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扇与中国园林——扇形建筑
在中国,“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被命名为“扇形”。据说,当初这种数学图形传入我国时,由于国人深爱折扇,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图像命名为“扇形”了。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北海公园的“延南薰”、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和“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因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园林中的建筑也因与“风”相关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造园时讲究“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其实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颐和园的“扬仁风”以及北海公园的“延南薰”把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之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颐和园中的“扬仁风”
扬仁风是乐寿堂的西跨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它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是一座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扬仁风的设计,主要是在“扇”和“风”两字上。它依山修建,整个是长方形,顶端的殿宇呈凹面状,好像一幅扇面,俗称“扇面殿”;殿前地上有八条青石,算作扇骨,两样合起来,就是一把展开的折扇。前面是一处“一”状的假山石,伸出一条小径,直插种成一圈的冬青,成个“中”字,小径终端又是一处假山石,傍临一个小水塘,成为“一”状;再加上砌成“几”字的围墙,凑出一个“風”(风)字。扬仁风殿名取《晋书·袁宏传》典故,相传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为将实施仁政以安抚百姓。
北海公园的“延南薰”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园”,延南薰在北海琼华岛塔山的北面,亭子不大而控制性很强。它后背长,前脸窄,一共三间面积不大,而且亭子前边有一个月台,月台也像扇子逐渐缩窄,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形成了一个扇子的骨架,三角形上有扇子骨,是用石头镶嵌出来的,在扇子骨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圆形的浮雕,就是扇子轴,因此延南薰又俗称“扇面亭”。延南薰样式古朴、位置安静,而且通过树的空隙,还能够看见五龙亭、太液池等景观,是一个很不错的赏景的地方以及修身养性的佳处。之所以取名为“延南薰”,据说是因为古代舜帝发明五弦琴,并谱写了“延南薰曲”。(《史记·乐书》“昔者舜作无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篇》中载此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乾隆要传承和延展好传统,所以建延南薰亭以言志。
私家园林中扇形建筑的来历和命名与皇家园林中的有明显的不同。皇家园林多是体现皇帝和统治阶级勤政爱民、警戒后世“扬仁义之风”,主要侧重于“风”;而私家园林中的扇形建筑则着重体现出园主人孤高的品性和儒家思想对他的浸染,更加突出了“扇”。这一点在苏州拙政园的 “与谁同坐轩”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轩”,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一亭,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与谁同坐轩的修建也有一个故事: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拙政园现在的西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精心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其扇面两侧实墙上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而此轩的命名则出自苏轼的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现出园主人的高雅气质。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唐杜甫《后游》诗,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中国园林引得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风景洵美故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这些以“扇”为主题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现在的一些建筑样式。人们常说折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这些历史悠久的“扇形”建筑中可以想象得到,“扇”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凝成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
(二)折扇与中国功夫——太极功夫扇
何谓“太极”?
我国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拳
太极拳这种武术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功夫扇
太极功夫扇,又称第一套太极功夫扇、52式太极功夫扇,是北京老年体协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力开展老年的体育锻炼而创编的。该套路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太极健身项目。太极功夫扇使扇子的挥舞和太极的运动技巧灵活结合,使武术动作与中国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结合,糅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太极剑动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长拳、南拳、京剧舞蹈动作等等,内容丰富新颖,载歌载“武”,而且易学易练,确定是中老年朋友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首选。太极功夫扇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动作共熔一炉,将扇子挥舞与太极运动技巧灵活结合。
(三)折扇与中国戏曲——扇子功
扇与戏曲渊源
