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鉴-刚柔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原典】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的道理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刚柔不足的地方要去补充它,若是过了头则要消减它。这样保持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刚柔的状态和阴阳的消长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若能辨识它,就可以更好地观察人了。

    刚柔并用,天人合一

    曾国藩认为,“神”和“骨”为相之本,有本才会有种子。“刚柔”是相的“先天种子”。换句话说,“神”和“骨”很重要,而“刚”与“柔”同样很重要,“辨刚柔”,方可入道。以阴阳、刚柔及五行学说来品鉴人物,其说由来已久。

    曾国藩认为人的“先天”品性与命运,可以通过“不足用补,有余用泄”的方法来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道家学说思想。特别是其“内刚柔”之说又对“外刚柔”的机械倾向做了补正,强调要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行来观察、品鉴人物,并重点分析了“粗”“蠢”“奸”三种人物的品性。这就由“外刚柔”的“五行命相”论,转而偏向于较为合理的“神鉴”论,如其所谓“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

    然而,太刚则折,太柔则靡。早年曾国藩在京城,就喜欢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作对,虽然不乏挺然特立、不畏强暴的意思,但也肯定因此吃过不少苦头,不然的话,曾国藩就不会认识到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实在不可有所偏废。

    三国时,袁焕貌似和柔,但他临大事,处危难,虽贲育之勇也不能超他。孔子提倡仁道,但在齐鲁之会时,奋然于两君之间,击退齐国挑衅,保持鲁君的威严,这是以刚济柔之勇举。蔺相如奉命使秦,完璧归赵,威武不能屈,然其让车于廉颇,顾全大局,道义相尚,这是以柔济刚之义举。所以刚以柔济,柔以刚济,刚柔相济,才能有理有节,成为政治上的铁腕人物。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古代政治家多贵柔尚宽,柔能接物,宽能得众,这是封建政治家的处世哲学,他们迫于人主的强暴,奸臣的谗言,不得不如此做人。

    封建政治家主张“事君惟敬”。张永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此可以事君。”昔萧何、吴汉立有大功,而萧何每见汉高祖,似不能言。吴汉奉光武,也非常勤劳谨慎。金日磾两子都受汉武帝宠爱,因戏宫女,日磾则杀之,恶其淫乱,恐遭族诛。顾雍父子深得孙权宠信,但顾雍老成持重,见孙子顾谭酒后狂舞,则呵斥道:“败坏我家者,必定是你。”徐达言简虑精,诸将奉持凛凛,而在太祖面前恭谨如不能言。宋濂侍明太祖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可谓忠厚长者。以上所列诸公,均忠谨奉上,宽厚待人,不矜不伐,不侮不凌,深得刚柔之术,所以得到善终。

    刚强待物必败事,狎侮对人必受辱。曹操性忌,所有不堪忍受者。鲁国孔融、南攸、娄生,均以持旧不虞见诛。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御之有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情,遂定为嗣。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但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这是理所当然。诸葛恪气凌于上,意蔑于下,所以不是善终之道,终于遭杀。隋代贺若敦恃功负气,每出怨言,以此招祸,临死诫儿子贺若弼说:“我以舌死,你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告诫他要慎口谨言。贺若弼并没有接受父亲的教训,居功自傲,好议人短,怨恨形于言色,终于坐诛。隋文帝谓弼有三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刘基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功居第一,然终不能为相,封拜亦轻,最后恩礼亦渐薄。原因是他过于刚直,得罪大臣与皇帝。以上诸公的结局,足为后人所警诫。

    颍川周昭着书道:“古代圣贤士大夫所以失名丧身倾家害国者,原因各不一样,但总结其教训,不外有四点:急论议一也,争名势二也,重朋党三也,务欲速四也。急论议则伤人,争名势则败友,重朋党则蔽主,务欲速则失德,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善终者。”

    可见刚与柔非特指一个人的个性,也是思想行为的表现,要掌握刚柔之术,当先端正思想路线,不急议,不争势,不重党,不欲速,以柔守之,以刚正之,刚柔相济,才能无往而不胜。

    刚柔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

    刚柔的道理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刚柔不足的地方要去补充它,若是过了头则要消减它。这样保持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是“刚”“柔”的理论基础。“刚柔,五行生克之数”。如果人观五行中的某一“行”不足,其他部位都可以加以弥补,即《老子》中所言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一“行”有余,其他部位却可以加以削弱。这就是比较中和平衡的“刚柔相济”。比如说,如果眼睛的形或神不足,而耳朵的神和形却有余,那么耳朵的佳相就可以弥补眼睛的不足,反之亦然。

