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中国历代为政者识别人才的常用方法。墨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主张:“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通过言行观察一个人是识人的一种重要方法。
考察法:要考察一个人,可以通过面谈来了解他,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考验他。
调查法:是通过对被考察者本身的为人处事和他周围的人来调查了解一个人。孔子认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评价一个人,不能偏听偏信。
考核法: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循名责实,多方考核。”按现代的管理方法来说,就是重视绩效考核,实施责任目标管理。
(一)宰相的条件
1.宰相的条件
在无官无职时,观察他跟怎样的人物交往;在他积蓄很多钱财时,观察他把钱财花在什么地方。
——李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幕宾中的幕宾”之称的战国时代魏国人李克,在魏文侯问他:“该用怎么样的人当宰相?”时回答的一句名言(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
无官无职时,既无地位,亦无头衔,可以说是赤裸裸的一个人;在这种境遇下交往的朋友,必然是推心置腹,无所隐瞒。如果他是个不足道的人,这时候集在他身边的,必然都是低俗的人;如果他是个有大器的人物,即使无地位和头衔,还是有一群大人物围在他身边。
日本一位名人曾经提到一个人在无官无职时应有的态度,说道:“我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大好人,所以,对人世间的行市,可看得一清二楚。所谓的身价,是时涨时跌的,上下之间,最长也不会超过十年。因此,身价大跌时,只要隐忍一段时候,它就会再次上涨,大可不必忧心如焚。你瞧以前被骂为大奸人的我,如今不是成为伯爵大爷了?”
说到观宰相的第二个条件——富视其所与(有钱时看怎么花钱),再没有比如何花钱更难的了;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有时可以从这里反映出来。一个人如果握有财富时,只知金屋藏娇,玩物丧志,这种人的器识就不值一道。
李克除了上面所说的话之外,又列举了鉴人的三个要秘:“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达视其所举。显赫时看他推荐什么人,则可从他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和被推荐人的素质看出他的品德和才能。如果是出于公心,那么,对素质高的人,他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如果私心很重,那么,他就会不分素质高低,只推荐“自己人”,压制“圈外人”。
穷视其所不为。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则可以观察他的做人原则。如果见利思义,就会“不为五斗米折腰”;反之,如果见利忘义,就一定是小人。
贫视其所不取。贫贱时观察他所不取的,则可以看出他的气节。“士可杀不可辱”就是一种气节。
2.观人举止
走路的时候,上身前倾、摇头蛇行,实在不雅观;又像鼠雀那样,迈小步晃晃荡荡地走,或是折腰、歪着头走,均非所宜。
——《相书》
此《相书》的作者是辅佐明永乐帝的袁柳。他常常说:“一个人被正面监视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端正姿势,摆出招架的态势来,所以,容易蒙混一时。可是,一个人的背影,就无法隐瞒他的个性。只要仔细观察对方的背影,他的弱点就尽展眼底;尤其当你发现对方颈后的肉瘦得可怜时,就可以判定他必然不久于人世。从一个人的走姿,可以看出他的个性。一步步踏实向前,挺胸阔步——这种人必然器宇不凡,可以重用。”
某影星写道:“电影中的演技,最难但最有挑战意味的,是背着摄影机拍的镜头。这种动作如能演得好,可以说是一流的影星。我从影之初,就屡次拍过这种镜头,因此,早就养成不怕摄影机从任何角度来拍我了……”
禅道讲究调身、调息、调心的初步训练,先是注重姿势的调整,而后调整呼吸,直到明镜止水之境。
嘴上经常挂着高深理论的人,如果让他就地一坐,只看坐姿就立可判断他是不是个人物。我们常说的“端其姿容”、“正襟危坐”,可不仅仅是形容词,它含有“精神准备”、“预期行动”的意思;整整衣容,正是表示“有了决心”,而非只重表面上的衣着而已。
仪态举止,关乎气质修养,不可不慎!