“扇子功”,是中国戏曲运用道具进行虚拟表演的重要手法之一。也就是说,扇子是在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传神之物。扇功在很多剧种里是演员必须掌握的艺术技巧。譬如说折扇,演员在舞台上用它表现的地方就十分丰富,它可以代表马鞭、刀枪等道具,也可以变成毛笔挥毫。把扇子摊开,则可当做书信来读;把它放在肩头,则变成扁担;用手一托又成为茶盘;小小折扇,看来简直瞬息万变,奇妙无穷。总之,演员们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出身、职业和习惯及角色行当的特征而设计出各种“扇法”,均有一定的规范和章法,基本动作有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姿,以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
用扇程式化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生旦净丑行当各异,文戏、武戏亦有不同,故使用扇子的式样、长短、色彩也各有不同。折扇在戏曲中的运用不但非常普及,而且动作颇为讲究,如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等等,都有一定之规。
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生角中的小生戏中,专有“扇子生”这一行,一般都是扮相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儒雅书生。可谓“小生执扇,微微拂拂以寄情怀”。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红娘》中的张生等,一扇在手,便风度翩翩。在《拾玉镯》剧中,傅朋偶遇孙玉姣,三次对面,每次开扇的幅度不同,先略展,再半展,后全展,有层次地展现了傅朋心中的爱意。《三堂会审》中,王金龙手中的折扇充分运用展、遮、扬、翻、合等手法,来表达丰富的剧情。剧中王金龙三次挥扇,遮掩他的窘态,显示了舞台上扇子的特有功能。
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旦使用小巧带有色彩的折扇,用以撒娇,掩蔽丑态之用。旦角用扇子的人物多为宫中嫔妃、大家闺秀,她们用折扇展示心灵深处情感的节奏,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等;当醉态朦胧的杨贵妃出现在舞台上,手执轻盈的花扇在一撒一抖中把杨贵妃的的醉意演得微妙入神,淋漓尽致。而较著名的《晴雯撕扇》、《桃花扇》中,旦角更是用一把折扇展开主要情节,一扇不仅能成剧,说它可以体现历史的兴亡也不为过。
花脸以扇平添其威武——净角大花脸使用的折扇一般稍大,有的角色还用长逾两尺的特大折扇,如《艳阳楼》中的高登、《溪皇庄》中的花得雷等。他们的大折扇上画有大朵牡丹,既表现出了权势者的气派,又暗示了他们喜爱女色。几年前,曾见“新苗奖”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一等奖得主、14岁的王玺龙演的《艳阳楼》选场,人小扇大,照样开合自如,得心应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情。
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丑角小花脸也有用折扇的,特别是“方巾丑”和“袍带丑”,前者如《乌龙院》中的张文远,后者如《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少数用大折扇的丑角也不是好人,《打渔杀家》的教师爷是狗仗人势的奴才;《四进士》的刘二混是强抢民女的流氓。京剧名丑朱世慧在新编戏《法门寺众生相》中扮演的贾桂,一人前后使用两种不同大小的折扇(小的仅如巴掌),来表现人物对上谄媚、对下欺压两副嘴脸的丑态,入木三分。武丑行有的用稍小些的黑面折扇,如《三岔口》的刘利华等。《巴骆和》的胡理还有在手指间耍扇的表演,以表现人物的机智、狂野。优秀豫剧演员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里,用折叠扇表演出三十多种姿态,给全剧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主题“扇戏”
与扇子相关为主题的戏曲也有很多,以前专门以扇子为剧情的戏,如梅派早年名剧《晴雯撕扇》的全部情节就是围绕一把扇子展开的。至于《桃花扇》,更是以扇为戏,“桃花扇送抵南朝”,一把扇子体现了历史兴亡。另外,还有很多戏曲其中就包括扇子的情节,譬如说:《秦香莲》中的王延龄在陈世美不认香莲后,就把自己的折扇交给香莲,要她去开封府告状;《乌龙院·刘唐下书》中,宋江把折扇交给送信来的刘唐带回梁山以作回信;《审头刺汤》中,陆炳在大堂上打开写有“刺”字的扇面,向雪艳暗示:“对汤老爷要小心伺(刺)候”等等。
名家的“扇子功”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极其讲究“扇子功”。1930年,他演出《贵妃醉酒》前,派人赶到杭州,要王星记扇庄特制一柄折扇,扇骨必须用陈年的湘妃竹,扇面要裱褙上金箔,并以“杭画”笔法绘上色调浓艳的牡丹,“扇钉”须用坚韧的牛角为料,使用次数再多,那折扇也要开合自如。此扇完工后,果然雍容华贵,为“贵妃”那娇柔的身段、华丽的服饰平添了几分妩媚。舞台上的梅兰芳,将此扇用得出神入化,连一些观众不太留意的细微之处,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演到贵妃“把栏杆靠”这个动作时,只见他先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拈开扇子,然后缓缓伸过左手,将扇子徐徐展开,把贵妃醉态酣痴而又不失娇贵的神态,演得楚楚动人。事后有戏迷请教梅兰芳:“如果仅用一只手将扇子打开行不行?”他连连摆手说:“不行!若是用一只手将扇子使劲甩开更不行!这样用扇显得气派不大。”可见梅先生对扇子功的钻研深厚。
我国著名越剧小生演员陆锦娟先生也是对“扇子功”痴迷的主儿。曾有人这样评论陆锦娟先生的扇子功,说:“水袖是陆先生的衣服,扇子则是陆先生的手足啊,衣服可以暂时挂起,手足是绝不能断的。”曾有越剧戏迷总结过陆先生在表演中所创的折扇表演程式,就有“波纹扇”、“背扇”、“遮盖扇”、“侧立扇”、“颈插扇”、“扇胸”、“抖扇”、“平端扇”、“肩托扇”、“翻腕耍扇”、“扇肚”、“收扇”等十余种程式;且每个程式都有一定的动作程序。但就“收扇”这一貌似简单的动作来说,就有如下讲究:“……右手的手腕从内往外并向下一甩,使扇叶按顺序往下收拢,最后右手腕往回突然一回抖,右手大拇指乘机将最后的大扇骨架往下一按,扇叶即全部收拢关好……‘净’行用此法收扇时,因扇叶大不易收拢,左手可帮忙将最后的扇骨关好……收扇时,手腕用力不可太猛,动作应自然柔和,切忌将扇抖掉……”
(四)折扇与中国舞蹈——扇舞赏析
折扇也是舞蹈这种形体艺术的重要元素。那一段段以扇为主要道具的舞蹈,或优雅美好,或悲怆苍凉,诉说着舞蹈表演艺术家及观舞人对世界、生命及内在精神的感悟。以彩绸或是羽毛为扇面的折扇是人们常用的舞蹈扇;而在我国各民族舞蹈、各地方性舞蹈,甚至是各类别舞蹈中都能看到舞蹈扇的身影。
少数民族的扇舞中,哈尼族的扇舞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它是由哈尼祖先模仿鸟的各种形态动作创编而成,舞蹈语汇丰富多彩、舞姿造型优美,动作极富韵律美感。跳扇子是哈尼族丧葬礼俗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深遂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地域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要数秧歌舞,也称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扇子是秧歌舞中最常用的道具,试想,忙过农活,吃过晚饭的农民随手拿着两把扇子,来到广场上随众人而舞,是多么具有秧歌精神,多么快意快哉啊!
