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育一代政治家族的坚韧地母——蒋介石之母王采玉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从一介孤贫的少年,成长为执掌旧中国一定权柄、几近左右近现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人物,并与共产党合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又失去中国大陆,退踞台湾。其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一生,骄傲自负、独断专行的性格,暴烈的性情和从不失理智的头脑,极端冷酷却不失亲情,并且他天生的政治手腕,使其全身上下都充满传奇色彩,成为让人捉摸不透又极具矛盾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他表现出的非常人的毅力以及高超的军事和外交战略,对阻止日本在东亚建立庞大帝国的企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歌德所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纵观历史上每个伟大男性的一生,在他们的辉煌生涯背后都有一些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而蒋介石的一生中,最常提及的是妻子宋美龄,但真正对他影响深远的,却是他那鲜为人知又一生坎坷的亲生母亲王采玉。她一直勉励儿子发愤上进,在他很小时就努力培养他,督促他树立将来做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为国家和家庭争光的理想。
王采玉本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民妇,后被国民党政要尊称为太老夫人。她一生不凡,早年命运坎坷,曾遁入空门,却始终不曾向命运低头,以一双灵巧的手从事女红,贴补家用,十分清苦,但她于逆境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其坚强不屈的性格也遗传给了儿子蒋介石。她的一生讲起来也是个长长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草根的一生,实际上却承继了先祖及本家族最坚韧最朴素的性格和力量。正是这种地母一般的庞大力量,才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家族。
是福气绵薄,还是贵子可期?
1864年,一种反传统的运动势力归于失败;1949年,另一种同样反传统的力量登上了执政舞台。
成败之间,沧海桑田。
公元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九品官王毓庆家里添了孙女,起名王采玉。她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欢欣,但很快就平静了。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成为浙江溪口葛竹村的大户人家,王毓庆育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就是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曾向往仕途,考取功名,却一无所获。但他十分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江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
王采玉出生的时候,这个家庭正在走向衰落。自王有则于1882年去世后,她才十九岁,就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不幸境遇,从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沦落成地位最卑微的农村女子,尝尽人间悲辛冷暖,然而具备中国传统妇女典型美德的王采玉,在磨难中渐渐打磨出一种坚强不屈且有主见的性格,这对今后蒋介石一生的政治生涯都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她小时家境比较富裕的日子,她父亲闲来无事也喜欢教她吟几句诗文,握着她的小手在纸上写几个字,所以她也粗通文墨。只是生在一个封建小官吏的家庭,家长对女子的要求仍沿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标准,所以王采玉的才气充分体现在做针线女红上,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飞针走线,很快成了女红高手。她很有思想,只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
女大十八变,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采玉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主要是因为她的家庭支柱-父亲王有则,长久以来习惯了少爷的角色,对种田犁地毫无兴趣,每天只在家里诵读诗书,一心只想考取功名。每次进京赶考,都要花费家里一笔不小的路费,可惜每次都名落孙山、失意而归。落榜之后,他又不甘心劳作,整日在家消磨光阴,游手好闲,消极颓废。就这样吃饭的人多,出力的人少,常年入不敷出,王家家道逐渐衰落。眼看生存都快成问题,没米下锅了,母亲每天唉声叹气,父亲却漠然置之,两个胞弟一个嗜赌,一个患先天性精神病,全家生计十分艰难。
