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纯真——守护全世界的光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应该保持某种纯洁甚至于保持某种天真,你七十岁也好,你八十岁也好,你看见路上一朵花开放会不会感到愉快?你见到天很热天很干旱一场雨来了会不会觉得特别爽气特别舒服?你见到一个老朋友是不是能够兴奋得起来?甚至你在报纸上看到一首好诗能不能为这首诗而吟咏赞叹甚至于击节称善?起码你得有几分天真,如果你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如果你一点那种纯洁的天真的信任的真诚的东西都没有了的话,这个也是怪可怜的。想想看,一个没有任何天真的人,他或她的生活还能有多少乐趣?

    ——王蒙

    敞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不同的美,每一种美好的品质都是诱人的。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你便会更坦然地面对一切。

    ——叶舟

    宋代大学者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至交。有一日,苏东坡去参访佛印,二人坐在蒲团上参禅论道,谈古论今。忽然苏东坡笑着对佛印说:“我看你打坐的样子真像一堆牛粪。”佛印不仅不生气,还微笑着说:“我看你打坐的样子就像一尊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高兴得哈哈大笑。回到家,苏东坡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说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小妹却说:“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内心有什么,外在才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不洁,所以才看佛印如同牛粪!”

    从佛学的角度讲,境由心造,心中有山,就见山;心中有河,就见河。佛印说苏东坡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心中有了佛,慢说看苏东坡像佛,就是看一只狗,一只鼠,一堆砖石瓦砾也是佛。苏东坡也正是由于当时未领会到这一层意思,才闹出了笑话。如果从心理学角度讲,苏小妹的话则无巧不巧地指出了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这是一种认知障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庄子的朋友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祝贺他。但惠施听信别人的挑唆,认为庄子是来和自己抢官做的,便命人到处搜捕庄子。后来庄子奚落惠施说:“南方的凤凰在从南海飞往北海的路上,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甜美的泉水。当凤凰经过一只猫头鹰的头顶时,猫头鹰刚好找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猫头鹰便冲着凤凰仰头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擅长移花接木的庄子很可能是在借调侃自己惟一的知己来讽刺那些嫉妒他人到心理阴暗的人。不过,生活中类似惠施与“猫头鹰”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大有人在。以己度人,是很多人难以超越的羁绊。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个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如果你开的飞机没油了,飞机上还有好多乘客,其中包括你的亲戚,但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给谁用?”

    “我会安排好乘客,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我就会用降落伞跳下去。”

    观众有的摇头,有的哄笑,笑小女孩幼稚和不懂事。

    小女孩急了:“我……我还会回来的,我……我只不过是去取点油!”

    当今社会,纷纷扰扰,太多的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太多的短视、拜金、狭隘与出卖,充斥于报纸、电视、网络,对此,保持必要的警惕实属必要,但许多人由于谨慎过度,无意中把自己的纯真之心“训练”成小人之心。比如一位经理工作任劳任怨,以厂为家,但工资不高,10人当中恐怕会有9个人认为此君有不正当收入,剩下一人则会认为这个经理是个傻瓜!能够像故事中的小女孩那样想问题的,太少太少。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反省自己,是世界太残酷,还是我们自己太阴暗?我们前面提到的苏东坡就很值得效仿。除了喜欢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苏东坡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纯真、光明之人。他曾经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事实上他也真的达到了这种境界。众所周知,他和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是政敌,但王安石下台后,他路过金陵时还特意去看望退职潦倒的前宰相,与王安石谈诗论佛,盘桓数日。王安石也曾经为苏东坡求过情,使其免死于“乌台诗案”。两大文人的“恩怨”,遂被传为佳话。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守护者,因为世界无非你我他。守住自己的本性,就是守护全世界的光明。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这个世界有假恶丑,这个世界也有真善美。造物主之所以给我们造两只眼睛,就是为了让我们辩证地看待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多看看那些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以高一点的境界去看人看事?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无力守护他人的纯真,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光明些。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生性豁达,乐善好施。有一次,他赢得了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突破记者的重围,走到停车场,准备驾车回家。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过来,先是对他表示祝贺,然后又说她的孩子病得很重,可能会死掉,因为她实在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

    温森多被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刚赢得的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塞给那个女子,并且安慰她:“这是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过后,温森多在一家餐厅用餐时,偶遇一位熟识的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官员,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过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你怎么知道的?”温森多为他叫了一杯红酒,然后问道。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官员说,“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她是个骗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孩子重病,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大明星朋友!”