    “不足用补,有余用泄”。这个思想在阴阳五行中是辩证的重要体现。比如金旺,所谓物极必反,刚极易折,则用水来泄金之旺;如水太弱,不足以济事,则用金来生水,助其弱势。这种总体观念,可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在运用“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时,应遵循事物消长之理——即阴阳均衡,刚柔相济,五行和谐统一的规律。

    《冰鉴》所言之“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矫;“柔”,亦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

    所以,若要问刚与柔哪个更重要,则有必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道家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

    常拟临终给老子遗教,教他处事贵在以柔,并以“齿亡舌存”之理告诉老子,认为柔是克敌制胜的根本,遇事以柔相对待,则天下事情都能办成。

    常拟生病,老子前去慰问,说:“先生病得厉害,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拟说:“你不问,我也将告诉你。我到故乡下了车,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不是说不忘故乡吗?”常拟说:“是的。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不是说要敬老年人吗?”

    常拟说:“是的。”

    常拟又张大他的嘴指示老子说:“我的舌还存在吗?”老子说:“是的,舌头在。”“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齿不存在了。”常拟说:“你知道其中道理吗?”老子说:“舌头的存在,这是因它有柔性;牙齿的落掉,这不是因为它刚硬?”常拟说:“是的。天下的事理尽在这里,我还有什么话再告诉你呢?”

    叔向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柔比刚要坚实,“两仇争利而弱者取胜”。韩平子问叔向:“刚与柔哪个坚硬?”叔向回答说:“臣年纪已经八十多岁,牙齿已经脱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有言道:‘天下最柔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的东西。’又说:‘人初生时柔弱,死时就僵硬。万物草木生时柔脆,死时就枯槁。’由此看来,柔弱者是乃生之途,刚强者是乃死之途。我是以得知柔乃坚于刚。”韩平子说:“这话有理,但你平时行为是好刚还是好柔?”叔向说:“臣也主张柔,何必要刚呢?”平子说:“柔是否太脆弱呢?”叔向说:“柔者被扭曲但不折断,廉洁而不缺乏,何谓脆弱呢?上天的道理很奥妙,按自然规律运行,所以它才无往而不胜,两军相攻而柔者往往获胜,两仇相争而弱者往往取利。”

    齐桓公列举自然、社会现象,说明遇事刚猛容易坏事。齐桓公说:“金属刚硬容易折断,皮革刚硬容易破裂,人君刚猛国家灭亡,人臣刚猛朋友断绝,为人刚猛与人不和,四马不和则奔驰不长,父子不和家道破亡,兄弟不和不能长久,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为什么柔弱胜于刚强?鬼谷子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说明之:“柔弱胜于刚强,所以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所以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所以积不足可以为余。”

    在自然界中,柔胜刚,举不胜举,水至柔,但能穿山灭火。老子认为,流水之所以能穿山、灭火,因水性最柔,一泻千里。在社会现象中,弱小之物能战胜强大之物,亦比比皆是。如小国战胜大国,弱国战胜强国,即为例子:越王勾践与吴战争失败了,被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然后请身为臣,妻为妾。但能不忘会稽之耻,发愤图强,十年生计。终于一战而擒夫差。所以老子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而孔子则提倡的“中庸之道”,执乎其中,不左不右,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此种学说成为后代处世的原则。曹操的谋臣荀攸是一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人物,“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策划密室,时人及子弟不知其所进言。”曹操每称赞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自己,不计劳苦,智慧可及,但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超过。”

    五行有合法

    【原典】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

    【译文】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称为“合”。如木生火,水生木,这叫作“顺合”。有顺合之相的人大多富裕,但不会显贵,就算显贵也只能是一时之事。又如火克金,但有时金也需火,此状况推及到水、木、土都是如此,这叫作“逆合”,有逆合之相的人,往往显贵非常。但是逆合之相又自有区别。金形人带些火形之相是好事,而反之火形人有金形之相就有可能只活到三十岁;水形人带些土形之相还好,若土形人有水形相,就会孤单到老;木形带金没有关系,金形带木,则恐怕会有刀剑之伤。另外的一些勉强拼凑的说法都是些杂芜之词,不能归入文人的正宗理论。

