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统照先生在山东大学曾先后两次共事。第一次是1946-1947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那时校长是赵太侔先生。战后复学,文学院只设中文、外文两系,我1946年9月到校,当时中文系教授有黄公渚先生和我,开学上课后,才知还有王统照先生。王先生是我国知名文学家,我早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和茅盾、郑振铎等先生共同发起“文学研究会”的人。“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创造社”以及“新月社”都是“五四”后起来的文学团体,鲁迅、茅盾、郭沫若、胡适等人都是开创中国文学新领域的大师,王统照先生是出过力的健将。那时我们是同事,在中文系教书,我感到荣幸,王先生年长于我,我当然对他敬礼有加。
王先生为人谦和忠厚,学识渊博,我们相处谐和,但接着却来了引人注意的麻烦。当时国民党发起内战,反映在学校内,在先生中、在学生中都有不同的反响,站在哪一边的问题出现了。1947年6月前爆发了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这是在全国大学内发起的反蒋运动,声势浩大。山东大学也不例外,学生罢课游行,在教师中,除了不问政治的少数学者外,也大多数投入到运动当中,王先生是进步的文学家,当然走在前列。
1947年秋季开学后,从9月起,我担任了中文系主任,教授阵营加强,丁山先生,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赵纪彬先生都来任教,这个阵营是强大的,但却不见王统照先生。我虽然是系主任,但是新任,除赵纪彬教授是由我介绍而来,其余诸位先生的聘请与辞退,我都不知道,因为这都是9月以前已经决定的事。赵太侔先生和王统照先生是老相识,同是有名的学者、艺术家,而赵先生在政治上是开明的,他不会主动辞退王先生,那么王先生为什么离去?后来才知道,是青岛国民党当局迫使校方把王先生辞退了。
1949年夏青岛解放,华岗同志主持校务,王统照先生又来了,我们是旧雨重逢,欣喜之至,不久成立了历史系,我是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而王先生是中文系主任。在山大广场,华岗、赵纪彬、王先生和我曾留有合影,这是值得纪念的事。后来中文、历史两系又合为文史系。不久王统照先生离开青岛去济南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后为文化局局长)。我想山东省在中国学术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更是大家倍出。以诗词论,李清照、辛稼轩都是划时代的大家,如果王统照先生两次来山大,都长期任教的话,山大的文学创作活动,定会有蓬勃发展。无论是在40年代或50年代,山大文学院的教授阵营都是强大的,并不亚于当时山大的理科,但在教授中却缺少创作人才,也就是缺少作家,冯沅君先生早已置笔,其他诸位,都是学者,而非作家,所以在中文系以至文学院,一直没有掀起创作高潮,学生中也是学者多而作家少。因此我更想到王统照先生,假使他两次来山大,能较长时间的教下去,在他的影响下,山东大学的文学创作活动肯定会蔚然成风,形成高潮。可是时间已经过去,王先生也早已离去,我们的怀念,只能是“追思”了。
1989年冬于北京
注释
[1]作者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