这时年轻的王采玉站出来,接替父亲挑起生活的重担,每天依靠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她心灵手巧,又刻苦耐劳,且善于安排家庭生活,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她的家庭竟靠她一人而生存下来。
坚韧而有生气,犹如一棵生长在贫瘠地带的松树,这是王采玉的优秀品质,也是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最可贵的美德。
王采玉十八岁时,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婚姻,由父母做主,她嫁给了离葛竹村只有20里地的曹家田村的长工俞某。俞某家境一般,曾在王有则一个本家家中打工,因身强力壮,手脚勤快,几年长工打下来,手中也有些积蓄。东家见他本分勤快,在他的委托下,同意为他牵线做媒。
家道中落且已到婚龄的王采玉,成为这位东家心中的最佳人选。在村人眼里,一个贫民的女儿和一个长工,正是天生的一对。
王有则了解了俞某的身家条件后,认为可以接受,将女儿嫁给一个能干的长工,想必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于是询问王采玉的意见。王采玉是个聪明且懂事的女子,她看到家境的困顿,理解父母的苦衷,不忍拂逆,就由父母做主,嫁给了俞姓长工。
新婚夫妇相处还算和谐,俞某租田耕种,勤快如常,倒也没有缺衣少食。只是日子一长,双方性格中不合的一面渐渐显露。俞某虽质朴勤劳,却是个急性子暴脾气,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触发他的爆点。年仅十八岁的王采玉,虽家道不比从前,但自小也是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比起普通的农家女子,仍多三分娇气,怎能一味容忍丈夫的蛮横。
两人时有争吵,俞某甚至对王动手。曹家田村离葛竹村不算太远,每逢王采玉受丈夫欺侮打骂,就回娘家向父母哭诉。
这时,俞某总是主动前往岳家认错,岳父母将女婿教训一番,再婉劝女儿一番,一对小夫妻也就一同回去了。过日子嘛,哪能少得了磕磕碰碰的磨合。
岳父母的“婚姻家庭教育”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俞某的躁狂症见好,夫妻俩和睦如初。次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但这个小生命只存活了几个月便因突发急症作别人世。祸不单行,秋天来临之际,霍乱突袭了曹家田村,俞某不幸感染了瘟疫,猝死。
春秋两季,本是希望与收获的季节,王采玉在一年中最温暖宁静的时光里,痛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密集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受到很大刺激。她又听到邻居的流言说她“克夫克子”,精神几近崩溃。俞某一介农工,俞家也无产业,年轻居孀的王采玉无牵无挂,却背负着沉重的流言,遂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
这时又一桩不幸的事发生了-王采玉的父亲也染疾病去世。王采玉回家奔丧,看到与自己同父异母的三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家里只剩下中年孀居的母亲和两个同胞弟弟,大的十四岁,小的十岁,尚在读书。三口人生计顿时成为大问题。
在曹家田村已无着落且不时承受着村民风言风语的王采玉,面对令她万念俱灰的现实,决定搬回娘家,帮母亲与弟弟共挨岁月与生活。她与母亲一老一少两寡妇耕种着几亩田产,耕种之余还要靠纺纱织布、绣花缝衣挣点钱,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为助母持家,她还曾外出到奉化江口周村的富家作佣。但因种种原因,还是辞工重回娘家。
葛竹村附近有个名叫“金竹庵”的小型尼姑庵,是当地信佛的百姓集资修建的,庵里还垦出足够一个人吃用的田产与菜园。一日,庵里的老尼姑仙逝,身为佛教徒的母亲召唤采玉同去帮忙料理老尼姑的丧葬事宜。王采玉早已埋藏心底的那粒向往空门的种子,在进入尼姑庵的一刹那再次破土发芽。领教了旧社会寡妇生活的艰辛,尝尽了人言可畏的酸楚,王采玉出家的决心已不可逆转。
要进金竹庵需过两道关,第一需要族里领导的批准,王采玉顺利通过了。难过的是家人这道关,哪个母亲会舍得自己年纪轻轻的女儿入庵为尼呢?对于信佛的母亲来说,女儿当尼姑未必是最令人痛心的,真正揪心的是这选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年轻人对世界与生活的绝望。是有多么不堪的生活才会令一个才二十岁左右、正该风华正茂快意人生的年轻女人如此绝望啊!
王母虽未能改变女儿心意,但一番讨价还价后,王采玉同意了母亲提出的带发出家的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后路都是父母提前设计的,王采玉日后能够嫁到蒋家,乃至成为“太后”,皆要感谢母亲为她争取下来的这一头长发,当然这是后话了。
王采玉入庵后,将这个寄托了自己余生的小庵堂拾掇得清净异常。她掘笋养竹,种瓜种菜,自给自足,辛苦劳作之余,还时常回家照顾母亲,也常将庵里产的竹笋菜蔬分一些给母亲。母亲也常来庵中吟经诵佛,做伴劳作。青灯黄卷,粗茶淡饭,王采玉享受着久违的静谧安宁。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一个相面先生的路过,打破了王采玉内心的风平浪静。
那天,口渴的相面先生入庵讨茶,仔细端详为他端茶的年轻尼姑后,断言她面透福相,贵子可期,晚年风光,不如舍庵再嫁。王采玉毕竟年轻,精神上累累伤痕已被这两年的清修时光渐渐修复,冷寂的内心在相面人表面冷静内涵热烈的话语煽动下重新冒起热烟。
游历江湖阅人无数的老油条相士,是因深谙凡人心理为饮茶而投女子所好才对王采玉说那番“奉承话”的吗?
