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解读贫穷,感动在心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梦里黄河评《落泪是金》

    《落泪是金》,这是一部报告文学性质的小说。这是1997年9月到1998年6月作者何建明用一年时间走访了几十个单位和300多位相关人士,大多是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和一些支援贫困大学生的模范人士而写的。因为都是真实的事,虽然艺术性并不那么强,但这部书依然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打动我的不是它优美的文字,也不是它的艺术风格,而是它所包含的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探究别人的痛苦本就是一种痛苦”,作者何建明在引子中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然而让我更加难以释怀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故事而实际都是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贫富差距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因为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的不平等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注教育,关注因为贫穷而受不了教育,或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孩子的命运。而贫困大学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援助,更多的是需要精神的慰藉和关怀,需要得到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在书的引子里有一件很令人震惊的事。1998年4月4日,陕西蓝田县汤峪镇白家坡村一对农民夫妇因为惧怕孩子考大学交不起学费而服毒自杀了。当时他们的女儿白敏娟在长沙读中专,儿子在县高中念高三。在苦难的逼迫下他们选择了死,而他们的孩子又将怎样呢?作者在引子末尾写道:“在我国几百万在校大学生中,家境贫困的比例并不低。与许多贫困大学生家庭相比,自杀身亡的白引明夫妇,其实在500多万在校大学生家庭中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他们所在村有318户人家,去年人均收入1800元,按照家庭划分的标准已经属于脱贫的农民了。然而在这个村算得上具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白引明一家,却在因供两个子女读书而债台高筑的重负下,走上了本不该走的绝路。他们的死,在当地引起轰动,人们纷纷议论穷家还能不能供得起子女上大学。其实,从所采访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及他们的家庭情况看,很多与白引明家经济情况相类似,而更多的家庭远比白引明家困难。那么这千百万家庭又是怎么在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呢?而那些家庭境况比白家还要艰难得多的贫困大学生们,尤其像今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全线出现大灾之后的灾区学子们,又如何争取并努力在校走过4年甚至更长的求学之路,他们的现实与未来命运又将怎样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落泪是金》这部书的大致内容。

    全书共分四部,十四章。

    第一部,《失泪大学城》。第一章:九月,独木桥前“状元”泪;第二章:失落的“天之骄子”;第三章:学生工作部里的“灰色档案”。

    第二部,《生存自救歌》。第四章:校园上岗,留下我们的羞涩与光彩;第五章:校外打工,我们欢乐,我们流泪;第六章,女生“有点想哭”;第七章,垒筑精神家园。

    第三部,《感受阳光与热爱》。第八章:流金的呵护;第九章: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第十章:为了祖坟那棵“弯弯树”。

    第四部,《中国大学“希望工程”咏叹》。第十一章:走来的一个和溃退的九十九个;第十二章:漂泊的高级盲流与依旧的贫瘠山丘;第十三章:日进斗金的学府与举目无援的校族;第十四章:世纪涅槃歌。

    第一章,九月,独木桥前“状元”泪;讲述了金石开(当时是中国农业大学机化专业学生。他用4个哥哥贷的款交完学杂费后,只剩455元)、唐丽霞(当时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她到学校报到时,继父把自己治病的钱全给了她。交完各种费用后,只剩200多块钱。而她开学不久继父就去世了)、安金鹏(唐丽霞的弟弟,他在父亲离去后靠着亲友的支持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校,金鹏是唯一在食堂连素菜都吃不起的学生,馒头、方便面渣和咸菜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母亲捎来的废草稿纸用完了,他便到校内外捡那些一面没印字的废纸用;他进中学从没用过一块肥皂,洗衣服时便到食堂要点碱面将就……然而这样艰辛的学习生涯从没有使安金鹏自卑过,因为每当苦难压得他喘不过气时,他便想起了母亲。是母亲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智慧,给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而他也无愧于母亲那大海般的慈爱,成为出类拔萃的学子)、王文喜(父亲不支持他上学使他曾四次辍学,在经历了艰辛和苦难后最终考上了大学)、李骏(他是一个幸运儿,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顺利地进了大学,生活的困难也得到了帮助)、赵永均(曾一度靠打工以赚取去学校的路费和学费,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曾祥德(当时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曾一度靠给人算卦甚至行乞以筹集学费和路费)七位同学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大学前就经历的许多磨难,这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想象的。而与之相比,更多的贫困生发现,在他们用汗水和泪水追求到大学“入门券”,父辈们卖牛卖地千里迢迢把他们送进校门后,迎接他们的不光是朗朗的读书声、高高的教学楼和气息浓浓的学术课,还有比小学、中学时期更多更沉重更无尽的苦难在等待着、困扰着、考验着他们。

    第二章,失落的“天之骄子”;英子,中学时就因为家贫而一度失学,在自己老师的帮助下继续完成了学业,而大学等待她的是更多的苦难和辛酸。大三了,眼看再过一年多就大学毕业了,可是,因为家穷,因为要给弟弟订婚,需要5000元钱,而自己大四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父亲也是无奈,在农村给她定了亲。在苦难的命运里挣扎,贫穷啊,你难倒了多少人?