“丹青难写是精神”——古典舞独舞《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出现在“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借用一把可以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示了“纸上舞蹈”。表演者充分调动舞蹈肢体的表现力,透过扇子的舞蹈和肢体的扭转,如同在纸上飞腾狂草,那描绘丹青的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在整个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典雅、高贵、端庄,却又不乏刚劲、洒脱的中国传统书法、舞蹈的文化景象。将中国古典舞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真可谓“书中有舞,舞中有书”。
《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表演者将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的人形体态巧妙地运用在舞台上。通过快慢相宜、刚柔并济、错落有致的舞步与身体的舞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速度高度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相媲美的境界。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女子古典舞的阴柔为主的风格,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刚强的气韵。在舞台上,我们看到,舞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笔,将舞台作纸,在尽情地挥洒笔墨,时而轻柔婉转,时而刚劲有力,一蹴而就,颇有大书法家的气魄。
“傲然风骨,铿锵族魂”——民族舞独舞《扇骨》
《扇骨》是“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的作品。《扇骨》是一个朝鲜族类型的舞蹈,整个舞蹈中讲究气息及韵律的运用,讲究含蓄和内敛的收放,既突出朝鲜族崇尚仙鹤的民族特性,又突出朝鲜族坚忍自强的民族性格。
舞蹈刚开始,舞者以标准的鲜族坐姿背坐在地板上,长发束在脑后,别一支玉色的长簪,垂下长长的缨络,白色的上衣,窄窄的袖口……,音乐静默了几秒钟,仿佛时间都在为这女子停留。音乐响起,低沉而又悠扬,整首曲子是偏快的,而在这里和整个舞蹈的风格浑然一体,给人有一种仪式般的庄严。舞蹈在编排手法上很好地运用了现代风格的动作元素,将朝鲜族舞蹈重中之中的“气韵流向”展示得英气十足,舞者的动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飘逸又英姿飒爽。
舞蹈《扇骨》表现的是朝鲜族女子坚韧不拔的的精神与内在的骨气。一把扇子,一个人,“一开一合之中,浸透世态炎凉;亦张亦弛之外,哪顾南北东西。”这把扇子可能代表着纪念或回忆,也可能代表着自己的艰辛历程,就在扇子的一开一合之中,总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有分量而又经历太多风雨的人。在
《扇骨》的整个表演中,通过身体与扇子的抑、扬、顿、挫,完全陶醉于其中,就在这一舞一动之时,带着那份精神与骨气,不顾一切阻挠,不惧挫败,这就是这个舞蹈所要表现的精神。
“繁花点点 清香屡屡”——芭蕾群舞《茉莉花》
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茉莉花》也是扇舞中的精品。芭蕾群舞作品《茉莉花》,正是以我国著名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及表现主题。民歌小调《茉莉花》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而舞蹈《茉莉花》最大的特色就是“三新”。
一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形式新。将芭蕾舞的表现形式与民间小调结合,可谓中西合璧,创造出崭新的艺术效果。使观者既能感觉到芭蕾舞的高贵典雅,又能体会到民间舞的亲切随和。
二是画龙点睛的舞蹈编排新。编舞者充分运用扇子这一舞蹈道具,设计了多种舞蹈动作和表演阵形;既体现出茉莉花开一朵朵的个体之姿,又表现出茉莉花开群体的灿烂之美。尤其是开场时,伴随着音乐清新的叮咚声,一张张扇子在瞬间开合之际,将朵朵茉莉花的娇小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新。舞者使用的扇面上撒上荧光,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舞者的服装不是通常的粉色系为主,而是采用绿色系,在舞步流动的过程中更是为观众带来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