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新时代生态思想的诗意阐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丁晓原评《那山,那水》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新作《那山,那水》,以远指代称的语式命题,以诗美语言和生态美图的有机融合为表达方式,为我们描写出那令人想象神往、令人流连忘返的浙北安吉余村美魅诱人的生态文明图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国人梦想的美丽、富有、幸福、快乐的诗意天堂”,在山村已然成为美好的现实。这是余村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结出的丰硕成果;而《那山,那水》则是以对余村人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实践的具体叙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所做的生动而有说服力的阐释。这是一部抒写美丽中国新时代的诗意美文,更是第一部以非虚构的方式,直接、及时地反映新时代新思想的文学报告,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性,体现出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新时代高度。

    报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重要的特殊性,早在80年前茅盾先生在《关于“报告文学”》这篇现代报告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就有明确的指认,其要义就是报告文学为一种特殊的“时代文体”。很显然,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首先应当具有时代价值。作品时代价值的获取,需要作家注重现实题材作品的写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展示时代精神和中国价值。这就要求作家放眼于社会演进的大局,敏感于时代的新变,深思于时代的新质,站在时代的高端,观照现实社会,写出能够反映时代大主题的精品力作。正是在这一领域,擅长非虚构国家叙事的何建明显示出他的卓然有为。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新时代的强起来,而“美起来”正是“强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何建明从余村的“那山、那水”中,发现深蕴其间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样本价值,挖掘这个生态典型所具有的重大时代主题。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8月15日视察余村的讲话作为开篇语,以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立定全篇的主题,以余村人对这一重大生态思想的实践故事,作为文本叙说的基本材料,生动有力地注释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意义。“从那一天起,余村便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所指引的道路,开始了全新的发展。仅仅十二年的时间,余村从山到水,从空气到百姓的生活,再到每一颗人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式的美丽中国建设,“装点着一个伟大而全新的时代”。生态文学,尤其生态报告文学,是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存在。但过往的此类作品,大多是反映生态问题的。而《那山,那水》报告的是新时代生态的新气象,不仅如此,作品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讲说生态美的故事,而是将其置于新时代新发展的高度,彰显其中的深意;并且将对象的生态建设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逻辑地关联了起来,以前者的成就充分阐释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我们从《那山,那水》的题材选择,主题立定,具体材料的处理,乃至“重要思想”“新时代”等语词运用等细节看,何建明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并且他善于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对时代主题的理解。正因为这样,《那山,那水》走出了许多报告文学就事说事的低端写作模式,从作品要素的时代逻辑关联中建构文本,使文学的主题超越性表达成为一种可能。

    何建明不只是具有政治敏感,他还很能思想,这些是成就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必要条件。他在《那山,那水》中,为了彰显报告对象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但主要从现实的视角观照、细写有意义有意味的材料,而且还开放思维,拓展视野,设置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历史维度。作者认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思考,去思考与传扬”:在茨坪小村,“毛泽东用遒劲有力的笔锋清晰地写下一行大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一群不甘饥饿的农民”,“在一份份分田到户的‘草根宣言书’上‘画押’”,邓小平“一语定乾坤”,支持包产到户;2005年8月15日,在浙北小山村纠结于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来此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果断明了地说”:“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建明将新时代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放到现当代中国历史的纵向坐标系考察,由此对应关联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的历史进程。何建明的这种深广的历史意识,丰富了《那山,那水》的叙写视域,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作品所写对象所具有的“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诚然,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是政治的直接演绎,也不应是一般的新闻制式。《那山,那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阐释,是以非虚构文学叙事的方式达成的。作品在鲜明的时代主题的统摄下,以“天上人间,余村在中间”、“农家乐,乐坏了春林和春花”“流金的小溪”“一根竹子半爿天”“一片叶,一个神”“请你一起诗意地栖息在此”等十多章的内容,从山、水、竹、茶,到休闲、艺术等多方面,对余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景式的展示。作者不仅正面大写余村从生态严重破坏到生态秀美的历史变迁,也以侧写的方式,从老外口中说出“我们的时代”。作品不仅展示了余村的山美水美,也书写了“比山、比水更美的是心空”,写出余村的“人心向善向美”,作品呈现出的是一个立体有厚度的、可感而美丽的余村。文学是人学,报告文学当然也是。《那山,那水》描写的主要是山也美、水也美的生态美,但生态美的创造者是余村人。何建明在作品中注重人的故事的讲说,这里有“停止靠山吃山”,带领村民“还小村绿水青山”的老支书鲍新民,有知道“不懂得一点经济和政治知识,绝对不行”的做大了农家乐的老板潘春林,有“中南百草原”主人崔世豪,“起初叫‘百草园’”,“‘园’有些小农经济意识,‘原’就是大生态概念了!”。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生态故事,他们的性格形象也有异,但都是美丽余村的建设者。“生态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精神令我们感佩,这是新时代美的风景。

    《那山,那水》是流淌着诗意的美文。可以说,这是何建明报告文学中语言最美的一部作品。徜徉在如诗若画的美丽山村,作者不由得情动于衷,笔下情采飞扬,并且不时引用起“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等古人诗句。穿插在作品中的数十幅展示余村生态实景的照片,则是另外一种精美别致的图像语言。语言之美和作品所写的生态之美非常适配。天人协和,美美相生。这样《那山,那水》就不是只有宏大的时代主题,也有可人的诗美,是对新时代生态思想的诗美阐释。

    (发表于《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第24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