    形相于外,顺和为上

    古人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性质和象征意义,用类比取象的方法,把人的形体相貌以五种来概括,即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这与美术上对人头部的分类有共通之处。美术上把头部分为七种:目字形、国字形、田字形、甲字形、申字形、风字形、由字形。五行与美学分类在于其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本性一样。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人既然是宇宙中的精华,万物中的灵长,其构成元素也是金、木、水、火、土,当然也该合自然之性,因而说:“禀五行以生,顺天地之和,食天地之禄,未尝不由于五行之所取,辨五行之形,须尽识五行之性。”

    这个思想成为古代人才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五行象说》中讲道:

    夫人受精于水,故禀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

    这段表明,中国古人知道生物最初来源于水中,“人受精于水”这个思想可不简单。达尔文等西方生物学家论证的生命来自水中,比中国古人对此的论断迟了好几百年。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既然源自于动物,则脱不得自然生物的属性,因此用飞禽走兽比拟人形,也无不可。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仿五禽而成的“五禽戏”,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但古代相术把飞禽走兽与人形和相关性说得神乎其神,奥妙无穷,则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应对此持批判的态度。

    根据五行的分类,对各种形态类型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有诗证曰:“部位要中正,三停又带才,金形人人格,自是有名扬。”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亢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有诗证曰:“菱形瘦骨,凛凛更修长,秀气生眉眼,须知晚景光。”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聪明机智,多变。有诗证曰:“眉粗并眼大,轮廓要圆团;此相名真水,平生福自然。”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性格:情感激烈,性格暴躁,直来直去。有诗证曰:“俗识火形貌,下阔上头尖,举止全无定,颐边更少髯。”

    5土形人

    形貌:敦厚壮实,背隆腰圆,肉轻骨重,五官阔大圆肥。

    肤色:黄色。

    声音:浑厚悠长。

    性格:仪态安详,举止缓慢而稳重,冷静沉着,但城府很深,难以测度;待人宽厚,讲信用。有诗证曰:“端厚仍深重,安详若泰山,心谋难测度,信义重人间。”

    这五种类型的人,是五行的推衍,天下所有人的形貌不外乎来自于此。

    这里应注意的是,以上五行的分类方法,是标准型的金形人、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土形人,是非常典型的标准相,可以称为五形正局,是上等中的上等,充分合局而无丝毫驳杂。但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长相完全相同的人,而要合于五形正局的,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如果合于五形正局,便为上佳,但这大千世界中不计其数的众多兼杂,该如何判断呢?仍然是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若五形为彼此相生,为贵;五行相克无序,呈杂乱战克之势,为凶。《老子》讲“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有佳相去弥补不足之处,也可作贵相论。对于众多兼相,要真正判别,需要比较丰富、高超的经验和技巧。

    《冰鉴》曰:“顺者多富。”金、木、水、火、土之间辗转相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运势流畅,前景必然如顺势之流水,乘风破浪而无险阻,在做生意方面自然会得心应手,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生意要顺着做,因此这种人发财很容易。但他们却难以升高贵,握重权,建立功勋的可能性更小,有富少贵,不能说富贵双全。古时可以用钱买官做,即使如此,他们的贵也在沉浮之间,一起一落,不会很长久,贵也只是小贵。

    “逆合”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如火克金,但金有时能合火,即是说金无火炼不成器具;如土克水,但水有时又能合土,即有土无水则不能滋养万物。因而水与金、土与火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以均衡成势为宜,不能偏废,有了偏废,自然会败相。五行之间势力均衡,五行和谐不冲战,各守其位,相辅相成,共成奇崛之势,这种自然就是贵相,且能“其贵非常”。有诗云:“无病不是奇,有病方为贵。”有病有救,可以成贵。有病无救,不为佳。

    “金形带火,其贵非常;火形带金,三十死。”前一句上面已解释;后一句是说,火中有金,金既不能助火势,反而让火势不纯,形成驳杂凌乱之火,金又不能占主导地位,弄得金火交战,其势自然危险,本身也就难以存身了,因而谓之“三十死”。

    “水形带土,其贵非常;土形带水,孤寒终老。”水势本来汪洋恣肆,如无土为堤为岸来约束,会成为水灾,不利于事。有土为堤为岸,则水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益的东西,因而会贵。但水多土掩,且水生木,木克土。如果土形兼有不纯之水形,由于水土相仇,就会“孤寒终老”。

