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鉴-情态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容貌骨之余,情态神之余

    【原典】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译文】

    容貌是骨体进一步的外在表现,观之可以弥补我们在“骨相”上品鉴的不足。情态是精神的显露,能清楚表明人的精神状态。长久地关注某人要重在发现其精神内质,初见某人则应注意其情感态度。举止有大家风范的人,他的羞涩情态都显得优雅得体;而不成熟的人越是叫嚣得厉害越暴露无遗。观人要在大处分明清浊,小处观其行止,最后得出结论就可以取舍。

    情态弥补神之不足

    曾国藩对“情态”十分重视。“情态”与平常所说的“神态”有没有区别呢?曾国藩认为,“神”与“情态”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是里与表的关系。

    “神”蓄含于内,“情态”则显于外,“神”以静态为主,“情态”以动为主,“神”是“情态”之源,“情态”是“神”之流。

    “情态”是“神”的流露和外现,二者一为表,一为里,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情态者,神之余”。如上所述,如果其“神”或嫌不足,而情态优雅洒脱,情态就可以补救其“神”之缺陷,所以说“常佐神之不足”。

    任何一个人,其性格作风、思想境界、专业能力、学识水平等,也就是曾国藩所言“情态”与“神态”,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人越变越好,小才变为大才,歪才变为良才;有的则由好变差,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所以要于万千人当中寻得人才,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人。

    早年的李鸿章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并且带有一种虚伪性,远非重朴质的曾国藩所能看得上。但曾国藩看出李鸿章确有才干可用,日后必成大器,遂予重用。在后来长期的磨炼中,李鸿章逐渐改变其浮巧和锋芒毕露的弱点,越发稳重和坚忍,最终青史留名。曾国藩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的确高人一筹。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别人家,众人多嫌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汉丞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保举其为大将军,并鼓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

    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就只能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介武夫、无能之辈,一代人才就会被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人家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大家都知道,日行千里的良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就会被牵去与驴骡一同拉车;价值千金的玉璧,如果没有善于鉴别的玉工,就会被混同于荒山乱石之中。对于人才,如果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其潜力,就会使其被埋没。

    具有潜质的人犹如待琢之玉,似蒙土的黄金,暂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若没有独具慧眼的“伯乐”,是难以被发现的。

    千里马若不遇伯乐,恐怕要终身困守在槽枥之中,永不得向世人展示其日行千里的风采。许多具有潜质的人都是被具有发展眼光的“伯乐”相中的,得到了发展成长、施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才获得成功。

    在发现“千里马”之后,用人者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鼓励他在公开场合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样做为的是增加他对你的信任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表明他的建议受到你的重视。

    视他为管理工作上的一项挑战,有些管理方法,对待水平较低的下属或许绰绰有余,而在优秀人才眼中,你只是代表一个职位、一个头衔,并不表示你的才干胜过所有的人,要他们全听你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给他明确的目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卓越的人才行事都异于常人,但又会有出乎意料的成功。你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定会感到被看重而满怀工作激情。

    对他突出的贡献给予特别的奖励,在你还没有给他更高的报酬时,一些特别的奖励是必要的。对于他对公司突出的贡献,如无特别待遇,他的动力就会减弱,但不表示他不再追求进步。

    适时地赞美他的表现,不要担心他会被宠坏,在他有了杰出表现之后,适时地加以称赞和鼓励。假如你对他冷漠,会使敏感的他以为你嫉妒他。

    推荐一些对他有帮助的书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将卓越人才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学习新事物,不断地工作将使他精神疲累。

    总之,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和卓越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久注观精神,乍见观情态

    “神”与“情”常被合称为“神情”,似乎二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二者相去颇远,大有区别。“神”含于内,“情”现于外;“神”往往呈静态,“情”常常呈动态;“神”一般能久长,“情”通常贵自然。总之,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曾国藩认为,“乍见观人情态”,这是一个识人的捷径,尽管可能会有遗漏之处,但总能看个大概,可为进一步的观察做好准备。

    识人难,有识人者与被人识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识人者,初次见面往往受情绪干扰、感情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人识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合,会给辨别贤才者带来困难,所以在观人情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露声色地旁观

    识人才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能超脱地对人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被观察者只有在缺少戒备心理,很少以取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淳朴的“真容”。

    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才能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其中要注意:

    (1)嫉妒心强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过于强烈,就是严重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2)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是否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顾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视行为。

    (3)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办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严肃,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4)轻诺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揽,真正做起来却一拖再拖,且会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2、面对面地直接观察

    旁观法识人主要是旁观,而面对面地直接观察却要做正面接触。“识人之道”有七条: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选出所需的人才。

