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心墙: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其实我只是一个演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P先生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挫折——他被公司炒了鱿鱼。其实不是P先生的工作能力不好,实在是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估计公司也撑不了几天了,这个时候被炒鱿鱼还能拿到一笔赔偿,对P来说,已经是不错的选择。

    P先生是家里的独子,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属于没吃过苦的一类人。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勉强能混到大学毕业,之后靠家里的关系,找了份将就的工作。后来经过熟人介绍,和一个门当户对的美女结了婚,买了房。婚后第二年,本打算拿了年终奖就和老婆到国外去旅游一圈,没想到经济说不景气就不景气了,一个偌大的公司只能靠不断裁员,才能勉强撑下去。

    家里一下子少了个重要的经济来源,老婆当然是心急如焚,天天催促P先生找份新的工作。没想到这年头找工作比找老婆还难,他在网上一连投了50多份简历,结果都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P先生只好转移战场,亲自拿着简历去跑人才市场。他刚刚28岁,没想到很多用人单位都嫌他年纪太大。好不容易碰到个不嫌他年纪大的吧,他给自己的工资期望又竞争不过那些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就这样晃了一个多月,P先生还没有搞定新工作。

    几番挫折下来,P先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于是没有受过委屈的P先生对于找工作的事情不再那么上心了,反正天天就吃那几碗饭,也饿不死。就这样P先生恢复了自己大学时宅男般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上上网,看看自己投的简历有没有回复,要是没有,就开始一天的主要活动——玩游戏。

    不过他老婆可不是好惹的,看一大男人天天躲家里头,自然是各种责骂,不是抱怨这日子没法过了,就是抱怨自己怎么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起先P先生对这些责骂颇为气愤,毕竟失业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完全是被逼无奈。况且自己前些年还挣了一些钱,不然现在的房子从哪里来的?他向老婆保证,自己正在努力找工作,其实也不是找不到,只是没有达到预期而已。虽然嘴上这样说,P先生在行动上却不见长进,每天除了逛论坛就是打游戏。至于工作嘛,用P先生的话来说,这个要靠缘分,强求不来。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P先生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老婆终于忍不住和他爆发了一场骂战。这场骂战的持续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老婆把从两个人相亲以来的种种不愉快通通拿出来说了一遍,家里的盘子碗都给摔了一地。最后,他老婆终于忍不住了:“怎么嫁给了你这样的男人,我们离婚!”

    P先生从来都没想过离婚,总不能前脚丢了工作,后脚就丢了老婆吧。于是苦苦哀求老婆大人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定好好出去找工作。老婆见他眼含热泪,目光诚恳,估计这回他多半是想通了,也没必要逼他太狠,就答应了P先生的请求,并声明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P先生就起了床,穿上笔挺的西服,带着公文包和简历就出了门。不过他这一出门就差点没回来。

    他老婆晚上等了很久也不见P先生回家,原本以为P先生是因为没找到工作不敢回家,所以想打电话叫P先生回家,今天找不到明天继续找嘛。可是她拨了P先生的电话后,听到的却是:“您拨打的号码不在服务区!”这下她有点着急了,立即联系所有能够联系到的朋友,结果都没有P先生的消息,P先生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她本来想报警,不过后来听说失踪没超过24个小时,报警也没啥用,所以她只能发动周围的亲朋好友去寻找P先生。当亲人最终找到P先生的时候,他一动不动地躺在一个运动场后边的草地上,有人以为是发现了尸体,所以打了110报警。

    P先生最初被发现的时候,仿佛突然变成了一个瘫痪的人,连眼珠子都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只有胸廓的起伏还能看出是个活人。家人推测P先生是遭到了重大变故,比如抢劫,不过P先生身上的物品一样都没少。至于劫色,这个更不可能,他连一点反抗的痕迹都没有。

    把P先生弄回家以后,他还是一动不动,正在家人猜测P先生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准备把他送医院检查的时候,P先生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大呼:“我总算回到地球了!”

    这句话搞得周围人莫名其妙,摸摸他的头,好像没有发烧嘛。

    然后P先生给大家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他出去找工作,路上碰到两个黑衣人,穿着笔挺的黑色西装,说他们公司正在招聘,问P先生有没有兴趣去试一试。

    这样的机会P先生当然不会放过,于是跟着这两个黑衣人去他们公司的办公室面试。转了N个弯,也不知道到了哪里,只知道进了一栋三层小楼。好像这个楼也不是在郊区,具体位置记不清了。

    谁知道一进到一间小屋子里面,门就“哐当”一声锁上了,是一道非常厚重的铁门。

    这时候两个黑衣人转身说:“其实我们是从拉布拉多星球上来的,也就是你们口中的外星人ET!”