日后的事实否定了这一点。那时刚好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丧妻,家中一子一女年幼无人照料,意欲再娶。于是,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蒋介石的父母亲在彼此都合适的时间段,被一根看不见的红线牵在一起。
蒋肇聪是溪口蒋姓二十七代孙,幼年也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极具生意才能,人称“埠头黄鳝”。蒋肇聪丧妻后,店铺的账房就琢磨帮老板续根新弦,以慰人生寂寞。
当然,将肥水引入自家田里最好,账房王贤东想到了自己带发修行的苦命堂妹王采玉。
为当成老板与堂妹的媒人,王贤东特地请假回家去做堂妹的思想动员工作。在金竹庵里,王贤东先是闲谈东家的情况,然后以极其关心的口吻劝堂妹道:“采玉,你还这么年轻,怎能在此庵中荒老,来日还长呢!”王采玉听后不知如何作答,欲言还休地说道:“此事还需与母亲仔细商量。”从王采玉犹豫不决的神色中,王贤东探测到堂妹的心动。于是,他到葛竹村找王母洽谈此事。王母当初之所以不同意女儿削发,本就存了为女儿再嫁留后路的心思,如今恰逢良机,恰逢良人,何不顺从天意?
1886年6月,大清光绪十二年,二十三岁的王采玉,正式还俗再醮,入主蒋家,成为四十五岁的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的继室。
看上去,经过漫长的冬季蛰伏后,王采玉的春天来了。
但实际上,以继室的尴尬身份嫁入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富裕家庭,亲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不容易打理。但性情温和朴实、知书达理又手脚勤快的王采玉,很快便在蒋家为自己赢得了赞誉和口碑。她勤俭持家,帮助丈夫将玉泰盐铺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年迈信佛的公公悉心照料;对继子继女关爱有加;对店铺伙计十分照顾;连对左邻右舍都谦恭有礼。她慈善的待人之道,换取了蒋家老少、伙计帮工、左邻右舍对她的敬重。蒋肇聪有幸得到这样的贤内助,再不必为后院家事操心,心中也十分欢喜,夫妻和睦相处,感情日渐升温。
公元1887年,大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午后,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传来一阵男婴的啼哭。蒋肇聪的父亲按照孙辈字序,给新孙子取名为“瑞元”。尽管在“贵子可期”的鼓励中,迷信的王采玉及她公公对蒋瑞元格外疼爱,并在他身上寄予了厚望。但谁也不敢想,这个男婴竟在数十年后与这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便是溪口街上大名鼎鼎的“瑞元无赖”-中正蒋介石。
之后,王采玉再接再厉,相继为蒋家生下二女一男:
1890年,瑞莲;1892年,瑞菊;1894年,瑞青。
人生际遇好比季节流转,王采玉在蒋家经历了春季的温暖,夏季的热烈,以及秋季的收获后,终于需要再度面临冬季的霜寒了。1894年,公公蒋玉表以八旬高龄辞世。
次年夏天,丈夫蒋肇聪身染时疫,无力回天。处理店务与抚育儿女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三十二岁的王采玉肩上。对于十多年前已经被迫当过家庭支柱的王采玉而言,这份更重的担子她还能不能扛得起呢?
面对苦难,永远微笑
苦难的女人再度挺起并不厚实的肩膀迎击命运的挑战。
由于嫁入蒋家之后,王采玉一直帮助丈夫操持生意上的事情,因此对于店里的事务一点也不陌生,完全可以料理得得心应手。让人觉得难过的是,丈夫与前妻所生儿子蒋介卿却逐渐与后母王采玉不睦,时常因为店务的事情和王采玉发生争执,言行之间也没有了起初的尊重,后来更是吵闹着要分家。
王采玉哪里会不知道,继子这样大张旗鼓地闹腾,就是害怕她把这整个家业算计成自己的,可她二度守寡,早就感受了世态炎凉,唯独希望自己的儿子女儿能平安成长,完全无心去和蒋介卿争什么,便同意了分家。
按照农村约定俗成的习惯,作为长子的蒋介卿分得父亲的产业,独自继承了玉泰盐铺,王采玉和二子二女只得到了祖传的三间老屋、三十亩耕地以及一片竹山。虽然条件差了些,但她有地方住,能够依靠耕地和竹山来维持生计,养育儿女,尚未窘迫到毫无经济来源的地步,王采玉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命运再度急转直下,让人窒息。在分家后的四年间,王采玉的女儿瑞菊、儿子瑞青相继夭折,王采玉看着他们小小的逐渐冰冷僵硬的身体,欲哭无泪,连恨老天的力气都没有了。幸而中正走过来,蹲在母亲身边,提醒了母亲,还有我们在相依为命。坚强的王采玉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再度站了起来,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蒋介石身上,不只因为她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还因着多年前那位相士的一句预言。
