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十思疏与管理者的修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治国经典之作《十思疏》

    “十思疏”是这样写的:臣听说冀求树木长大的办法是必须先固植它的根本,希望水流长远的措施是先疏浚它的源头,殷盼国家安定的途径是先累积德义。水源不深而希望水流长远,根本不固而冀求树木高大,德泽不厚而殷盼国家治理,是不可能做到的。

    人君肩负国家重任,处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永远尊重上天的大德,永保无疆的福祉。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积聚深厚的道德,不战胜自己的贪欲,这也是伤害根本以冀求树木茂盛,堵塞泉源而希望水流长远的方式啊!大凡国君元首,承受上天的大命,无不因为多忧多虑而德行显著,后来事业成功了,德行就逐渐衰退。有善始的帝王确实很多,能善终的帝王却很少,岂不是创业容易,而守成艰难吗?从前创业的时候,力量有富余,如今守住天下却感到力量不足,这是什么道理呢?

    臣的意思是,人君在忧虑困难的时候,必定竭诚以待下,等到得志以后,则变得纵情傲物。竭诚则仇敌、胡越(指南北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团结成为一体,傲物则骨肉变成路人。即使用严刑来督责,用威怒来恐吓,结果大家也只图免去刑罚,而不会怀念恩德,外表恭顺而内心不服。怨愤不在大小,其可怕之处皆因为怨愤者是百姓,他们如同水一般,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理应留意戒慎!用腐朽的绳索套住飞驰中的马车,其危险性可以忽视吗?

    统治人民的君主,如果真能做到产生欲望则思知足以自我警惕;想有所兴作则思知止以安定人民;想到位高势危则思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满则思江海有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猎则思包围三面以免杀绝(即留下一面以作生路,以免赶尽杀绝,有伤好生之德);忧虑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忧虑蒙蔽则思虚心以接受臣下的意见;担心听信谗言,接触坏人,则思端正自己,斥退奸恶;进行赏赐时则思不因一时的高兴,错误地赏赐;惩罚时则思不因个人的愤怒而滥施刑罚。如果能做到这十思,又能发扬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选拔贤能而任用,听从正确的意见,那么智者会尽可能发挥他们的计谋;勇者会尽可能使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会广泛的布施恩惠;诚实的人会贡献他们的忠诚;文官武将争着效力,君臣之间相安无事。这样可以尽情享受豫游的快乐,可以保养得像松、乔(指古仙人赤松、王乔)一般的长寿,可以像尧舜那样弹着琴垂拱而治,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替部下处理公务,致使劳累耳目,损害无为的大道理!

    太宗收到魏征多份表疏,尤其看到这“十思疏”,不禁感动。他亲手写了一份答诏,说:“看到你连续几次直率、规谏的奏章,实在忠诚有加,言辞恳切精辟,阅读时竞忘了疲倦,常常到深夜。如果不是你对国家感情深,启发朕的情义重,怎么会把治理国家的好计谋,写在奏章上,补救我的不足。朕听说晋武帝自从平定吴国以后,就一味地追求淫逸的生活,不再留心于政治。他的太傅何曾某天退朝,告诉儿子何劭说:‘我每次进见主上,不见主上讨论治理国家的宏图伟略,只是谈谈日常的生活琐事,这不是传于子孙之道。你们或许可以避免大祸,但是孙子辈必定遭遇动乱。’后来他的孙子何绥,果然死于八王之乱。先前的史书对此事引以为美谈,说何曾有先见之明。朕的意思绝不以为然,何曾不忠,罪过大得很。作为人臣理当上朝时竭尽忠心,退朝时考虑为君主补救过失,促进君主的美德,匡救君主的恶行,以此态度共同治理天下。何曾位极人臣,地位高,名气大,应当直辞正谏,论述治理国家的办法,然而他却退有后言,进无廷诤。这种行为以为是明智之举,岂不荒谬!国家危险而不扶持,何必用他当宰相。你的批评,联看过了!联要将它放在几案上经常阅读,希望晚年能得善终,不让尧、舜的良政专美于往日,不让刘备、孔明的交情高出于当今。等待你再报朕以嘉谋,不用顾忌有所冒犯而不必隐讳!朕将要虚怀若谷,排除杂念,静候德音。”

    (二)“十思”与“吾日十省吾身”

    魏征的“十思疏”全面地、深刻地总结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所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了避免错误的修身之道,是一篇修身治国的经典之作。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者是一篇极好的修身教材。“十思疏”里提到的十种借鉴,也是我们今天任何一个管理者必须借鉴的。时时地以此为镜对照自己,要求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就不断地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错。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警示,我们可以根据魏征的“十思疏”提出“吾日十省吾身”,即在生活方面是否做到俭朴;在待人方面是否做到谦虚;在做事时是否虎头蛇尾,不能贯彻始终;在行使权力时是否滥用职权;是否每天都在考虑自己的私事;是否经常嫉才妒能,而不是为他人的才能而高兴;自己是否不能听取逆耳之言;自己是否经常能有成人之美的善心;赏罚是否分明,是否得当,是否适时;决策时是否好大喜功。

    在修身过程中,还必须做到时时刻刻收敛身心,谨慎小心,做到“主敬”。正如宋明理学家二程提出的“进学在致知,涵养须用敬”,“入道以敬为本”,强调“主敬”为道德修养的根本。朱熹进一步提出,主敬的功夫是儒家修身的第一要义。其次还必须重学,学习是一个人实现人德的重要途径,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我做起。儒家认为学习在道德修养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天赋的德行保存起来,然后发扬光大;只有通过学习也才能把丧失的良心重新寻找回来。再次,还需力行,学而不行则无异于不学。道德修养需要学习,但决不能仅停留在文字学习上,应该在道德实践中去锻炼,把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身体力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