    “什么?”温森多急切地追问,“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孩子病得要死是吗?”

    官员说:“是的,根本没有。”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然后欢快地说:“这真是我一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得知自己被骗后,温森多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钱没有派上用场,而是孩子的生命没有遭受过危险,这位高尔夫球手的单纯与爱心可见一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对于心地光明的人来说,付出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回报,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光明的侮辱。

    找回失落的童心

    《西游记》对明代中后期进步思潮的反映,不仅表现在孙悟空反对玉皇的造反精神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天真活泼、喜欢玩儿、喜欢找乐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性格上,这种性格反映出的正是带有人类原初本真特色的健康的精神状态——童心。

    ——周先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朋友有一辆四轮双驱吉普车,平常就停在小区院中,每次去开车,车前身的“4×2”字样后都会被小孩子用粉笔写上“=8”,头一天将它擦去,第二天还会写上。后来,朋友干脆在“4×2”后面用油漆喷上了“=8”的字样,原本想“这下不用再写了吧”,谁知第二天去开车,“4×2=8”后面竟被人用粉笔打了个对号!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只要是认谁了的事情,多苦多累,多没意义,多没价值,孩子们都能乐在其中。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原本就该是一道完整的算式,每一个算式都只有惟一的答案。少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意义,少了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自然也就远离了那些斩不断、理还乱的烦忧。

    我们为什么喜欢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他们因为单纯而可爱,因为单纯而快乐,这种快乐对于我们成人世界来说难能可贵。孩子们一天到晚也很忙,但他们只为快乐而忙。他们耽于游戏,也能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善于把垃圾场打造成游乐园,他们没有玩具也能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也不会计较结果。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那颗纯真的童心。所以,人们总是称那些快乐的人“童心未泯”。

    哲人说,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把简单变成复杂的过程。成年人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游走于正确与错误之间,疲于奔命,牵扯纠缠,最终不免迷失在滚滚红尘,失却纯然的本性。

    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怀有童心,只是名缰利索和各种“角色意识”让我们习惯了紧绷着脸,故作正经,让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久而久之,除了身心疲惫,还会变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虚伪。

    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意思是说,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人不该有童心,就是认为人不该有真心。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有人认为,保持童心在一定程度上等于不成熟。其实不然,一个人到了成年乃至老年以后,还能拥有纯净的童心,反而是成熟进而超脱的最好表现。人不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可以永远拥有童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大选,鲜为人知的是,每次大选,差不多总有一万多人会把选票投给一只虚拟动物——米老鼠!这些拥有选举资格的成年人并不是存心捣蛋,而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也不难理解,《西游记》不就是个神话故事吗?跟小孩子们看的动画片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了还要相互比较。由此看来,美国人给米老鼠投选票,是人类向往快乐的普遍印证。

    不要以为童心只与快乐有关,童心还是一种生产力。笔者有一个朋友,夫妻俩在农村走村串镇做生意,两个孩子从小被锻炼得自理能力超强。一个星期天,朋友出门前嘱咐10岁的女儿,在家照看好弟弟,做好作业,有时间就多烙几张饼。结果夫妻俩一回家,小姑娘一口气给父母端出了47张小饼!并说:原本准备多烙些,可惜炉子熄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人们肯定会说他是“冒傻气儿”,然而事实证明,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年少时甚至成年后都或多或少地冒过“傻气儿”,甚至超乎想像。

    作家余泽民在《没长大的莫扎特》一文中写道:“读莫扎特传记,有一个细节,让我笑喷了。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如果你闹肚子,抬腿就往厕所跑,如果你憋不住,那就拉到裤裆里……代我向我们的朋友们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

    接着,作者将莫扎特的生活细节一一罗列: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喜欢打扮、贪图热闹、嗜好养鸟,还教八哥唱歌;讲粗话、恶作剧、神经质、翻桌子、跳椅子、学猫叫、翻筋斗……