蒋介石自小非常顽皮,甚至到了顽劣的地步,左邻右舍都觉得这个孩子难成大器,将来也只能是个“小混混”。
可是王采玉却不这么认为,她拿出所有的耐心教育儿子,既扮演着慈母的角色,又兼任了严父的角色。
蒋介石六岁时,王采玉就送他去私塾读书,后来更甚,一听说哪里有好老师,王采玉就送儿子去“拜师”,因此,蒋介石不但熟读四书五经,且在县城的两所学堂中接受了新式教育。而王采玉呢,为了让儿子能够一心向学,家务事是半点不用儿子操心,自己再怎么苦也能够轻松微笑地面对儿子。
王采玉一生信佛,每天除了操持繁重的家务之外,最大的寄托便是口念佛经,求佛祖保佑儿子读书上进,功成名就了。可就在佛堂拜佛祈愿的时候,王采玉却听说了一出闲话,说是年仅十四岁的儿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媳妇。
这毛阿春是王采玉死去丈夫蒋肇聪的堂妹蒋赛凤的女儿。
在那个年代,这表里表亲的说门亲事倒也正常,只是别人闲谈之间透露出来的,却是对蒋介石这“小毛孩”的讽刺,认为这个孩子该念书又不好好念书,光想着娶媳妇的事情了,这让王采玉脸上很是挂不住,气鼓鼓地回家去。
天下知子莫如母,只有王采玉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并没有被旁人的褒贬所左右,而坚信自己的儿子能成大器。在她看来,幼时顽劣不一定是十足的坏事,如果培养得好,恰恰是这种小时候不安分的少年长大以后能成大事,关键在于好好引导和培养。所以她安静下来好好反思着儿子未来的路。
王采玉的母亲姚氏见状,便给王采玉出了个主意,让她直接到蒋赛凤家里去提亲,一来为蒋介石找个媳妇管教着点那个野性子,王采玉还可早早抱孙子,二来也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说干就干,王采玉第二天就请了个媒人去堂妹蒋赛凤家里提亲。谁知道,蒋赛凤丝毫不给面子地回绝了,口中还诸多抱怨地说:“嫂子真作孽,这么个不争气的歪胚子也想来娶我的女儿,我就算生了十个女儿,也不会让她们谁去嫁给阿元(蒋介石)的,让她死了这份心吧,不然将来变成败家子才有得哭呢。”
媒人出力不讨好,回来自然添油加醋地回复了王采玉,这下真是把王采玉窘得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她发狠地说道:“堂妹你把我的阿元看成一条虫,我还偏就要让你看看,我阿元定能娶个好媳妇。”
于是,王采玉便雇了顶软轿,亲自去榆林拜访表兄陈春泉,让表兄务必给儿子找一个好媳妇。表兄一番思量,最终为侄儿选定了通家世交毛鼎和的二女儿毛福梅。看王采玉没什么意见,陈春泉便差人去毛鼎和家提亲。
毛鼎和是个眼界宽广的人,并不拘泥于当时蒋介石那些淘气捣蛋的“恶名”,欣然同意了女儿和蒋介石的婚事。
于是,在1901年的时候,十四岁的蒋介石迎娶了十九岁的毛福梅。这时,伟大的母亲王采玉再度显示出她不凡的一面,她把新媳妇送到县城里的作新女校去读书,为的就是让小夫妻俩更能够举案齐眉,毛福梅能在蒋介石通向功成名就的道路上搭把手。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及亲信臣子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无力主宰国家命运,而王采玉这样的普通人家也受到了国难的影响。高额的赋税被摊派到了甲首和中户家里,王采玉家也是摊赔的人家之一。几个狡猾的甲首见王采玉家孤儿寡母,便心生恶念,勾结征收田赋的庄书一起,给王采玉家分配了高额的赔偿。王采玉心知肚明,据理力争,可是她毕竟是一介女流,怎么敌得过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强权强势,对方把蒋介石扣押在县里,逼迫王采玉拿钱赎人,万般无奈的王采玉只得东拼西凑,认了这个哑巴亏。
母子相见,抱头痛哭。王采玉觉得这件事简直是奇耻大辱,遂鼓励儿子一定要发愤图强,将来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也一洗今番耻辱。十九岁的蒋介石把母亲的话深深刻在了心上。
由于一直在县城里接受新式教育,对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年轻的蒋介石也深受感染,他主动剪去发辫,决心出国留洋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他的决定在农村老家掀起了轩然大波,亲朋好友们纷纷上门相劝,让王采玉规劝儿子,不要做这么“出格”的事情,但王采玉却很赞成儿子的做法,她相信蒋介石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儿子将来定能出人头地。尽管不舍得儿子远渡重洋离开自己,但她还是很坚定地为儿子筹措学费,准备送儿出国。这也是王采玉不同于普通女人的地方。苦难让她明智而有远见,曾经的出世生涯让她能超越常人、超越世俗的现实人生去判断人事并做出智慧的决断。因此说她是蒋介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应不为过。