    “木形带金,其贵非常;金形带木,刀剑随身。”木没有斧头砍伐,没有刨刀等的雕琢,不能成为有用之木,而且,金生水,水生木,也有助木势,因而木形带金,其贵非常。金形带木,由于木能生火,火来冲金,自然会坏金之质,败金之势,所以有刀剑之祸。

    “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除以上几种相生相克有理有节的“逆合”外,其他“逆合”没什么可取的,都是“杂格”,自然不会富贵,名利艰难。这种情况,用在文人身上无什么效验,因此“不入文人正论”。这种思想,当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的影响。

    谦虚忍让,柔以待人

    好强争胜,表面上看起来是益与福,其实却是损与祸;谦虚忍让,表面上看起来是损与祸,其实却是益与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谦虚忍让,柔以待人。“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说得太妙了。“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这要求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要“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

    一个人有善行,若自夸则会被人小看,因此不要自夸自大;一个人有才能,若自己显耀会使人生厌,因此不要自我显耀。

    君子谦让,其举止不敢逾越礼仪的准则,其志向不敢凌驾法度以外的轨道,对内勤奋来求自济,对外则谦让来展现敬惧。因此怨恨与灾难不会找上门,而能长保荣耀与福泽。譬如舜因有谦让之德,而能名扬四海;汤礼贤下士,其圣敬之德乃日益精进。

    小人争胜,常会自夸自己的才能和功荣,喜好凌驾别人之上。因此,当他在人前时,别人会伤害他;当他立下功荣时,别人会毁谤他;当他惨败时,别人会幸灾乐祸。人们往往因为竞争激烈,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乘虚而入。比如郄至自以为智能过人,终遭杀身之祸;王叔喜欢与人相争,最后被迫逃奔其他国家。

    总之,谦让是繁盛与进步的最好途径,君子最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仕途青云直上;争胜是毁坏与闭塞的险途,是小人的险径,因此寸步难行。谦让与争胜,优和劣,成和败,在此就非常清楚了。

    分析争强好胜者的心理特点,可知其必定自毁的原因,根本在于不能做到谦让,于是构成矛盾冲突,终于由自矜好争造成自我毁害。

    好胜的人,以处在人前为速锐,以处在人后为留滞;以在人之下为卑屈,以踩在人之上为异杰;以谦让对手为耻辱,以凌驾他人为高厉。他们不思自己责问自己,只知一味以亢奋对待别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当他们以亢奋的态度对待贤者时,贤者会谦逊地居他们之下,就像廉颇对待蔺相如,结果两人相安无事,双双得利。当他们以亢奋之态度对待暴戾者时,必定会造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既然造成敌对,那么是非必定混淆难以弄明白,既然是非混淆而难以弄明白,那么与自己毁灭自己又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是非混淆的情况下,听者虽然不会相信单方面所陈述的全部内容,但会相信一半;同理,另一方面的说法,听者也会相信一半。综观双方的陈述,各有一半为听者所相信。当有一方说自己有理的一面时,另一方必定会以相反的话加以反击,这么看来,凡是负气和相争,不过假借别人的口来毁灭自己而已。再说因言辞激动导致拒力相争,自己既然会殴打别人,别人也会殴打你加以反击,这其实也是借别人的手来殴打自己罢了。

    别人为什么会用口或手攻击你呢?那是因为对方心中累积很多怨恨,在恰当的时候就会借题发作出来。要避免“易口而自毁”“代手以自殴”,必须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责问,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识人刚柔,偏才可用

    【原典】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八九矣。

    【译文】

    五行只是刚柔之气的外在显现,称为外刚柔,而内刚柔指的是喜怒情感,激动程度和心态城府。喜怒情感表现得很强烈,但又转眼即逝的人,其气质近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该兴奋时也激动不起来,这种人气质有些愚笨。考虑事情时开始想得粗浅,但转念则能深思熟虑,这种人较为机智。内心机智的人往往能够功成名就。粗蠢愚笨的人比常人高寿。而十分机智的人倘若豁然达观,就会有不凡的成就。粗莽而做事不周密的人则必然半途而废。从内刚柔这方面观察人往往被忽视,而且人们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从内刚柔看人的心性

