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包容——是谁让我们如此狭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

    ——龙应台(著名作家,前台湾省台北市文化局长,曾到北大演讲)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

    一个人的财富和命运绝不会超过他的思维宽度。一个没有宽度的人,必然是一个冲突不断、心烦意乱的人。大海之所以博大,就是因为它从不拒绝四面八方奔流而来的各种水流,有的清澈,有的浑浊,有的肮脏,有的臭不可闻,甚至还有剧毒的,但这对大海来说,都不要紧,都来吧,它都能包容。

    ——叶舟

    郑智化有首歌叫《大同世界》,歌中唱道:“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金发碧眼和黄皮肤会不会相同?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文化之行也天下为公!华语国剧和摇滚乐会不会相同?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就会相同……”

    歌词耳熟能详,但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佛说:“修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毀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就不能算修道之人。”或许我们成不了佛,但若能在生活中多些起码的包容,处处心存善念,我们同样可以变得伟大!

    有句话讲得很有哲理:如果你能容下500人,你就可以做连长;如果你只能容下5个人,那你顶多能做个代理班长。古人云,有容乃大,一个人只有容得下人,才能赢得他人,成就自我。

    全球餐饮业巨头麦当劳掌门人克罗克的做法就很值得效仿。麦当劳的人才来自于你能想像得到的任何一个职业:警察出身的邓纳姆,教授出身的特雷斯曼,法官出身的史密斯,金融出身的西罗克曼,传教士出身的凯茨,牙医出身的瓦卢佐……其中还不乏一些脾气古怪的人,但克罗克认为,只要是人才,能够为麦当劳带来效益或者发展前景,那么麦当劳就应该容纳他。克罗克本人举止高贵,谈吐优雅,讨厌男人留长头发,但他却提拔了披着长发的克莱恩出任广告经理,因为克莱恩是设计出“麦当劳叔叔”的功臣。克罗克也看不惯别人上班衣装不整齐,但他对董事长特纳脱掉外套卷着袖子办公的样子却能“视而不见”。

    包容绝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情,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我们的儒学、道教乃至世界上所有宗教,都主张信徒们包容。老百姓也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的容,就是包容,是对他人长处、短处和过错的一种包容。度量大,就能得人心、纳众谋,成其强大,创造和谐。

    唐代名相狄仁杰急公好义,胸襟宽广。有一次,朝廷下令派他的同僚郑崇质去一个蛮荒之地出使。郑崇质的母亲年老而且多病,让他丢下母亲远行出使,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朝廷有令,又不得不听。临行前,郑崇质不免向同僚们诉说自己的担心。狄仁杰听了非常同情他,立即求见主管此事的长史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多病,我们怎么忍心让他远行出使呢?不如让我代替他去吧!”

    蔺仁基听完非常感慨,深受感动。原来,他当时正在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两人相互排挤,形同陌路。再看看急公好义的狄仁杰,蔺仁基感到非常惭愧,他主动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事情说了一遍,并且真诚地说:“与狄公相比,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啊!”李孝廉也深受感动,二人从此捐弃前嫌,日益亲密。

    即使是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狄仁杰也能够不挟私怨,为国家考虑,与他们和睦相处。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不久后的一天,武则天问他:“爱卿做刺史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一个难得的地方官,可当时朝中还有人弹劾你,说你的坏话。我现在把他们的名字告诉你,你以后小心为妙。”谁知狄仁杰却说:“不,不,陛下千万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如果陛下认为我有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认为我没有过错,那是陛下圣明。至于别人说什么,我不想知道。一个人最怕挟私怨,一旦挟私怨,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如果我知道了是谁弹劾过我,我难免心生怨恨,如果因此不能公正地对人对事,岂不辜负了陛下的厚望?如果不知道,大家仍然是好朋友,可以共事朝廷。希望陛下永远不要让臣知道。”武则天听后,愈发觉得他心地坦荡,心胸豁达,对他更加信任。

    狄仁杰对人对事不挟私怨,凡事以大局为重,这种品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为臣之道,更是为人之道。想想看,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把身边的人一个个地树立成假想敌,生活中又哪来那么多的仇家和对头?