    P先生非常害怕,哆哆嗦嗦地说:“你们要干什么?”(讲到这个情景的时候,P先生一边说,一边模拟当时的场景,惟妙惟肖。)

    “我们没有恶意,只是想借你的大脑研究研究!”

    “为什么是我,我的大脑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们只想弄清楚地球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变化,比如你现在,脑电波就显示你非常恐惧,而我们的脑电波只是一些正弦波,没有变化!至于为什么是你,那只能说明你运气好,你穿的衣服和我们很像,根据研究,一个人更愿意相信和自己非常相似的人!”

    “用得着这么复杂吗?你们外星球科技这么高端。”

    “我们星球也有自己的法律,跟你们一样,我们只能采取这样的措施!”

    然后两个人不由分说,拿出各种仪器检测起P先生的大脑来。据P先生说,当时他四肢就像被固定在水泥里面一样,根本动弹不得——这多半是外星人的超能力!

    就这样,外星人在P先生身上检测了十多分钟,但好像并没有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

    “你的大脑跟我们星球上的低等生物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你们面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反应,比我们星球上的低等生物还要差,一点都不淡定!”

    居然连“淡定”都会说,这两个外星人的中文是在网上学的吧。估计P先生当时也管不了这么多了,他只想快点离开这个鬼地方,回到自己家里。

    “最后,为了避免给你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希望你能够忘掉这里发生的事情!”说完,黑衣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闪光棒一样的东西。

    一道亮光闪过,P先生就昏了过去。直到他被发现在运动场后面的草地上。

    据P先生自己说,本来这两天他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不过自己的大脑深处总是有一些东西往外冒,直到他完完全全地记起了事情的经过!

    当他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家里的人全都傻了眼,这下他们确定P先生一定是疯掉了!不由分说直接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

    当我听完P先生的这个故事之后,我心里暗笑道,你当我没看过威尔·史密斯演的《黑衣人》啊。

    P先生开始几天像个孩子一样,整天躲在病房里面,一步都不敢出,显得很害怕,他说自己害怕遭到外星人的绑架。几个人硬把他拉到门外,一松手,他马上就拼尽全力跑回房间,然后用被子蒙住头,全身发抖。

    “听说你遇到外星人了?”我好奇地问他。

    “嗯,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外星人,他们都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外表和地球人一个样子。不定时就绑架地球人做实验!”P先生回答得很真诚,完全不像在撒谎。

    “我听过你的事情了。”我没有用“故事”这个词,表示我并不怀疑他所讲的事情,“你说他们最后用一根闪光棒照了你一下?”

    “没错!”P先生很肯定地回答。

    “如果我猜得没错,那一定是记忆消除器!”我很肯定地说。

    “就是啊,那就是记忆消除器。他们说要消除我的记忆,免得我出来乱说!”P先生回答。

    “那你是怎么记起来的?”我问道。

    “就是啊,我是怎么记起来的?”P先生一边说,一边做出一副努力回忆事情经过的样子。

    “别着急,慢慢想!”我安慰他。

    P先生紧蹙眉头,不过好像没有什么进展。

    “你看看,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消除干净,可能那个仪器出故障了?”

    “哎呀!”P先生一拍自己脑门,“我记起来了,当时那个仪器第一次照射我的时候,好像没怎么亮。然后那个黑衣人摆弄了两下子,当他照第二次的时候,我提前闭上了眼睛,所以消除记忆的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哦,原来如此。你好好休息,这种东西会损伤人的神经系统,可能会让你产生耳鸣之类的不良反应!”

    “你不说我还不知道,我就说这两天怎么老是感觉脑子里面轰隆隆响呢。”P先生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嗯,你好好休息,过两天自然就好了!”

    P先生的故事漏洞太多,可以肯定是假的。从P先生的症状来看,很像是癔症,我一暗示什么,他立马就顺着我的话往下说,好像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关键是,我自己也就是随口说说,只是平时科幻故事看得比较多,所以说得还像那么回事。

    癔症的患者,很多时候都喜欢编织一些谎言,但是他们不是高明的忽悠大师,你见过把自己也忽悠了的忽悠大师吗?撒谎的人知道自己在撒谎,而癔症的人对自己的话深信不疑。而且癔症患者的言行有很大的表演成分,带有戏剧性,比较夸张。

    癔症患者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他们在别人的暗示下甚至能够出现幻觉。所以这也成为检验癔症患者的一个试金石。记得以前碰到过一位癔症患者,在教授查房的时候,他还活蹦乱跳的。教授就在他旁边给学生讲,癔症的症状很丰富,很多人会出现木僵的表现。不知道这句话病人听到没有,反正第二天病人就躺在床上完全不动,不说话,不吃饭,就是挠他,也没多大反应,完全和教授说的“木僵”一个样子。

