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引发黑色七月遍地狼烟。这一年一度无硝烟的战争,每所学校都是一个战场,每位考生都是冲锋陷阵的士兵。这一切都只为大学——中国人的梦。
《中国高考报告》是作家何建明的“大学三部曲”之二。另一部反映大学校园贫困生生活的《落泪是金》出版后曾引起很大反响。为了这部《中国高考报告》,作者跑了全国几十所学校,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学生、老师、家长。他说:“在采访中,我的心受到重重的一击,没想到中国的百姓们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竟然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一位江苏记者说,为了准备女儿的高考,我们全家这三年的日子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家里所有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读书的事转。我只觉得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习已经把所能尽的力量全部用上了。尽管如此,女儿高考还是落榜,通过四处活动,花了8万元“赞助办学费”顶替一位因身体原因休学的学生的名额,上了一所医学院,总算遂了心愿。作者的姐夫为了自己在北京一所普通高中读书、成绩平平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费尽了心机。在高二上学期,他把孩子送到了河北燕郊中学,据说这所学校能把“死马治成活马”,是专门训练考生的“工厂”,也是专门培养高分的“集中营”。高中毕业时孩子到北京参加高考,考出了484分,这分在北京就能进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重点大学。全家皆大欢喜。
上述两位都算是有点本事的人,口袋里也还有点钱。而对那些囊中羞涩的平民百姓和农村、山区的穷苦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20多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高考与今天的高考已经截然不同。当年恢复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有黑暗中重见太阳的感觉。当他们的孩子今天面对高考时,这些当年的考生、如今的家长,都十分害怕、紧张、迷惘,甚至比自己当年进考场更加忐忑不安。
为什么?就因为今天的高考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难度也远比以往大。当年没有进大学,照样有活干,有饭吃,说不定还能混出个好岗位。今天情况全变了,你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可能一生的贵贱从此确定,你将永远难以走进“上层社会”。没有文凭进不了“人才市场”,只能进“劳务市场”。两个市场,两个不同阶层的具体体现。一位崔姓家长甚至严肃到如是说:“我再不把儿子送进大学,就意味着我之后的几代人便会丧失做人的最基本资本,也就是说在我之后我们崔姓将会彻底沦为贫民阶层。”
所以,今天的高考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满火药味了。“只要能让我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是上天揽月,我也会在所不惜。”这几乎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
作者说,这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国国民像中国人那样对高考如此的狂热。十年浩劫使一代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也强化了后两代人共同渴望冲进大学校门的那种“决一死战”的情结。这种状况只有中国才有。
十二年寒窗就只为七月的三天决战。只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才能体味到什么是梦想与光荣,什么是努力与无奈,什么是痛苦与屈辱。一位幸运的考生在“焚书坑包”之后说:“上大学了,我要重新做我自己想学想做的事,要不这个世界上就会失去本该是我的我。”一位高考落榜生说:“我只觉得这么多年太苦了,你们当父母的也很苦,我不想再回忆小学、中学走过的每一条路。”一位高三生诉说,作息表是我的“生死牌”。这一群人高呼,中国什么族最苦?我们“考试族”;世界上什么人最辛苦?我们“考试人”!
作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他写下了书中的“百姓问天”这一章。
“四问天:专袭北京、上海市民为哪般?”因为不公平!因为这两地高考上线分数与外地相差近百分,外地人感到无比愤怒。有人说“北京人是皇爷,皇爷的孙儿孙女就比咱百姓儿女贵气呗!”“上海人是大爷,大爷的孙儿孙女自然也比咱娇贵三分呗!”一位河南考生449分没被录取,气愤之余就上北京寻事“报复”。他说,在北京,这个分数能上重点大学。
“五问天:最神圣的地方为何也最丑陋?”“六问天:穷人还能上大学吗?”这些问题不是谁都能回答得了的。作为百姓,只有问天。
作者还就少年留学问题,指出其中的陷阱要人们谨防:陷阱一,“汉奸”当道,中介混杂,受骗又受累;陷阱二,算钱“有误”,负债累累,国内国外两头不好过;陷阱三,追求名校,拒签不断,最后两手空空回老家;陷阱四,放飞容易收线难,真真假假泪是痕。
《中国高考报告》告诉人们,想上大学肯定没错。但理智地选择个人成才道路必然收益更可观,这也绝对没有错。
大学是什么?大学在昨天是人们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在今天是获得社会承认和赢得利益与地位的“通行证”。大学梦,可以追求,但未必都能降临。对一些人而言,有些遥远、空洞;对另一些人则是一生的追求。大学有解读不完的含义。请阅读《中国高考报告》,也许从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