    当然,佛祖尚作狮子吼,有些人、有些事也许真的无法让人发自内心的包容,但一味地心存愤恨,只能是用别人的错误折磨我们自己。雨果说过,最高贵的复仇方式就是包容。那就让我们包容吧!包容他们,不仅是在包容我们自己,也一定会让他们饱受良心的煎熬。

    心宽才能天地宽

    我一生写作自以为是比较随意的顺性的,秉笔直书,怎样写就怎么样写,写成了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别人的毁誉。

    ——费孝通(曾任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叫《老头子做的事总是不会错的》,故事大致如下:

    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住在乡村里。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惟一的一匹马拉到集市上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来到集市上,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苹果。在每一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了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棒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而且他敢打赌,自己的老太婆会喜笑颜开。两个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和老头打赌,说如果他回家不受老伴任何责怪,金币就归他。于是三人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跑过来拥抱他。老头子毫不隐瞒,将换东西的过程一一讲来。老太婆兴奋地听着,每听到老头子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十分激动地予以肯定:

    “哦,我们有牛奶喝了!”

    “羊奶同样好喝,还可以剪羊毛织羊毛袜子!”

    “哦,我们可以在冬至那天吃烤鹅了!”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或者养一群小鸡。”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了一袋子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英国人就这样输掉了一袋金币。

    有些人认为,安徒生是在借故事讽刺嘲弄愚蠢之人,其实不然,他要告诉我们的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尊重、信任和真诚。即使对方做错了什么,只要他的心是好的,就应该理解,重动机,轻结果,不苛求,不责怨。这样才能有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恩爱,否则再甜密的夫妻,恐怕也只有分手这条路好走。

    包容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那些所谓的厄运,其实往往都是因为对他人一时的狭隘、些许的刻薄,而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自设的一块绊脚石。而一些所谓的幸运,也是因为无意中对他人一时的宽容、些许的帮助,而拓宽了自己的道路。包容犹如冬日正午的阳光,能把任何人心中的冰雪融化成潺潺的细流。包容也似一把伞,当流言与质疑的冷雨不期而降时,请撑起包容这把伞去抵挡那些有害的侵蚀,去自慰焦灼疲惫的心灵吧。从这一点上说,包容别人,也就是包容自己。一个不懂得包容自己的人,势必会把生命的琴弦绷得太紧,或伤痕累累,或戛然断裂。

    如果你问一个人,当你丢了100块钱,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把它找回来吗?肯定没有人会这样干,但是类似的情况却在不断地发生着,比如你无端被人骂了一句,却花了无数时间愤怒和难过;情人背叛了你,你明知一切都无可挽回,却还是一如既往的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动辄借酒浇愁,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等等。这些做法又与上述愚蠢的做法有何本质区别?人有忧虑在所难免,遭遇不合理的事情也平常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自宽自解,坚守住自己的快乐阵地,不让烦恼有机可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用在这里再好不过:

    有个人总觉得自己烦恼太多,生活不尽如人意。为了解脱,他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请问大师,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别人总是快快乐乐,而我却有那么多的苦恼?”他问。

    高僧没有回答,而是让人取来一些盐和一杯水,让他把盐放入杯中,过一会儿再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这个人说:“很苦。”

    高僧又让他带着相同的盐,和他一起来到湖边,先让他把盐倒入湖水中,然后又让他喝了一口湖水。

    “味道怎么样?”高僧问道。

    “很清凉。”这个人回答。

    “有苦味吗?”高僧又问。

    “一点儿也没有。”这个人接着回答。

    高僧看了看他,语重心长地说:“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你倒进杯子里和倒进湖里的盐一样多。为什么你品尝到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你的胸怀还不够宽广。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有湖一样宽广的胸怀,而不是一杯水。”

    拥有湖一样宽广的胸怀,首先就意味着我们要正视并容纳生命中的苦难和不平。生而为人,老天必定会为你准备一些“烦恼盐”,我们需要做的,应该做的,就是不断修炼我们的胸怀,当我们的心的容量越大,烦恼也就越微不足道。烦恼正如轻风,只要我们的心湖保持宁静,无限宽广,即使水面微漪,也是另一种美丽,另一种风景。所以,何不把自己由一杯水变为一片湖?

    生活中免不了烦心事,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长久地拥有快乐,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最终也只能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所吞噬。

    包容并不意味着对恶人横行的迁就退让,对自私自利的鼓励与纵容。谁都难免遇到情势所迫的无奈、无可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包容其实就是理解,就是以善意宽待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们。马克·吐温说过:“所谓包容,就是一只脚踏在紫罗兰花瓣上,紫罗兰却用花香浸润他的脚踝”,房龙也曾写道:“包容从来都是奢侈品,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智者是不会拒绝宽容的。当你下次再准备对一个人发脾气时,不妨想想,这个世上有没有从未犯过错误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希望你们学习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任北大校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出自《论语·述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不仅是孔子治学劝学的精神,也是人们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说庸俗点,它是一种务实主义。