    一个贫困学生往饭卡里多存了点钱,伙食突然改善了,而正好有人钱包丢了,他就被误以为是小偷,其实他背后的辛苦劳动是别人不理解的,他也认为是丢人的事而不愿意说出来。在大学里,有很多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贫穷而受到歧视,受到误解,他们连解释的勇气都没有。自尊,敏感的心灵,确实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和明白的。也许你一句无意的话,可在他们听来可能是一个不容宽恕的罪过;也许是一次好心的关切,可在他们看来这种恩赐是对其人格的羞辱。在他认为你们之间缺少平等时,你任何想走近他的举动,有可能让他勃然大怒而要与你决斗。他惧怕别人过多的打扰。即使你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也认定你的打扰是充满敌意的,是带有破坏隐私权性质的。他们拒绝交往,特别是与那些扬扬得意、挥金如土的有钱人交往,他们甚至认为这种交往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挑衅。最要命的是你的言行和眼神,当心,任何一种高傲与斜视态度,都有可能深深地伤害了一个青年,甚至毁灭一个活脱脱的生命。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陕西省某市的一所民族学院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姓蒋,我们暂且叫他蒋永吧。蒋永是这个学校95级行管班的学生,该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在开学的第一年里,他勤奋学习,样样课程的学习都名列前茅,一度被学校挑选为“精神文明督导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却经不住别人一句话的讽刺。有一次他看到几个班里的同学在校门外的小吃街喝酒划拳,他便上前劝说。

    “滚滚,你这样一个不知从哪儿捡来的穷蛋蛋也来管起我们!有本事跟我们一起喝几杯才是好汉!”那几个酒兴正酣的同学用不屑一顾的目光和挖苦的话狠狠地损了他一通。一向在别人面前不低头的蒋永,当时脸涨得似猪肝,他想到酒店老板那里包一桌给这几个“王八蛋”看看,可当他摸摸身上的口袋时,他的自尊心变成了一滩稀泥……

    蒋永感到自己受了大辱。“喂,借点钱给我。”他第一次向要好的同学伸手,“50块太少,能不能多来点!”

    5张“大团结”出手,蒋永觉得还是不够有派,比起人家划拳一个就是一张“工农兵”来,自己依旧脸上无光。于是就由50元借款升到了100元、200元,最后直到千元;一天不上街,就不自在。他已经顾不得把向别人借款当作一件丢面子的事,只要“场面”不丢份儿就够有派!

    他因此也不再把学业当回事了,只要不被那些有钱人瞧不起就足够了——他的人生目标完全沦丧。然而,更可怕的事还在后面。

    一天,被师生们誉为“校花”的赵某和一名同学有说有笑旁若无人地从他身边走过,那一瞬间,蒋永心里顿起醋意,望着赵某背影骂道:不就是喜欢“傍大款”嘛!我倒要看看你跟不跟我走……

    “哼,也不照照镜子自己是什么德性?”那天,赵某独自走在校园内的小道,见蒋永死皮赖脸地跟在后面要和她交“朋友”,赵某就没有好脸色。

    “啥?娘的瞧不起咱!”蒋永对自己再次出击的失利怀恨在心。

    回到宿舍,他真的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确实先天不够“发达”,这都是因为穷呵。先天不足何所惧?只要有钱就不怕天下的美人儿不向你走来。于是他又开始大举借钱,这回的数目可就今非昔比了,在姑娘面前特别是漂亮的妞面前不花钱如流水是绝不行的。他坚信“有钱人终成眷属”。

    “说吧,你到底愿不愿意同我交朋友!”他变得蛮横而又无耻,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就缠住赵某,并且不厌其烦地重复提出那些无聊的话题与要求。

    又是一天,被堵在宿舍门内无路可走的赵某,实在恼不过便对蒋永说:“你追吧,追到100个姑娘,那101个便是我!”