    3、观其周围的朋友

    相人观友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不外乎有三: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性格上的一致,人们往往自然趋于贴近;由于利益上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努力;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同,而自然相互同情和帮助;由于事业追求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奋斗。正所谓:“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2)人对交友是有一定选择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年龄相近,性格比较一致的朋友;爱好相近,追求比较一致的朋友;文化教养相近,谈吐比较一致的朋友;处境相近,爱憎比较一致的朋友等。因此而形成群友的才德较为相近的情况。

    (3)朋友之间有着重要的“同化效应”。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某些年龄、性格、文化、爱好不尽相同的朋友相结交,但是,这些朋友群体频繁接触,甚至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小环境”,其中品质、爱好相近的大多数人必然对“不大一致”的少数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逐步地同化着少数人,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而造成大多数朋友之间的相近性和一致性。正如荀子所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应了管子所教:“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正为我们识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相人观友法”,这是初次直观识人的一个良方。

    情态有四:柔弱、狂放、疏懒、周旋

    【原典】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译文】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柔弱之态、狂放之态、疏懒之态和周旋之态。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是人的内心本色的外在表现,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哗众取宠,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则是败类俗流。只要分辨出情态的大概状态,就能有二三成的把握看清一个人的将来。

    情态四种,各具风流

    曾国藩指出了四种形态:弱态、狂态、疏懒态、周旋态,并给它们下了定义,作了对比和定性分析。文字不多,但微言大义,言近及远,值得借鉴。

    “弱态”之人,性情温柔和善,平易近人,往往又爱多愁善感,“细数窗前雨滴”,缺乏阳刚果敢之气,有优柔寡断之嫌。即所谓的“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不重不轻证候,甘心消受,谁教你会风流”之人。

    但这类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于内心活动敏锐,感受深刻,若从事文学艺术事业或宗教慈善事业,往往有可能做出一定成就。这种人心事细密,做事周全,易叫人放心,但不太适合做开创性的工作。

    “狂态”之人,大多不满现实,愤世嫉俗,对社会弊病总喜欢痛斥其不足,个人品性往往是耿介高朴,自成一格。正因如此,难以与其他人打成一片,团结合作精神不是很好。但这类人有钻劲,又聪明,肯发奋,持之以恒,终能有过人的成就。历史上如郑板桥等人,就属这一类。但过于狂傲,失却分寸,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如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又不肯遵军纪,随便乱说,掉了脑袋;祢衡,年纪轻轻的,不仅不服人,还公然擂鼓大骂曹操,丢了性命。他们的死,不能说曹操毫无责任,但与他们自己的狂傲不羁也不无关系。

    具“疏懒态”者,大多有才可恃,对世俗公认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不以为然,满不在乎,由此引发而为怠慢懒散,倨傲不恭。这种人,倘若心性坦诚而纯真,则不仅可以呼朋引类,广交天下名士,而且在学术研究或诗歌创作上也会有所成就。疏懒往往只是他们人格的一个侧面,如果某种事业或某项工作确实吸引了他们,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孜孜不倦,勤勉无比。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疏懒不堪,但有一点则是无疑的,即断不能做官,上官一般不会选择他们作为下官,而他们既不善与同僚相处,也不善于待人接物,更不会奉承巴结上官。

    他们这么做多半是因为不愿在这些人际关系方面去浪费精力和时间,因此他们宁愿挂冠弃印而去。如陶渊明,做了四十多天小官,毅然辞职而去,宁愿去种田,“带月荷锄归”,种种地,写写诗,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日子。尽管生活很艰苦,他也自得其乐,绝不为五斗米向上官折腰。

    具“周旋态”者,智慧极高而心机机警,待人则能应付自如,接物则能游刃有余,是交际应酬的高手和行家。这种人是天生的外交家,做国家的外交官或大家豪门的外掌柜,任大公司或大单位的公关经理,都能愉快胜任的,其办事能力也很强,往往能独当一面。假若在周旋中别有一种强悍豪雄之气,那么在外交场合,必能折冲樽俎,建功立业。古人所谓“会盟之际,一言兴邦;使于四方,不辱廷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历史上盛传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等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然而,这中间仍需细细分辨,事物往往不会简单到四种类型就能概括一切,人之情态也如此:

    “弱态”若带“媚”,则变为逢迎谄媚之流,摇尾乞怜之辈,这是一种贱相。

    “狂态”若带“哗”,则为喧嚷跳叫,无理取闹之流,暴戾粗野,卑俗下流之辈,这是一种妄相。

    “疏懒态”若无“真诚”,则会一味狂妄自大,此实为招祸致灾之阶,殊不足取,这是一种傲相。

    “周旋态”若无“健举”,会城府极深,近狡诈、阴险和歹毒,这是一种险相。对这种人,倒是应该时时警惕,处处提防的,不能因一人之险进而乱了自己的阵脚,甚至败坏了自己的事业。

