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人品禀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修、齐、治、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正确地选人、用人和育人,历来是治国之本,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中国的管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种“治人”文化。明太祖朱元璋说过:“贤才,国之宝也”,这实是历代有识之士和有为明君的共识。

    人品秉赋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意志、性格和品质,是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载体,它具有先天的特点,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气质的概念,并将它概括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具有中性的特点,它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气质的类型不能决定人的性格,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优良性格特征和某些不良性格特征的可能性。比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热情开朗、忠诚耿直、坚强果断、英勇刚毅等良好品质,但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鲁莽任性、粗心大意、感情用事等缺点。

    具有良好的意志心理的人,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意志不仅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果,还影响判断力和群体的相容性。意志薄弱者在危机关头,往往会做出悲观的判断;而坚强勇敢者,能冷静地做出准确的分析。意志坚强者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感情用事,而且在必要时可以为了大局而忍辱负重;意志自制性差的人,往往放纵自己的感情,因小失大,破坏团结,伤害融洽的群体关系。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中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经常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的形成固然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人从儿童时期不断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兼之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经过长期塑造而形成了性格。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不容易改变。性格对人的行为产生着极大的支配作用,以致于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伟人大都具有双重性格。双重性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综合了内向外向两种性格的优点;二是综合了男女两性在性格上的粗犷和细腻的特点——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就是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他们既有男人的粗心、豪爽、不拘小节,也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善解人意;他们既豪迈果敢、英气勃发、指点江山、笑傲江湖,又细致入微、关怀体贴,注意照顾身边的人,团结各界人士,争取最大的社会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不偏不倚、性情柔和而刚正,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的品质;用另一种说法,就是礼、信、仁、智、勇五种品德。如果一个人通过修炼,同时具备了这些品质,他就是一个完人。

    人品禀赋既是我们识人的基础,也给我们指出了修身的方向。孙中山先生的“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就是关于人生修养的一个很好的指南。

    (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资质

    1.怎样判断一个人的资质

    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一等一的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行力超乎众人,这是二等人物;聪明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人物。

    ——吕坤《呻吟语》

    若问:“一个人的魅力在哪里?”您怎么回答?老实说: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也难以说得一清二楚。魅力的确是存在的;但世上多的是蒙混、假装的魅力,也是铁的事实。

    明末硕儒吕坤,却对这个难以言宣的“魅力”,下了快刀一语。机灵透顶,人人称赞的所谓“人才”,吕坤只把他列为第三等人物;他认为“深沉厚重”才是一等一的人才。

    我们不妨进一层分析吕坤所谓的“深沉厚重”的魅力。这种魅力强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站在深渊边缘时,身不由己地要被拉进去的那种感觉,是一种“无为”的魅力。

    2.千金一诺

    季布这个人,只要是他答应的事,绝不食言;侯嬴说过愿意把命相送,后来果然实践诺言。千金一诺,大丈夫理当如是。

    ——魏征

    在当今商业社会,像季布这样千金一诺的大丈夫确实很少;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这样的人帮衬,有这样一些以诚相待的商业伙伴。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人,就一定要肝胆相照、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如果他能追随你,成为你的部下,你一定要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有人这样说过,对于一句废话都没有的人,即使把天下托付给他,也不用担心。汉朝的季布是这样的人,唐朝的李靖也是这样的人。

    3.朴直是金

    好像一棵刚从深山中砍伐的巨木那样,不失朴直,胸襟开阔——那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陶渊明

    朴直亦即陶渊明所说的“抱朴”,还有人把它说成是野性,就是所谓的Barbarism(未开化,意指自然、纯真)。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很知名的人物他们的语言里经常带有浓厚的乡音,南腔北调——这其实也是一种质朴的表现。

    文明、文化皆以Barbarism为母胎。可是,随着文明、文化的进步,人类就渐渐失去健康的野性;因此,有识之士疾呼“恢复野性”。平心而论,能够治愈文明末期病症的,非Bar-barism莫属。野性不失,一个人的精力、热忱就不会丧失——中国先贤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4.真正的大人物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吕新吾

    人生有灿烂辉煌的时候,也有诸事不顺,一片黑暗的时候。在诸事不顺的时期,应该凡事看开,从容无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担当、襟度、识见。

    有位大企业家说过:“大企业家能够完成伟业,最好是尝过三个阶段的辛酸:第一,长期失业;第二,长期卧病;第三,长期入狱。如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没有经验,他就很难成为大企业家。”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亦即在逆境中造就伟人。

    5.士人的等级

    只能做到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可以说是第三等的士人,但是,这种人却过于固执。

    ——《论语·子路》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的人,才可称之为士人?”