    “这话可是你说的。我们一言为定!”蒋永那张早已扭曲的脸顿时露出一团光芒,他当着赵某的面,把手指向屋顶说,“我发誓照你的话做。”

    从此,这位学校的“精神文明督导员”,转身变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女追猎者”。那之后的半年多里,他像一条疯狗似的在校内外不断寻找“猎物”,凡是能成为其目标的他都不放过,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他竟然一连追了56名女生!有一次,他喝完酒,借着酒劲,擅自闯到女生宿舍寻衅闹事。学校终于出面,对这个疯狂之徒作出了“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然而就在学校对蒋永的错误进行调查处理期间,他竟连续两次持刀闯入赵某的宿舍进行威胁,从而震惊全校。他的结局当然是被开除出学校。

    谁都有自尊,贫困大学生正是因为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文化,因而也有很强的自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们的自尊心比普通人的自尊心要强烈得多。

    好面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都不愿将自己最可怜、最见不得人的一面亮在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和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和校园内确实也存在着歧视贫困生的现象。

    作者写道:“在清华大学,我遇见这样一位学生,他对我说,如果你何先生不是单独来采访,我是不会坐到你面前的。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别看我平时学习优于别人,在入学时也是全省‘状元’,但只要我一参加学校为解决我的经济困难而安排的勤工俭学,拿起扫帚在教室里劳动时,马上就有人趾高气扬地在我面前吹起口哨。那眼神明显是在说你小子平时牛得很,这回也该老老实实低下头了吧!这位同学说,我从小一向自尊心特强,看不惯也受不了别人用另眼对待自己。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大学前走过的路可以说不堪回首,现在上了大学,过去的事可以不去想,然而面对无法逾越的经济困难的现实,我不低头也得低。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你何先生知道吗?不瞒你说,那时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做得稍微过分一点,我想杀了他的心都有!”通过进一步地了解,知道他真是个太要强的大学生,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学生的内心深处却比一般的同学负载更沉重的难言之痛。

    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帮助了也不愿意写感谢信之类,更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报道。下面就是一封某贫困大学生写给作者的信。

    建明先生:

    我一直想,过多地倾诉或被曝光关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实在是男人的不幸,男人,特别是小农意识浓重的男人,总爱无休止地夸大自己的沧桑。

    因为以上原因,因为各大媒体接踵而至而我不得不配合,我感到极度厌倦的同时自我更加封闭。事实上,我更愿意就一包烟、持一瓶酒独自消化这些贫困和尴尬——随着官方的关注和媒体的长驱直入,我渐渐被洗劫一空。而从前,尽管我穷得叮当响,我依然穷其心力来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家园里生活的我有好高骛远的愿望,有张扬坦诚的个性,有凌厉的思想——最主要的,我有正常的随意的生活作风或生存方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心灵的家园破败不堪:言行举止,都得像个特困——自强——优秀的“典型”那样。

    我不是那样的,我也不适合那种模式;我为此活得很痛苦,我为此直至今日方给你提笔。

    我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家道中落: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中顶梁柱大哥因车祸去世,接下来大姐、大哥的女儿和一生勤苦的老母相继因急性传染病或车祸罹难,从此家中赤贫。其贫困程度简直难以言表。柴米油盐中的油是奢侈品,主菜长期是腌咸菜、腌西瓜皮之类。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没钱买内裤,而我某一天穿的是哥哥留下的内裤,这条内裤的拉链又是坏的。尽管我极力掩饰但还是被一个调皮的同学发现了。他在班上指着我的裤裆当着全班男女同学的面说我没穿内裤,肯定是昨晚尿了床,引来一片嘲笑……我上了初中,在南国的海南,在炎热的夏季,仍有长达一个学期没有内裤穿。建明先生,“内裤事件”是迄今为止我的心灵家园唯一没让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海南新闻报》及我校校报摘走的最后一个果实。我双手敬奉给你的笔端,若兴之所至随你笔走龙蛇——我将以“死猪不怕开水烫”来解脱。

    打工回来后我自学考了大学。这部分的情况请参阅《中国教育报》×年×月×三版和《中国青年报》×年×月×二版。有劳。

    上大学后,由于贫困所带来的生活窘事时有发生。但在媒体及官方“入侵”之前,这种贫困造成的“心灵与心理的痛苦”我尚能勉力应付,因为我有强大的心灵家园做后盾,所以这些痛苦就变得远不及“内裤事件”来得深刻而尖锐。