    用人之长,容忍所短

    四种情态都是人之根性,但并不是全部,只要有其他优点得以补偿,照样可以成大器。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兢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

    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挖空心思挑其毛病。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习。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有用的人。看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又是识人的一个诀窍。唐朝大臣韩混一日接待了一位经别人举荐来求官的年轻人。韩混置酒设宴招待他,席间,此人表现出脾气有些古怪,不善言辞,不谙世故。通常,这种人多不受喜欢,难被启用。然而,韩混却从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铁面无私、不曲不阿之长,于是,便命他为“监库门”(即现在的仓库管理员)。果然,自他上任之后,从无仓库亏损之事发生。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难以避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给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用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在试图寻找完美无缺的员工,他们眼中完美员工的形象总是品质、学识、能力、身体、团队适应能力都是完美和一流的。他们求全责备,很少有人合乎他们的要求。他们招聘来的人,往往是“全能型”的,没有明显的弱点,但却不是专业型的。这些人在完成具体的工作时,通常不如那些虽有缺点,但在某个方面有优势的人发挥得好。

    优秀的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总是优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做得多好为标准。

    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完人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工业时代标准的完人,可能成为信息时代标准的废人;在工业时代来说是“无用”的人,在信息时代来说可能是“优异”的人。

    所以他们在用人时,并不总是盯住员工的缺点,要去“消除”它;他们能够对无关紧要的缺点视而不见,专注于员工的特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管理者只盯着下属的缺点,不能容忍有缺点的人,那么就无人可用了。缺点和长处往往是共生的,在此方面的优点,在别的方面就可能成为缺点。过分果断就可能是刚愎自用,过分谨慎可能就是优柔寡断。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就要本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之才无所用,不要让人觉得怀才不遇。古人都知道用人不求其备,论大功不录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在很多人看来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的人,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大概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一个管理者如果想让手下都是没有弱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机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因为由于追求全面和均衡,他们往往在某个方面钻研不深而成为实际上的价值不大的人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科知识门类众多,知识飞速更新的年代,传统意义上的“全才”已经不可能存在。“成功者都是偏执狂”,追求完美就意味着平庸,往往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才最后获得成功。

    所以,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时,要能容人之短,对于那些有缺点或有争议的人才也要大胆使用,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其才干,从而帮助自己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原典】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译文】

    前面说了恒态,现在要谈时态了,这也是情态的一种。与人交谈时神游他处的人缺乏诚意;大家都在言谈欢笑,而他却独在一处冷笑的人深险难近,这样的两种人都不能与之建立情感。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极口称是,对于还未交往的人就刻意诋毁,这两种人属于卑鄙、庸俗、可耻之辈,不能与之合作共事。做事拿不定主意的人优柔寡断,为不相干的事大动感情的人为妇人之仁,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推心置腹。以上三种情态虽不能定下一个人的终身命运,而若能反以上三种人而求之,就可以遍结天下朋友了。

    察人要恒态、时态相结合

    恒态,直解为恒定时的形态,具体来说,就是人的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各种形貌在恒定状态时的表现,在这儿主要是指言谈举止的表现形态。

    观察一个人的恒态,对帮助评判他的心性品质有重要作用。

    时态,与恒态相对,直解为运动时的形态,时态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活动,无不打上环境和时代的烙印。脱离时代与环境而独立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连荒岛上的鲁滨孙也用着其他人造的枪和火药。通过时态,能充分体察出人的内心活动。

    古人由于各种局限,未能明确地提出“恒态”与“时态”相结合的方法,较多地注意了“恒态”而忽略了“时态”,因而缺陷不小。曾国藩在这方面则跳出了前人的框子而有所创建,明确提出“恒态”“时态”概念,由自发上升到自觉高度,在这方面比其他人大进了一步。这也是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的过人之处。

    古人并没能提出“恒态”“时态”的动静结合方法,而《冰鉴》却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实际上,恒态与时态相结合的方法,有辩证法的成分,能有效地避免机械主义的错误。

    恒态注重于眼观,时态注重的是实践。识人的经验告诉人们:眼观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识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识人,只能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即识人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诈面目是难的,假动作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于一世。