    孔子答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这是第一等的士人。

    也许子贡觉得自己够不上这一条件,紧接着说:“敢问其次。”

    孔子答说:“一般人,稍微得志就摆出大架子;如果没有这种毛病,做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的地步,”那就是次等的士人了。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

    这次,孔子的回答是:“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可以说是第三等的士人;但是,这一种人却然如小石,并不算是什么大人物。”

    子贡在这儿话题一转,问说:“现在一般做官的人,为人如何?”

    孔子答说:“唉,斗筲(喻识量之小)之人,何足算也!”意思是说,全都是没用的家伙,不值一道。

    孔子以小石坚硬之状,形容小人必信必果之貌,他的意思是说: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故圣人犹有取焉;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也就是说,大人物言行皆视乎义,义之所在,则言必信,行必果;义所不在,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反是者为小人。

    孔夫子把士人分为三等,他鉴别人物的基准,独具慧眼,值得我们沉思再三。

    6.直言之臣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商君列传》

    中国有一著名格言是:“一国之内如无诤臣,国家必定灭亡。”

    “诤臣”就是敢于向国君直谏,跟国君争论的臣子。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汲黯性情刚直,常常直言批评武帝,是一位诤臣。武帝建太学,招天下文学、贤良之士。汲黯认为这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说:“陛下内心多欲而表面行施仁义,何必羞羞答答装一付效法尧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大怒,立即宣布散朝,因为从没有人敢这样骂他。大臣都以为汲黯要受惩处,但武帝只说:“汲黯也太鲁莽了!”汲黯还以讽刺的口吻评论武帝重用年轻人说:“陛下用人如累积柴禾,后来者居上。”大臣同僚劝汲黯以后不要顶撞皇上,汲黯争辩说:“天子设置这样多的文武大臣,难道只是为了听奉承的吗?大臣如果只会阿谀逢迎,那实际上不是对君主的不负责任吗?如果只明哲保身,而置国家利益不顾,那算什么忠正仁义?”尽管武帝挨了那么多尖锐批评,但他还是信任汲黯,他常对人说:“古代有维系社稷的重臣,我看今天的汲黯也差不多了!”

    现代社会有很多高高在上的企业首脑,往往对只会报喜不报忧的干部有好感;可要知道,如果放眼所见,皆是唯唯是从的人,企业之败亡,是显见之事。

    中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来的帝王之学,植根于三大原则:第一,要有不断启迪君王的老师;第二,要有不断直言的近臣;第三,要有优秀的幕僚人员。直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7.尽情欢笑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乐天

    那正是白乐天的《对酒》中的一节。他从一个人有没有用欢笑驱散忧闷的本事来观察此人的器度。

    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纷争不停,这叫做蜗角之争。要知道,人生苦短,如石火电光,转瞬之间即化为乌有。既然如此,何不退出无谓争斗,而欢欢乐乐地度过短暂人生呢?

    遇贫则悲,积富则喜,遭贬职则长叹,遇扬名则喜若天降——这是人之常情。不管如何,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遇到不如意最好能豪放大笑,把心中块垒散出去。这种性格开朗而又从不失志的人,才是企业寻求的大才,也才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只知道看黑暗面的人,到头来必然成为事事消极无用的人。

    法国哲学家亚兰曾说过:“乐观主义由意志而来;厌世主义是针对一个人放弃自我时所陷入的状态而言。”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面对赤壁之败大笑三次,以嘲笑周瑜、孔明的“失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笑”,它表现出伟人的胸襟和气度。用微笑接纳一切,用微笑迎接挑战,迎接艰难的逆境——用今天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直面现实、笑对人生。

    8.聚财之道

    财富这东西,只要有德望,它就自然而然聚到你身边来。德是本,财是末。财不聚集,是可耻的事;聚集之后不知散财,也是可耻的事。

    ——《大学》

    即使积富亿万,如果认为自己并不幸福,那你就是不幸福的人;反过来说,即使身无分文,如果认为自己很幸福,那你就是幸福的人。

    不管贫富,都能悠然自得,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有可能闯出大事业来。

    孔子有言:“富贵如果是可以求得来的,则即便是执鞭赶车的贱差,我也做;如果是求不来的,那还是依我所好。”孔子还有言:“一个人贫困不怨难,富贵而不骄慢易。”《吕氏春秋》说得好:“古人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意思是说,得“道”的古人,贫困也高兴,显达也高兴,所高兴的不是因为贫困,也不是因为显达;对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贫困和显达是一回事,就如同刮风下雨,天气冷,天气热四季节气的变化一样。

    (二)管理者的忌讳

    1.经营者三忌

    把还不能说出的话说出来,这叫做“躁”(轻率);该说而默不作声,这叫做“隐”(懦怯);不为对方设想而信口胡云,这叫做“瞽”(瞎了眼)。

    ——《论语·季氏》

    在日常工作中,以此三条留心观察别人,并以此为镜对照自己,会大有裨益。不断地前后验证对方说过的话,若始终如一,就值得信赖;如果前言不搭后语,或内容不时有变,那就殊属可疑,应加警惕。