    即使是与自己的老师海顿在一起,莫扎特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童心。有一次,莫扎特和海顿打赌,说他能写一首曲子,老师肯定弹不了。海顿自然不信。莫扎特用了不到5分钟,就写就了一首曲子,送到海顿面前。海顿若无其事的坐在琴凳上弹了起来,突然,他叫起来:“这是什么呀?我的两只手分别弹向钢琴的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突然出现在键盘当中呢?这个曲子根本弹不了。”“让我试试吧!”莫扎特微笑着坐在钢琴前,当弹到那个音符时,他轻轻地弯下腰,奇准无比地用他的大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看得海顿目瞪口呆。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感慨道:“许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是美中不足,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尼采说:“艺术家本来就已经是一种停滞的生灵,因为他停留在少年及儿童时代的游戏之中。”童年虽逝,童真犹在,我们或许成不了艺术家,但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心怀赤诚的孩子,找回曾经失去的快乐。

    想哭就哭出来,哭完就忘了它

    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

    ——季羡林(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个“该哭该笑”的故事:

    昙照禅师是个乐天派,平时他总是对门人说:“我真快活啊,我真快活啊”,但是他临终时却高声叫喊:“好痛苦啊,好痛苦啊……”一点儿不像得道高僧。一个弟子问:“老师,当初节度使把您扔到水中,您神色都不变。平日里您也总是对我们说自己很快活,怎么今天却叫起苦来了?”即将圆寂的昙照禅师举起枕头问他:“你说我是当时对呢?还是现在对?你说我是该哭呢?还是该笑呢?”说完不待弟子回答,禅师便圆寂了。

    真情流露有什么不好?只要是人,就应该有人的正常感受和表达。高兴就笑,痛苦就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明明很高兴还故意表现的很平静,明明很痛苦还强颜欢笑,那不是悟道,那是压抑。孩子们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他们不懂事,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哭闹。大人们对此往往感到头疼,其实这是好事,谁都有不愉快的时候,把坏情绪积压在心底,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时间长了也难以承受。

    哭闹是孩子最好的发泄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当然,不是学习耍赖撒沷,而是学习他们排解坏情绪。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在一次失意后,心里极为难过,但哭了半天,却一滴泪也挤不出来。他的“欲哭无泪”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可以想象,一个曾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老板,在众多员工面前,时时刻刻都要表现得坚强、镇定、意气风发。他所处的位置让他无法哭。理由很简单,哭,是弱者的象征。可是,我们毕竟是伴着哭声来到这个世上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孩子那样,在伤心、痛苦的时候哭一哭?泪水是情感的珍珠,它代表着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当我们失去或者拥有了曾经苦苦追求过的美好事物时,我们连泪水都没有,这到底是我们的身体出了毛病,还是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仔细想想,我们已经远离了孩子般本真的生活。

    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我们还应该像孩子一样,学会忘记,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没记性”“屡教不改”“记吃不记打”,昨天学的滚瓜烂熟的知识,睡一晚上就全忘了;刚刚提醒过的事情,五分钟后又犯了……家长们总是为此头疼不已,其实我们前面说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急不来。另外,家长们也往往想不通,怎么这孩子上一秒还哭得昏天黑地呢,下一秒就破涕为笑了?五分钟前还对父母恨恨不已,现在又和父母撒娇了呢?其实,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的地方。哲人说,人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记性太好。没错,人生就像一场长途旅行,沿途有风景,也有崎岖,虽说往事是一笔财富,但有些故事也会成为我们的负担,人生就会过于负重,前路势必难行。

    忘记,不仅是对自己好一点,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

    有一次,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住他,才将他救起。马沙立即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河滩,不知什么原因,吉伯和马沙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强忍怒火,在河滩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旅行结束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又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有些事情必须牢记,有些事情必须忘记。写在石头上的字迹永远不会消失,我对他的感激之情也会永远存在。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像沙滩上的字迹随着潮水迅速消失一样,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的确应该记住某些事,但我们更应该学会忘记某些事。“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语者无二三”,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纵观芸芸众生,有谁能一生都活得春风得意,无波无澜?因此,我们应学会忘记,忘记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轻易说“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只要退一步想一想,太阳也有黑子,我们就能渐渐忘记昨天的阴影,坦然地面对今天的太阳。

    学会忘记吧!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忘记昨天,是为了今天的振作;忘记烦恼,你才能收获快乐;忘记忧愁,你可以尽情享受生活赋予你的乐趣;忘记痛苦,你可以摆脱纠缠,体味人生的缤纷;忘记他人对你的伤害,忘记朋友对你的背叛,忘记你曾有过的被欺骗的愤怒、被羞辱的耻辱,你会觉得你已变得豁达宽容,你已能掌握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