    我现在唯一想的是考研,其原因是我迫切想尽早离开目前的环境。本来就眼高手低的我眼下最想做的事是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难有勇气去想象没有心灵家园的我怎样活在这个世界……建明先生,我现在真的非常非常痛苦,虽然我内心没有理由怀疑你们这些记者、作家探望贫困大学生的动机有任何不好,然而作为贫困生的我们有许多人依然保持那种“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心灵拥有整个世界”的近乎阿Q式的“精神富有”乞丐。

    但愿这迟到的汇报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你的看重。祝你工作愉快。

    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比一般的同学要强得多。我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特别富裕的,但对那些更为贫困的同学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要故意去戳伤他们的自尊心,但如果自己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就不必太在意同学的无意之言,我们有着独立的人格的同时,还应当有个平常心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第三章,学生工作部里的“灰色档案”。这一章主要是作者在访问时翻阅的大学学生工作的贫困生求助资料,这里的每一件事都令人心酸,我每看一遍,泪就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着转儿,要把其中的故事讲出来实在太难了,我怕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间,你们可以自己去读读这本书,看看它会给你的心灵怎样的震撼和冲击。

    其中北大竟是全国贫困生人数最多的,那时达3000名左右,而当时全国很多高校学生总数还不足3000名,当然是因为它的大学生人数本来就比较多。但这说明咱们大家和作者一样不了解北大吧!咱们因此也更不了解啥是贫困大学生!

    他们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中国高校教育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特殊群体。有人这样描述:他们的心空犹如天马在宇宙高高奔驰,犹如牛仔在旷野上冒险拓疆,尽情地享受着知识给予他们的丰富与充实;他们可以同别人一样在图书馆、课堂上体味苏格拉底的庄严,毕达哥拉斯的神秘,尼采的酒神迷狂和老子的玄妙,庄子的洒脱,刘勰“笼天地于形内”的壮观。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则因物质的困顿而如同一个痛苦的朝圣者在沙漠里徘徊,如同一个迷航的船员丢失了木舢而无所适从,更如一个失血的病体在等待无望的救援……

    他们的精神与情绪组合起来,就是一股非凡的暗流、一股躁动的岩火,可以摧枯拉朽,可以排山倒海,可以……

    因此,当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部时,也能感到有种忧闷,有种紧迫在挤压着我们的心。其实,贫困生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不愿别人总在翻阅他们的那些“灰色档案”,他们正努力书写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

    第四章,校园上岗,留下我们的羞涩与光彩。第五章,校外打工,我们欢笑,我们流泪。第六章,女生“有点想哭”。这三章都是写贫困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在千方百计地找工作,校内校外都留下他们打工的足迹。

    高德,家境贫寒,进了大学后生活更加困难,后来他走了勤工俭学的路。勤工俭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正常,而且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庞大的队伍里和高等教育悠久的历史中,高德既不是最突出的一位,也不是第一位“吃螃蟹者”。“勤工俭学”这四个字也许自从有大学起,它便同步诞生了。不说远的,从第一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严复、蔡元培留洋求学时当码头工,到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做工求学以及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等传世的故事里,“勤工俭学”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可贵精神而载入史册。至于在外国,总统的儿子到饭店刷碗,大富豪的千金去游乐场当招待员,比比皆是,不足为奇。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大学时就当过几年的勤杂工。

    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一代中国大学生在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那次著名谈话后,也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然而过去的这些“勤工俭学”,更多的意义是出于对大学生自我素质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延续了“上大学靠国家”的制度,他们不用为入学后的生活而担心操劳。那三四十年里,我们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入学吃用国家包,毕业出来有国家分配,所要费心的就是好好听课用功。

    然而“并轨”后的状况就不再是这样了,先不说一年几千元的学杂费令许多经济贫困的学子和家长们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单单上学后的吃饭问题就让学生们愁死了。学校有限的“奖、学、贷、补、免”,常常是给那些本来就不愁吃穿而成绩又好的学生“锦上添花”,至于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又要顾这愁那的贫困生就只能“雪上添霜”,苦苦挣扎。

    好在我们现在勤工俭学的机会比较多,校内校外都提供了很多机会,促销、发传单、家教等各式各样的兼职供在校大学生选择。只是,在打工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尴尬,甚至是人格受到欺辱,安全受到威胁,这其中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明白。现在大学生也应当记住在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同时千万不要荒废掉学业,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辛苦挣钱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在外面打工时要注意安全,毕竟对于求学者来说生命更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