    最夸张的是,我们用非常肯定的口吻对癔症患者说:“墙角有一盆花!”当然,那里其实什么也没有。结果病人不仅说他看到了花,而且还能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花的颜色,还说他闻到了花香。

    至于P先生,他的病很大程度上是与自己遭遇的情况有关,毕竟老婆给他的压力是巨大的。但话说回来,比他遭受更大压力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别人都得病,所以这也和P先生自己的人格有关。好在P先生在医院待了十多天,也没怎么治疗,就基本康复出院了。

    【科普时间】分离性障碍

    中文里面有很多词语是舶来品,不过直接音译过来的词不多,但有一个音译的成语——歇斯底里(来自拉丁文Hysteria),即是我们所说的癔症。不过目前我们已经不提这个词了,而一般称之为更学术点的“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涵盖了医学临床各科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说他们是“天生的演员”。因为他们对各种症状的模仿和表演都惟妙惟肖,甚至可能他们自身也分辨不出来自己到底是不是在演戏。

    虽然症状多种多样,但是也有其特点。患者一般都会丧失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方面的正常整合。引用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第六版。病人都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就像你看到一些催眠节目中,那些配合催眠师表演而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的人,他们就是典型的很容易被暗示的人。

    另外大家最好奇的多重人格障碍,就是传说中一个身体里面有好多个人格共存,像《二十四个比利》一书里面描述的那样,也属于分离性障碍的一种。

    还有些人的人格就属于癔症型人格,也称之为表演性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以过分的感情表现或者夸张的言行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接受人的暗示,喜欢不停地追求刺激。他们行动的目的多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或者干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常常不择手段。

    以下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癔症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果你符合三条或以上,那就可以判断为癔症型人格: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被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以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一般来讲,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而逐渐减轻。但这并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是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的。

    癔症型的人,他们是天生的演员,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演戏而已。

    【拓展阅读】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确,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不只扮演一个角色。单从男性来讲,有时候是调皮恶作剧的小孩子;有时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有时候是乖巧听话的儿子;有时候是低声下气、满脸媚俗的伪君子。演技自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别入戏太深。

    一个好演员,能够骗过所有的观众,一个更好的演员,可能连自己都给骗过去了。已故的影星张国荣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演技不可谓不好,一部《霸王别姬》,让所有人都记住那个程蝶衣。在戏里饰演霸王的段小楼是一个好演员,演技高超,和师弟程蝶衣饰演的虞姬因为《霸王别姬》这部戏,名震梨园。不过段小楼只是一个好演员,对于师弟只是同门之宜,戏外喜欢的是别人。而更好的演员程蝶衣就不同了,在戏外,他对师兄的感情就像戏里虞姬对霸王的感情一样,至死不渝,多次为了师兄以身犯险。不过毕竟两人都是男性,后来段小楼还是提醒程蝶衣不要忘了自己的男儿身份。从此,程蝶衣可以说是心灰意冷,选择了和虞姬一样的命运,用段小楼送给自己的宝剑自刎而死。

    戏外的张国荣呢,最终也是选择于2003年的愚人节,从高楼上纵身跳下,自杀身亡。他的一生就像是自己戏中饰演的程蝶衣一样,最终悲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给人间留下一首绝唱,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人生真的如戏吗?是否我们都像演员一样,可以被戏中的人格所掌控?答案是肯定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进行过一个声名狼藉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他随意指派一群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扮演监狱中的不同角色,一组人扮演监狱的狱卒,一组人扮演犯人。狱卒会对犯人进行各种监狱中可能发生的不人道处理,比如语言上或者生理上的虐待,犯人会有越狱等行为。

    但这个实验的进行慢慢地脱离了原来的主旨。实验中的各种角色并没有按照剧本的设定进行,特别是狱卒们,他们表现得越来越粗暴和野蛮,不再是基于实验的设定,而是基于他们本来的情绪。人性的阴暗面开始暴露出来。囚犯被要求快速地报数,这种做法可以加强他们囚犯身份的思想。之后,看守们就开始使用体罚,他们不允许囚犯上厕所,使得监狱内卫生条件急剧下降;他们拖走犯了错误的囚犯的床垫,让他在水泥地上睡觉;还有一些囚犯被迫裸体,被性侮辱。而囚犯们也因为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忘记了这仅仅只是一个实验,变得压抑,不敢反抗,甚至很多人都表现出严重的情绪障碍。后来这个实验因为超出了原先的设想受到了伦理学的追问,进行了仅仅6天,就不得不草草结束。

    不过这个实验却成为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实验,因为它有效地证明了处境对人的影响。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人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处的环境、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正如我们的人生,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角色造就了我们现在的面目,而你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