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创富与和谐的形象解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晖评《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

    在近10年的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何建明是举足轻重的实力派,“南杨北何”之称使之被公认为当下最为重要与最具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他既聚焦于重大事件(如《国家行动》《北京保卫战》)和重要问题(如《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恐惧无爱》),又注重描述当代重要的精英人物(如《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部长与国家》《男人的美丽,男人的梦》《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女市长》),力图以鲜活的形象为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留下自己的艺术灵感和思想印记。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新作《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速记中国农民吴仁宝》,再现了一个“50年红旗不倒”的当代农民英雄的时代传奇。作品通过构建“发展经济”“为官之道”和“共同富裕”等三个故事,描绘出主人公由造田到造厂再到造城的三次革命性历程的壮观图画,以及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列“创业”与“创富”理念。

    我以为,《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的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一个共产党员村官“50年红旗不倒”的感人的好人好事的书写,而是在演绎这个英雄传奇的背后所隐含的深意,这就是在新世纪的语境下对“创富”与“和谐”主题的形象化解读。在我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一个“必须创造财富”和“如何创造财富”的探索过程,而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富”是手段、是过程,“和谐”是目标、是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没有泛泛而论“创富”与“和谐”,而是以打深井的方式对一个村官几十年为民创富的艰辛历程及其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最终,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中国共产党执政50余年来孜孜以求的主题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形象阐释。这一阐释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创富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描述和概括上。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华西,你可以在许多地方听到那些咿呀学语的孩子或者鹤发童颜的老人,不时地振振有词地背诵着《十富赞歌》。”这里的“十富”包含智能、勤劳、节俭、守法、守信、团结、帮带、育才、集体和爱国,它是吴仁宝编写的顺口溜,其内容涵盖了他的“两富理论”,这就是“要让富裕了的农民能够保持长久的幸福、富裕和安定的生活,最关键的是让他们不仅‘口袋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脑袋富’”。我把这看作是主人公对农民本质以及农民革命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总结的“富裕”理论,也就是说,真正的富裕,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完美融合。“共同富裕”则是创富理念的另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吴仁宝以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什么是“共同富裕”——“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吴仁宝以“一分五统”的新政,破除50年不变的农村行政格局,亲身践行“共同富裕”的方法与途径,其结果是,陕西、宁夏、黑龙江、江西的“吴仁宝模式”的“华西村”遍地花开。“共富”在这里实质上就成为实现公平与效益相互均衡、文化观念多元共生的社会“和谐”的必经路径。由此可见,“两富”与“共富”正是作品所要揭示的主人公创富理念的核心与根本,而这又恰好契合着新世纪语境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和方向,契合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与目标。

    作品的深刻意蕴不仅凸现在主人公的创富理念,还显现在其执政理念之中。应该说,作品所展现的吴仁宝既非高官要员,也非大知识分子和理论家,他的执政理念并非来自书斋,而是来自田埂,完全是实践的产物。这些朴实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大地,彰显出主人公亲民、爱民、为民的博大胸襟。我觉得作者在总结主人公“风风雨雨,红旗不倒”的原因时所说的一段话特别有意味,作者说:“古今中外,能成为一代伟人的人莫不是他们都具有超然的境界和坚定的信仰。作为农民政治家、思想家和实践家的吴仁宝,他的超然境界,来自于他为人民创造幸福和富裕后所获得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坚定信仰,来自于他对中国农村情况的深刻了解和对中国农民所期望的美好前景的认定:一切当政者的基石,是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上,而这才是最可贵与最可靠的。”这实际上正是对主人公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也就是说,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凝聚人类终极关怀元素的执政理念造就了吴仁宝,吴仁宝又以其超凡的勇气和胆略将之付诸实践、薪火相传。而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用意,恐怕不仅仅在于演绎一个“农民伟人”的传奇个案,而是希冀通过对吴仁宝执政理念的形象描述,为“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可资学习与借鉴的具备普泛性的现实范本。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对“创富”与“和谐”的解读并非悬浮于文本之外的某种抽象,而是深潜于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描述与揭示人物的人格魅力具体展现出来的。作品以非时序而不是传记法的结构方式,将人物近80年的人生经历切分成“发展经济”“为官之道”和“共同富裕”等三个故事,重点书写主人公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率领全村父老乡亲从造田到造厂再到造城的三次革命性历程,刻画了吴仁宝“创新”“求实”和“坚韧”为核心的人格伟力,使人物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性的体现者。

    应该说,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的“造田”、80年代的“造厂”、还是90年代的“造城”,主人公的思绪都紧紧围绕着“让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百姓幸福就必须大发展”的“创富”与“和谐”理念来展开。而在这其中,主人公人格伟力的三个元素又得以充分展现。“造田”本来“完成的是农民们实现温饱的革命”,而吴仁宝却从中领悟出了单一的农业并不能使农民真正富裕,唯有“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才有出路”的道理。于是,田园上“造厂”便应运而生。当华西村成为“亿元村”时,吴仁宝又在构筑他的“造城”梦想,即建设“亦城亦乡”“不土不洋”的现代化华西新城。在上述“三造”的每一步,吴仁宝都以既顺变又创新的姿态领先,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他的一种天生的敏锐。然而,如果深究其里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主人公的“创新”气质其实与他的“求实”性格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吴仁宝的几乎每一个“创新”之举都是他“求实”的结果。

    在作品中,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坚韧”之个性。吴仁宝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任县委书记时曾落选县党代会代表,“文革”中曾遭极左路线的打压和污蔑,还有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与“红典型”之争,但他都凭着“坚韧”渡过难关,让红旗50年不倒,其中的缘由诚如主人公自己所说:“如果问华西这面旗帜为什么几十年不倒的话,我的体会是:因为我们始终做到了‘三不倒’,即‘难不倒’‘吓不倒’和‘夸不倒’。”由此,一个既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浸染、又打上现代先进文化烙印的鲜明形象便呼之欲出。在作者笔下,主人公吴仁宝既是农民,又是伟人,是平凡寓于伟大的生动再现,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生动再现。我欣赏主人公的那些堪称经典的格言警句,我以为这正是他作为农民改革家、实践家、思想家的最本真最浓缩的概括。应该说,对吴仁宝形象的刻画不仅突出与强化了作品“创富”与“和谐”的主旨营构,还为当代报告文学关涉现实流变,以及深入观照和书写时代精英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重要的启示。

    (2006年9月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