3.绵里藏针
笑里刀剔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元代石君宝《曲江池》
这句话极言外貌和善、内伏机关的柔中有刚的行为所具有的功效。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有正有反:笑里藏刀,属贬义,奸诈浅露,为小人之术;绵里藏针,属褒义,深藏自守,为君子之策。毛泽东曾称赞邓小平:行方思远,绵里藏针。
明朝武宗时,宁王宸濠起兵叛乱。当时任巡抚的王守仁平乱后,逮捕了宸濠,囚在浙省。此时,正赶上皇帝南巡。一些奸臣妒忌王守仁的功劳,散布流言,说王守仁开始与宸濠同谋,在听到朝廷大举出征后,才逮捕宸濠以开脱自己;同时,又令一些人冲撞挑衅——但王守仁镇静自若,不为所动,以礼相待。恰好有两个宦官到浙省,王守仁设宴招待他们,极为周到。酒饮到一半,王守仁屏退左右,拿出两箱书简给两宦官看,原来都是他们勾结叛逆者的往来信函。王守仁把这些信件全部交给他们,两个宦官颇为感动。王守仁绵里藏针,挟制宦官,免于遭祸——这与宦官回朝从中斡旋有关。
绵里藏针也可以理解为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有人也称之为双重性格。
4.大智若愚
君子具备博识、仁德,但丝毫不把它显露于外,所以,看来像个傻傻的人。
——老子
有人批评中曾根时曾如此说:“你也知道,画龙的时候,上面总要添朵云彩,因为,没有云就无法刻画出龙飞腾的气势。也就是说,云对龙而言,是一种包装,一种不可缺的东西。没有云,就显不出龙的神韵、气势。人也跟龙一样,平时要躲在自己的云层里,隐蔽行迹;偶尔从云间隐隐约约地露一露鳞腮或爪子,这就够了。哪有像你这样,脱光了一身,把自己的一切全都露在别人面前,到处乱跑、乱嚷,岂不是傻到顶点了吗?老子‘大智若愚’的格言,你难道没听过呀?”
学问和教养,人人必须具备;可是,经常觉得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也是理想的经营者。
老子说,人要摒弃“骄气”、“多欲”、“淫志”、“熊色”(专心于博得喝彩的表演,以期推销自己的模样);如此,他就可以“大智若愚”了。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含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朴直,也有一种无为的感觉,它绝不是一种包装。当然,如果达不到老子要求的这种境界,有些包装的色彩,也不妨是一种现实的做法,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静以幽,正以治
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沉着冷静,幽深莫测,严肃认真而有条不紊。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不能识破;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绕道,使人们无法推断行动意图。
——孙子
“静以幽,正以治”,说的是领导者要有大将风度。静,就是沉着老练;幽,即幽深莫测,临危不惧;正,就是严正,公正;治,即管理而不乱。“静以幽,正以治”,就是要处事沉着老练,喜怒不形于色。
古代将相中,不乏有大将风度之人,东晋宰相谢安就是一个典范。《世说新语·雅量》记载:谢安隐居东山时,与当时名士孙绰、王羲之等人在海上游玩。忽然,风起浪涌,孙、王诸位皆惊恐万状,高喊:“快把船荡回去!”惟有谢安精神抖擞,兴趣正浓,吟咏歌啸自若。大家回来后谈起此事,都很敬佩谢安,认为他器量不凡、能成大事,当政可安朝野。后来谢安果然当了宰相。在淝水之战时,前秦主苻坚率众九十余万进攻东晋,连得重镇数处,进军淮水淝水间。苻坚自负地说:“以我这样多的人马,将每个人的马鞭投入长江,立刻可以堵塞住流水,晋兵怎么能凭险抵御?”在这种形势下,东晋朝野大为震恐;京城中,人心惶惶,惟谢安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他推荐谢石、谢玄率军八万去抗秦。谢玄去他住处请示如何迎战,谢安回答:“已另有旨。”谢玄等了半天,也不见下文。谢玄不敢再问,让别人再去问,谢安仍不回答,竟自驾车出游,并命谢玄同他在别墅中下棋。谢玄的棋原比谢安高一着,这时因心中有事,竟与谢安相持不下,最后输给谢安。终局后,谢安独自游步,半夜才归。经过冷静思索,回府后连夜发号施令,向各位将帅指示机宜。结果,淝水一战,晋军以少胜多。捷报送到谢安处,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了捷报毫无表情。客人问他:“战况如何?”他淡淡地回答:“儿辈遂已破贼。”这就是“静以幽,正以治”的大将风度。
大将风度实际上是个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培养自己的大将风度,最难的是控制自己的感情,如果一旦感情用事,会因小失大,导致事业的失败。三国时的刘备,“耻关羽之殁”,“自将伐吴”,结果被吴将陆逊以火攻破四十余营,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一代英王,但在公元645年,因贪功好大,不听群臣劝阻,亲率诸军进攻高丽国。尽管唐帝国国大兵强,李世民用尽心计,但他得到的是悔不可追的教训。刘备和李世民遇到的事情各异,但失败于同一原因,即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孙子兵法·火攻篇》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武讲的就是不能感情用事——这个道理对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十分重要。一旦感情用事,失去沉着镇静的修养,必将铸成大错,导致事业的失败。
