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方面,小K有几个要好的闺蜜。她长得极漂亮,身边也不乏追求者,但小K至今都没有看上眼的。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不一定要多金,关键是要让自己心动。要说她有什么缺点,那只能是比较敏感了,小时候自己家养的金鱼死了,她都能哭得梨花带雨,还要给金鱼来个厚葬才罢休。不过这种特质的好处是,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因此她和几个闺蜜的关系极好。
就是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嫁的好姑娘,突然就觉得情绪很低落。说“突然”这个词好像有点不对,虽然周围的人是突然发现她有点不对的,但实际上半年前她就开始变得不愿意逛街买衣服了,闺蜜还以为是她懂事了,长大了。小K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家里前几天说要给她介绍个县里面领导的儿子,小K虽然对这种事情比较反感,但她一直是个乖乖女,所以通常应酬一下还是会去的,但是这次小K不愿意去了,为此还和父母吵了一架,气得她妈妈几天都不愿意理她。这让小K更加难过了,眼泪开始往下掉,怎么都止不住。
于是小K决定跟闺蜜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舒缓一下自己的情绪。
闺蜜听了半天,也没听懂小K到底有什么问题。
“你说你感觉到很郁闷,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对吧?”
小K点了点头。
“不想做就不做呗,反正你又不缺什么,总之我是搞不懂,你到底为啥感到难过呢?”闺蜜感到不可思议,要是自己有小K这条件,估计梦里面都要笑醒。
“我什么都不缺,但又感觉好像缺些什么,整天都觉得心里很累,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她整天觉得很郁闷,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这是抑郁症的表现。此时的小K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只是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心理,而没有想过寻求专业的治疗。
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一定是因为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才会得抑郁症。遗传,或者生物因素,都可能是病因。“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提出过“体液学说”,他根据体液把人分成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
胆汁质的人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粘液质的人稳重安静,考虑问题全面;善于忍耐,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这只是从人的类型上来说。同样,和其他精神疾病类似,如果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从遗传角度讲,子女得抑郁症的几率也很高。著名作家海明威,他本人、他爸爸以及他爷爷全都患有抑郁症,最后都死于自杀。最后从社会事件上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压力、打击,活在痛苦的环境中,他也是很难摆脱抑郁的困扰的。
有一天,小K独自在家看琼瑶剧,当看到男女主角因为爱情问题闹得天翻地覆、难舍难分、苦情无限的时候,小K突然觉得内心特别压抑,只想逃离这个社会。她狠狠地扇了自己两个耳光,发现这种火辣辣的疼痛能够让自己痛苦的内心舒缓一点。原来身体的疼痛是治疗心灵疼痛的最好方法,小K想。
就这样,小K甚至有点自虐上瘾了。此刻的她,虽然有一些不想活下去的念头,但是还不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毕竟这世界上还有她深爱的父母。小K的自虐行为越发严重,直到有一天,她开始用水果刀划自己腕部,看着鲜血一滴滴流出来,她表现得十分麻木。这个时候,忘记带钱包的母亲突然回家,发现了眼前这让她不敢相信的一幕。他们决定让小K接受专业的抗抑郁治疗。
由于小K家经济条件不错,所以一开始家里面就要求用最好的药,做最好的治疗。当然住的环境也不错,就差把病房给她改成总统套间了。对于初次发病的患者,一般来说治疗效果都不错,所以没过多久,小K就看起来有说有笑的,家属理所当然地要求出院,认为孩子只是一时想不开,现在已雨过天晴。
小K出院那天,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按时吃药,不要自己就把药停下来。小K的父母也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我们一定让她按时吃药!”
但随着小K的情况越来越好,甚至就要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小K和她的父母违背了当时的承诺。他们不想让女儿一辈子吃药,更担心如果吃药被男朋友发现了,那这段恋情多半会告吹。所以他们明知道女儿没按时吃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这段恋爱能够彻底拯救女儿的疾病。
可是,感情这回事一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恋爱中的男女有一点争吵在所难免。有一次,仅仅因为男朋友约会晚到了10分钟,小K就觉得男人不守时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和男朋友发生了争吵。男朋友起初还哄着她,一个劲给她道歉,后来看没啥效果,索性也发起脾气来,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
男友以为小K吵吵也就过去了,想过几天再去哄她,结果等来的却是小K母亲的电话:“你对我女儿做什么了?”小K的母亲情绪十分激动。
男友认为恋人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直白地说:“我们就是拌了几句嘴!”
