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地震文学的重要收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朝全评《生命第一》

    何建明是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说他“伟大”,是为了表达对他的精神和创作态度的高度肯定。我曾经说过,作家不能在国家的灾难和民族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像何建明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家自然不会在国家大灾难、民族大苦难面前无所作为。在200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有好多重大题材何建明先生都略过了,像北京奥运会、神舟飞船等他都不写,但是两次大灾——冰灾和地震——的题材他都写,都没有缺席。

    首先谈一下《生命第一》在何建明创作历程中的地位。这本书是何建明先生这几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继《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根本利益》《部长与国家》之后何建明最感人的一部作品。在2008年他出了五本书,一本是写东莞改革30年历程的《东方光芒》,一本《破天荒》,一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一本《天歌》写火箭基地,再就是《生命第一》。但是在这五本书里头,我觉得《生命第一》给人的震撼和感动最多。

    第二个,我想讲一下何建明这部报告文学在此次地震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我们有一个统计数据,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至少有1000种描写地震题材的作品,但是这1000种作品里头有多少能够给我们读者和研究者留下印象?我觉得是屈指可数的。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有这么几部:李西闽的《幸存者》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在地震废墟下70多小时里发生的灾难,李西岳的《大国不屈》,孙晶岩的《震不垮的川娃子》,还有写地震志愿者的陈歆耕的《废墟上的觉醒》,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这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优点。但是我感觉,建明的《生命第一》在这些作品里头也是鹤立鸡群的。它比别的作品更成功,表现在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采访的幅度。报告文学是用眼睛来看的文学,我自己也曾到灾区去采访,也写了一本关于地震的纪实作品《少年英雄》,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采访的深度、力度、广度、幅度都没有建明这么深入、认真、细致。下苦力深入广泛采访,这是一部好的报告文学成功的前提。

    第二个方面是情感的浓度。我们有好多作家,有很好的题材,但是没有写好,最后作品让人读了觉得很难受,感觉糟蹋了一个好题材。包括前不久我们对一部作品的批评,我觉得它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作家的主观情感、主观心情的投入不够,不能贴着人物和事件来写,不能与被描写者同悲欢共忧乐。但是在读《生命第一》的时候,我个人常常是泪流满面,我认为首先是作家自己投入了情感,他自己泪流满面了,然后他才能以这样生动的表达来感动我们。

    第三个方面是立意的高度。我们写地震的文学太多了,但是何建明直接把生命奉为第一,奉为至高无上,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倡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作品完全围绕着生与死、生命的摧残、毁灭、救援与珍重展开,即便是对待死者,也是满怀肃穆悲恸与哀悼,充满了尊重之意。我认为这是这部作品能够从地震文学里头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

    第四个方面是表达的力度。我们有好多报告文学作家,缺乏足够的艺术训练,应该说,其文学表达能力、艺术才能是有欠缺的,虽然手里掌握了很好的素材,但是最后作品并没有写成功,这跟其文学艺术能力大有关系。何建明的艺术能力,我觉得在报告文学作家里头也是佼佼者。特别是《生命第一》这部作品,他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艺术优长。我主要探讨一点,就是作家在写报告文学时,可不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像《生命第一》里头,有一节写到作家站在北川周边的山顶上,俯瞰北川县城,想象着这座死亡之城里亡灵们的对话。这纯粹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这种想象出来的东西,它合乎情理,合乎规律,与现实浑然一体,依然能够打动我们,而且让我们泪流满面。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报告文学作家可以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主观的抒发。报告文学里应该有作家主观情绪和感情的注入。

    鉴于以上原因,我个人很看好《生命第一》这部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能够从建明自己的作品里头脱颖而出,也能够从地震文学里拔萃出来。

    (2009年4月2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