    这三种忌讳其实是人很容易犯的错误,人在年轻的时候,容易浮躁、轻信、轻率,显得冒失;年龄大了以后,经常由于城府过深,戒心太重,又容易犯“隐”的错误,致使错过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机会,丧失了很多商机;人在得意时,又容易信口开河,犯“瞽”的错误。看来人生是与错误为伴的,没有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是不行的。

    2.诡辩无用

    就为了要卖弄这种伶俐的口才,才弄得人心不古,纷争时起。

    ——《论语》

    子羔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子路提拔他做费国的宰相;子羔经验不足,弄得费国不治,人心狡诈、纷争不绝。孔子提醒子路说:“用人要适得其所,找一个经验不足的人去治理一个国家,简直是害了他,这对他和那个国家都不好,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呀!”子路不以为然地应声回答:“有个必须治理的国家,又有必须被治理的人民,为此全力以赴,不正是修习学问的目的吗?子羔到头来一定会学到治国治民的大道理。不给这样的一个机会,他哪年哪月才能成为大人物呢?”孔子肃然改容,告诫他说:“就为了要弄这种伶俐的口才,才弄得人心不古,纷争时起,我厌恶这种奸佞的人。”

    《论语》是二千年前的著作,但是,孔子的话却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真理。

    的确,不查明事实的真相,被表面上的现象所惑;或凭花言巧语蒙骗对方——这都是真正的政治家和管理家所不取的。

    3.领导者的性格六忌

    领导者的性格时常影响领导者才能的发挥。有才能的领导者,性格如有缺陷,实现自己的领导目标就不太容易;反之,则会顺利得多。刘邦的豁达大度,拿破仑的果敢刚毅,对他们事业的成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楚霸王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由于骄矜轻狂、刚愎自用,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司马懿足智多谋、才智过人,但因其多疑的性格,却中了诸葛亮布设的“空城计”。可见,完善的性格是充分发挥领导艺术的基础。就性格而言,领导者的性格有如下六忌。

    一忌:性格懦弱,缺乏自信。事业常和失败相连,而失败乃成功之母。性格懦弱,缺乏自信者,常常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其创造力会在压力面前失去,妥协性会在厄运面前出现,动摇性会在困难面前产生。动摇性和妥协性是意志软弱的表现,两性一旦表现出来,尽管有着高尚的目标,并且也曾闪现出一些创造性的火花,但还是不能成功。“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充分说明了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与事业的成功密切相连。

    二忌:抱残守缺,拘谨多虑。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责。抱残守缺、拘谨多虑者往往坐失良机,因为他常常在决断时失去勇气,左顾右盼、目光短浅、胆小怕事、犹豫不决。该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这个道理。

    三忌:心胸狭窄,固执偏见。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大肚集群朋”。心胸狭窄者无容人之量,固执偏见者常执井蛙之见,必然会影响人才的启用。如果一个领导者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危及自身的地位、名誉,对功高震主者持妒忌之心,诋毁、讽刺甚至不惜以权压制,以表现自身,其影响力、凝聚力必然大大削弱。

    四忌:办事拖沓,懒惰疲软。领导者讲究效能,而效能是和目标、效率相联系的。高效来自科学管理。一个拖沓、懒惰的领导者,是不可能对所辖组织进行科学管理的;即使他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但受性格制约,其能力也不能充分发挥。

    五忌:情绪无常,一曝十寒。这种人自制力差,情绪忽高忽低,俗称三分钟热度。兴之所至,忘乎所以;稍遇挫折,则萎靡不振。部属认为其缺乏威信,其凝聚力必降低。以致说话不灵,工作协调出现问题。

    六忌:感情容易冲动。这种人因感情容易冲动,好评点世事以表现个性,急于改变现状以显示其魄力。但他们的抱负往往超越现实,忽视可能,对复杂多变的国情知之不多,对扑朔迷离的人性缺乏观察,因而大话、空话多,能办成的实事极少。

    大千世界,十全十美的人很少;但作为一个领导者,为了事业的胜利,又必须尽可能地发现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设法克服,陶冶自己的性格,使之逐步趋于完善。西门豹性急,佩玉以自缓;董安失于性缓,佩弦以自急;林则徐自知易怒,便高悬“制怒”大匾。培根曾经指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问能使器质发生变化,知识能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使一个人变得充实而有力量、聪慧而明智。此外,结伴交友也能从对比中认识自己性格的优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远之。”克制不良性格,发扬优良的性格,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应该是领导者为之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