“拌嘴?告诉你,我女儿割腕自杀了,现在正在医院,她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一定要你负责。”说完小K的母亲气愤地挂了电话。
原来小K在和男友发生争吵后,怎么都不能冷静下来,毕竟她长这么大,一直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受过什么委屈。一想到男友对自己的态度,小K就觉得特别绝望,没错,是绝望!她有了一种想要去死的念头,这个念头牢牢地抓住了她的心。周围的一切她都觉得是那么陌生,自己似乎已经和这个世界隔绝了。她环顾四周,发现了那把熟悉的水果刀。
于是没有悬念地,小K拿起水果刀,眼睛都没闭,朝着自己的腕部拉了一道,一道血光喷涌而出,小K把手垂了下去,躺在沙发上,准备迎接死亡。但死神估计是很忙,没时间来关注小K,她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几乎没怎么抢救,就脱离了生命危险,因为血已经自然凝结,只需要补充下液体即可。
这次小K来住院,明显比上次的待遇差了很多,只住了普通的房间。他父母被女儿这段时间以来的行为弄得精疲力竭。父亲对自己的生意已经没多少心思去打理了,毕竟他们只有这一个宝贝女儿,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也要尽全力去治疗。母亲也请了长假,决定陪在女儿身边。
这次治疗的过程比第一次要漫长得多。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复发一次,在治疗上也就更难一些,可能是病人对药物已经没有最初那么敏感。
在精神病院里,小K的母亲整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睡觉的时候都不敢睡得太死,怕女儿控制不住,干出些伤害自己的事情。
在所有疾病中,精神类疾病给家庭造成的负担是最重的。虽然小K的家境不错,但是精神疾病的治疗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相比经济方面的负担,精神方面的负担更重。白发人照顾生病的黑发人,不仅仅要照顾孩子的身体,还要担心孩子的未来,以后还能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生儿育女。很多家属说他们的愿望不高,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生活自理。曾经有家长跟我说:“一想到自己老去后,孩子无依无靠的样子,就难过得要死。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跟孩子同归于尽的极端想法。”
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小K父母又要求出院,这次就是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再让女儿停药了。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因此就降临到他们身上,很多病人即便按照医嘱服药,还是会复发,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小K不幸就是其中之一。毕竟很多药物长期使用后,效果都会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显著。所以我们都会建议病人定期复诊,一旦有出现问题的苗头,就能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得到专业的治疗。
出院几天后,小K把一瓶通过非正常渠道搞来的安眠药片一股脑儿全吞了下去,然后躺在床上,希望一觉睡过去就再也不用醒过来。她父母再次及时发现了她的反常行为,把她送到医院再一次抢救,通过洗胃、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小K脱离了生命危险。
小K醒来后并没有觉得特别后悔,脑子里面还是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得到解脱。
小K的妈妈对她说:“孩子,求求你了,不要再伤害自己,你这样就跟杀了我们一样!”小K爸爸的生意基本上也放下了,毕竟孩子这样,谁还有精力打理生意呢。全家人都围着小K一个人转,只盼她能够早日走出这种阴影,他们对小K的看管更为严格,尽量不让她一个人待着。这时小K的父母已经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了。
但是小K认为只有死亡才是彻底的解脱,活着比死更为痛苦。只要是体会到这种痛苦的人,不会惧怕死亡。
后来小K成了精神病院的常客,许多次都是出院不到半个月就重新被送进来。每次她都能找到不同的方法自杀,原本漂亮的女孩子变得非常消瘦,且身上有多处清晰的伤痕。
她的父母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正直壮年的他们,看起来十分苍老,脸上写满倦意。甚至有好几次,小K的母亲都感觉自己也快坚持不住了,也得抑郁症了,还跑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到后来,小K父母已经对她失去了希望,不再指望她的病情能够康复,只期盼她能够安然度过这一生。
哪怕这一点小小的愿望,也在不久之后破灭了。有一次,小K趁着父母不备,从8楼阳台上纵身跃下,像一只蝴蝶,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
小K早就想到了她死去的那一天,她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让他们不要悲伤,因为这个病恐怕永远都是这样,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己也不想给父母再增加负担,让他们的身心每天都受到煎熬。
后来有一次我看见小K的父母,他们明显比照顾小K的时候好多了,她母亲仍然是老师的那种气质,而父亲也过着莳花弄草的悠闲日子。
生活有时候很无奈,也很无情。也许,小K的死亡对她的父母来讲也是一种解脱吧。
