毛从沸腾的锅里捞出一块上好的大排骨,熟练地剔骨取肉。然后剁下一小块雪白的面团变戏法似的不断撕拉着,眨眼就变成了一片片薄薄的面筋。他将面筋轻轻放入沸腾的底汤中,用筷子不断地搅动着,一根根面筋就像一条条过江的小白龙在沸腾的油锅里疯狂地游动……

    王小毛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江龙”端到我面前,刚要动筷,他一把按住我的筷子,顺手在“过江龙”上撒了一把绿油油的葱花,一股厚实的醇香扑鼻而来……

    这套经典的绝活下来,他只收了我三块钱。

    尽管经典,尽管廉价,尽管物有所值,但随着小街上的早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了一家又一家,王小毛的面食店生意还是一天比一天清淡。现在,更多的时候,他躺在店堂前的摇椅上,哼着老掉牙的越剧段子……

    小毛嫂早在几个月前就进厂剥虾去了。实在寂寞时,小毛偶尔会将门口那些闻着葱香咽口水的小叫花子们唤进店堂,用些碎面皮下成断头的“过江龙”招待他们。

    阿明伯是一位大山护林员,也是“过江龙”的老顾客,每次上他的面铺吃面,总会吆喝他唱上几段破了嗓的陈词滥调,听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

    阿明伯已有好长时间没来吃“过江龙”了,王小毛心里直嘀咕,这老头不会出啥事吧?那天,他早早关了店门,骑着一辆自行车进了山。护林队的瞭望哨就设在山顶上,王小毛将自行车搁在山脚下,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上了山顶,却凉讶地发现,那个四面漏风的茅棚里已经换了一副陌生的面孔。那人告诉他说:“我是新来的护林员,阿明伯早在半个月前得脑溢血死了,就葬在后山的太平岗上。”王小毛浑身冰凉冰凉的,他再次问:“阿明伯死时留了啥话?”“没留啥话。那天在医院,他嘴里吧咂吧咂的,听不清究竟在说啥。”王小毛一听,泪珠在眼眶里不断打着转。

    王小毛一口气跑下山去,下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过江龙”,气喘吁吁地奔上后山的太平岗。在阿明伯的坟墓前,他将“过江龙”端端正正地放在石板上,长长地叹了口气:“阿明伯,你管了半辈子的山,亏了手,亏了脚,就是没有亏过你这张嘴。下辈子还到我店里吃‘过江龙’,我等着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