    曾国藩在《冰鉴》中有“喜怒、跳伏、深浅”论及人心内阴阳之气变化,既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又指沉静、急躁、胸有城府等各种性格。

    具备某一方面特长的人,不是亢奋就是拘谨,不是偏刚就是偏柔,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即使有的知道自己缺点,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吸收别人的优点以改进自己的缺点,反而一味地否认,甚至以攻击别人的缺点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因此,他们自以为是,亢者愈亢,拘者愈拘,最终使自己无法改进。

    申徒狄是商朝谏官。商纣王残暴无情,申徒狄屡谏不听,最后采取最激烈的谏诤——死谏,他抱石投河而死。屈原《楚辞·九章》云:“望大河诸洲之兮,悲申徒之抗迹。”其中哀悼的申徒即申徒狄。这是亢者愈亢。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人。他对晋文公忠心耿耿,当晋文公流亡时没东西吃,他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回国后,赏赐文武百官,却没有他的份。后来他与母亲隐居山上,晋文公为引他做官,放火烧山,烧死了他。此谓拘者愈拘也。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在一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任何人如果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自己的长短之处被认识之后,能够进一步挥长弃短、肯定自己、纠正缺点、改善自己,那就更困难了。所以老子才会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针对上述偏才的性质与优缺点,刘邵作了更深入的剖析,现分别说明如下:

    (1)强毅之人,这种人狠强刚戾,不以狠强为警惕,而以柔顺为挠弱,与唐突之心相抵抗。这种人可以进行总体规划,但不能仔细观察其细微之处。

    (2)柔顺之人,宽恕容忍而又优柔寡断,不根据事物整体情况加以考虑,遇事常强加忍之。这种人可以应付一般事情,却不是办大事的人。

    (3)雄悍之人,对待事情勇敢奋起,但往往对事物缺乏警惕性。这种人可以克服困难,却不能遵守规定。

    (4)惧慎的人,畏惧、谨慎小心地对待事情,但性格过于软弱,而且猜疑心重。所以这种人可以保住自己,却不能树立节义。

    (5)凌楷之人,对待事物专断,常以雄辩的外在表现,掩盖其内在专断之心。这种人可以坚持正义,却不能使众人心服而依附之。

    (6)辩博之人,这种人能言善辩,对语言泛滥不加以警惕,因而在理论上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上却一窍不通。

    (7)弘普之人,博爱而又周到融洽,但在交际上往往广结朋友,不注重选择对象。这种人可以抚慰众人,却不能端正风俗。

    (8)狷介之人,廉洁而能激浊扬清,不怕道路狭窄继续走自己要走的路,对于好、坏界限清楚,以弘普为污浊而增益其拘谨之心。这种人可以固守节操,最终却往往走不通。

    (9)休动之人,一味地攀登与超越,以沉静为停滞而增果锐之心。这种人可以进趋在前,却不能容忍自己居于别人之后。

    (10)沉静之人,前思后想而考虑周密,遇事反应较为迟钝。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不能敏捷而速达。

    (11)朴露之人,质朴诚实,不以其诚实作为做人的一种标准,却用奸诈手段来表露其诚实。这种人可以确立信用,却不能衡量事情之轻重。

    (12)韬谲之人,足智多谋,不以其谋略之离正为警惕,以忠贞为愚直而贵其浮虚之心。这种人可以佐助事务,而不能矫正违邪。

    刘邵对上述十二种偏才的剖析,非常细腻与传神。其实我们的四周(包括我们自己)就有许多此类的偏才,读者不妨仔细去观察与琢磨。把周围的人全归入这十二种,认真加以分析,或许你将会有新的发现。

    从偏才要进而为德行,再从德行进而为中庸、圣人。这固然有赖于学,使质性不致过亢而偏刚,亦不致过拘而偏柔,所以说“夫学,所以成才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恕,取强毅之刚毅而去其激讦,取柔顺之宽容而去其寡断,所以说“恕,所以推情也”。

    在人性论中,刘邵是个顺气的支持者。人物禀气而成性,性就是天生的质性,人一出生就有质性,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是人的情绪而不是人的质性,因此认识一个人必须识其质性。这么说来,靠“教之以学”与“训之以恕”,根本不可能改变天生的质性,所以说“偏才之性,不可移转矣”。由此指出了才性鉴定的心理障碍。