【科普时间】抑郁症
人的情感从极端抑郁到极端躁狂,对应了两种疾病。抑郁症是和躁狂症同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目前两者在一起,在所有疾病负担排行中位居第二,而在20世纪80年代,才排在第18位。很多名人也被它们困扰,像林肯、罗斯福、尼克松、丘吉尔、巴顿、梵高、海明威,以及我国的张国荣、崔永元等。
抑郁症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疾病,没有抑郁体验的人,很难体会到病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抑郁症是自杀的最主要因素。作家、艺术家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抑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少。
情绪低落谁都有过,但是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沉,苦恼忧伤,经常会表达“活着没意思”“高兴不起来”的想法。有些小年轻也经常这样说,不过很多人只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已。典型的抑郁症有个特点,那就是晨重夜轻,即早晨最为严重,傍晚有所减轻。据统计,绝大多数自杀事件都发生在凌晨4点48分,所以有“恐怖的4点48分”之称,这个与抑郁症的发作特点有关。
思维迟缓,主要是思维的速度变慢。病人感觉自己脑子像是生锈了,你问一句话,他半天也答不上来,而且说话的声音变小,语速也变慢。
兴趣减少则是抑郁症患者自觉了无生趣,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如果你发现有人突然对以前所热衷的事情丧失了兴趣,而且情绪低落,那很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有焦虑的情绪,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还有些人对自己比较苛刻,对一些轻微的过失或者错误悔恨交加,十分痛心。严重的可以达到前面提到的罪恶妄想的程度。
大约有25%的抑郁症病人会有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还有的会呈现出“扩大性自杀”。曾经有一个患抑郁症的母亲,因为产生了自杀念头,担心自己死后膝下一双儿女无人照顾,于是亲手毒杀了自己的儿女,然后再自杀。
【拓展阅读】自杀的误区
自杀的头号误区:叫嚣自杀的人绝对不会自杀!
有很多人认为,一般的自杀都是悄悄进行的,而那些嚷嚷着要自杀的人,都是想获得别人的关注,根本不会自杀。实际上,绝大部分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向别人流露出生活没意思、自己不想活了的念头。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心,或者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比如多陪伴,把周围的各种危险工具收好,必要的时候送去医院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自杀的误区之二:对自杀者要骂醒他!
很多人认为,对待有自杀倾向的人,大骂一顿就会让他痛哭流涕,幡然醒悟。我想说,你们电视剧看多了吧。咱们的电视电影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最常见的骂法就是:“你他妈是个男人吗?一点点挫折就把你搞成这个样子,真他妈让人瞧不起你。”好吧,恭喜你,这么说基本上就是助推了别人上天的最后一把。人家本来就感觉非常自卑、了无生趣,你这么说就更加确定了他是个没用的人,更加坚定了他去死的决心。
对要自杀者给予的应该是关心和疏导,而不是责骂或者是以责骂的语气讲道理。很多人甚至在别人死后还发表这样的言论:“真他妈没用,对得起养他们的父母吗?”死者为大,希望这样的话少说,毕竟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去挽救。
自杀的误区之三:自杀过的人就不会再自杀了。
这也是常见的误区,原因在于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理解自杀事件,认为自杀过的人,已经体会到了自杀带来的恐惧和伤痛,他们一定不会想着再自杀了。
实际上,有过自杀经历的人,不仅可能继续自杀,而且自杀的风险也比未自杀过的人大好几倍。当一个人从有自杀企图发展到有自杀行为的时候,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已经非常糟糕,也可以说是心理疾病更加严重,这种疾病基本上是很难完全治好的。我曾经见过那种无数次割手腕的人,还千方百计地换着法自杀,也见过腿摔断的人爬着都要去自杀。所以对有过自杀行为的人,一定要严加防范!
自杀的误区之四:自杀不可说。
对于有自杀行为的人,很多人都是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藏起身边称手的自杀利器,比如水果刀、各种药品,然后进行严密的监控。对自杀这件事情绝口不提,生怕触动了别人那敏感脆弱的神经。
当然,前面的这些行动做法都是正确的,但对自杀的事情不提及却是错误的。我前面也讲过,对于有自杀企图的人,最重要的是关心和疏导,因此对于别人自杀的原因要了解清楚,并且给予必要的帮助。心理医生只能解决心理问题,教人如何正确面对;而身边的人却可以给予实际的帮助,比如失恋了,你可以帮他介绍女朋友;没钱了,你也可以借钱给他。对于自杀这件事情本身,你也可以大胆地问:“你还有没有自杀的念头?”一般情况下,真想要死的,都会告诉你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对于特别顽固的自杀者,即使他说不想死了,也不可以放松警惕。我就见过那种趁别人上厕所的机会跑去跳楼的,简直是在和照顾自己的人斗智斗勇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