    识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识人不仅要听其所说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所做如何,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听舆论对人的评价,对辨别贤佞虽有参考的作用,但难以确定。因为舆论如出于别有用心而颠倒是非的人之口,好人可以被说成坏人,坏人也可以被说成好人。所以识人要务实,即要实事求是地弄清其人的行为,在事实面前,贤佞自可辨明。因此,看人要看其实践,从其人实践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实践是识人的标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界,屡有战功,升牙门将军。刘备任汉中王,迁都成都,物色重将镇守汉中,众论以为必是张飞,飞亦认为非己莫属,因刘备最信任的是关羽、张飞,而这时关羽在镇守荆州。可是,刘备却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位处前线,是蜀重镇,镇守汉中是独当一面,不用为众所称的虎将张飞,而被破格提拔一牙门将军负此重任,这大出人们意料之外,因而引起全军大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赞许。

    刘备以知人见称。刘备之所以知人,主要看其人在实践中如何。他选将用人也据此而定。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是根据魏延在战争实践中的表现决定的。魏延出身行伍,他学到打仗的本领来自实战,是以其卓越的战功获刘备赏识的。

    在实践中识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行为观察: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古今中外识人的方法之精华所在。

    古人说,善观人者索其终,善修己者履其始。就是说,善于观察识别人的人必须考察其所观察对象行动的最后情况,善于自我完善的人必然始终如一。

    总之,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即听其说话不如看他做事,看他做事不如观察其德行。

    优柔寡断者,不可谈心

    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做事只知因循守旧,而不知人有创新、陈规当除。因此,他们既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动手动脑能力都差。遇事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挑工作重担。因而,他们什么见解也没有,什么事也做不成,徘徊迟疑,犹豫不决,空老终身。

    “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如病中的小女人,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副病中女儿态。

    曾国藩对文中两种人一言评之为妇人之仁。这个评断正确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可以讨论。但文中所指的两种类型之人,确是存在于生活中的,要与这种人交谈共事,的确很让他人为难。须眉丈夫,整天如小女人一样扭捏垂泪,这种人能办什么事情?没有意志、没有头脑,全凭“夫君”做主,能有成就么?因而作者说,不足与之论心。

    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庸的人,由于具有坚定的信念,由于他们果敢坚决,最终成了人群中的佼佼者。而很多有才华的人却空有满腹文章,空有一身本领,依然在原地踏步。他们时时给人以无限的期望,然而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这都是因为他们如妇人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

    一个人发现他处于紧急关头,必须立刻做出决定的时候,尽管他明明知道从自己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来看,那一定不是一个成熟的决定。但他必须这样认为:他正在做一个当时情况下他所能做出的最佳决策和行动。人生中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这样做出的。

    只有独立自主、相信自己,才能让那些见异思迁、犹豫不决的人形成立刻行动、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一个人永远都不要让反复思考使你摇摆不定,从这边到那边,又从那边回到这边,老是在左右之间徘徊,试图平衡所有的考虑,做很多的无用功。决定一旦做出,就是最终的、不可动摇的,然后全力以赴,将决定付诸行动,即使有的时候会犯错误,也比那些永远在考虑、权衡、磨蹭的人要强。迅速做出决策的习惯养成之后,长此以往,他决策时的信心将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立的精神力量。

    果断的人,能够迅速、敏捷、坚定地做出决策的人,他的追随者会对他抱有信心,人们才会把他置于信任的位置。没有人愿意看到在责任重大的关键位置上有一个优柔寡断、经常拿不定主意的人。

    下面我们看一个纽约州选举州长的故事。一位知识丰富、天资聪慧而又颇受欢迎的候选人,被主持任免工作的政党领袖们视为最佳人选。当晚在举行任命会议之前,他们在餐桌上见面了。这位候选人的口味特别挑剔,他在每道菜上都要犹豫半天。

    “先生,需要野味吗?”点完菜后,服务员又问道。

    “你们有哪些野味呢?啊,鹌鹑!给我来鹌鹑吧——哦,不!这里有野鸡啊。如果方便,还是要点野鸡。”

    当服务员走了以后,他没有说什么,却表现得十分焦急不安。随后,野鸡上来了,他嘀嘀咕咕道:“我想我还是都要了吧。来一只鹌鹑。对,两种都来点儿。”

    但是,当两个盘子放在他的前面的时候,他极其不高兴地把它们推到一边,大声喊道:“全部拿走!我一点野味也不想吃了。”

    当晚餐结束后,他离开了餐厅。一种几乎没有异议的看法在餐桌上形成了。

    “不行,先生们,”一位领导人说,“这个人是这样的犹豫不决,他连自己吃什么都不能立即做决定,缺少当纽约州州长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人,他作为州长,以后可能是总统,他可以有别的什么缺点,但是千万不能在做决定时因为不必要的犹豫和耽搁而遭弹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