(二)“六验”、“八征”之法
1.吕氏春秋中的“六验”之法
从喜怒哀乐等等的各种反应,可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器识、分量。
——《吕氏春秋》
《六验》中提到人类具有代表性的感情——喜、怒、哀、乐、惧、苦;一个人对这些感情作何反应,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本性;拿它做鉴定一个人的基准,保证百无一失。
设法使一个人高兴,然后观察他会不会有所节制。若一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胡言乱语,失去平时谨言慎行的模样,此人不能重用。若在喜从天降那种场合,仍然神志清明,此人必是稳重可用之才。
设法使一个人快乐,他的癖性就毫无隐瞒地表露出来。譬如,嗜酒的人,必然是牛饮虹吸不休;爱美女的人,必然拥美女而得意;喜欢打麻将的人,必然沉迷于方城……
设法使一个人发怒,然后观察他会不会失去理智。一般而言,年龄愈大,怒火一起,愈难控制自己。同样是发怒,如果是属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那一种,无疑是最高级的人物了。
设法使一个人恐惧,借此考验他有没有特立独行的品格。一个人若被胁迫而心存惧意时,总是急于找个依靠。遇到任何可怕的事,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毅然无惧,这种人必大有作为。孟子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对现代企业而言,能够“特立独行”到底,才是企业值得倚重的铮铮好汉。
设法使一个人哀伤,借此考验他的为人。一个人在极度哀伤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他的为人,这是心理学上的定论。
设法使一个人痛苦,借此考验他的志气。受到苛刻的待遇或陷入苦境就颓废丧志的人,绝不能成大器。设法使一个人痛苦,就可以测出他是否不畏艰苦,为了遂其志向而坚忍到底。
2.八征之法
八征之法出自兵书《六韬·龙韬·选将》。将帅为国家辅佐之臣,必须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鉴别;然而,人的言行举止却不一定就是内心的真实反映。《龙韬》认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不一致时有15种情况。考察将帅,是统御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怎样才能考察外在表现和真实思想的一致程度呢?《六韬》中列举了八种这样的测验法,即八征之法;八征法的原理是使人进行某种活动,根据其反应来认识其真正的面目——这是重要的统御谋略。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提出某些问题来考察其理解的程度。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详尽追问而考察其反应,甚至以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从而观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一样,有的人会沉着镇定,灵活应变,有条不紊地处理应急事件;有的人则可能会不知所措,缺乏应变能力。
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间接打探以考察其是否忠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坦率交谈以考察其德行。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让他管理财务以考察其是否正直廉洁;以利益引诱他,从而考察他是否清廉。在利益——特别是重利——面前,往往最能够暴露出一个人的本质。贪财的人处事就不会公正无私,甚至会以权谋私。古往今来,一个人的变质大都出于“贪”字。
六曰使之以色以观其贞。用女色相试以考察其操守。
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告之以危难形势以考察其勇气。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从而观察他的本性与修养。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后见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也有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一般是适可而止,不会喝醉,这说明他的自控能力很强,能担当重任。
根据其行动的结果来考察人,这是人们平时普遍采用的方式;而“八征法”的特征在于投石入池,有意识地令其漾起波纹,在动中识人。
作为统御艺术中的用人,具体的考察方法并不限于以上八种。我们可以在管理实践中不断体会、总结,时日久了就会灵活掌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