    刘邵认为,按偏才的质性加以学习,学习只会增加他的偏,根本不能改变其偏而成为全才的人,所以说:“虽教之以学,才成而随之以失。”可见,偏才固有的本性,非学习所能改变。“学”虽然可以使人成才,但成于此,失于彼,偏才之人不可改也。

    同样道理,“训之以恕”也只能顺应他原来的性情,后天批评、教育批评对其本性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越教越偏,所以说:“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

    因为推己之情各从其心,自然会造成信者逆信与诈者逆诈的现象。“信者逆信”的意思是:因为自己讲信用,就认定人人都讲信用,于是诈骗者能得逞。“诈者逆诈”的意思是:因为自己诈骗,就认定人人都是骗子,于是讲信用的人就无辜被怀疑了。

    偏才之人,固守本性,推己之情,各是己能,何道之能人,何物之能周,所以说:“故学不人道,恕不周物。”

    总之,刘邵认定,人因禀气之不同,必定造成质性上的差异,此天生的质性既不可改变,亦不可培养。若要改变它,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质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人应依其质性,发挥其长。

    既然偏才的质性,既不能“教之以学”,又不能“训之以恕”,那么领导者就不能要求手下人多才多艺,而要注意挖掘各人的特长,因此必须掌握“用人之才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的原则,用人之长处,忽略其短处。这是对偏才的正确认识。

    缺乏激情的人愚笨

    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该兴奋时也激动不起来,这种人气质有些愚笨。

    《冰鉴》所言之缺乏激情的愚笨之人,其实就是现实当中的庸才。庸才是没有能力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但也不会创造什么效益。以下三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对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给予肯定的回答,那此人一定是个庸才。

    (1)他做的工作是否低于你所要求的标准?这个人的工作成果在质量上和在数量上低于你所能接受的标准,他的工作数量低于他每天应该完成的数量,这个人没有按照你为他建立的规章制度工作而自己另行一套。如若是这样的话,那他就是在白花你的钱,他对你来说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2)他是否妨碍别人工作?若你经常发现他在员工之中制造混乱,干扰别人工作,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甚至由于自己马马虎虎的工作作风,影响同事们的上进心。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就确定无疑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他不仅会妨碍你的工作,更会妨碍别人的工作。

    (3)他是否会对整个团体造成损害?任何一个团体的声誉都会因为其中一名成员的不体面的行为受到损害,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在这个团体的其他成员之中制造混乱或者把他们推到混乱的边缘。例如,一个爱惹麻烦的推销代表能给整个公司带来不好的名声。

    凡有上述表现的人,无可置疑是庸才,是不足以重用的。要想识得真正的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识人禀性知其优劣。

    禀性,即一个人先天而来的性格特点,或曰天性。每个人的禀性都会对他的成才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禀性是时刻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中的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每当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时,就会不自觉地让其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对于不同禀性的人才,要使其向着有利于他禀性的方面去发展,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一个人本来还有一点儿辨识的能力,看问题还比较准,但禀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也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在初募湘军时,每天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而又不善于说话的乡下人,便连声说“好、好”,表示可以选上;如果看到近城市的人,或爱说话的人,则“唔、唔”两下,表示不可选上。因此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很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仆弟继,义无反顾。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是因为禀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这种识禀性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其二,识人实践知其才能。

    凡是谋大事创大业的人,大都很注意发掘和使用人才,如刘备之用诸葛亮、刘邦之用萧何、秦始皇之用商鞅等,用人的方法是:必须发掘对方的优点,容忍他的缺点,使人有被重视的感觉。以这种方法接近对方,逐渐喜欢他,然后活用他的长处。

    其三,识人争辩知其才学。

    宋朝时期大帅宗泽曾对初出茅庐的岳飞说:“你的英勇与智谋,武艺与才气,就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但是只擅长野战,还不是万全之计。”宗泽非常喜爱岳飞的才华,因此,有意对其栽培,使其了解并精通更多的作战方法。有一次宗泽给岳飞一张作战的阵图,岳飞接过阵图仔细看了以后,便对宗泽说:“古今时代不同,平地和山险不同,怎么能根据一定的阵图用兵?”宗泽反问道:“像你这样讲,阵法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岳飞回答说:“列阵而后战,乃兵家的常规,但其运用之妙,却存乎一心。”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心中十分佩服,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证明了宗泽的判断是正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