    很多人都知道已故英国首相邱吉尔,也知道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个“千面政客”的绰号。

    这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从本质上讲,邱吉尔是一个极其反共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早在苏联诞生之初,他就与他的资产阶级政治伙伴们一道,想尽一切办法遏制共产主义,而且这种思想充斥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不过丘吉尔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从他临危受命伊始,他就认识到英国当时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红色的苏联,而是纳粹德国。如果希特勒赢得战争,英国蒙受史无前例的耻辱自不消说,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先打垮希特勒,其余的事情都在其次。同时,丘吉尔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是几乎同美国一样可靠的潜在盟友,与苏联结成同盟,能够极大的帮助盟军早日打败希特勒。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丘吉尔做出了明智而正确的抉择。1941年6月,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消息刚刚传来,丘吉尔立即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向苏联这个新盟国表示欢迎,并表示英国将坚定地与苏联站在一起,共同抗德,直到彻底打败希特勒的那一天。也正是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战略,使得丘吉尔与斯大林这对宿敌坐到了一起,并最终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秦末汉初人陈平,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生活。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加入了魏王咎的反秦队伍,魏王任命他为太仆。期间,陈平多次为魏王出谋划策,魏王却不予采纳,还听信小人之言,怀疑陈平不忠,陈平知道后急忙逃走。

    后来,陈平投入项羽麾下。不久殷王反楚,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陈平一战而胜,打败殷王,受降而归。楚汉战争爆发后,殷王权衡利弊,反楚投汉,项羽牵怒于陈平,企图杀之。陈平得到消息后,赶紧将大印和项羽的赐金封好,命人送给项羽,独自逃走。当时他的朋友魏无知正在刘邦军中,陈平前往投奔,经魏无知引见结识了刘邦。经过交谈,刘邦觉得陈平很有谋略,便任命他为都尉,为自己出谋划策,同时负责监督军队。

    刘邦的大将周勃和灌罂对刘邦重用陈平感到非常不满,他们说:“早就听说陈平品行不端,欺兄盗嫂。先跟魏王,魏王不容。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也不用。穷困潦倒之际才来投靠大王,看他相貌堂堂,未必有什么真本事。大王任命他为督军后,他还接受众将的贿赂。此人反复无常,大王您可要警惕啊!”

    刘邦听了也有点怀疑,他召来魏无知求证,魏无知说:“臣向大王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刘邦点头称是,然后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当着众人的面诘问陈平:“听说先生曾经侍奉过魏王,不合意又到项羽那里,现在又到我这里来了。守信用的人会如此三心二意吗?听说先生刚刚上任就接受贿赂,廉洁正直的人也不会如此吧?”

    陈平坦率地回答:“魏王非常固执,不纳忠言,我才投奔项王。项羽志大才疏,任人惟亲,对人并不信任,所以我就离开了他。听说您重视贤才,任贤使能,所以我才来投奔。离开项羽时,我把他赏赐的钱财全部送还了他,现在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无法生括,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如果大王认为我有可取之处,就把我留下。如果大王听信别人的传言,请大王准许我回家。那些钱财还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刘邦听后,赶紧向陈平道歉,并拜他为护军中尉,专门负责监督和考察大小将官。

    陈平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此后一心辅佐刘邦,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对西汉的建立功不可没。刘邦死后,陈平还协助周勃诛灭诸吕,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基业。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刘邦不因小过而失大节,实属难能可贵。有道是“人无完人”,为人处世不能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我们交朋友,交的是朋友的优点;我们用人才,用的是他的才能。只要大节无错,就没有必要吹毛吹疵、求全责备。

    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是北大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其办学方针。他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字呢?因为他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肯定有弱点,但有弱点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可取,相反,某些弱点还是成就某些优点的基础。所以,办学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是本着这种思想,蔡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既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任教,另一方面他也聘请了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但政治上很保守甚至顽固的学者,如一直视清帝为宗主的辜鸿铭、曾经和袁世凯狼狈为奸的刘师培等人。对此,有些人很不理解,但蔡元培坚持自己的主见,并说:“我希望你们学习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也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北大才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人才摇篮,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总之,我们不能总带着意识形态的眼镜看人,动不动就与人划清界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势,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人不能自视清高。当你觉得有些人的某些缺点让你难以容忍时,这些缺点或许就存在于你身上,甚至比对方更甚。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的认识自己也评价别人,自己做得好与不好,让大众去评价。武断地与别人划清界限,难保不是在画地为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