蒋介石先是去了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受训,然后又由学校保送去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在日本时加入了同盟会,正式开始了革命活动。
这一头的王采玉很快从送儿远行的失落中摆脱了出来,因为她惊喜地发现,儿媳毛福梅已经怀孕了。要说这夫妻俩已经结婚八九年,毛福梅的肚子却始终没有动静,这可把盼着抱孙子的王采玉等得心焦,这下,她终于如愿了,欢欢喜喜地准备着抱孙子颐养天年。
转眼寒假,留学日本的蒋介石回家探亲。某天晚上,夫妻之间不知道因为什么小事起了争执,年轻且性情火暴的蒋介石一脚踢在毛福梅的肚子上,可能用力太大,竟导致毛福梅流产了,这下可气坏了王采玉。一向轻声细语的王采玉一反常态,痛哭流涕,一面诉说自己一生苦难,一面指责儿子不孝,吓得蒋介石跪地求饶,才平息了母亲的怒火。正是这种关键时刻体现了王采玉既对世事高屋建瓴的权衡,又对人生的细节也毫不粗心,如果不是她的准备和明智的拿捏与掌控,恐怕就不会有蒋介石的未来。这也许是天下所有的母亲需要学习和模仿的。
这个世界不怕从未拥有过,怕的是得到复失去。眼看着孙子就要呱呱落地,却一场空欢喜,王采玉对于孙子的期盼就更加迫切了,她带着儿媳去算了流年,然后眼巴巴地等着蒋介石暑假再回家,夫妻团圆。
时间健步如飞,转眼暑假,回国的蒋介石却滞留在了上海。迫不及待的王采玉带着儿媳追到上海去,“一哭二闹三上吊”,逼着蒋介石不断诅咒发誓不再与妻子争吵。蒋介石邀来好友做保,才把情绪激动的老太太给劝了回去。为了督促儿子多多努力“造人”,王采玉还拜托在上海的乡亲,随时观察着蒋介石夫妻的生活状况。
当得知儿媳毛福梅再度怀孕的消息时,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立刻将儿媳接回老家,亲自照顾,直到1910年农历三月十八,毛福梅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叱咤风云的蒋家王朝的第二代伟人-蒋经国。
这一年,王采玉已经四十七岁了,岁月似乎曾把所有能够想得到的苦难都加诸她头上,可是她却凭着自己的坚韧一桩桩一件件地承受了过来,不曾绝望,也从未低头。
如果没有她的智慧和勇敢,恐怕这历史就该重写了。所以说蒋家王朝的成长与功绩,最终都要追溯到这个倔强的传奇般的伟大老人。而今,饱经风霜的她终于能够长舒一口气了,她抱着孙子,左看右看合不拢嘴,欢喜得禁不住泪流满面。
1911年秋天,在日本高田野炮兵受训的蒋介石听闻国内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便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到国内,贡献自己的革命力量。蒋介石灵活的头脑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很受孙中山及陈其美的赏识,被指派负责浙江的起义活动,组织武装讨袁,遂成为了北洋政府通缉令上的一员。
在光复杭州战役中,二十四岁的蒋介石拍下绝命照留给母亲,然后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浙江巡抚曾韫。这时的蒋继承了母亲顽强勇敢大无畏的精神,并靠着它取得了革命史上的至高地位。
为了逃避追捕,蒋介石几次回老家避难,左邻右舍都知道这个“瑞元无赖”惹上了大麻烦,避之唯恐不及,都与他家断了来往。王采玉却泰然自若,每日吃斋念佛,对外人指指点点的眼光视而不见,在家极尽母性温柔地宽慰儿子,且想办法资助儿子躲避灾难。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信心,如果她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索与判断,历史恐怕也要重写,王采玉不愧为一个伟大的老人,伟大的母亲。王采玉如此的胆识,让很多人肃然起敬,虽然大家害怕惹麻烦不敢相交,但渐渐地也没有人再在背后讨论这家人的诸多问题了。
没过几年,积劳成疾的王采玉终于病倒了,庆幸的是,儿子蒋介石正因处境不如意待在家中韬光养晦,得以侍奉汤药,陪伴了王采玉最后的岁月。1922年6月14日,在老房子里,王采玉终于闭上眼睛,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五十八岁,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最终,她还是笑着告别人生,从此再不与命运抗争,此后的日子,就留给儿孙去经营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